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文摘要
对中学生进行中国国情的教育,不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且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因为加强中学生对国情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增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能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爱家乡。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激励下,更执着地为国家.、民族富强而奉献,就会更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逐步地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
本文通过对国情的认识以及国情教育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研究,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使国情教育教学更加生活化。本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对国情、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了简要分析,从而明确国情教育贴近学生生活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对国情教育教学生活化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分析了是如何贴近学生生活的,并总结了具体的操作流程。第三部分:国情教育教学生活化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国情教育教学生活化






目录
引言„„„„„„„„„„„„„„„„„„„„„„„„„„„„„„„„„„1一、国情及国情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3(一)国情的认识„„„„„„„„„„„„„„„„„„„„„„„„„„„„3(二)国情教育生活化教学的理解„„„„„„„„„„„„„„„„„„„„„6(三)国情教育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9二、国情教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9(一)国情教育教学目标要贴近学生生活„„„„„„„„„„„„„„„„„„10(二)国情教育教学过程应回归生活„„„„„„„„„„„„„„„„„„„„11(三)国情教育教学生活化基本操作„„„„„„„„„„„„„„„„„„„„13(四)国情教育教学方法应贴近学生生活„„„„„„„„„„„„„„„„„„14三、国情教育教学生活化带给我们的启示„„„„„„„„„„„„„„„„„„14(一)国情教育教学贴近生活,唤起学生的兴趣„„„„„„„„„„„„„„„14(二)国情教育教学生活化要让学生经历学习体验„„„„„„„„„„„„„„15(三)国情教育教学生活化要尊重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15(四)国情教育教学生活化应注意知识的践行„„„„„„„„„„„„„„„„16结论„„„„„„„„„„„„„„„„„„„„„„„„„„„„„„„„„„17参考文献„„„„„„„„„„„„„„„„„„„„„„„„„„„„„„„„18致谢„„„„„„„„„„„„„„„„„„„„„„„„„„„„„„„„„„19





1


引言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扩大和深化,人们的思维方,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国家为了使国民适应现代社会尤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都重视思想政治,不同国家从本国的社会历史和国情出发,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呈现出丰富的面貌.
美国冷战时期,教育改革重点强调现代化知识的掌握,压缩了历史、地理、公民教育等教育科目,致使伦理道德、情操教养等内容从教育领域淡出,结果使学生道德状况及学校风纪恶化,以致1983年美国教育改革委员会提交报告使用了“国家在危急中”这样的标题。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公众和政府开始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前总统里根曾说:“美国之所以存在教育问题,是没有把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道德教育上”。美国近十年来相继成立了“品德教育联合会”“重视品德同盟会”,把品德教育看做解决国民品性危机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要求在每一所学校都实行品德教育;9·11”事件后,美国更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纽约市教育局获得了联邦政府400万美元的紧急拨款,用于学生的心理辅导,并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20023月美国发布《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工作要点》重申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新时期负责任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学校就设立了“修身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本首相曾亲自领导进行第三次教育改革,他所提出的教育改革的七条设想之一就是加强道德情操教育;日本文部省也曾提出,日本的教育之所以出现荒废现象,是因为“战后忽视了德育”1988年度教育白皮书强调:“道德教育在培养心灵丰富的人的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日本在其规划的21世纪教育目标》中认为:“只有重视国情教育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
英国的道德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起,英国建立了专门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研制并推出道德教育的方案;政府规定普通学校的8条基本目标中,有4条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
国外没有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而是在“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国民精神、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和历史教育”的旗帜下悄无声息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近几年,也有许多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史明迅老师的《对历史学科开展国情教育的探讨与展望》,高振青老师的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国情教育进行研究》教学中的,赵淑华的《中学化学的国情教育..
以上是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层面,角度对”国情教育”的研究.

2


则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思考国情教育要贴近生活
一、国情及国情教育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的必要性(一)国情的认识
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基本情况,包括社会制度、历史情况、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理解和把握国情,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国情是客观的。不管你承认它也好,不承认它也好,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第二,国家是综合性的,是由相互联系的诸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它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第三,国情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国家的国情除历史情况、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其他因素都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国情是不完全相同的。第四,国情是联系的。从纵向看,一个国家的现实的国情与历史的国情相联系的,历史的国情是现实的国情基础,现实的国情是历史的国情发展而来的。从横向看,一国的国情不是孤立经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国家的国情相联系的。总之,对一个国家的国情,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研究。具体地说;一是要有全面的观点,要全面分析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发展状况、自然资源条件、民族文化传统等;二是要有一分二的观点,要看到一个国家的国情是经常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的。
那么,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呢?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大的国情。在建国后不久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工作已经萌芽。19561月,毛泽东在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说“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1959年月2月,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所谓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国家工业化只是第一阶段,以后还有第二、第三个提高的阶段,才能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建设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比建设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可能需要的时间更长。1961年,党认真总结了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沉痛教训,肯定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1964年,党又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存在严重失误,使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严重损失。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既有可贵的理论贡献,也有重大的理论失误。198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展开地论述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指出正确认识这一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系统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


