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解析(图片版)

发布时间:2019-03-31 19:04: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解析

(闲来无事,随意解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答案】A

【解析】拟态,指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它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模仿,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模拟,指对真实事物或者过程的虚拟。精湛,指技艺十分娴熟。准确,指与实际或预期完全符合。精确,指精密而准确。异曲同工,指曲调不同,却同样美妙,喻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论一样精彩,或不同的事情产生同样的效果。独树一帜,独树一帜,指树立旗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抱残守缺,指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墨守成规,指固执旧法,一成不变。 固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答案】C

【解析】A.递进关系颠倒,调整不但”“而且后的内容。B.去掉句中的“使”。D后一句缺少宾语,“着眼于对……探讨”。

【答案】B

【解析】首先确定首句,在①③句中推断。再组合衔接比较紧密的句子,在6个分句中,结合比较紧密的分句是③⑥、①④、②⑤。②、⑤从时代角度推断,应是②句在前。使用排除法逐一排除。

【答案】D

【解析】D都作代,……的地方A.副词,却、竟然;副词、才;B.……的样子,这样 C.代词,什么;副词,怎么。D项“适百里者,宿舂粮”中的“者”容易理解为“……的人”,网上及一些资料中也有注解为“……的人”,结合语境来看,作者是针对蜩与学鸠“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进行反驳的。苏教版必修五教学参考书如此表述:“‘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三种情况备粮各有不同”。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这里表述为“三种情况”而不是“三种人”,因此“适百里者”中的“者”应该理解为“……的地方”。“者”在一般的古汉语词典中都能查到这样的意项“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通过此题,命题者是否想告诉我们平时教学中,对一些问题的答案,网上得来终觉浅,绝知答案多翻书。

【答案】C

【解析】A.“美”形容词用作名词。“日”名词作状语。B.“一”数词作意动词。“下”名词作使动词。C.“前”方位名词作状语;星:名词作状语。D.“草菅”“师”都是名词作意动词。

 【答案】B

【解析】B与例句都是被动句;A宾语前置句;C判断句,状语后置句D状语后置句。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6分)

答尉迟生书

韩愈

愈白尉迟生足下: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其发也不掩。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昭晰者无疑,优游者有馀。体不备不可以为成人,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愈之所闻者如是,有问于愈者,亦以是对。

今吾子所为皆善矣,谦谦然若不足而以征愈,愈又敢有爱于言乎?抑所能言者皆古之道,古之道不足以取于今,吾子何其爱之异也?

贤公卿大夫在上比肩,始进之贤士在下比肩,彼其得之必有以取之也。子欲仕乎?其往问焉,皆可学也。若独有爱于是而非仕之谓,则愈也尝学之矣。请继今以言。

【注释】①答尉迟生书:本文作年不详,大约写于其早期。尉迟生即尉迟汾。尉迟汾致书韩愈,请教为文之道,韩愈以此书答之。 ②有诸其中:有思想内容于其中。③得之:得到官位。

【答案】D

【解析】做官

【答案】1肢体不全,不能算作完整的人;词汇贫乏,不能算作完整的文章。(3分。“体”,肢体、形体、四肢;“成”,完整的,各1分。)

2如果(你)只是喜爱这个,不是为了做官,那么,我曾经学过古文写作,今后可以谈谈。(4分。“仕”、“则”、“请”,各1分。)

3)如果能顺应天地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要依赖什么呢?(“正”“辩”“待”,各1分;句中虚词较多,理解其用法即可,不必生硬翻译,译错各扣1分,不倒扣分;“天地之正”,也可译为“自然之道”。)

【答案】强调写文章的人必须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及学识,本质扎实,在写文章时,就会在作品中无所遮掩的流露出来。(3分,能说出“文”与“德”或道德修养与写文章的关系,即可。)

【参考译文】韩愈禀告尉迟汾先生:人们所说的文章,必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在其中,所以,有才德的人应该慎重地对待文章的内容。内容的好坏,它表现出来是无法掩盖的。(树)根扎得深叶子就茂盛,(钟)形体庞大声音就洪亮,(写文章的人)行为高洁言辞就严肃,心地醇厚文气就和蔼。语言清楚明白则不会有疑义,语言从容洒脱则使人感到余味无穷。肢体不全,不能算作完整的人;词汇贫乏,不能算作完整的文章。我所听到的说法就是这样,有人来问我,我也这样回答。

现在您已经做得都很好了,仍谦虚地好像还有不明白的,来询问我,我又怎敢吝惜地不说几句话呢?再说,我所能够说的,都是古人之道;而古人之道是不足以为今世所取用的,您为何喜爱古人之道那么与众不同呢?

