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家庭变迁访谈录

发布时间:2020-03-28 17:45: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改革开放30年家庭变迁访谈录

——访忠县某国有天池林场职工薛易

 

1978年--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光阴荏苒,岁月如歌。30年风雨沧桑的辉煌历程,从咱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随处可见这种变迁的痕迹,给我们留下无数难忘的记忆。在举国上下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日子里,笔者走访了某国有天池林场一个普通职工易志,从他的身上真实的反映了这30年来中国普通家庭的诸多变化。

问:30年前你在做什么?家里的基本情况是什么样的?

答:30年前,我14岁,还在忠县丰收乡小学校读初中。家在农村,父母亲及兄弟姐妹七口人,全家的收入仅靠父母到生产队干活记工分,收入微薄,生活贫困,就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成问题,当时的景况,用“一贫如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红苕、玉米是平时的主要口粮,吃了上顿还愁下顿;穿的也很差,只能穿补疤的蓝色布衣服,就这样的衣服我只有一两件,更别说想穿得漂亮点,一到冬天就是最难熬的时候,穿不暖和不说,大雪天还得赤着脚到学校去上学;家中的住房就更是简陋了,一家大小都挤在两间石墙土砖平瓦房里,没有楼,没有单独的厨房;在出行上,那时只有乡场到县城一条土公路,每天只有一趟客车,坐车很不方便。村与村更是没有公路,交通不方便,赶集上学全靠步行。此外,家里除了两个木柜子,就没有其他任何家具了。

问:能谈谈1978年后你的一些变化呢?

答: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胜利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一个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伟大时刻,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从那一年起,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变了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的生活。广大的农村通过土地承包到户后,我家分得了七个人的土地,1979年的粮食收入大大增加,终于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1979年7月,我很幸运地考上四川省重点中学--忠县中学读高中。 8月30日早上从家到学校报到,准备到丰收场镇上坐客车到县城上学,却因错过时间,到晚上才和几个学生坐到一辆农用拖拉机,深夜才赶到忠县城的下渡口河坝。因为太晚,又没有路灯和其它照明,就只有在河坝的沙地里睡到天亮,第二天早上才步行到学校报到。在学校读书期间,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只能自带粮食到学校学生食堂进行代蒸解决吃饭问题。一个月才能吃上一回肉。每次放假只能步行80多里山路回家,读高中3年没有添置一件新衣服。

1982年9月,我17岁时考入四川农业大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没有父母亲送,我独自一人背着木箱子和被子从丰收场赶客车到忠县城河坝乘船到重庆码头,到重庆火车站坐火车到成都,在成都新南门坐车到雅安四川农业大学报到。在大学期间,因为成绩优秀,每月可以享受到学校助学金补助17元的饭票,自己省吃俭用,每月还要剩3元钱的饭票找人兑换成现金用于购买牙膏、牙刷、肥皂等日用品。大学4年中的七个寒、暑假只回家一次,其余六个假期均在学校度过,靠打扫学生寝室、游泳池等挣来的钱用来补交学费。那个时候,夏天就一件小褂,冬天一件旧棉袄,花色单调,品种匮乏,商店里、大街上都是清一色的灰和蓝。4年大学中就没有穿过皮鞋,有一次鞋烂了,写信叫家里寄钱来买鞋,父母当时只寄了5元钱来,我当时只购买了一双解放鞋。后来回家才知道,就那五元钱都是父亲背了120斤玉米到乡场上卖来的。

1986年7月,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忠县某国有天池林场工作。8月份到单位报到,是从县城坐两个半小时的车到望水乡,从下车点背起被盖和行李爬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到了天池林场。当时,林场处在海拔800米高的扬眉山上,没有公路,没有车辆,与外界交流全靠步行与一部摇把式电话。我在林场任助理工程师,月收入有50多元,当时省吃俭用,每周能吃上两次肉了。年底将剩余的钱用于购买蓝色的卡布,给家里人每人缝了一套新衣服。1987年又用我剩余的钱购买木材,终于在年底给家里又重新修建了两间石墙土砖平瓦房。改变了家中的住房,生活也得到了逐步改善,到县城的客车班次也增加了。1989年元旦,我结婚了,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问:30年后从穿着上有什么变化?