制定了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纲领,十三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992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标志着我党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已经基本上认识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表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国情的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情出发,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理论根据,是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大的国情这一科学判断,标志着我党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已经基本上认识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对指导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个论断的第一层含义,指明了我国的社会性质,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的过度时期,而是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社会。这就决定了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的方向。从五十年代中期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有人说,我国现阶段鼓励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实际上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目前在我国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非公有制经济,但并没有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据1996年统计,在全国国民生产总值68万亿元当中,公有制经济为512万元,占76%。而在建国初期,私营工业产值则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私营商业的商品零售额更占到全国零售总额的85%左右。因此,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看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没有充分根据的。至于“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的说法更是没有道理的。这个论断的第二层含

4


义,指明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他既不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阶段,也不完全同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处的历史阶段,而是由于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形成的特定的历史阶段。处在这一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一种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我们必须经历这一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才能为社会主义的成熟和完善奠定必要的物质和社会基础。这就决定了对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从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有人怀疑我们现在的政策离开了社会主义,这种怀疑是不对的。可以说,建国三十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基本上是按照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原则的教条化理解去实践的,这当中我们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而我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就从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很快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因而我们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克服和纠正了以往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回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出发点上来。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脚踏实地的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的双重含义深刻地表明:资本主义在我国是可以逾越的,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不可逾越的,以为不经过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便可直接进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想的那种社会主义,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具体说来,我国国情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极端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废墟上起步的,建设时间不长,其间又历经曲折和动乱,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民总体上还比较低,而且很不平衡。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基本消费资料(粮、布、住宅面积等)、基本生产资料(能源、钢铁、化肥等)以及国民教育水平计算,我国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的甚至相差很大。各地各部门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一般说来沿海高于内地,东部高于西部,工业高于农业,城市高于农村。
第二,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也给经济发展增加了困难。我国总人口中大部分在农村,要使农民劳动致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我国劳动力虽然很多,但生产资料相对不足,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从而造成了就业困难。不仅城镇劳动力过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社

5


会经济负担,延缓了经济发展。
第三,我国国土广大,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按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较少,很多自然资源还有待开发和利用。我国国土总面积960多平方公里,在这辽阔的土地上,有近50亿亩耕地、草原,为我们提供了种植、畜牧之便;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为我们积蓄了广大的森林和丰富的矿产;四亿多亩江湖河塘的内陆水域,为我们准备了灌溉、养鱼之利;但是,我国每人平均耕地只有在15亩略多一点,相当于世界人均28%;总之,我国自然资源总量虽多,但人均数量少,从这个意义上说,又是资源不丰富的国家。
上述我国国情的各个方面,是相互制约、互相联系的,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对此,我们必须全面认识,决不可孤立地、片面地来认识国情。只有准确的认识国情,以国情为出发点,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少走弯路。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二)国情教育生活化教学的理解国情教育生活化教学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国情教育教学内容,要力求体现学生生活,并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二是国情教育教学形式———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学生乐于接受,符合学生心理倾向的,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在生活经验中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将国情教育教学生活化,有助于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使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国情教育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1、国情教育教学生活化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将国情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不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且是学生成长需要、本课程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决定的。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不是脱离社会的修身养性;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离不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国度;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目的,在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必然要关注社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升华到爱党、爱国、承担社会责任、肩负历史使命的高度。可见,国情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国情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才有个人的前途;有助于学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的理想与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创造出无悔的青春;有助于全面

