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启蒙思想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家的出现有何意义?
明清启蒙思想出现的背景:
明末清初时期西方启蒙运动基本结束,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对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产生了一定冲击,经济贸易的往来也带动着文化的渗透,还有传教士,都对西方文化的渗透起到一定作用,集中出现在浙东一带,对浙东学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质上是:济的发展带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受到封建专制和自然经济的阻碍,因而产生推翻封建专制的要求,因此产生了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 明清有这样一些进步思想家
1)(明朝)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其思想特点:是中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在一定意义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2)(明末清初)黄宗羲 主要主张:A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B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C提出工商皆本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也有一定影响。
3)(明末清初)顾炎武 主要主张:A强调学以致用;
B反对君主专制政治。
4)(明末清初)王夫之
主要主张:A、具有唯物主义观点;
B、具有唯物辩证法观点;
C、具有发展观。
明清启蒙思想出现的意义:明清启蒙思想主要以浙东学术文化为代表,由阳明心学的创立,再经刘宗周、黄宗羲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当时中国反映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种具有启蒙意义的学术思想。以浙东学术文化为代表的明清反传统的思潮,是中国传统文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儒家文化传统中人的依附关系观念的重大突破,这些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自我”意识的出现 。中国传统文化,不像西方文化中将人看作是有自由意志的独立主体,而是把伦理作为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关系。缺失个体的人是儒家文化最大的积弊,自古以来可以作类称、众称、他称,却不是自称。伦,犹类也。没有类别即没有伦,没有伦即不成为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有等级的类别及其成为类别的道德规范,这就是《孟子》所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只有承担类别的义务,遵循整体的规范,成为称职的社会角色,这才成为人。以群体消融个体,抹杀人性,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础。王阳明的心即理,天理虽是客观的,却因其由真诚恻怛之本心,昭明自然体现出来而具有了主观性;良知虽是主观的,却因天理是良知当然和必然地具有客观性。因此,通过致良知使主体克服了在伦理纲常面前的被动,提高了主体的自觉意识。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要把主体的自觉性完全限制在封建纲常的堤防之内就根本不可能了。晚明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风气表现出世俗化和媚俗化趋势,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驱动力,趋利避害成为普遍的价值观。适应这一时代的需要,阳明弟子泰州学派的创始者王艮将真实的血肉之躯注入良知,使主体成为精神与肉体统一的活生生的个人,并以尊身立本,确立人们对物质生活和情感欲望的合理要求。晚
明,泰州后学把穿衣吃饭等人情物欲都看作是道的体现,人人可为尧舜尧舜即人人标志着人们的价值观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的转换,最终导致了对儒家纲常伦理的超越性否定,对人的具有自然属性的自我的肯定。
二是对于人性自私的肯定。公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通贯始终而在现代生活中频繁使用的范畴,在伦理道德中更是为人、行事的价值准则,崇公灭私历来就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公与私的沿用是对人而言,它体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一般认为公是群体,私是个人。但在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本义却不是指个人,是指以家为单位的小群体。所以,不论是公还是私,只是大群与小群、小小群的等级所有者,并非个体,都是集合概念。这私要加上字,自私才有个人的意义,没有作特指,这并无个体的位置。应该说对个体生命关怀的学说在中国也不绝于缕,但始终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即使在先秦,盈天下的杨子、巫马子的学说,也只能星星点点地散见于诸子的篇章。到封建社会后期,在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高压下,更无藏身之处,南宋陈亮说:道之在天下,至公而已矣。同时,又是以政权来体现的,政权又以君主为代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最终使归为一人所有。王朝的兴亡盛衰,往往表现在这是你拥有,还是我拥有,胜则为公,败则为私,孰公孰私都是有权者的自称或他指,这种争斗贯穿中国历史。然而发展到明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公私的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那种舍弃个体之私的公,即皇帝一己之私所带来的强加于天下人所谓天下之公,在原理上被否定了。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开宗明义指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即天下之人皆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和利益。而后世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尽出于我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以致做君主的人,未得位之前,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既得君位之后,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因此他得出结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也。
三是提出了保护私有财产的要求。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想家如何心隐、李贽以至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都从各自的角度阐释新的经济条件下对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变革要求。他们在经济思想方面反映市民阶层的基本要求,提出了自由私产的主张。市民阶层主要成分是商人、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属于工商之类,在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一贯传统中,地位难以得到保障,手工业者、商人尤其是后者的职业价值一直未能为社会普遍接受。传统的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政府行为和贪欲一起时时在谋求和侵害商人的利益。官吏的勒索、监税使的掠夺,使商人们对保有财富方面怀有恐惧。当新的经济因素未居主导,而旧的统治秩序仍强大的情况下,启蒙学者倡导认同私有财产,并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可以看作是市民阶层兴起后对经济权利的要求在学术上的反映。
个体意识的觉醒,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精神表征,也是现代性的根本特征。以独立自由的个体为价值追求是启蒙精神的价值内核,也是现代性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石。因此,明清浙东学术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这个突破是具有反封建的伟大的启蒙意义。
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9e03548e45c3b3567ec8b97.html

《明清启蒙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