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考前三个月第五章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

发布时间:2019-08-22 03:05: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考前三个月第五章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5岁时,宋则久来到天津义德泰绸缎庄当了学徒,32岁应邀到天津著名的敦庆隆绸缎庄担任经理,使该号营业畅旺,誉冠全津,每年的贸易额为三百万元以上。

天津工商界成立工商研究会后,宋则久以其威望和热情被推举为会长,该研究会定期开办提倡国货之讲坛。1912年,宋则久发起创立了直隶国货维持会,聘请社会名流顾琅出任会长,自任副会长。为了促进国货运动的深入普及,宋则久亲自撰文,在报上连日刊登。此时的宋则久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自行创办一家专卖国货的百货商场,巧的是,清末官办的天津工业售品所破产,正在进行招商承办,于是,宋则久毅然决定辞去经理职务,投资接办工业售品所,创办了天津第一家综合性百货商店。

宋则久生活的那个时代,洋货充斥全国,国货缺乏竞争力,工业售品所是块烫手的山芋,亲戚朋友都劝宋则久不要做傻事,银行也因风险太大而不肯贷款给他,他甚至连合伙人都找不到。只有敦庆隆的董事长纪锦斋在他一番长谈后,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不但准其辞职,还让他带走了22名业务骨干。

多年后,那场谈话依然历历在目。仅以敦庆隆销售的货品来看,国人衣食住行中的衣,其上游产业几乎被日本垄断,日本此举一石三鸟:其一,凭借大量贸易顺差攫取巨额财富,进一步拉大中国与日本的差距;其二,中国货币是银本位,大量进口日货意味着白银储备外流日本,加剧中国金融动荡;其三,一举打垮中国工商业,使中国变为日本经济上的附庸。我国之贫弱,只有振兴实业之路,别无他路可走,而打开产品销路又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道路。因此,宋则久没有知难而退,他倾尽家财,最终还是接办了工业售品所。

工业售品所重新开张后,十分醒目地打出了专卖国货的大旗,并于1914年创办《售品所半月报》,随时印赠国货目录,向群众介绍国货产品。1915年又在所内组织音乐会。同年,为了掀起国货运动的更大声势,国货维持会在天津公园连续三天举行大会,形成人声鼎沸的盛会。1917年组织新剧团、魔术团,经常举行文艺演出活动,演出内容以宣传提倡国货为主要目的。还经常以济贫、赈灾、助学等方式向有关单位捐赠款项,以扩大影响。

接办工业售品所以后,宋则久首先遇到的问题,即是货源问题。为了开辟货源,宋则久从全国各地广泛搜罗产品,采购商品的地区不断扩大,商品的范围除日用品以外,还包括各地工艺品和土特产品。至1923年,工业售品所的经营种类已经由当初的300多种增加到4 800多种。

1919五四运动爆发后,天津商界罢市响应,宋则久首先响应。在成立的天津国民大会委员会、抵制日货委员会等爱国团体中,宋则久都担任了重要职务。国民政府镇压国民大会,逮捕了很多人,宋则久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把所属的爱国团体转入租界内,继续活动。警察厅厅长杨以德打电话警告他不要和学生们一起,宋则久据理力争,毫不退缩。七七事变后不久,天津被日本人占领。宋则久因之前的抑制活动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不断有日本浪人和特务寻衅滋事,恫吓敲诈。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宋则久也极力维持,但是两年后,工业售品所被迫更名为天津百货售品所并销售洋货。日本投降后,宋则久立即恢复了专门销售国货的传统。

在那个民族工商业被各种势力打压从而举步维艰的年代,爱国商人有太多的无奈。但疾风知劲草,在手脚被缚的情况下仍能为国倾尽全力,恰见真骨气。(有删改)

相关链接

人无精神,虽生犹死;国无精神,虽存犹亡。有精神,万事进步;无精神,万事退步。(宋则久的座右铭)

②(宋则久)在一些慈善团体均曾担任职务和捐赠款项。而宋则久生活极为简朴,一向主张勤俭节约,以身作则。一生不做寿,婚丧事不收礼、不请客。

(《爱国商人:宋则久与天津国货售品所》)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则久在天津工商界有着极高的威望,他被推举为天津工商研究会会长,并自任直隶国货维持会的副会长,积极促进国货运动的深入普及。