6


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乐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以及鉴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2、国情教育教学生活化树立学生忧患意识
我国从总量上看是“地大物博”,但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战略意义的土地、水、矿产和森林等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约束。
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m3,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
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少、优质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近年来各种非农使用使良田大幅度减少,基本没有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目标;部分沿海省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0.8亩警戒线,全国666市旗区低于这一警戒线。
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资源浪费问题严重,农业上大水漫灌较为普遍,亩均用水484立方米;工业耗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三倍。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不到20%,总回收率约30%,分别比外国先进水平低3020个百分点。资源消耗速度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多,单位产值能耗是国外的2-4倍。
由于人口负载过多,加上长期以来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必要保护和建设,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草原因过度放牧而退化,大片原始森林因过度砍伐而消失,湖泊、江河、湿地在缩小,沙漠化、石漠化和荒漠化在加剧,海洋生态系统急剧衰弱,污染排放量不断增加,污染范围日益扩大,环境恶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
以上资料显示了我们应该让学生树立忧患,把环境和资源同祖国的命运、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教育学生爱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自觉地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7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
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
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
以上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都是我们能感受到的,所以让学生理解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民族文化素质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这一内容是有些困难的,只有让国情教育贴近学生生活,才能让学生了解我们取得成就的同时必须认清我们的国情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承担责任,肩负使命。
3、国情教育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的需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国情教育的核心是认清国情,爱我中华。学习的基本内容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小康奋斗目标,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等内容。具体内容有八项;
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国家、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知道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

8


身素质;
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转变为现实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在将来的
职业生涯中爱岗敬业,奉献社会。
新课改革确立了“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新理念,新课程明确指出:本课程的性质具有实践性,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在教学建议中也作出如此规定: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为国情教育教学联系生活提供了可能。
三、国情教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
(一)国情教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
以往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有时虽然在教学目标上也注重能力的培养,但注重也是掌握、理解、分析书本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能力。因此贯彻生活化的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一维转向多维,应该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个方面。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思想政治课虽然要淡化学科知识体系,但仍必须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能力等。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思想政治课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比较、调查、探究等,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的生活经验,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把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为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思想政治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学生充分张扬个性,积极进行自主探究获得情感体验,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

9


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养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同时,制定教学目标要讲“近、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在学习艰苦奋斗这一内容时,设计了这样的知识目标艰苦奋斗的基本内涵。能力目标理解艰苦奋斗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曰常生活中自觉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从不同层面对学生提出要求,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更易接受,理解。
(二)国情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应回归生活1、在情境体验中参与生活。
学习是需要体验的。严格地说,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学习知识后,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运用的机会“,做”的机会,参与生活的机会。在国情教学中,如果单纯用理论去分析,很难使初中学生掌握,必须设定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生活化”教学就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生活情景对学生认知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生活情景密切相关。但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社会经验。因此,在理解掌握国情内容上有不少困难。若教师不注意适当地设置情景,国情教育生活化教学就难以启动。只有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去感受所学的内容,学生才可以真正理解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关系。国情教育生活化情景创设的主题来源广泛,既可以来源于现实的自然生活情景、社会情景,也可以是历史情景,既可以是真实生活情景的再现,也可以是虚拟的生活情景。这正是在生活中创设情景,在情景中参与生活。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间建立关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也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学习第三单元第三节《学会合理消费》这一内容时,根据教材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我可以设立这样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体验的主题是“你的压岁钱是如何安排的”。具体的体验过程是这样的“:让学生说出自已的不同安排,探讨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欠合理,这样,学生便可以水到渠成地对合理消费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而来,进而为继续学习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做好了铺垫。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因此,在国情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成为感受、体验生活情境的主人,使学生在不断的感受体验中、交流中,就可以轻松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国情教育生活化情境创设的题材来源广泛,既可以来自于现实的自然生活情境、校园生活情境、社会生活情境,也可以是历史的情境;既可以是真实的生活情境的再现,又可以是虚拟的生活情境。这正是,在生活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参与生活。

10


2、在互动交流中理解生活。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它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教学模式中的一个要素,而且还代表了教学的一种手段。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关注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需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以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建构主义心理学倡导:创建解决问题的情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新课改正是基于这些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师生双方在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流情感。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情感;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也会流露在他们的语言、动作、表情中。师生彼此间情绪交融,相互调适,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温馨的师生关系正是在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和共鸣中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和内省,那么,道德观念的内化、能力的发展以及觉悟的提高都不可能实现。因此,在国情教育教学过程中,设置了诸多的“探究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问答,讨论和辩论;或以学生分组活动的形式,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在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来掌握知识,并参与生活和理解生活。如学习“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一课时,教师设计“结合切身感受,谈谈你生活地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讨论交流自已了解的环境状况,教师引引导学生明白环境问题的危害,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互动过程中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既能轻松顺利完成,教育的效果也很好,因此,这种互动交流,让教师和学生都卷入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它一改传统教育的接受式,灌注式教育模式,注重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注重学生的感情经验,注重活动,注重“学会学习”和“终生学习”,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挖掘学生作为人的本质力量。这里便必不可少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正是在这种互动交流之中,学生才能树立忧患意识,更深刻地理解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国情现状。
3、在探究拓展中升华生活。
国情教育教学只有回归到生活中去探究拓展,学生才能获得真正运用知识的机会,才能体验到知识运用的成功与快乐,新的课程正是注重了学生在课后的探究拓展中升华生活的能力。培养一个会运用知识,会生活的人,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归宿。达到真正理解知识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的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思想政治新课程就是在探究拓展中达到升华生活的这种目标。师生共同来探究如何“如何实施可持续

