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1-02-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科教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教案





2021年春季学期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计划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2.种植凤仙花 3.种子长出了根 4.茎和叶
5.凤仙花开花了 6.果实和种子 7.种子的传播 8.凤仙花的一生 第一单元复习 1.电和我们的生活 2.点亮小灯泡 3.简易电路 4.电路出故障了 5.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6.导体和绝缘体 7.电路中的开关 8.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第二单元复习 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岩石的组成 4.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5.岩石、沙和黏土 6.观察土壤 7.比较不同的土壤 8.岩石、土壤和我们 第三单元复习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 期末测试




课时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备注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师: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有什么不同?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之处? 2.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 3.种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寻找不同植物的种子,做一幅种子贴画。 [板书设计]
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外部:形状、大小、 植物的种子
内部:胚根、胚芽、子叶、[课后反思] 四年级下册的《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已经开始引领学生有意识

地关注植物的有关问题,并且通过对凤仙花一生的介绍,注意到植物一生的变化。但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他植物是否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变化的认识是间接的,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本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和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根据已有认识进行预测的意识与能力。

2课时 种植凤仙花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合适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2.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 3.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4.学习并掌握播种技能;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树立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播种的方法。
2.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铲子、花盆、喷水壶、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的杯子、卫生纸等。
[教学过程]



得有兴趣,更希望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参与、人人动手,课后人人观察、人人记录。但是在这个单元,我总觉得是在纸上谈兵,也觉得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这样的课堂,自然不会怪学生。课后我也想了很久,我个人认为,第一,凤仙花的种子学生买不到;第二,凤仙花的生长周期贯穿整个学期,教学任务也完不成。

第3课时 种子长出了根
[教学目标]
1.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2.指导学生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3.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凤仙花种子、试管、水、食用油、一株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4)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为什么种下的种子有些没有萌发,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2.试管中水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根除了能吸收水分,还有固定植物的作用,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作为证据呢?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不同。收集更多根的图片,说说它们在维持植物生存中发挥的作用。
[板书设计]
种子长出了根
固定植物植物根的作用吸收水分 根芽直根系须根系变态根
[课后反思] 上完这一课,我体会到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所创新。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得出新成果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学创新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中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教法和学法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观察花的结构。摘一朵盛开的凤仙花或其他植物的花,观察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将花的各部分撕下来,将它们分类排列在纸上。
2)用放大镜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各有什么特点。 3)找一些其他植物的花,观察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凤仙花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雄蕊、雌蕊各有什么特点? 3)各种植物的花有什么共同点?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雄蕊和雌蕊分别有什么作用? 2.花的哪一部分将来有可能发育成果实?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1.试着为凤仙花进行人工授粉。
2.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传粉的过程。只有完成传粉,植物的花才能发育成果实。
3.蜜蜂等昆虫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可以帮花朵传粉。 [板书设计]
凤仙花开花了


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花粉 传粉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果实里面有种子
[课后反思]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学生学起来不容易记牢,因此我在本课中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如在讲解花的结构时,让学生解剖凤仙花,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在讲解“传粉和受精”时,请“小老师”上台讲解,使学生有新鲜感;活动多样化,能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按新课标要求,还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渗透这方面的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爱护花、珍爱生命的态度。具体操作是:上课开始时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照片,再听美妙的音乐,欣赏花开的动态过程,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住了,情感也得到了熏陶;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实,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第6课时 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1.观察花凋谢形成果实以及果实生长变化的过程,观察果实的结构。


2.比较不同植物的果实以及内含种子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果实的生长变化,果实的结构和种子。 [教学准备]
授粉后的凤仙花、凤仙花果实、更多植物的果实。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
授粉后的凤仙花慢慢凋谢,逐渐形成了果实。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果实对植物来说有什么用呢?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轻轻挑开一朵凋谢了的凤仙花,观察花里面有什么。观察凤仙花植株上不同阶段的果实,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描述果实的生长变化过程。
2)摘下一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观察果实的结构,并数数果实中有多少粒种子。
3)观察更多植物的果实,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凤仙花果实的特点在生长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2)凤仙花果实由什么组成,内含多少粒种子?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1.连接简单电路,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2.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2.知道小灯泡点亮的原因是电流流进灯丝。 [教学准备]
小灯泡、1.5V的干电池、导线、实验记录单、小灯泡的剖面图或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
1.打开手电筒的开关,小灯泡就亮了,它是怎样亮起来的? 2.如果有导线和电池,你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用示意图表达你的想法。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观察小灯泡。找一找小灯泡的发光部位在哪里;想一想小灯泡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2用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记录有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
回顾我们是怎样点亮小灯泡的,小灯泡和电池的连接点在哪里,电流是如何通过小灯泡的。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电路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能组装一个电路吗?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组装一个电路。
为了发现电路更多的秘密,我们使用电池盒和灯座把电池和小灯泡固定下来,再进行观察。

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在电池盒里。用连接电池盒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把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用导线把它和电池连接起来,使小灯泡亮起来。



2)在电路中安装开关。
把开关连接到电路里,观察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的。
3)画电路连接图。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电池盒和灯座的作用是什么?
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灯座上的?导线怎么连? 3)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断的?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你认为电流动的路径是怎样的?把你的想法用箭头在连接图中表示出来。
2.我们已经发现电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在电路中哪些电器元件





