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

发布时间:2017-02-13 09:51: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石景山区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20题每题1分,21~30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是

A.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B.胰岛素、性激素

C.油脂、核苷酸 D.纤维素、丙酮酸

2.通过一定方法将细胞质内的各种结构分开后进行元素分析,下列结构中磷元素含量最低的是

A.中心体 B.核糖体 C.染色体 D.内质网

3.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常有较大的核仁。根据这一事实可得出的结论是

A.细胞中蛋白质主要是由核仁合成的

B.核仁可能与组成核糖体的必需物质的合成有关

C.无核仁的细胞往往不能合成蛋白质

DDNA的转录和翻译通常发生在核仁中

4.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H2O在光下分解,产生的[H]参与C3的生成

B.由氨基酸形成多肽链时,生成物H2O中的氢全部来自氨基

C.需氧呼吸时,生成物H2O中的氢全部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

D.由于水分子间的氢键,使得细胞中的水具有缓和温度变化的作用

5.下列与核酸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凋亡的根本原因是DNA的降解

B.细胞分化的原因是核DNA遗传信息的改变

C细胞癌变前后,mRNA的种类和数量会有一些变化

D.细胞周期的过程中,mRNA和核DNA的种类通常不变

6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BATP中大量的能量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

CATP的合成总是伴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D.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中只有线粒体可以产生ATP

7.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打孔器获取新鲜的厚度为5mm的三片土豆,进行了以下实验。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实验步骤

土豆片A

土豆片B

土豆片C

处理

静置

煮熟后冷却

冰冻

滴加3%H2O2

1

1

1

观察实验现象

产生大量气泡

几乎不产生气泡

产生少量气泡

A土豆片的厚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

B新鲜土豆组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C高温和低温都能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

D.该实验无法确定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

8.某同学探究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对叶表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得到下图所示结果。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主要原理是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够发生渗透作用

B.实验中需要使用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显微镜等

C.叶表皮细胞浸润在蒸馏水中时,细胞会发生膨胀

D.结果表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

0.20.25mmol/L之间

9将下图所示细胞置于密闭容器中培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细胞内外的CO2O2浓度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黑暗条件下增大,减小

B光强度低于光补偿点时,增大

C光强度等于光补偿点时,保持不变

D强度等于光饱和点时,减小,增大

10通常情况下,下列变异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C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突变

D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11下图中甲~丁表示某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2n)睾丸细胞中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时期可进行核膜解体 B乙时期可表示减中期

C丙时期细胞核中不含染色单体 D丁时期细胞可能含有4个染色体组

12.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F1 个体最好是

A.野生型(×突变型( B.突变型(×野生型

C.野生型(×野生型( D.突变型(×突变型(

13报春花的花色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共同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如图所示)。现选择AABBaabb 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1的表现型是黄色

BF2AABBaabb的表现型不一样

CF2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7

DF2中黄色:白色的比例是3:1

14某昆虫的长翅B对残翅b、黑体E对灰体e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环境导致bbE_基因型和B_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虫BBEE与雌虫bbee交配,则F2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是

A40% B50% C60% D100%

1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是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初期非常相似

B.多倍体生物形成后,它与原物种之间能够进行杂交,因而它不是一个新物种

C.根据现代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导致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

D.根据现代进化理论,生物进化既可体现跳跃式,也可体现渐进式

16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烯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植物果实的发育

B.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

C.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成熟

D.脱落酸在果实的成熟阶段含量最高以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17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史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卡尔文用同位素示踪法发现了碳反应过程

B温特实验表明了植物具有向光性

C肺炎双球菌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D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的概念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18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19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发酵装置来制作果酒、果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用来制作果酒,乙用来制作果醋

B乙装置需要的温度条件高于甲

C该装置便于发酵中产生气体的排出

D甲、乙装置排液管排出液体的pH都下降

20下图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⑤之和为输入到生态系统的全部能量

B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

C⑤⑥⑦⑧之和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的百分比为能量传递效率

21.下表中有关人体细胞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编号; I2 E- O, M0 b- \& Z8 ?" b8 X# A9 h

化合物# \, W# _% N: J2 f3 U

实验检测 * H# D2 A+ D0 U \& F/ V

组成单位* ^# B* ^. \3 e Z' _5 I

主要功能2 h/ _& b6 e8 A" P+ J2 W5 P; ]

检测试剂: @2 ^+ E. W6 L- C3 R5 I. P

颜色反应b* V% I, H& R7 P( P* M: d

2 G% Q& R& N: [1 P

油脂8 H6 _3 _ B" f! ?! D2 f

苏丹染液3 C" \ P: P, G* E( Y* C7 j; f

橙黄色; G! [4 G7 _: ^" S8 E$ P6 D

脂肪酸* f% T' ]) h8 Q0 W# C* _: ?

储存能量- Y# C ^1 ]: e& R! [- [

+ _- Z: D) _+ e" T( d, P/ j: d

糖原4 j/ a: a- @% P9 Y7 ]' K) j

本尼迪特试剂3 ]. \4 e, b7 V/ I

红黄色. U" K1 ?9 ]7 C' V

葡萄糖; e# D+ `6 U! f/ ]' e6 Q/ L

提供能量- U3 X2 O+ S7 c

1 J0 \& E; \; X" X ?% @& I8 a

蛋白质' C0 G$ D# h+ c6 K

双缩脲试剂5 V; H9 P6 Q5 M% E1 I8 P

紫色

氨基酸" G$ E" ?, B# Z0 g

承担生命活动5 F/ j7 J! O9 W

淀粉

碘液

蓝色

葡萄糖

结构物质

A       B     C       D

22.细胞的膜蛋白具有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免疫识别等重要生理功能。下列图中,可正确示意不同细胞的膜蛋白及其相应功能的是

23.下列生理过程中需ATP提供能量的是

A叶肉细胞合成的蔗糖运输到果实 B.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K+外流

C葡萄糖分子进入红细胞 D.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24.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如下所示,代表物质运输方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所需的H2O分子都是以方式进入细胞

B.质膜上载体蛋白结合葡萄糖后其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

C.乙酰胆碱受体是一种通道蛋白,乙酰胆碱以方式通过突触后膜

D.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生理基础是K+以方式外流

25.下列四个曲线图中,若改变自变量或因变量,曲线的趋势变化最大的是

A.图光照强度改为CO2浓度

B.图胰岛素相对含量改为胰高血糖素相对含量

C.图有丝分裂各时期改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各时期

D.图酶活性改为有氧呼吸释放CO2

26.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蔗糖酶能催化蔗糖水解成两分子葡萄糖

B.在ATP供能的条件下,RNA聚合酶、DNA聚合酶能通过核孔进入核内

CDNA聚合酶参与S期的DNA复制及G1期和G2DNA的转录

DPCR过程中需要耐热的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27.下列物质的合成都能够体现基因选择性表达的是