B.宋则久提倡支持国货,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坚决反对,毅然决定辞去敦庆隆绸缎庄经理的职务,创办天津第一家综合性百货商店。

C.天津被日本人占领后,宋则久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报复,迫于日本人的强力打压,宋则久的工业售品所在顽强坚持两年后无奈开始销售洋货

D人无精神,虽生犹死;国无精神,虽存犹亡,这既是宋则久激励、警戒自己的座右铭,也是他做事做人的真实写照。

答案 B

解析 坚决反对表述不准确,亲朋好友只是劝他不要做傻事

2.宋则久接办工业售品所后,是如何践行国货强国这一爱国思想的?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醒目地打出专卖国货的大旗,并采用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国货,扩大影响;广泛开辟货源,增加商品的经营种类,采购各地工艺品和土特产品;积极参与商界的爱国运动,全力抵制洋货

3.文中说:疾风知劲草,在手脚被缚的情况下仍能为国倾尽全力,恰见真骨气。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宋则久的真骨气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尽管时局艰难,仍努力实业救国,不改赤诚的爱国热忱;迎难而上,倾尽家财,接办工业售品所;保护爱国人士,不惧威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坚持爱国运动;在日本浪人和特务恫吓敲诈的情况下,仍顽强坚持售卖国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善口技者牛玉亮

魏 薇

牛玉亮住在北京市西城区煤市街湿井胡同的一个大杂院内,21平方米的小屋,朴素的摆设,身上穿的仍是24年前在前门商厦买的裤子。屋檐下玉鸟婉转低吟,牛玉亮时不时与其对鸣,令人感觉一派美好。

牛玉亮每天早上6点起床,起床后,雷打不动地骑自行车到民族文化宫东门外的小山丘上练功。78岁的他仍然禽鸟百兽一身带,真假难辨惊满堂,一口气承受60秒的气量。《百鸟争鸣》《纺棉花》等传统节目,每每获得满堂彩。

牛玉亮的老家在北京东郊朝阳区的高碑店村,父亲是卖小金鱼儿的。那时的高碑店村,通惠河河水清亮,池塘边蛙鸣鸟叫,他小时候就爱学这些叫声。

1956年,牛玉亮拜上海杂技团口技表演艺术家周志成为师,并深得师叔孙泰培养。师父看我长得精神,牙齿也好,特别满意。为什么要看牙齿呢?牙齿是口技的挡风墙,学鸟鸣,牙齿漏风不行。牛玉亮至今仍有一口健康的牙齿,为了保护牙齿,他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作息十分有规律。

在他看来,口技演员要热爱生活、热爱自然。1958年,牛玉亮在芜湖演出,在出早功时发现山上有座庙,庙顶上有只黄莺的叫声特别好听。牛玉亮就跟着这只黄莺学鸟鸣,刚开始时黄莺因为害怕而不发声。随着牛玉亮模仿的声音越来越像,黄莺也和他对鸣起来。这只黄莺是我的鸟老师,整整教了我8天,每天早上它都会准时落在庙前的树上等我。第9天我离开时,看见它还在那里等我,心里特别难受。

在牛玉亮看来,口技表演讲究声有韵,韵传神,神化艺,艺有情,绝不仅仅是模仿声音。“60多年的从艺经验告诉我,学口技第一要真,就是要有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基本功、真实的知识;第二要准,就是声音要到位;最后要美,用声音把生活的美好展现在舞台上。

谈到口技的历史,牛玉亮如数家珍。近代的口技代表人物是百鸟张张昆山,在老北京天桥上,张昆山的《百鸟争鸣》曾是一绝。百鸟张之后,就是牛玉亮的师爷尹士林。20世纪30年代,尹士林把口技变成了视听艺术,打破了以往围设青绫好隐身,象声一一妙于真的表演方式,走出了八尺屏障,走上了舞台。新中国成立初期,牛玉亮的师父和师叔通过巧妙运用麦克风,实现了用口技模仿汽车、火车、飞机、大炮等的声音,扩大了口技的模仿范围。

xx年,口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xx年,牛玉亮担起了传承人的担子,也开创了口技循环运气法循环发声法,为口技表演开发出了大量气源和声域。

