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部分)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古代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的分期
古代文学:先秦至‚五四‛运动(广义)先秦至鸦片战争(狭义
(说明:鸦片战争至‚五四‛为近代文学)现代文学‚五四‛运动-解放当代文学:解放后-教学要求
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程;认识各时代文学的基本特征、熟悉
各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认识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熟悉各时期重要作家代表作品和创作风格。要求学生具有翻译古文的能力、微观细致地解析作品意涵和技巧的能力、宏观把握作品总体风格的能力、感受文体特征的能力、洞察作家心灵世界的能力;要求课堂积极思考问题、热情参与讨论,课外精读主要作品,尽可能多背诵,并广泛浏览其他相关篇目。多读
1.读史
2.关注社会思潮3.读原著

要学好文学史首先是要认真读作品,这是第一位的。要弄懂弄熟,要背诵一些
最精彩的诗文。除了读教材以外,还要读一些好的选本(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文学读本丛书,其中有余冠英先生编选的《诗经选》《乐府诗选》等等),翻阅一些成本的原著(用近人整理本,例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注意看有关的刊物,例如《文史知识》(中华书局)《古典文学知识》(江苏古籍出版社)《文学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等.文学史的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中叶→近古期:明中叶清


1


1.上古期——萌芽期
包括先秦、秦汉。
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此阶段。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形成于此阶段。
先秦文学
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的混沌状态。
秦汉文学
创作主体处境的变化。汉代格式化、凝重板滞的风格。五七言体的汉乐府民歌。

2.中古期——成熟期
开始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语言转向浅近。诗、词、曲的鼎盛期。文言小说的成熟。

3.近古期——转型期
文学作品内容、题材、趣味的变化。张扬个性。通俗文学的兴盛。
.先秦历史沿革
先秦——秦朝以前至古代文献记载所及的时期。
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汉书景十三王传,颜师古注,先秦,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以前。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总论

2



.先秦文学的时间断限和主要样式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代建立之前的文学。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发展阶段,文学的样式有神话、诗歌和散文。
上古歌谣神话保存下来的不多,这一则因为儒家‚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往往将神话历史化,或加删节;二则原始思维长期存在,新出之神甚多,混为一谈,暗淡无光了。
由于文字日趋进步,文章也就逐渐成熟。从甲骨文、金文、周易繇辞以至于《尚书》可以看到书面语言由句而章,由章而篇的发展。《尚书》中已有完整的文章,如《盘庚》多纪言,《顾命》多叙事。这些乃是中国散文的萌芽。
《诗经》中比较早的作品乃是反映周民族发展的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等,带有神话色彩。《国风》中的《豳风》为西周民歌,名篇如《七月》《东山》《鸱枭》等均脍炙人口;还有反映民间情绪的著名篇章《伐檀》《硕鼠》《诗经》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第一块里程碑,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先秦文学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学有歌谣和神话,它们都是集体的口头创作。奴隶社会的主要文学作品是散文和诗。
封建社会初期的文学。这时散文更加繁荣,诗歌出现了更多的优秀作品,最重
要的是出现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
1.史学、哲学散文的文学性增强。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演进;
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演进;由朴野无华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2.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由群歌互答向
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
中国文学的发展规律:由集体到个人,由口头到书面,由韵文到散文,由不自
觉到自觉。.先秦文学概论1.神话
2.诗歌诗经、楚辞

3


3.诸子散文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4.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对先秦文学的评价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开端和基石,风骚这两大类诗歌决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
方向,先秦散文的影响首先在于思想方面,其多种文体和风格影响也极其深远,正如刘勰所说的那样:‚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授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文心雕龙〃宗经》.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也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时代。所谓三皇有不同的说法,或谓天
皇、地皇、人皇(《太平御览》卷78引《春秋纬》,又王嘉《拾遗记》,或谓燧人、伏羲、神农(清陈寿祺辑《尚书大传》,或谓伏羲、神农、女娲(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或谓伏羲、神农、黄帝(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女娲或有或无,表明这一传说大约起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期。伏羲出现的频率很高,表明那时流行太阳崇拜,因为伏羲乃是日神。
五帝的说法也很纷纭,依《楚辞》的提法,是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所谓‚炎黄子孙‛的提法即由此而来。五帝以后就是尧舜禹的时代了。这些都是传说,没有考古材料能够证明,‚古史辨派‛完全否定这些传说,但也没有什么确证。.夏朝的文学
《尚书》中的《夏书》是后人根据传说整理而成的。夏朝的诗歌有早期的歌谣
《候人歌》和夏桀时的民谣。.商朝
1.商代--商代的社会结构1兄终弟及
中国政治制度与文化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自成汤至于帝辛三十帝中,以弟继兄者十四帝,其以子继父者,亦非兄之子而多为弟之子。
是未有嫡庶之别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4


(2母系社会残余
据殷虚书契的研究,商人尊崇先妣,常常专为先妣特祭。(自周以后妣不特祭,须附于祖)
商代尚未十分脱离母系中心社会。--(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3巫史
根据殷墟卜辞,负去责占卜的人--贞人也就是将卜辞刻到甲骨上的人。因此,巫与史在上古时代是合一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后世的史官也掌管解释灾异和天象。这一情况对史国古代文人的品格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根据甲骨卜辞,人们整理出了将近八十位贞人的名字。饶宗颐有《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一书。
2.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商朝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早期的文字记载。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甲骨卜辞
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体系。《卜辞通纂》第三七五片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北来雨?《卜辞通纂》第七三五片(手写)
铜器铭文
《小臣邑铭》:癸巳,王易小臣邑贝十朋,用作母癸彝。惟王六祀,彡日,
在三月。
商代的散文还有《尚书》中的《商书》以及《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
卦爻辞
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大壮〃上六》
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睽〃上九》枯杨生,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大过〃九二》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井〃九三》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九二》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艮〃卦辞》

5


.周代1.(1.封建制
所谓封建,意思是分封建国。(嫡子继承
大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立长;年均择贤,义均则卜。杜预注,义均谓贤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3春秋战国时的礼崩乐坏局面A.分期
春秋战国的区分,主要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为孔子去世(前479年),一为三家分晋(476B.春秋战国社会状况的不同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2.周朝的文学
历史散文空前地发展起来。《尚书》中的《周书》在记言记事方面都有了突出
的进展,显示了古代散文在日益成熟。《周书》之外,诸侯国也各有国史。保留至今的《诗经》是周代乐官搜集和编定的乐歌,《诗经》成为我国诗歌史上辉煌的第一页。.先秦思想文化1.所谓周代礼乐
古人认为周公制礼作乐,好像汉民族文明是由周公开启的,又认为周代礼乐制度十分完美,和周礼里记载的一样,后世的学术都出于周代的王官。其实不然。但周代更重人事,文化上比商代进步。
‚郁郁乎文哉‛是《论语》中孔子称赞周代礼乐文化的一句话,他说,周代
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乐而形成了非常繁荣的文化‚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2.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兴起
士之源头有人以为是农夫(杨树达),有人讲是武士(顾颉刚)。到春秋时,士是低等的贵族。礼记王制,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6


左传桓公二年杜预注,士卑,自以其子弟为仆隶也。春秋战国时期,原先社会秩序解体,士阶层日益取得社会的中心地位。3.百家争鸣
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关尹子公孙龙子墨子列子冠子孙子管子商君书吕氏春秋尉缭子.战国的文学
在百家争鸣中出现了诸子散文。历史散文的成就也非常引人注目。《左传》和
《国语》的基本内容虽然是战国以前的史料,但它们的成书都在战国时期,《战国策》的出现,更是把历史散文推向了新的高峰。在南方的楚地,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楚辞。
战国文学是先秦文学的一个高潮。
十一.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
1、应用性与现实性
在原始社会只有口头文学,那时还没有文字,只好口耳相传,在民间流传。先秦文学尚处在文学的初起阶段,这一时期,文学还没有同学术及其它艺术形
式完全分离,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是带有很强的应用性。先秦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品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关,其中总是大胆地表现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看法与感受,从来不回避现实问题。2、独创性与典范性
先秦文学带有初创期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循,
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束缚创作的框框,不同的作者都力图在作品中自由地表现自己,作品带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创性。不同的体式和风格互相争奇斗妍,各放异采。正是由于先秦文学的独创性,它成了后代文学的典范被人们所称道和取法。3、鲜明的地域特征
《诗经》和儒家、墨家、法家的散文,产生于北方,表现了北方人民重实际而
轻冥想的特点。屈原和宋玉的作品,想象丰富,文辞华丽,则是南方楚文化的产物。《庄子》的奇思遐想,除了受楚文化的影响,又与齐地有关海洋的传说有关。同是北方的文学,也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而面貌不同,《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的差别。

