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建设对城市演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4-04 02:18: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化遗产20]3年第4期 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建设对城市演剧的影响术 宋俊华纯 [摘要]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建设对城市演剧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城市演剧 空间从纯商业性的戏院转变为商业性、专业性和公共性兼备的城市文化空间;其二,城市演剧淡化了传统的 历史、情爱、神仙等题材的剧目,大大突出了现实、政治题材的剧目;其三,城市演剧改变了传统演剧格局, 形成了以商业演出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其四,城市演剧改变了传统的演出形态、传承方式和文化 生态,形成了新的演剧业态。民国时期广州的市政建设,改变了广州演剧的原有业态和历史进程,开启了近 代政府干预演剧活动的先例。 [关键词]民国时期广州市市政建设城市演剧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890(2013)04—058—10 大丰富了广州城市文化的内容。 问题的提出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演剧如 民国时期也是广州城市建设的重大转型时期。 新型市政建设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推进了广州市 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而且加快了以粤剧为代表 的农村演剧向城市演剧转变的进程,为城市戏剧 与城市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何进人城市,如何融人城市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 部分,这不仅是探索戏剧内在发展规律的重要课 题,也是考验城市文化建设者智慧的一个难题。 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建设与广州城市演剧的变迁, 民国时期广州城市建设对城市演剧的影响, 是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的要求。在城市迅猛 发展的今天,思考民国时期广州城市建设对城市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范 例。 演剧的影响,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民国时期是广州粤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演 出形式方面,一大批新式剧场、舞台设备的投入, 大大提高了演出效果;在演出组织方面,由集体 制戏班向名脚挑班制转型,使演出竞争加剧,流 派纷呈;在剧本方面,创作繁荣,题材广泛,不 道光二十年(1841年),广州出现了第一间 具有营业性质的戏园“庆春园”。此后,怡园、锦 二、市政建设对城市演剧空间的重构 断创新;在传承人培养方面,民间传承、科班教 育、戏校教育多种形式并存;在戏剧传播方面, 大众传媒的广告宣传被广泛运用,等等。这些既 奠定了近现代粤剧的特色和发展态势,又实现了 园、庆丰、听春诸园相继建立。张光裕《小谷山 房杂记》有载:“戏院之设,歌舞升平。其风始自 京师,行于直省,而通商口岸为尤盛。道光初年, 粤省有江南史某,禀官设庆春园于内城卫边街; 粤剧演出从以农村为主向以城市为主的转换,大 时怡园、锦园、庆丰园、听春园相继而起。兵 [作者简介]宋俊华(1968一),男,陕西富平人,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黄纯 (1986一),女,广东潮州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广东广州,510275)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戏曲生态研究》(项目编号:10BZW070)、中山大学重大项目培育项目《粤港 澳粤剧城市化演变与传承研究》、广东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项目《岭南濒危剧种生态研究》、2013年度《广州大典》与博士 学位论文资助项目“晚睛民国时期广州粤剧演出形态的城市化研究”(项目编号:2013GZB03)阶段成果。 
燹后,气未复,舞榭歌台,鞠为茂草;观世变者, 
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建设改变了戏院的经营现 不无盛衰喧寂之感。”①这些戏园大都仿照茶园形 状,确立了商业化经营模式并使之合法化。市政 
