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安石“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

发布时间:2023-09-24 04:17: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试论王安石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作者:姚莹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6要:王安石词作较少且精品不多,但在北宋词史上却有特殊意义。他有意识地以诗为词,融诗入词,将原本只属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引入词的创作中,开拓了词境,打破了诗词的严格分界,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为苏轼的以诗为词提供了铺垫和准备。王安石是北宋初中期以诗为词、诗词合流发展历程中的一位重要参与人物。关键词:王安石以诗为词在中国数千年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诗歌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正统,担负着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和抱负的重要作用,在诗歌发展至全盛的唐朝,一种诗歌的旁支——词逐渐产生发展起来,并最终在宋朝蔚为大观。词,又名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是一种配合音乐而填写的文学体裁,可以供以歌唱。北宋前期,由于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兴盛,社会相对安定,加上政策的倾斜,整个社会形成了追逐享乐的社会风气,为适应歌台舞榭的娱乐要求,大量文人创作的词作流入民间,词这一文学体裁得以迅速发展。除社会需要外,词的繁荣也源于文人自身抒情的需要。晚唐五代以来,花间词人创作了大量风格秾丽绮艳、多涉男女情爱的词作,开启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大量文人区别对待诗词,以诗言志,以词抒情。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云: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1]应当注意的是,北宋初期,诗词的地位是不对等的,词被视为小道,艳科,诗余,文人对词的态度相当矛盾,从作者说,一方面沉溺于创作的欢娱,另一方面又怀着声名与之俱裂的恐惧;从读者、听众来说,一方面是感官上、感情上享受着从中得到的娱悦,另一方面是理智上的轻贱。[2]传统道德的束缚和文人个性的需求相互冲突,使词在产生的初期,一直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词体地位的提高很大程度上直接得益于北宋文学巨擘苏轼,作为宋词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他大胆地以诗为词,在词的创作中吸取诗的元素,变革传统词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创作风格等,提升词的地位,促进了词的蓬勃发展。然而,以诗为词并非苏轼首创。在苏轼之前,张先、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晏几道等人都为以诗为词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本文试图从王安石仅存的二十余首词入手,分析王安石词作的以诗为词倾向及其对宋词发展的贡献。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早年锐意变法,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早年作品大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抱负,具有浓厚的现实色彩。晚年罢相后退居江宁,隐居钟山,诗歌风格转为平淡隽永,清新婉丽,绝句尤多佳作,被黄庭坚赞为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觉沆瀣生颊间。”[3]相对散文和诗歌而言,王安石的词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唐圭璋先生主编的《全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词》卷29录王安石词29首,以小令为主,其中尚有《甘露歌》三首作者存疑。下面笔者试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风格特色等几方面论述王安石是如何实现以诗为词的。一、思想内容上的拓展以思想内容论,王安石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咏史怀古、借怀古以讽今;写景咏物、反映词人的闲适生活;阐释佛理,表达词人摆脱现实束缚的愿望。他将怀古、写景、咏物、闲适生活、禅理等传统观念中只能用诗歌表达的主题写入词中,极大地扩展了词的题材和表现范围。王安石咏史怀古词的代表作当推《桂枝香》。此词采取传统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怀的写法,上片连续运用澄江、翠峰、征帆、残阳、酒旗、彩舟、星河等意象,描摹出一副雄壮明丽动静相宜的金陵全景图;下片化用陈后主亡国旧事和杜牧《泊秦淮》的典故,证明六朝相继短命灭亡的原因在于繁华竞逐。王安石此词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仅仅嗟叹六朝兴亡荣辱,而是由古思今,末三句严厉谴责宋朝统治者不知吸取历史教训,依然歌舞升平沉溺声色,《后庭花》的亡国之音犹在耳边回荡。此词借古讽今,直面现实,赋予儿女情长的小词以一种诗歌的格调和意蕴,立意高远,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被历代评论家公认为王安石成就最高的一首词。张炎在《词源》中论意趣曾加以称许:词以意趣为主,要不蹈袭前人语境。……王荆公金陵怀古桂枝香云……此数词皆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4]高克勤在《王安石词简论》提到梁启超对《桂枝香》的高度评价:李易安谓介甫文章似西汉,然以作歌词,则人必绝倒。但此作(指《桂枝香》)却颉颃清真、稼轩,未可谩诋也。”[5]除《桂枝香》外,王安石另有《南乡子》《浪淘沙令》两首咏史怀古之作。《南乡子》是一首集句词,写六朝繁华如逝水,人生如梦,表达词人内心的激愤和不平。《浪淘沙令》借吟咏伊尹、吕望自况,表达自己对神宗知遇之恩的感激和雄心壮志。王安石的写景咏物词共有15首,例如描写词人闲适生活的《菩萨蛮》、《渔家傲》(二首),表达厌倦官场、要求及时隐退的《千秋岁引》,俱有一定的艺术特色。