A.血红蛋白和促甲状腺激素 BRNA聚合酶和抗体

C.神经递质和呼吸酶 DATP和胰高血糖素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物细胞中合成ATP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糖类分解释放的化学能

BATP释放能量往往与某些放能反应有关

C.无氧呼吸产生的ATP全部来自糖酵解过程

D.神经冲动产生时,神经细胞内ATP的含量会大幅度下降

29下列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的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B.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小时

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30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一种名贵花卉的过程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消毒的原则是既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减少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

B.在愈伤组织培养中加入细胞融合的诱导剂,可获得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C.用花粉离体培养可获得单倍体植株,说明花粉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D.诱导愈伤组织生根时,培养基内通常应含生长素类调节剂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319下图1表示某动物小肠上皮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对应各时期,其中S期,箭头表示细胞周期的方向。图2表示其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周期性变化,ae表示染色体的不同形态。请据图作答:

1)图1表示 期,此时期内染色体发生的变化为 (用图2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图2中染色体周期性变化的意义是

2)若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胸苷(DNA复制的原料之一)短期培养该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后,处于S期的细胞都会被标记。换用无放射性的新鲜培养液培养,预计最快

h后会检测到被标记的分裂期细胞。从被标记的分裂期细胞开始出现到其所占分裂期细胞总数的比例达到最大值时,所经历的时间为 h

3)与小肠上皮细胞不同的是,该动物骨髓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长为24 h期时长为l.9 h。上述两种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长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的变化,选用 小肠/骨髓上皮细胞更合适,理由是

329分)下图甲表示在四种含不同CO2浓度的空气条件下培养一种微型螺旋藻的生长结果,图乙表示在最适宜CO2浓度下,不同的光照周期对此微藻生长状况的影响。请据图作答:

1CO2为螺旋藻的培养提供 CO2参与光合作用的 阶段,进入细胞后C5结合,这个过程叫做 C3的还原需要 参与,C5在细胞中含量保持稳定的原因是

2)图甲所示实验中,对照组的处理是 。实验结果表明,最适宜这种微藻生长的CO2浓度是

3)图乙表明,当昼夜时间比为 时,此微藻收获最高的生物量。北京地区夏季平均气温30左右,昼夜比接近15:9。结合甲乙的实验结果可推测,北京地区夏季在池塘等开放水域培养此微藻可以釆取 的措施提高产量。

337人体内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依赖一系列酶的调节。其中6-磷酸葡萄糖酶基因(E)的突变,会导致糖原在组织内过多沉积而引起型糖原贮积病,临床表现为低血糖等症状。下图1为某家族此病遗传系谱图,请据图作答

1型糖原贮积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

性遗传病,在正常人中,杂合子概

率为1/150。若-3与表现型正常的

男性结婚后生育一个孩子,则患病

概率约为_________

2)某新型糖原贮积病是由磷酸酶基因(D)突变引起。经过家系调查绘出的遗传系谱图与图1一致。研究者合成了两种探针,能分别与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相应的DNA序列互补。利用探针对该新型糖原贮积病家系进行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

结合图1和图2分析:该新型糖原贮积病的遗传方式为 ,做出判断依据的是该家系中 个体的DNA杂交检测结果。其中-1的基因型是_______

3)假如-1和男性患者结婚,生育的孩子患新型糖原贮积病的概率是_________

4)血糖浓度低时,糖原贮积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分泌 增加,血糖浓度_________(能/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349苏云金杆菌(Bt)能产生具有杀虫能力的毒蛋白。下图是转Bt毒蛋白基因植物的培育过程示意图(为抗氨苄青霉素基因),表示过程。请据图作答:

1)由Hind酶切后,得到的DNA片段的末端碱基序列是

2)将图中所示的DNAHindBamH完全酶切后,产生 DNA片段,过程可获得 种重组DNA。如果只用BamH酶切,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后可获得 种重组DNA

3)该过程中Bt毒蛋白基因插入Ti质粒后,不应影响质粒的 (多选)。

A.复制 B.转录 C.碱基对的数量 D.抗性基因的表达

4用农杆菌的Ti质粒作运载体,目的是 。筛选含重组DNA的农杆菌,培养基中应添加

5)生产上常将上述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混合播种,其目的是

35.(10分)哺乳动物的生殖活动与光照周期有着密切联系。下图表示了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请据图作答:

1)黑暗环境中,图中所示的神经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松果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后者合成和分泌的 增多,进而通过影响HPG轴发挥调节作用,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调节。

2)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____________,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__________。图中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过程中伴随着____________信号到___________信号的转变。

3)在HPG轴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运输到__________,促使其分泌黄体生成素(LH,一种促激素);LH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其增加 的合成和分泌。

4)若给正常雄性哺乳动物个体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LH,随后其血液中GnRH水平会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6 夏腊梅是一种落叶灌木,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研究人员在三个地区对夏腊梅种群特征及其生活环境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分别对应夏腊梅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请据图作答:

1)调查夏腊梅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2)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 ,据图判断三个夏腊梅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属于

3)夏蜡梅对生境要求较高,喜湿润环境及散射光,光照直射和过于荫蔽都会导致其生长不良、退化严重。调查发现,种群甲所处的群落为人工林,有大量的细叶青冈、红楠等常绿乔木,该群落的 结构不利于夏腊梅的生长,夏腊梅在与高大乔木的 中不占优势,从而生长受阻。对该地区夏腊梅的保护,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多选)。

A. 疏除部分乔木层的常绿成分 B. 对夏腊梅实施迁地保护

C. 大量砍伐高大乔木 D. 做好夏腊梅的种群监测

3710)下图是人体免疫反应过程的部分模式图,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请据图作答:

1)图中表示___________ ab表示___________

2)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填序号)。细胞的主要功能

____________。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的细胞有 (填序号)。

3若该病毒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图中的_________细胞(填序号),最终严重削弱人体免疫功能。

4)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使其不能暴露该病毒的 ,以致感染信息不能呈递给 ,从而无法正常激活机体对该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因此,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致病。

5)用埃博拉病毒感染小鼠,取其 细胞,通过 技术获得杂交瘤细胞,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治疗该病。

