中日文化异同

发布时间:2011-09-26 02:07: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襦咫尺”。但是日本是日本,中国是中国.日本的文化不是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也成不了日本的文化.假如非要说什么日本的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者恐怕不仅是不尊重中国文化,也是对日本人的极端不尊重.所谓大化改新前后,日本大规模吸收中国唐朝文化,并利用汉字造日文,大规模吸收中国的技术和制度,由此得出中日文化同宗同源,是极不负责的想法,既对中国不负责,也对日本不负责。日本曾吸收中国文化这不错,但理智的来说,中日的文化只是略有历史遗留下的少许相似之处,不能相提并论,中日文化的异同由此道出。关键词:文化,历史,中国,日本,异同。

引言:提起日本往往每个中国人会很反感,因为日本文化的另一极端是充满血腥和杀戮的武士道精神(731部队人体实验;旅顺,南京屠杀等),这在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的,茶道和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的精髓,而中国文化是多元和复杂的。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日本,而日本当代文化影响中国。以下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中日文化的异同。

一传统文化的异同。相同点:日本文化的发展源于唐朝,唐初的中国是当时东亚世界也是全世界的强权大国,其实力可比现在的美国. 而日本是当时东亚地区新兴的统一国家, 未久便入侵朝鲜半岛,参与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混战, 破坏东亚地区的现行国际秩序,挑战国际共识,企图浑水摸鱼.但面对先进强大的唐军被迎头痛击,一撅不振.至于具体的战役和情况不累赘了, 假如不知道而有兴趣的, 可以去网上查一下”白江口之战”. 于是乎, 日本便全面拜倒在中国文化面前,学之不倦。延续至今,就举一例子吧,比如说书法,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把这一千多年历史遗留下的瑰宝当作是平时修身养性的一种好的方法,现当代,中日两国都涌现了一批书法名家,如中国的周慧、何应辉,日本的今井凌雪等。

不同点:大家都知道,儒学思想推崇:仁。唐时,儒家思想也传到了日本,但是,问题产生了,日本并未深刻认识到这一精髓,其原因是:由于中国本身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在文化中有时候就体现一种大气和霸气。而日本在学习的时候却发现,本国地域狭窄,资源贫乏。于是矛盾产生了。这也使得日本的文化不可避免的烙上了侵略和扩张的烙印。

二饮食文化的异同。相同点:就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大米味甜、平和、补中益气、建脾胃,中日两国均认为大米是理想的主食。中国是农业大国,南北方人都喜欢吃大米,特别是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且这一习俗历史悠久。北方人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制,虽以小麦、小米、大豆等杂粮为主,但如有大米也很爱吃。而日本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加之气候土壤适宜稻米生长,所以整个大和民族一直食用大米,并把大米品种改良得好吃、好存,使日本民族以大米为主食,并钟情日本大米。对于面食,中国人是最早种植小麦的地方,而各种面食又源于小麦,小麦种植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对面食也是由衷的热爱,特别是面条,中日两国人都很爱吃,但由于日本的水质好,有丰富的海鲜,使得面条特别好吃。如果说面条源于中国却盛极日本,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最常见的速食产品-方便面就是日本人发明的),提到面食,不得不提饺子,对于中国北方人,特别是逢年过节,是必备之选,对于日本人也很喜欢吃饺子。

不同点:饮食习俗大不相同:(1)中国人饭菜量大,日本适度。中国人在家吃饭或请客吃饭,只要有客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要讲究要有剩余,不能依照主客双方实际饭量准备,家庭也是如此,这一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无关系。与日本饭菜相比,日本则适度。当然这指一般在家庭用餐或在餐馆被请去吃饭,特别是定食(或份饭),对一般食欲好的人恰好,对饭量大的人,少一点,对食欲差点的,偏多一点,即使剩一些,也浪费不多,这种适度的饭菜有利于健康。(2)中国人喜吃热菜,日本人喜欢冷餐。这与两国的风土他、有很大关系中国的不少食品原材料是晒干保存的,待食用时浸水复原,易失鲜味,需要过油加工,油性食物吃方有味道,且容易消化。日本与中国相较日本的冻食量远比中国多,因为日本食物中海鲜多,不经加工或减少加工,可更多保持鲜度,且不损伤维生素。海产品本身含盐分有一定滋味,而且盐有消毒功效,生吃无妨(生鱼片再日本就很流行)。加之日本的水质好,温差变化小,寒冷地区不多,适于食用冻食。(3)中国饭菜偏咸,日本饭菜偏甜。咸味菜肴适合大陆性气候的中国风土。而日本气候温和,四周环海,降水量大,空气湿润,除酷暑外,不会大量出汗,所以甜食适于日本人的胃口。(4)中国人重视“吃”,日本人重视“看”。世人经过长期实践和体验,总结出一些“名言”,也充分证明了中国人重视“吃”,日本人则重视“看”。如:中国认是用舌头吃饭——品其味,日本人是用眼镜吃饭——观其行。中国比日本更注重食疗。其原因有三,一是中国食疗历史悠久;二是中国中医历史久远。三是中国地大物博,为食疗准备了物质条件。不同点其实还有很多。像饮食养生之类的,不做一一分析。(资料参照于贾蕙萱的《中日饮食文化的比较》)