式经营演出,属于私人性质,正如程美宝在《清 末粤商所建戏园与戏院管窥》一文中所讲:“道光 年间广州这类戏园招待的似乎只限于与园主熟稔 的诗人墨客,并非以公开售票的形式经营。”② 府明确规定戏院应由商人投承经营。民国时期的 《广州市市政公报》中,就收录了5O多份戏院投 承公文。根据投承公文记载,民国时期的海珠戏 院就先后被合益公司谢伯直④、宏发公司卢定南⑤、 同乐公司陈启明⑥、祥兴公司陈祥⑦、复兴公司王 复兴⑧等商人投承经营,戏院经营已经走向了公司 化。 到了光绪年间,广州相继建立以刘园、广庆 为代表的一批戏院。光绪三十年(1904年)所建 的普庆戏园,开始实行凭票入座,此后的乐善、 南关、海珠等戏院也都具有一定的现代规模。到 了民国初期(1914年),广州新建的太平戏院已 城市戏院由商人投承经营,是戏院运营规范 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戏院戏饷的开投和认缴, 采用新式旋转舞台、男女合座等设施。 方面加强了市政府对戏院的监管,增加市政府 城市现代戏院的兴起,与传统戏剧的城市化 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班主、班蛇、 密不可分。传统戏剧开始从农村广场、神庙进入 会馆垄断演剧经营的格局,使戏班和戏院建立了 城市戏院,从民俗演剧、酬神演剧向商业演剧转 变,并随着1920年广州市政建设的兴起而被强 平等合作的新关系,促成了城市演剧空间市场化 化。城市戏院连同其中的演剧,被整体纳入到市 经营模式的确立。 政建设中,作为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建设的重要内 (二)推动了城市演剧空间的专业化发展 容而被规范,纯商业性的城市演剧空间被重构成 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府从市政建设的需要对戏 商业性、专业性与公共性兼备的城市文化空间。 院进行了改建,使城市演剧空间向专业化方向发 (一)确立了城市演剧空间的市场化经营模式 展。如对海珠戏院的改建,市政府就明确表示: 刘国兴在《戏班和戏院》一文中写道:“戏院 “惟此次该戏院从新建筑,关系市政观瞻,仍着该 建立之初,大多由各大戏班的东主投资,其主事 局认真监督工程,严加取缔,毋任敷衍塞责。”根 人多为各大班的东主的亲信。如广州的海珠戏院, 据市政府的指示,工务局提出了一个详细改建方 即由何萼楼的宝昌公司的管事,‘籍福馆’成员祝 案:“查照海珠戏院系民国十六年五月廿一日报 鹏主持;乐善戏院则由邓瓜的宏顺公司的管事, 建,旋因图则三合土阵柱钢根筋排列不妥,揭示 ‘籍福馆’成员伯鹏掌握。他们互相勾结,垄断戏 从新计划,又谕该匠注意下列八事:(1)该戏院 行;也互相倾轧,勾心斗角。”③可见,城市戏院 于门面建铺店局面殊欠堂皇,应不准建;(2)人 在建立初期,仍然沿用传统戏班经营模式, “班 路应在该院正中之大门分两边入座,庶免拥挤; 主”、“班蛇”掌控着戏院经营的实际大权,戏院 (3)楼上下两旁座位应作弯线兜向舞台,使视线 等公司性组织往往徒具外壳,不具有真正的经营 得以集中;(4)锣鼓弦索手之位置应在舞台两旁 权力。 遮身之内,免为观客视线之障碍;(5)观客出路 转引自黄佛颐编纂,仇江点注:《广州城坊志》卷一,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页。 程美宝:《清末粤商所建戏园与戏院管窥》,《史学月刊》2008年第6期。 刘国兴:《戏班和戏院(粤剧史话之二)》,《广东文史资料第11辑》,第211页。 《呈省长据财政局呈报核准商人谢伯直承办海珠戏院请察核备案由》,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市政公报》, 1925年第185期,第28—29页。 《批财政局据呈海珠戏院经核准宏发公司承办各节准如承办理由》,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市政公报》,1926 年第235—237期,第l96—197页。 《核准同乐公司承办海珠戏院案》,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市政公报》,1930年第376期,第64—65页。 《指令财政局呈报海珠戏院戏捐将届期满准将底价核减再行招商投承由》,广,1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政府市政 公报》,1935年第491期,第127—128页。 《指令财政局呈据海珠戏院承商王复兴状请将海珠戏院改名为海珠大舞台似可照准准予备案由》,广州市政府秘书 处:《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5年第504期,第89—90页。 
每边各设横门两度,每度至少围六尺;(6)院内 之东西边应各留一巷,宽度至少六尺,以利交通; 全市种痘运动大巡行外,特制备多种传单标语旗 帜以唤起市民注意,……又特备多数影片说明种 痘日期时间分发市内各影画戏院,在开演时先行 影出,俾市民一体周知。”④ 显然,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建设已把戏院纳人 市政服务范畴,城市戏院已不再是私人的或纯粹 演剧的空间,而是一个能够开展国民、市民教育 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7)钢筋三合土建筑,钢筋之位置原图本未尽妥 善,应重行设计妥当;(8)按主以建筑物为债权 之保障,应令来局具结声明,对于此项建筑已表 同意,无免日后发生异议。”①这个方案既考虑了 景观、卫生、安全等基本市政问题,也考虑观演 效果等演剧专业问题。 此外,民国时期广州市卫生局颁布的《广州 市卫生局修正取缔戏院章程》对城市戏院卫生管 总之,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府出于市政建设的 需要,对戏院经营、戏院建设和戏院功能等提出 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 统的演剧空间,既实现了传统演剧空间从农村广 场、神庙向城市戏院的转换,又促使了城市戏院 从单纯的商业性演剧空间向兼具市场性、专业性 和公共性城市文化空间转换,为传统戏剧的城市 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理做了专门规定,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要求戏院要 按期洒扫清净,保持座位、厕所、食物餐具的清 洁、通风等外,还特别提到了要明确观众的观演 距离。