石景山区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

生物试卷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1-20题每题1分,21-30题每题2分。共40分)

1-5 DABDC 6-10 BABBA 11-15 DACCD 16-20 BABCB

21-25 CBABB 26-30 BACDB

二、非选择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60分)

319分)

1)分裂 c→d→e→a→b

使复制后的染色体平均分配,保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2分)

22.2 1.8

3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小肠

分裂期占整个细胞周期的比例更大,更容易观察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

329分)

1)碳源 暗反应(碳反应) CO2固定 NADPHATP和酶 C5可再生

2)通入空气 10%

315:9 适当增加CO2浓度(不能答补光,答加温或增施N肥等不扣分)

337

1 1/900

2X染色体隐性 -1 -2 -5 XDXd

3 1/8

4)胰高血糖素 不能

349分)

1AGCTT

A

24 2 2

3ABD

4)利用农杆菌Ti质粒T-DNA,将Bt毒蛋白基因整合到植物细胞染色体DNA

氨苄青霉素

5)降低害虫种群中抗Bt毒蛋白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增长速率(2分)

3510分)

1 褪黑素 神经-体液

2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细胞 外负内正 化学

3)垂体 雄激素

4)降低 LH促进雄激素的分泌,雄激素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

36.(6分)

1)样方法

2)种群未来数量动态 衰退型、稳定型、增长型

3)垂直 竞争 ABD

37.(10分)

1胞毒T细胞 淋巴因子

2

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其细胞膜通透性增大而裂解死亡

3

4)特有抗原 辅助T细胞胞毒T细胞

5效应B细胞 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

2016-2017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20题每题1分,2130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是(  )

A.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B.胰岛素、性激素

C.油脂、核苷酸 D.纤维素、丙酮酸

【考点】糖类的组成元素;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脂质的组成元素.

【分析】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此外,叶绿素含有Mg元素、甲状腺激素含有I元素、血红蛋白含有Fe元素等.

【解答】解:A、叶绿素中含有镁元素,与类胡萝卜素的元素组成不同,A错误;

B、性激素只含CHO,胰岛素含有CHONB错误;

C、油脂只含有CHO,核苷酸含有CHONPC错误;

D、纤维素和丙酮酸含有CHOD正确.

故选:D

2.通过一定方法将细胞质内的各种结构分开后进行元素分析,下列结构中磷元素含量最低的是(  )

A.中心体 B.核糖体 C.染色体 D.内质网

【考点】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磷元素是组合细胞中化合物的重要元素,含有磷元素的化合物包括磷脂、RNA(核糖核苷酸)和DNA(脱氧核苷酸)等,其中磷脂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支架,生物膜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线粒体膜、叶绿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溶酶体膜和液泡膜)和核膜,核糖体和中心体无膜结构.

【解答】解:A、中心体,不具有膜结构,由蛋白质组成,由于中心体既无膜结构,也无核酸,只有蛋白质组成,因此P元素的含量最低,A正确;

B、核糖体是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由RNA和蛋白质组成,RNA中含有P元素,B错误;

C、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其中DNA含有P元素,C错误;

D、内质网是单膜结构的细胞器,生物膜中含有P元素,D错误.

故选:A 

3.大量事实表明,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常有较多和较大的核仁.根据这一事实可以推测(  )

A.细胞中蛋白质主要由核仁合成的

B.核仁可能与组成核糖体的物质的合成有关

C.无核仁的细胞往往不能合成蛋白质

DDNA的转录和翻译通常发生在核仁中

【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细胞中的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无核仁的细胞,如原核细胞也能合成蛋白质;DNA的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而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

【解答】解:A、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

B、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正确;

C、原核细胞无核仁,但也能合成蛋白质,C错误;

DDNA转录主要是在细胞核中进行的,而翻译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D错误.

故选:B

4.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H2O在光下分解,产生的[H]参与三碳酸的生成

B.由氨基酸形成多肽链时,生成物H2O中的氢全部来自氨基

C.需氧呼吸时,生成物H2O中的氢全部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

D.由于水分子间的氢键,使得细胞中的水具有缓和温度变化的作用

【考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1、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细胞内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

2、氨基酸脱水缩合时,一个氨基酸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COOH)反应,脱去1分子水,因此水中的H来自氨基和羧基,O来自羧基;

3、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因此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物水中的H来自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分解及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和水的分解.

4、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产生氧气和还原氢,同时合成ATP,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被暗反应利用,用于还原三碳化合物.

【解答】解:A、光合作用过程中水光解产生的还原氢用于还原三碳化合物形成葡萄糖,A错误;

B、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的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中的H来自氨基酸的氨基和羧基,B错误;

C、有氧呼吸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葡萄糖和水,C错误;

D、由于水分子间的氢键,使得细胞中的水具有缓和温度变化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5.下列与核酸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凋亡的根本原因是DNA的降解

B.细胞分化的原因是核DNA遗传信息的改变

C.细胞癌变前后,其mRNA的种类和数量会有一些变化

D.细胞周期的过程中,mRNA和核DNA的种类通常不变

【考点】细胞的分化;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解答】解:A、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A错误;

B、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核DAN遗传信息不发生改变,B错误;

C、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因此细胞癌变前后,其mRNA的种类和数量会有一些变化,C正确;

D、细胞周期的过程中,核DNA的种类不变,但mRNA的种类会改变,D错误.

故选:C

6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BATP中大量的能量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

CATP的合成总是伴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D.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中只有线粒体可以产生ATP

【考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ATP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ATP的合成可发生在光反应过程;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中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都可以产生ATP

【解答】解:A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A错误;

BATP中大量的能量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B正确;

CATP的合成不一定伴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如光合作用光反应形成ATPC错误;

D、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产生ATP,除线粒体外,还可以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B

7.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打孔器获取新鲜的厚度为5mm的三片土豆,进行了如表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实验步骤

土豆片A

土豆片B

土豆片C

①处理

静置

煮熟后冷却

冰冻

②滴加质量分数3%H2O2

1

1

1

③观察实验现象

产生大量气泡

几乎不产生气泡

产生少量气泡

A.土豆片的厚度大小是该实验的自变量

B.新鲜土豆组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C.高温和低温都能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

D.定性实验无法确定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

【考点】酶的特性.