7


第二章中国神话

神话是在未进入文明社会之前的人群中流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它是古人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常与宗教仪式相联系。.上古神话材料
《山海经》《天问》《淮南子》《列子》
《山海经》相传为禹、益所作,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它的作者非一人,成书也非一时,大约是战国初年到西汉初年之间楚或巴蜀地方人所作。内容复杂,迅认为是一部巫书。全书凡18卷(山经5卷,海外经4卷,海内经5卷,大荒4卷)3万余字,所载神话极多,且比较原始,其中有不少可以在《楚辞》中得到引证。今人袁珂有《山海经校注》《山海经校译》,可以参看。《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其中涉及许多上古神话。尤其是《天问》篇。《山海经》相传为禹、益所作,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它的作者非一人,成书也非一时,大约是战国初年到西汉初年之间楚或巴蜀地方人所作。内容复杂,鲁迅认为是一部巫书。全书凡18卷(山经5卷,海外经4卷,海内经5卷,大荒经4卷)3万余字,所载神话极多,且比较原始,其中有不少可以在《楚辞》中得到引证。今人袁珂有《山海经校注》《山海经校译》,可以参看。
《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其中涉及许多上古神话。尤其是《天问》篇。《淮南子》为次汉初年杂家的著作,本名《鸿烈》,由淮南王刘安主持、门客集体编撰,原有内书21卷、又有外书、中篇若干,现仅存内书,称为《淮南子》其中保存了不少重要的神话,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等。此书旧有高诱注,今存,许慎注,有辑本。清人庄逵吉有校本,近人刘文典有《淮南鸿烈集解》
《列子》,战国列御寇作,或认为是伪书,今本《列子》八篇一般认为已非《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原书,而是魏晋间人所作。其中多有神话、民间故事、寓言,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等。今人杨伯峻《列子集释》可用。
20世纪,一批学者对零散的神话资料作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其中袁珂先生《古
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中国神话资料萃编》(四川社会科学

8


院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神话通论》(巴蜀书社1993年版)及刘城淮先生《中国上古神话通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等,用功较勤。
《淮南子〃地形训》所记的海外三十六国:
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
女子民、丈夫民、奇股民、一臂民、三身民。
自西南至东南方,结胸民、羽民、头国民、裸国民、三苗民、交股民、不死
民、穿胸民、反舌民、豕喙民、凿齿民、三头民、修臂民。自东南至东北方,有大人国、君子国、黑齿民、玄股民、毛民、劳民。自东北至西北方,有踵民、句婴民、深目民、无肠民、柔利民、一目民、无继民。.神话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1、神话的主要创作方法是幻想、拟人和夸张。带给后世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
在神话中,古代人民驰骋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许多奇异的形象和荒幻的故事,
展现了超现实的神奇世界。
2、神话集中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美好理想和英雄气概。
中国神话中的正面形象,大都具有不畏艰险,坚毅顽强,勇于斗争的特点,是
牺牲自我,为民造福的英雄。这些形象,带有崇高的美学风格,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夸父逐日
3、神话是最早的叙事文学
在神话中,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各具特色的主人公形象,如果把散见于各
书中的有关片断集中起来,可以看到,有些故事是相当曲折和生动的。古代神话中的形象、故事情节及叙事技巧对后代文学尤其是寓言和小说有重要影响。
第三章《诗经》

.原始时代歌谣名称

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大约五、六
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在先秦,它被称作《诗》或《诗三百》。战国时代被称为《经》。汉代以后,它作为儒家经典的权威地位被确定下来,于是又有《诗经》之称。
《诗经》中的作品,比较早的时候就称为‚诗‛,如《左传》《国语》引用时
称‚诗曰‛‚诗云‛;亦称‚诗三百‛,如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从荀子开始尊为‚经‛《荀子〃劝学》说为学‚始乎诵经‛其中包括《诗》但他尚未直接用《诗经》这一提法;二字正式采用见于《史记〃儒林列传》。汉武帝独尊儒术,于建元五年臵五经博士,五经包括诗、书、易、礼、春秋。不过汉代仍然有称之为《诗三百》者,见《汉书〃昌邑王传》《诗经》的年代
大致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诗经》中最
晚的作品,是讽刺陈灵公(前613--599)与夏姬淫乱(《左传》宣公九年、十年记载此事)的《陈风〃株林》写作年代
周颂、大雅比较早,《生民》《公刘》等周民族的史诗很可能作于伐纣之前;另有一部分作于西周后期,如《桑柔》。小雅和国风的小部分产生于西周初年,例如《豳风》中的《东山》《破斧》二首,作于周公东征之时;大部分产生于其末年或春秋时代。商颂是东周宋国的作品,《史记〃宋微子世家》云:‚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宋人是商的后裔。也有人说《商颂》是商代晚期的作品。《毛诗小序》说是正考父从周的太师(乐官)那里得到《商颂》12篇,没有明确指出是何人所作。内容
《诗经》按《风》《雅》《颂》分类编排。《风》即‚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小雅》《大雅》《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风、雅、颂的区分与音乐有关。《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风、雅、颂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音乐。

10


风,有15国风,凡160篇。为各地民歌,亦有少数士人之作。¡°国¡±,即
¡°域¡±字。其分布如下:
周南:北起汝水即今洛阳以南,到江汉合流处即今武汉一带。召南:在上述诸地以西的长江流域。
邶风:河南淇县以北至汤阴一带。后来是卫的一部分。风:河南汲县。后来是卫的一部分。卫风:以朝歌为中心的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王风:洛阳地区。

郑风:河南中部新郑一带。
齐风:山东东北部、中部,即临淄一带。魏风:山西西南部,芮城县东北。唐风:山西中部翼城县南。
秦风:陕西中部以及甘肃部分地方。陈风: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郐风:河南中部密县东北一带。曹风:山东西部定陶、高密一带。豳风:陕西旬邑、并县一带。

《大雅〃崧高》篇说:‚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风‛即是指乐调。
《左传》成公九年说:‚钟仪…操南音。…范文子曰:‘…乐操土风…’‚土风‛就是指钟仪演奏的地方乐调。‚十五国风‛就是用十五个地区的地方乐调演奏的乐歌。这些乐歌既代表了各国的音乐面貌,在内容上又一定程度地反映了该国的风土和风俗。
雅,有小雅74篇、大雅31篇,105篇;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首都(今
陕西一带)的乐曲。也有少数产生于东都洛阳一带。当地的语言称为‚雅言‛诗则为正声雅乐。其中士人之作居多,也有民歌。

11


‚雅‛——正
‚雅‛又与‚夏‛古字相通。‚小雅‛‚大雅‛就是‚小夏‛‚大夏‛《墨子〃
志下》引《诗经》‚大雅‛即作‚大夏‛。作为夏、商二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夏‛当然就是正统,所产生的音乐就是正声。因此,‚雅‛就是代表王朝正统的西周京畿地区的乐歌。
颂,其中分周颂(产生于陕西中部)31篇、鲁颂(产生于山东东南部)4篇、
商颂(产生于河南东部今尚丘一带)5篇,共40篇。乃是祭祀神灵、祖先时的歌舞曲,节奏相对比较慢一点。《诗经》中的全部作品当时都可以与音乐舞蹈相配合,《礼》和《国语》中都曾说过诗可以用管、萧等乐器来演奏;《墨子〃公孟》云:‚诵诗三百,歌诗三百,弦诗三百,舞诗三百‛;颂作为舞曲大约更为突出,非与舞配合不可。‚颂‛——‚容‛
《汉书〃儒林传》‚鲁徐生善为颂。‛苏林注:‚颂貌威仪。‛颜师古注:‚颂读
与容同。‛颂貌即容貌。又《唐韵》容字转声借之‚‛字,即现在的‚样‛字。清人阮元说:‚所谓‘商颂’‘周颂’‘鲁颂’者。若曰‘商之样子’‘周之样子’‘鲁之样子’而已。……如三‘颂’各章,皆是舞容,故称之为‘颂’经室一集〃释颂》)也有人认为‚颂‛是‚诵‛的假字,就是宗教诵辞。是庙堂之音,用于祭祀典礼。‚颂‛就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诗经》的结集
《诗经》的结集,先秦典籍中无明确记载。传统有三说:A.采诗说B.
献诗说C.删诗说采诗说
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法。班固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
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又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书〃食货志》
何休也说:‚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
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献诗说