答:服装的变化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30年前,要用布票才能买到布,从乡间到城市一片蓝、灰、黑,人人都穿着工农服、中山装,因此被外国人戏称为“蓝蚂蚁”。缝纫机是新娘奢侈的必备嫁妆就是最好的说明。改革开放后,“的确凉”、喇叭裤等等服饰的出现,对于熟悉了粗布粗衣的人们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视觉冲击,人们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特别是现在,服装琳琅满目,任你挑选拣,什么款式都有,什么布都有,而且不用票,这就是天壤之别。商店里琳琅满目,夏天的真丝、各种裙子;春秋天的外套、体恤、拼色夹克、休闲服;冬天的羽绒服……屡屡出新,花色繁多,品种齐全,其款式之多,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各色服装把男女老少打扮得多姿多彩。穿着上从30年前的千人一面到追求个性特色,追求时尚、追赶世界潮流了。我家衣橱就放着每个人一年四季的衣服,并且样式很多,鞋柜各式各样的皮鞋、运动鞋、皮靴等也屡见不鲜。

 :除了衣服,在饮食方面呢,能具体谈谈吗? 

答: “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记得在一个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野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就会浮肿。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就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一直到80年代,粮票还在使用。到了20世纪90年代,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人们不但能吃饱了,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饮食,已经不单单只是解决温饱,还渐渐演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饮食文化。如今,粮票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东西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从“饮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问:居住条件呢?

答: 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的,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面积扩大,装修标准也成为老百姓的消费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风格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如今,各式住房推层出新,高层电梯楼、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生活配套也越来越齐全,会所、学校、幼儿园、健身场所几乎每个小区必备。室内的设计也日益人性化:客厅的落地推拉门,将室外小区园林绿化尽收眼底;窗户是塑钢的,保温、隔热和密闭性能都很好,还飘亮、节能。居住舒适,也成为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改革开放后,我家住进了三室两厅13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楼房,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独立的的房间,家里的摆设,如电视、电话、电脑、电冰箱、空调、音响、洗衣机、沙发、电热水器……家具家电是一应俱全。楼下就是小区的花园,绿色的草坪,种植了各色鲜花的花坛、孩子们在那里嬉笑玩耍,多功能的健身器材供我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休闲和娱乐。

问:在出行方面有什么变化吗?

答:过去,家乡老家只有一条从丰收场到忠县城的泥石公路,山高路陡,弯弯曲曲,坑坑洼洼。路面窄、路况差,在炎热的夏天,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路面,路上的泥尘积得足有几寸厚,光着脚烫得叫人直咧嘴。若遇狂风,黄沙满天呛得人连声咳嗽,不敢睁眼睛。记得我第一次坐拖拉机进城上学,双手捂住眼睛,沿路颠簸得头晕目眩,腰酸腿痛,浑身散了架似的,一下车衣服上沾满泥尘。每逢阴雨天出门,道路泥泞不堪,衣服必然溅上泥浆。骑自行车的人很费劲,往往行走一段路,就得把自行车扛过泥潭。汽车若深陷黄泥坑中,动弹不得,一定要许多人出力才能把车子抬起来……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家乡的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修路的热情高涨。大家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原来坡度大、九曲十八弯的砂石公路经重新改线设计与改造,终于修成了平坦、宽阔的砂石路。一到雨天,人们行走衣服上也不再沾满泥巴了。

水泥路建成投入使用后,乘摩托车前往县城只需半小时,交通条件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水泥路沿线的村民有人办起了加工厂;有人开了商店;还有人大力搞畜牧业和种植业;家里用上了沼气……

进入21世纪,农民更富裕。村里几乎每家都买了摩托车;有的家庭还买了农用车和小汽车。现在,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村子里摩托车、货车、客车等车辆来来往往,热闹非凡……如果你初春时节来到我们村,驾车在公路上缓缓行驶,一定会心旷神怡: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公路两旁果树成荫,绿油油的农田掩映其中,小楼林立……置身其中,你会感受到一种快慰,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问:在娱乐方面呢?