朝中贤能的公卿大夫很多,推荐有才能的人很多,他们做官一定有获取官位的方法。您想做官吗?(如果想)就去问问他们,(他们)都值得学习。如果(你)只是喜爱这个,不是为了做官,那么,我曾经学过古文写作,今后可以谈谈。

三、古诗词鉴赏(9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上巳浮江宴韵得址字

王勃

披观玉京路,驻赏金台址。

逸兴怀九仙,良辰倾四美。

松吟白云际,桂馥青溪里。

别有江海心,日暮情何已。

1【答案】“言”即指诗的韵字,本诗中即是“址”字。(2分。一点各得1分。)

【解析】教材中“一言均赋”解释为“在座的人,每人分得一字为韵,赋诗抒怀”,“言”是指赋诗所得韵字。唐代游宴之风大盛。文士游宴集会,往往赋诗纪事。而在作诗之前,往往由主人指定或大家推举一人为序。《滕王阁序》是唐代最负盛名的一篇游宴序,原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唐代的游宴序是由六朝时期的游宴诗序发展而来的,如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专为游宴诗集而作的,是诗集序,它们原本是与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整体。后来,诗消亡了,只留下了序。唐人向往前人的雅集,游宴时往往众人作诗,一人作序,但这序主要是为了记下当时盛会的场面和游宴之乐,而不是为众诗作序。因此“一言均赋,四韵俱成”应该这样解释:

一言,一字,指分韵赋诗所得的韵字。均,副词,皆,全都。赋,动词,赋诗。四韵,古诗一般两句为一韵,四韵即八句。俱,副词,皆,全都。成,动词,完成。这两句是动宾倒置之句,顺说应是“均赋一言,俱成四韵”,全句意为:每人都按自己分得的韵字赋诗,完成一首四韵八句的诗。这样文章最后“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就可以这样理解:请大家各自挥洒潘岳、陆机那样的才华,赋诗一首吧。下学期教学选修《唐宋诗词选读》中《滕王阁》诗时,仍需要明确这些问题。

2【答案】按照由远及近、由上(高)到下(低)的顺序,(1分)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1分)运用拟人、对偶手法,描写美妙如仙的境界。(只答“对偶”不给分。)(2分)

3【答案】归隐之情,(2分)这种情感是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而产生的。(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上巳,古代节日。汉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魏晋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按例上巳日皇帝宴请大臣、新科进士,文人学士、平常百姓亦多自相宴饮;宴会中随意拈韵为诗。

秋高气爽的季节,诗人徜徉于京城的道路、驻足于华美的楼台,聆听松风的吟哦、呼吸桂花的芬芳,良辰美景胜过音乐、酒食、文章、语言……然而这一切激发的诗人的飘逸的意兴,却是“怀神仙”、“江海心”。日暮时分,犹自此情不已。中国古代归隐诗多表达对尘世官场的厌倦,而王勃的这首诗显然比较特殊,诗人的归隐之情是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而产生的,这要结合诗歌内容及作者经历来理解。从内容看此诗当作于沛王府期间(约公元666669年,十七至二十岁)。在沛王府的几年,是王勃短暂的26年人生最为得意的几年,王勃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具有佛、道家思想,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文人的怀仙怀道趣向直接有关。

四、诗文名句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红楼梦》)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夕阳古道无人语,                    。(王实甫《长亭送别》)

4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5)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6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7)《庄子.逍遥游》指出“  就像在堂中低凹处倒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答案】(1都云作者痴 2)俯察品类之盛  3)禾黍秋风听马嘶 4)落霞与孤鹜齐飞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6)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解析】第(7)题选自2015年全国高考Ⅱ卷,属于情境式默写,“在堂中低凹处倒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是对原文“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的概括,“就像……一样”是默写的重要提示语,此题错误较多,江苏高考多年未考情境式默写,命题者似乎想让学生重视审题。因此下一步的试卷分析,要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到底是知识不清、问题情景不清还是表述不清。就像这一题,学生不是不会,问题是出在审题上。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买一挂火车玩

鲍尔吉·原野

①朋友说,咱们凑点钱,上石榴河林场买一挂小火车玩。石榴河林场已解体,小火车和轨道都在,但长锈了。这里的小火车谁愿开谁开,没人管。

②我去过石榴河林场,也坐过林场的小火车。那地方好哇!白桦林一墩一墩地长在山脚下,像打算搭顺路车又不好意思张口的乡下女人。白桦林脚下是一条小河,河里鹅卵石密集排列,水流日夜哗哗响。山上有庄严的落叶松。落叶松越长越肃穆,每一棵都如华表。走进树阴下面好像走进暗夜,脚踩在经年积累的松针上绵无声息,像在床上走过。这条小河并不是石榴河,像这样的小河,林场里有七八条。石榴河在山的北面,河面开阔,原来是运送木材的水上通道。