12


《国语〃晋语六》记载了晋国范文子的话:‚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
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胪言于市,辨妖祥于谣,考百事于朝,问谤誉于路,在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删诗说
‚删诗说‛主要是讲孔子删诗。《墨子〃公孟》中曾云《诗经》不止是
三百余篇:‚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更是明确地讲:‚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尽管讲得明确,后世学者对司马迁的说法还是持怀疑态度。
孔子对业已形成的文本进一步做了若干工作,即所谓‚吾自卫反鲁,
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诗经》的作者
只有少数作品(可查询到的作者有六位)留下了作者的名字。在那些不知名的作者中,绝大多数都是各级贵族以及朝廷乐官。即便有少量民谣,也经过朝廷乐官的润饰改编而失去其本来面目了。
《颂》用于庙堂祭祀,主要是颂赞之作。《雅》出自各级贵族之手,内容主要是颂赞和怨刺。《大雅》的作者地位较高,诗的内容多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有些作品属于周朝的史诗。《小雅》的作者多为下层贵族,他们通过咏叹自己的生活,表达对王朝政治的看法。《国风》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广泛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作者的生活和感情。《诗经》的社会作用
《诗经》在周代作为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地应用于祭祀、朝聘、婚礼、
宾宴等各种典礼仪式,又是贵族学校中的一项教学内容。春秋时盛行赋诗言志,诗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孔子创立私人教育,仍然把《诗》作为主要传习对象。
孔子对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兴‛‚观‛‚群‛‚怨‛,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诗》的社会作用,是儒家对《诗》的基本要求。崇尚周代礼乐文化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13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相鼠》
用于先秦外交活动
《诗经》中的作品当时用于典礼、讽谏,更多的则用于外交场合,所谓‚赋
诗言志‛,可以断章取义,为我所用。《诗经》的流传
秦朝建立之后,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民间保存的《诗经》绝大部分被烧毁。
西汉传《诗》的共有四家,其中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称为‚今文《诗》
另外一家《毛诗》,相传创始于鲁人毛亨,毛亨作《毛诗故训传》三十卷,
授给赵人毛苌,其传本经文是用先秦古文字写成,称作‚古文《诗》。后来鲁、齐、韩三家诗逐渐亡佚(今仅存《韩诗外传》,只有《毛诗》流传至今。宋刻本《毛诗》
三家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后渐衰亡。毛诗东汉立于学官。毛诗有序,涉及全
部毛诗的称为大序,汉人卫宏作;各篇的解题则称为小序。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其说兼用三家,与毛传不尽同。在毛《传》郑《笺》之后,历代都有学者研究解释毛诗,唐人孔颖达领衔编撰的《毛诗正义》七十卷,总结唐以前的研究成果,影响比较深远。
吕思勉《经子解题》秦火之后,西汉之初,学问皆以口耳相传,其后乃用
当时通行文字,著之竹帛,此后人所称为今文学者也。末造乃有自据得古书为据,而訾今文家所传为阙误者,于是有古文之学¡然东汉末造,古文大盛,而今文之学遂微。盛极必衰,乃又有所谓伪古文者出。伪古文之案,起于王肃,肃盖欲与郑玄争名,乃伪造古书,以为证据,即清儒力攻之伪古文《尚书》一案是也。《论学集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11页)《诗经》的内容
《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

14


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祭祀诗
《周颂〃维天之命》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
文王,曾孙笃之。民族史诗
有些作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
矣》《大明》和《商颂》中的《玄鸟》《长发》等,分别记载了商、周两个民族的发展史。农事诗
《雅》《颂》中的这类作品往往和祭祀有关。《周颂》中的《臣工》《噫嘻》
《丰年》《载芟》《良耜》《小雅》中的《楚茨》《大田》《甫田》,是周代春夏祈谷、秋冬报成的乐歌,它们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情况,是了解周代社会的极其珍贵的史料。农事诗中最生动的诗篇:《豳风·七月》宴饮诗
《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
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小雅》中的礼俗诗往往表现周代上层社会的面貌和各级贵族的思想情趣。
其中有的用于天子享诸侯之礼,如《蓼萧》《湛露》《彤弓》。更多的还是用于一般贵族聚会的乡饮酒礼。如《伐木》《鱼丽》《宾之初筵》等。战争徭役诗
A、战争:如《小雅〃采薇》《小雅〃出车》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B《诗经》中很多作品表现征役之苦。
《唐风〃鸨羽》《邶风〃式微》《小雅〃北山》《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

15


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
苟无饥渴。婚恋诗
这些作品有的写恋人幽会的喜悦、男女不期而遇的欢乐。《邶风·
女》《郑风·野有蔓草》;有的写相思的痛苦、失恋的愁怨,如《王风·采葛》《郑风·狡童》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野有蔓草,零露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也有的表现对爱情的坚贞,对家长的反抗。如《风〃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弃妇诗
如《邶风¡¤谷风》《卫风¡¤氓》《郑风¡¤遵大路》等。它们描写主人公忠
于爱情而被遗弃的命运,控诉了那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和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卫风¡¤氓》: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怨刺诗
《二雅》对现实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朝政方面。诗人为国事而忧愤,对当权者
提出激切的劝谏。《大雅〃《大雅〃荡》《小雅〃巧言》《小雅〃巷伯》这些作品都敢于大胆地针砭时弊,带有浓厚的忧患意识和讽喻特色,它对后代文人诗歌影响很大。

16


《国风》中的怨刺诗反映社会下层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诗人往往从自己的生
活状况写起,抨击现实的不公,揭露当时严重的贫富对立。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揭露和讽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是《国风》中怨刺诗的一项重要内容。如《邶风〃新台》风〃墙有茨》《齐风〃南山》风〃相鼠》《秦风〃黄鸟》批判了秦穆公用人殉葬的残忍行为。
《诗经》中还有一些表现其它劳动生活的作品。
《周南〃芣苢》是周代妇女采集芣苢时唱的歌,《召南〃驺虞》、和《郑风〃太
叔于田》等是描写狩猎的作品,《小雅〃无羊》再现了当时畜牧业的发达。这些作品都赞美了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礼俗诗:《周南〃桃夭》是婚礼上的贺诗;《周南〃葛覃》是女子归宁父母的诗;
《周南〃螽斯》是祝人多子的诗;《郑风〃丰》和《齐风〃著》是迎娶新娘的诗;《召南〃采苹》写女子出嫁前的祭祀活动;《陈风〃宛丘》写陈国的巫风歌舞。
《郑风¡¤溱洧》写郑国三月上巳日在水滨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春游社交场面: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士,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诗经》的艺术成就
1、开创中国文学的写实传统。具有朴实、自然的风格特征。2、鲜明的形象性
《诗经》中大部分作品是抒情诗。这些诗不以刻划人物为主,但其中有了较
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诗人往往通过感情的直接倾诉,使人感受到他们的不同个性。有的作品在抒情中带有一些细节和行动描写,使主人公的情态宛然可见。的作品运用了景物和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感情。《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洄从之,道阻且长;游从之,

17


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洄从之,道阻且跻;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洄从之,道阻且右;游从之,宛在水中3、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有所谓‚六义‛,古称六诗,《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风、赋、比、
兴、雅、颂。看来当年按这样的顺序全面讲授诗三百。《毛诗序》称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孔颖达《正义》‚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
A.朱熹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
赋就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在《诗》中,它是一种积极修辞手段。诗人往
往用这种手法对客观事物展开具体细致的描绘。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小雅〃无羊》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用赋的手法来抒情
如《齐风〃鸡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B.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18


比就是比喻。有时,诗人运用博喻,把一连串比喻排列在一起,从不同角
度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卫风〃硕人》中用‚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来刻划庄姜的美貌;《大雅〃常武》中用‚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来显示周朝军队的强大气势;《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非常精彩传神。
《诗》中还有通篇用比的作品。如《豳风〃鸱》假托一只小鸟诉说其不幸
遭遇,以比喻下层人民的生活惨况,是一首新颖别致的禽言诗。C.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用于一篇或一章的发端,用以引出后面的句子。有的兴句与后面的内容没
有内在的联系,只是起个引子的作用。。有些起兴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可在诗中产生多重艺术效果。《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有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比和兴的区别
一般来说,比是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两种事物之间一定要有某种较
为直观的相似性。而兴则是通过具体物象来感发意志,引起联想,物象与诗义之间不一定要有什么逻辑上的联系。凡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启发感悟、引申发挥等,都属于兴。比兴手法常常在结合在一起,引譬连类,含蕴无穷。比和兴
‚比‛‚兴‛常常二者兼用,浑然一体。

19


《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椹。于嗟女兮,无与
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4、富于表现力的诗歌形式
在词汇、句式、章法、修辞和韵律等方面,都有不少创造性的成就。词语:共使用不到三千个单字(2949字),多用一字多义、搭配成词的方法。

A《诗经》语言的音乐性
《诗经》中主要是四言诗,每句二拍,每拍两字。但不少作品又突破了四言
的格局采用从二言到八言不等的句式,形成了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诗体。
《诗》与音乐配合密切,普遍采用了回环复沓,重章叠唱的形式。
《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夫,薄言之。采采芣苢,薄言之。

清代方玉润称赞此诗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
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之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诗经》的语言
《诗经》的语言是经过提炼加工的书面语,其特点是准确生动,丰富多彩,
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运用得巧妙精当。《诗经》中还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词语,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感和音乐美。《诗经》中有很多词汇,‚瞻望‛‚伫立‛‚翱翔‛‚颠沛‛‚一日三秋‛‚忧心如焚‛‚赳赳武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至今还为人们习用。重言
《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灵活的句式:大都为四言句型,但从一言以至于八言的句型也错杂其间;常
用句式有:陈述式、感叹式、问答式(包括设问、反问)、对话式、肯定式和否定式等。

