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0-12-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
中国自古就以交际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礼 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礼 仪的强化时期、 礼仪的衰落时期、 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 8 个时期。礼 仪的形成和发展, 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从低级到高级, 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 程。
1 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 5万年-公元前 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 在长达 100 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 人类逐 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例如, 生活在距今约 1.8 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 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 他们用 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 挂在脖子上。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 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 、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 1万年-公元前 22世纪) 公元前 1 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 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 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 原始礼仪渐具雏形。 例如在今 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 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 地中坑位排列有序, 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 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 还有无殉葬品 的俯身葬等, 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 当时人们已经注 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 等礼仪日趋明确。
3 、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 21世纪-公元前 771年) 约公元前 21 世纪至公元 771 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随着生活水平的 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因而出现阶级对立, 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 21 世纪至公元前 15 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
期奴隶社会过渡。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他们猜想,
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 ,祭祀 “天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 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礼的繁体字“礼” ,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 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以殷墟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殷人, 在公元前 14世纪至前 11 世纪活跃在华夏 地。他们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古都——地处现河南安阳的殷都, 而他们在婚礼习 上的建树,被其尊神、信鬼的狂热所掩盖。
殷王朝并取而代之的周朝, 对礼仪建树颇多。 特别是周武王的兄弟、 辅佐
周成
王的周公, 对周代礼制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 他制作礼乐, 将人们的行为举 止、心理情操等统统纳入一个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 全面介绍周朝制度的 《周礼》, 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 《周礼》(又名《周官》),本为一官职表,后 经整理,成为讲述周朝典章制度的书。 《周礼》原有 6 篇,详介六类官名及其职 权,现存 5 篇,第六篇用《考工记》弥补。六官分别称为天官、地官、春官、夏 官、秋官、冬官。其中,天官主管宫事、财货等;地官主管教育、市政等;春官 主管五礼、乐舞等;夏官主管军旅、边防等;秋官主管刑法、外交等;冬官主管 土木建筑等。
春官主管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是周朝礼仪制度的重
要方面。吉礼,指祭祀的典礼;凶礼,主要指丧葬礼仪;宾礼,指诸侯对天子的 朝觐及诸侯之间的会盟等礼节;军礼,主要包括阅兵、出师等仪式;嘉礼,包括 冠礼、婚礼、乡饮酒礼等。由此可见,许多基本礼仪在商末周初已基本形成。此 外,成书于商周之际的《易经》和在周代大体定型的《诗经》 ,也有一些涉及礼 仪的内容。
在西周,青铜礼器是个人身份的表征。 礼器的多寡代表身份地位高低,
制的大小显示权力等级。当时,贵族佩带成组饰玉为风气。而相见礼和婚礼(包 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等“六礼” )成为定式,流行民间。此 外,尊老爱幼等礼仪,也已明显确立。
4 、礼仪的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 770年-公前 221年,东周时期)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史称东周。 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礼制, 出现了所谓 “礼崩乐 坏”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 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孔子(公元前 551—公元前 479 年)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
首开私人讲学之风, 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他删《诗》、《书》,定《礼》、《乐》, 《周易》,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编订的《仪 礼》,详细记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 《仪礼》与前述《周礼》和 孔门后学编的《礼记》 ,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
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他要求人们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他倡导的“仁者爱人” ,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互相关心,彼此尊重。 总之,孔子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 把礼仪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 高度。
孟子(约公元前 372—公元前 289 年)是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在
政治思想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了“王道” 、“仁政”的 学说和民贵君轻说, 主张“以德服人”在道德修养方面, 他主张”舍生而取义“。
(《孟子·告子
上》),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等。
荀子(约公元前 298—公元前 238 年)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 他主张“隆
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 有称者也。”(《荀子·富国》)荀子指出:“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 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荀子·大 略》)荀子还提出,不仅要有礼治,还要有法治。只有尊崇礼,法制完备,国家 才能安宁。荀子重视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倡导学而至善。
5 、礼仪的强化时期(公元前 221年-公元 1796年)
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最终吞并六国, 统一中国,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书同文” 、“车同轨”、“行同伦”。 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
西汉初期, 叔孙通协助汉高帝刘邦制定了朝礼之仪, 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
和礼节3、《宰相刘罗锅》)。而西汉思想家董仲舒 (公元前 179—公元前 104 年), 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 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 的“天 人感应”之说。(《汉书·董仲舒传》)他把儒家礼仪具体概况为 “三纲五常”。“三 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汉 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礼教成为定制。
汉代时,孔门后学编撰的《礼记》问世。 《礼记》共计 49 篇,包罗宏富。
中,有讲述古代风俗的 《曲礼》(第 1 篇);有谈论古代饮食居住进化概况的 《礼 运》(第 9篇);有记录家庭礼仪的《内则》 (第 12篇);有记载服饰制度的《玉 澡》(第 13篇);有论述师生关系的《学记》 (第 18篇);还有教导人们道德修养 的途径和方法,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 (第 42 篇)等。总 之,《礼记》堪称集上古礼仪之大成,上承奴隶社会、下启封建社会的礼仪汇集, 是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源泉。
盛唐时期,《礼记》由“记”上升为“经” ,成为“礼经”三书之一(另外
两本为《周礼》和《仪礼》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 )
宋代时,出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容道学、佛学思想的理学,程颐兄 弟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 二程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无所逃于天的间。 (《二程遗书》卷五)“礼即是理也。”(《二程遗书》卷二十五)朱熹进一步指出, “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是谓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无 逃于天地间。”(《朱子文集·未垂拱奏礼·二》 )朱熹的论述使二程“天理”说 更加严密、精致。
家庭礼仪研究硕果累累, 是宋代礼仪发展的另一个特点。 在大量家庭礼仪
著作中,以撰《资治通鉴》而名垂青史的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公元
10191086