③小火车的铁轨铺在白桦林和小河之间。小轨道很窄,伪满洲国时期铺设。火车里的坐椅面对面。我想像我们这些知青战友坐在里面,都老了,但尽量不去看对方脸上的皱纹。如果使劲回忆,还是能想出对方年轻时的样子。这样的回忆里包括当年穿的衣服,用过的铁锹。我们坐在小火车里干嘛?我们不伐木,也不打猎。我们坐它因为是它的新主人。小火车从场部开到伐木点有三四公里,一路上,铁路两边不光有桦树林,还有瀑布。从高崖垂下的水帘的雾气隐隐约约有彩虹的轮廓。瀑布下面的潭水墨绿,里面游动比潭水更黑的鱼脊。小火车还路过一处岩画地带。鸡蛋壳色的岩石上有赭石颜料画的鹿、牛和拙稚的人形。樟子松环列在岩画下面,好像古代就是这么安排的,肃穆而宁静。

④我们到这里来做什么呢?一下子说不上来,姑且说来坐小火车吧。那么,是天天坐小火车吗?人们如果不上工不下工,天天坐小火车好像也受不了。我想像这些小火车的股东们身穿运动服,用手机拍照,不停照,互相比较,发到社交网络上。然后干什么呢?还是拍照。像我们这一代人,其实不知道什么是生活。我们的本领是会挨饿,会下乡当知识青年,会干农业活,会复习考电大夜大函大【注】,也会生儿育女,但不知道什么是生活。生活是受苦么?如果不是受苦我们就一无所知,或者说我们并不理解别人正过的生活。所以,我们想往乡下跑,往荒无人烟的地方跑。这些人临近退休,对之后的生活茫然无措。我们这一代人没学过品茶、吟诗、临帖,没学过数学、物理学,更没学过震撼人心的天文学与生物学。从文革开始,我们就赤着脚追随时代的洪流奔跑。洪流没停止,但我们跑不动了,同时不知道以后干什么。

⑤我想像我们坐在小火车里,举着手机拍照,如儿童一样幼稚。我们说“太开心了!”互相勉励。暮云四合,太阳庄重地隐于黑黝黝的丛林之后,我们不懂得大自然此时在说些什么。这些人看到荒地会手痒,他们一定会在这里刨坑种菜,种庄稼,填充虚无。蔬菜的小苗长出来才会让他们咧嘴笑。夜晚,他们坐在草地上唱知青时期的歌曲——《娘的眼泪似水淌》、《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想借着星光、蛙鸣和风声回到当知识青年的时光。天一亮,这些人穿戴整齐,坐上了小火车。家庭和单位的职责已远离他们,他们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坐着小火车来回走,唱歌、采蘑菇晒干送给城里的人。他们饱经磨难的脸上努力挤出笑容,他们会说,太高兴了。

(《文汇报》201575

【注】电大夜大函大:改革开放初期为迅速培养人才而出现的三类高等教育形式。电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简称,在利用广播电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学习和自学;夜大是学习方式,每天晚上或者是周末去教学点学习;函大是函授大学的简称,平时自学和在规定的某个或某几个时段内集中学习。

12【答案】①坐着小火车来回走。②不停拍照,互相比较,发到社交网络上。③开荒种菜,种庄稼,采蘑菇晒干送给城里的人。④唱知青时期的歌曲。(4分,每点1分。)

13【答案】选取白桦林、落叶松、小河等典型景物,(1分)使用比喻、拟人手法,(1分)按照从下(低)到上(高)的顺序,(1分)写出石榴河林场在作者心中的美好印象。(1分)

14【答案】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2分)象征知青们的生存状态:(1分)小火车有过自己的辉煌,象征知青们有过自己的激情岁月;(1分)小火车完成它的使命后,被扔在林场没人管,象征饱受生活磨难的知青们临近退休,对之后的生活茫然无措;(1分)小火车被买下,象征老知青们希望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1分)

15【答案】①对林场青春岁月火热生活的怀念;②结束苦难生活,却跟不上时代发展潮流的窘况;③临近退休,对今后生活的茫然;④来到石榴河林场得到暂时的宽慰。(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

【命题推测】从选材方式看,没有选择教材中的课文,包括第二篇阅读《警惕人工智能的伦理缺失》是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的一篇文章,命题者也许想让学生意识到必修五本教材学习结束了,渐渐走到高考的边缘了,蓦然回首,发现教材只是提供例子,到了高二再死守教材,将来可能会在考试中碰壁的。

从文本内容看,对接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 一群老人来到石榴河林场买下一挂小火车,老人与小火车同命相怜,小火车是过去时光的象征,一群已经走到人生暮年的人就如同这长锈的小火车一样,旧火车有过自己的辉煌,这一群老人也曾经有过自己的激情岁月。小火车完成它的使命,安闲地躺在林场,这群老人临近退休,对之后的生活却茫然无措,作者借买一挂火车玩写出了一代人的生存状态。