答: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收音机中收听样板戏,到遍地开花的卡拉OK;从单纯地追求“吃饱饭”,到追求生命质量的健身运动;从打台球到网络游戏,从小人书到BBS……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变迁,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夜色阑珊,在空旷的田野或学校的操场上竖两根高竿,支一方白布,看客们黑压压地坐成一片,放映员一阵摆弄,一束白光射到白布上,绑在柱子上的大喇叭响起电影的前奏曲,所有的眼睛都盯在了银幕上。那时,在农村,当时最盼望的就是镇上的放映队到村上来。只要大队一通知放映队要来,我就早早搬个小板凳去占座位。 那个年代文化生活太单调,没有电视,市民的业余生活也不丰富,看电影就成了我们最大的爱好。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来自西方国家的影片,又被称为“内部片”,在一些大城市盛行。到了90年代初,学校和单位还经常组织集体收看国产爱国片、教育片。此外,在这一时期,看电影是人们文化娱乐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院也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好去处。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使观众泪流满面。1995年,国外大片《真实的谎言》第一次走进百姓生活,1997年《泰坦尼克号》风靡全国和贺岁片《甲方乙方》热映,大众到电影院看电影的热情被点燃。 “现在的电影院基本上和肯德基一样,哪里繁华它就建在哪里,所以对那些时间多得感到无聊的人来讲,不是你想找电影院,而是电影院到处在找你。 卡拉OK给文化娱乐也带来了“革命”。到80年代后期,兴起了卡拉OK,发展到后来,农村乡镇也到处能看到卡拉OK的影子。 市民到歌厅娱乐的越来越多了,以前多是年轻人和学生,现在就连老人也被儿女们以家庭聚会的理由带到这里消遣,但更多的则是同学聚会、同事聚会。

30年来,百姓健身生活也在不断变化。二十世纪80年代后,人们认识到一种叫做“有氧锻炼”活动的重要性,在这种活动中,人们需要吸进大量的氧气。从事这类运动要求“长、慢、远”,即时间长、速度慢、距离远,活动的方式是长走、慢跑、游泳、登山、骑自行车、划船、上台阶、有氧体操、有氧舞蹈、体育舞蹈、健美运动等。80年代中期出现健美操热,街舞亦在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90年代中期才为中国普通人所接触的跆拳道,这些当时都还只受年轻人青睐。

    高尔夫球、保龄球、呼啦圈、轮滑、攀岩、漂流进入中国后,户外运动开始占据中国群众体育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登山、穿越、攀岩、滑雪、越野跑等,正式成为人们新的生活内容。 “小皮球,架脚踢,马莲开花二十一……”听到这样的歌谣,许多成年人都会想起“跳皮筋”的快乐。现在这些娱乐已经逐渐被上网、听MP3、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所取代。

百姓从听广播、看电视再到看电影、唱卡拉OK,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滚铁环、跳皮筋、拍洋片、砸沙包、蹲在街边两分钱看一天的小人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孩子们的小游戏现在已经难见踪影。

90年代中期,电子游戏开始兴盛。数量以惊人速度递增的手机,也增加了许多娱乐功能:手机上网、MP3、彩铃、彩信、游戏……90年代后期,电脑开始在普通家庭普及,网络的强大魅力吸引了娱乐一族。

传统休闲产业也成为了当下市民消费的热点,休闲服饰、家居休闲用品、家庭绿化、宠物、布艺、茶艺等等休闲品美不胜收;休闲食品更是琳琅满目;近年来出现的聊吧、茶馆、咖啡屋等休闲服务,充实着人们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古老的也茶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魅力,给现代人的生活平添了几分情趣。不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年人,不论是白领族还是打工仔,茶馆往往成了他们的好去处。改革开放后逐渐由温饱走向小康的人们,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出现了书市火爆的场面。

20年前,因为没有更多剩余的钱,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旅游属于奢侈消费,节假日要么待在家里,要么走亲串友。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到过北京、杭州、厦门、西安等地旅游,还到过德国。这在30年前,想都不敢想。

    上世纪80年代后,我们家把大彩电搬回了家。随着电视频道增多,节目花样翻新,坐在家里了解国内外大事,观赏音乐舞蹈、地方戏、球赛,遍览国际国内各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真正实现了把球场、戏台、讲台、风景区等搬到了家里。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家又添置了收录机、缝纫机、手表等。现在家里有3部手机、电话、背投电视、DVD、全套的家庭影院设备;书房里摆放着电脑,在电脑上还看到了一个小巧玲珑的摄像头。我们家也紧跟时代的步伐,装上了电信宽带,全家人现在都热衷网上畅游。

30年改革开放带来了硕果累累,在祖国日益强大的同时,中国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在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虽然,昔日的一些物品、事情正逐渐成为了远逝的足印和即将淡忘与模糊了的辙痕,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正如《春天里的故事》、《走进新时代》里的歌词所唱,他老人家在79年的春天,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他是我们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着全国人民走进了新时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0f3fbf60e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9.html

《改革开放30年家庭变迁访谈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