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二必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发布时间:2020-01-04 19:10: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二必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7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变化较大:一是3套全国卷在命题思路上均非常有层次性,第1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2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方面的把握,第3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二是题目难度加大,特别是第23题。

针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变化了的新形势,备考时不能沿袭旧法,而应及时调整思路,对每个新题型分别进行深度剖析,以明其考查实质,通其解题技法,力争9分题目不丢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

《周易》传说为周文王所作,它被国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西方的古典传统来源于古希腊时代。这个时代的古典主义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简约、对称、节制。在这些美学原则的背后,隐含着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乾坤二卦中体现出的古典美,可以探访两种文明之间深层的相似与不同。

《周易》的简约之美不言而喻。就大的方面看,它取象以尽意。就小处来看,《周易》卦爻辞简约的特点更是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字如千钧,意象饱满,意蕴深厚。以坤卦的初爻辞为例,履霜,坚冰至,杨静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此爻讲行旅之人的旅程及在途中的艰难。《文言》则将此爻用于人伦,认为弑君、弑父之事的发生,非一朝一夕之故。依此例可以得见,《周易》卦爻辞简约之下藏有丰富的意蕴,其用词简约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美。

在有关古典主义美学原则的论述中,对称这个概念往往与其他概念紧密相连,如秩序、匀称、和谐等。在古典主义美学的奠基者贺拉斯那里,则被称为合式,强调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从而构成首尾贯通的和谐整体。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首先,乾下乾上构成全阳爻,光辉灿烂,没有瑕疵。其次,六爻之间上下呼应,形成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对称关系。再次,每两爻一组,象喻天、地、人的联系与互动,究其终是看人在天地构成的时空维度中如何做到静则专、动则直,以悠游于天地间,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可见,乾卦结构上的对称呼应着意义上的和谐。

此外,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体现出对适度与节制的推崇。他认为不及都是不好的,中道在于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法,以合适的度,对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在乾卦中,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在田好,在天好,体现出适时、适度,应时而变的重要,对中正柔和的欣赏,以及对过刚过亢的警惕。 

由此可见,西方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适用于《周易》的美学解读。我们不妨做进一步的推求:在古希腊文明中,对正义一词推崇备至。追溯至《荷马史诗》,正义意味着天生万物,每一物都有自己应处的位置、应得的利益,每个人都应得一己之所得,不企图得到他人之物。体现出对天地间万物和谐相处的追求,这与《周易》中有关天地人的思想相同。另外,中希两种古代文明中都有对终极的推求,试图把握万变中的不变,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但在西方文明中,对的追求源于对的有限性的充分认识,希望通过对超越性的东西的追求来突破人类世界的有限性,这引导着他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求知求真。而在我们中国,对的认识和追求,用来断吉凶、知进退,非常务实。

(选自安宁《〈周易〉的古典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大致包含简约、对称和节制三点,这其中隐含着古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

B.《周易》取象以尽意,并且其中的卦爻辞非常简约,语言张力十足,因此,《周易》充分体现出简约之美。

C.杨静池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履霜,坚冰至进行解读,认为此爻写出了旅行的过程和旅程的艰难。

D.乾卦中的六爻之间上下呼应,每两爻一组,分别代表着天、地、人,体现了结构上的对称和意义上的和谐。

解析:B A项,扩大范围,古典主义不准确,原文说这个时代的古典主义,就是指古希腊的古典主义;古人也不准确,原文说古希腊人C项,偷换概念,杨静池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履霜,坚冰至进行解读的,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两个概念。D项,曲解文意,原文每两爻一组,象喻天、地、人的联系与互动是说乾卦以形象的爻阐明了天、地、人和谐的道理,而非每两爻一组,分别代表着天、地、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段是总领段,提出了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体现出的古典美的论题。

B.对《周易》中履霜,坚冰至的多元解读,论证了《周易》卦爻辞简约之下藏有丰富的意蕴。

C.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论证清晰,说服力强。

D.全文运用了的论证结构,并且最后一段又进一步论证了《周易》与古希腊古典主义的密切关系。

解析:D 文章运用的是的论证结构:第段是总领段,最后一段是总结段,中间部分是分层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乾卦中乾下乾上构不成全阳爻,六爻之间上下不能呼应对称,乾卦就体现不出对称和谐。

B.如果没有对”“不及中道思想的论述,就很难看出亚里士多德对适度与节制的推崇。

C.西方文明在的追求上与中国古代文明明显不同,它意在突破人类世界的有限性,而我们中国则用来断吉凶、知进退。

D.《周易》体现出古希腊的古典美,由此可见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与古希腊文明有着极深的渊源。

解析:D D项,主观臆断。文章阐述的是《周易》与古希腊古典美学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而非两者之间的渊源,所以结论属于主观臆断性错误。

一、读文上——贯彻2种读文意识

()勾画筛选意识

——勾画关键词句,筛选关键信息

具有勾画筛选意识就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根据试题题干中的关键词,边阅读边勾画关键词句,进而筛选文本信息。

1关键词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词(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

(5)表示举例子的词(例如、如)

(6)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等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7)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及指代词等。

2关键句

(1)从内容上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

(2)从表达上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

(3)从结构上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

根据勾画出的这些关键词句,加以连缀整合,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为阅读各题的四个选项时能迅速找到该内容在文中的大体位置做准备。有时甚至会出现某个选项的内容刚好与我们勾画的词句相对应的情况,这大大加快了我们判断选项正误的速度。

badb149cfbf482e40e3c725438c8df95.png

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不断强化以上两种意识,以便在解题时能迅速准确地找到解题依据。

二、解题上——突破3大热点题型

前面已提到2017年全国卷3套试题命题的规律性很强,3个题目十分有层次,第一小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把握,第二小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方面的把握,第三小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运用,体现由内容到形式、由文内到文外的命题新动向。

1题 内容理解分析题——先筛选标疑,后细处比对

1题题干要求通常是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这类题目的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选项在原文中的信息区域也往往是涉及局部,题目难度不大,只要细心比对,基本上能准确判定。

[技法指导]

局部区域选项解题2步骤

[解题示范]

[例一] (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a421917f5a99ac396eacdc35c0d875d8.png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8555ac913c12ffd5c4e83a3e3aa52efe.png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568fda6f857e723270c2625f06c3d3fc.png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3c6226a225c0392816ae89b985bcd659.png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技法演示]

第一步,先筛选标疑绝对化选项

读完这四个选项,要本能地对某些绝对化词语引起重视:

A项,如果…………”,如果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显示的是一个直接而必然的联系。B项,必须完好保存下来必须”“完好都是绝对化的词。

当然要注意一点,我们遇到绝对化的词不一定就代表这个选项错了,但这样的选项往往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而C选项和D选项相对来说没有绝对化的语言。

第二步,再逐项回归原文细比对

2题 论证分析题——”“”“3步流程巧解题

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

1题干表述明确

通常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实质上是全面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

2选项设置灵活

[技法指导]

相关论证选项解题3步骤

第一步:带着2个问题去读文

从上面对相关论证选项特征的分析可知,相关论证题目的考查较为系统、角度多、涉及面广,但无非就是2个方面的问题,即:写了什么(论点),怎样写的(论证结构、思路,论证方式,论据类型等)因此读文时务必要带着这2个问题从宏观到微观去思考:全文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每段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

具体来说,要明确如下内容:

(1)把握论述类文本常见的结构类型

5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统计如下:

通过上面的统计可知,选文都是常规的()式结构,而又可分为递进式(层递式)并列式对比式,所以读文时务必要根据这一规律来理清论证的结构思路,才能把握文本大意。

(2)明确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在读懂文本时,除了弄清文本的论证结构和思路外,还需要细致把握以下问题:论点是什么(根据文章的结构形式可知,式结构的文本论点往往在首段或尾段,而式的一般在首段,式的一般在尾段)、是从哪些方面论证论点的(即分几个角度或层面来分开论述中心论点的)、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据(即关注文本中材料类型,把握材料运用的目的)和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

