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13灯下漫笔(节选)(第二课时)

发布时间:2020-03-29 06:57: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进一步鉴赏课文。

2.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鉴赏课文

对含义丰富的语句进行梳理品味,披文入情,沿词悟理。

多媒体逐条显示如下语句及关键词语,学生分组研究、探讨、品味,教师相机点拨。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明确:注意其中的关键词语“极容易”“万分喜欢”。此句一方面回应了上文银票低价兑换现银时“我非常高兴”和行市上涨时“我更非常高兴”,揭示了中国老百姓的奴性心理;另一方面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一种享受,一旦有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喜欢”。“喜欢”二字,饱含辛酸、悲愤与无奈。

2.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明确:这段话中的关键词语是“羡慕”“叹息”“心悦诚服”“恭颂”。这段话揭示了中国人当时容易满足的心态和造成这种落后心态的社会原因——专制暴力。通过打比方,愤怒抨击封建暴政,暴露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3.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明确:注意揣摩“这一个小玩艺”,它指的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4.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明确:关键词语是“中立”“属于”“杀掠”“希望”和“决定”。本段揭示老百姓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讽刺国民的麻木不仁,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神。

5.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明确:揣摩“奴隶规则”的含义,它指的是“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不受“意外的灾殃”。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怒中国人沉睡不醒,怒其不争。

6.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明确:关键词语是“莫名其妙”“迂”“避”和“比较的‘稳’”。揭露了当时的现实,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仍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境地,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7.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做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来看,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明确:在鲁迅看来,学者们所说的“发祥”“发达”“中兴”时代,实质是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实质是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与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更替。鲁迅希望中国出现一个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三样时代”。这里所说的给“主子”清道辟路的“做乱人物”指的是造反、起义的农民。

8.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明确: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具有讽刺意味,从反动文人热心提倡复古可知现在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邻句揭露了当时的现实,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仍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教师总结: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可以借助以下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②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住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③抓句子所运用的辞格体味句子的深意;④联系内外语境进行揣摩。希望同学们能熟练掌握,举一反三。

二、师生共同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深入鉴赏

提问:针对这篇文章,请你任选一两个鉴赏点,谈谈你的看法。

(解说:设计这一步骤,调动学生鉴赏的积极性,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本身即为一种收获。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1.直写事实,以小见大。从平凡的日常生活小事中,翻出一个如此沉重的话题,提炼出如此深刻的思想,非大手笔不能为也。2.理中生情,情中化理。鲁迅把他对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鞭辟入理的理性认识融化在感情之中。可以结合课文实例来谈。3.语言含蓄蕴藉,富有力度,如对中国社会的高度概括,如万钧雷霆,震响在历史的上空。

三、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

探究话题:中国农民的现状与前景。

借鉴思路:(1)深入广大农村作调查研究(或来自农村的学生讲述情况),分析那些整天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环境下,没有第二条收入渠道的广大农民的现状。

2)横向比较。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同干部、工人、知识分子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比例相比较。

四、课堂小结

风雨如磐,暗夜沉沉,鲁迅先生心潮翻滚,他那深邃的目光久久地注视着浓黑的夜幕……他奋笔疾书,在“先儒”“爱排场的学者”歪歪斜斜的字里行间,方方正正地写下了中国历史两个时代的独特论断。文章结尾一个叹号,寄托了作者一片深情,固然悲哀,却不绝望,使人感奋,催人思索,赏读这篇文章,我们分明感受到肩上担负的使命,让我们在先生希冀的目光中,奋然前行吧!

播放配乐朗读带《怀鲁迅》(郁达夫)、师生沉浸在对鲁迅先生深深的缅怀中,结束本课。

五、布置作业

作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对于这种概括,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将你的理解和感想写成二三百字的短文。

●板书设计

word/media/image1.gif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巴金

①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

②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③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爽朗的笑声……

④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⑤风在震摇着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炫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到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⑥“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⑦“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⑧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⑨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燃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⑩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着的心。我第一眼就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来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的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我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

1956

1.1)文章①~⑤段描写的梦境中鲁迅先生的肖像、动作和神态有哪些特点?

2)描写“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雨大作,“屋子里灯光黯淡”,有什么作用?

2.1)从第⑤段来看,文章写“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主要意图是什么?试说出两点来。

2)第⑥段中“不要离开我们”与“我决不离开你们”说明了什么问题。

3.1)第⑦段(“忘记我……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中的话包括三层意思,试将每层意思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每条均不超过10个字)

2)这段话中句子的语气是怎样逐步变化的?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先写“翻到《野草》最后一页”,再写“把《野草》阖上”,最后写“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夜的梦”,以《野草》为线索贯穿全文。

B.文章是一曲鲁迅精神的赞歌,借助于梦境,便于充分展开想象,写出强烈而不寻常的感受。

C.第⑦段中的几句话摘自《野草》的各篇文章,作者精心选择和组合,充分表现了鲁迅的精神。

D. 段中,作者把鲁迅先生燃烧的心比作初升的红日,并在其中叠印先生慈祥的脸庞,崇敬之情达到高潮。

E.“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这句话含蓄地表明作者每读一次鲁迅,就有一次新的发现。

参考答案:

1.1)鲁迅先生一点也没有改变,自然而平易近人,具有独特的人格和精神。

2)反衬(或突出)“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炫目的光”和燃烧得通红的心。

解析:(1)题可根据“仍旧是矮小的身体……”,“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等概括作答。(2)题应扣住对鲁迅的表现作用来谈描写“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的意义。

2(1)歌颂鲁迅先生的战斗激情和献身精神,反映鲁迅先生对于青年的巨大指引和鼓舞。

(2)说明新的时期仍然需要鲁迅精神.鲁迅先生永远指引我们前进。

解析:第⑤段不但直接描写鲁迅先生燃烧的心,而且写“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许多年轻人都有过这种感觉,可见(1)题的答案应有如上所写的两个方面。

(2)题的答案应包含“新的时期”这个意思,因为文章写于鲁迅逝世20年后的1956年。

3.(1)①为了青年而无私奉献;②为了真理而无畏战斗;③鼓励青年勇敢前进。

(2)语气从陈述到反问到祈使。语气愈来愈强烈。富于感染力和鼓动性。

解析:第⑦段共八句话,13句为第一层,45句为第二层,68句为第三层。(1)题的三层意思可据此而概括。从语气来说,l句为陈述,26句为反问.78句为祈使,愈来愈强,激动人心。(2)题可据此作答。

4.BD(A项错误,因为文章是以“梦”为线索,先写梦时.后写梦醒。C项错误.因为从第⑦段来看,这些话是作者想象鲁迅活到现在,即在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讲的话,如“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就表明了这一点。E项错误,因为E项所引之句突出表现的是对鲁迅的高度评价.并无每读一次就有一次新发现的意思)

(《中学语文教学·增刊~200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f0726a069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2a.html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13灯下漫笔(节选)(第二课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