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之战争徭役诗产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01-13 19:41: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析《诗经》之战争徭役诗产生的影响

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为我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诗经》里的战争徭役诗,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篇文章从《诗经》的战争徭役诗的几种不同类型入手,论证了《诗经》中战争徭役诗对后世边塞和徭役诗的内容,角度及感情取向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战争徭役诗 歌颂 影响

作者简介:陈延虎,男,19805月出生,陕西子长人,文学硕士,现就职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延安分校。

战争,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题材和内容之一。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它所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对后世意识形态及思想精神的影响!闻一多先生曾在其《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里说过:“‘诗三百篇’的时代,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开端的时代就定型了。”确实是这样的,读过《诗经》战争徭役诗,让我们再读唐诗.宋词,我们很易发现他们相同的战争观,及诗中体现的主流意识形态!下面让我们从《诗经》中战争徭役诗的几种类型出发,谈一下《诗经》中战争徭役诗的思想内容对后世边塞诗和战争诗的主题、内容及抒情角度的影响。

颂扬反抗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

《诗经》中有一些战争徭役诗,从正面描写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的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等,诗人都热情地赞颂了周宣王任用贤能,对外族的入侵进行有效地的抵御和反击,收复失地,振奋人心。这种对国家独立和土地统一的战争进行歌颂,也是后世边塞诗创作中进步诗人常常采取的态度和立场。

例如,千古绝唱的那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过阴山”,就是对飞将军李广的武功的歌颂。和《诗经》中对天子诸侯的歌颂如出一辙,都是表现对外族侵略的抵御和反抗!

二.表现广大人民抗敌御辱、同仇敌忾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尽管战争总是和灾难联系在一起的,有战争就有灾难,但是大敌当前,人们只有选择抵抗,把个人与国家连在一起,积极地投入战争,如《秦风》中的《小戎》《无衣》等,都是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辱,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无衣》反应的是秦国伐的战争,着重表现了士兵们相互号召,相互鼓励豪放乐观的战斗情绪。这种情绪无疑是建立在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之上的。

《诗经》中的这些诗,虽然表现将士们同仇敌忾、斗志昂扬的风貌,但它一般不注重描写战争厮杀的场面,而是重在体现军威声势,注重文德教化,体现德政的布施,使敌人不战而降的政治理想,开启了中国古代以来直到今天的崇尚武德、广施仁义、以理服人的战争理念。正如《孙子兵法、谋攻篇》所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一点与其他国家的战争观念完全不同。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印度史诗《玛哈帕腊达》中都有浓墨重彩的战争场面的描述,悲哀惨烈,鲜血淋漓。这与我们着重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撼的《诗经》有着本质的差别。显然《诗经》的这种描写战争的手法,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三.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

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因此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是出征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的情感,但同时又对久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如末章云:

惜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昔日离家是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到唐代,我们的“诗圣”杜甫,更是用自己的史诗三吏、三别,咏唱般表达出人们的反战情绪。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无休止的战争让民众们连生男孩都不敢,可见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历代诗人的反战诗的主题与《诗经》的反战诗在主题上有很大的相同之处。都表现出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四.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和对服役的亲人的思念

无休止的战争背后就是无休止的徭役,无论是大夫为天子诸侯服役,还是下层人民为国君服役,都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强烈不满。《唐风、鸨羽》第一章:

肃肃鸨羽,集于苞挧。王事靡盥,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悠悠苍天,其有所?

由于“王事靡盥”,致使田园荒芜,人民不得耕作以奉养父母,怨恨之极而呼苍天,揭示出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这反应的主题与《石壕吏》所反应的又是那么的一致,可见我们的大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诗经》的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的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思夫与思妇”的诗,如《邶风、击鼓》中表现战士对妻子的思念,其中“死生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因为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流传千古。《王凤、君子于役》也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役政的不满。

每天暮色苍茫的时候,鸟雀绕树归了巢,鸡成群进了窝,牛羊对对回了栏,而外出行役的丈夫却“不知其期”,不日不归;倚门翘望的妻子,仍然孤零零,冷清清的在暮霭和炊烟中焦急等待着。不怨徭役苛重而怨已深;不言“首疾”“心痛”,而痛更甚。特别是末了以“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做结,更显其情之深,更反衬徭役之苦!

而我国历代的诗词很多的思妇与思夫诗,可反映千古以来人们被战争和徭役阻隔的真情。如李白的《春思》和《关山月》两首诗从不同角度写思念,传达出战争和徭役给人们造成的无奈及痛苦!

如上所述,不难看出《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具有奠基的意义。很多诗歌的创作手法,选取视角,反映题材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根基和源头。而《诗经》的战争徭役诗有着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无论是颂记战功,叙写军威,还是表达征夫厌战,思妇闺怨,在后代诗歌史上都不乏回响。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 陈向春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古代诗歌概论与名篇欣赏》 高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3]、《诗经研究反思》天津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4]、《唐诗宋词三百首》 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

[5]、《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fded54b02d276a201292eb2.html

《浅析诗经之战争徭役诗产生的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