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在解答相关论证分析类题目时才能快速准确地判断。

第二步:剖析选项明关键

在读通文本之后,回归原文细比对之前,要先明白每个选项特点:一是清楚每个选项是考查什么,二是清楚选项的关键点(敏感点)是什么。其次才是回归原文进行仔细比对。

例如:

第三步:回归原文细比对

有了前两步的铺垫,第三步回归原文细比对也就简单了很多,注意比对时要多方分析,不要急于下定论。

[解题示范]

[例二] (2017·全国卷)阅读《留住乡愁》(正文见1题 内容理解分析题[例一])完成下面题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技法演示]

第一步:带着2个问题去读文

第二步:剖析选项明关键

第三步:回归原文细比对

结合上面读文,可知ABD项均是正确的,而C项的前半句也是正确的,但是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无中生有。C项所在的第段的后半部分虽然举例说明如何呵护乡村记忆,但是并未提及甄选的标准

3题 观点推断题——以本为本,合理推断

所设选项有如下特征:

(1)本类选项重在对全篇的考查,主要根据段意、主旨的把握推断相关的结论。

(2)选项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甚至有时是跳出选文,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来判断。

[技法指导]

观点推断题解题3步骤

以上三步有时是同时进行的,很难截然分开。如在找对应区域期间往往就要把握选项观点和原文观点。

[解题示范]

[例三] (2017·全国卷)阅读《留住乡愁》(正文见1题 内容理解分析题[例一])完成下面题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技法演示]

本题题干已经明确了下列说法,什么是说法说法就是选项所蕴含的观点。

A选项:抓住A选项中的乡愁”“物质空间变化”“情感等关键词,可以确定与A选项匹配的文段是第自然段,选项中又有如果,可知A选项是对第自然段作者观点的假设分析,蕴含的观点与原文第自然段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的观点一致,原文在城镇化过程中就是城乡变迁中它们就是上文提到的物质和非物质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就是留住了乡愁,原文表达的观点就是在城乡变迁中,要留住乡愁,就要处理好乡愁的载体物质空间变化和情感的关系。因此,A项正确。

B选项:B选项中的关键词依恋感和归属感所在位置为第自然段结尾,第自然段论述的观点是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是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这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结果是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B选项把消极型的留住乡愁——呵护乡村记忆的结果,当成了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的前提条件,将两种留住乡愁的方式混淆在一起说,从而导致B选项错误。

C选项:C选项的关键词为保护乡村记忆”“文化需求,其实,全文都在论述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乡村记忆的一些措施,其中就包括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比如第段提到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第段提到’‘’‘融合在一起等等。这与C项的观点是一致的。

D选项:通过D选项的关键词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可知选项的答题区域大体在第自然段。D选项的观点是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考生再回到原文找出原文在这一部分的观点,原文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融合在一起,原文的推理是从AB,选项是从BA,推理没有问题;再看内涵,原文说升级,怎样升级?就是’‘’‘融合在一起,这一融合,乡村记忆的内涵肯定会有所变化,这就是文本的观点,选项D正好与原文一致,可见D选项正确。

a416337f84ace20494965b1e78b44641.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

史料是需要辩证的,同一史实,各书记载互异;同一原文,彼此引述不同;或采摭古书不记出处,或商榷前史而全违故实,以致事实讹谬,文字错舛,真伪混淆。若不加以辩证而随便引用,不但异说纷纭,无所适从;必至以讹传讹。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的就是考据学。这种学问,汉代的经注已开其端。自晋以后,辩证史籍的书多了起来,裴注《史记》,对于原书的文句音义多所解释。裴松之注《三国志》,对于原书的史实多所增补;吴缜《新唐书纠谬》对于原书上史料的讹谬多所纠正,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先导。

到了清代,考据学大大地发展了。在清代,学者因受政治的压迫,不能涉及与现实有关的学问,于是埋头于故纸堆中,从事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因而中国的古典文献,无论经书、子史或史书,大部分都经过了一番考证。对于各种史籍中的史实,凡有可疑的,无不探源索隐,钩沉辑佚,考异正讹,使其本源大白,讹误自明,异说并陈,是非自见。清代辩证史料的著述甚多,其中有通辩诸史的,有专辩一史的。通辩诸史的书,最有名的,是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书是对原书上文字的校正、名物的训释,王书是对原书上的典章制度的考证以及对史实的校勘,两书各致力于一个方面,若融合而贯通之,则对史料之辩证,甚为有益。专辩一史的书,以辩四史者最多。窜乱《史记》的十余家,纠正纰缪;考证《汉书》的多侧重于文字的校正;考证《后汉书》的多侧重于史实的纠谬;考证《三国志》的皆系补佚考异。自《晋书》以下的诸史,辩证的书虽不及四史之多,但诸史皆有考证之书。

以史料的范围而论,清代学者所考证的史料只是中国史料中的一半,即文献上的史料;至于考古学上的史料则做得非常不够。这是因为当时许多考古学的史料,如新、旧石器文化遗物、甲骨文及汉晋简牍等尚未被发现,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还不认识地下出土的史料的价值,当时并不是完全没有考古学的资料,如殷周之彝鼎、两汉之石刻画像,早已呈现在当世学者之前,但均未被引用为考证古史的资料。即以文献考证文献而论,清代学者也没有考证完,例如从对诸史之史书志考证看来,侧重于地理和艺文,天文、律历、书表考证不太多;有关社会经济之《食货志》,风俗习惯之《舆服志》则绝无考证。

清代学者考证使用的方法,是以文献考证文献,即以甲书上的史料辩证乙书上的史料,以真书上的史料订正伪书上的史料,以各书上一般的通论指斥某一书上独特的异说。这种方法,用于有史以后的史料考证是可以的,若用于史前史的资料考证,那就无异于以伪辩伪,以疑证疑。

晚清以来,对于考古学上的史料之考证,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但也不是到了我们就没有事情可做。例如若干青铜器物的时代,尚待考证;若干甲骨文字的字义,尚待训释;若干汉代的石刻画像,尚待说明。特别是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如古人类、古生物的化石,骨角器物、彩陶等,都需要我们做详细而精密的科学研究,才能变成史料。

(摘编自翦伯赞《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经注开启了考据学先河,自晋以后,辩证史籍的书多了起来,裴骃注《史记》,裴松之注《三国志》,吴缜纠正《新唐书》,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先导。

B.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校正原书上的文字,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考证、校勘典章制度及史实,两书辩证诸史,融合贯通,系统全面。

C.殷周的彝鼎、两汉的石刻画像等考古资料在清代虽已被发现,当时学者也认识到文物的价值,但最终没有用来考证古史。

D.清代学者通过校勘、辩伪、辑佚、注疏等手段,对古典文献和考古资料做了正本清源的工作,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可信的史料。

解析:A B项,曲解文意,原文说两书各致力于一个方面,若融合而贯通之,则对史料之辩证,甚为有益,可见两书并没有做到融合贯通C项,曲解文意,原文说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还不认识地下出土的史料的价值,这说明当时学者还没有认识到文物的价值。D项,曲解文意,原文说以文献考证文献的方法可能出现以伪辩伪,以疑证疑的情况,可见并非全是可信的史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考据学的起源时,有背景阐释,还有裴骃注《史记》、裴松之注《三国志》、吴缜写《新唐书纠谬》事例的印证。

B.文章第段重点论述考据学在清代的发展情况,指出了清代学者所考证史料范围之广。

C.文章辩证地论述清代学者以文献考证文献的考证方法的利与弊,其有利于有史以后的史料考证,而弊在无法进行史前史的资料考证。

D.对于考据学的论述,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指出了当代人的考据使命。

解析:B 从文章第段来看,清代学者所考证史料范围之广不当,原文说以史料的范围而论,清代学者所考证的史料只是中国史料中的一半,即文献上的史料;至于考古学上的史料则做得非常不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清代政治上的压迫限制,清代学者就不会埋头于故纸堆中,致力于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学术研究就会处于停滞状态。

B.不知道利用考古学上的资料,也缺乏较多的考古发现,因此,从史料的范围来看,清代学者考证史料仅局限于大部分的文献资料。

C.晚清以来,虽然考证考古学上的资料取得了成绩,但对于一些青铜器物的时代、甲骨文字的字义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D.清代考据学的成就与不足让人们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考古学上的史料,如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解析:A A项,无中生有。此选项运用了反向推导,由假设的条件推不出学术研究就会处于停滞状态的结论。