② 民国广州市政建设中对戏院观演效果和观演 距离的规定,突出了城市演剧空间的专业性要求, 为城市演剧中的舞台照明、道具装置等新技术的 运用奠定了基础,大大推动了城市演剧空间的专 业化发展。 (三)增强了城市演剧空间公共性的功能 三、市政建设对城市演剧剧目的规范 1926年,广州市政厅从市政建设的需要,批 1926年《广州市市政公报》第232期批第 266号《批教育局呈请转饬市内戏院剧场悬挂总理 遗像并朗读嘱候行公安局照办由》就指出:“日前 职局戏剧审查委员会为尊崇本党总理及宣传革命 事业起见,曾议决各剧场无论开演锣鼓剧及影画 戏等,当未开演之前必须悬挂总理遗像遗嘱,并 将遗嘱朗读,读时全场人员均须起立致敬,以昭 隆重而兴感奋在案。事关尊崇总理,转饬市内各 戏院据呈一体遵照,实为公便。谨呈。”③广州市 准设立了戏剧审查委员会,《广州市市政公报》第 227期《广州市戏剧审查委员会章程》对该会做 出了具体的规定。戏剧审查委员会以广州市教育 局长为主席,由教育局长函聘熟谙或热心改良戏 剧者二十一人组成,宗旨是“改良戏剧”,改良范 围包括“广州市内之锣鼓戏、白话戏、影画戏、 傀儡戏及其他关于戏剧种类者”。戏剧审查委员会 的主要工作是“督促各戏剧团体;根据总理三民 主义,编演革命新剧,以期改造社会,促进国民 革命;培植民德,促进文化,提倡美育,奖励艺 术;禁止辱国迷信、诲盗诲淫等词曲及表演。”⑤ 指导戏剧创作、审查演出剧目是戏剧审查委员会 政府要求城市戏院悬挂总理遗像和宣读总理遗嘱, 城市演剧空间俨然成了市民爱国教育的场所。 此外,市政府也把城市卫生安全宣传工作引 入城市戏院。1927年《广州市市政公报》第256 《呈省政府报告十六年二月份行政情形由》提 到:“是月本市有天花症发现,颇为剧烈。除举行 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 统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业态,促使了城市演剧剧目 的规范化发展。 《迟发海珠戏院建筑图则案》,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市政公报》,1928年第292—293期,第73-74页。 《广州市卫生局修正取缔戏院章程》,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市政公报》,1926年第227期,第27—28页。 《批教育局呈请转饬市内戏院剧场悬挂总理遗像并朗读嘱候行公安局照办由》,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市政 公报》,1926年第233—234期,第88页。 《呈省政府报告十六年-l份行政情形由》,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市政公报》,1927年第256期,第51— 60页。 《广州市戏剧审查委员会章程》,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市政公报》,《广,1市戏剧审查委员会章程》,1926 年第277期,第21页。 60 
(一)市政建设转变了城市演剧剧目编创的价 
值趋向 
的剧评则以讨论剧本改良为主。改良传统,提倡 文明新风的剧本创作成为当时剧评的主流取向。 (二)市政建设强化了城市演剧剧目的审查 戏剧审查委员会成立之后,广州市强化了城 1929年《广州市市政公报》第335—336期 《教育局改良戏剧会之新进展》制定了改良戏剧十 大实施原则:“(1)提倡科学化、民众化、革命化 的艺术教育,以破除一切宗教思想的谬见,养成 市演剧剧目的筛选和审查。为此,戏剧审查委员 会制定了《广州市教育局取缔新旧戏剧条例》,明 确规定剧目的审查程序和禁止演出的内容,包括: (1)有反革命意味者;(2)凡化装表演歌词有涉 及诲淫诲盗者;(3)残忍杀害有背人道者;(4) 团结协作之精神,确立革命的人生观;(2)表演 帝国主义侵略政策之凶暴残忍,以促进民众参加 国民革命之决心;(3)提倡民主政治,打破封建 思想,消减阶级观念,并藉舞台演习四权之运用 以培养民众参与政治之能力;(4)提倡勤俭、耐 劳、互助为人类生存之妥件,打破骄奢、怠惰、 自私之恶习;(5)提倡人类幸福均等,反对藉特 殊势力以凌压民众社会之蛮贼;(6)表演社会一 过于神怪能导人迷信者;(5)有诈术骗术意味者; (6)广告上不正当之标题者;(7)其他关于危害 社会治安或社会道德者。② 1930年《广州市市政公报》第349期《教育 特刊》对经戏剧审查委员会审查禁演戏剧情况进 行总结:“统计十年取缔各剧、影戏类、全部禁影 切恶癖之毒虫,以引导民众从事于有用之职业及 趋向正当之娱乐; (7)提倡男女平等,在政治、 经济、社会、教育各方面男女均有共同享受之权 利,反对纳妾宿娼之恶习,以尊重女子人格;(8) 提倡纯爱情的自由婚姻,打破买卖式的婚姻制度; 者,有《孔夫子》等四套。局部禁影者,有《妖 光侠影》等十一套。准予放影者,有《飞剑侠》 等一百一十七套。锣鼓戏类,全部禁演者,有 《魔缘动佛心》等三出。局部禁演者,有《神眼蛾 眉》等十二出。准予开演者,有《十载假须眉》 等五十四出。拟予奖励者,有《雪国耻》等五 出。”③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戏剧审查委员会审查 批准或禁止上演的剧目也逐渐增加。