年)的《涑水家仪》和以《四书集注》名扬天下的南宋理学家朱熹(公元 1130 1200年)的《朱子家礼》最著名。 明代时,交友之礼更加完善,而忠、孝、节、义等礼仪日趋繁多。
6 礼仪的衰落时期(公元 17961911年)
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且使其复杂化,导致一些礼仪显 得虚浮、烦琐。例如清代的品官相见礼,当品级低者向品级高者行拜礼时,动辄 一跪三叩,重则三跪九叩。 (《大清会典》)。清代后期,清王朝政权腐败,民不聊 生。古代礼仪盛极而衰。而伴随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新军 时期的陆军便采用西方军队的举手礼等,以代替不合时宜的打千礼等。
7 现代礼仪时期(公元 19111949年,民国时期)
1911 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当时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先生(公元 1866
1925年)火速赶回祖国,于 1912 1 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先生和战友们破旧立新, 用民权代替君权, 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 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现代礼 仪的帷幕。
民国期间, 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 后逐渐普及民 间。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 中国****** 领导的苏区、 解放区, 重视文化教育事业
及移风易俗,进而谱写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
8 、当代礼仪时期( 1949年-至今)
1949 10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的礼仪建设从此进入
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礼仪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礼仪革新阶段( 1949—— 1966年)
1949 年至 1966 年,是中国当代礼仪发展史上的革新阶段。此间,摒弃了
昔日束缚人们的“神权天命” 、“愚忠愚孝”以及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 封建礼教, 确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 而尊老爱 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则得 到继承和发扬。
2 礼仪退化阶段( 1966—— 1976
1966 年至 1976 年,中国进行了“文化大革命” 。十年动乱使国家遭受了
难以弥补的严重损失,也给礼仪带来一场“浩劫” 。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当 作“封资修”货色扫进垃圾堆。礼仪受到摧残,社会风气逆转。
3)礼仪复兴阶段( 1977 年-至今)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中
国的礼仪建设进入新的全面复兴时期。从推行文明礼貌用语到积极树立行业新 风,从开展“ 18 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到制定市民文明公约,各行各业的礼仪
规范纷纷出台,岗位培训、礼仪教
育日趋红火,讲文明、重礼貌蔚然成风。 《公 共关系报》、《现代交际》等一批涉及礼仪的报刊应运而出, 《中国应用礼仪大全》 《称谓大辞典》、《外国习俗与礼仪》等介绍、研究礼仪的图书、辞典、教材不断 问世。广阔的华夏大地上再度兴起礼仪文化热, 有优良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又 掀起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高潮。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 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时代
潮流等因素而形成 ,既为人们所认同 , 又为人们所遵守 , 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 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面是古文鉴赏,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
九歌·湘君 屈原 朗诵:路英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

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谢谢!!