20


巧妙的修辞:常用的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衬托、对比、对偶、引用、
拟声、排比、层递以及辞格的连用和兼用等。
和谐的韵律。用韵不严格,a.第一、二、四句押韵;b.第二、四句押韵,一、
三句不押韵;c.从头至尾句句押韵。《诗经》的影响
1《诗经》的写实精神。其中很多作品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产物。诗人直抒胸臆,敢于大胆地反映现实,旗臶鲜明地颂美与怨刺。这种强烈的现实性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优良传统。
《诗经》表现出的干预现实的热情、关注政教的理念、‚怨刺‛的批判锋芒、关心民生疾苦的伟大同情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屈原的‚盖自怨生也‛‚发愤著书‛还是汉乐府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无论是建安诗人的‚雅好慷慨‛,还是陈子昂的‚风雅兴寄‛;无论是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还是白居易知的‚惟歌生民病‛……可以说都受到《诗经》‚风雅‛精神的潜移默化。
2《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纯熟的创作技巧,被后代诗人大量借鉴。特别是
比兴,在古代诗歌中已不单纯是表现手法,而是生动的形象与深厚的内容、蕴蓄无穷的风格的统一。它是我国诗歌史上最重要的创作原则。
《诗经》虽有少数叙事史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
矣》《大明》就可被视为周部族的发祥史诗与开国史诗,但这些作品在《诗经》中所占比例甚小。有些诗中也有叙事的成份,如前面所举的《卫风〃氓》就追怀了往事,但这些叙事只是片断,是为抒情服务的,抒情是主体。可以这样说,《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奠定了以抒情诗为主的民族文学格局。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
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对‚赋‛的重视揭示出古人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之艺术风格的重视,对‚辞达而已矣‛之文学本质的体认。‚比‛‚兴‛手法的强调,则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隽永、韵味无穷的审美特点。
3《诗经》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生动丰富的语言也对后代各体文学产生了重
要影响。为后世提供了多种诗歌样式,如抒情诗、讽喻诗等。启示后代文人学者

21


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
《诗经》的四言句式曾被后人直接继承,如箴、铭、赞、颂、诔等文体多采
用四言句式。曹操、陶渊明的一些四言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诗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很好地借鉴了《诗经》的手法。其中,曹操的名篇《短歌行》还化用了《诗经》中的成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
向发展。
第四章先秦叙事散文
《春秋》是简要的大事记,它的所谓‚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产生了
极大的影响。《左传》写战争与行人之辞具有极高的水平。《国语》中也有逼真的情节和对话。到《战国策》,则更多地有个性的描写以夸张的笔法巧妙的情节写出活生生的人物。这些历史散文以真实性与形象性的深刻结合,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小说和戏剧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古代历史散文的形成
古代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记事而出现的。我国有着悠久的史官文化传统,早在殷
商时代,朝廷就有了记载史事、掌管典籍的人员,甲骨文中称为‚史‛‚尹‛‚作册‛等。《尚书〃多士》中说:‚唯殷先人,有册有典。‛这些‚册‛与‚典‛既是记录下来的各类历史资料。
《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
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这些史官以其历史记载为统治者提供借鉴,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推动了古代散文的发展。《尚书》
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是《尚书》
《尚书》就是‚上古之书‛,乃是最古老的历史文献集,又称《书经》,儒家经

22


典(有不同的提法,如六经、五经、七经、九经、十三经)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正式形成的标志——先前的卜辞、铭文仅仅是散文的雏形,而最早的史书即所谓《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皆已亡佚。
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尚书正义》卷一《尚书序》孔
颖达疏)
书者,政事之纪也。(荀子〃劝学)
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史记〃太史公自序)书者,古之号令。(汉书〃艺文志)
大篆古文尚书今文《尚书》
在《国语》《左传》以及《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等先秦典籍中,
已见称引,或直称书,或称‚虞书‛‚夏书‛‚殷书‛‚周书‛,或只引篇名,可见此书在先秦时以多种形式广为流传,非止一种,其文字也不尽一致。
故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墨子〃七患》
夏书有之曰,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与守邦。在汤誓曰:‚余一人有罪,
无以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在盘庚曰;国之臧,则惟女众。国之不臧,则惟余一人,是有逸罚。《国语〃周语上》
《尚书》以记言为主,与甲古卜辞和铜器铭文相比,其中的文章篇幅更长,内
容也更丰富了。这些文章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可以看作古代最早的散文体式。它们总的特点是质木古朴,读起来佶屈聱牙,艰涩难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演进之迹甚为清晰,有些作品运用了较为成熟的写作技巧,已具有一定的文学因素。
《尚书》的内容可谓是上古的应用文,包括虞、夏、商、周的官方文献,从文
体来分,有典(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叙,如《尧典》,谟(记君臣的谋略,如《皋陶谟》,训(臣开导君的话,伪古文中有之),诰(勉励性质的文告,最多见,如《康诰》,誓(君主训诫部属的誓词,如《牧誓》,命(命令),等等。以记言为主,亦有记事(如《尧典》《顾命》。又有《禹贡》,乃是最古老的地

23


志,托言大禹治水,该篇体例与其他各篇不同,或为后人所作。1.《尚书》的文学性
1.这些作品由简到繁,说理日趋细密,逐步具备了完整的篇章。表现在:一.已经有比较完整的结构,文章的布局相当合理,所以后来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往往采用类似的章法,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若干应用性文体的时候多处溯源至《书》
《商书》中的《汤誓》是商汤伐桀时的一篇誓词。文中反复强调天命,说明伐
桀的原因。道理讲得非常简单,只是在篇末申明赏罚,以作劝惩。而发展到周初,收在《周书》中的那些训诰如《大诰》《康诰》《酒诰》《召诰》《多士》《无逸》《多方》等,说理就更加繁复周密,颇为讲究立意谋篇和论证手段。
如《无逸》是周公对成王的一篇训辞,文中首先提出中心观点:‚君子所,其
无逸‛,然后便征引商周两代历史,说明‚无逸‛才能享国长久的道理,接着又具体提出对成王的要求:‚继自今嗣王,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为正之供。‛最后列举殷中宗、高宗、祖甲及周文王的榜样,要求‚嗣王其监于兹。
2.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段,使说理带有一定的形象性。运用了不少很有意味的比喻。
如《盘庚》三篇,显示出盘庚迁都时目光远大。比喻最典型的如其中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比喻煽动群众的浮言非常厉害;又用‚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比喻坐观国家衰败的群臣。
《秦誓》篇写穆公在战败以后检讨自己没有听蹇叔的话(参见《左传〃秦晋崤之战》,说:‚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通般,辟也,自以为是,则多行邪辟之事)。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一作‚难‛)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显得非常恳切。‚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也见于此篇。
3.还有些作品运用了较多的语气词汇,表现了说话人的口气,带有了一定的感情色彩。

24



4.《尚书》中也不乏叙述和描写之笔,有些篇章写出了一定的情节和场面。《周书〃顾命》写成王崩,康王继位,从成王临终前交代遗嘱,一直到康王举行继位大典的过程,都叙述得具体周详,井然有序。至于典礼的场面,诸如礼器之摆设、宾相之排列,以及各类人物的活动,更是历历在目。
《周书》中的《金,写周公摄政时的一段故事,不仅有具体的叙述和描写,而且颇具传奇色彩。
总之,《尚书》中的作品已形成完整的篇章,无论是记事记言,都有了一定成
就,它标志着古代散文正在走向成熟。《春秋》
春秋时代,历史散文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春秋》本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称。吾见百国《春秋》《墨子》
《春秋》是一部古代编年史著作,近于大事纪要,传为孔子作。有很高的史学
价值,文学价值并不高,但由于它是经典,又有三种解释性的书,即所谓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所以影响极大。
本书以鲁国的十二公为纪年顺序,起于隐公元年(前722终于哀公十四年(前
481,记载这242年间的战争、盟会、篡弑、祭祀、灾异、礼俗等等,现存约16000字,三国时人见到的有18000多字,可见已有残缺。1.《春秋》记事的特点
A.《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
每记一事,只寥寥数语,不带什么文学色彩。但它的语言简练明白,遣词造句
都很讲究。
如僖公十六年载¡°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退飞,过
宋都。¡±《公羊传》解释说:¡°闻之填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
简洁明了,错落有致,比起佶屈聱牙的《尚书》,确实有了很大进步。后来的
史学家、文学家特别注意用词造句,受此书影响很深。
B.本书特别讲究措辞,有所谓‚春秋笔法‛《左传》成公十四年引君子曰:‚春

25


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所以其中的褒贬并不明言,在用词上就可以看出。‚世衰道微,邪说暴行作,臣其君者有之,子杀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文公下》
《春秋》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通过用语和行文寄予褒贬爱憎,裁
定是非曲直。对僭号称王的吴楚之君,即贬称为‚子‛,凡悖礼作乱,以下杀上者,都斥之为‚
‚郑伯克段于鄢。‛之所以称郑庄公为‚郑伯‛是因为‚讥失教也‛——他没有尽到教育自己弟弟的责任;之所以直呼‚段‛之名是因为段‚不弟‛,不像个弟弟的样子;之所以用‚克‛字是因为兄弟二人交兵时‚如二君‛——段的势力己相当大,二人相争如两国君相争。
鲁隐公四年春,卫公子州吁杀卫桓公而自立为君,后来又被卫人所杀,《春秋》
记载此事说:‚卫州吁其君,卫人来告乱‛‚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一‚杀‛,褒贬自明。
庄公三十二年庆父使人杀鲁君子般,《春秋》写道;‚冬十月乙未,子般卒,公
子庆父如齐。《春秋》这种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也有不小的影响。
《春秋》的贡献在于首次用了编年的形式记载国家大事及作者认为有意义的自
然社会现象,为后世历史书提供了一个体例。如:
(隐公)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三月,郑伯使宛来归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
《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记事详赡完整的第一部编年史,
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典范。它又被称为‚内传‛,内传是外传相对言的,国语被称为外传,所谓外,是指与春秋的关系较疏,不是直接传春秋的。左传叫内传,