民国二十四 (1935年)《广州年鉴》所附录的《广州市准 禁演戏剧一览表(廿二年五月至廿三年五月)》记 载,从1933年5月至1934年5月,被批准上演剧 目共196个,禁演剧目76个。④从中,我们可以 (9)提示青年向上途径,表演意志薄弱之可耻, 鼓舞独立奋斗之精神,藉以挽回厌世自杀之颓风, 增进人生之兴味;(1O)提倡人类自体应有完全发 育之自由权,反对野蛮时代所遗留损害身体一切 之装饰’?。① 在市政建设的影响下,城市演剧剧目编创的 价值趋向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才子佳人剧目受 到较大抑制,而具有社会教育功能的剧目则获得 了较大发展。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剧目如《文天 祥殉国》、《熊飞起义》、《袁崇焕督师》等,直接 反对清朝帝制的时事新戏如《火烧大沙头》、《温 生才刺孚琦》、《秋瑾》等,或批判社会不良现象、 倡导文明新风的剧目如《盲公问米》、《周大姑放 脚》、《赌之累》、《赌之害》、《赌仔回头》、《酒之 累》、《痛除四害》等成为城市演剧的主流。 这种转变,在民国前后期广州演剧的剧评中 也有所体现。《广州民国日报》中刊载了大量的剧 评,民国前期的剧评以品评演员为主,民国后期 看出当时戏剧审查委员会对剧目审查,是按照不 同类型戏剧不同标准的原则进行的。 对时事剧,戏剧审查委员会是支持为主,甚 至给予奖励,造就了民国时期广州剧坛时事剧大 量编演的盛况。 对历史剧,戏剧审查委员会是以禁演或删改 为主,对历史剧中有碍风化或者讽刺政府进行禁 演或者要求删改。如指出凤来仪班演出的《武则 (三本)》:“查第四场陶季丹向狄仁杰调情及第 《教育局改良戏剧会之新进展》,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市政公报》,1929年第335—336期,第页。 《广州市教育局取缔新旧戏剧条例》,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市政公报》,《广州市教育局取缔新旧戏剧条 例》,1926年第277期,第24页。 《教育特刊》,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市政公报》,1930年第349期,第104页。 广州年鉴编纂委员会:《广州年鉴》卷八《广州市准禁戏剧一览表(廿二年五月至年三年五月)》,中华民国二十 四年十二月出版。第109一l14页。 61 
七场冯怀义向武媚娘诊脉调情各节有伤风化,须 止。 将之删去方准开演”;人寿年班演出《武穆抗金兵 头本》“两狼关爆炸改为被金兵爆炸,不准口白有 显然,戏剧审查委员会作为民国时期广州市 政府的机构,代表市政府开展城市演剧剧目审查 的,他们的审查意见既反映了阶级统治和市政建 设的需要,也反映了当时城市演剧的基本生态, 传统的历史、情爱、神仙等题材的剧目受到一定 ‘天祜’等语”。再如,指出觉先声班演出《楚汉 争》:“须将项羽率部掘秦皇墓,屠杀人民,及提 韩生落油炉各节删去,第三场‘不良政府’句要 删去,余准演”。 对睛爱剧,戏剧审查委员会对其中所谓“诲 淫诲盗”、“有伤风化”的剧目,要求禁演或者删 程度的限制,反映现实、政治题材的剧目则被鼓 励和强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与农村草台、神庙 演出密切关联的一些例戏、仪式剧剧目被禁止或 限制,使得传统戏剧在进入城市、走向规范过程 改。如指出月团圆班演出的《难忍相思泪》:“世 仪与世恭争向公主求婚一场,第十二场言语举动 中,付出了牺牲部分自我的沉重代价。 流于粗俗,应予改善”。指出日日升班演出的《金 蝴蝶》:“须将戏叔一场删去方准开演”。从民国时 期的整个广州剧坛来看,戏剧审查委员会情爱剧 限制不是十分严格,禁演者少,删改者多。 对神仙剧,戏剧审查委员会审查最严。在 民国时期的广州,不仅有本地多剧种并存竞 四、市政建设对城市演剧格局的重建 争的情形,也有本地剧种与外来剧种并存竞争的 情形,还有戏剧与其他文艺形式并存竞争的情形。 广州市政府市政建设的强力介入,干预并强化了 《广州市准禁演戏剧一览表(廿二年五月至廿三年 五月)》所列22个禁演剧目中,神仙剧就有l0 个,占了将近一半,包括人寿年班《龙虎渡姜 公》,菱花艳影女剧团《地域寻妻》,璇宫艳影女 剧团《香山大贺寿》,天喜京班《开辟天地》,钧 天乐班《打劫阴司路》、《龙虎渡观音》,中华兴班 《j气自牡丹》、《刘全进瓜》,大观园班《张天师 这种竞争,使城市演剧在演出场所、戏班阵容、 演员数量、演出剧目,都呈现出与往不同的发展 态势,一个新的演剧格局得以形成。 (一)市政建设推动了演剧场所的集中化和规 范化管理 头本》,大中原班《观音出世》等,都是因“导人 迷信,做作神怪”而遭到禁演。其中人寿年班 《龙虎渡姜公》一剧因屡禁不止,市政府还专门下 文规定禁演神仙怪剧。 《广州市准禁演戏剧一览表(廿二年五月 张方卫《三十年代广州粤剧盛衰记》一文写 道:“先前,粤剧是以年节演出及演酬神戏为主 的,那时广州及四乡有名目繁多的神诞,如玉皇 诞、天后诞、观音诞、关公诞、华光诞、土地诞, 乃至华陀诞、金花诞……等,每值神诞,各地例 皆演戏酬神。……清末宣统年间,广州西关尚有 天后庙、三界庙、北帝庙三处戏台。此外,‘西关 之宁波会馆、湄州天后庙、文澜书院,新城之外 至廿i年五月)》中,璇宫艳影女剧团演出的《香 山大贺寿大撒金钱》遭到禁演值得注意,禁演的 理由是“有乱观众秩序,应禁演”。《香山大贺寿》 是粤剧的四大例戏之一,分为《观音得道》、《观 音诞辰》、《观音十八变》与《刘海洒金钱》四 折。最后一折《刘海洒金钱》中,舞台上将挂起 省旅粤各会馆、神庙等,每值神诞,亦必公开演 戏,任众人观,惟所雇皆中下班,备数而已”’。② 早期的戏剧演出,可以说并没有非常固定的演出 场所,即使是在广州城市,也只是在茶楼酒馆当 中充当茶余饭后的消遣活动,更多的是出现在逢 年过节的草台戏棚或者是寺庙祭神的场合。 出于建设近代城市的需要,广州市政府取缔 了很多寺庙用地,将其改为公园、游乐场以及教 育场所等近代市政设施,如孙科当政时期对市内 枚大仙桃,刘海奉观音谕把金钱抛向观众时, 仙桃也突然爆开,藏在桃内的仙女同时向观众投 掷金钱,营造热闹的气氛。①这是粤剧仪式性演出 的重要遗存,是农村草台演出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也是传统粤剧的特色所在,然而随着粤剧进入城 市和市政管理的加强,粤剧这一仪式性演出被禁 参见何锦泉:《香花山大贺寿》,《南国红豆》1994年6期。 张方卫:《三十年代广州粤剧盛衰记》,转载《粤剧春秋》,广91: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8页。 