【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温度,用打孔器获取新鲜的厚度为5mm的三片土豆,厚度一致,为无关变量.通过分析三组实验现象可知:温度过高条件下酶会变性失活,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

【解答】解:A、土豆片的厚度都是5mm,为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温度,A错误;

B、由三组实验说明,新鲜土豆组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B正确;

C、实验ABC比较说明,高温和低温都能使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C正确;

D、定性实验是为了判断某种因素是否存在,定性实验无法确定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D正确.

故选;A

8.某同学探究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对叶表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结果.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主要原理是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够发生渗透作用

B.实验中需要使用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显微镜等仪器

C.叶表皮细胞浸润在蒸馏水中时,细胞会发生膨胀

D.结果表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0.20.25mmol/L之间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细胞液浓度时处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发生质壁分离的外界溶液之间.

【解答】解:A、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外界溶液中能够发生渗透作用;故A正确.

B、实验中需要制备临时装片,用盖玻片、显微镜等仪器进行观察,但不需要血细胞计数板;故B错误.

C、叶表皮细胞浸润在蒸馏水中时,细胞会吸水膨胀,但是不能胀破,因为细胞外面存在细胞壁;故C正确.

D、外界溶液为0.2mmol/L时,质壁分离的细胞为20%,外界溶液为0.25mmol/L时,质壁分离的细胞为80%,则说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0.20.25mmol/L之间;故D正确.

故选B

9.将题如图所示细胞置于密闭容器中培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细胞内外的CO2O2浓度短时间内发生了相应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黑暗条件下,①增大、④减小

B.光强低于光补偿点时,①、③增大

C.光强等于光补偿点时,②、③保持不变

D.光强等于光饱和点时,②减小、④增大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据图分析:黑暗条件下,叶肉细胞只有呼吸作用,没有光合作用,二氧化碳从细胞内向细胞外扩散,细胞表现为从环境吸收氧气;光强低于光补偿点时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二氧化碳从细胞内向细胞外扩散,细胞表现为从环境吸收氧气;光强等于光补偿点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被用来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全部被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细胞既不吸收氧气也不释放二氧化碳;光强等于光饱和点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氧气从细胞扩散到细胞外,二氧化碳从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

【解答】解:A、黑暗条件下,叶肉细胞只有呼吸作用,二氧化碳从细胞内向细胞外扩散,①增大,细胞表现为从环境吸收氧气,④减小,A正确;

B、光强低于光补偿点时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二氧化碳从细胞内向细胞外扩散,①增大,细胞表现为从环境吸收氧气,③减小,B错误;

C、光强等于光补偿点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此时细胞既不吸收氧气也不释放二氧化碳,②、③保持不变,C正确;

D、光强等于光饱和点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氧气从细胞扩散到细胞外,④增大,二氧化碳从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②减小,D正确.

故选:B

10.通常情况下,下列变异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是(  )

A.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C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

D.着丝粒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答】解:A、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这种变异仅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正确;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这既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

C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这既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

D、着丝粒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这既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错误.

故选:A

11.如图中甲~丁表示某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2n)睾丸细胞中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时期可进行核膜解体

B.乙时期可表示减中期

C.丙时期细胞核中不含染色单体

D.丁时期细胞可能含有4个染色体组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由此可知,甲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乙图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由此可见,乙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丙图中无染色单体,且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由此可知,丙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开始阶段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开始阶段或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丁图中无染色单体,且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说明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解答】解:A、甲图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有丝分裂前期,此时可进行核膜解体,A正确;

B、乙图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B正确;

C、丙图中染色体:DNA=11,无染色单体,C正确;

D、丁图中无染色单体,且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说明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可能含有1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D

12.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鉴别突变基因在 X 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 F1个体最好是(  )

A.突变型()×突变型( B.突变型()×野生型(

C.野生型()×野生型( D.野生型()×突变型(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一条染色体上一个基因突变导致性状改变,可判断为显性突变,突变型为显性性状.野生型雌鼠与突变型雄鼠杂交,若符合交叉遗传特点即后代表现为雄鼠都是野生型,雌鼠都是突变型,则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若后代性状与性别无关联,则在常染色体上.

【解答】解:根据一只雌鼠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可以得知应该是显性突变.如果是常染色体则为:aa变为Aa,如果是伴X遗传则为:XaXa变为XAXa.这样的话,不管是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就会有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均有野生型,也有突变型.因此,若要通过一次杂交试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F1个体最好是野生型(雌)×突变型(雄).野生型雌鼠与突变型雄鼠杂交,若符合交叉遗传特点即后代表现为雄鼠都是野生型,雌鼠都是突变型,则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若后代性状与性别无关联,则在常染色体上.

故选:D

13.报春花的花色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共同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如图所示).现选择AABBaabb 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1的表现型是黄色

BF2AABBaabb的表现型不一样

CF2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7

DF2中黄色:白色的比例是31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显性基因A控制以白色素为前体物合成黄色锦葵色素的代谢过程,但当显性基因B存在时可抑制其表达,因此只有A基因存在时(A_bb)植株的花色为黄色,AB同时存在时(A_B_)植株的花色为白色,没有A基因时(aa__)也表现为白色.

【解答】解:AAABBaabb两个品种进行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表现型是白色,A错误;

BF2AABBaabb的表现型一样,都为白色,B错误;

CF2中的白色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有7种,分别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C正确;

DAABBaabb杂交形成F1Fl植株自交获得F2A_B_(白花):A_bb(黄花):aaB_(白花):aabb(白花),所以F2中开黄花与白花的植株之比为313D错误.

故选:C

14.某昆虫的长翅(B)对残翅(b)、黑体(E)对灰体(e)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环境导致bbE_基因型和B_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虫(BBEE)与雌虫(bbee)交配,则F2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是(  )

A50% B60% C40% D100%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写出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根据题意单显性致死的情况,确定F2EEEeee的比例.再根据利用基因型频率求解基因频率的方法,求出F2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

【解答】解:1PBBEE×bbeeF1BbEeF1BbEeF29B_E_+3B_ee+3bbE_+1bbee,根据环境导致bbE_基因型和B_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则F2EEEeee=361,即EE=3/10Ee=6/10ee=1/10

2、根据利用基因型频率求解基因频率的方法:种群中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控制的性状纯合体频率+1/2×杂合体频率,F2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EE+1/2×Ee=3/10+1/2×6/10=6/10=60%. 

15.以下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是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初期非常相似

B.多倍体生物形成后,它与原物种之间能够进行杂交,因而它不是一个新物种

C.根据现代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导致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

D.根据现代进化理论从进化速度上讲,生物进化既可体现跳跃式,也可体现渐进演变模式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是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里按一定顺序出现,A错误;

B、多倍体生物形成后,它与原物种之间虽然能够进行杂交,但它们产生的后代一般是不育的,存在生殖隔离,因而它是一个新物种,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生物进化既可体现跳跃式,也可体现渐进演变模式,D正确.

