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化轨道理论(1)

发布时间:2019-02-26 12:09: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杂化轨道理论

电子配对法阐明了共价键的本质、特征和类型,但在解释多原子分子的几何形状(或空间构型)方面遇到了困难。例如C原子只有两个成单电子,但能形成稳定的CH4分子,所以电子配对法不能说明甲烷分子为什么是正四面体构型的分子。1931年鲍林提出杂化轨道理论,满意地解释了许多多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

杂化轨道理论认为:

①形成分子时,由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同一原子中能量相近的不同类型原子轨道,例如ns轨道与np轨道,发生混合,重新组合为一组新轨道.这些新轨道称为杂化轨道。杂化轨道的数目等于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数目。如一个2s轨道与三个2p轨道混合,可组合成四个sp3杂化轨道;一个2s轨道与二个2p轨道混合,可得三个sp2杂化轨道;一个2s轨道与一个2p轨道混合,可得二个sp杂化轨道。

②杂化轨道的电子云一头大,一头小,成键时利用大的一头,可以使电子云重叠程度更大,从而形成稳定的化学键。即杂化轨道增强了成键能力。

③杂化轨道可以分为等性杂化和不等性杂化。等性杂化是所组合的一组杂化轨道的成分都相同的杂化。如甲烷中的C原子所生成的四个sp3杂化轨道,每个杂化轨道各含1/4s轨道成分,3/4p轨道成分。不等性杂化是所组合的一组杂化轨道的成分不全相同的杂化,如氨分子中的N原子所生成的四个sp3杂化轨道中,一个杂化轨道含0.3274s轨道成分,0.6726p轨道成分;其余三个杂化轨道各含0.2242s轨道成分,0.7758p轨道成分。

杂化有多种方式,视参加杂化的原子以及形成的分子不同而不同。

sp3杂化——这是原子最外层的1s轨道和3p轨道发生的杂化。杂化以后形成四个等价的sp3杂化轨道。碳原子在与氢原子形成甲烷分子时就发生了sp3杂化。发生杂化时,碳原子的2s轨道和32p轨道发生混杂,形成4个能量相等的杂化轨道,碳原子最外层的4个电子分别占据1个杂化轨道。

每一个sp3杂化轨道的能量高于2s轨道能量而低于2p轨道能量;杂化轨道的形状也可以说介于s轨道和p轨道之间。

四个sp3杂化轨道在空间均匀对称地分布——以碳原子核为中心,伸向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这四个杂化轨道的未成对电子分别与氢原子的1s电子配对成键,这就形成了甲烷分子。

杂化轨道理论不仅说明了碳原子最外层虽然只有2个未成对电子却可以与4个氢原子形成共价键,而且很好地说明了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

在形成H2ONH3分子时,ON原子实际上也发生了sp3杂化。与C原子杂化不同的是NO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5个和6个,因而四个sp3杂化轨道里必然分别有1个和2个轨道排布了两个电子。这种已经自配对的电子被称为孤对电子。NO的未成对电子分别与H原子的1s电子结合就形成了NH3分子和H2O分子。

孤对电子相对来说带有较多的负电荷。受孤对电子云的排斥,NH3分子中NH键间的夹角被压缩为107ºH2O分子中O—H键间的夹角被压缩到104º40¹

含有孤对电子的杂化被称为不等性杂化。NH3H2O分子中NO都发生了不等性sp3杂化。

sp2杂化——碳原子在形成乙烯(C2H4)分子时,每个碳原子的2S轨道与两个2p轨道发生杂化,称为sp2杂化。杂化后形成3个杂化轨道。它们的形状与sp3杂化轨道相似,在空间以碳原子梭为中心指向平面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未杂化的l2p轨道则垂直于杂化轨道所在的平面。3sp2杂化轨道与未杂化的 12p轨道各有1个未成对电子。两个碳原子分别以1sp2杂化轨道互相重叠形成σ键,两个碳原子的另外4sp2杂化轨道分别与氢原子结合。所有碳原子和氢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而两个碳原子未杂化的2p轨道垂直于这个平面。它们互相平行,彼此肩并肩重叠形成π键。所以,在乙烯分子中两个碳原子是以双键相结合,双键由一个σ和一个π键构成。

此外,BF3分子中的B原子,SO3分子中的S原子都是发生sp2杂化的。这些分子都呈平面三角形。

sp杂化——形成CO2分子时,碳原子12s轨道与12p轨道发生杂化,形成两个sp杂化轨道。两个sp杂化轨道在X轴方向上呈直线排列,未杂化的两个即轨道分别在Y轴方向和Z铀方向垂直于杂化轨道。两个氧原子各以一个2p轨道与碳原子的sp杂化轨道重叠形成σ键。而两个氧原子的另一个未配对的2p轨道分别在Y 轴方向和Z轴方向与碳原子的未杂化的2p轨道“肩并肩”重叠形成π键。所以CO2分子中碳、氧之间以双键相结合。