7af087b710b248d4aa11e72693c24469.png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强化练()

(时间:25分钟 满分:18)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

中国古地图

在古代,先民们在器皿或岩石上绘制质朴的图画,以此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些简单、粗糙的图画承载着延续文明的使命,部分图画演变成了文字,而另一些表示一个区域地理信息的图画则成为地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具有独特的文化发展脉络,地图的发展亦是如此。

由于年代久远,传世的早期古地图已是凤毛麟角,且完整度极低,不过人们通过古籍的记载,还是可以去发现一些早期地图的印记。相传大禹铸九鼎,将各地山川与物产铸于其上,作为拥有九州之象征,地图逐渐具有了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左传》中记载楚庄王问鼎,其实就有了问天下的含义在内了。到了战国时期,《管子》中已专门设立地图篇,将军事活动与地图的使用充分结合,阐述了如何利用地图进行军事行动,如何利用地形指挥军队攻守,充分体现了地图在中国古代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记录下祖先智慧的珍贵地图已经消散在历史尘埃之中,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古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努力追根溯源。由这些简略的地图可知,战国之前的地图为中国地图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

文字的描述即便详尽,终究无法展现出地图的形象,古地图的出土和发现让我们可以亲眼见证其发展的真实轨迹。《兆域图》1983年出土于河北省,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距今约2 400)的地图,早于古罗马帝国最早的地图600年。《兆域图》是战国时期中山国贵族墓穴的设计图,但它已具备了地图的特征。《兆域图》也是我国最早采用比例尺绘制方法的地图,它的发现将中国缩尺制图的历史大大提前,是中国地图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1986年出土于甘肃的《放马滩地图》则体现了现代意义上地图的要求和标准。地图线条清晰,用墨线绘制于四块松木板的两面,是对当时地区水系的一个总体描述。符号的出现突显出这张地图的珍贵价值,地形、水系、居民点、交通线等地理要素均使用地图符号标出,这不但丰富了地图的内容和可读性,也代表着中国古地图绘制方式的一大进步。

随着地图测量技术和绘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地图的学术理论体系也逐步形成。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西晋时期的学者裴秀,以及其提出的制图六体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裴秀绘制出了目前所知的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但随着西晋灭亡,地图集因分裂、战乱而流失。万幸的是,制图六体等制图理论却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地图绘制的标准。

制图六体同时代出现的计里画方制图法同样出自裴秀。他通过缩编《天下大图》,完成了《地形方丈图》。计里画方是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一种方法。绘图时,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相当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在藏于西安碑林的宋代石刻《禹迹图》上,计里画方的制图技术清晰可见。图上有计里画方的格网形式和每方折地百里的详细记注。《禹迹图》的轮廓已经与今天所绘制的现代地图十分相近。

受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的影响,以及计里画方方法广泛运用的促进,中国地图绘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选自《百科知识》,作者冯博、蹇菀林,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地图起源于古代先民在器皿或岩石上绘制的简单、粗糙但承载延续文明使命的表达先民内心世界的图画和文字。

B.虽然一些中国古地图已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我们还是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古籍的记载发现一些早期古地图的印记等。

C.通过阅读古籍我们了解到中国的古地图缺乏形象性,文字描述越详尽就越无法全部展现地图,当然出土的古地图还是能让我们见证地图的发展过程。

D.地图测量与绘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地图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特别是裴秀的制图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使中国地图绘制到唐宋时达到一个高峰。

解析:D A项,表达先民内心世界的图画和文字错,根据原文第段信息可知,不包括文字,原文说部分图画演变成了文字,而另一些表示一个区域地理信息的图画则成为地图B项,错解文意,比较容易地通过古籍的记载发现一些早期古地图的印记等错,通过第段的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古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努力追根溯源这句话,可以发现并不容易;C项,错解文意,中国的古地图缺乏形象性错,原文第段是文字的描述即便详尽,终究无法展现出地图的形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中国古地图,文章先交代其起源,由地图的发展亦是如此总起,引出下文,接着逐层分析,论述了其独特的发展脉络。

B.文章引用大禹铸九鼎绘山川物产图的传说和《管子》关于地图篇的专门记载,论证战国之前的地图为中国地图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

C.出土于甘肃的《放马滩地图》代表着中国古地图绘制方式的一大进步,其证据是图上已出现地形、水系、居民点、交通线等地理要素。

D.《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分别是西晋学者裴秀利用制图六体理论和计里画方制图法的杰作,以此论证中国地图绘制在西晋达到高峰。

解析:D D项,《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不能论证中国地图绘制在西晋达到高峰,第段指出中国地图绘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北省出土的《兆域图》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地图,比古罗马最早的地图还早600年,是我国最早使用比例尺绘制的地图。

B.《放马滩地图》是能够体现现代意义上地图的要求的一幅地图,它线条清晰,符号多种多样,极大地丰富了地图的内容以及可读性等。

C.目前所知的我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因分裂、战乱而流失,不过由绘制此地图集而总结出来的制图六体理论流传了下来,成为中国地图绘制的标准。

D.裴秀缩编完成的《地形方丈图》和藏于西安的宋代石刻《禹迹图》都使用了计里画方的绘制方法,《禹迹图》的轮廓已和现代地图很接近。

解析:C C项,强加因果。《禹贡地域图》的绘制是在制图六体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不是因《禹贡地域图》的绘制才有了制图六体理论的产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训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延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尊者、长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摘自胡申生《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周公训子就是这种文化最早最可信的源头。

B.《论语·季氏》中讲述了孔子训诫儿子的事,后人归纳出了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词语,这些词语后来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

C.家训的体现形式在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发展到通过书信、训词、遗书等传递的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

D.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

解析:B A项,源头错,原文是最早又最可信的”“一段记载C项,原文是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从口头到书面,多种形式并存,并不是除旧布新的更替演变D项,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错,原文说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中国家训的源头谈起,论述了中国家训的丰富形式和中国家训的内容指向,重点论述了后一个方面。

B.周公戒伯禽的训词,是论证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观点的典型例证。

C.文章列举中国家训文化的三方面指向,论证了中国家训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

D.文章采用的是式的论证结构,论述了中国家训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解析:D D项,文章采用的是式的论证结构错。由文章可知,第一段谈中国家训的源头,是提出问题,属于总写;以下各段分别论述中国家训的丰富形式和内容指向,属于分写,所以文章采用的应是式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

B.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同时,家庭也必须要有内部的自我控制,这样家庭才能稳定并得以延续。

C.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

D.江南钱姓家族的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故而其后代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

解析:D D项,强加因果。《钱氏家训》的制定与传承并非钱氏家族后代人才辈出的充分条件。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强化练()

(时间:25分钟 满分:18)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知音

周兴杰

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说一部文学史或艺术史,是作为知音的批评家为他们心仪的文学家、艺术家树碑立传的历史,并不为过。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丝就是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丝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

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文本的某些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提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唱和MTV翻拍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知音粉丝不能相互替代。

(选自201736《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节)

1.下列对于知音粉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知音只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提炼出创作主旨。

B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有一点主观随意性。

C知音都是高雅文艺的欣赏者,他们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知音式文艺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

D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的能与原作相媲美。

解析:D A项,只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错,原文第段表述为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B项,有一点主观随意性错,原文第段表述为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说明主观随意性很强,选项在程度上与原文表述不符。C项,“‘知音都是高雅文艺的欣赏者说法绝对化,原文第段表述为“‘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引发读者兴趣,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

B.文章第①②段分别阐述了知音粉丝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令读者在开篇便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

C.为使读者对知音粉丝有更清晰的认识,文章第③④⑤段分别从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解析:A 知音的叙述并不详细生动,且意在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说法不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音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上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知音,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

B.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加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

C.金庸的粉丝有敏锐的辨识力,所以他们能去芜存菁,使那些用全庸之名仿作的小说被淘汰。

D.如果知音的生产力完全释放出来,知音不仅能够创作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也能创作其他类型的新文本。