故选:D. 

1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乙烯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植物果实的发育

B.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

C.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成熟

D.脱落酸在果实的成熟阶段含量最高,以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本题是对生长素、乙烯、赤霉素和脱落酸的作用和分布、及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考查,回忆生长素、乙烯、赤霉素和脱落酸的作用和分布及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A错误;

B、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同一生理效应可能对应较高和较低两个生长素浓度,B正确;

C、促进果实成熟的植物激素是乙烯,不是赤霉素,C错误;

D、在果实成熟阶段含量最高的植物激素是乙烯,D错误.

故选:B

17.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史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卡尔文用同位素示踪法发现了碳反应过程

B.温特实验表明了植物具有向光性

C.肺炎双球菌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D.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的概念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考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孟德尔遗传实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3、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解答】解:A、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化途径,即CO2C3有机物,A正确;

B、达尔文实验表明了植物具有向光性,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B错误;

C、肺炎双球菌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C错误;

D、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的概念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但未揭示其化学本质,D错误.

故选:A

18.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解答】解:A、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说明岛屿上存在水平结构,故A正确;

B、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B错误;

C、旅游等人类活动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故C正确;

D、该岛屿上植被茂盛,已经演替到森林阶段,属于顶级群落,说明一定经过漫长的过程,故D正确.

故选:B

19.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发酵装置来制作果酒、果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用来制作果酒,乙用来制作果醋

B.乙装置需要的温度条件高于甲

C.该装置便于发酵中产生气体的排出

D.甲、乙装置排液管排出液体的pH都下降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发酵装置可用来制作果酒、果醋,其中甲装置没有通气,进行的是酒精发酵,而乙装置通入氧气,进行的是醋酸发酵.

【解答】解:A、甲装置没有通气,进行的是酒精发酵,而乙装置通入氧气,进行的是醋酸发酵,A正确;

B、甲进行的果酒发酵,其适宜的温度是1825,而乙进行的果醋发酵,其适宜的温度是3035,因此乙装置需要的温度条件高于甲,B正确;

C、该装置没有排气口,因此不便于发酵中产生气体的排出,C错误;

D、甲进行的果酒发酵,该过程中除了产生酒精,还会产生二氧化碳,导致pH下降;乙进行的果醋发酵,该过程中产生的果醋会使pH下降,D正确.

故选:C

20.如图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⑤之和为输入到生态系统的全部能量

B.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⑦中

C.⑤⑥⑦⑧之和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④占②的百分比为能量传递效率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植食动物的摄入能=其同化能+其粪便能.植食动物的同化能的去向主要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和流向分解者.

【解答】解:A、输入到生态系统的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不是①⑤之和,还包括植物呼吸消耗的能量,A错误;

B、由于植食动物粪便是指摄入后未被同化的部分,包含在⑦中,B正确;

C、⑤⑥⑦⑧中包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散失的能量,C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同化能之比,④不能表示植食动物的同化能,②也不能表示植食动物的同化能,且图示中二者为同一营养级,D错误.

故选:B

21.下表中有关人体细胞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编号

化合物

实验检测

组成单位

主要功能

检测试剂

颜色反应

油脂

苏丹染液

橙黄色

脂肪酸

储存能量

糖原

本尼迪特试剂

砖红色

葡萄糖

提供能量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氨基酸

承担生命活动

淀粉

碘液

蓝色

葡萄糖

结构物质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检测脂肪的实验;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蔗糖、淀粉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染液(或苏丹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5)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解答】解:A、油脂水解可以获得甘油和脂肪酸,A错误;

B、糖原不属于还原糖,因此用本尼迪特试剂鉴定不会产生颜色反应,B错误;

C、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为氨基酸,并且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C正确;

D、淀粉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D错误.

故选:C

22.细胞的膜蛋白具有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免疫识别等重要生理功能.下列图中,可正确示意不同细胞的膜蛋白及其相应功能的是(  )

A B C D

【考点】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分析】本题是对蛋白质的功能、物质运输的方式、免疫调节、血糖平衡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综合性考查,根据题图涉及的内容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膜蛋白,故A选项错误;

BT淋巴细胞膜上识别抗原的物质是糖蛋白,不是抗体,故B选项错误;

C、受体具有特异性,胰高血糖素与胰岛B细胞上的胰高血糖素的受体结合,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故C选项错误.

D、骨骼肌细胞膜表面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和运输葡萄糖的载体,分别识别并与神经递质结合和运输葡萄糖,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23.下列生理过程中需ATP提供能量的是(  )

A.叶肉细胞合成的蔗糖运输到果实

B.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K+外流

C.葡萄糖分子进入红细胞

D.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考点】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析】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ATP水解时释放的能量是生物体进行肌肉运动、生物电、细胞分裂、胞吐胞吞和主动运输等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

【解答】解:A、叶肉细胞合成的蔗糖运输到果实消耗ATPA正确;

B、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K+外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ATPB错误;

C、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过程不消耗ATPC错误;

D、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中水的吸收属于自由扩散,不消耗ATPD错误.

故选:A

24.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如下所示,①、②、③、④代表物质运输方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所需的H2O分子都是以方式①进入细胞

B.质膜上载体蛋白结合葡萄糖后其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

C.乙酰胆碱受体是一种通道蛋白,乙酰胆碱以方式②通过突触后膜

D.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生理基础是K+以方式④外流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由题图可知,该图是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类型及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其中甲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乙是蛋白质分子,①是细胞通过自由扩散排出物质,②③是细胞通过协助扩散排出物质,④是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物质.

【解答】解:A、水分子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细胞吸收水分子也可能通过水通道,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进出细胞是协助扩散,A错误;

B、细胞膜上载体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完成运输葡萄糖过程,B正确;

C、乙酰胆碱受体是糖蛋白,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完成兴奋传递过程,不通过突触后膜,C错误;

D、神经元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生理基础是Na+以方式④内流,D错误.

故选:B

25.正常情况下,下列四个图若改变自变量或因变量,则曲线变化最大的是(  )

A

光照强度改为CO2浓度

B

胰岛素相对含量改为胰高血糖素相对含量

C

有丝分裂各时期改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各时期

D

酶活性改为有氧呼吸释放CO2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减数第二次分裂可以称为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温度和PH均能影响酶的活性,并且在高温、过酸、过碱的条件下酶均会失活.

