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6《大道之行也》(实战训练)

发布时间:2020-04-27 23:10: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道之行也》实战训练

一、(2019年贵州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选贤(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独其子(_______________)

(3)屋舍(___________________) (4)病终(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5.(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答案】

1. 同“举”,选拔 以……为子 整齐的样子 随即,不久

2.(1)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2)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3.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意思相近即可)

5.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 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1)“与”()是通假字,“与”同“举”,选拔;(2) “子”是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子”;(3)“俨然”指“整齐的样子”;(4)“寻”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随即,不久”。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时遵循“信、达、雅”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具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同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第(1)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中的“货”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理解为“对于货物”,“恶”是“憎恶”的意思;第(2)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乃”意思是“竟然”,“无论”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不用说,更不必说”。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文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讲的是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男有分,女有归”讲的是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讲的是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所以大同社会包含了上述三方面的内容。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文章可知,桃源人的生活安定、和平、幸福,所以当听渔人讲述了外面世界的情况之后,桃源人既为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叹惋。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分析的能力。第1小问:《大道之行也》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先总体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特征,后面再进行具体阐述;《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就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所以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第2小问:《大道之行也》以阐述大同社会的特点为主,表达方式侧重于议论;《桃花源记》主要记叙了渔人的所见所闻,表达方式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参考译文

《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二、(2018年贵州省(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中考真题

【解析】

11.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与:通“举”。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型题,要对原文言文内容透彻理解,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比较、筛选,写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即可。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②路不拾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13. 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人才选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福利保障: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4. 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写出成语,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只有正确理解成语意思才能准确作答。本题可以组成的成语有:皆大欢喜、好逸恶劳、百废待兴、作奸犯科。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三、(2018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题

文言文比较阅读(10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秦民大   说:        ②有一人徙  之:

1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15.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甲文中的“    ”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2分)

16.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2分)

【答案】

12.①通“悦”,愉快。 ②代词,指“木”(木头)。 

13.A 

14.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15.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讲信” 

16.不同意。示例 1: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

示例 2: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

【解析】

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本题中,“诎”是通假字,同“屈”,弯曲的意思。

6.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中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一是理解文意。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正确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是分析语法结构。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或补语,再考虑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本句的意思是“偷偷拿了木匠的刀和锥,凿了一个长一寸许的木人,放在桌上能自己行走”,所以根据意义可划出停顿。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可具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同时要注意词性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情况。(1)句中“比”的意思是“靠近”,“隐”后面省略介词“于”,翻译时要补充出来。(2)句中“虽”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即使”,“黠”的意思是“狡猾(聪明)”,“其”指雕刻作品,“为”作动词“是”理解。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概括作答。甲文详细描述了“核舟”船头所坐三人的神情、动作,具体体现了王叔远的技艺高超,所以可用文章开头一句中“奇巧”来概括;乙文节选部分分为两部分。“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是第一部分的总起句,下面从“七八岁时”到“观者异以为神”就详细介绍了他所做的木头人,“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是第一部分的小结句,所以这部分事件就主要介绍了他做木头人。

【参考】译文:

【甲】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船头上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鲁直的肩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都能一粒粒清楚地数出来。

【乙】黄履庄年少时聪慧明敏,读书没读几遍,就能背诵。特别喜欢自出新意,制作各种机械。七八岁的时候,曾经背着私塾里的老师,偷偷拿了木匠的刀和锥,凿了一个长一寸许的木人,放在桌上能自己行走,手脚都能自己运动,观看的人十分惊讶认为很神奇。他制作的东西很多,我不能都记住。……他制作木狗,放在门旁边,像平常的狗一样蜷卧着,只有人进入屋子,触动机关便立即叫个不停。叫声与真狗没有区别,即使聪明的人也不能辨别它是真是假。他制作木鸟,放在竹笼里,能够自己跳舞飞鸣,叫声像画眉一样,凄切清越,声音动听。……他所做的东西都像这样奇特,我不能全部记载下来。

四、(2019年安徽省中考模拟试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虽有佳肴》)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

(2)学半

(3)讲信

(4)不独其亲

5.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6.用原文中的词句填空。

(1)《虽有佳肴》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

(2)《大道之行也》所表述的儒家大同社会的核心是:_________

7.请根据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简要概括两篇短文句式的共同特点。

【答案】

4.(1)味美 (2)教导 (3)培养(4)以……为亲

5.(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2)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6. (1)教学相长 (2)天下为公