解析:D D项,原文第段表述为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其论述的是知音生产力的表现,文章没有论述知音的生产力完全释放出来的问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为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其次,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须要将环境质量考虑进去。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最后,在生态创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

(摘编自高文杰等《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创新是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

B.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C.平均意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代内公平排斥平均主义。

D.在稀缺资源配给的数量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有增长,就是代际公平的底线。

解析:A B项,过于绝对。原文提及的是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并不能得出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问题的结论。C项,扩大范围。原文是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而非平均意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D项,曲解文意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有增长有误,结合文意应为后代人的标准与前代持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熊彼特等人对生态创新的理解论证了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的观点。

B.文章认为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代内代际公平。

C.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维度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深层表现及相关后果。

D.重新认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创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

解析:A A项,混淆关系。原文第一段中引述熊彼特等人的言论,主要是为了追溯生态创新的历史源流,而非论证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混淆了论据与观点的逻辑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的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愈发恶化。

B.生态创新理论并非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理论,需要依据现实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C.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了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统。

D.是否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了当下与工业文明时代在价值财富观中的重要区别。

解析:D D项,偷换概念。原文是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的本质区别,意为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而非是否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价值财富观中的重要区别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4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

    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材料二:

    201868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责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三:

    610日,在江汉大学举行的高校招生咨询会上,人工智能成为了家长和考生最关注的专业之一,多数家长们看好它的就业和薪资前景。

    长江日报记者发现,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教育部在汉高校在设置此类专业时非常积极主动。在湖北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里,除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双一流高校全部集体上线

    省属高校中,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作为市属高校的江汉大学围绕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双一流高校建设需要,增加了大数据、智能制造专业方向;武汉商学院去年成立了湖北省首个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部分民办高校也十分敏感,武昌理工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武昌首义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那么,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张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一定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一定要打牢基础。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程辉也持同一观点。他认为低年级的大学生首先要学好数学、计算机这些基础学科知识,到高年级再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实践。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杨维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可以结合项目进行培养。

    ——摘编自2018612号《长江日报》

1)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20年时,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基本完成,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B. 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并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C. 2030年,中国要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高校在技术和人才方面,要发挥核心力量作用。

D. 该目标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凸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那么,2030年,高校将成为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我国也因此而走在了创新型国家的前列。

B. 高校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开放人工智能教学、科研资源,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科普工作。

C. 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与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前景有关,同时,跟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有关。

D. 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一定要打牢基础,所以,专家们并不建议在大学低年级就学习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

3)教育部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案】 1A

2C

3学科建设方面:支持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方面:研究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教材建设方面:推动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的转化;人才培养力度方面: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

【解析】【分析】(1A项,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文中说的是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注意推动二字,选项把未然变成已然。故选A项。

2A项,我国也因此而走在了创新型国家的前列错误,文中说的是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文中说的是提供……保障B项,高校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错误,这一说法张冠李戴,从材料二来看,不是高校努力构建,构建的主体是教育部D项,专家并不建议在大学低年级就学习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错误,这一说法于文中无据。故选C项。

3)仔细阅读材料二内容,可以从中筛选出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条概括教育部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

故答案为:⑴A⑵C

⑶①学科建设方面:支持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方面:研究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教材建设方面:推动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的转化;人才培养力度方面: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

【点评】(1)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2)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筛选信息概括。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32019•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一一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一一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意,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5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 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C. 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D. 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

2)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3)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 1B

2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3)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

第二问: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

【解析】【分析】⑴B项,分析不当,赶车老人说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肩膀最硬,没有对谢主任嘲讽和回击的意思,而是对那些农民们的赞美。故选B

本文有多处环境描写,它们本身就是去梨花屯的沿途风景,也是故事开展的自然背景;而三只白鹤高高飞过……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路旁出现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等处景物描写还烘托表现了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小说多处以初夏的山野风光作为背景,包谷、布谷、白鹤、流水、水田、泥土……这些意象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醉人的诗情画意,使小说也洋溢着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第一问要求筛选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关键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常以及文章倒数第四段内容,都在暗示赶车老人的话使老赵、谢主任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第二问要求分析小说首尾部分细节描写的作用,首尾都写到两个乘客的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

故答案为:⑴B

⑵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

第二问: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这类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象征暗示作用;揭示或者深化作品主题;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等。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分析小说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概括作品主题及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主要结合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理解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42019•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资源这一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资源是指人类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在自然界存在的物质(材料)和动力的天然来源。广义的资源,则是指人类用来帮助从事一定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一切要素和有利条件的总和,简单地说,资源就是人类活动所必需的一切东西。从形态上看,人类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贮存、节约的资源,如资金、材料、能源等;另一类是不可贮存、节约的资源,如时间、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在信息社会中,正确认知注意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说注意力是一种资源呢?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定向性,即有意识、有计划地达到一定的目的。人类活动的定向性,要求人在活动过程中,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过程的目标。人的定向活动是由提出的任何或某种活动计划来组织的,而要完成这种组织活动,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就是注意力。所以,注意是人的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人的有目的活动和定向探索活动的前提,是人的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必要条件;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要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人的心理过程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它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当我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和认识过程分不开,它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虽然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认识活动,但它表现在认识过程(知觉、记忆、思维等)的内部而与这些过程不可分离,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注意力表现了人的心理过程进行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国素。没有高度发展的往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人的主要精力每次只能执行一种主要的任务。当大量的信息进入感觉记忆,若不加以注意,很快就会丧失。国此,注意在为进一步加工而选择感觉信息方面,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信息资源具有可替代性、可分享性,而注意力作为资源是不可替代、不可分享的。今天,人们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

(节选自李志昌《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关系》,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 资源包括材料、能源、时间、信息、注意力等,有狭义、广义之分,有的可以贮存、节约,有的不能贮存、节约。

B. 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

C. 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体现了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

D. 在情况多变、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尤其从事各种思维活动,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

2)下列语句的含义,不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的一项是(   

A.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B.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C.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下面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 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不可替代,不可分享,因此可以和物质、能量等资源相提并论,等同看待。

B. 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注意力也是一种重要资源。在任何时候,人的注意力都是一种稀缺资源。

C. 从注意力资源稀缺的角度看,在某些次要的或无关的方面,信息闭塞排除了一些无谓的干扰,可能也是有好处的。

D. 合理、有效地分配、使用注意力是成功的要素,不能合理使用注意力将会导致人一事无成。

【答案】 1D

2B

3C

【解析】【分析】本题中,D项,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尤其……,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错误,必须一词过于绝对化,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的是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选项忽略了有效一词,并非必须拥有,而是有了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可以让人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故选D 

从文中来看,注意力具有定向性,具有选择性和指向性。ACD三项都能体现注意力的重要性,如右手画圆,左手化方,不能两成说明注意力不能分散;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是说明注意力具有定向性,不能分散;用心一也也是表明注意力的指向性。只有B项,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说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与注意力定向性不一致,不能体现注意力的重要性。故选B 

题中,A项,因此可以和物质、能量等资源相提并论,等同看待错误,文章第一段只是把人类资源分为两个部分,而注意力物质、能量等能源分属两大类,文中没有提到二者可以相提并论,选项前后内容之间强加因果。B项,在任何时候,……”错误,任何时候这一说法太绝对,扩大范围。D项,不能合理使用注意力将会导致人一事无成错误,这一说法太绝对。文章最后只是说人们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但没有说不合理使用会如何。故选C

故答案为:⑴D⑵B⑶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比对判断。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要求选出不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注意力重要性的内容,再分析选项,看哪一项不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方武侠之父相继离开,需要英雄的世界一直会在

宋金波

    当地时间1112日,美国漫画界元老级人物斯坦·李(Stan Lee)辞世。因为与金庸老爷子的私人丧礼几乎是在同一天发生,人们很自然地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斯坦·李联合创造了八成以上的漫威知名角色,被称为漫威的灵魂人物,而金庸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武侠小说作者,创造了无数武侠人物形象。东西方两位武侠世界的创造者相继离世,巧合得不同寻常。