牛玉亮介绍说,口技之难一在先天,二在后天。口技发声要用到口、齿、唇、舌、喉、前腭、后腭、软腭、小舌,这些缺一不可,一般人不用来发音的器官都要用来发音,这需要一定的天赋。除了天赋还要靠刻苦的训练。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病痛也时常找上身来,半年里经受了两次手术的他心里唯一惦念的就是不能让口技失传。牛玉亮招收了13位徒弟,练口技辛苦,家庭条件好的孩子都不愿学这个,他们大都没有固定工作,收入全凭不定期的表演,而演出一多就保障不了学习时间

现实让牛玉亮有强烈的紧迫感。还有太多东西没有教给他们,我着急啊!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把所有的技艺教给徒弟,让口技永远传承下去!” xx3月份,他陆续写了32年的《中国口技》一书终于出版,为徒弟们,也为社会留下了一部权威的口技教学材料。

为了引起更多关注,也为了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牛玉亮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级非遗口技展演中,展演于xx76日、7日在天桥剧场进行。一个月的准备时间,13位来自不同省市的徒弟被召唤回来,师徒吃住都在一起,相处得像亲兄弟一样。牛玉亮精心指导徒弟们排练,在创新上大做文章。他创作了不少新节目,像口技情景剧、口技民俗舞蹈、口技小乐队、口技沙画表演等。在一个名为草原情的口技节目中,牛玉亮的徒弟们同时模仿苍鹰、百灵、牛、羊、马等动物的几十种叫声,并与马头琴和呼麦结合起来,听罢让人感动落泪。

让更多的人热爱口技,让这门延续两千多年的艺术传承下去,这是我永远的心愿。对我来说,口技比生命还重要。牛玉亮说。(摘编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牛玉亮在芜湖演出,在出早功时听到一只黄莺的叫声特别好听,就跟着这只黄莺学鸟鸣,表现了热爱生活、认真向大自然学习的精神。

B.牛玉亮经受了两次手术后,心里唯一惦念的就是让口技艺术代代相传,于是出版了《中国口技》这部权威的口技教学材料。

C.牛玉亮的师父、师叔通过巧妙运用麦克风,模仿汽车、火车、飞机、大炮等的声音,表现了口技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的精神。

D.徒弟们在《草原情》中将苍鹰、百灵、牛、羊、马等动物的叫声与马头琴和呼麦结合起来,让听众感动落泪,表现了牛玉亮艺术创新的成功。

答案 B

解析 于是出版了《中国口技》这部权威的口技教学材料说法有误,文中说“xx3月份,他陆续写了32年的《中国口技》一书终于出版

5.本文是怎样介绍口技大师牛玉亮的事迹的?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量引用牛玉亮的语言,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世界。运用第三人称介绍传主的事迹,不受时空限制,把事迹介绍得有条有理。

6.作为一名口技大师,牛玉亮的成功必有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小爱好蛙鸣鸟叫,对口技有着浓厚的兴趣。训练刻苦,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地到小山丘上练功。得到名师培养,他拜口技表演艺术家周志成为师,并深得师叔孙泰培养。在艺术上有求真求美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不断创新。他精心指导徒弟们排练,在创新上大做文章,创作了不少新节目。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考前三个月第四章小说阅读综合训练(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箫子凰

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为了儿子,母亲没改嫁。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朗朗读书、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为儿子缝补衣衫。

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儿子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子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听妈妈的话,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子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子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子脸上,这是16岁的儿子第一次挨打……

儿子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

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师傅,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交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丁丁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着道了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过了一个月,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代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个月,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还是怎样背回去!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

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她又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子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进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切记!