7.两篇短文多用整句,造成整齐、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解析】

4.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古今异义词,旨:味美。学(xiào):教导。秀:培养。词类活用词,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是故: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恶:憎恨。

6.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中心论点。乙文,本文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和(讲信修睦),展示一个和平、安定、 祥和的理想社会,体现儒家大同社会的核心理念“天下为公”。

7.甲文,语言上使用较多的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句式整齐,两两相对,给人美感。乙文,语言上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如排比句: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对偶句: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种句式在文章中普遍运用,使文章结构整齐,语势增强,有助于突出大同社会的美好境界。

【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务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五、(2019年北京初二期末试题)

阅读《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完成下列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独子其邑人

B.天下公 不足外人道也

C

D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0.《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特征,《桃花源记》则写出作者心目中的“世外桃源”。用自己的话说说《桃花源记》所描绘的哪些社会生活场景,分别再现了《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会怎样的特征。

11.《大道之行也》善用对偶句,造成铺排的效果,增强说理的气势;《桃花源记》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请任选一篇,结合文章内容,对其写作特点作简要赏析。

【答案】

8.A

9.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

10.《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欢快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大同”社会老人能终其天年,幼童能顺利成长的特征;《桃花源记》中村民热情招待渔人的情形再现了“大同”社会人们的关系和睦、融洽的特征。

11.示例1:《大道之行也》善用对偶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简捷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这些对偶句,从多个角度阐明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说理有气势,唤起人们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之情。示例2:《桃花源记》全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图景,但文章多处细节表现了故事的真实性。例如文章描写的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让人感到真实;最后写南阳名士刘子骥欣然寻访,进一步渲染了故事真实的气氛。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解析】

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 子:子女

B. 为:是/为:对

C. 作:兴起/作:劳动

D. 之:用于主谓间,无实义/之:代词,它

故选A。

9.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换。本题需要注意,交通:交错纵横。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大道之行也》中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句话相对应;《桃花源记》中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与《大道之行也》中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句话相对应。根据以上内容作答即可。

11.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大道之行也》善用对偶句,造成铺排的效果,增强说理的气势,所以需要在文中找出相关对偶句进行说明,并指出这些对偶句所表达的主题;《桃花源记》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需要在文中找出实写与虚写的内容,再进行分析即可。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务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六、(2019年河南省初二期末试题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胡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率叱牛牵向北。一车发,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讲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独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

16.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7.(甲)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社会,(乙)文则写了_______________社会。

18.分析一下(乙)文中的卖炭翁的命运同(甲)文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差距?

【答案】

15. (1)培养 (2)以……为子

16.(1)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理想社会。

17. 美好的理想 残酷的现实

18.①卖炭翁“身上衣裳口中食”皆是自己辛苦所得,并未得到社会的关爱;②大同社会的人能安居乐业,卖炭翁年老力衰却惨遭“宫使”盘剥;③“大同社会”讲求诚信和睦,而卖炭翁却被霸道欺凌;④“大同社会”没有盗窃乱贼夜不闭户,而卖炭翁却在光天化日之下遭遇“盗贼”。

【解析】

15.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子”是意动用法,“以……为子”;“修”是古今异义词,“培养”的意思。

16.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故(所以)、户(门)、是(这)、大同(指理想社会)”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甲】文叙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的理想社会。【乙】文则通过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据此概括作答。

1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甲】文中可以看出,归结起来,理想社会不过是“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在【乙】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卖炭得钱是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作为老者并未得到“有所养”;卖炭翁惨遭“宫使”盘剥,并未实现诚信和睦,天下为公;也没有实现“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的理想社会。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甲】 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不只把子女当作子女,让老年人能可以有养老送终的处所,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一定不是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理想社会。

【乙】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七、(2018年山东中考模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15.下面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独其子

A.一狼其中 B.失期,皆斩 C.渔人甚 D.亲贤臣,小人

16.翻译下面句子。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7.选文构想了理想社会的哪些特点?