    巧合也因为漫威漫画中的超级英雄和金庸作品中的侠客,有着共通之处。侠以武犯禁,漫威超级英雄们也是凭借超能力大打出手。这两个世界中的英雄或者侠客们都有除暴安良、主持正义的传统,对毁灭世界或破坏江湖道义、秩序的反派都斗争到底。所以也不难理解,一些漫威电影到中国,翻译都是直接取这个定义,如蝙蝠侠、钢铁侠……而且,与梁羽生主要从中国传统形象中汲取营养不同,金庸学贯中西,他的小说不少地方借鉴了西方电影剧本的技巧。

    金庸的武侠世界和斯坦·李的漫威宇宙,都有很大的受众群体,而且持续时间达半个世纪以上。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东西方的文化现象。东西方文化中共同的对英雄的需求,支撑了两个世界的稳定存在。如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所言,每个人都拥有他自己蕴藏强大能量的梦中的万神殿。这梦想在某种意义上跨越了文化界限。在东方,侠客传统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甚至更早,向下而至传奇小说、《三侠五义》。在西方,也起码可以从古希腊神话中追根溯源,后面也有侠盗罗宾汉。

    但金庸武侠世界与斯坦·李的漫威宇宙,无疑又有相当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东西方文化本身对一些价值的理解不同。

    比如说,漫威宇宙的超级英雄,通常都会面对能力与责任的矛盾,不把这样的问题想清楚,就不足以成为一个成熟的英雄形象。而对金庸武侠里的主角来说,除了极少数如郭靖,出于一种模糊的自省,有了自己的超能力价值的终极追问,大部分情况下,对于超能力”——或者高深武功的追求,是不言自明的。

    再比如,漫威宇宙中的超级英雄在主持正义时,通常会考虑到法律这个限制因素。某种意义上,他就是为了维护法律而行动。但在金庸的武侠世界,大部分武林人物不入世,经常不在意破坏既有法律。

    这可能是因为现实中,人们在观念上正义与法律是相分离的。金庸先生曾说,东西方对侠的理解不同,同样是大孩子打小孩子,德国人看到不会管,而中国人会管。他写武侠小说是写给中国人看的,中国需要侠义精神。但这句话可能不应该做字面理解,或者说,他可能认为由于在传统社会缺少足够的法律正义,必须有犯禁的侠客出面解决。

    漫威电影虽然在英雄超能力上比武侠世界更脑洞大开,超人可以撼动星球,而最大胆的侠客想象也无非可以用动车速度赶路,但除此之外,漫威宇宙是趋近现实的。相反,武侠世界对现实更像是逃避。

    也就不难理解,斯坦·李可以不断在漫威电影中客串,给出一个个彩蛋,而金庸老爷子绝不可能去扮演平一指或西山一窟鬼中的角色。论艺术成就,两个世界也许很难有高下比较,但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漫威宇宙无疑更开放、更面向未来。对当代中国人而言,比金庸武侠人物更具有现实感的英雄形象,还在未来的某个空间静静等待。

(光明网·时评频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国漫画界元老级人物斯坦·李与金庸老爷子同时辞世巧合得不同寻常,让人们很自然地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B. 金庸是中国最负盛名的武侠小说作者,而斯坦·李创造了八成以上的漫威知名角色,被称为漫威的灵魂人物,作者称他们为东西方武侠之父

C. 金庸学贯中西,其小说不少地方借鉴了西方电影剧本的技巧,与主要从中国传统形象中汲取营养的梁羽生的作品大相径庭。

D. 东西方文化中共同的对英雄的需求,在某种意义上跨越了文化界限,东西方表现英雄主义的作品均有悠久历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东西方两位武侠世界的创造者离世的巧合说起,阐释了东西方武侠文化的异同,23段先讲共同点,第4段转折过渡到讲差异。

B. 本文综合使用了对比、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论证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在中国武侠作品、美国漫威宇宙中的一些表现。

C. 文章引用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所言每个人都拥有他自己蕴藏强大能量的梦中的万神殿,说明这梦想在某种意义上跨越了文化界限。

D. 东西方文化本身对一些价值的理解不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庸武侠世界与斯坦·李的漫威宇宙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漫威宇宙中的超级英雄在主持正义时,通常会考虑到法律这个限制因素,而金庸笔下大部分武林人物都不入世,一般没有为维护法律而行动的意识。

B. 漫威超级英雄总是凭借超能力除暴安良,主持正义,斗争到底,中国人常翻译成,如蝙蝠侠、钢铁侠……说明在中国人心目中,他们和侠客极为相似。

C. 金庸武侠里的主角如果不考虑自己的能力与责任,就不足以成为一个成熟的英雄,只知一味追求高深的武功,很难成长为像郭靖那样的以保卫大宋为己任的大侠。

D. 文章标题中需要英雄的世界一直会在和末段内容,说明对当代中国人而言,比金庸武侠人物更具有现实感的英雄形象,还有待未来作家们去创造。

【答案】 1D

2C

3C

【解析】【分析】(1A项,同时辞世错误。不是同时辞世”——金庸1030日,斯坦·1113日,而是私人丧礼几乎在同一天发生B项,而斯坦·李创造了八成以上的漫威知名角色错误。结合斯坦·李联合创造了八成以上的漫威知名角色,被称为漫威的灵魂人物分析,创造了八成以上前少了联合一词,不准确。C项,大相径庭错误。结合所以也不难理解,一些漫威电影到中国,翻译都是直接取这个定义,如蝙蝠侠、钢铁侠……而且,与梁羽生主要从中国传统形象中汲取营养不同,金庸学贯中西,他的小说不少地方借鉴了西方电影剧本的技巧分析,与主要从中国传统形象中汲取营养的梁羽生的作品大相径庭过于绝对。故选D

2C项,说明这梦想在某种意义上跨越了文化界限错误。结合东西方文化中共同的对英雄的需求,支撑了两个世界的稳定存在。如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所言,每个人都拥有他自己蕴藏强大能量的梦中的万神殿’”分析,说明东西方文化中共同的对英雄的需求,支撑了两个世界的稳定存在。故选C

3C项,金庸武侠里的主角如果……以保卫大宋为己任的大侠错误。结合漫威宇宙的超级英雄,通常都会面对能力与责任的矛盾,不把这样的问题想清楚,就不足以成为一个成熟的英雄形象。而对金庸武侠里的主角来说,除了极少数如郭靖,出于一种模糊的自省,有了自己的超能力价值的终极追问,大部分情况下,对于超能力’——或者高深武功的追求,是不言自明的分析,是漫威宇宙英雄观,选项内容张冠李戴。故选C

故答案为:⑴D⑵C⑶C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信息要点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段,理清思路,把握好文段的中心;然后仔细阅读题干及每一选项,把握每一选项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选项的关键信息认真比对原文,并会根据原文内容作进一步的合理推断与分析。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混淆未然与已然、部分与整体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

2)此题考查对论述文论证的分析能力。这类题,首先应读懂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然后分清文章的观点与论据,以及论证的方式等。这需要深入分析论证思路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也需要掌握常见论证方法的大体规律。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主要观点、筛选整合信息要点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段,理清思路,把握好文段的中心;然后仔细阅读题干及每一选项,把握每一选项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选项的关键信息认真比对原文,并会根据原文内容作进一步的合理推断与分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办会目标是世界园艺新境界,生态文明新典范

    时代特色:2019北京世园会将充分汇集世界各国最新的园艺创新资源,充分展示人类科技文化创新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绿色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趋势,反映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绿色生活、建设美丽家园的新常态。

    中国风格:2019北京世园会将努力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化到世国会的总体规划、园区建设、园艺展示、活动策划、综合服务等各个环节,积极传播和发展中国园艺文化,让世界感知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推动我国由世界国艺生产大国向世界园艺产业强国迈进。

    北京品牌:2019北京世园会将紧紧围绕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举办一届园艺、科技、文化、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与八达岭长城交相挥映的园艺盛会。

    文化盛宴:2019北京世园会将汇聚不少于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等官方参展者,不少于100个国内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内外专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非官方参展者,吸引不少于1600万人次的参观者。深化相互交流,促进共赢发展,让绿色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让园艺成为创意的新载体,打造世界园艺新境界,生态文明新典范的文化盛宴。

    (摘編自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官方网站)

