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研究惠州历史悠久文化

发布时间:2015-06-02 23:57: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研究惠州悠久历史文化

姓名:

学号:

班级

【摘要】 四东文化是惠州独具特色的文化亮点,指:东江、东坡、东征、东纵。以“东坡文化、东征文化、东纵文化、东江文化”为主干的“四东文化”品牌正日益成为惠州的一张新名片

【关键词】独具特色 文化悠久

一、了解惠州文化起源

惠州是我国岭南的历史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远古石器时代,到商周,后经历北方民族人口大迁徙,民族文化的融合、传承及发展,直至近现代。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而惠州却在大浪淘沙中不断地传承、发扬自己独特的文化,成为岭南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惠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1990年在市区内出土的一窝近30个恐龙蛋化石,证明7000万年前。这里已是陆地沼泽地带。迄今为止,全市考古发现山岗遗址、古窟址等古遗址28处,年代最久远的是三栋瓦窑岭春秋遗址,其出士文物说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土地上繁衍、生息。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惠州境内设有博罗县;到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岭南设有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唐代时粤东只有潮、循二;五代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17年)这里为祯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公元1020年)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为“惠”。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元代置惠州路;明、清为惠州府。惠州在隋庸已是“粤东重镇”,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惠州历史悠久,历来是名宦、文人墨客荟萃之地。自晋至清,对惠州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有480多人,其中如葛洪、牛僧儒、李商隐、陈尧佐、陈称、苏轼、唐庚、刘克纲、陈鹏飞、林复、杨万里、刘克庄、吴潜、留正、文天祥、祝允明、陈恭尹、伊秉绶、宋湘、丘逢甲、梁鼎芬等,皆名重一时,他们或诗或文,或创办书院,或修堤筑路,兴修水利,对惠州文化、经济的发展贡献殊多。他们当中,对惠州影响最大的当推北宋大文豪苏轼。  

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苏东坡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寓惠期间,苏东坡虽无实权,但仍上下奔走,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他遍游惠州,

屐痕所至,光彩顿生。凡有诗句出处,皆成一景。他用锦绣文字点亮了惠州的精魂。他关注民生的亲民思想和勤于实践的世界观,自成大家的诗词、书画艺术乃至饮食艺术,在惠州影响殊深。     

惠州于宋淳佑四年(1244年)建聚贤堂,10年后改为丰湖书院。明清时期,惠州文风更盛。丰湖书院是惠州的最高学府。自创立以后,虽屡经兴衰,但"从者云集,人竞向学",培养出颇多有成就的学子,对惠州的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岭南著名的书院之一。据府志记载:惠州府于宋代中进士者53人,明代44人。清代以来,惠州更是人文蔚起,名士辈出,在诗文、书画、金石等各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成就。  

近代惠州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其中著名的有: 

1、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邓演达(1895—1931年,惠城区三栋镇人); 

2、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家、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1877—1925年,惠阳市陈江镇人); 

3、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之一、抗日战争时期赫赫有名的新四军军长叶挺(1896—1964年,惠阳市秋长镇人); 

4、马来西亚传奇人物,开发吉隆坡的先驱叶亚来(1837—1885年,惠阳市秋长镇人)

二、游历、参观、走访惠州,亲身感受惠州文化

1、游历惠州西湖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惠州西湖,将独特的岭南文化气息展现地淋漓尽致。 惠州建有“东坡纪念馆”, 位于惠州西湖孤山上。馆前有东坡居士像,收集与苏东坡有关的历史文物一百多件,供游人赏鉴。时人冠以“孤山苏迹”之景誉。馆旁有东坡妾朝云墓。 

东坡纪念馆由庭院、两层楼展厅、东坡世苑三部分组成。一楼展出了苏东坡家谱、年表和生平介绍,突出反映了苏东坡两次来杭担任地方官的政绩及其在杭的文学艺术成就;二楼展出了苏东坡的诗文著作、书画手迹复制品及当代书画名家以苏东坡诗为题材而创作的书画作品等。整座展厅融书画、楹联、像碑为一体、并配以古筝弹唱。后院的东坡艺苑内,陈列着苏东坡书画的拓片、复制品及诗意画等,可供游人参观与选购。 

惠州对于苏东坡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他在杭州西湖上初识朝云,写下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20多年后,朝云在惠州病逝,他又将"每逢暮雨倍思卿"的哀思,永远留在惠州西湖六如亭的楹联上。惠州西湖因苏东坡而与杭州西湖齐名,惠州的历史文化,也因苏东坡的这段奇缘平添了一份凄怆的独特气质。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此诗是苏轼居惠州时写下的,饱含了苏轼本人对荔枝水果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岭南的热爱之心,同时也折射出他对岭南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的一种喜爱、赞美、留念之情。