【解答】解:A、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均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并且都会达到饱和点,因此图①将光照强度改为CO2浓度,曲线变化不大,故A不符合;

B、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它们的作用刚好相反,因此改变后曲线变化最大,故B符合;

C、减数第二次分裂可以称为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其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的数目变化与有丝分裂过程基本相同,改变后曲线变化不大,故C不符合;

D、温度和PH均能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有氧呼吸释放CO2量,改变后曲线变化不大,故D不符合.

故选:B

26.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蔗糖酶能催化蔗糖水解成两分子葡萄糖

B.在ATP供能的条件下,RNA聚合酶、DNA聚合酶能通过核孔进入核内

CDNA聚合酶参与S期的DNA复制及G1期和G2DNA的转录

DPCR过程中需要耐热的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考点】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条件下酶会变性失活,而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解答】解:A、蔗糖酶能催化蔗糖水解成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A错误;

B、在ATP供能的条件下,RNA聚合酶、DNA聚合酶在核糖体合成后,能通过核孔进入核内起作用,B正确;

CDNA聚合酶是连接各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二酯键的,在DNA复制时作用,在DNA转录时起作用的是RNA聚合酶,C错误;

DPCR过程中需要耐热的DNA聚合酶,不需要解旋酶,D错误.

故选:B

27.下列物质的合成都能够体现基因选择性表达的是(  )

A.血红蛋白和促甲状腺激素 BRNA聚合酶和抗体

C.神经递质和呼吸酶 DATP和胰高血糖素

【考点】细胞的分化.

【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解答】解:A、血红蛋白基因只在红细胞中才表达,促甲状腺激素基因只在垂体细胞中才表达,因此血红蛋白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都能体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

B、几乎所有细胞都能合成RNA聚合酶,因此其合成不能体现基因选择性表达,B错误;

C、所有细胞都能合成呼吸酶,因此其合成不能体现基因选择性表达,C错误;

D、所有细胞都能合成ATP,因此其合成不能体现基因选择性表达,D错误.

故选:A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动物细胞中合成ATP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糖类分解释放的化学能

BATP释放能量往往与某些放能反应有关

C.无氧呼吸产生的ATP全部来自糖酵解过程

D.神经冲动产生时,神经细胞内ATP的含量会大幅度下降

【考点】ATP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ATP既是贮能物质,又是供能物质,因其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有大量能量,水解时又释放出大量能量;ATP在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因ATPADP可迅速相互转化;细胞内ATP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普遍存在于生物界中,是生物界的共性;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分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解答】解:A、动物细胞中合成ATP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分解释放的化学能,还来自于脂肪等化合物,A错误;

BATP释放能量往往与某些吸能反应有关,B错误;

C、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ATP,故产生的ATP全部来自糖酵解过程,C正确;

D、神经冲动产生时,需消耗ATP,但消耗后可迅速产生,故神经细胞内ATP的含量不会大幅度下降,D错误.

故选:C

29.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B.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小时

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考点】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应该进行计数,根据选项,可以看出采用的计数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

【解答】解:A、首先要进行培养基的制备、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A正确;

B、然后进行对土壤稀释液进行涂布于各组平板上,B正确;

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小时,C正确;

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进行记数,求起平均值,再通过计算得出土壤中细菌总数,D错误.

故选:D

30.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一种名贵花卉的过程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消毒的原则是既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减少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

B.在愈伤组织培养中加入细胞融合的诱导剂,可获得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C.用花粉离体培养可获得单倍体植株,说明花粉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D.诱导愈伤组织生根时,培养基内通常应含生长素类调节剂

【考点】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中要求无菌操作,以防止细菌感染,消毒时既要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要尽量减少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植物细胞融合时必须先去除细胞壁,然后加入诱导剂才能促使细胞融合;生根是细胞再分化的结果,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再分化过程受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调控,培养基中生长素比例高,利于生根;细胞分裂素比例高,利于生芽.

【解答】解:A、植物组织培养中要求无菌操作,以防止细菌感染,消毒时既要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要尽量减少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A正确;

B、植物细胞融合时必须先去除细胞壁,然后加入诱导剂才能促使细胞融合,所以在愈伤组织培养中直接加入细胞融合的诱导剂,不能导致细胞融合,B错误;

C、用花粉离体培养可获得单倍体植株,说明花粉细胞仍具有全能性,C正确;

D、诱导愈伤组织生根时,培养基内通常应含生长素类调节剂,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31.如图1表示某动物小肠上皮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周期,①~④对应各时期,其中②为S期,箭头表示细胞周期的方向.图2表示其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周期性变化,ae表示染色体的不同形态.请据图作答:

1)图1中④表示 分裂 期,此时期内染色体发生的变化为 cdeab (用图2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图2中染色体周期性变化的意义是 使复制后的染色体平均分配,保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2)若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胸苷(DNA复制的原料之一)短期培养该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后,处于S期的细胞都会被标记.换用无放射性的新鲜培养液培养,预计最快约 2.2 h后会检测到被标记的分裂期细胞.从被标记的分裂期细胞开始出现到其所占分裂期细胞总数的比例达到最大值时,所经历的时间为 1.8 h

3)与小肠上皮细胞不同的是,该动物骨髓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长为24h,④期时长为l.9h.上述两种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长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的变化,选用 小肠 (小肠/骨髓)上皮细胞更合适,理由是 分裂期占整个细胞周期的比例更大,更容易观察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周期的概念.

【分析】分析图1:①表示G1期,②表示S期,③表示G2期,④表示分裂期.

分析图2:图示表示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周期性变化,其中bc表示分裂间期;cd表示分裂前期;de表示分裂中期;ea表示分裂后期;ab表示分裂末期.

【解答】解:(1)图1中④表示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该时期发生的染色体变化为cdeab.图2中染色体周期性变化的意义是:使复制后的染色体平均分配,保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题目中所求为:最快,则被标记的DNA分子只有到达S期的最后并即将进入G2期,所以要经过2.2小时就可以在M期观测到被标记的M期细胞;从刚出现有标记的M期细胞,到达有标记的M期细胞达到最大值,则说明其时间经历的是一个M期的时间,为1.8h

3)同一生物体中,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应该选择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比例大的细胞进行观察,小肠上皮细胞分裂期所占的比例为1.8÷(7.9+2.2+1.8+3.4)×100%11.76%,骨髓上皮细胞分裂期所占的比例为1.9÷24×100%7.92%,因此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选用小肠上皮细胞更合适.