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 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 贴在灶边的墙上, 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
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 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




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


大堰河,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这是大堰河所不知道的: 她的醉酒的丈夫已死去,


大儿做了土匪, 第二个死在炮火的烟里, 第三,第四,第五 而我,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
当我经了长长的飘泊回到故土时,


在山腰里,田野上,

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 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注释
湘君:湘水之神,男性。一说即巡视南方时死于苍梧的舜。 君:指湘君。夷犹:迟疑不决。
jian3 :发语词。洲:水中陆地。
要眇 miao3 :美好的样子。宜修:恰到好处的修饰。 沛:水大而急。桂舟:桂木制成的船。


沅湘:沅水和湘水,都在湖南。无波:不起波浪。 夫:语助词。
参差:高低错落不齐,此指排箫,相传为舜所造。 飞龙:雕有龙形的船只。北征:北行。 (zhan1 :转变。洞庭:洞庭湖。
薜荔:蔓生香草。柏 (bo2 :通“箔”,帘子。蕙:香草名。绸:帷帐。 荪:香草,即石菖蒲。桡 (rao2 :短桨。兰:兰草:旌:旗杆顶上的饰物。 (cen2
阳:在涔水北岸,洞庭湖西北。极浦:遥远的水边。

(pei2 侧:即“悱恻” ,内心悲痛的样子。
(19 (zhao4 :同“棹”,长桨。枻 (yi4 :短桨。 (20 (zhuo2 :砍。
(21 (qian1 :拔取。芙蓉:荷花。木末:树梢。 (22 媒:媒人。劳:徒劳。 (23 甚:深厚。轻绝:轻易断绝。
(24 石濑:石上急流。浅 (jian1 浅:水流湍急的样子。 (25 翩翩:轻盈快疾的样子。 (26 交:交往。
(27 期:相约。不闲:没有空闲。
(28 (zhao1 :同“朝”,早晨。骋骛 (wu4 :急行。皋:水旁高地。 (29 (mi3 :停止。节:策,马鞭。渚:水边。 (30 次:止息。 (31 周:周流。



(32 捐:抛弃。玦 (jue1 :环形玉佩。 (33 (yi2 :留下。佩:佩饰。醴 (li3 (34 芳洲:水中的芳草地。杜若:香草名。




:澧水,在湖南,流入洞庭湖。





(35 (wei4 :赠予。下女:指身边侍女。 (36 聊:暂且。容与:舒缓放松的样子。
译文

君不行兮夷犹, 神君迟疑犹豫徘徊不肯向前,

蹇谁留兮中洲? 你为谁滞留在水中的岛上呢? 美要眇兮宜修, 我容颜妙丽装饰也恰倒好处, 沛吾乘兮桂舟。 急速地乘坐上我那桂木小舟。 令沅、湘兮无波,
叫沅湘之水柔媚得波澜不生,


使江水兮安流。 让长江之水平静地缓缓前行。 望夫君兮未来, 盼望着你啊你为何还不到来, 吹参差兮谁思! 吹起洞箫寄托我的思念之情! 驾飞龙兮北征, 用飞龙驾舟急速地向北行驶,



邅吾道兮洞庭。 改变我的道路引舟直达洞庭。

薜荔柏兮蕙绸, 用薜荔做门帘用蕙草做床帐, 荪桡兮兰旌。 以香荪装饰船桨以兰草为旗。

望涔阳兮极浦, 遥望涔阳啊在那辽远的水边, 横大江兮扬灵。



大江横陈面前彰显你的威灵。

扬灵兮未极, 难道你的威灵彰显还没终止? 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我心中为你发出长长的叹息。 横流涕兮潺湲, 眼中的清泪似小溪潺潺流下, 暗地里隐思君兮陫侧。 思念你心中充满悲伤。 桂棹兮兰枻, 想用桂木作成桨兰木作成舵, 斫冰兮积雪。 劈开你坚冰积雪也似的情怀。 采薜荔兮水中, 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劳, 恩不甚兮轻绝。
却似在水中采集陆生的薜荔, 更似爬树梢采摘水生的芙蓉。 两心不相通让媒妁徒劳无功, 恩爱不深切就会轻易的断绝。


