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 - 考试科目:环境学

发布时间:2019-07-17 21:36: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东华大学

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环境学

一、名词解释

1、“三同时”制度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十章第四节P339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面污染源

【参考答案来源】百度

指时空上无法定点监测的,以面状形式排放污染物的发生源,如民用煤炉等。

3、酸沉降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二章第二节P73

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以降水的形式或者在含酸气流作用下迁移到地面的过程。包括湿沉降及干沉降。

4、噪声评价量L10、L50、L90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五章第一节P156

L10-测定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峰值。

L50-测定时间内,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值。

L90-测定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本底值。

5、富营养化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一章第三节P26

N、P等营养物过多的排入水体,刺激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改变水生生态系统平衡,这些短生命周期生物的死亡和腐化会导致水中DO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这种现象被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

6、污水三级处理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一章第四节P52

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

7、次生矿物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三章第一节P101

岩石原生矿物在风华过程中分解或由风华产物重新合成的矿物,统称为次生矿物。

8、土壤无机胶体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三章第二节P110

又称为矿质胶体,实际上就是土壤黏粒。

9、生物放大

【参考答案来源】百度

指某些自然界不能降解或者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

10、空气质量指数(AQI)

【参考答案来源】百度

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

二、填空题

1、我国现行的八大环境管理制度有: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十章第四节P339

2、在环境空气质量(GB3095)中,二氧化氮的环境质量浓度标准限值有三个,分别是:年平均浓度、日平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二章第二节P83

3、世界气象组织对大气在垂直方向分为5层,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其中人们常说的臭氧层分布在 平流 层。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二章第一节P60

4、在对流层大气中,当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 小于 大气的干绝热递减率时 不利于 污染物的扩散。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二章第一节P63

5、PM2.5是指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型污染物,TSP是指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0μm的颗粒型污染物。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二章第二节P75

6、利用CaO溶液喷雾脱除工业烟气中的氮氧化物的技术原理是 脱硝,产生难溶的硝酸钙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二章第二节P77

7、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十七章第二节P536

8、酸雨是以降水的pH< 5.6 作为判别标准。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二章第二节P73

9、天然水中4种阳离子K+、Ca2+、Na+、Mg2+和4种阴离子SO42-、HCO3-、NO3-、Cl-是天然水中含量最多的8种离子,其含量占天然水中离子总量的95%-99%。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一章第一节P6

10、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被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氨;第二阶段,主要是 被转化为 硝酸盐亚硝酸盐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一章第二节P26

11、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我国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水域,依据其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划分为 5 类功能区,其中的Ⅰ类水域主要适用于 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一章第三节P40

12、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我国声环境功能分为 5 类功能区,其中城市居住区域中的居住、商业、交通混杂区域属于第 2 类声环境功能区。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五章第一节P158

13、水俣病是由 甲基汞 污染造成的;骨痛病是由 重金属污染造成的。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一章第二节P27

14、在田间试验中,一位同学分别测定了同一区域的处于生长期的水稻田和小麦田的耕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你认为 水稻田 的氧化还原电位更低。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二章第二节P64

15、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如果A物质的LC50大于B物质的LC50,则一般说明A物质的生物毒性 小于 B物质的生物毒性。

【参考答案来源】孟紫强第二版《环境毒理学基础》第二章第一节P9

16、有甲、乙两同学在大学校园内进行昼间噪声现状监测,甲同学测得校园内的昼间噪声为58dB(A),乙同学测得昼间噪声为22dB(A),你认为 的测定结果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五章第一节P156

17、TOC指标表示 溶解或悬浮状态有机物含碳总量;BOD5表示 五日生化需氧量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一章第二节P25

18、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一般比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三章第一节P102

19、当一种物质的存在为减弱另一种污染物的毒害效应,这称之为 拮抗作用

【参考答案来源】孟紫强第二版《环境毒理学基础》第三章第一节P50

20、大气气溶胶中存在过渡金属离子时,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氧化速率会变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二章第二节P75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一章第一节P14

(1)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衡,年内年际变化大。

(2)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3)水污染的蔓延,极大地减少了我国水资源的可用量。

(4)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不多。

(5)我国的水资源短缺。

2、按照水处理技术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三大类。请分别简述前述三大类方法的原理,并简要列举其中各有哪些方法?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一章第四节P50

(1)物理处理法

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去除污水中不溶性的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筛滤截流、重力分离(自然沉淀和气浮)、离心分离。

(2)化学处理法

通过化学反应和传质作用分离,回收污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污水处理方法。

中和、混凝、化学沉淀、氧化还原、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

(3)生物处理法

利用微生物具有氧化分解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稳定无机物的能力,并采用一定的人工强化措施。使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净化的方法。

①好氧生物处理:

利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下,将污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降解成二氧化碳、水。

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法、生物转盘法……

②厌氧生物处理:

利用兼性厌氧微生物和专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降解有机污染物,最终产物为CH4、CO2等。

3、简述土壤对污染物的自净机理有哪些?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三章第三节P122

(1)物理自净:土壤是多孔介质,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可以随土壤水迁移,通过渗滤作用排出土体,某些有机污染物亦可通过挥发、扩散方式进入大气。物理自净只能使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而不能使污染物从整个自然界消失。

(2)化学和物理化学自净:土壤中污染物经过吸附、配合、沉淀、氧化还原作用使其浓度降低。酸碱、氧化还原为主要反应许多重金属在碱性土壤中易沉淀。

土壤黏粒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配位和沉淀过程等,只是改变了重金属离子的形态并降低其有效性,是对重金属离子生物毒性的缓冲性能,污染物并没有真正消失。