11


发展战略”;学生通过查资料提出应发展循环经济,把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如何“参与政治生活”学生发现在学校周围有一些小摊贩影响路边的交通,他们给区人大代表写信,希望得到解决„„在这些探究拓展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各式各样的学生参与生活,我们给学生打开了课堂教学的大门,突破了教科书的局限,带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入生活,走入社会,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在仔细的观察中、在认真的思考中,不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升华生活,了解现实实践内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并推进实践能力的发展,推进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探究升华活动还可以把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外,如适当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教材学生必须走出课堂,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去印证教材中的理论知识。
(三)国情教育教学生活化基本操作
前面提到,国情教育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等,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情景导入),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国情教育教学生活化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循环。“从生活到教学”既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使课堂尽量成为学生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从教学到生活,”则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操作流程是:


生活经验经验知识(技能)
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堂拓展生活经验与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认识
操作要求为:课前准备,明确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要达成目标的重点、难点,明确学习知识与学生经验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现实生活。课堂教学,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

12


受与体验,注重知识迁移、知识学习的内化,体验知识学习过程,引发学生运用知识的欲望。课后拓展,反思课堂学习体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运用知识参与实践、提高认识、巩固知识。
1、教师在备课时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生活经验积累的实际情况,寻求利于教学的生活案例,找到国情教学与生活教育的结合点,并把生活案例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示给学生。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带着问题预习课文内容,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课文内容。
2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课前引入生活案例的体验与感受,合理地寻求学生对生活案例的体验与感受,合理地寻求学生对生活现实的体验与教材知识教学的结合点,让学生由直接经验迁移到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并将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标。
3、课后的拓展延伸工作。在前两个环节中,教师课前以生活事例引入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思考,课内寻求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教材的结合点,让学生由直接经验迁移到对教材知识的学习。而此环节则是整合学生的直接经验,并将教材中学到的间接经验再转化为直接经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通过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真正感受知识学习的有用和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的成长。
国情教学的生活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备课不再仅仅是备知识点、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生活内容,备学生,备学法,备知识的呈现方式等。
(四)国情教育教学方法应贴近学生生活
1亲身实践法。实践法就是将所学理论,特别是国情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尝试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由于参与性强,所以学生兴趣很高,恰当运用这种方法既可以提高学习国情知识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个内容时,我就给学生布置了每人去了解你生活的周围的环境情况,亲身感受环境和我们生活的联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涨。过去学生对周边的环境不关心,通过这次实践课,感性真实的体会到了环境的变化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同时,每个人都写下了实践心得体会,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2、模拟生活法。
我在实践法中又应用了模拟生活法。模拟生活法。它是一种通过模拟生活中的发生在身边的事例来理解课本知识的方法。例如:在讲《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时,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学生分别扮演了人大代表、媒体等,合理的解决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学生们虽然表演水平不高,但个个演得津津有味,表演结束后,学生们也自然地理解了作为公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学生们有切身的感受,得出来的结论也容易被接受。而且,通过联系实际,还可