【答案】

15.A

16.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17.人人能关爱 安居乐业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解析】

15.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分析能力,需要在平时注意分类进行整理。题干中加点的“子”是名词活用作动词,A项中的“洞”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的意思。B: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的意思。C: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的意思。D: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疏远,远离”。故选A。

16.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与”“修”“睦”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7.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我们必须首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根据“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以知道,文中构想的理想社会为: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参考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八、(2018年湖北中考模拟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大道之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唐太宗论止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2.解释句中划线的字。

① 选贤能 与(_____) ②上与群臣论止盗 上(_____)

1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C.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D.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14.翻译下列句子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15.乙文中,对“盗”的问题,“群臣”和“上”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由此可见“上”是怎样的人?(2分)

16.“上”的做法使得“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甲文中意义相近的句子是(用甲文原句回答)

【答案】

12.通“举”,推举,选举。皇上

13.B

14.我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

15.群臣的看法是:重法以禁之(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上”的看法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体恤百姓爱护人民以民为本的明君。

1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解析】

12.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与”通“举”,是“推举,选举”的意思;“上”是古今异义词,指“皇帝”。

13.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B依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或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点拨】: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1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此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的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去、奢、轻、薄”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的分析。从“或请重法以禁之”可以看出群臣的要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盗”。从“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可以看出:皇帝认为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生活富足就可以“止盗”。通过对比更突出了皇帝是个深知“以民为本”的有道明君。

16.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甲文中筛选出意思相近的句子作答即可。甲文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意思为“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与乙文中“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这句话意思相近。

【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地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九、(2018年安徽省初二期末试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选贤能。

(2)故人不独其亲

(3)男有分,女有

(4)黔敖左奉食,右

(5)从而焉,终不食而死。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14.对于(乙)文中的“饿者”,(甲)文中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乙)文生发出来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

15.你从(甲)、(乙)两文中获得了哪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答案】

12.(1)同“举” (2)以……为亲 (3) 女子出嫁

(4)持,拿(5)道歉

13.(1)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2)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有(出现)这种结果(后果)。

1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嗟来之食

15.示例①做事要树公心,去私心。②做人要有骨气。

【解析】

12.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亲”:以……为亲。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执”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持,拿”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恶”“身”“予”“斯”等字词的翻译。

14.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对于乙文中的“饿者”,甲文中的建议可提取“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作答。由乙文生发出来的一个成语可提取“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中的“嗟来之食”作为答案。

15.试题分析:要答好此题,首先要阅读好两篇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两文原文的中心,看看两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可从做事要树公心、做人要有骨气的角度考虑作答。

【译文】

(甲)译文:在施行政治上的最高思想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乙)译文: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十、(2019年山东省初二期末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马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生气,发怒

B.男有分,女有 归:女子出嫁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食:同“饲”,喂

D.执策而之 临:面对

8.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A.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B.虽乘奔御风,不疾也 (《三峡》)

C.径寸之木 (《核舟记》)

D.卷石底出 (《小石潭记》)

9.下列句中的加点字,与“使老有所终”中的“老”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怪者也 (《北冥有鱼》)

B.故人不独其亲 (《大道之行也》)

C.之不以其道 (《马说》)

D.与能 (《大道之行也》)

10.下列各句,与“马之千里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子固非鱼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B.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

C.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答案】

47.A

48.C

49.D

50.C

51.(1)天空是湛蓝的,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2)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解析】

47.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中的“怒”是“奋起”的意思,不是“生气,发怒”。故答案为A。

4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题目中的“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以”是“用”;A项中“以”是“因为”;B项中的“以”是“认为”;C项中的“以”是“用”;D项中的“以”是“表修饰,相当于‘而’”。故选C。

49.试题分析:考查词类的活用。“使老有所终”中的“老”是形容词用如名词。A项的“志”是名词用如动词,“记载”的意思;B项中的“亲”是名词动用,“亲近”的意思;C项中的“策”是名词动用,“驱赶”的意思;D项中的“贤”是形容词用如名词,指“品德高尚的人”。 据此,答案为D。

50.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马之千里者”是倒装句。A项是判断句;B项为判断句;C项是倒装句;D项是省略句。故答案为C。

5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苍苍(天空的颜色)、其(表推测)、正(真正)”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策(鞭打)、以(按照)、食(通‘饲’,喂养)、材(通‘才’,才能)”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参考译文】:

(一)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二)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不只把子女当作子女,让老年人能可以有养老送终的处所,青壮年可以有被任用工作来养家糊口的地方,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大道之行也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三)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a1b03c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3c.html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6《大道之行也》(实战训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