母亲走了,一瘸一拐。

校长最终还是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儿子请上主席台,儿子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子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号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选自九九文章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内心情感,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为儿子缝补衣衫,寥寥数语,表现了母亲的爱子之心。

B.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善于使用对比手法,母亲的形象,就是在熊师傅对母亲前后的不同态度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中的校长虽出场不多,却是一个关键人物,如果没有他减免儿子的学费、生活费,儿子也就不可能读完高中。

D.小说中的母亲、熊师傅、校长都为维护儿子的自尊心而隐瞒了讨饭的事实,可见在他们心中尊严比生命还要重要。

E.“母亲走了,一瘸一拐,类似的句子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不仅写尽了几年来母亲抚养儿子的艰辛,更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答案 CD

解析 C“‘儿子也就不可能读完高中过于绝对,校长的出现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在毕业典礼上揭示故事真相,使小说主题得以升华。D在他们心中尊严比生命还要重要理解错误,他们只是想维护一个孩子的自尊心。

2.“母亲打儿子这一情节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体现了母亲的爱子形象。为下文儿子没有再提出退学,也没有追问母亲粮食的来源做铺垫。体现了母爱伟大这一主题;阅读上,更加震撼读者的心灵。

3.小说的主人公是母亲,而小说的题目却是听妈妈的话,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选择这一题目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听妈妈的话体现了母亲在家庭教育上的成功,塑造出了慈爱而不失威严的母亲形象。儿子听了母亲的话,才会安心上学,才能解释没有过问母亲粮食的来源问题,使小说情节更为合理。小说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听妈妈的话是对母亲伟大牺牲的最好回报。题目包含了作者的一种期待,希望子女更能听从自己父母亲的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左二老爷

青 铜

桥镇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旗幌蔽日,每逢集日,卖狗皮膏药的、打把式卖艺的、撂地儿说书的、打竹板唱莲花落的……哭的笑的喊的叫的说的唱的,样样俱全。

这正是热闹的时辰,热闹的场合,平地里忽然钻出一个细小的声音:左二老爷来了!你再看,书不说了,戏不唱了,做买卖的也不讨价还价了,齐刷刷地闪到街边。打人缝开处,走来一个矮小精瘦的老者,病恹恹的一副气色,倒比不上他身后跟着的那两杆快枪来得气派。

左二老爷似一阵小风吹过长街,两旁的人便像倒伏的麦浪,齐刷刷地鞠躬致意。左二老爷只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地走过去。直到那老迈佝偻的身影走出很远,人们才醒过神来,该干啥的还干啥。

左二老爷何许人也?非耕非读、不官不商,手上却有丁当哗啦花不完的银钱,眼前有跑前跑后使不完的跟班,外头有甩得开叫得响抖不完的威风和脸面,用桥镇人的话说:手不捉笔,脚不踩耙,头不戴纱,不耽误吃香喝辣。

他凭什么?!

这三教九流之地、鱼龙杂处之所,免不了生出些事端,骗钱昧货伤人打脸,闹得风波汹涌天昏地暗,只要找到左二老爷,就风平浪静云住雨歇了。也因此,不管是江浙大贾,还是沧州豪客,乃至各家店铺,街头摆摊炸果子、卖菜的小贩,只要踩着桥镇的地面,都要孝敬左二老爷一些日用钱,桥镇人管它叫地皮税

这一日,左二老爷照例转完了街,正在富春楼喝茶,突然来了个推独轮车的少年人,一头拜倒在左二老爷身前。

原来,这是个打北乡过来卖馍的,头一回来桥镇,刚交了地皮税,车子还没扎稳,馍就被哄抢一空。这满街的人,问谁要钱去?

左二老爷细细地抿着茶,眼皮也不抬。末了,把茶碗往桌上一顿,说:去吧,少不了你馍钱。

少年人前脚走,管家后脚上街,提一面响铜锣往十字街口一站,咣咣咣三声响过,说:谁吃了人家的馍,把钱送到富春楼柜上。一个馍,一个铜板。

一个馍一个铜板?忒贵了些吧!可左二老爷说了,天底下没有白吃的馍!