26


即指左传是春秋的传,即三传之一。《左传》与《春秋》
《左传》与《春秋》不是经和传的关系,而是自成一家的史书。
‚现在通称左传,其实绝对不是原名,原名只是左氏春秋,和孔子的春秋、虞
氏春秋、吕氏春秋一样,自成一家之言。…春秋左氏传是刘歆杜撰的名词,左传是后人的简称。所以现在左传这部书是真的(其中也有些伪),左传这个名词是假的。(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卷二《分论》
《左传》重史实,这当中分几种情况:补充《春秋》所叙的史实,原书仅为大
事记,这里有具体的叙述——两者的关系近于标题与正文;纠正《春秋》所叙之错误,并说明其原因;《春秋》未记之事也加以叙述,是谓‚无经之传‛;无可补充或纠正者,则不叙。
所以《左传》乃是更为详备的编年史,同时也是一部文学著作,这里不是《春
秋》那种简要的记事,而有具有戏剧性的情节,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对后代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1.左传的作者及著作年代
有人认为《左传》与《国语》作者为同一人,但不可信。
国语所记二百四十多件事中,和左传相重的约三分之二;而所记的史实,两书互异的占大多数。二、两书的著作态度不同;国语着重劝善,左传着重记史。三、国语和左传两书习用的文法和语汇,多不相同。以上三点,是张以仁先生指出来的。前两点见于他所著的《论国语与左传的关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三本)一文,后者见于他的《从文法语汇的差异证国语左传二书非一人所作》(同上第三十四本)一文。(屈万里《先秦文史资料考辨》
左传的作者,历来传为左丘明,后人有认为是子夏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吴起所作。
2.《左传》的叙事
1.叙事完整清晰简洁。以时间为线的情节链条、以因果为系的叙事结构、以对话为主的场景再现。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二年春,宋督攻孔
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惧,遂弑殇公。(桓元年

27


2.叙事含蓄,叙述者好似不动声色,尽管含蓄冷静地去根据事情的原貌去讲。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桓公十五年
剪裁取舍,纷而能整,细不遗芥,粗弃丘山。(齐人弑其君商人)细节描写,绘声绘色,工侔造化,思涉鬼神。(郑公子归生弑灵公)组织故事,曲折变化,,跌宕生姿,照应有方。之战)

烛之武退秦师的一段辞令描写,金圣叹对之有很好地点评:‚分明一段写舍郑
之无害,一段写陪晋之有害,而其文作连锁不断之句,一似读之急不得断者‛‚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3.《左传》的写人
1.着力传神,通过人物活动,展示性格思想的发展及多重性。(重耳)2.通过人物语言,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面貌。(子罕辞玉)3.在矛盾斗争中突现人物形象。(晋灵公不君)4.《左传》的语言
晋〃范宁说它‚艳而富‛《春秋谷梁传序》
刘知己《史通》评《左传》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刘熙载《艺概〃文概》谓‚百世史家,类不出乎此法。清代刘大称赞它‚情韵并美,文采照耀‛《论文偶记》叙事语言,简约含蓄,尽而不,言止而意不尽;人物语言,委婉从容,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影响
在写作手法上,《左传》的文学性大大增强,成为后世文学的范本,如韩愈在
《进学解》中把《左传》列入应当‚含英咀华‛的古代作品,陆游在《渭南集》卷十五《杨梦锡集句杜诗序》亦言:‚前辈于《左氏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通读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疑,久之,乃能超然自得‛《国语》

28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它的成书大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是国别体史书,记言较多。传左丘明所著。所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国语各部分风格有差异。《左传》《战国策》既叙事,又记言,《国语》则以记言为主。
此书大抵是比较原始的史料,重在纪实,所以文学性不如《左传》但较之《尚书》《春秋》仍有明显的进步。1.名称及内容
由于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书中记载的史事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有些内容与《左传》相重合。亦有《春秋外传》之称。《国语》的思想特征和写作特点2.《国语》的思想特征
由于史料来源不一,《国语》的内容也颇为庞杂。总起来看,其思想倾向近于
儒家,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作者大力提倡代表周代社会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礼。
书中记载了很多重礼的言论,如‚夫礼,国之纪也‛‚礼以纪政,国之常也‛《晋语四》‚夫礼,所以正民也‛《鲁语上》)等等。
同时,国君的品德修养也受到高度重视。
有的篇章提出:‚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唯厚德者能爱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晋语六》‚国大而有德者近兴‛《郑语》
强调敬天保民。
在日益加剧的社会变革中,人们更加认识到民的重要作用,神虽然仍旧受到崇敬,但其地位已逐渐下降。
长勺之战前,曹刿问鲁庄公凭借什么同齐国作战,庄公说:‚余不爱衣食于民,
不爱牲玉于神。‛曹刿说:‚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无不听,求福无不丰。《鲁语上》

29


邵公劝厉王弭谤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周语上》
伍举谏楚灵王说:‚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若于目观则美,
缩于财用外匮,是聚民得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为之?夫君国者,将民之与处;民实瘠矣,君安得肥?‛《楚语下》3.《国语》的写作特点
A.《国语》全书的风格也有较大差异,其中不乏精彩之笔,侧重记载那些与治乱
兴衰有关的言论,寄寓历史教训。其语言朴素自然,接近于日常口语。论者往往广泛征引譬喻,侃侃而论,形成了婉而多讽,平实而剀切的文章风格。
如《晋语八》‚叔向贺贫‛一节,叔向发表了一番议论:当年栾武子贫而有德,
国家赖以为安,其子孙也受到庇护;邵子富而无德,‚侍其富宠,以泰于国‛结果‚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一朝而灭,莫之哀也‛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
之不足,将吊之不暇,何贺之有?‛叔向以贺贫为由,围绕富与德的轻重,引出深刻的道理,文章平易中肯而又风姿摇曳,娓娓动人.B.《国语》中还有些人物对话写得风趣生动,情态宛然
如《晋语四》记晋公子重耳‚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指子
犯)之肉,其知餍乎!’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遂行。
C.《国语》不以记事见长,但作者在记言时往往用简略的语言交代事情的前因
后果,形成首尾完整的故事,又善于通过简要的叙述,再现历史人物的形象。
《周语上》‚邵公谏厉王弭谤‛一节,先这样交待事情的起因: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
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30


《国语》中还有一些章节,在事实的基础上做了较多增饰
如《晋语》记骊姬谗害太子申生,以及晋诸公子争立,情节曲折动人,富于传
奇色彩。其中骊姬深夜向晋献公进谗言和优施为骊姬说里克等处,描绘当时的情景细致入微,显然带有想象和虚构的成分。《战国策》
‚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
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重复,得三十三篇。…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刘向《战国策书录》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
书》等名称;西汉成帝时,刘向加以整理,按东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顺序,编订为33篇,并定名为《战国策》所谓‚策‛旧有二解,一说指‚策谋‛,一说指‚简策‛1.独特价值
《战国策》在我国思想史上有其独特之处,与儒墨道法等不同,战国策有浓厚的功利主义的人生观。崇谋:崇尚策谋,贬低战功。尚士:‚抑君扬士‛肯定‚士‛的价值,否定贵族政权与君主专制。重利:贵利贱义,宣扬‚势位富贵‛,追求富贵名利。尊时:明时审势,把握有利时机,实现其目的。
事之必至者,死也:理之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贱则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齐策四)
吕布韦见到在赵为质的秦公子异人,回家便问其父:‚耕田之利几倍?‛‚珠玉之赢几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然后资助异人以投机。
重伦理道德的儒家对《战国策》相当排斥,认为它‚坏人心术‛。这其实是一
种片面的看法,儒家的经典便载有‚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之事,却被称之为‚《春秋》出而乱臣贼子惧‛,可见不在于所载事迹如何,关键是看如何对待、评价这些事迹。2.《战国策》的叙事

31


叙事生动,有不少完整而且富于戏剧性的故事,如《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燕策〃荆轲刺秦王》《赵策〃鲁仲连义不帝秦》《魏策〃唐且不辱使命》皆为著名的段落。
刻画人物有鲜明的个性,或详或略,各得其宜。例如苏秦的形象(《秦策〃苏
秦始将连横》,隐士颜的形象(《齐策〃颜说齐王贵士》3.《战国策》的语言
语言富丽闳肆,是它的特点,这是与它的内容相统一的。因为是辩说文,类似
于现在的演讲比赛中的表演,论说尽可能穷尽透澈,因此说理严密,举证富,比喻形象,语气上气势磅多用夸张排比。目的都是为了给对方造成深刻的印象。
夫齐,罢国也,以天下击之,譬犹以千钧之弩溃痈也。(秦策二)
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臣何患乎?(秦策三)
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既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踏者;临淄之途,车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齐策一)
修辞方式,特别善于运用比喻、寓言,通俗生动,后来往往成为成语、典故,
如惊弓之鸟(《楚策四》、画蛇添足(《齐策二》、南辕北辙(《魏策四》、鹬蚌相争(《燕策二》)等等。
张仪游说秦王,先列举他的许多失策,继而称赞秦国之强,然后鼓动他说: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
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殉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秦策一》