大街小巷的土地庙的清除和拍卖,还有市政公报 中所提到的对玄妙观、观音祖庙、天后庙、华帝 庙以及光孝寺的取缔。随着寺庙的拆除,民众的 特等画院 新国民画院 500 4.5 中华画院 明珠画院 永汉画院 500 500 
500 4. 5 4. 5 4. 5 祭祀活动也随之减少,作为祭神娱乐的演剧活动 也会大受影响。另一方面,出于社会治安的管理 南关画院 模范画院 中国画院 250 250 250 250 250 250 187. 5 187. 5 187. 5 2. 3 2. 3 2. 3 2. 3 2. 3 2. 3 1. 7 1. 7 1. 7 需要,市政府还取缔和限制茶楼酒馆的演戏活动。 1927年《广州市市政公报》第246期令第684号 《令公安财政局奉令禁止茶楼酒馆演戏仰遵照由》 就指令:“禁止茶楼酒馆雇用男女班演戏,惟女伶 唱曲不在此限”①。可见,民国时期市政建设的种 种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广州城市的演剧场所 影戏捐 甲等画院 中山画院 西堤画院 大德画院 和范围,使得商业剧场最终占据绝对优势,推动 了戏剧的商业化发展。 (二)市政建设强化了对演剧竞争的协调和规 范 乙等画院 新画院 民乐画院 天星画院 明星画院 156. 25 156. 25 1. 7 1.4 民国时期,广州城内有影画戏、大班戏剧、 和平画院 京戏、锣鼓大戏、粤戏、堂戏、白话戏、傀儡戏 等多个剧种存在,为了协调和规范各剧种、戏院 的竞争,广州市政府对不同剧种征取不同税额。 丙等画院 华民画院 56.25 先施天台 合计 西堤大新天台 1.4 1.4 43 4. 1 56.25 4718.75 455 932年《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第412期《各戏 院解缴戏捐统计表》②就刊载了当时各剧种、戏院 的税收情况。 科目 戏院名称 收入数 百分比 游艺场捐 惠爱大新天台 安华公司天台 合计 455 455 1365 4. 1 4. 1 12. 5 海珠戏院2550 乐善戏院 大戏捐 太平戏院 宝华戏院 合计 22. 8 l1o0 1100.O1 183.34 4883.35 总计 l0967.1 10o 10 10 7. 7 4J4.5 1924年3月6日第3版《广州民国日报》在 《戏院与游戏场》报道中提到:“戏院原为市民消 遣场所,征收税饷,不病于民。盖非殷富之家不 常至,贫乏者可不到。故戏饷实间接征诸殷户, 取之无伤也。游戏场纷纷增设以后,戏院顿形冷 淡,收人因以不给,纷请政府减饷,而政府所得 亦因以少。夫游戏场纳饷不多,而常常滋生事端, 且游戏场乃公共场所,管弦之声,且夜不绝。”③ (4-公安财政局奉令禁止茶楼酒馆演戏仰遵照由》,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市政公报》,1927年第246期, 第17—18页。 《各戏院解缴戏捐统计袁》,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2年第412期,第91页。 《戏院与游戏场》,《广州民国日报》,中山大学图书馆影印,1924年3月6日第3版。 63 
可见,当时游艺场征收的数额远比其他戏院的数 额要少,相比之下游艺场的经济负担比其他的戏 院轻,因此他们能够维持较低的票价,以吸引观 众,这就为一些小剧种或者是少数类型的演出形 改组,推选干员五人,组织执行委员会,主持一 切。现并筹备千元巨款,添置应用各物,又编就 新剧多套,于本市剧界将放一异彩云。”② 1930年《广州市市政公报》第373期《改良 戏剧研究会设立剧社联合委员会》指出:“改良戏 剧研究会自设立以来,除开会研究外,曾招收学 员、开设剧艺班、制造戏剧人才,近更附设民众、 式提供了存在的可能性和生存空间。 (三)市政建设加强了演剧戏班的调控 辛亥革命前夜,一些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的文 人和粤剧艺人,曾组织过一种改良班,习称志士 班。最先出现的“志士班”是光绪廿八年(1902) 的“振天声”和“振南天”等。继之,则有光绪 卅二年(1906)的“优天影”、“正国风”、“司天 东方两剧社,以资实地练习,普遍宣传。该会同 人现又以各剧社成立有年,同负宣传之责,特依 照章程联络各剧社在该会下附设各剧社联合委员 会,计加人者有蜚声等十一剧社。”⑧这些剧社包 括蜚声、木铎、民众、真相、东方、晨钟、志乐、 琳琅、民声、国风、世风等,都是以改良戏剧, 铎”等。到了宣统二年(1910),又出现了“天演 台”、“新国风”和“木铎剧社”等。辛亥革命 后,还有“警世钟”、“警世晨钟”、“天人幻影”、 “人镜社”、“新天地”等班社。但“志士班”在 宣传革命为己任的剧社。市政府的宣传和教育,为 志士班的存在和剧目的编演奠定了基础;剧社联 成立过程中,处境却令人担忧。刘国兴在《戏班 和戏院》一文中讲,因“志士班”的成员,大都 不熟行情,常常受“藉福馆”的成员排挤和压抑, 不易接到台期,同时“藉福馆”成员又多方恐吓 合委员会的成立,为志士班发展创造了条件,从 而在民国时期的广州,形成了省港班和志士班并 存的粤剧演出格局。 