故答案为:

1)分裂 cdeab 使复制后的染色体平均分配,保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22.2 1.8

3)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小肠 分裂期占整个细胞周期的比例更大,更容易观察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

32.如图甲表示在四种含不同CO2浓度的空气条件下培养一种微型螺旋藻的生长结果,图乙表示在最适宜CO2浓度下,不同的光照周期对此微藻生长状况的影响.请据图作答:

1CO2为螺旋藻的培养提供 碳源 CO2参与光合作用的 暗反应(碳反应) 阶段,进入细胞后与C5结合,这个过程叫做 CO2固定 C3的还原需要 NADPHATP和酶 参与,C5在细胞中含量保持稳定的原因是 C5可再生 

2)图甲所示实验中,对照组的处理是 通入空气 .实验结果表明,最适宜这种微藻生长的CO2浓度是 10% 

3)图乙表明,当昼夜时间比为 159 时,此微藻收获最高的生物量.北京地区夏季平均气温30左右,昼夜比接近159.结合甲乙的实验结果可推测,北京地区夏季在池塘等开放水域培养此微藻可以釆取 适当增加CO2浓度 的措施提高产量.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3、光照时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又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只有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的量才会增加.净光合作用速率=真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图甲所示实验中,最适宜这种微藻生长的CO2浓度是10%.图乙表明,当昼夜时间比为159时,此微藻收获最高的生物量

【解答】解:(1CO2为螺旋藻的培养提供碳源.CO2参与光合作用的 暗反应(碳反应)阶段,进入细胞后与C5结合,这个过程叫做 CO2固定.C3的还原需要NADPHATP和酶参与,可以产生糖类等有机物和C5,因此C5在细胞中含量保持稳定.

2)图甲所示实验中,对照组一般是正常组,没有处理的空白对照组,因此其处理是通入空气.实验结果表明,最适宜这种微藻生长的CO2浓度是10%

3)图乙表明,当昼夜时间比为159时,此微藻收获最高的生物量.北京地区夏季平均气温30左右,昼夜比接近159.结合甲乙的实验结果可推测,北京地区夏季在池塘等开放水域培养此微藻可以釆取适当增加CO2浓度的措施提高产量.

故答案为:

1)碳源 暗反应(碳反应) CO2固定 NADPHATP和酶 C5可再生

2)通入空气10%

3159 适当增加CO2浓度

33.人体内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依赖一系列酶的调节.其中6﹣磷酸葡萄糖酶基因(E)的突变,会导致糖原在组织内过多沉积而引起型糖原贮积病,临床表现为低血糖等症状.如图甲为某家族此病遗传系谱图,请据图作答:

1型糖原贮积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正常人中,杂合子概率为.若3与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后生育一个孩子,则患病概率约为  

2)某新型糖原贮积病是由磷酸酶基因(﹣D)突变引起.经过家系调查绘出的遗传系谱图与图甲一致.研究者合成了两种探针,能分别与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相应的DNA序列互补.利用探针对该新型糖原贮积病家系进行检测,结果如图乙所示.

结合图甲和图乙分析:该新型糖原贮积病的遗传方式为 X染色体隐性遗传 ,做出判断依据的是该家系中 125 个体的DNA杂交检测结果.其中1的基因型是 XDXd 

3)假如1和男性患者结婚,生育的孩子患新型糖原贮积病的概率是  

4)血糖浓度低时,糖原贮积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分泌 胰高血糖素 增加,血糖浓度 不能 (能/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为型糖原贮积病的遗传图解,根据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规律分析患者和相关个体的基因型,作相关计算;图乙是各个的电泳图,根据条带作合理的判断和计算.

【解答】解:(1型糖原贮积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5的基因型(ee)可推知12的基因型都为Ee,则3基因型为EEEe;已知正常人群中杂合子的概率为,即Ee÷(EE+Ee=,所以3EEEe)与表现型正常的男性(是Ee的概率为)结婚,生育患病孩子(ee)的概率为:××=

2)分析图2该病的遗传系谱:由12都正常,但生出的5有病可知该病为隐性病;探针检测的图3的结果:1(女)既有D基因又有d基因,2(男)只有D基因,5(男)只有d基因.综合以上两个图的分析可推理出: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1基因型是XDXd2基因型是XDY5基因型是XdY

31基因型是XDXd2基因型是XDY,则2的基因型为XDXDXDXd21(基因型为XDY)结婚所生的1基因型是XDXd的概率为:×=;所以1与男性患者(基因型为XdY)结婚所生孩子患病的概率为:×=

4)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回血液,因此具有升血糖的功能.血糖浓度低时,正常人体分泌胰高血糖素会增加.肝糖原通过酶的作用分解成6﹣磷酸葡萄糖,进一步在6﹣磷酸葡萄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而型糖原贮积病是因为6﹣磷酸葡萄糖酶(E)基因突变所致,因此,血糖浓度低时,糖原贮积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也不能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

故答案为:

1

2X染色体隐性遗传12 5 XDXd

3

4)胰高血糖素 不能

34.苏云金杆菌(Bt)能产生具有杀虫能力的毒蛋白.如图是转Bt毒蛋白基因植物的培育过程示意图(amp′为抗氨苄青霉素基因),①~④表示过程.请据图作答:

1)由Hind酶切后,得到的DNA片段的末端碱基序列是  

2)将图中①所示的DNAHindBamH完全酶切后,产生 4 DNA片段,②过程可获得 2 种重组DNA.如果只用BamH酶切,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后可获得 2 种重组DNA

3)该过程中Bt毒蛋白基因插入Ti质粒后,不应影响质粒的 ABD (多选).

A.复制 B.转录 C.碱基对的数量D.抗性基因的表达

4)用农杆菌的Ti质粒作运载体,目的是 利用农杆菌Ti质粒的TDNA,将Bt毒蛋白基因整合到植物细胞染色体DNA上 .筛选含重组DNA的农杆菌,培养基中应添加 氨苄青霉素 

5)生产上常将上述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混合播种,其目的是 降低害虫种群中抗Bt毒蛋白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增长速率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转Bt毒素蛋白基因植物的培育过程,其中①是含有目的基因的外液DNA分子,其中含有限制酶HindBamHBst的切割位点,且BamHBst的识别序列相同;②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③表示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④表示目的基因的表达.