2、参观惠州博物馆

惠州市博物馆为长方体,具有“历史之印”的象征意义。因此也戏称为“历史之印”馆。总面积为2.3万平方米,共6层,1-4楼为展厅。博物馆藏品规模达10万件,拥有10个专题陈列展厅。   一楼设两个展厅,其中,国之珍宝文物展厅主要陈列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唐代石磨及其他国家级文物若干件。   二楼设《翰墨丹青———馆藏书画精品展》、《瓷苑风采———馆藏陶瓷精品展》、《金碧辉煌———清代金漆木雕精品展》3个展厅。   三楼为通史式陈列《东江流域的文明》,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展示部分,设定参观时间约45分钟至1小时。展示主要内容有先民足迹、缚娄之谜、岭南名郡、人文荟萃、革命烽火、今日惠州等7部分。   四楼设3个展厅,包括《惠州历史名人馆》、《市委、市政府礼品展馆》、《音乐家青主、书法家秦咢生、画家刘仑艺术作品展厅》。  

全馆展出的有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瓦罐,以及各朝代的瓷器、雕塑、字画等文物。 

在展馆中,还有博物馆内最大的场景——客家民宅馆场景。通过对新娘房、私塾讲堂、客家家具间、农具间、厨房部分场景的复原,将客家先民的生活劳动、婚姻喜庆等景象传达给参观者,使后人更直观地了解“客家围屋”这一建筑大观以及生活在里面的客家先人的情景。

3、走访惠城区文联

《惠城区文艺精品创作实施方案》制定后,狠抓文艺创作,实施精品战略,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四东”系列文艺精品:

 为纪念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弘扬民族精神,惠城区多次组织

相关创作人员汇同市党史研究室,前往罗浮山“东纵纪念馆”和东纵战斗旧址参

观学习,通过专访采风,座谈研讨,参观革命文物,解读可歌可泣的东纵斗争史,

接受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为中篇小说《东江魂》、电影剧本《东江特遣队》

、组歌《东江儿女逞英豪》等题材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并激发创作灵感,为精品力作奠定了坚实良好的基础,2003年,惠州市提出了挖掘“四东”文化的口号,惠城区文联制订了一个

“四东”题材的文艺方案,把“东坡、东征、东纵、东江”作为系列题材,计划

用六年时间一一付诸实现。

2004年创作电影文学剧本《东江特遣队》,

2005年历史民俗歌舞剧《东坡与朝云》,

200919月正式出版《东征风云》。其相关实践

创作活动,主旨在弘扬惠州文化,建设惠民之州。

梌山井:惠州开城第一井

公元590年,隋文帝派使节王景巡抚岭南,确定在整个广东地区设立广州和循州(后称惠州)两个总管府。循州总管府设在梌山,镇立岭东,成为粤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素称“岭东雄郡”。一年后,官署建成,并在门前不远处凿了一口水井,俗称“梌井”,专供官府使用。据张友仁 《惠州西湖志》记载:井为“隋建府治所凿”,“其古盖亚于赵佗井”,是惠州城区历史最悠久的人文古迹,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清代屈大均在 《广东新语·水语》中指出:“惠州城中亦无井,民皆汲东江以饮,堪舆家谓惠称鹅城,乃飞鹅之地,不可穿井以伤鹅背,致人民不安,此甚妄也。然惠州府与归善县城地皆咸,不可以井,仅郡廨有一井,可汲而饮云。”堪舆家之言,见仁见智;“地咸”一说,似亦无稽。但这一段记述却可以佐证,至少在明末清初,惠州府城内就仅有总管府前的这口梌井。根据有关历史照片,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梌井尚在,它是一口古朴的有雕石井栏和井架的饮用水井,后来不知何故,这口古井竟被填埋在中山公园草坪之下,真是可惜了这见证惠州开城历史的珍贵文物。若能让该井重见天日,并对其略作修缮,必将为惠州旅游业加分不少。

古城墙:固若金汤惠州城

惠州城墙是明清二朝在原宋代内城的基础上多次进行扩张和加固而成。城墙四周沿江湖而壁立,总长约七里三,设城门七座,即大东门(惠阳门)、小东门(合江门)、北门(朝京门)、大西门(平湖门)、小西门(环山门)、南门(遵海门)、水门(会源门)。惠州有俗语谓“七穿八漏”,“漏”是指出水口,“穿”则指上述交通內外的七座城门。府城四面环水,两江滔滔,五湖浩淼,自是天然屏障。加上城墙高大坚厚,确是一座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的城池。清道光年间,该城墙在知府江国霖主持下重修,竣工不久就遇上广州、东莞、惠州等地乱民暴动,惠属博罗、河源及附近东莞、增城、花县、龙门、从化等县城相继失守,独惠州城岿然不动,外地难民从四面八方涌入城內避乱。咸丰四年 1854),翟火姑于惠州城郊起事,率众数万围攻惠州城。由于城墙经过重修,规格质量大大提高,且筑有炮台28座,加之四面江湖环抱,城下几无屯兵之地,翟攻城数月,仍未能越城池半步。故当时有民谣唱道:“铁链锁孤舟,浮鹅水面游。任凭天下乱,此地永无忧。”若问为何自隋以来历朝均将府署设立在惠州梌山,从这里大概也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民国初,由于种种原因,惠州城墙被逐步拆除,现只在梌山北侧山脚沿江处残存了一段:宋代的红砂岩城墙基石、明清的青灰城墙砖交叠而起,斑驳陆离而层次分明,仿佛是惠州的年轮,刻录了古城千年的沧桑巨变,弥足珍贵。若果尽量挖掘修复城墙,并在其顶部修筑小径,让人们徜徉其间,在感受冷兵器时代城墙的预防作用同时,又可放眼东江两岸的秀丽景色。