总之,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建设通过对演剧场 所的规范和取缔,对不同剧种和班社的政策倾斜 和扶持,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调整演剧生态和竞 各乡“主会”,“志士班”都是革命党,谁请他们 演戏,连村子都会被“朝廷”铲光,致使各乡 “主会”多不敢与“志士班”接触。另一方面, “藉福馆”成员又在挖“志士班”的墙脚,看中那 争环境,保证了广州城内剧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最终确立了以商业剧场演剧模式为主导,各种演 剧形式、各个剧种并存的城市演剧格局。 班有某些较有前途的演员,就把他们拉过来, “志士班”增加许多困难。( 由于受到同行的排 挤,再加上清廷对改良思想的压制和迫害,志士 班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在风云变 幻、竞争激烈的民国剧坛上风雨飘摇。 五、市政建设对城市演剧业态的重塑 (一)市政建设改变了传统的演剧形态 到了民国时期,志士班在理念上迎合了民国 政府宣传革命、改良社会的目的,因此得到了市 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在当时广州剧坛上获得 较大发展。1929年1月28日《广州民国日报》第 6版《木铎剧社改组由主任制改委员制》一文报 城市演剧与乡村演剧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戏剧 演出形态和功能的不同。乡村演剧多在广场或神 庙演出,是一种与岁时节El、迎神赛会等关联的 民俗或信仰活动。早期城市演剧与乡村演剧相似, 后期多在戏院演出,往往与日常的商业或娱乐活 导:“(专访)木铎剧社系由本党政学界忠实同志 所组织。自成立以来,排演各种新剧,均能唤起 民众之民族精神、爱国思想。日前开五周年纪念 动相关。刘国兴在《戏班和戏院》一文讲:“初 时,戏院对艺人还定下一条陋规:不论日场或夜 场,开锣以后,必须演完全套戏才能收场。演出 的时间漫无定准,艺人的负担很沉重。” 可见, 大会,深得党政来宾之嘉许。该社主任麦竹轩君, 现以在政治分会任职,不暇综理社务,特将社制 刘国兴:《戏班和戏院(粤剧史话二)》,《广东文史资料第11辑》,第206页。 《木铎剧社改组》,《广II民国日报》,1929年1月28日第6版。 《改良戏剧研究会设立剧社联合委员会》,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市政公报》。1930年第373期,第33—34 刘国兴:《戏班和戏院(粤剧史话之二)》,《广东文史资料第l1辑》,第211页。 
早期城市演剧仍沿袭乡村演剧“全本演完”、“时 间漫无定准”的做法。随着演剧时间与市民休息 矛盾的加剧,市政府开始对城市演剧时间做出了 的节日狂欢需求。 对城市戏院,市政府除了征收戏捐等方式进 行协调管理外,还要求其开展各种筹款活动。有 慰劳军人的,如1925年《广州市市政公报》第 177期中提到《函复慰劳请往速补函来局以便通知 吉庆公所着各戏班分日在海珠戏院演戏报效》⑥、 《准慰劳前敌革命军人会函二区署往城内大新公司 京班接洽在慰劳会开演助兴》⑦;有募捐军费的, 具体规定:“查本市各戏院演唱夜戏,定限不得逾 晚间十二时。如遇国内庆典或纪念等Et期请求演 唱通宵,例须先期呈府核示,俟奉批准方得延长 时间,历经各承商遵办在案。”①城市编剧家甚至 开始自觉的按照规定“计时编剧”,以保证演出时 间。市政府对城市演剧时间的规定和限制,改变 如1925年《广州市市政公报》第206期批第461 《令财政局奉省令所有戏院游艺场从十一月六 日起加一售票以十天为限拨充统一各界代表会经 了人们对传统演剧的需求和认识,演剧不再只是 迎合岁时节Et、迎神赛会的无节制的民俗狂欢, 而是渐变为一种有节制的Et常城市娱乐。 费由》⑧;有接济育婴院的,如1926年《广州市市 即使在重大的纪念日和节假日,城市戏院的 通宵演剧也需要市政府的批准方可。如1926年 政公报》第223—225期批第658号《批卫生局据 《广州市市政公报》第239期批第742号《批河南 呈假座乐善戏院演剧筹款经持东山育婴院等由》⑨ 戏院商人林保权等准于本月廿三晚唱演通宵一天 等。戏院戏班在上述筹款活动中,为了树立品牌, 预祝北伐成功由》提出了为预祝北伐成功大会, 打破了原有班社的限制,邀请名角加盟,大大促 恳请唱演通宵的申请②。还有对传统节日,春节、 进了戏院戏班之间的交流,提升了演剧水平。 中秋节的演剧活动的批准,如1930年《广州市市 显然,围绕市政建设,民国时期广州的城市 政公报》第355期《批海珠戏院发公安局为春节 演剧不仅经历了从服务于岁时节令、迎神赛会的 同乐请准演戏通宵三天由》⑧、1926年《广州市市 民俗狂欢向有节制的日常城市娱乐转变,而且发 政公报》第243期批第956号《批河南戏院等准 展出了有城市特色的节庆戏、义务戏,从而形成 于中秋节晚演唱通宵由》④。还有对孔子诞生纪念 以日常营业戏为主,营业戏、节庆戏和义务戏并 日、植树节演剧活动的批准,如1929年《广州市 存的城市演剧新形态。 市政公报》第338期《公文汇纪》中记载1929年 (二)市政建设强化了城市演剧行业特性 8月12日“批海珠戏院为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生 民国之前,戏班的组成一般是由富裕的名伶 纪念请准演戏通宵由”⑤。对纪念日和节假日演剧 单独创办或者由资金实力雄厚的豪绅独资或合资 时间的另行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民众 兴办。