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根的哲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0-09-22 05:05: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培根的哲学思想

培根哲学最为后人称道并引起研究者兴趣的,是他的幻象说、归纳法和他的分科理论,而他留给后人的最鲜明的印象,则是他是当仁不让的西方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

一、关于幻象说

培根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是他反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旧逻辑,主张建立一套新的逻辑的方法。他的这种新逻辑方法,也就是他的哲学方法。培根认为,在旧的思维方式中,人们常常误入陷阱,其中有4 种情况最为令人担忧。这4 种情况样样都是防碍人们正确认识科学的路障。他称这4 种情况为4 种幻想即假相,四种假相的具体内容是:

1,“族类假象”。何为族类假象?他说:“族类假象植基于人性本身中,也即植基于人这一族或这一类中。若断言人的感官是事物的量尺,这是一句错误的话。正相反,不论感官或者心灵的一切觉知总是依个人的量尺而不是依宇宙的量尺;而人类理解力则正如一面凹凸镜,它接受光线既不规则,于是就因在反映事物时掺入了它自己的性质而使得事物的性质变形和褪色。”

这种培根式的表达方式,一般中国读者接受起来可能会觉得语言拗口。用通俗的话讲,族类假象,就是人们习惯于用人的感官或心灵作为认识世界的尺度,而不是依据宇宙本身的标准作为尺度。这样,人对世界的认识,有如用一面凸凹不平的镜子照世界,因为镜子不平,镜中的映象绝难准确。

2,“洞穴假象”。何为洞穴假象?培根说:“洞穴假象是各个人的假象。因为每一个人(除普通人性所共有的错误外)都各有自己的洞穴,使自然之光屈折和变色。这个洞穴的形成,或是由于这人自己固有的独特的本性;或是由于他所受的教育和与别人的交往;或是由于他阅读一些书籍而对其权威性发生崇敬和赞美;又或者是由于各种感印,这些感印又是依人心之不同(如有的人是‘心怀成见’和‘胸有成竹’,有的人则是‘漠然无所动于中’)而作用各异的;以及类此等等。这样,人的元精(照各个不同的人所重复而得的样子)实际上是一种易变多扰的东西,又似为机运所统治着。因此赫拉克利特曾经说得好,人们之追求科学总是求诸他们的小天地,而不是求诸公共的大天地。”

洞穴假象的本意是指人们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的个人认识世界的局限性。这是因人而异的。人生在世,可以说人人皆有挣不脱的洞穴,因为每个人均为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经验环境、工作环境所限,我们没有能力甚至没有可能了解天下一切事情。洞穴是我所依,洞穴误我所知,正如没有定势难于思维,死守定势又生其误,包括提出洞穴假象的培根先生,也是如此。否则的话,他也不会因为做无谓的试验而一命呜呼了。

3,“市场假象”。何为市场假象?培根说:“另有一类假象是由人们相互间的交接和联系所形成,我称之为市场的假象,取人们在市场中有往来交接之意。人们是靠谈话来联系的,而所利用的文字则是依照一般俗人的了解。因此,选用文字之失当害意就惊人地障碍着理解力。有学问的人们在某些事物中所惯用以防护自己的定义或注解也丝毫不能把事情纠正。而文字仍公然强制和统豁着理解力,弄得一切混乱,并把人们岔引到无数空洞的争论和无谓的幻想上去。”

将培根的这段话概括为通俗语言,就是人在交流中,无论使用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因为所使用的信息——语言或文字的不准确而将人引入认识的歧途。

4,“剧场假象”。何为剧场假象?培根说:“还有一类假象是从哲学的各种各样的教条以及一些错误的论证法则移植到人们心中的。我称这些为剧场的假象;因为在我看来,一切公认的学说体系只不过是许多舞台戏剧,表现着人们自己依照虚构的布景的样式而创造出来的一些世界。我所说的还不仅限于现在时兴的一些体系,亦不限于古代的各种哲学和宗派;有见于许多大不相同的错误却往往出于大部分相同的原因,我看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同类的剧本编制出来并以同样人工造作的方式排演出来。我所指的又还不限于那些完整的体系,科学当中许多由于传统、轻信和疏忽而被公认的原则和原理也是一样的。”

二、关于归纳法

归纳与演绎是逻辑学中最基本的思维方法,但西方近代史上的大哲学家们并非在单纯逻辑学意义上对待和使用它们。

归纳与演绎二者缺一不可。没有归纳的演绎走的是一条极端发散性道路,很可能送君一别,遥遥无归期。而没有演绎的归纳则既易滑入浅薄的陷阱,而且弄不好就成为某种没有多少价值的封闭体系。但在培根时代,归纳和演绎都处在历史发展的时代边缘。它们都需要在新的认识论的基础上完成各自的开创与重建任务。而建立新的归纳方法的任务便为培根所得,至于确立新的演绎方法的重任,则落在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等人的肩上了。