合江渡:千年沧桑古渡口

宋代的合江渡因建在府城小东门外,又称小东门渡。自古以来,惠州府、县两城被东江与西枝江分隔,两江四岸民众来往,全靠木船摆渡过江,俗称“横水渡”。据方志记载,宋明之前惠州城内只有合江一渡。由于当时惠州对外交通主要靠东江水路,而此渡又紧靠梌山官署,故官员之往来和吏民之进出,多由此渡。当年(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东坡贬惠,乘船而至,就是从此渡上岸;后(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再贬儋州,“子孙恸哭于江边”送其凄然离去,也是在此渡登舟。东坡之前,被贬逐惠州的唐代宰相张锡、杜元颖、牛增孺,节度使浑镐,观察使郑亚,中书舍人崔沆等等;东坡之后,宋代宦游惠州的著名诗人唐庚、杨万里、刘克庄以及抗元英雄文天祥等等,也大都曾经以这一渡口作过人生的驿站,真可谓阅尽人间沧桑。在合江渡下游约八十米处,背靠梌山原建有一座风神庙。庙前摆设祭坛,因庙所在处伸入江中,故当地百姓俗称“风神庙角”。每当台风季节来临,府、县太爷就会率一众官绅前往此庙拜祭风神,祈求护佑一郡平安。在明代,合江渡曾一度被地方豪强占夺,至嘉靖十九年(1541),由博罗生员徐邦仕等牵头奏请地方官府收回,成为官渡,入息归书院使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官府曾一度停止使用合江渡,以建一座东江浮桥取代之。然而,由于江面太宽,水势浩大,船桥易坏,加上水北人烟稀少,过桥者寥寥无几,次年便被巡按御史下命拆掉除,重新恢复使用合江渡。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渡口才迁至下游的渡口所(今朝京门外)。合江渡虽废弃不用,原来的面貌却约略可见:一段用红砂岩砌成的石阶被时间消磨得全无棱角,苔藓斑斑;而一株据说是城区树龄最大的苍劲古榕却依然老干横斜,绿叶婆娑。游人伫立其间,自不禁生发思古之幽情。若对合江渡周边环境稍加整治,同时恢复桥西至江北和桥东白鹤峰横水渡,不惟能给游客增添一项饶有情趣的旅游项目,而且便利市区交通,方便群众,亦即可为梌山增加一处极富地方风情的人文景点。

合江楼:二江合处朱楼开

据宋代地理名著《舆地纪胜》记载:“合江楼在郡东二十步。”至明代,楼迁建于小东门上,为城门楼。对其周遭形势,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如此描述:“东、西二江汇其东,丰、鳄二湖潴其西,而象岭、罗浮前后屏拥,其水大而山雄,境清而气秀,又为岭以东之最胜。”在北宋年间,此楼“在三司行衙之中,为三司按临所居”,是专门用来接待当时最高财政机构官员的宾馆。当年东坡谪居惠州时,州守詹范出于对坡公的敬重,冒着违规风险,“待以殊礼,暂请居之”。东坡到惠州当日写下了进入惠州城后的第一首诗《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诗云:“仿佛曾游此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表达了他对惠州秀丽风光和惠州人友善热情的赞美。次日更将所见所思写入了《寓居合江楼》诗:“海山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楼中老人日清新,天上岂有痴仙人。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这抒怀之作成为近千年来骚人墨客竞相吟唱追和的名篇。后来,东坡又得到表兄程正辅(时任广南东路提刑)的关照,再次居住了一年多的时间。合江楼因两度为东坡作居停而名满天下,与广州的镇海楼、肇庆的阅江楼被合称为“岭南三大名楼”,是历代访客必游之地。合江楼虽已异地重建于桥东,在其故址仍应立碑说明,留住和延续惠州古城的这段重要历史记忆。 

调研心得

惠州这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向世人展现了岭南由古至今的灿烂与辉煌,见证了岭南文化、东江流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是世界的。惠州在现代文化的建设中,应当取之精华,兼收并蓄,和谐发展。我们既要传承岭南古老灿烂的历史文化,也要不断创新,发展出新时代属于惠州自己独特的魅力的文化。 传承惠州文化,建设惠民之州。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dafc12bdd3383c4ba4cd257.html

《论文研究惠州历史悠久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