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中医文化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明清时期中医学的创新
明清时期是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末期,是面临社会巨大变革的前夜,医学承袭宋金元的基础,兼之社会经济发展,对外交流发展的推动和科学文化方面取得的颇丰成就,中医学被注入新的文化,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时代,也达到了他的创新巅峰。
明清时期名医辈出,医著如雨后春笋,是中国学著作大量面世,繁荣昌盛的时期。随着先儒后医的医家增多,许多世医的经验呗总结成书;兼之印刷技术的发展与思想观念的进步,大量具有创造意义的医学著作涌现。后期,西方科学技术岁传教士进入中国,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兴文字狱,掀起研究古代经典著作的热潮,为古典医学增加了新的观念与力量,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具有小黄新意义的综合性著述。
明清医学学术也取得了极大的创新与突破,主要在于本草学,温病学以及王清任提倡的解剖生理学。
明清时期,以吴又可温疫论和清叶天士温热、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温热经纬》等温病学家及温病学专著为标志,有关温病的理法方药已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不同于明代之前常常被纳入伤寒范畴,从而形成了新的专门独
立学科———温病学。加强了自《黄帝内经》及《伤寒论》以来的中医理论。
明代温病学的发展逐渐盛行大江南北,其主要成就在于明代汪石山首创“新感温病”说,丰富发展了温病发病学内容;明末吴又可编著温疫论创立温疫辨证施治理论;明末清初喻嘉言提出瘟疫防治新见解,创立秋燥致病新理论:并倡温疫分三焦论治:温病学在 2/家确立了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纲领为主要标志。其中叶天士是温病学发展史上建立完整体系的杰出代表,有“温热大师”之称。
温病学说的确立是明清医学史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医学面对急性传染病流行另辟捷径的创新发展。
无独有偶,本草药物学也在此时期出现极大创新和成就,而这些都可在该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找出,如明代前中期王纶的《本草集要》,陈嘉谟的《本草蒙筌》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
万历6年(1578李时珍完成了总共52卷的本草纲目,并于万历18年(1590)问世,打破了明代前中期本草学平淡的局面,成为北宋证类本草以后最具有影响力的本草著作。该书集古代本草学之大成,共记载了1892种药物,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删繁
去复,分类科学,内容丰富,书中有许多超越传统的创见。其集明代以前药学之大成,按“物以类聚,目随纲举”的原则进行体系上的革新,将众多的药物科学的分类统领,既科学的论述了药物知识,又通过论药和用药阐发了作者的医学见解和临床用药经验,进而对药物疗效的机理阐述了独特的见解,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新观点。既是明清医学创新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又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又一本重要的本草著作。该书创造性地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观点,名曲的认识到生物因环境差异会出现物种的变异,提出“物生既久,则种类愈繁”的观点;并科学的记录了人工培育的新植物品种,这是生物学适合科技史上重要的发明创造,是对传统认识方式和思想的超越。
上述两本著作,提出了近代科学思想,反映了药物学研究的创新意识,有力的体现了中医学在中外文化碰撞中对自身的发展与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王清任提倡的解剖生理学也为古典医学增加了丰富的内涵。通过长期在义冢,刑场的观察,他绘制了人体内脏图形,叙述脏器的生理结构,加上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1830年撰成《医林改错》
上,下卷。该书在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次描述了膈肌,对古人的“肺有二十四孔”“脾闻声则动”“尿从粪中渗出”等解剖,生理学方面的错误加以纠正,改正了《内经》等古医籍中由于儒家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诸多历史文化原因而形成的关于人体脏器千年以来的错误认识,具有跨时代的创新意义。虽然因受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科学水平及工作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他的书中也有许多不科学的地方,而他对解剖生理学的探索成果也并没有被融入中医学体系,但其所表达出来的探索方向和创新精神却能给以我们更深刻的启迪。
中医学流传于世千年之久,是中华文明的精粹,其治疗的效果经过了历史的检验。而我们对其更不能持固守传统,拒绝创新的思想观念。在现今一个中西方碰撞交流愈加激烈的社会,与时俱进的重要性无许多谈,尽管中医学与西医学在意识形态上差异甚远,中医学的很多理论观念也还难以用现代科学理论加以解释,但我们仍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唯有此,才能使其保持青春与活力,长久不衰的传承与发展下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228f2456137ee06eff918af.html

《明清的中医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