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十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 以洞庭湖区为例讲练结合学案

发布时间:2019-03-13 08:44: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三十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湿地资源的形成

[识记基础梳理]

1.定义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1)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2)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共同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理解要点突破]

1.形成条件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2.举例

(1)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底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运用考向通关]

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解析] 沼泽的形成原因一般从地形、气候、水文和土壤等四个方面分析。河流流经地势平坦的平原,往往排水不畅,汛期河水易泛滥,溢出两岸形成沼泽;纬度较高的地区,气温低而蒸发弱,且易形成地下冻土层,导致地表积水形成沼泽;有凌汛现象的河流在凌汛发生时河水泛滥,溢出两岸形成沼泽。

[答案]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解析] 湿地的形成条件,一般从水的盈、亏两方面分析。盈一般指水的来源(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地下水);亏要分析排水条件(盆地地形排水不畅)、蒸发量(与气温有关、年平均气温-4.7)、下渗(有冻土,不利于水分下渗)等方面。

[答案] 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考点二| 湿地资源的功能

(对应学生用书第174)

[识记基础梳理]

1.湿地的功能

2.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

1.湿地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湿地的主体是大面积的水面,而围绕着水这个核心,还有底泥、软岸及植被等诸多组成要素。这些要素共同作用,调节和改变着湿地周边的气候和空气质量。

2.湿地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

[理解要点突破]

1.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2.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举例如下:

[运用考向通关]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右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美化城市环境 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C 2.B [1题,20世纪80年代,由于人口快速增加,人们大规模围湖造田,从而导致湖泊数量急剧减少。第2题,湿地能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温差,起到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

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下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据材料回答34题。

3.贝加尔湖(  )

A.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

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较厚

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

4.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  )

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 B.融冰时使气温升高

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3D 4.C [3题,贝加尔湖湖面封冻期长,冰层厚,主要原因是位于亚欧大陆内部,纬度高,靠近冬季风源地等,而非海拔高,故A错误;湖面中心较深,结冰时间晚于较浅的边缘地带,故B错误;冰层较厚是气候严寒所致,故C错误;贝加尔湖南北狭长,北部纬度高,气温相对较低,南部纬度低,气温相对较高,因而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故选D。第4题,贝加尔湖15月湖面封冻,放出潜热,使气温升高,减轻了冬季的酷寒程度;夏季融冰,大量吸热,使气温降低,减轻了炎热程度,可见,贝加尔湖是天然的空调机,对湖滨地区的气候起着调节作用,减小了气温年较差,故AB错误,C正确;冰层将湖水和空气隔开,不会增加空气湿度,故D错误。]

考点三| 湿地资源的破坏与保护

(对应学生用书第175)

[识记基础梳理]

1.湿地资源问题

(1)产生原因

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

(2)表现

(3)案例——洞庭湖萎缩

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

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及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2.保护湿地

(1)必要性

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具体措施(洞庭湖区)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措施,洞庭湖变了。

[理解要点突破]

1.湿地资源问题及产生原因

(1)问题: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和效益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2)产生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

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2.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3.不同类型湖泊萎缩的原因及危害

湖泊作为一项重要的湿地资源,由于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

(2)内陆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

[运用考向通关]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12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100f75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10.html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十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 以洞庭湖区为例讲练结合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