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汉字研究报告20200421版

发布时间:2020-04-26 12:09: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的·汉字历史探究计划

一、 问题提出。

我们常用的文字可多啦,比如:英语,语文… …那么,中国汉字从哪来。它是怎么演变的,这可没人知道。我要探究这个秘密。

二、研究方法。

1. 查阅图书。

2. 检索资料。

3. 探究生活。

4. 询问长辈。

三、 内容分类。

四、
研究结论。

1. 甲骨文。

汉字的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用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燃火炷燃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的一些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说日本,目前,他们除了片假名或平假名是自研文字以外,用的都是繁体或简体中文。

自由之丘车站()

日本电车站牌图册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字。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也可以说是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多种汉字。

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楷书尤为盛行,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战国时已有草书的形成。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 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 

后来人们又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字体,这就是仿宋体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其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除此之外,人们还根据其他字体研发出了彩云圆体方正姚体方正舒体等字体。


我的·汉字研究(二)·语文

- 导语 -

由汉字衍生出的更多汉字足足有上万个,比如:用字衍生出来的”…… 那这上万个汉字总得有个读音吧,于是中国的主要语言中文诞生了,它相对的学科为语文

一、 概述。

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而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语文课之“语文”一词原系国语(白话文即语体文)与国文(文言文)之合称。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中国语文教科书一般讲授的是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即汉语文)。语文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语文”一词的语源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缩略为“语文”一词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始用者为清末大儒张之洞。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国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故当时称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魏冰心、程其保、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等人大量使用“语文”一词,叶夏二人亦开始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等人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母语课程通用名称。


我的·汉字真有趣(扩展资料)

- 导语 -

汉字,中国传统语言,至今已有将近四千年历史,样式可达数十种,经历将近六次演变。风吹雨打了1460000天,由商朝沿用至今。

一、 汉字的广泛。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文字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汉字语言之一,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沿用至今。也曾对周边的一些国家产生了精神文明或文化上的重要影响,为全球较少部分文字文明不发达的国家进行文明上的扶持。

二、 汉字文体。

1.记叙文的文体特征是记叙某个具体的生活内容,描述某个具体的事件或场面。记叙的材料必须具有直观性,即具有可见、可闻、可感的特点,力求避免概括、抽象。记叙文中记人、叙事、写景、状物,都与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联系在一起,所以其结构主要为时空结构。

2.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所以它要求语言要有形象性,使读者读了其文,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

3.议论文的材料主要是用作论据的,即论证观点的依据,所以材料必须具有某种论证性。议论文的组织、结构基本上是以逻辑推导为线索的,因为说理是其主要目的,而说理必须遵循逻辑规律。一般的逻辑进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论证方式尽管比较繁多,但它们无不是演绎、归纳、类比等逻辑形式的衍化。

4.议论文的语言运用必须是明确的,同时它所思考的、把握的不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是对整体事物的某种高度的抽象概括。

5.散文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一种文体。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主要是材料内容可广泛选材,神不散指中心主旨都是一致的。中心必须明确而集中,最好能表达得巧妙、完美,不能中心议题多而肤浅。富有强烈的情感。情是打动人的首屈一指的一种方法,文章只要有了情,就自然成文。

三、 谐音文体。

谐音利用汉字同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修辞格。它广泛用于谜语之中。不过,谐音也易引起听讲者之间的误会。由谐音而衍生的游戏非常多种,著名的有日本的语合。

四、 小说。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微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浪漫青春、游戏竞技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小说与诗歌、散文、剧本,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同时,小说也是一种写作方法。

五、 史书。

中国西周末年,各诸侯国已有历史记载,史书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晋朝太康年间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东汉末年,荀悦撰成《汉纪》,开创了编年体的断代史。编年体的优点是方便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还避免叙事重复,《资治通鉴》的成功开创了撰写编年史的高潮。

六、 诗词。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结重义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七、 谐音积累。

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杏核儿埋--苦孩(核)子
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
下雨天不打伞--吝啬(淋湿)
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丈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
上鸡窝摔筋头--笨(奔)蛋
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山沟里敲鼓--回想(响)

八、 谜语。

谜语最初起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表现。后经文人的加工、创新有了文义谜。一般称民间谜为谜语,文义谜为灯谜,也统称为谜语。史料表明,大约在奴隶社会时期,先民们已经开始用隐晦曲折的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据《书经》汤誓篇中记载:时日曷丧?予以汝偕亡。意思是说:太阳呵,你什么时候才丧亡呢?让我和你一同去死吧!相传夏代帝王夏桀暴虐无道,民怨冲天,老百姓不敢明言,私下里用隐语发泄怨怒之情,于是就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这首歌谣采用隐喻的手法,诅咒暴君夏桀。夏桀曾说过:我有天下,如同天之有日,日亡我就亡。这首歌谣,可以说是我国谜语的最早萌芽。再如见于《周易·归妹·上六》篇的商代短谣女承筐,也可算是我国谜语的最早记录之一: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它运用传统谜语常见的矛盾法,巧妙地表现了牧场上一对青年牧羊人夫妇剪羊毛的情景,又回互其辞,使人不易猜着,近似一则谜语。这只是谜语的胚胎,在当时,也没有类似的专门名称。

1.一位红脸老公公,天刚放亮就出工。若有一天不见他,不是下雨就刮风。(打一自然物)
2.胸怀真宽大,江河容得下。日日有涨落,风起涌浪花。(打一自然景观)
3.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孩儿多,个个黑脸庞。(打一水果)
4.劳动是模范,住在格子间。花丛去上班,产品比糖甜。(打一昆虫)
5.耳朵长,尾巴短,红眼睛,白毛衫。三瓣小嘴胆子小,青菜萝卜吃得欢。(打一动物)
6.架上爬,藤结瓜,瓜头顶上开黄花。生着吃,鲜又脆,炒熟做菜味道佳。(打一蔬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19b81971b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8.html

《我的·汉字研究报告20200421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