【解答】解:(1)由Hind酶识别序列为切后,因此,得到DNA片段的末端是

2)图①中,从苏云金杆菌的DNAHindBamH完全酶切后形成3DNA片段.而质粒被HindBamH完全酶切后形成2DNA片段,其中有1种与目的基因相同,所以反应管中有4DNA片段.因HindBamHHind切割质粒可形成两种长度不同的片段,因此用DNA连接酶连接形成的重组质粒有2种;而BamH切割质粒只能形成一种长度的片段,但可能会出现正向和反向连接,所以用DNA连接酶能连接形成2种重组质粒.

3)质粒要能进行复制才能得到更多的表达产物,所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后,不能影响质粒的复制、表达和抗性基因的表达.

4)用农杆菌的Ti质粒作运载体,目的是利用农杆菌Ti质粒的TDNA,将Bt毒蛋白基因整合到植物细胞染色体DNA上.筛选含重组DNA的农杆菌,培养基中应添加氨苄青霉素.

5)生产上常将上述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混合播种,其目的是降低害虫种群中抗Bt毒蛋白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增长速率.

故答案为:

1

24 2 2

3ABD

4)利用农杆菌Ti质粒的TDNA,将Bt毒蛋白基因整合到植物细胞染色体DNA 氨苄青霉素

5)降低害虫种群中抗Bt毒蛋白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增长速率 

35.哺乳动物的生殖活动与光照周期有着密切联系.如图表示了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请据图作答:

1)黑暗环境中,图中所示的神经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松果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后者合成和分泌的 褪黑素 增多,进而通过影响HPG轴发挥调节作用,该过程属于 神经﹣体液 调节.

2)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细胞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外负内正 .图中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过程中伴随着 电 信号到 化学 信号的转变.

3)在HPG轴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运输到 垂体 ,促使其分泌黄体生成素(LH,一种促激素);LH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其增加 雄激素 的合成和分泌.

4)若给正常雄性哺乳动物个体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LH,随后其血液中GnRH水平会 降低 ,原因是 LH促进雄激素的分泌,雄激素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分析图解:光路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松果体细胞作为效应器.

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作用于下丘脑、垂体、睾丸,并且在对雄性激素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1)据图示可知,黑暗环境中,图中所示的神经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松果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后者合成和分泌的褪黑素 增多,褪黑素通过影响HPG轴发挥调节作用,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2)分析图解可知,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细胞.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外负内正.图中去甲肾上腺激素是由传出神经的突触前膜释放的,即释放的过程中伴随着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3)在HPG轴中,促性激素释放激素(GnRH)运输到垂体,促使其分泌黄体生成素(LH,一种促激素);LH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其增加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4)分析图解可知,下丘脑在对雄性激素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若给正常雄性哺乳动物个体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LH(促性腺激素),该激素促进雄激素的分泌,当雄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主要,导致血液中GnRH水平会降低.

故答案为:

1)褪黑素 神经﹣体液

2)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细胞 外负内正 化学

3)垂体 雄激素

4)降低 LH促进雄激素的分泌,雄激素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

36.夏腊梅是一种落叶灌木,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研究人员在三个地区对夏腊梅种群特征及其生活环境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分别对应夏腊梅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请据图作答:

1)调查夏腊梅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样方法 

2)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 种群未来数量动态 ,据图判断三个夏腊梅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属于 衰退型、稳定型、增长型 

3)夏蜡梅对生境要求较高,喜湿润环境及散射光,光照直射和过于荫蔽都会导致其生长不良、退化严重.调查发现,种群甲所处的群落为人工林,有大量的细叶青冈、红楠等常绿乔木,该群落的 垂直 结构不利于夏腊梅的生长,夏腊梅在与高大乔木的 竞争 中不占优势,从而生长受阻.对该地区夏腊梅的保护,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BD (多选).

A.疏除部分乔木层的常绿成分 B.对夏腊梅实施迁地保护

C.大量砍伐高大乔木 D.做好夏腊梅的种群监测.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图中分别对应夏腊梅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分析柱形图可知:甲ⅠⅢ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乙种群各年龄段的数目大致相等,属于稳定性种群,丙种群,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据此答题.

【解答】解:(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是样方法.

2)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未来数量动态,根据试题分析,三个夏腊梅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属于衰退型、稳定型、增长型.

3)夏蜡梅对生境要求较高,喜湿润环境及散射光,光照直射和过于荫蔽都会导致其生长不良、退化严重.该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利于夏腊梅的生长,夏腊梅在与高大乔木的竞争中不占优势,从而生长受阻.

根据夏蜡梅对生境要求可以采取胰腺措施保护:疏除部分乔木层的常绿成分;对夏腊梅实施迁地保护;及时做好夏腊梅的种群监测.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2)种群未来数量动态 衰退型、稳定型、增长型

3)垂直 竞争 ABD

37.如图是人体免疫反应过程的部分模式图,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请据图作答:

1)图中表示 T细胞 ab表示 淋巴因子 

2)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填序号).细胞的主要功能

 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其细胞膜通透性增大而裂解死亡 .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的细胞有  (填序号).

3)若该病毒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图中的  细胞(填序号),最终严重削弱人体免疫功能.

4)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使其不能暴露该病毒的 特有抗原 ,以致感染信息不能呈递给 辅助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从而无法正常激活机体对该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因此,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致病.

5)用埃博拉病毒感染小鼠,取其 (效应)B细胞 细胞,通过 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 技术获得杂交瘤细胞,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治疗该病.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如下:

据图可知,为吞噬细胞,T细胞,为效应T细胞,为记忆T细胞,B细胞,为记忆B细胞,ⅤⅡ为效应B细胞能产生g抗体;ab表示抗原决定簇,c为受体,Th细胞分泌的物质def为细胞因子,h为淋巴因子.

【解答】解:(1)据图分析,其中能够特异性识别吞噬细胞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并能够增殖分化,因此该细胞表示T淋巴细胞;ab表示抗原决定簇.

2)图中最初携带免疫信息,引发后续免疫反应的物质是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簇(a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只有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因此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包括.细胞的主要功能可以增殖分化为相应的效应T细胞.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的细胞有效应T细胞.

3)若该病毒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图中的T细胞).

4)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使其不能暴露该病毒的特有抗原决定簇,以致感染信息不能呈递给辅助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从而无法正常激活机体对该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因此,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致病.

5)用埃博拉病毒感染小鼠,取其(效应)B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技术获得杂交瘤细胞,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治疗该病.

故答案为:

1T细胞 淋巴因子

2增殖分化为相应的效应T细胞

3

4)特有抗原决定簇 辅助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5)(效应)B细胞 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8527cf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8.html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