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期末复习题答案

发布时间:2015-01-09 18:02: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思考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从创造者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 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即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 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其二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物质能否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和认识的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对吗?肯定相对静止有何意义?

答案(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2)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不对,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 意义:第一、静止是事物发展的主要条件。第二、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首要条件。 第三、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标尺

4.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度”的概念给我们什么方法论上的启示?唯物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所以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绝不可忽视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性,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基本观点:①否定是自我否定②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5.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说人口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答案 :物质基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首先,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其次,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最后,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生产,因而必然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因为:首先,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一个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这个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其次,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再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是紧密相关的。

6.简述实践的基本形式和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的。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7.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世界对吗,为什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世界时不对的, 客体与客观的区别是:客体是人的活动指向的客观对象,并非一切客观事物;而客观则泛指意识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客体包括精神客体,而客观作为与物质同等的概念则不包括精神的东西。二者的联系在于,一切客观事物都可能成为客体,客体具有客观性

8.认识的本质是什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怎样的辩证关系?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9.真理的检验标准是什么?为什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可见,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实现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10.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11.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及相应原理对现实工作的指导意义。简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联系和区别。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1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有哪些?分析科学乐观主义和科学悲观主义的异同。

理解:A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B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C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但是科学技术的作用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产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数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13.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简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们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的贯彻运用。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创造性地提出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1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如何理解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答案答案答案答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数。

15.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答案答案答案::::商品二因素分为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而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总之,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重性

16.如何理解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是为社会、为别人提供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吗?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数,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统一体。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如自然状态下的空气、阳光等都不是商品。第二,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 为社会、为别人提供的劳动产品不一定都是商品。如果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只供社会消费或赠予他人,那就不是商品。只有那些用来供别人、供社会消费的,而且是通过交换才能到别人手中的,才是商品。

17.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负作用)及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作用表现:第一、有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分配容易造成比例失调,社会资源浪费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18.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是什么?机器人创造剩余价值吗?

前提: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19.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剩余价值的分配;

工资是工人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的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这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不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在利润率平均化得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得到银行利润,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

20.简述资本集中与资本积聚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之间的联系是: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扩大,从而可促进资本集中;而资本集中同样为加快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于积累、积聚和集中,个别资本迅速增大,加速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仅追加资本有机构成会因为使用新技术装备而提高,而且原有资本有机构成在更新时也会因为利用新技术装备而提高,这两种情况都必然会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少少少。。。。 二者的区别是:(1)资本积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加,而资本集中是现有资本重新组合,社会资本总额没有增加;(2)资本积聚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其速度较慢,而资本集中不受这一限制,其速度很快。

2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联系和区别;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速度与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成正比。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固定资本比重与总资本周转速度成反比。流动资本比重与总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

22.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答案答案答案答案::::新变化主要表现: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 阶级、阶层结构和的变化。4.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新变化主要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变化的实质: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23.对经济全球化作全面理解。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具体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结果,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产生消极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垄断资本运动和扩张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

24.运用所学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答案答案答案::::我们应该站在时代和历史规律的高度,从客观上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具有其他剥削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首先,它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其次,它代表了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保证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了劳动人民内部和各族人民的政治平等,保证了公民的民主权利。再次,它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更好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必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表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原理的科学性和感召力。说明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真理的深刻认同。 当然,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是一项长期的伟大的工程,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变为现实,必须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我们不能因为目前社会主义遇到了暂时挫折,就对其悲观失望从而动摇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150年多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中曾经多次经历过低潮阶段,每次都出现革命斗争沉寂、反动势力猖獗局面,每次都有人抛弃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立场,但每次也会有共产党人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顽强奋斗,使社会主义新进入高潮。历史的发展的曲线往往会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向前延伸,国家出现的暂时性历史曲折教育了人们,使人们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能力,从而为社会主义再次崛起和健康发展积蓄了力量,创造了条件。历史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汹涌澎湃的大潮会冲破一切旋涡和逆流的阻挡,奔腾不息。社会主义必将在全世界取得辉煌的胜利.

25.如何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答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没有背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就当时的俄国和后来的中国,虽然落后,但也是相对落后,而不是绝对落后。当时俄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其工业生产力水平在总体上居于世界的位次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变为现实,并没有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否则,抛开历史辩证法,用简单化的公式去解释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历史就会永远是斯芬克斯之谜。 同时,社会的变革最终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社会革命的发生则是各种社会历史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对于社会的变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观点来看,当时的俄国和后来的中国,革命的主观条件都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所以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可以首先夺取政权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然后自上而下地凭借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剥夺剥夺者,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这同样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6、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案:(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1、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2、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将实现社会直接占有。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d3a227bbb68a98270fefa3d.html

《马克思期末复习题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