32



《齐策一》记苏秦劝齐宣王合纵的说辞:
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
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
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战国策》进一步发展了《左传》的辞令描写,纵横捭阖、铺张扬厉,文学性
很强。《战国策》情节也较《左传》更为曲折、细节更为生动,表现出先秦历史散文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直接影响了《史记》。汉赋的铺张扬厉,主客对答、抑客申主,也明显受到《战
国策》中所载纵横家言论的影响。对后来散文的影响,最明显地表现在宋代三苏身上。
第五章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代王纲解纽,权力下移,文化也在下移,出现了大批的‚士‛百家争鸣,学术繁荣。《汉书〃艺文志》将诸子分为十家:儒、墨、道、法、农、阴阳、名、纵横、杂、小说,出现了《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许多著作,其中有不少片段是很好的散文。由语录体到对话体再到专题论文,文章演进之迹十分明显。先秦诸子善于运用寓言说理,荀子的《成相》是辞赋之祖。1、诸子散文产生的背景
诸子散文是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文章。当时的学派很多,号称诸子百家他们的文章就被称作诸子散文。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变革最剧烈的时期。这时周朝的统治早已名存实亡,春秋时的霸主也不复存在。一些诸侯国被兼并了,例如鲁国和郑国。一些诸

33


侯国改变了政权,例如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各国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纷纷采取更有效的剥削方式和统治方式,在掀起了变法运动。他们为了争夺土地、口和财富,大力进行兼并战争;为了保全自己,削弱和兼并他人,又展开合纵连横的外交活动。华夏民族就在这种大混乱、大变革中走向统一。
这一时期也是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其突出表现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而这一局面的形成又是以士阶层的兴起为背景的。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的剧烈变革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贵族等级制度,落的贵族沦为平民,原来依附于各级贵族的臣仆、奴隶也纷纷取得独立身份,在官府的局面开始被私人讲学所取代,一些来自社会下层的人也获得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新兴的士阶层就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那些从事学术文化活动,创立各种思想学说的人。他们著书立说,授徒讲学,形成各不相同的学派。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以及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答案,他们用文章来宣扬自己的学说,并且同其他学派展开论争。就是百家争鸣。
当百家争鸣开始出现的时候,周天子的权威早已不复存在,多政治中心并存的局面使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为了争取士的支持,寻找安邦强国的理论借鉴,一些统治者以优厚的待遇招揽游士,鼓励不同学派自由讲学议论。齐国在都门外的稷下建立学宫,威、宣之世,稷下学宫发展到千余人,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等著名学者被称作稷下先生,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田齐世家》。孟子、荀子以及宋、尹文等都在稷下从事过学术活动。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此外还有名家、阴阳家、兵家、杂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等。儒家的散文有《论语》《孟子》《荀子》以及《礼记》《易传》等等,墨家的散文有《墨子》,道家有《老子》《庄子》和《列子》等,法家有《商君书》《韩非子》等,兵家有《孙子兵法》等,杂家有《吕氏春秋》,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文学性。
战国初期由孔子的弟子共同编纂的《论语》是语录体,代表了诸子散文的开端。战国中期的《庄子》是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而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则在体式和技巧方面达到高度成熟。2、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1、关注现实,崇尚理性。

34


2鲜明地体现了士的独立人格,由此又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
3、注重形象,富于情感。诸子散文寓理于形、情理兼备、文辞富美,极大地增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力。3、诸子散文中包含的文艺思想
儒家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和作家的主观修养,强调文质统一,提倡兴寄讽谏。道家强调法天贵真,反对雕饰,追求得意忘言、物我合一的境界。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骨干。4、对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在体裁方面,语录体是后代笔记体散文的源头,诸子文中的寓言是古代寓言文学的开端。《庄子》等书的人物对话和铺陈描写,又为后代赋体文学所借鉴模仿。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作家都注意学习诸子散文的创作经验和文章风格。
《老子》
1《老子》作者及年代
《老子》一书传为老子所作,但对老子其人,各有不同说法。一般人认为老子即是孔子向他学习礼的人。汪中的《老子考异》(见《述学》,认为孔子问礼的是老聃,着道德经的是太史儋(音担),家住在苦县厉乡曲仁里的是老莱子。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中,有《老子杂辨》十八条,他认为老聃就是太史儋,也就是《淮南子》冥览篇所说的詹何,也就是《庄子〃山木篇》所说的太公任,也就是《庄子〃外物篇》所说的任公子;他又认为《吕氏春秋》本味篇的续耳即老聃,《山海经》的离耳即李耳。而孔子所见的老子是老莱子,也就是《论语》所说的荷莜(音吊)丈人。
《老子》一书的年代,一般人认为它是在《庄子》以前,但也有人认为是在《庄子》以后。认为它在《庄子》以前,主要是因为它由老子所作,而老子与孔子约同时。说它在《庄子》以后,主要是根据文中的思想用词。
‚从文字语气论,老子书中用侯王、王侯、王公、万乘之君等字者五处,用取天下者三处,此种成语不似春秋时人所有;尚有用仁义对举者数处,此两字连用乃孟子的专卖品,以前似乎没有;尚有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一类之语,似经马陵、长平等战役之人方有此种感觉,尚有偏将军居左,上

35


将军居右,此皆战国时官名,前人已言之矣。由此看来,老子五千言着成,不但当在孔子之后,并且当在孟子以后。退一步说,也可能老子五千言,作成于孟子晚年;作五千言的人,已饱闻孟子的学说,而孟子未见五千言。否则,以批评杨墨为无父无君的孟子,怎能对它不臵一辞呢?‛(屈万里《先秦文史资料考辨》《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二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合称为《道德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则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不分章。2《老子》的文学价值
《老子》虽只有五千言,但思想上它是道家的经典,在文学艺术上也有明显的特点。从诸子散文发展的进程来看,《老子》仍属于广义的语录体。它经过了较为严格的加工润饰,完全是对思想主旨的直接阐发。其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是凝炼,二是韵散结合。语句铿锵,节奏感强,押韵处很多,读起来很顺口。这说明,《老子》一书中的许多话可能是当时的俗语,之所以比较整齐,是为了记颂的方便。
精警凝练,言简意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浅显明白,要言不烦,但又耐人寻味。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第九章)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第二十七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文多用韵,句多排比对偶。其文句大体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用韵也不拘一格。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二十八章)
《论语》
1《论语》的成书

36


《论语》是记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书,长期被奉为儒家的经典。在现代,它也是研究儒家思想的基本典籍。
‚论者,古但作仑,比竹成册,各就次第,是之谓仑。…论语为师弟问答,乃亦略记旧闻,散为各条,编次成帙,斯曰仑语。(章炳麟《国故论衡〃文学总略》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朱熹,绅,大带之垂者)孔子教育弟子以及弟子之间讨论问题,当时就有记录。但《论语》编者将它们汇编于一处,使之成书的年代,约在战国初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班固《汉书·文志》
或问曰,儒者称论语孔子弟子所记,信乎?曰:未然也,孔子弟子,曾参最少,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吾意曾子弟子为之也。何哉?且是书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子有子不然。由是言之,弟子之号之也。然则有子何以称子?曰,孔子之殁也,诸弟子以有子似夫子,立而师之。其后不能对诸子之问,乃叱避而退,则固尝有师之号矣。今所记独曾子最后死,余是以知之。盖乐正子春、子思之徒与为之尔。(柳宗元《论语辨·上篇》
论语只有一部分是孔子弟记的,其余大部分是孔子再传三传弟子记的。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卷二)
故论语论纂成书,最早当在孔子卒后五六十年矣。(蒋伯潜《诸子通考》《论语》传到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三种不同的传本。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而编定的,共分《学而》《为政》等二十篇。2《论语》的写作特点
1.《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其特点是浅显生动,言简意赅。《为政》篇载: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学而》篇载: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7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2.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
孔子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追求: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3.《论语》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
A.比喻。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朽木不可雕也‛
B.还大量运用排比、递进、并列、对偶等修辞手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大哉!尧舜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其有成功也;焕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4.在记言的同时,还记录了一些生活片段。如《阳货》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杀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5.善于在记言记事中表现人物个性。
例如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侍坐一章,记孔子听弟子各言其志,通过不同的谈话方式和内容,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思想性格。子路的直率自信、冉有的谦恭有礼、公西华的长于辞令、曾皙的潇洒风度,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中孔子的形象尤为丰满、鲜明。3《论语》的文学价值