这些民间流动戏班的班主,是戏班的主人, 《训令财政局严饬太平乐善河南宝华戏院嗣后演戏通宵须先期呈府核准方得演唱由》,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 市市政公报》,1932年第406期,第75—76页。 《批河南戏院商人林保权等准于本月-_晚唱演通宵一天预祝北伐成功由》,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市政公 报》,1926年第239期,第68页。 《批海珠戏院发公安局为春节同乐请准演戏通宵三天由》,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市政公报》,1930年第355 期。第184页。 《批河南戏院等准于中秋节晚演唱通宵由》,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市政公报》,1930年第355期,第184 页。 《公文汇纪》,广,1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市政公报》,1926年第243期,第41页。 《函复慰劳请往速补函来局以便通知吉庆公所着各戏班分日在海珠戏院演戏报效》,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 市政公报》,1925牟第177期,第6页。 《准慰劳前敌革命军人会函二区署往城内大新公司京班接洽在慰劳会开演助兴》,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市 政公报》,1925年第177期,第14页。 《令财政局奉省令所有戏院游艺场从十一月六日起加一售票以十天为限拔充统一各界代表会经费由》,广州市政府 秘书处:《广州市市政公报》,1925年第206期,第787—789页。 《批卫生局据呈假座乐善戏院演剧筹款经持东山育婴院等由》,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市政公报》,1926年第 223~225期,第45—46页。 
班内一切都归其决断。班内产生的纠纷,也多根 据班规私设公堂。由于艺人在旧时社会中属于 “贱民”,常常被蔑视为“戏子”,社会中还广为流 刊登了广东戏剧研究所附设演剧学校的招生广告: “本所奉省政府指令,附设演剧学校,以养成学艺 兼优、努力服务社会教育之演员,建设适合时代 为民众之戏剧为宗旨,暂定学额五十名,十名专 习演剧,十名专习音乐,特别班学额五十名均系 男女兼收。兹定于二月二十五日起开始报名,三 月六、七两日在本所举行人学试验 凡有志入学 者可随带一寸半身相片两张至广州市南关回龙上 传着“一妓二乞_三戏子”的说法,甚至连执此业 的艺人本身也不认为自己已然是平民,存在着严 重的“低贱”的职业意识。 1930年,广州市政府颁布《广州特别市娱乐 场所戏班及艺员登记规则》,对全市范围内的戏班 和艺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凡娱乐场所戏班艺员, 街十二号本校报名,校章函索即寄。此启广东戏 剧研究所所长欧阳予倩附设演剧学校校长洪深 均须报请社会局登记,发给执照,始准在本市区 内营业或执业,但学徒不在此限。①这一规则的颁 布,是对全市范围内的娱乐场所、戏班以及艺员 丑一三七”。④1929年7月12日《广州民国Et报》 第6版《改良戏剧会开设剧艺班国术班》一文具 体指出了开课时间和所学课程:“(持平社)改良 戏剧研究会,为适应时代之需要,辅助党国之宣 传起见,拟开设剧艺班,藉以养成民众化、艺术 化之戏剧人材。昨议决先办一班,收生六十名, 的全面清查和规范。 “戏子”在正式场合已改称 “艺员”。与“戏子”相比,艺员的身份似乎更加 突出演剧事业的职业性和社会身份。与之前剥夺 人身自由的“师约”相比,营业执照更具法律性 和人性化。戏班和娱乐场所的登记和凭营业执照 演戏的管理模式一改之前类似八和会馆和吉庆公 定七月十一日在省教育会开始招生,至七月底止, 八月一日举行试验,八月五日开课。每晚上课二 小时,由下午七时至九时止,凡年在十二岁至四 十岁,略通文字者,均可报名,学费全期十八元, 半年毕业。其学科定为三民主义、戏剧概论、中 所之类的民间班政管理方法,进一步强化了演艺 单位和演艺人员的职业意识和行为规范,为表演 水平的提高和戏剧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 (三)市政建设改变了城市演剧的传承方式 民国以前,戏剧人才的培养可以说是最薄弱 乐、西乐、京剧、粤剧、舞蹈、武术、化装术、 舞台装置、剧本研究等云。”④这一举措,无疑提 升了人们对戏剧艺术的感知和认识,也为戏剧事 的一块,往往是采用家族传授、带班学徒甚至是 自学成才等方式来传承戏剧艺术的。民国时期, 市政府筹备建立了市立戏剧学校和改良戏剧研究 会,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戏剧演艺人才和戏剧研究 人才。在1929年《广州市市政公报》第316—317 《市政工作统计》中就有《市立戏剧学校之筹 备消息》:“市政府,现以我国对于戏剧一项,尚 自为优伶职业,不加注意,实不知其与社会关系 极为重大,且直为社会教育之一,故改良旧剧, 灌输社会文化,回复戏剧商本来价值起见,设立 业的发展和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戏校的 出现,改变了戏剧传承的方式和方法,也培养了 第一批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受过专业院校训练的 艺人。 观众是戏剧市场的消费主体,是戏剧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来培育戏剧观众:首先,开放商业剧场和平 民剧院、模范小剧场,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多的 观剧机会。