石濑兮浅浅, 留连着沙石滩上浅浅的流水, 飞龙兮翩翩。 等待着你驾着飞龙翩然降临。 交不忠兮怨长,
你交情不忠徒增我多少幽怨,
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间。 既相约又失信却说没有时间。
朝骋骛兮江皋, 早晨我驾车在江边急急奔驰, 夕弭节兮北渚。 晚间我停鞭在北岸滩头休息。 鸟次兮屋上, 众鸟栖息在这空闲的屋顶上, 水周兮堂下。 空屋的四周有流水迂缓围绕。
捐余玦兮江中, 将你赠的玉制扳指置于江中, 遗余佩兮澧浦。 将你赠的玉佩放在澧水岸边。 采芳洲兮杜若, 采来香草装饰这芬芳的洲渎, 将以遗兮下女。 这一切都是你留给我的信物。 时不可兮再得, 难道那往昔的时光不可再得, 聊逍遥兮容与。 暂且慢步洲头排除心中烦恼。
赏析
在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曲创作的《九歌》中, 《湘君》和《湘夫人》是两首最富生活情 趣和浪漫色彩的作品。 人们在欣赏和赞叹它们独特的南国风情和动人的艺术魅力时, 君和湘夫人的实际身份迷惑不解,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争论。
从有关的先秦古籍来看,尽管《楚辞》的《远游》篇中提到“二女”和“湘灵”
,《山海 却对湘
经·中山经》中说“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 ,但都没有像后来的注释 把湘君指为南巡道死的舜、 把湘夫人说成追赶他而溺死湘水的二妃娥皇和女英的迹象。 最初 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是 《史记· 秦始皇本纪》 。书中记载秦始皇巡游至湘山 即今洞庭湖君山 时,“上问博士曰 : ‘湘君何神?'博士对曰 : ‘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 '”后来刘向 的《列女传》也说舜“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 。这就明确指出湘君就是舜的两 个妃子,但未涉及湘夫人。到了东汉王逸为《楚辞》作注时,鉴于二妃是女性,只适合于湘 夫人,于是便把湘君另指为“湘水之神” 。对于这种解释。唐代韩愈并不满意,他在《黄陵 庙碑》中认为湘君是娥皇,因为是正妃故得称“君” ;女英是次妃,因称“夫人” 。以后宋代 洪兴祖《楚辞补注》 、朱熹《楚辞集注》皆从其说。这一说法的优点在于把湘君和湘夫人分 属两人, 虽避免了以湘夫人兼指二妃的麻烦, 但仍没有解决两人的性别差异, 从而为诠释作 品中显而易见的男女相恋之情留下了困难。有鉴于此,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 《楚辞通释》中 采取了比较通脱的说法, 即把湘君说成是湘水之神, 把湘夫人说成是他的配偶, 而不再拘泥 于按舜与二妃的传说一一指实。 应该说这样的理解, 比较符合作品的实际, 因而也比较可取。
虽然舜和二妃的传说给探求湘君和湘夫人的本事带来了不少难以自圆的穿凿附会, 但是 如果把这一传说在屈原创作《九歌》 时已广为流传、 传说与创作的地域完全吻合、 《湘夫人》 中又有“帝子” 的字样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尧之二女等等因素考虑在内, 则传说的某些因子如 舜与二妃飘泊山川、 会合无由等, 作品所借鉴和吸取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因此既注意到 传说对作品可能产生的影响, 又不拘泥于传说的具体人事, 应该成为我们理解和欣赏这两篇 作品的基点。
由此出发,不难看出作为祭神歌曲, 《湘君》和《湘夫人》是一个前后相连的整体,甚 至可以看作同一乐章的两个部分。 这不仅是因为两篇作品都以 “北渚” 相同的地点暗中衔接, 而且还由于它们的末段,内容和语意几乎完全相同,以至被认为是祭祀时歌咏者的合唱