科学课堂的载体是一个个的活动,而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
比如在教学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个故障电路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把故障找出来。学生提出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检测有故障的元件,逐一检测,逐渐排除。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检测方案,如果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方法检测,也能检测出来。这种检测从表面上看似乎更加开放,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但我们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这个角度看,这种方法只是让学生在检测中演绎自己现有的探究水平,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没有更多的收获。如何引导学生规范科学地检测呢?我采用追问的方式,教会学生能够科学使用电路检测器。
学生按照这样的引导去体验了,他们也初步学会了一种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来说无疑是有很大帮助。

5课时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教学目标]
1.熟悉电路检测器的检测原理与方法。
2.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打不开的接线盒,以此为基础,初步掌握检测不可见的封闭电路连接方式的方法。
3.根据检测结果,推测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方式,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我们可以借助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物体的导电性。
选取身边的20种物体,用电路检测器分别检测它们的导电性,并记录下来。
1)先检查电路检测器能否正常工作。 2)预测被检测物体能否使小灯泡亮起来。
3)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物体的两端,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做好记录,并与预测进行比较。
4)将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物体放在一边,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放在另一边。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异同吗?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你预测被检测物体能否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认识依据是什么? 2)导体与绝缘体的异同点在哪里?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整理检测记录。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哪些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我们对物体导电性的预测与实际的检测结果相同吗?我们检测的结果都一样吗?
2.我们通常将那些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将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3.下图中这些物品的哪些部分是用导体材料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这样选用材料?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安全提示:
在潮湿的空气中或较强电流下,人体、自然界中的水和大地等都将成为导体。如果我们触及了家中使用的电路,电流就会通过人体而危及生命。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电器的绝缘部分,不能触摸导体部分,还要注意不要把水溅到电器上。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在人们不需要的地方阻断电流。
[板书设计]
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3.在潮湿的空气中或较强电流下,人体、自然界中的水和大地等都将成为导体。


[课后反思] 从课堂上的反馈情况看,导体与绝缘体这两个科学概念学生以前可能都听说过,但是在认识上是比较模糊的。学生在以前的探究活动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为什么导线的外面用塑料皮,而里面用铜丝?为什么小灯座、电池盒的有些部分用铜来做,有些部分用塑料来做?教材通过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20种(甚至更多)物体能不能使小灯泡发亮(在检测前让学生先作出预测,并强调重复几次)的实验,凸显了探究活动的价值,强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生成概念、内化概念。如果说起初的概念是模糊的话,那么,活动后的概念将是深刻的、影响深远的。

7课时 电路中的开关
[教学目标]
1.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2.通过实验确切地认识到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3.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清楚开关的制作材料以及材料的作用。
[教学准备]




的,你的小开关有什么特点?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将红色、绿色玻璃纸分别包在小灯泡外面,并将它们与电池、导线、回形针开关连接起来,做成红绿灯。试着用我们制作的回形针开关控制这组红绿灯。
如果想在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中间再亮起一盏黄灯,应该怎么办?

[板书设计]
电路中的开关
1.开关:连接或断开电流的控制元件。 2.开关是导体、绝缘体共同组成的。
3.开关种类: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课后反思] 开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极其平常的物品,学生也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和使用到。对于“做个小开关”理论上讲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事实上,学生虽然经常接触,却很少有知道它的制作方法的,更没有学生关心过它的原理和运用。所以,在教授本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了

解玩具灯里的开关原理,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玩具灯的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通断的。学生不断地按动着开关,进行着深入的观察,“开关按下去,铜片接触,电流连通,小灯泡亮了”“开关往上松,铜片分开,电流断开,小灯泡不亮”,学生交流着自己的观察成果,对小开关的作用有了更具体的了解。把生活中平常的东西,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并了解知识,掌握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由于手电筒开关的内部不容易观察,所以我选择了学生都熟悉的玩具的开关。我们还可以利用其他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小型用电器﹐但一定是好拆卸,看清内部构造的。
接下来我鼓励学生通过我提供的各种材料,分小组自主交流讨论设计制作小开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独立观察讨论,集体汇报交流。再接下来就是制作红绿灯交替变亮的开关了,有了前面的制作经验,学生的活动进展飞快,很多小组都完成了开关的制作。但有一个问题,其他小组大多做成的都是红绿灯串联的电路,而且开关也并没有起到交替控制的作用。这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并没有让犯这样典型错误的同学修改他们的电路。
我认为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解决得合理,教学难点解决得有层次性,有较强能力的同学不仅能知道如何利用开关控制多个小灯泡的电路,而且还能够帮助其他小组有效地改进他们的电路,使之取得成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动手的实践能力,应重点关注学生们动手之前的引导,再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习效果会


1)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①在纸上画出房间的平面图,标出书桌、床、窗户的位置。 ②房间需安装两盏电灯(照明灯和阅读灯),并由两个开关分别控制。在房间平面图上标出电灯、开关的位置。
2)班级交流,阐明小组设计的合理性,并倾听他人意见,修正和优化小组的设计方案。
3)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①画出小组设计的电路图:电池(房间电源)、两个小灯泡(两盏电灯)、两个开关各在什么位置?怎样组成一个电路?
②按照电路图组装电路。
③检测电路。检查电流能否顺利通过小灯泡、开关能否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是否有使电源短路的错误连接。
4)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 2.制作中,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1)两盏电灯安装在什么位置比较好?怎样设计线路,可以减少导线的消耗?
2)班级交流修正与优化设计方案中,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进行优化?
3.制作后,展示制作成果。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我家房间里实际的照明电路图是怎样的,能否通过亲自观测在图纸上画出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49bd808d7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79.html

《教科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