38


《论语》记言,为语录体散文的鼻祖。对以后的语录如《法言》《中说》以及记言的作品如《世说新语》等影响深远。它在语言风格上的特点是言简意丰,从简短的对话里见出说话人的风神气度。在记言中兼顾叙事写人生动活泼,凝练隽永。这种形式对后代笔记、小品一类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价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待贾者也。《论语·子罕》
《墨子》
1《墨子》的成书
《墨子》是记录墨子言行的著作。
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韩非子·显学》
墨子思想上主张节用,非乐,反对铺张文饰,这也反映到文章中。《墨子》文辞朴质,重视逻辑的严谨,而不喜华丽铺张。因为在墨家看来,真理与语言的修饰无关。
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不辩。《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墨翟随巢,意显而语质。(刘勰《文心雕龙·诸子》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注,焉训乃)《墨·兼爱上》
《墨子》作为先秦散文,已有脱离语录体而专发议论的倾向,表现在虽有子曰这样的开头,表明下文为墨子所言。但篇幅较长,并且也有篇章直接发议论,并不标明为墨子所云,已初具议论文的规模。这些作品每篇都有一个反映中心思想的标题,篇中围绕中心思想,逐层展开论述,谋篇布局都有一定之法。《尚贤》《尚同》等主要篇目的观点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文章重视实用,不求文采,风格平实质朴。善于从具体的生活现象和历史事实出发,由小到大,层层类比,进行推理论证。
《墨子》中也有很多比喻。书中的比喻往往是以事喻事。例如《耕柱》篇中治徒娱、县子硕问墨子:为义无反顾孰为大务,墨子回答说: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

39


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局限性。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我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在《墨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由比喻向寓言过渡的这种痕迹。
巫马子谓于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孟子》
1《孟子》概况
关于《孟子》一书的作者,向来有三种说法,一说为孟子自着,一说为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记纂,一说是为孟子与其弟子合着。一般人认为后说较可靠。(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成书以后,长期被视作儒家的重要著作,但其地位越来越高,五代时被后蜀孟昶列为‚十一经‛之一,朱熹更以《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列为四书。元代时四书、五经成为科举用书,它的地位就和孔子差不多并列了。从形式上看,《孟子》的文章是由《论语》的语录体发展起来的,但其中多数章节已形成篇幅较长的对话。其说理之畅达,章法之巧妙,都大大超过了《论语》;加上其充沛的气势与生动的文采,形成了浓郁的艺术感染力。在先秦散文中,《孟子》的艺术成就仅次于《庄子》,而为后世所称道。
《论语》中也有对话,但分量只占三分之一,而单人语录则占三分之二——对话多便于使问题的讨论走向深入。例如《论语》中有‚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述而》)只提出论点,没有展开;而《孟子〃告子》中则有详细的讨论,说明为什么‚人皆可为尧舜‛《万章》篇几乎全是辩论。《滕文公》上许行章、《公孙丑》上四十不动心章、《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等,都是洋洋大篇,与专题论文相近。2《孟子》的艺术成就
1《孟子》的言论很直率,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气势充沛。这是

40


与孟子热情好辩的性格有关。文中大量运用语气词和排比、感叹、反问等句式,既保留了口语的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这种语言风格是形成其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至孟子,而其文然后闳肆焉。(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梁惠王上》2《孟子》好用譬喻:
(孟子)全书二百六十一章中,就有九十三章总共使用着一百五十九种譬喻。(李炳英《孟子文选·前言》
告子以水喻人性,说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他立即反驳道: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形容老百姓希望得到能使大家生活得到安定的明君为大旱之望云霓,形容手段与目的之背离为缘木求鱼形容见小不见大为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形容取重弃轻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等等。
书中还有些较为复杂的譬喻,或整段为喻,或整章为喻,或正意喻意并列,或喻言正言互叠,手法丰富多彩。书中的寓言大都篇幅不长,其中很少刻意渲染,但又寓意鲜明,涉笔成趣。如‚日攘邻人之鸡揠苗助长弈秋等,都颇为生动传神。
《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其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章,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

41


者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庄子》
对庄子的生平,现已知之甚少,主要依据是《史记》的传记(老庄申韩列传》和《庄子》本书,记载都很简略。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辞,其言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周传》
《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有五十二篇,今存者仅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乃庄周自着,外篇、杂篇为其门人后学所著。但司马迁曾说庄子作《渔父》《盗跖》箧》等篇,但此数篇见于杂篇、外篇。所以庄子各篇的真正作者,现在难以确考。
庄子一书,内篇是庄周所作,外篇乃后人注解庄周之书,钞书的人钞了内篇,又把注解一并抄下,统名之为庄子。但是内篇,外篇内容,文体俱不相同。(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今仅存三十三篇之本,容亦有所亡佚,但大部分乃经崔,向秀,郭象诸注家删移增损而成。今晋人所注五本,仅存部注一本,则庄子之本来面目如何,已不可复睹矣。(蒋伯潜《诸子通考》下编《诸子著述考》1《庄子》的艺术成就
在庄子的思想中,是非彼此没有一定的界限,人的求知不能达到真理,因而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在此基础上,庄子认为俗人的口辩没有意义,他崇尚的是游戏式的说辞。东说一事,西说一事,相隔悬远:忽然庄严,忽然怪诞,令人茫昧。但仔细品味,距离很远的两则事里,确有一致的理存在。古人说庄子之文汪洋恣肆,说它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这种特点的形成,在于将说理之事与常态的距离拉开,以此证明,他所说的大道存在天地万物之间,而不拘于形式的远近大小。这就使庄子所表达的思想与它的表达形式和谐地统一了。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庄子·齐物论》

42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齐物论》
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正)语,以卮言(不定也)为曼衍(推衍),以重(尊老也)言为真,以寓(寄也)言为广。《庄子·天下》
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刘熙载《文概》
哲理与诗意的交融。《庄子》是一种诗化的哲学,或者简直可以称之为哲理的诗。
若讲庄子是诗人,还不仅是泛泛的诗人。他是一个抒情的天才。庄子的著述,与其说是哲学,毋宁说是客中思家的哀呼;他运用的思想,与其说是寻求真理,毋宁说是眺望故乡,咀嚼旧梦。他这思念故乡的病态,根本是一种浪漫的态度,诗的情趣。《闻一多全集》卷二《古典新义·庄子》
庄子常常以艺术的态度去去观察和品味人生,善于从中发现诗意。惠施有一个大葫芦,大得无物可容,庄子就建议把它系在身上当做腰舟,自由自在地浮游江湖;路旁有一棵椿树大而无用,庄子就说: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2《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庄子是一位杰出的寓言大师。寓言在他的书中占了很大比重。庄子大量运用寓言进行创作,有着明确的目的。
《天道》篇中有一则寓言:一个制造车轮的匠人把桓公读的古书称作古人之糟粕。他以制作车轮为例,说自己砍制车轮时,斧子下得慢了,凿出的孔就大,幅条插在里面就不牢固;斧子下得快了,凿出的孔就小,幅条就难以插进去。要做到不快不慢,只能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难以用语言表达。仿佛有规律在其中,却无法讲给自己的儿子听,儿子也无法得到其中的奥秘。因此,匠人年已七十,却还只得亲自动手。他据此推断说,古人和他们的难以言传的思想精微都已死了,王所读到的,也就只有古人的糟粕了。
寓言在庄子的作品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们成为庄子表达哲学思想和人生体验的主要手段,是庄子构建其理论大厦的基本材料。
庄子寓言也象他所谈论的大道那样,往往具有浑沌、恍惚的特点,意蕴丰富,难于确指。他在运用寓言时往往不把寓意点明,而是让读者去‚得意忘言‛。这

43


样,人们就可能在原有的寓意之外,领悟到更为丰富的内涵。
例如‚庖丁解牛‛的寓言,庄子用来说明养生之理。有人认为这是庄子在传授如何避开矛盾保全自己的处世之方。还有人从中总结出办事必须掌握规律和熟能生巧的道理。读者之所以见仁见智,就在于庄子这种无心之言的丰富内蕴。又如‚浑沌凿七窍‛的寓言:
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的寓言独以叙事精彩见长。其中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有细致逼真的描
绘,能以生动的形象和意趣去感染人、征服人。作者非常讲究叙事技巧,努力造成绘声绘色的艺术效果。这类寓言在其寓意之外,本身就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甚至被称为后世小说家之祖‛
《达生》中写吕梁丈人蹈水:
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墉下。孔子从而说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强烈的主观性和浓郁的抒情性。物我不分,物我两忘。
《知北游》中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

44


水而活我哉?
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外物》
《养生主》写庖丁解牛,其动作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如此精妙绝伦的表演,就是作者要赞美的得道的境界。
庄子自己也是这样一个体道者,他追求与物为春与造物者为人的生
活,这种生活本质上是解除束缚而臻于自由的境界,因而带有浓厚的艺术特质。
他站在濠梁之上,就能感受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由此引出与惠
施的一番妙趣横生的辩论。直至临终前,他还发出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的宏阔议论。
这种物我合一的感受,庄子称之为物化这是庄子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是他那种与物为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的生活态度的体现。《齐物论》
3《庄子》的叙事:善虚构。
庄子大量借鉴了古代的神话传说。借鉴神话的浪漫精神,展开奇异的幻想和想象。某些抽象事物也被庄子加以拟人化。
《庄子》一书向来以奇幻而丰富的想象著称。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
说庄子善于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其作品具有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特点。
《逍遥游》一开头就展示了一幅鲲化为鹏的宏伟景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的奇特想象又与他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有关。
庄子主张齐物,他经常启发人们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克服成见
,达到精神境界的绝对自由。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大仓乎?
庄子同样用这种宏观目光去观照现实。
《则阳》中写魏王欲发兵攻齐,惠施请戴晋人来劝谏他,戴晋人向魏王讲了一个故事: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