《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工笔描摹了一副清新宁静的山居生活图景,富于诗情画意,表达了词人与山水相悦的悠闲恬淡的心情,此词与王安石晚年被称为半山体荆公体的山水绝句颇为相似,艺术上极为圆融精巧。《雪浪斋日记》中称道此词略无尘土思”[6],可谓至公。王安石的禅理词共有11首之多,超过他词作总数的三分之一,大多流于说教,生硬照搬佛语,如仿柳永词所作的《雨霖铃》,这类词作大半思想艺术价值不高,多被词论家所诟病,在此不多赘述。纵观王安石的29首词作,其题材和思想内容涉及咏史怀古、写景状物、吟咏闲适生活、以禅入词,尽管为数不多,却完全突破了晚唐五代及宋初以艳情为主的藩篱,将传统观念中只有诗歌才能反映的内容以词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他的笔下,词已经由单纯的娱宾遣兴、应歌娱人的工具,变为言志自娱的作品。二、表现手法上对诗歌的借鉴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在王安石之前,北宋初期已经有不少词人在写作手法上尝试以诗为词,如张先的大量使用题序、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等,而王安石在表现手法上也有所突破。王安石广泛运用用典、集句成词、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使词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步成熟与完善,日益具有诗的气韵。王安石善于使事用典。《桂枝香》中的门外楼头后庭遗曲,寥寥数字背后包含无数辛酸血泪,以简单的典故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六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历史还在今天继续;《千秋岁引》中更有楚王兰台之风、庾亮南楼之月、丁威的华表传说等典故。用典是一种浓缩式的叙事方式,便于词人以简短的词句表达深刻丰富的内涵,用典本是诗歌的传统手法,王安石继承张先等人的传统,将这一手法引入词中,一定程度上将词雅化,被视为艳科的词因而具有了典雅厚重的诗的气质。王安石词的一大特色是善于熔炼前人诗句,创作了大量集句词。集句词的创作对词人有较高要求,词人不仅要谙熟古代诗文,还应考虑诗句的长短和声律,更重要的是,将前人诗句运用到自己的词作中时,应契合原词的整体意境和风格,便于词人抒情言志。王安石现存的集句词包括《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南乡子(自古帝王州)等五首,尚有争议的《甘露歌》三首也是集句。王安石直接化用前人诗句入词,可说是他以诗为词的最直接表现。他直接打破了诗词在题材、创作手法、艺术风格和语言上的界限,使词的内容得以扩展,语言得以雅化,诗词这两种文学题材在他笔下得以合流。传统意义上的花间词以婉约缠绵为美,表情达意往往比较含蓄蕴藉,而王安石在以词抒怀时,长于直抒胸臆。《桂枝香》中直接指斥当朝统治者,语意辛辣;《千秋岁引》中直接感叹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耽搁,表达希望激流勇退、功名误身的个人感悟,反映了王安石思想中有独善其身的一面。在王安石的词中,个人情绪和感悟直接呈现于字句之间,少了含蓄之美,使尔雅的词更多了诗歌的磊落和凝重。三、风格特色上的突破王安石以诗为词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在于风格特色上的以诗为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与花间词内容相伴相生的,是其绮怨幽丽的艺术风格。北宋初期,张先晏殊欧阳修等文人士大夫,对词的内容作出一定开拓,他们将描写笔触更多地转向闲适生活、离愁别恨、山光水色、人生感悟,创作视角不再囿于简单的儿女之情。他们都以各自的创作实践,为以诗为词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其风格仍以细腻温婉风流闲雅为主。而王安石在词的艺术风格上有了较大突破。王安石词的艺术风格因词题内容的不同而迥异,无论是《桂枝香》的雄浑苍劲,《千秋岁引》的清冷凄婉,还是《渔家傲》等闲适词的平和恬静,都和前人大不相同,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的咏史怀古词直接承袭范仲淹边塞词的悲壮苍凉,气势雄浑,感慨深沉,语意豪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王安石的豪放词可说是苏轼变革词风、开创豪迈一派之前的必要准备,成为词风由婉约转向豪放婉约并存的一个重要过渡。清代刘熙载云:王半山词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惟未能涉乐必笑,言哀已叹,故深情之士无不间然。”[7]评价颇为公允。尽管王安石词缺乏情韵深婉的作品,也不符合词的音乐性的要求,但仅就一洗五代旧习而言,他的作品确实对五代绮艳旖旎的词风是一种突破和冲击,这是毋庸讳言的。此后苏辛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人或豪迈豁达或雄劲苍凉的词体风格,在王安石这里都可以寻觅到某些源头,王安石的豪放词对研究苏辛词有着重要意义。四、从王安石的词论看王安石对以诗为词的态度如上我们分析了王安石以诗为词创作的具体实践,那么,王安石以诗为词、融诗入词是否是有意识的开拓与变革呢?我们可以从王安石留下的关于词的只言片语追寻一二。魏泰《车轩笔录》卷五记载过这样一则轶事: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耳,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8]由此可见,王安石早年对晏殊身为宰相作小词的态度是颇为不以为然的,在王安石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早年,的确很难有心绪去填制他眼中的小词。然而世事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日后王安石非但填了二十余首词,而且对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赵德麟《侯鲭录》卷七记载:荆公云: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9]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出王安石的一些词学理论。王安石认为,词的音乐属性是应当从属于词的文学属性的,他反对曲调对词造成束缚,要求词可以像诗一样自由抒情言志,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个人情志。非但如此,他直接引诗言志来证明词比曲调重要,这本身就说明了在王安石眼中,诗词是同出一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安石将词视为一种句式有长短的诗体,他的词作具有大气磅礴的诗的风格,诗的气骨,也就不足为奇了。