13


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联系、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时事点评法
中学生关心社会,思索人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有着一定的探究欲望。在国情教育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感兴趣但又存在迷惑的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努力思考、热烈讨论,如在学习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内容时设计了这样的辩论,2008年在我国将举办的奥运会主体育馆称为“鸟巢”,它是一个投资巨大的项目。它的建设方案公布之后,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表明自己的各种想法。对此,我班甲乙双方同学也有不同的认识。甲方同学认为: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如果脱离国情,铺张浪费办奥运,是十分有害的。乙方同学认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完全有能力举办一次豪华高档次的奥运会,包括斥资巨大的体育场所,来刺激消费,增加就业,不会有什么负面的作用,甲方的担心是多余的。现在请你当评委,试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评点。学生就分别从我国的国情和国力、我国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的利益、一切从实际出发等角度,交流各自的看法,表达共同的志向。事实也证明,把握时代脉博,永远充满浓郁时代气息的政治课,学生是比较喜欢的
4、专题讨论法
在教学“辉煌六十年,跨越大发展”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了“十一”庆典的视频资料,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经济、政治、科技、国防等方面的展示,进行分组讨论以下内容:新中国取得成就的原因,意义,联系教材认识到虽然取得很多成就,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想实现共同理想,取得更大的成就我们任重而道远,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就要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为祖国自豪的同时也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样,就把国情教学从知识的掌握升华到思想觉悟的提高,爱祖国、爱人民不仅仅停留到口头上,而要付诸于实际行动中,学生自然明白现在要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报效祖国这个道理。
四、国情教育教学生活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国情教育教学贴近生生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关键是如何提高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历来是政治课教学所坚持的原则,但联系的“实际”应该是贴近学生的最直接的生活实际。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整合的追求。新课改就是要强调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主张用富有生活意义的案例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活化知识;注重以学和生活逻辑为主导,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态度和情感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由此可见,

14


国情教育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国情教育教学内容,都显示着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散发着生活的气息。大多是通过情景导入、情景分析、和情景回归这样三目的内容,把知识和生活捆绑在一起呈现出来。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就必须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先去关注社会生活,甚至是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视野开阔,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国情教育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求教师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主题性教育活动”“研究性教育活动”。让学生融入家庭、融入社区,去观察、去感受、去分辩,以汲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国情教育教育教学要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不能脱离生活而去学习死的知识。
(二)国情教育教学生活化要让学生经历学习体验。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师和学生所发挥的是双主体的作用,这种教学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师生在这种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进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而学生学习方式由此更重视体验,他们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已扩展到情感情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强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法的突出特征。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学习体验,必须实施“六大解放”“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先生曾对旧教育进行猛烈批评而提出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身体性参与。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生活、看自然;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操作、去实验、去做事情;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听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将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余时间还给他们。
(三)国情教育教学生活化要尊重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学习是人的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得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已的感官,发展自已的大脑,并作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因此,教师在国情教学生活化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了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了”。教师要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现实生活中具体生动的形象、生活事例为中介来

15


进行思索。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从而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
(四)国情教育教学应注意知识的践行
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表达课程的目标,这是新课改的本质要求。这反映了由过去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科体系到现在更为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也是政治学科贯彻德育原则的内在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国情知识,应该说不是纯粹为了应付考试,主要在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乐于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这些政治素养,在于践行。所以知识必须回归生活,要合乎生活逻辑。但这里的回归,不只是简单传统的作业完成,而是更为广泛现实的社会生活参与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等。只有真实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
-
„„

16


结论
国情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不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且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本课程的教育目标决定的。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不是脱离社会现实、社会实践的修身养性。其实无论是让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还是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都离不开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中国国情。关注社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升华到爱党、爱祖国、爱民族、承担社会责任、肩负历史使命本身就是最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国情教育并非是空洞的大道理的说教和灌输,而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国情教育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把国情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联系起来,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国情教育内容中寻找到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就会使学生感到国情就在自已身边,就在自已的生活和成长之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明白自已肩负的使命。但可能这些教学实践还不是很成熟,但还是希望对初中政治国情教育教学能起到一点微薄的作用。
论文结束了,但是并不意味着我的研究到此结束了,我还会继续努力,把这个对国家对学生成长都有重要意义的话题研究下去。我的论文虽然完成了,但是里面肯定会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继续改进,继续完善,能使它起到一定的作用。尽管文章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它毕竟是我三年研究生学习的一个验证,一个结果,所以我还是非常珍惜它。



17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选集(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吴松年庄永敏思想品德新课程百问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王淑芹国情教育诸关系的探讨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4]王建平论国情教育的紧迫性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5]龙永志政治裸中的基本国情教育:学科教育2000[6]井国寿国情教育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的渗透青海教育2000[7]王金印国情教育刍议高等建筑教育19999月第3
[8]张冬祥思想政治新课改的生活化教学思考科技信息2008年第35[9]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10]胡田庚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思考高等函授学报2007年第三期
[11]陈惠芬中学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初探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
[1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13]陈琳琳新课程改革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有效转变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9
[14胡定荣论教学联系生活的三个基本问题江西教育科研20055[15]吴家庆蒋国海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会实践2002
[16]林崇德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8


[17]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课程教材教法20092
[18]周蓉晖初中政治课“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建构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第328
[19]顾明远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0]杨伊生教学心理学远方出版社2003

1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ba12f3131126edb6f1a10a9.html

《国情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