45


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庄子还主张用多种尺度对同一事物作多侧面、多角度的透视,而不要拘执于一
成不变的眼光。
这离奇的想象恰恰反映了庄子的思维逻辑。为了打破思维定势,庄子常常打破
由已知推论未知,以自己揣度他人的常规性思维方式,怀疑常识常理的普遍性,揭示主观经验之片面。
《至乐》与空髑髅对话的故事: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然有形,以马捶,因而问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为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
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庄子善于运用逆反思维。
例如《田子方》中: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他用力拉满弓,把一杯水放在肘上,射出箭矢,前一支箭刚刚射出,后一支箭便紧随其后,另一支箭也接着扣上了弦。这时候,他站在那里纹丝不动,就像一个偶像。
但伯昏无人却说: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他登上高山,脚踏危石,面对百仞深渊,转身向后退去,脚跟悬空在山崖边上,然后招呼列御寇过去。列御寇吓得趴在地上,汗一直流到足跟。于是伯昏无人对他说: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正是庄子奇诡玄奥的哲学思想和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有力地激活了他那葱
茏的想象力,构成了全书恣肆闳丽的艺术特征。4《庄子》的文章形式
《庄子》散文的章法自由灵活,变化多端。有些作品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篇章结
构,还有的作品仍保留了对话体的特点,篇中通过一些相对独立的段落,从不同

46


角度表达相对集中的观点。庄子不屑于按固定的程式去组织文章,而喜欢信笔挥洒,不拘一格。他常常连缀多则寓言与对话,而故意将行文线索隐蔽起来;文章跌宕开阖,曲折有致,段与段之间似断实连。不仅一篇之内起伏变化,篇与篇之间也变化多端,各不相同。
庄子对文学语言的运用纯熟自如,精采传神。例如《齐物论》中描写‚地籁‛
的那段文字,对自然界中各种孔窍的形状及其在风力吹动下发出的不同声音,了体物入微的描写,真可谓绘形绘声,其词汇之丰富,变化之奇妙,向来为人所称道。
庄子特别爱用新颖奇特的词汇,如‚嗒焉‛然‛‚听荧‛‚时夜‛,还有
一些虚构的稀奇古怪的人名、地名等等,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庄子所用的句法也灵活多变,独具风韵。
例如《齐物论》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庄子的文章又常常用韵,造成铿锵悦耳的节奏感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说:战国诸子中,‚文辞之富美者,实唯道家‛
而在道家之中又当首推庄子。他那古今独步的文笔不仅陵轹于战国诸子之上,且也是后人难以企及的。
《荀子》
荀子赵人,和孔孟一样,一生游历各国。曾入齐,为稷下著名学者。荀子又被称为孙卿,人们大多认为避汉宣帝讳,改为孙。
考汉宣名询,汉时尚不讳嫌名。盖荀音同孙,语遂移易,如荆轲在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又如张良为韩信都,潜夫论云,信都者,司徒也。俗音不正,或曰信都,或曰申徒,或曰胜屠,然其本一司徒也。然则荀之为孙,正如此。(谢墉《荀子序后记》
荀子文的特点,多长篇议论,说理深透,结构严整,议论详密,善于运用类
比方法阐明情理,标志着说理文的发展。文富文采,风格以深厚见长。浑厚,说理委曲详尽。感情不外露,有一种长者的风范。
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故怀负石而赴河,

47


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荀子·苟》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他的《成相》和《赋篇》大概根据当时的口头文艺创作的,通过它,可看出赋
最早的形态。
此相字即舂不相之相。盖古人于劳役之事,必为歌讴相劝勉。亦举大木者呼邪许之比,其乐曲即谓之相。请成相者,请成此曲也。(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八引俞樾语)
《成相》和《赋》篇,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纯文学作品。《成相》共有五十六
节,每节采用三、三、七、四、七的句式,除第四句外,每句都押韵。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请布基,慎圣人,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殃。
《赋》篇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有十篇作品,现在仅存《礼》《知》《云》
《蚕》《箴》五篇,后面还附《诗》两篇、《小歌》一篇。这几篇赋用隐语的方式,假托君臣问答,铺陈描写了不同的事物,文句以四言为主,间节杂散体。有物于此,生于山阜,处于室家。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窬而行。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以能合纵,又善连横。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见贤良。时用则存,不用则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箴》
《韩非子》
韩非子生平见于《史记〃老子申韩列传》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欺俱事荀节,斯自以为不如非。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韩非子》一书集中汇编韩非的思想。此书是先秦法家集大成的一部重要典籍。
今传韩非子共20卷,55篇。此书基本上是韩非子亲手所著,但其中也有后学者之辑着,如《有度》篇,论及齐楚燕魏之亡,乃韩非死后事,《解老》《喻老》二篇,思想笔调均有不同,亦非一人之作。《韩非子》一书原为单篇,司马迁所见者即是如此,全书为后人辑录,故难免有后人杂入的文章。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不修明其法

48


制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史记·老子申韩列传》
韩子五十五篇。《汉书·艺文志》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法家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重视社会现实,主张与
时俱进的学派。在如何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的问题上,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结合。韩非子重视现实功利,反对虚华形式。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之下,韩非子的文章也有鲜明的特点。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实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若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此之不可不知也。(说难)
其文直言畅论,不加文饰。读其文,令人有冷峻尖锐直率犀利之感。他在备内篇中剖析当时的人际关系,无情地撕开那温情脉脉的面纱,将那丑恶肮脏的实质揭露无遗。他在八奸篇中专论内奸篡夺政权的危险和手段,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在其名作说难篇中,他论游说之难,身危种种,也是畅论直言,无微不至。韩非之文,鲜明地显露作者的个性特征,不善言辞而善著书,不擅人际交往而擅观察生活。且作者又贯通古今,故其文总是具有高度的总结性,非凡的深刻性,凌厉的攻击性,又具有细致周详透彻明晰的特点。(长编)韩非子还特擅驳论,善用譬喻,是先秦论说文的高峰。《韩非子》的写作特点
《韩非子》突出特点是犀利峻峭。法家人物大都以严刻寡恩、敢于直言著称,韩非尤为如此。他总是以冷峻严酷的目光去剖析现实,大胆暴露各种人物的思想行为;敢于毫不掩饰地发表真实见解,有一种激切凌厉之气。
韩非子的另一个特点是论证严密,无论是内在的逻辑关系,还是外在的结构形式,都严谨周密,具有令人折服的力量和气势。韩非在文中先提供充分论据,从中引出论点,再转入下一层分析,环环紧扣,直至讲完全部论点。
第六章屈原与楚辞
1、楚辞的产生
关于楚辞的名称

49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地的一种新诗体。其本义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后来
专指战国时以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西汉成帝时,刘向在前人纂辑的基础上,集录屈、宋诸作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
书,名为《楚辞》,东汉王逸以此为基础编写《楚辞章句》,于是《楚辞》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2、楚辞的特点
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它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宋人黄伯思在《翼骚序》中说:‚屈原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楚辞和《诗经》的区别还在于它是不歌而诵的。因此,它在汉代又被称作赋。3、楚辞的产生
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它的产生首先与楚声、楚歌有直接的联系。其次,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的巫歌关系密切。屈原所创作的《九歌》就是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再次,楚辞中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道地的楚地方言。
此外,南北文化的相互浸润,中原先进的制度、文化渐为楚文化吸取。战国纵横家铺叙华辞的风气就对楚辞有不小的影响。4、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楚辞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它是独具特色的楚文化的结晶,与楚国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楚文化即是中原文化在南方的发展,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成了自己的特色。
楚地有着浓厚的巫文化传统,那里的风俗信巫鬼,重淫祀。《九歌》就是楚国巫风祭祀的歌舞,屈原将它加工改编成楚辞。这种信鬼祀神而崇奉巫风的习俗,也极大地影响了《离骚》等作品的抒情方式和内容,为楚辞增添了浓郁的浪漫色彩。
楚地的民歌和音乐也别具风韵。早在春秋时期,这些作品便被称作‚南音‛‚南风‛而表现出与北方音乐不同的特色。从保留在古籍中的一些楚地民歌来看,这些作品句式参差错落,音韵清切,句尾多用‚兮‛字,已具有楚辞艺术形式的一些基本特征。它们是楚辞的直接源头。
楚国地处南方,温暖湿润,山川秀美,物产富饶。楚人的语音和方言更与北方有较大区别。楚地的物产和语言为楚辞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5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1301e93dd88d0d233d46ae7.html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