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初中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4-09 14:15: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2)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日:“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李家洼佃户董某父死,遗一牛,老且跛,将鬻①于屠肆。牛逸,至其父墓前,伏地僵卧,牵挽鞭捶皆不起。村人闻是事,络绎来视。忽邻叟刘某愤然至,以杖击牛日:“其父堕河,何预于汝?使随波漂流,充鱼鳖食,岂不大善!汝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其奉养,病医药,死棺敛。且留此一坟,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汝罪大矣!就死汝分,牟牟②者何为?”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董初不知此事,闻之大惭,自批其颊曰:“我乃非人!”急引归。数月后,病死,泣而埋之。

[]①鬻(yù):卖。 ②牟牟:通“哞哞”,牛叫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2)

A.张元怪之 ( 责备 ) “怪”是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B.速延医治之 ( 邀请 )

C.遗一牛,老且跛 ( 留下 ) D.引之使出 ( 牵,拉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2)

A.今人所弃而死不足外人道也

B.若见不收养此可以为援不可图也 “而”都是“却”的意思。

C.将鬻屠肆欲有求我也

D杖击牛曰愿陛下托臣讨贼兴复之效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

1 父感其言,遂许焉。

叔父被他的话感动,就同意(收养)了。

②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

(这坟墓)每年都要祭扫,给董家子孙带来无穷的麻烦。

4:人与动物亦可心灵相通。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两篇文章共有的思想意义。(4)

:第一篇写张元和其叔父收养弃犬,当叔父被蛇咬时,犬奔家告知,使叔父获救;第二篇写董某得知老牛曾救过其溺水之父,因而善待老牛。两文无论是写人还是写动物,都表现其注重情义、知恩图报的思想。(4分,分析2分,结论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二、阅读下文。(7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2分)

A.大王加惠,以大小,甚善 交换

B.而君寡人者,轻寡人与 违背

C.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平民

D.秦王色,长跪而谢之 阻挠 “挠”是屈服的意思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2分)

A.徒有先生也杀之应陈涉

B士必怒为佣耕

C.专诸刺王僚也,慧星袭月犹鱼有水也 “之”均为主谓间,无义

D.陵君许寡人真无马邪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唐睢能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他以维护国土为出发点,有胆有谋地同秦王进行了争锋相对、毫不妥协的斗争。

B.唐雎先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然后“挺剑而起”欲以死相拼,表现了不易地的严正立场。

C.文章将唐雎同秦王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用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他敢于斗争的精神。

D.文章将唐雎与秦王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文章中没有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的内容。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选自《新唐书》)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你不去求官,但我并不曾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呢?

②会故人至,剧饮欢甚。

适逢他的老朋友来了,一起畅饮,非常高兴。

四、书谢御史

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珅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笞之。奴曰:“汝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①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②屐③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①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 ②筇(qiǒng):竹杖。 ③屐:登山用的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命卒下奴 2)汝敢 用竹板打

3他事削其籍以归 4)先生文章一时 出名、闻名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D

A.有宠奴常乘珅车中有足乐者

B.假他事削籍以归真无马耶

C.巡城遇何陋

D遍游江浙密布字印

小题3:翻译句子。(2分)

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谢芗泉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

小题4:选文主要表现了谢御史的什么品格?结合具体内容分析。(2分)

选文表现了谢御史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的高贵品格(1)。事件:谢御史鞭打飞扬跋扈的和珅的宠臣、焚烧和珅车辆。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8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画线字、词的意思。(4分)

1)卿今当涂掌事( 当道,当权 2)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

3)既更刮目相待(重新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事物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经史成为博士吗?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以前吴县的阿蒙。

小题3:用原文内容填空。(4分)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小题4:对比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得到什么启示(4分)

吕蒙“当涂掌事”后,经孙权劝学“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和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不管一个人的天赋如何,后天学习才是成才的根本途径。

六、郑板桥开仓济民(6分)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①谴,我②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小题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或阻之(或:有的人)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牍”应指“公文”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小题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淳熙中,张说①颇用事,为都承旨②。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祜独不至,是违圣意也。”既奏,上忽顾小黄门言:“张说会未散否?”对曰:“彼既取旨召客,当必卜夜。”乃命再赐。说大喜,复附奏:“臣再三速良祜,迄不肯来。”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坐客方尽欢,闻之,怃然③而罢。(选自周密《齐东野语》)

  [注释]①张说(yuè):人名。②都承旨:官名。③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1.解释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奏欲置酒众侍从:____邀请_________________

2)臣再三良祐,迄不肯来:_____邀请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说拜谢 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张说是个怎样的人。

看不惯陈良祐“用事”,不畏权势。

八、破瓮救友(7分)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光:司马光 凛然:稳重的样子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 为家人讲(回去 ②众皆弃去(离开)

③自是手不释书(放下)

小题2:在庭院嬉戏的孩子中只有司马光砸缸救人,究其原因,前文已打下伏笔,请找出这句话。(2分)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

小题3: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2分)

勤奋好学;聪明机智,沉着稳重

九、阅读下边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8分)

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②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④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所遣篮舆:供雇佣的竹轿。③霁:雨过天晴。④酌:舀取。

小题1:请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二处)。(2分)

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出郭 及,等到 2

3)自普宁经佛寺十五 总共,总计 4辨才于朝音堂 拜见,晋见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6分)

1)以不时至,去矣。

(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2)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树林间月光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小题5: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3分)

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悦耳悦耳,内心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949fafd9c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6.html

《(完整)初中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