碳原子在形成乙炔(C2H2)时也发生sp杂化,两个碳原子以sp杂化轨道与氢原子结合。两个碳原子的未杂化2p轨道分别在Y轴和Z轴方向重叠形成π键。所以乙炔分子中碳原子间以叁挺相结合。

sp3d杂化——磷原子在形成PCl5分子时,除最外层sp轨道参与杂化外,其3d轨道也有1个参加了杂化,称为sp3d杂化。杂化后形成5个杂化轨道,其中各有1个未成对电子。5个杂化轨道指向三角双锥的5个顶点,并与氯原子配对成键。

除以上杂化方式外,还有其它的杂化,这里从略。可以看出,杂化方式与分子的空间结构形状有关。一般地说,发生sp3杂化时,形成的分子是正四面体,杂化原子处于中心;发生不等性sp3杂化时,如有一对孤对电子,则分子呈三角锥形,杂化原子处于锥顶。如果有2对孤对电子,则分子呈V型;发生sp2杂化时,分子呈平面三角型,杂化原子处于正三角形中心,未杂化的p电子通常形成π键(构成双键);发生sp杂化时,分子呈直线型,未杂化的p电子通常也参与形成π键(构成双键或叁键);发生sp3d杂化时,分子是三角双锥形。杂化原子处于双三角雄的中心。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

现代化学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分子(包括带电荷的离子)的立体结构。单写出路易斯结构式是不能得知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的。分子的立体结构通常是指其σ键骨架在空间的排布。现代实验手段可以测定一个具体的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分子或离子的振动光谱(红外光谱或拉曼光谱)来确定分子或离子的振动模式,进而确定分子的立体结构:也可以通过X—衍射、电子衍射、中子衍射等技术测定结构。例如,实验测出,SO3分子是呈平面结构的,O—S—O的夹角等于120º,而 SO32离子却是呈三角锥体,硫是锥项,三个氧原子是三个锥角,象一架撑开的照相用的三角架。又例如SO2的三个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而CO2却是直线分子等等。早在1940年,SidgwickPowell就在总结测定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的理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模型),用以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这种理论后经GiliespieNyholm50年代加以发展,并称之为VSEPRValence Shell Electron Pair Repulsion),即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我们不难学会用这种理论来预测和理解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并用来进一步确定分子或离子的结构。当然我们不应忘记,这一理论绝不可能代替实验测定,也不可能没有例外。不过统计表明,对于我们经常遇到的分子或离子,用这一理论来预言其结构,很少发现例外。作为一种不需要任何计算的简单模型,它应当说是很有价值的。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认为,在一个共价分子中,中心原子周围电子对排布的几何构型主要决定于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层中电子对的数目。所谓价层电子对包括成键的σ电子对和孤电子对。价层电子对各自占据的位置倾向于彼此分离得尽可能地远些,这样电子对彼此之间的排斥力最小,整个分子最为稳定。这样也就决定了分子的空间结构。也正因此,我们才可以用价层电子对很方便地判断分子的空间结构。例如:甲烷分子(CH4),中心原子为碳原子,碳有4个价电子,4个氢原子各有一个电子,这样在中心原子周围有8个电子,4个电子对,所以这4个电子对互相排斥,为了使排斥力最小,分子最稳定,它们只能按正四面体的方式排布。这样就决定了CH4的正四面体结构。

利用VSEPR推断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的具体步骤如下:

①确定中心原子A价层电子对数目。中心原子A的价电子数与配位体X提供共用的电子数之和的一半,就是中心原子A价层电子对的数目。例如BF3分子,B原子有3个价电子,三个F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共6个电子,所以B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3。计算时注意:()氧族元素(ⅥA族)原子作为配位原子时,可认为不提供电子(如氧原子有6个价电子,作为配位原子时,可认为它从中心原子接受一对电子达到8电子结构),但作为中心原子时,认为它提供所有的6个价电子。()如果讨论的是离子,则应加上或减去与离子电荷相应的电子数。如PO43离子中P原子的价层电子数应加上3,而NH4离子中N原子的价层电子数则应减去1()如果价层电子数出现奇数电子,可把这个单电子当作电子对看待。如NO2分子中N原子有 5个价电子,O原子不提供电子。因此中心原子N价层电子总数为5,当作3对电子看待。

②确定价层电子对的空间构型。由于价层电子对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它们趋向于尽可能的相互远离。于是价层电子对的空间构型与价层电子对数目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这样已知价层电子对的数目,就可及确定它们的空间构型。

③分子空间构型的确定。价层电子对有成键电子对和孤电子对之分。中心原子周围配位原子(或原子团)数,就是健对数,价层电子对的总数减去键对数,得孤对数。根据键对数和孤对敌,可以确定相应的较稳定的分子几何构型,如下表所示:

利用上表判断分子几何构型时应注意,如果在价层电对中出现孤电子对时,价层电子对空间构型还与下列斥力顺序有关:孤对孤对>孤对键对>键对键对

因此,价层电子对空间构型为正三角形和正四面体时,孤电子对的存在会改变键对电子的分布方向。所以SnBr2的键角应小于120º,NH3H2O分子的键角应小于109º28¹