(3)生物化学净化: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通过生物降解,被分解为简单无机物而消散的过程。生物净化是真正的净化。

4、简述湖泊(水库)的水污染特征?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一章第三节P26

湖泊往往是一个地区的较低洼处,同时湖泊因为水体交换滞缓,从而呈现出一系列与河流完全不同的特点:

(1)污染物来源广,途径多,种类复杂。

(2)污染稀释和搬运能力弱。湖泊水面宽广,流速缓慢,水力停留时间较长,造成污染物进入湖泊后,不易被稀释而充分混合,同时流速缓慢导致大气复氧作用降低,导致湖泊对某些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减弱。

(3)生物积累能力强。湖泊是天然孕育水生生物的有利场所,水生生物的大量繁殖,往往成为影响湖泊水质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

5、简述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途径和过程,以及污染物在植物体内分布的一般规律?

【参考答案来源】孟紫强第二版《环境毒理学基础》第二章第一节P9

途径:

(1)根部吸收:污染物被根部吸收后随蒸腾流输送到植物各部分,从根部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输送到导管内,然后经过导管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分移动。

(2)叶片吸收:暴露在空气中的植物地上部分,主要通过植物叶片上的气孔从周围空气中吸收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3)表面渗透:有机化合物蒸汽经过植物地上静表皮渗透而摄入体内,沉积或吸着于叶表的污染物也可通过角质层的渗透作用进入叶片。

分布规律:

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通过维管系统来完成。

取决于不同污染物对不同部位组织的亲和力大小及污染物本身的性质(溶解度、脂溶性)

根>茎>叶>穗>壳

6、请解释温室效应?列举5种温室气体?简述全球变暖的危害有哪些方面?为减缓全球变暖可采取哪些对策?世界各国在控制全球变暖的努力中,何谓“清洁发展几种(CDM)”?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七章第二节P228

温室效应: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燃烧时产生大量的CO2,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水汽(H2O)、CO2、N2O、CH4、PFCS、SF6、氟利昂

全球变暖的危害:

(1)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2)旅游业受到危害。

(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使某些脆弱性物种消失

②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生物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割据发生了变化,同时也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

(4)农业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农业病虫害扩大。

(5)影响人类的健康,温度升高导致发病率、死亡率升高,尤其是疟疾、脑膜炎。

对策:

(1)减少使用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品,绿色出行

(2)植树造林,减少CO2

(3)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燃料,提倡使用绿色燃料,比如酒精汽油

CDM: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核心内容是允许附件1缔约方(即发达国家)与非附件1(即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与获得,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

四、论述与分析题

1、在对某污水利用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时,发现其脱氮效果不佳。工程设计人员为此改变了处理工艺,将部分出水回流,发现其脱氮效率显著提升。

(1)请分析该工程中脱氮效率提升的原因。

(2)结合水环境中无机氮的几种形态,简述有机氮在水环境中通过微生物生物转化最终从水环境中脱除氮污染的过程。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七章第二节P228

(1)部分出水回流,确保了脱氮细菌的活性,因此脱氮效率提高。

(2)N在水中的形态:分为有机氮与无机氮,无机氮又分为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

氮在水环境中微生物生物转化的过程:

①硝化反应

NH4++202 NO3-+2H++H20

该反应为好氧反应,消耗碱度。

②反硝化反应

6NO3-+5CH3OH 5CO2+3N2+7H20+6OH-

该反应为厌氧反应,产生碱度。

2、某矿区复垦后种植水稻,发现大米中重金属Cd含量较高。

(1)请你解释这种现象。

(2)如果你接受了该环境治理的任务,修复该区域污染的土壤,你可能会采用哪些方法?

【参考答案来源】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第七章第二节P228

(1)矿区复垦后土壤中的Cd含量超标,在这样的土壤上面种植水稻,经过植物根部吸收,进行植物积累,导致大米中Cd含量较高。

(2)工程修复:

①客土法:向污染的土壤中加入大量干净土壤,覆盖着表面或混匀,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或者减少污染物与植物根系的接触。

②换土法:把污染土壤取走,换入新的干净的土壤。

③翻土法:深翻土壤,使聚集在土壤表层的污染物分散到土壤深层,达到稀释、自处理的目的。

特点:此法需要注意防止二次污染,且仅适用于小面积的污染土壤的治理。

物理化学修复:

①电修复:通过电流的作用,在电场作用下,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如Pb、Cr、Cd等)和无机离子以电渗透、电迁移的方式向电极运输。将污染物,如重金属迁移到一端极室(一般为阴极室),从而得到分离然后集中处理。

特点:土壤的pH、缓冲性能、组分及重金属种类都能影响修复效果。

②热修复:利用污染物的热挥发性,利用高频电压产生电磁波,产生热能,对土壤进行加热,使污染物从土壤颗粒内解析出来。

特点:主要针对热挥发性强的重金属如汞。

生物修复:

①植物挥发:利用植物根系吸收重金属,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挥发到大气中去。

②植物提取:利用重金属超积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污染物,然后收割地上部分进行集中处理,连续种植该植物,达到降低、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

③植物稳定:利用耐重金属植物或超积累重金属植物降低重金属的活性,从而减少重金属淋溶到地下水或通过空气扩散进一步污染环境的可能。

④微生物修复:利用原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或向污染环境中补充经过驯化的高效微生物,在优化操作的条件下,加速分解污染物,修复被污染的土壤。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cbf1b8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5.html

《东华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 - 考试科目:环境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