其次,市政府在票价方面的规定和限 艺术戏剧学校,养成高深艺术人才,预使其所排 演之剧旨,以纯正高尚为依归。至该校章程及其 制,使得观剧活动不再仅仅是少数人的特权,而 是更接近于民众的消费水平。最后,通过艺术教 他预算,现已从事起草,一俟市政会议修改通过, 即行招考学生云。”② 育,提升市民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趣味。1929年 《广州市市政公报》第326—327期《广州市市政 《广州民国Et报》从1929年2月27日起陆续 《广州特别市娱乐场所戏班及艺员登记规则》,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市政公报》,1930年第351期,第10 l3页。 《市立戏剧学校之筹备消息》,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市政公报》,1929年第316—317期,第124页。 《广东戏剧研究所附设演剧学校》,《广州民国日报》,1929年2月27日第2版。 《改良戏剧会开设剧艺班国术班》,《广州民国日报》,1929年7月12日第6版。 
府十八年三月份行政报告书》中就提到“提倡艺 术教育,以培养高尚人格,并唤起研究学术之兴 味”①。将戏剧教育纳入民众社会教育的行列中, 以进行美感教育和艺术熏陶,提升市民的审美趣 上契合了传统戏剧的这种变革要求,深刻地影响 了广州演剧的城市化进程。 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建设主要目的是提升城 市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但客观上对城市演剧产 味和鉴赏水平,培育发展了一个基于民众娱乐审 美需求的演出市场。这些举措的开展和实施,使 生了深刻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城 市演剧空间从纯商业性的戏院转变为商业性、专 业性和公共性兼备的城市文化空间;其二,城市 演剧淡化了传统的历史、情爱、神仙等题材的剧 目,大大突出了现实、政治题材的剧目;其三, 得作为市民的观众群体大量增长,总体上改变了 戏剧观众的群体结构和阶层特征,并由此推动了 广州城市演剧的市民化和大众化。 总之,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建设对戏剧行业的 重新界定以及管理模式的转变,造就了营业戏、 城市演剧改变了传统演剧格局,形成了以商业演 出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其四,城市演 节庆戏和义务戏并存的演出形态,强化了演艺单 剧改变了传统的演出形态、传承方式和文化生态, 位和演艺人员的职业意识和行业属性,采用现代 形成了新的演剧业态。 方式培养戏剧人才以及重构城市观众的群体结构 中国戏剧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与政治无涉的纯 和阶层特征,改变了身处城市中戏剧艺术传承的 粹的艺术消费品。民国时期是广州城市戏剧发展 心态、方式和文化环境,使得戏剧艺术得以在充 的黄金时期,可以说也是最为鼎盛的时期。但是 满竞争的城市文化氛围中传承并发展起来。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民国时期广州城市戏剧发展 的研究和评价,往往更为关注的是戏剧艺人本身 六、结论 的努力和商人的商业化运作等方面,而对于政府 当局的戏剧管理活动则关注较少,这对正确认识 在古代,中国实行的是城乡合治的地方行政 和评价这段历史来说是有失偏颇的。在当下城市 体制。城市仅仅是各级官府的治所和实施封建专 文化建设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民国时期广州市政 制统治的区域而已,没有相对独立的专门机关去 建设与城市演剧的关系,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管理城市。进入近代以后,城市功能的日益增强 不仅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戏剧发生发展的 和城乡差异的Et益扩大,要求打破城乡合治的模 内在规律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我们借鉴民国时 式,建立相对独立的城市管理体制。所以,民国 期戏剧城市化的经验、教训以推动当下戏剧城市 时期是广州大规模开展市政建设的重要时期,也 化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是乡村戏剧进入广州13益城市化的关键时期。传 统戏剧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原有的演剧形态、功 能和秩序被打破了,需要建立新的演剧形态、功 [责任编辑]王敦 能和秩序。正在兴起的广州市政建设在某种程度 《广州市市政府十八年三月份行政报告书》,广州市政府秘书处:《广州市市政公报》,1929年第326—327期,第 61—62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adc9fb29b89680203d8259f.html

《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建设对城市演剧的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