从命题角度看,四道题分别从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意蕴探究四个方面命题,涉及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能力层级,提示在试卷分析时是否应该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下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方式,阅读教学如何高考对接。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警惕人工智能的伦理缺失

王绍源 任晓明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能够模拟人类思维、沟通等活动的计算机技术使得机器人具有生动的“感受性”和切实的“道德反应”。

作为实践研究的焦点领域,人工智能体以各种方式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这也使得人工智能体有了一些“道德行为体”的含义,并被人们纳入“人机”道德共同体中考察。例如,老人和儿童对具有感知性的“情感陪护机器人”产生依赖,患者对具有自治性特征的手术机器人产生感恩的情感等。特别在娱乐社交、医学实践领域,人们甚至把具有感知、意向、自治性的人工智能体视为与人类同等地位的道德行为体和伦理关护对象,赋予其一定的伦理地位。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伦理诘难,带来了人工智能伦理缺失的问题。

一门新技术的问世首先应该保证其安全性,机器人的安全问题与程序设计密切相关。虽然开发者会尽可能创造出一个个完善的程序,但很难保证在数百万行的代码中不存在任何错误和纰漏。只要这些程序出现一点瑕疵,就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我们能否创造出一种鉴别细微差异的智能机器,它能够严格基于环境进行人类语言的理解,并清晰识别出极为相似物体之间的差别?而在诸如执行能力上,具有仿生智能的机器人是否只能使用非致命性武器抵御自身威胁?是否只有在所有人类都被归类为“敌人”的特定情况下,智能机器人才能执行伤害性行为?如何通过编程解决安全性问题,以及相关的行为限制条件又该如何在伦理层面进行规制?怎样才能把机器人有效投放到社会和市场中?怎样才能防止智能机器人沦为杀人机器,同时保护“他们”免受黑客和别有用心的人的攻击,进而在技术和社会效应上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可见,机器人的安全性问题成为机器人伦理学研究中最为现实和首要的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革命的来临,人类社会将面临因机器人的广泛应用而带来的失业问题、依赖性问题、人际关系重塑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伦理挑战。一些伦理学学者担心,人类对人工智能技术会产生过分依赖性。例如,机器人在疑难手术中表现出的比人类更精湛的医术,将造成传统的人类工作被逐步取代,这就可能使经由历史积累的医学技能和知识裹足不前,进而使社会变得更为脆弱。同时,机器人可能对传统的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由于机器人往往被定位为人类的忠诚聆听者,不会出现欺骗等不忠行为,从而可能发展成为人类的情感伴侣。此外,机器人作为计算机设备的一种应用拓展,产生的电子垃圾和大量射频辐射也会加剧污染问题,冲击并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面对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应当坚持审慎、预见的眼光来看待,正如著名科幻文学家阿西莫夫所说的那样:一个充满智慧且明智的决定不但要立足于现实,更要着眼于未来的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910

16【答案】首先提出人工智能体有了一些“道德行为体”的含义,并被人们纳入“人机”道德共同体中考察;接着举例说明人工智能体被赋予一定的伦理地位;最后指出人工智能体的广泛应用带来人工智能伦理缺失的问题。(每点2分)

17【答案】安全性伦理缺失,社会性伦理缺失。(每点3分)

18【答案】①严谨的(审慎的)态度,确保新技术的安全性;②广泛使用人工智能的同时,还要正视它可能带来的伦理缺失问题;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能够预判(预见)并积极进行相应规制(能够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规制措施)。

【命题推测】本文对接教材第一专题“科学之光”,不再赘述。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俗语

【审题分析】审题时不能忽视“俗语”二字,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此题对接教材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与2015届南京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作文题神似,现将南京三模题及审题分析展示于此。权当本题答案。

2015·南京三模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谚语

【审题分析】这是一则短小而隽永的谚语。谚语借助比喻和对比,感叹母爱的长阔高深,并揭示儿爱母亲与母亲爱儿的不对等。“母爱”、“孝心”和“回报”,可以说是准确理解和把握这则材料的三个关键词。

 看到这则谚语,人们会自然联想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等古话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诗句。这些谚语、古话和诗词名句,传达的是中华民族素所重视的亲情和孝道。命题用意显然在于引导考生回顾传统,省视生活,感悟亲情。比如,用心体会父母亲给予自己的关爱、关注并思考空巢老人现象、对父母要给予精神赡养等。谚语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是一句俏皮轻飘的顺口溜,传达的是一个严肃沉重的社会话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b433c41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8.html

《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解析(图片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