    材料二

    我们应该追求携手合作应对。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現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昨天,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闭幕,在座许多嘉宾出席了论坛。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建设一条开放发展之路,同时也必须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与会各方达成的重要共识。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习近平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不久前,美国航天局的卫星数据显示,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在全球森林资源持鉄减少的背录下,中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连续多年开办防沙治沙国际培训班,帮助非洲等地发展清洁能源中国的绿色发展经验广为传播,正在惠及世界。

    北京世园会搭建的,不仅是世界园艺业展示和欣赏的平台,也是贸易和合作的平台。肯尼亚是非洲鲜切花出口大国,希望通过北京世园会这个窗口,我们能打开中国切花市场。肯尼亚驻华使馆参赞约輸・奥迪普道出了对北京世园会的期待。中国花卉园艺业同样对北京世园会充满期待。

    (摘编自《迎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光时刻》,《光明日报》,2019429日)

    材料四:

    中国馆不仅仅从外观上看很有特色,还有很多细节也十分耐人寻味。为了减少场馆内的空调使用,节约能源,中国馆可以将室外的风吸到地下,然后通过一段200多术的管线,在夏季的时候将风输送到场馆给室内降温。此外,中国馆的屋顶还有一套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之后可以作为植物的灌溉用水、景观用水。

    为体現生态文明的成果,展现科技与创新的力量,园区将汇集最新视听科技技术,依托科技与文化、科技与园艺打造以科技与未来为主题的系列表演,通过科技+文化”“科技+园艺双轮駆动,将举办奇幻光彩森林”“音乐噴泉表演”“机器人表演等具有科技内容的表演,引领人们更好地体验绿色生活。

(摘编自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与世界对话生态文明》,人民网,2019423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融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于一体,将通过多个细节安排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B. 2019北京世园会将吸引众多参展方和参观者,能以园艺为载体,深化多方合作,弘扬新的生活理念。

C. “一帯一路、北京世园会等活动彰显中国开放发展的思想,走绿色开放发展之路是世界各国的共识

D. 北京世园会许多细节之处充分体现科技元素,充分展现科技与创新的力量,有力体现绿色生活理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京世园会的办会目标注重创新,关注文化,兼顾国际发展新趋势、本土文化特色和提升城市品位等多方面内容。

B. 世界各国携手合作有利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的相关问题,有利于人类实现共同的梦想。

C. 中国的绿色发展经验惠及世界的多个国家,2000年到2017年,中国绿化面积总量占全球的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

D. 北京世园会是一场中国与世界生态文明的对话盛会,能展现北京的城市建设的目标,能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3)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哪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C

2C

3积极倡议携手合作,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连续多年开办防沙治沙国际培训班,帮助非洲等地发展清洁能源。注重科技与创新的力量,用科技引领绿色生活。搭建各类平台,促进多方经济产业发展。中国增加绿化面积,改变环境。

【解析】【分析】(1C项,是世界各国的共识错误,原文这是与会各方达成的重要共识,选项扩大了主体的范围。故选C

2C项,中国绿化面积总量占全球的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错误,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故选C

3)此题要求概括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哪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概括第一点;根据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连续多年开办防沙治沙国际培训班,帮助非洲等地发展清洁能源概括第二点;根据通过科技+文化’‘科技+园艺双轮驱动,将举办奇幻光彩森林’‘音乐喷泉表演’‘机器人表演等具有科技内容的表演,引领人们更好地体验绿色生活概括第三点;根据北京世园会搭建的,不仅是世界园艺业展示和欣赏的平台,也是贸易和合作的平台概括第四点;根据不久前,美国航天局的卫星数据显示,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概括第五点。

故答案为:⑴C⑵C

⑶ ①积极倡议携手合作,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连续多年开办防沙治沙国际培训班,帮助非洲等地发展清洁能源。注重科技与创新的力量,用科技引领绿色生活。搭建各类平台,促进多方经济产业发展。中国增加绿化面积,改变环境。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分析选项和原文的不同点。疏通文本的内容,根据选项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信息,然后比较选项 和文本 信息的不同点找出答案。

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注意概括相关文段的内容。阅读选项,分析选项的内容,然后根据选项概括相关文段的内容进行比较。

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筛选和概括能力,注意能准确找到答案的信息范围。分析题干,根据题干阅读文本并找出相关文段的内容,分析并筛选重点词句组织答案。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其收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盖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其赏的粗浅理解。其实我以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先秦文学中,《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可见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

    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理由是不改刀的话就不算与时俱进,并认为群众也看不懂。我则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真正的经典作品,不下苦功夫是读不懂的。试问,谁敢擅改屈原的《离骚》《天问》以及鲁迅的《野草》呢?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如果拿雅俗共赏做挡箭牌,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是会葬送我们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途的。

    一部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产生雅俗共赏的效果,乃是品位很高的美学境界,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不能由于作者水平低或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不足,写不出或演不出达到一定水平的作品和剧目,便以雅俗其赏为借口而替自己文过饰非。在当前这种社会浮躁风气下,在文化滑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请读者耐心读一读朱自清先生这本《论雅俗共赏》旧著,窃以为是大有好处的。

(选自吴小如《<论雅俗共赏>前言》,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这个观点指的是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

B. 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

C. 《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

D. “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即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素质和鉴赏力,而非一味地迁就读者水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介绍文集基本内容,然后主要就其中一篇文章谈自己的理解和深入思考。

B. 作者在阐述雅俗并非矛盾对立这一看法时,主要运用事例和引用等论证方法。

C. 文章主要从文学史发展和读者鉴赏两方面,阐释了作者对的认识。

D. 这篇前言体现作者鲜明的观点和写作动机,文末点明旧著再版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与音乐有关,因此朗诵诗歌时需关注诗歌的节奏,充分体现诗歌的美感。

B. 清末谴责小说在当时是闲书,在今天成为经典名著,说明由俗变雅是一种常态。

C. 要读懂屈原、鲁迅的作品,读者需下一番苦功夫,而不能寄希望于人为的改动。

D. 追求雅俗共赏的境界,既要考虑读者的接受水平,也要致力于高质量的文艺创作。

【答案】 1D

2B

3B

【解析】【分析】(1A项,指的是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错误,根据原文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可知文本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这个观点指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而非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B项,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错误,根据原文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可知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而不是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C项,《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错误,根据原文《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可知《诗经》和《楚辞》中的《九歌》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而不是《诗经》和《楚辞》。故选D

2B项,引用等论证方法错误,原文第二段中,作者在阐述雅俗并非矛盾对立这一看法时,列举了《诗》《九歌》《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例子,属于运用事例的论证方法,但没有运用引用的论证方法。故选B

3B项,说明由俗变雅是一种常态错误,文中举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而不是说明由俗变雅是一种常态。故选B

故答案为:⑴D⑵B⑶B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信息要点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段,理清思路,把握好文段的中心;然后仔细阅读题干及每一选项,把握每一选项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选项的关键信息认真比对原文,并会根据原文内容作进一步的合理推断与分析。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混淆未然与已然、部分与整体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

2)此题考查对论述文论证的分析能力。这类题,首先应读懂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然后分清文章的观点与论据,以及论证的方式等。这需要深入分析论证思路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也需要掌握常见论证方法的大体规律。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主要观点、筛选整合信息要点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段,理清思路,把握好文段的中心;然后仔细阅读题干及每一选项,把握每一选项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选项的关键信息认真比对原文,并会根据原文内容作进一步的合理推断与分析。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日常生活中看起来像一件小事的垃圾分类,却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共识。今年6,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在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印发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25,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这意味着,中国城乡全面开展垃圾分类拉开帷幕。

    纵观世界历史,垃圾分类的法制化都是在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全面启动并发力的。在这一时期,有了前期的环境污染教训和环保宣传教育,社会公众对垃圾分类接受度更高;同时,工业化前期和中期积累的科技和经济成果也成为推进垃圾分类的管理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党中央对垃圾分类做出统筹部署,符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由于涉及社会文明观念的转型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垃圾分类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系统工程。从国际上看,垃圾分类从试点到全面顺畅运行至少需要一到两代人的时间。考虑到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日趋完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正在全面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共识已基本形成,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时间可能会大大缩短。