对于分子中有双键、叁键等多重键时,使用价层电子对理论判断其分子构型时,双键的两对电子和叁键的三对电子只能作为一对电子来处理。或者说在确定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层电子对总数时,不包括π键电子。

使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我们可以判断在杂化理论中提到的所有只含一个中心原子的分子的结构,当然用这一理论也可以判断我们常遇到的所有单中心分子或离子的结构。

σ键、π键和大π键

从电子云重叠的方式来看,共价键可分为σ键和π键。

当原子之间只有一对电子时,这对电子形成的化学键为单键。单键是σ键,σ键是成键的两个原子的轨道沿着两核连线方向“头碰头”进行重叠而形成的共价键。ss轨道,sp轨道,pp轨道以及sp与杂化轨道,杂化轨道和杂化轨道之间都可以形成σ键。σ键的特点是重叠的电子一在两核连线上,受原子核束缚力较大,重叠程度也大,比较牢固,σ键绕轴旋转时,电子云重叠程度不受影响。电子云对两个原子核的连线——键轴呈圆柱形对称。

当原子之间有一对以上电子时,所对应的化学键称为重键。最常见的重键是由一个σ键和一个或数个p—pπ键或p—p大π键组成的。π键是成健原子的p轨道电子云“肩并肩”进行重叠而形成的共价键。一般来说,π健不能独立存在,总是和σ键一起形成双键或叁键。π键的特点是重叠的电子云分布在两核连线的两方,受原子核束缚力小,电子云重叠程度要比σ键小得多,所以π键不如σ键牢固。但是π键电子云受原子束缚力小,电子的能量较高,易活动,其化学性质较σ键活泼。π键绕键轴(两轴连线)旋转后会发生破裂。

形成p—pπ键和p—p大π键的条件是分子或离子里有平行的p道可以容纳分子中的电子(一般在电子占据能量较低的σ和孤对电子对的轨道后)。p—p大π键是存在于两个以上原子核之间的化学键,常称为“离域大π键”。大π键的符号。其中的a是平行p轨道数,b是这些轨道里的电子数。当a=b=2时,就是一般的p—pπ键。应当注意,b<2a,否则不能形成π键。

1.甲醛分子中的p—pπ键。

甲醛分子中心原碳采取sp3杂化轨道,碳原子上还有一个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是与分子的σ键形成的骨架平面垂直的,氧原子上有一个p轨道与碳原子的上p产轨道互相平行,形成一个p—pπ键。在π键里的电子数可以通过下面的顺序来计算:①甲醛分子里的电子总数==中性原子的价电子之和==2×146==12。②计算σ键和孤对电子的电子数:2H—CC—O4==10。③剩下的电子是在p—pπ键或p—p大π键里的电子:1210==2。所以甲醛分子里的p—pπ键是一般的p—pπ键。

2.苯分子里的p—p大π键

苯分子里的每个碳原子取sp2杂化轨道,每个碳原子有一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由于苯分子是平面分子,因此6个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是互相平行的。其中的电子数的计算如下:6×1H)+6×4C==30306×26×2==6。所以苯分子里有p—p大π键。

3CO2分子里的大π键。

CO2是直线形的分子,在中心原子碳原子上没有抓对电子。根据杂化轨道理论,CO2分子的碳原于取sp杂化轨道。应当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当某原子采取sp杂化轨道时,它的两个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在空间的取向是踉sp杂化轨道的轴呈正交的关系(即相互垂直)。对于CO2分子,有两套O—C—O相互平行的由三个原子提供的3p—轨道。 CO2分子共有42×6==16个价电子,两个C—Oσ键和每个氧原子上的一对孤对电子对总共8个电子,尚余8个电子应当填入上述两套三原子的平行产轨道,即每套是三个轨道4个电子,标为。换言之,CO2分子里有两套p—p大π键。

4O3分子里的大π键

臭氧分子是平面三角形(包括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对)的理想模型(O原子的成的σ键骨架呈角型)。根据杂化轨道理论,臭氧分子中的中心氧原子取sp2杂化轨道。应当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所有的取sp2杂化轨道的原子都尚有一个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它在空间的取向是垂直于分子平面。对于臭氧分子,每个配位氧原子有一对孤对电子对取原来的s轨道,有一对孤对电子对取原来的p轨道而且不同氧原子上的这个孤对电子互不平行,于是还有一套三原子的相互平行的三个p轨道。在这套平行的p轨道里应当容纳3×62×22×4==4个电子,因此分子里有一套大π键。

等电子体原理

具有VSEPR理论的相同通式AXmEnA表示中心原子,X表示配位原子,下标m表示配位原子的个数,E表示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对,下标n表示电子对数),又具有相同的价电子数的分子或离子具有相同的结构,这个原理称为“等电子体原理”。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994a7c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37.html

《杂化轨道理论(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