汤江浩在《词至熙丰体变新——王安石词考论》中也提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王安石词作的题材内容与传统的刻红剪翠的香软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这些内容的变化不是一时兴会,偶然而至,而是主观追求的结果。”[10]正是这样有意识地以诗为词,才形成了王安石独特的词作风貌:反映内容广泛丰富、表现手法多姿多彩、艺术风格更是一改过去的婉约蕴藉,形成了豪迈或恬淡的个人风格。诗词的分界在王安石笔下大大地淡化了,此前张先晏殊欧阳修等人以诗为词的尝试在王安石的笔下得以大踏步发展,诗词合流的发展轨迹也日益清晰。五、王安石以诗为词的源头及影响王安石的词作虽然数量不多,佳作也较少,且成就也多为其诗文所掩,但他在词史上的重要意义却不容小视。王安石将怀古叹今、个人生活、山水风物、佛学思想等传统诗歌主题大胆融入词中,同时广泛运用用典、集句为词、直抒胸臆等诗歌的表现手法,创造了极富个人特色的或雄浑超迈或闲淡平和的词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诗词的严格界限,拓宽了词体的表现力,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冲击了原先婉媚华美的花间词风,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体的社会地位,开日后苏轼豪放词之先声。然而,我们应当认识到,王安石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并非无源之水。以诗为词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王安石本人又对以诗为词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任何一种文学体裁的兴衰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诗尊词卑的现象的出现和消退自也不例外。唐代诗赋取士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唐诗的辉煌灿烂,也促使整个社会重视诗歌创作。正因如此,文人们在诗歌创作时多了一层顾忌心理,个人情感的抒发受到儒家温柔敦的传统诗教的影响,而词的兴起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宣泄个人情感的窗口。在词体产生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之初,不少词作都产生在歌台舞榭中,以供歌儿舞女演唱,游戏意味比较浓厚,词的社会地位不高,题材多限于儿女之情,风格多偏于香软婉丽,这是相当自然的。而李煜、晏殊、欧阳修等人在词中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逐步扩展词的内容,形成各自独特的个人风格,促使词由伶工之词士大夫之词转变。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了原本属于诗歌的艺术手法、题材、风格、语言等,原先单纯的风月言情的词开始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日益富于诗的规模和气格,以诗为词、诗词合流的发展脉络日益清晰。而王安石以诗为词创作正诞生在这一过程中。他既承袭和接受了前人以诗为词的成果,又以自身的创作实践直接推动了以诗为词、诗词合流的发展进程,对日后的苏轼、乃至整个宋词词坛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长远影响。诚然,我们也应该承认,词体的过分诗化,对于词体本身所具有的音乐性、抒情性的功能有一定的损害。词脱胎于诗体而自成一家,它既和诗歌同出一源,又有其独特的和歌演唱、以抒情为主、形象性强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诗词合流的不断发展,除周邦彦、李清照等少数精通音律的词人外,词体的音乐性日益被人们忽视乃至渐渐遗忘。更重要的是,以诗为词的本质意味着词的雅化,原本属于民间俗文学的词逐渐成为士大夫笔下的雅文学,固然促使词的地位得以提高,但与此同时,原先纯粹用以抒情的词却同样面临着被传统诗教束缚的尴尬局面,词温婉细腻的抒情性功能受到了一定损害。然而瑕不掩瑜,以诗为词、诗词合流毕竟将词从缠绵悱恻的狭小局面中解放出来,将词提升到得以与诗歌并驾齐驱分庭抗礼的地位,将宋词引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在诗词两种题材逐渐靠拢合流的历程中,尽管王安石并不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一分子。他上承晏欧的诗为词的尝试,下启东坡大刀阔斧的改革,以自身的创作实践和词论积极推动以诗为词发展,以诗为词最终在苏轼手中得以成熟和光大。参考文献:[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226.[2]谢雪清.北宋初中期以诗为词的得失及其影响[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0卷(3):52.[3]朱幼文.王安石晚年诗学观评议[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1):213.[4]焦宝.王安石的经学观和他的词[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第291):2.[5]高克勤.王安石与北宋文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51-52.[6]焦宝.王安石的经学观和他的词[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第291):2.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7]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7.转引自张燕:《王安石词研究述评》[J].语文学刊,200912):96.[8]涂育珍.论王安石词风的形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第23卷(4):34.[9]涂育珍.论王安石词风的形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第23卷(4):3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0843aa4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6b.html

《试论王安石“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