    (摘编自常纪文《办好垃圾小事需大统筹》)

    材料二

   

    阻碍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一种先进理念和高级模式,有利于提升垃圾处理系统效能与二次污染控制水平,有利于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垃圾分类还可以促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标准的逐步宄善,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与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推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将垃圾处理的重心前移,扭转目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局面,在生产过程和消费环节减少垃圾产生。居民通过持续参与垃圾分类,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等管理措施带来的相对不便利中,可以不断强化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垃圾分类才能由盆景变成园林”,进而汇成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总之,垃圾分类是个人文明的培养基、社会文明的试金石、生态文明的助推器。每个居民都应该成为垃圾分类的行动者而不是旁观者。各级政府应该将垃圾分类作为一项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来落实,不宜抱着应急应试思维,采用运动式"表演式的方式来推动。

(摘编自刘建国《垃圾分类:牵着民生,连着文明》)

1)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垃圾分类是事关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它并非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B. 垃圾分类是世界各国在步入了工业化的关键阶段之后,才开始启动和发力的。

C. 垃圾分类是项慢工出细活的系统工程,因为它涉及到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D.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一种先进理念和高级模式,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意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已在46个重点城市进行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截至2025,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B.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生态环境却遭到较严重的破坏,这种惨痛的教训,才使社会公众接受垃圾分类。

C. 根据调查,只要改变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这两种状况,垃圾分类工作就会顺利开展。

D. 推进垃圾分类意义重大,每个居民都要积极行动,从我做起,各级政府要改变被动而为的工作态度,要主动有为。

3)请结合材料三,概括推进垃圾分类的意义。

【答案】 1B

2D

3培养个人文明,强化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②提升社会文明,促进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发展模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调整;③促进生态文明,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1B项偷换概念。垃圾分类是世界各国在步入了工业化的关键阶段之后中的垃圾分类概念错误。从材料一中纵观世界历史,垃圾分类的法制化都是在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全面启动并发力的看,应为垃圾分类的法制化。其余三项理解表述正确,故选B

2A截至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表述错误,由原文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可知,是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而不是要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B项推论表述无中生有。推论信息筛选区域为材料一第二段在这一时期,有了前期的环境污染教训和环保宣传教育,社会公众对垃圾分类接受度更高……管理基础,论述了垃圾分类的法制化都是在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全面启动并发力的原因,并未谈到我国因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惨痛教训。C项推论表述只要…………”绝对化。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改变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只是垃圾分类工作就会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D项理解表述正确。信息筛选区域为材料三总之……采用运动式表演式的方式来推动。故选D

3)本题要求概括结合材料三,概括推进垃圾分类的意义,归纳筛选区域为材料三,概括的指向是推进垃圾分类的意义。抓住材料三中的表示垃圾分类意义的两个有利于、两个可以筛选关键词,然后按照垃圾分类对个人”“对法制”“对社会文明”“对企业”“对生态的角度分类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B⑵D

⑶ ①培养个人文明,强化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②提升社会文明,促进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发展模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调整;③促进生态文明,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的学生对新闻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本题设置了相关同一话题的多则材料,因此要认真阅读各则材料,抓住每则材料对同一话题的观点态度的语句,然后把选项的观点和对应材料的观点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步骤是:要细心核对选项与原文表述的差别,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无中生有、语言绝对等问题。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快速阅读文本,依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关信息,进行圈点勾画,然后进行归类整合,条分缕析作答即可。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匆匆过客

路遥

    天还没有亮,我就急忙向汽车站赶去。

    不知什么时候天阴了,空气里满含着潮湿,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进车站候车室,我赶忙把目光投向售票处——802次的售票口,我看见车次牌上用粉笔写着:增加一辆车。一种难言的兴奋涌上心头,我笑了。我觉得我是面对着我的老伴和孩子们笑的。

    当我正要赶过去排队买票的时候,身边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

    “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它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我急急忙忙赶了过去。我在两条队伍的末尾,犹豫了一下:先排哪个队呢?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当我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后就站到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当然是这个队伍的最后一名。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像故意弄成那个样子的。他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要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的确,我现在已经对当今的年轻人有一种执拗的不信任感。

    就在这时,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她既像是在排队,又不在队里边;眼睛斜视着窗口,像是在探索什么,又像是在等待着什么。她身边还站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看来是她的孩子。

    由于这一男一女两个人站在前面,我有点丧气了。我深知他们会在紧要的时候做出什么事来。倒霉的事终于出现了:当只留下我们三个人的时候票巳经剩最后一张了。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个青年妇女丢下孩子,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等那个男青年反应过来的时候,票已经到了那个青年妇女的手里。那个男青年刚要找售票员算账,那小门却一声关了,小门板上票巳售完四个字嘲笑似的对着他。

    那个男青年马上把全部的愤怒转向了那个青年妇女。他两只拳头紧捏着,开始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并强硬地让她把那张票交出来,说如果不交出来的话,她今天无论如何走不成。

    那个青年妇女在男青年暴风雨一般的攻击下,眼帘低垂着,嘴唇微微颤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然而却不知她嘟囔了句什么,结果,那个男青年更愤怒了。坏了!看来他恐怕要动武了!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正在这时,那个小姑娘护着她的妈妈,小嘴一张一张地说。

    那暴怒的男青年吃惊地盯着那个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竟然举起一只僵硬的手,在那小女孩的头上轻轻摩挲了一下,:“……别怕!叔叔……不打人……”

    男青年沉思了一会儿,转过头来对那个青年妇女说:“同志,您不要生气,刚才,,太过分了……”

    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把它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他这举动使我茫然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那个青年妇女也茫然了,迷惑地眨巴着眼睛。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但让您买了。不过这不要紧,您带着孩子,在这里待下去太不方便了。我不走了,但请您帮个忙,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

    “?”她问他。

    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只见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也拿出了自己的那张车票递到了男青年面前,惊喜地喊叫着说:“,这太巧了!我这张也是给他买的呀!”

    “他是你什么人?”

    她摇摇头:“不认识……”

    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儿太可怜了,我觉得应该帮帮他,就决定先给他买一张。我想现在您应该相信我了吧?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儿上车去吧!

    那个男青年从她手里接过车票,并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便转身走了。

    我迈着难以压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个青年妇女面前掏出了自己的车票,:“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三个人物本只是匆匆过客,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对陌生的弱者伸出援手,表现了人间真情,小说以匆匆过客为题,意蕴丰富。

B. 小说中的与另外两个人不同,是先给自己买票然后才给瞎眼老人买,并且对男青年以貌取人,揭示了深藏在内心的自私与偏见。

C. 小说设置了男青年与青年妇女之间的误会,渲染二人的矛盾,直至两人之间即将爆发冲突的时刻又释解误会,情节起伏跌宕,引人人胜。

D. 小说结尾写到一片银白的世界”“踏上洁白的路面”,给人强烈的暗示,表现了对世界的认识,也写出了灵魂受到洗礼之后的感受。

2)小说除了使用外貌、语言、动作等具体的描写手法以外,还借助了哪些手段来塑造男青年的形象?