三茶文化的异同。其实茶也能归入饮食一类,但茶这一文化在中日两国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把它单一列出来比较。相同点:中日两国人都喜欢品茶,都把喝茶当作一门艺术,

不同点:茶叶产于中国,兴于唐朝,盛于当代日本。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是中国。据说,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的人是神农,传说中他曾尝百草,中毒后用茶叶来解毒。所以,大概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母系社会时期,茶就被中国人发现和利用了。唐朝是茶和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从洛阳到长安、随处可见卖茶水的店铺,茶叶贸易也十分发达。到唐朝中期,煮茶、饮茶已被认为是高雅的艺术行为。从茶、水、茶具等几个方面研究饮茶方法的专家也多了起来,这些专家多是佛教中人,从中还出现了一位圣者,他就是被誉为“茶圣”的陆羽。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中日茶文化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中的“道”。道在日语中含有艺术、礼仪、习俗、情趣等多方面的涵义,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是茶道的精髓,它同我国佛教中的“禅”有其密切的关系。“和”:品茶叙情,使人际关系更加融合、亲和,调整人们的关系向良性方向发展。古人云:“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敬”:相敬如宾,互致友情,形成精神文明之风尚。“清”“:清目、清心、清神。”寂“:六根清静,调节情绪,使你产生一种涵养,从日常生活中的烦念中解脱出来。在今天的日本,高层建筑鳞次栉比。现代化工业的浪潮时刻冲击着每一角落、每个人的神经,为了寻求精神上安定,必然需要一个静谧的世界,而茶道的和、敬、清、寂之中,回复自我,以获取明天的生命活力,这就是日本茶道的内涵和精神所在。

四文化教育的异同。相同点:对于教育,每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视的,21世纪最缺什么,答案是人才,教育是使人成才的必经之路。所以教育往往是一个国家的立国发展之本。不同点: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对于先天不足、资源贫乏的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其中秘密在于重视教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众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基础教育最普及的国家,也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家,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完全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97%左右,大学已经进入“全入时代”,就是说想上大学的人都可以上大学,尽管如此,已经有40%的大学招不满名额,日本没有文盲,每年每人平均看34本书和杂志,人均日订阅1.2份报纸,这是全世界也少有的,因此日本的国民素质很高,每年全世界对旅游者的评比中,日本人总是名列前茅,2006年日本排位第一,中国排倒数第三。日本的大学70%以上是私立大学,80%以上的短期大学是私立的。由此可见,日本私立大学承担着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日本政府对私立大学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每年都给私立大学拨不少补助金。当然日本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自从80年代开始,日本实施“宽松”式的教育,几次减少了在校学习的时间和教学内容,因此造成了学生不爱学习、教学质量明显下降、无理想的人在日益增多,并且出现了60万不愿意学习和工作的日本青少年,日本政府和民间有关人士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现在正在进行改进。但是日本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一是做人诚实,二是吃苦、认真,三是有教养,懂礼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一向重视教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最高学府——“太学”,并设置了博士。中国这一传统的儒家重视教育的思想,在日本根深叶茂,而在中国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落后了,现在有人讲:美国沉疴太久,日本已臻极限,中国才刚刚起飞,并有巨大潜力。我国要想抓住这一机遇,保证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就必须重视加强发展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而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在于教育。中国教育相较于日本,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不过现在也处于上升势头。相信不久的未来,中国在教育方面也能赶上日本的步伐。

结论:一千多年前,中国人昂着头,顶着灿烂的文化,站在世界的顶点,日本小国臣服于中国伟大文化资产之前,但日本人并没有低头,而是大规模的吸收中国文化,并不断改进壮大,一千年过后,日本小国变成了经济大国,骄傲的中国人,放下过去的尊严吧,虽然对于日本人,很多人还是很是仇视,毕竟历史永远是不能抹去的,但是对于一些好的,咱们还是要吸取的。以上分为几点分析了中日文化的异同,最后还有一句话:文化是不分国界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30f7559be23482fb4da4cdf.html

《中日文化异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