姜亮夫《屈原赋校注》
这首《湘君》由女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因男神未能如约前来而产生的失望、怀疑、 哀伤、 埋怨的复杂感情。 第一段写美丽的湘夫人在作了一番精心的打扮后,
乘着小船兴致勃
勃地来到与湘君约会的地点, 可是却不见湘君前来, 于是在失望中抑郁地吹起了哀怨的排箫。 首二句以问句出之, 一上来就用心中的怀疑揭出爱而不见的事实, 为整首歌的抒情作了明确 的铺垫。 以下二句说为了这次约会, 她曾进行了认真的准备, 把本已姣好的姿容修饰得恰到 好处, 然后才驾舟而来。 这说明她十分看重这个见面的机会, 内心对湘君充满了爱恋。 正是 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 她甚至虔诚地祈祷沅湘的江水风平浪静, 能使湘君顺利赴约。 然而久 望之下,仍不见他到来, 便只能吹起声声幽咽的排箫,来倾吐对湘君的无限思念。 这一段的 描述,让人看到了一幅望断秋水的佳人图。
第二段接写湘君久等不至, 湘夫人便驾着轻舟向北往洞庭湖去寻找, 忙碌地奔波在湖中 江岸,结果依然不见湘君的踪影。 作品在这里把对湘夫人四出寻找的行程和她的内心感受紧 密地结合在一起。 你看她先是驾着龙舟北出湘浦, 转道洞庭, 这时她显然对找到湘君满怀希 望;可是除了眼前浩渺的湖水和装饰精美的小船外,一无所见;她失望之余仍不甘心, 于是 放眼远眺涔阳, 企盼能捕捉到湘君的行踪; 然而这一切都毫无结果, 她的心灵便再次横越大 江,遍寻沅湘一带的广大水域, 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如此深情的企盼和如此执着的追求,使 得身边的侍女也为她叹息起来。 正是旁人的这种叹息, 深深地触动和刺激了湘夫人, 把翻滚 在她内心的感情波澜一下子推向了汹涌澎湃的高潮, 使她止不住泪水纵横, 一想起湘君的失 约就心中阵阵作痛。
第三段主要是失望至极的怨恨之情的直接宣泄。 首二句写湘夫人经多方努力不见湘君之 后,仍漫无目的地泛舟水中, 那如划开冰雪的船桨虽然还在摆动, 但给人的感觉只是她行动 的迟缓沉重和机械重复。 着用在水中摘采薜荔和树上收取芙蓉的比喻, 既总结以上追求不 过是一种徒劳而已,同时也为后面对湘君“心不同” 、“恩不甚” 、“交不忠”、“期不信”的一 连串斥责和埋怨起兴。 这是湘夫人在极度失望的情况下说出的激愤语, 它在表面的绝情和激 烈的责备中, 深含着希望一次次破灭的强烈痛苦; 而它的原动力, 又来自对湘君无法回避的 深爱, 正所谓爱之愈深, 责之愈切, 它把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女子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 致。
第四段可分二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 补叙出湘夫人浮湖横江从早到晚的时间, 并再次强 调当她兜了一大圈仍回到约会地“北渚”时,还是没有见到湘君。从“捐余玦”至末为第二 层,也是整首乐曲的卒章。把玉环抛入江中。 把佩饰留在岸边,是湘夫人在过激情绪支配下 做出的过激行动。 以常理推测, 这玉环和佩饰当是湘君给她的定情之物。 现在他既然不念前 情,一再失约, 那么这些代表爱慕和忠贞的信物又留着何用, 不如把它们抛弃算了。这一举 动,也是上述四个“不”字的必然结果。读到这里,人们同情惋惜之余,还不免多有遗憾。 最后四句又作转折: 当湘夫人心情逐渐平静下来, 在水中的芳草地上采集杜若准备送给安慰 她的侍女时,一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感觉油然而生。于是她决定“风物长宜放眼量” 从长计议,松弛一下绷紧的心弦, 慢慢等待。 这样的结尾使整个故事和全首歌曲都余音袅袅, 并与篇首的疑问遥相呼应,同样给人留下了想像的悬念 .
丰乐亭游春三首 欧阳修 朗诵:焦晃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前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 1072 【注音】 ōu yáng xi ū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 [ 自称庐陵人 ] ,汉族,因吉州原属庐 陵郡 , 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 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 说明
诗人于庆历六年( 1046)在滁州郊外山林间造了丰乐亭, ?第二年三月写了丰乐亭游春 三首绝句,这里选一首。诗中描写诗人尽情春游,如醉如痴, ?简直不肯放过春天的样子。 可以说,这是《画眉鸟》 ?中“自在啼”的一个非常形象化的注脚。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前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解释? ①丰乐亭 -- 位于滁州西南,背依丰山, ?下临幽谷泉,景色幽雅秀丽。②长郊 -- 广阔的 郊野。 ?绿无涯 -- 绿色一望无际。③春将老 -- 春天快要过去了。 翻译
将要偏西的太阳 , 映着红艳艳的花树和青翠的山峰 ,
广阔的原野上 , 碧绿的草色一望无边无涯 , 游人们顾不得春天即将结束 , 还在亭前来来往往 , 踏着地上的落花 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 , 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 征。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 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 欧阳修的 《丰乐亭游春》 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 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 、“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 境。
此篇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 丰乐亭边落花满地。 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 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情,同他在《戏答元珍》 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以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 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 ,写的是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东大学任教。 1926 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 、《洪水》半月刊, 发表了《小说沦》 、《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 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 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
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12 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 4 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1936 年任福建省府参议。 1938 年,
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 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 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 12 月至新加坡, 主编《星洲日报》 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 短评和诗词。 194 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d44abd07a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70.html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