培根的归纳法,主要批驳对象似乎依然是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法,但认真分析起来,所谓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法实际上是借着亚氏名义而充塞着中世纪哲学实质的中世纪神学逻辑。

培根使用的方法有典型的经验主义倾向。甚至直到今天,它依然对人类具有某种借鉴和启迪价值。培根不同意旧有的即他认为的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法。他从批判亚氏出发,创造了自己的方法。培根的归纳法,可以称之为排除归纳法,也可以称之为列表归纳法。前者代表的是他的分析原则,后者代表的则是他的表达方式。

所谓列表归纳法,即将分析过程亦即归纳过程列入几个表内。英国的昆顿先生介绍了三个表,第一表称为“存在表”,第二个表称为“缺限表”,第三个表称为“程度表”。通俗地说,第一个表内所列的,是凡与所归纳对象有关的特性均悉数列出;第二表的作用,在于挑出那些非本质(有缺限的)特性,目的是对照第一个表,将其从归纳结论中剔出;第三个表则是对前二表归纳内容的复考,从而归纳出第一个表中所剩内容的真正本质。

这种归纳法显然比单纯利用三段式方法进行的归纳要复杂得多也科学得多。所谓科学得多,是说它适应了实验科学的基本要求;它不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以实验性手法,从具体事物的各种特性中归纳出对这事物的规律性认识。

培根用自己的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甚至都不重要,关键是他提供了一种方法,这方法既符合实验科学的大思路,又体现于经验哲学——培根式的经验哲学的本质特征。同时,它也是前人所未曾系统发现或预见过的。

三、关于科学分科

西方古有分科传统,比如亚里士多德一生就分别撰写了《政治学》、《生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种种。这在中国的先秦时代是不可思议的,在宋明大儒那里也是不可思议的。中国古代固有天、算、农、医之类的分科事实,却少有明确的学科系统和学科概念。西方固有分科传统,但分科也与分科不同,中世纪时,一切以神学为主导,哲学不过是神学的附庸,科学不过是神学的奴仆,和中国的以经为本相比,更好似天下的乌鸦一般黑。以现代人的观点看,神学可以成为一种历史文化,但也可能成为窒息科学发展的工具,不幸中世纪时代,神学偏偏成了窒息科学发展的工具。培根一反旧说,以新时代成熟者的姿态,担当主张科学分科旗帜的责任。培根的分科方法,包括两个要点:

一是否定神学的统治地位,坚持神学只能属于上帝和教会。

据此,他将学问分成神圣的和非神圣的两大部分。把有关上帝的学问即神学划入神圣圈内——这从表面看来好像是对神学的敬重,实际上是对神学地位的限定,让它只能在宗教范围内称王称霸,不要多嘴多舌去管人间俗事。至于宗教之外的事情,则应由科学作主。他将科学列入非神圣的学问范围,俗学管俗事,正好般配。而且他似乎还怕人们对非神圣的说法有什么误解,他不无幽默地写道:“凭借我们对自然的理解,或者根据人类的知识去证明有关信仰的真理,在我们看来是不妥的 .。我们不应该把上帝从神秘之境拉下来,以屈从我们的理性,相反地我们应该提升我们的理性,追求与神的真理相一致。”

第二个要点,是他对科学的分科进行过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这些研究,尽管今天看来是有些过于琐碎而且似乎也不够科学,但在当时,无疑是一些大胆而又有益的尝试。

培根的分科,其哲学价值大于实用价值,而且直接启发和影响了下一个世纪法国大百科全书派的创始者们。

纵观培根的一生和他的哲学体系,他留给后人最深刻的印象,还是他是近代实验科学的理论创始人。他的哲学代表作《新工具》,最重视的乃是实验和经验。《新工具》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其第一卷第一章第一段,开宗明义,赫然写道:“人作为自然界的臣相和解释者,他所能做、所得懂的只是如他在事实中或思想中对自然进程所已观察到的那样多。也仅仅那样多。在此之外,他是既无所知,亦不能有所作为。”说得确实很经验也很漂亮,置之17 世纪之初的西方,就显得更经验也更漂亮了。

培根去世后,对他的评价或高或低,时高时低。历史固无循环,但历史常有侧重,轻者固可为重,重者亦可为轻,未来人对培根如何评价,此时评估为时尚早。大抵说来,那些身兼科学家又精通数学的人对培根评价常常不高,而那些以社会科学为主且不以演绎见长的人物则对他十分敬重。这实在是由于培根自身的优点、特点和缺点所致,但也有某些历史亲疏的原因在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e777ffdc8d376eeaeaa3147.html

《浅谈培根的哲学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