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教育献计献策

发布时间:2017-09-01 15:54: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为教育献计献策

——农村教育发展之我见

多年来,农村教育怎么办的问题,身在农村教育一线的我,时常考虑这个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工作体验,我觉得农村教育不能只为少数升学学生服务,还必须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必须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办群众满意的教育。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依靠”和“服务”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从教育内部来看,普通教育脱离实际,职业教育十分薄弱,这两项教育发展不够协调,教育结构不甚合理。从培养目标来看,事实上是以“应试教育”为重点,进行单一的片面的纵向教育。从升学与就业来看,我县每年有4000多名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务农,这些人回到农村后,无疑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但又是半成品,是升学教育模式之下的初级产品,进入社会以后,身无一技之长,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村新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必须对农村教育进行综合改革,使教育直接有效地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提高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新思路,才有新出路。要坚决摒弃一切阻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陈旧观念,坚决克服一切消极畏难情绪,树立和增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观念。

一是要树立机遇观念。抓住机遇就能加快发展。二是要树立服务观念。要从根本上解决好教育与经济“服务”和“依靠”的关系,必须坚持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不动摇。三是要树立进取的观念。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凡是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教育质量提高、教师待遇改善的措施、办法和经验,都要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在思维方式上,要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形势,面向市场,冲破禁锢,不等不靠,主动出击,用足用活政策,努力发展壮大自己。四是要树立竞争观念。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教育战线同样存在着竞争。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沉着应对,要以适应市场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业绩壮大办学实力,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五是要树立开放的观念。教育工作要积极融入社会大环境,克服封闭保守观念的影响,学习外地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模式,扩大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六是要树立法制观念。要把教育工作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用法律手段规范、保障和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靠行政命令管教,靠红头文件行事的做法中解脱出来,扩大办学自主权,逐步形成政府依法治教、社会依法支教、学校依法管教、教师依法施教、学生依法受教的新局面。
二、全面推进体制改革
现阶段,教育事业不能很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根本原因,除了受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财力的制约外,还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僵化体制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教育投入、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甚至闲置浪费的问题还非常突出。社会上蕴藏的极大办学热情还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与释放,办学力量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整合。只有全面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才能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促进教育的大发展。

一是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切实改变政府包办教育的体制。在总结过去发展民办教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规范与发展”并举的原则,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新体制。二是要推进学校布局的改革。要针对现有中小学格局因其体制固有的弊端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以尽快适应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及行政机构精简需要,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三是要进行投资体制改革。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已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的政府行为,坚持以县为主,继续加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同时,大力吸引社会投入和重组教育资源,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新的投入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教育拨款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以小博大,带动更多的教育投入。四是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权限和职责,逐步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落实并逐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真正成为独立的办学实体。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由行政管理向法律管理转变。从外部层面来讲,要认真贯彻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县、乡政府的办学责任,通过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确保新体制的顺利进行。从内部运行来看,各级各类学校要打破传统的人事分配制度,建立起竞争激励、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校内运行机制,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营造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用人环境。要进一步深化、完善和推行校长招聘制、教师聘任制、目标责任制,合理工资制的“四制”改革,真正做到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三、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新的世纪,教育要尽快实现由计划经济下的教育向市场经济下的教育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让终身教育刷新一次教育,让互动教育切换灌输教育,让全民教育淘汰精英教育。真正使学校教育从关注学业向着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打好基础的方面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较好结合。教育在新的条件下发展,既有数量的扩张,更有质量的提高。加快发展,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数量放大式的粗放型增长,而应是注重提高人才内在素质的集约型增长。

(二)是要高度重视德育工作。要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把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结合起来,结合学校工作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努力形成各级学校相互衔接、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格局和网络,把思想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三)是要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办法。要积极推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入初中学习制度。要创造条件,实现普通高中、初中与职业中学的融洽,使两类毕业生能够交叉升学。要不断完善改革督导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要把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作为评价学校的标准,要把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要把综合素质和实施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从而形成素质教育的正确导向。必须真正改变单一的、静态的书面考核所取成绩作为质量检查的标准,不仅要有知识掌握的评价,而且要有学生人格的评价、认知能力的评价、身体器官的发育功能、心理状态的评价。考核应用的方式,不仅要有口试、笔试,不仅要动脑筋思考还应有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评价,目前国家的中考政策已有了重大的改进,但是从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批技术人才的根本上来说,还需做更多的努力和调整。
(四)是要切实抓好教研教改。要结合课程教材改革,深入开展教研教改,形成群教群研的良好风气,探讨和总结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要以增强教学效果、适合学生特点、顺应时代要求为根本目标,提高教研的质量和水平。教改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教育改革要因地制宜,从造福子孙后代、实现四化宏伟蓝图的百年大计出发,真正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教育管理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
()是要努力构建信息化校园。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载体、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基础。通过建立互联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均衡发展,变革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师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拓展学校发展空间,使基础教育伴随时代的脉博跳动,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提倡全面的教学检查

当然,这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工作。必须由上级的教育主管部门,在平时的例行检查中,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与对学生的全面的考核,能够做到像中考、高考一样的考核与测试,才能够全面地评价一所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五、真正依法治教尊师重教

坚决贯彻执行《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确实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采用现代教育管理方法,实行科学民主管理。努力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使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真正的保证,真正让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在农村教育中,教师的地位尤其需要提高,农村教师太难当了。我们教育部门应该组织一些活动来真正尊重教师,让社会各界也来尊重我们教师。

总之,农村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农村地区教育问题的改善之日,就是国民素质跃上新台阶之时,在新的层面上有质的突破,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之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ebee33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9.html

《我为教育献计献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