富春楼一时挤破了脑袋。这边,卖馍的少年人抹着眼泪一路走,忽听身后马蹄声疾雨般撵上来,马上人抬手扔过个手巾包儿,说:左二老爷说了,您一个外乡人来俺桥镇做买卖,照顾多有不周。这多出的馍钱,就当跟您赔不是了。

日子快如马蹄,转眼五年过去。县里忽然来了个18岁的新县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剿土匪、惩恶霸、治青皮,砍砍杀杀。桥镇却依然故我。

这一日,左二老爷闷得慌,就去了戏园子里。唱的是豫剧《包文正二下陈州》。演包文正的是光州城来的名角儿赛金锣,一条嗓子盖过了铜锣家伙:

私访走上陈州道

不戴乌纱不穿袍

不骑快马不坐轿……

水影里庄稼佬

有谁知乔装改扮的开封府尹黑老包……

听到要紧处,左二老爷忍不住喊声!这时候,邻座来了个长袍客,二十上下的年纪,却吸着一杆两尺半长的旱烟袋,一个劲儿喷云吐雾。那长袍客落座时,偏巧坐歪了条凳,身一斜,通红的烟袋锅子猛地蹭在了左二老爷脸上,的一道白烟过后,空气中顿时弥漫起一股子肉焦味儿。

左二老爷疼得浑身一哆嗦,差点儿没蹦起来。身后的跟班还没撩起衣襟,左二老爷的手早已伸过来,摁住了。

长袍客似笑非笑地望一眼,问:这位老爷,没烫着您吧?

左二老爷笑笑,顺手端起茶碗抿一口,眼皮也不抬地说:不碍事儿,听戏,听戏。

戏台上,锣鼓一紧,赛金锣抖开一条铁打的嗓子唱:

小衙内杨金吾火上浇油真可恼

俺倒要细查细访细盘细问细推敲

查明了真赃实据定斩不饶……

长袍客起身走了。管家说:咦,这不……”

你那眼色!五年前推车卖馍娃,今日个坐衙县大人。左二老爷抿口茶,幽幽地道:包文正下陈州,是要血溅狗头铡的……”

次日,左二老爷将枪械、钱粮封了,差管家送往县里,自己却关了宅门,去了镇外一处小院,闭门谢客。数日后,打县城快马递来一封素笺,没有称呼和落款:

识时务方为俊杰,知深浅才是达人。

你赠我馍钱一吊,我还你性命一条。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桥镇集市,用排比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描写了集市热闹喧哗的场景,目的是为了体现桥镇的繁华,交代社会背景。

B.小说描写了左二老爷的外貌气色,与后文他在众人前的气势与派头形成对比,尤其是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的细节表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身份。

C.小说不仅直接描写了左二老爷的神态、语言,而且通过描写集市上众人的态度和管家的表现从侧面来烘托左二老爷,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D.那位18岁县长就是五年前卖馍被抢的少年人,他雷厉风行,铁腕整治强权恶霸,且知恩图报,经过警告、暗示放过了左二老爷。

E.叱咤一时的左二老爷因为一次随手的救助,居然保全了性命,小说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好人有好报的主题。

答案 AE

解析 A项描写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下文主要人物的出场做铺垫。E好人有好报说法错误,左二老爷欺行霸市,算不上好人。

5.左二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其貌不扬,却呼风唤雨,八面威风:他长得矮小精瘦,却在桥镇能摆平一切事务,人人对他尊敬畏惧。为人仗义,扶危济困:他帮少年人要回了馍钱。聪明敏锐,能识时务:他通过听戏文和长袍客的警示辨识出县长的身份,主动金盆洗手,保全自己。

6.这篇微型小说在构思上有何精妙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欲扬先抑,跌宕起伏。先写左二老爷其貌不扬,病恹恹的,为;再写他在桥镇叱咤风云,欺行霸市,为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听戏时面对长袍客的失手伤害,左二老爷却隐忍不发,这异常的表现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伏笔和照应,环环相扣。五年前左二老爷对少年人的仗义相助为伏笔,五年后县长放他一马是照应;县长铁腕惩治恶霸,桥镇却依然如故是伏笔,结尾的信笺是照应。意外与巧合,波澜起伏。五年前软弱无依的卖馍少年人,如今居然成了一县之长,为意外;恰好管辖桥镇,专治左二老爷这样的恶霸,为巧合:正是这样的安排,才使故事跌宕起伏,精彩动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5acd656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d5.html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考前三个月第五章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