3)从的视角叙述故事,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B

2欲扬先抑。先写男青年外貌时髦,与青年妇女争执、冲突,对其贬抑,再写他内心充满爱心,进行褒扬。对比衬托。与的先考虑自己,再考虑他人,形成对比,突出男青年的先人后己。

3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增加小说的真实感,使小说颂扬的高尚品质和良好道德风尚更加可信,突出了作品主题;②从有限视角来叙述,便于写的惊诧疑惑,以设置悬念,使情节曲折引人入胜;③便于自然、真切地展示人物的心理,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写春节前急切渴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同时巧妙地展示了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心情;最后写的羞愧,突显了三个人物的品质。

【解析】【分析】(1B揭示了深藏在内心的自私与偏见错误,应为以此突出了男青年和女青年的无私,小说中并没有揭示自私偏见也是的误会。故选B

2)首先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明确塑造男青年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从对男青年最开始的观感到男青年与青年妇女争执、冲突的原因的揭示,不难看出作者塑造男青年形象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从先为自己买票然后再为瞎子老头买票,到男青年先为瞎子老头买票然后再为他自己排队买票,不难看出作者塑造男青年形象采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其次,结合小说情节分析表达效果,注意分析表现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欲扬先抑的手法,展现了男青年的爱心;对比映衬的手法表现了男青年先人后己。答题的基本模式为表现手法+文本分析

3)以本小说来说,作者就是通过写的所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设置了两个误会,使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写心理活动——“急切渴望与家人团聚,巧妙自然地展示了其他人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塑造男青年和青年妇女的形象,结尾处写的羞愧,有利于展现、男青年和青年妇女三人的思想品质。综合以上分析,便可以得出答案,注意分条答出。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欲扬先抑。先写男青年外貌时髦,与青年妇女争执、冲突,对其贬抑,再写他内心充满爱心,进行褒扬。对比衬托。与的先考虑自己,再考虑他人,形成对比,突出男青年的先人后己。

⑶ ①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增加小说的真实感,使小说颂扬的高尚品质和良好道德风尚更加可信,突出了作品主题;②从有限视角来叙述,便于写的惊诧疑惑,以设置悬念,使情节曲折引人入胜;③便于自然、真切地展示人物的心理,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写春节前急切渴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同时巧妙地展示了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心情;最后写的羞愧,突显了三个人物的品质。

【点评】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弄清文中的形象特征以及塑造形象的方法等,然后逐项分析选项所涉及到的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注意选项在表述时用到的关键词语,然后回归到原文相关的答题区域进行对照比较。

此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文本中查找所有的对人物所作的各种描写,比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各种细节刻画等,还要注意对人物所作的侧面描写,然后逐一分析这些描写所表现的人物的特点,最后加以概括。

此题考查学生叙述技巧的能力。第一人称:给读者以真实感,使文章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真实性。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和对话,拉近与读者或对话者的感情距离;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比较直接的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客观叙述。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检察院披露了一件以在校大学生为作案对象的校园贷”“套路贷案件,现阶段共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11人。被害人因沉迷网络赌博,不仅花光了父母给的生活费,还欠下不少债务,在同学的介绍下到校外某贷款公司借钱,后因无法及时偿还贷款,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欠款数目从6000元累积到10余万元,翻了近20倍。

    (摘编自《高校学生陷校园贷,借1.3万欠100余万》,《法制日报》201852日)

    材料二: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一些不良校园贷机构利用虚假宣传,诱骗在校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小贷滚成巨债,并采取威胁、恐吓甚至暴力方式催贷。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再次提醒广大学生务必提高警惕”“找准组织”“理性消费。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表示,不良校园贷机构往往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以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为诱饵,诱骗学生过度消费,其本质就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广大学生要提高警惕,对广告中的免费”“优惠”“打折要多留一份心眼、多打几个问号。平常要多学一些金融常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身对网贷业务甄别、抵制的能力,切勿盲目信任。而学校和家长作为监护的责任主体,则需在思想引导、风险教育上下功夫。

    (摘编自《不良校园贷免费套路藏风险》,《北京晚报》201852日)

    材料三:

    校园贷沦为校园害的背后,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问题。正如有人所言,我们的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例如,金融被举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金融理财能力被称为公民实现富裕幸福生活的基础,金融常识这堂课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尤其是在网上借贷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试想,如果高校能够与时俱进,多进行一些金融常识方面的教育,在普及知识中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在剖析案例中提升学生的防骗能力,在培养财商中提升学生的理财能力,那么学生哪怕看不穿校园贷的套路,也会有所警惕。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这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非法校园贷走了,但换个马甲的新骗局还可能登场。加强财商教育,就相当于为大学生披上抗击诈骗的盔甲。

    业内人士认为,非法校园贷潜滋暗长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表借贷机构用较低的门槛诱骗学生上当;二是大学生金融知识匮乏;三是虚荣心所致。就此而言,大学生在学习金融常识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当收入满足不了消费、能力撑不起欲望,该怎么办?面对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是否非要进行超出自身能力的高消费?这就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驾驭和自我克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如果不善于自我管理,最终就会迷失自我。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贷款消费已成时代潮流,不应再被妖魔化。当非法校园贷被禁绝,也应增加合法借贷资源的供给。据报道,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小额信用贷款的业务。

    (摘编自《别让校园贷成为校园害》,《人民日报》201798日)

    材料四:

    近日,湖北省公安厅联合相关单位开展2018年防范和处置非法校园贷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全面深刻的警示教育。文艺会演将宣传防范非法校园贷等金融知识融入歌舞、小品、快板等节目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自觉抵制非法校园贷。

(摘编自《湖北开展防范非法校园贷活动》,《人民公安报》2018122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不良校园贷从小贷滚成巨债,这与个别大学生轻信不良校园贷机构虚假宣传、不识其套路陷阱有关。

B. 在网上借贷、网络支付流行的今天,缺乏金融常识是大学生易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

C. 当代大学生消费需求旺盛,爱好时尚和潮流,追求超前消费,为非法校园贷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所以大学生要加强财商教育。

D. 校园贷沦为校园害,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和学校都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加强防范意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通过具体案例对某类非法校园贷的形成进行了报道,材料二则介绍了非法校园贷的一些具体形式并对学生做了提醒。

B. 不良校园贷机构采取免费”“打折等虚假宜传,隐瞒了其诈骗意图,这是某些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的原因之一。

C. 校园贷的本质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其暴力催贷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所以应严厉禁止。

D. 大学生成长成才关键是要学会自我管理,如果学生自己不能提高警惕、抵制诈骗,即便非法校园贷没有了,还可能会有新骗局出现。

3)从政府角度考虑,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防止非法校园贷事件的发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C

3政府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加大对非法校园贷机构的惩处力度,增强法律法规的震慑力。政府相关部门应要求高校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加强防诈骗教育宣传。政府主管部门要大力整顿针对大学校园的网贷市场,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合法借贷的途径。

【解析】【分析】(1C项,当代大学生消费需求旺盛,爱好时尚和潮流,追求超前消费的说法错误,首先材料未提及爱好时尚和潮流;其次,当今大学生范围过于宽泛,只能是部分大学生。故选C

2C项,校园贷的本质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错误,因为材料二里说,其本质就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依据上下文知道,指代非法校园贷。该选项混淆了校园贷和非法校园贷,应该禁止的是非法校园贷。故选C

3)回答这道题,第一步,通读材料,概括四个材料的中心:材料一,高校学生陷校园贷;材料二,不良校园贷免费套路,以及学生自身该如何防范;材料三,非法校园贷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及潜滋暗长的原因;材料四,湖北开展防范非法校园贷活动。明确四则材料后,第二步,寻找出政府可以插手管理非法校园贷的区域:材料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检察院……,现阶段共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11 材料三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这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当非法校园贷被禁绝,也应增加合法借贷资源的供给。据报道,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小额信用贷款的业务;以及材料四开展防范和处置非法校园贷系列主题活动。第三步,整理答案:依据材料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检察院……,现阶段共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11,可以倡议政府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加大对非法校园贷机构的惩处力度,增强法律法规的震慑力;依据材料三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这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材料四,可以看出,政府相关部门应要求高校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加强防诈骗教育宣传;依据材料三当非法校园贷被禁绝,也应增加合法借贷资源的供给。据报道,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小额信用贷款的业务,政府主管部门要大力整顿针对大学校园的网贷市场的基础上,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合法借贷的途径。

故答案为:⑴C⑵C

⑶ ①政府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加大对非法校园贷机构的惩处力度,增强法律法规的震慑力。政府相关部门应要求高校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加强防诈骗教育宣传。政府主管部门要大力整顿针对大学校园的网贷市场,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合法借贷的途径。

【点评】本题考查的学生对新闻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本题设置了相关同一话题的多则材料,因此要认真阅读各则材料,抓住每则材料对同一话题的观点态度的语句,然后把选项的观点和对应材料的观点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步骤是:要细心核对选项与原文表述的差别,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无中生有、语言绝对等问题。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快速阅读文本,依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关信息,进行圈点勾画,然后进行归类整合,条分缕析作答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d720804ce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71.html

《2020-2021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二必考论述类文本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