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饮料行业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0-04-04 09:05: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食品饮料行业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 行业概述

一、 食品的概念及本报告研究围

二、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二)上半年食品行业整体运行情况

(三)中国恩格尔系数趋势分析

(四)食品安全问题对消费者构成严重威胁

三、国际食品工业生产、消费和技术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 行业细分市场分析

一、 食品加工业

1、 制糖业

2、 肉制品加工业

二、 食品制造业

(一)乳制品制造业

(二)冷饮品制造业

(三)食醋制造业

三、饮料制造业

(一)软饮料工业

(二)酿酒制造业

(1)白酒制造业

(2)啤酒制造业

(3)葡萄酒制造业

(4)黄酒制造业

第三部分 食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食品工业将是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新增长点

二、21世纪食品工业发展趋势

第四部分 行业投资机会及重点上市公司分析

1、 伊利股份

2、 光明乳业

3、 三元食品

4、 双汇发展

5、 草原兴发

引 言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也是永恒不衰的工业。食品工业现代化和饮食水平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及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及关联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食品工业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有最大比重,因而对推动农业产业化作用巨大。

1999年全世界食品工业的销售额为2.7万亿美元,居各行业之首,是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食品工业企业的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9244.64亿元、8826.71亿元和442.69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的9.69%、9.42%和9.35%。食品工业行业职工人数达260万人,占全国工业企业职工总人数的6.77%。从下表1996-2001年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上食品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型食品企业的利润总额增幅非常之快,尤其是1998年以后的增速显著加快,表明行业集中度在提高,行业环境趋好,同时表明食品行业正面临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

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食品工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在0.3-0.4∶1之间,其中西部省区仅为0.18∶1,远低于发达国家2-3∶1的水平。我国粮食、油料、水果、豆类、肉类、蛋类、水产品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加工程度非常低。一般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加工能力都在70%以上,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的90%,而我国仅为25%左右。此外,我国食品工业的综合利用也比较落后。而这些差距的存在也说明了我国食品工业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1996-2001年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上食品行业主要经济指标:(计量单位:亿元)

1、工业总产值:

年份

子行业 工业总产值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食品制造业 925.89 1086.28 1213.97 1262.19 1442.52 1627.7

食品加工业 3471.62 3792.47 2484.13 2711.32 3074.74 3401.71

饮料制造业 1422.77 1619.6 1132.1 1288.89 2402.02 1460.34

烟草加工业 1202.19 1296.03 930.22 923.53 919.33 958.45

合计 7022.47 7794.38 5760.42 6185.93 7838.61 7448.2

2、销售收入:

年份

子行业 销售收入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食品制造业 462.34 537.87 1119.88 1183.68 1353.07 1519.02

食品加工业 739.97 800.78 3180.44 3211.99 3477.52 3823.51

饮料制造业 678.58 826.56 1489.89 1560.2 1647.47 1727.21

烟草加工业 570.37 699.15 1328.59 1369.81 1430.76 1756.97

合计 2451.26 2864.36 7118.8 7325.68 7908.82 8826.71

3、利润总额:

年份

子行业 利润总额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食品制造业 11.27 9.48 9.22 32.97 54.79 66.18

食品加工业 -18.6 -23.7 -28.7 11 68.74 96.6

饮料制造业 33.38 58.3 69.2 86.59 57.51 103.11

烟草加工业 107.14 108.29 118.64 127.09 142.58 176.8

合计 133.19 152.37 168.36 257.65 323.62 442.69

第一部分 行业概述

一、 食品的概念及本报告研究围

目前最新“食品”的定义主要包括:供人和动物食用或饮用的各种物品;口香糖;用于制作上述食品的原料;包括但不限于水果、蔬菜、鱼、牛奶制品、蛋类、动物饲料(包括宠物食品)、食品及饲料的配料及添加剂(可饮用食品包装及其它与食品接触的物品)、食品补给品及其配料、婴儿喂养奶、饮料(包括含酒精饮料和瓶装水)、活动物、烧烤食品、小吃、糖果、罐头食品等。食品工业主要包括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等四大子行业。食品加工业又可以细分为甘蔗糖业、甜菜糖业和肉制品加工业等子行业;食品制造业又可以细分为乳制品制造业、冷饮品制造业和食醋制造业等子行业;饮料制造业则可以细分为白酒制造业、葡萄酒制造业、黄酒制造业和果菜汁饮料制造业等子行业。本研究报告由于受篇幅限制,主要对一些有较大潜力的子行业进行重点研究,如乳制品行业等。本研究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联合国粮农组织、国家经贸委、轻工业统计局以及多种相关报纸杂志的基础信息以及食品行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资料,对我国食品行业的现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潜力子行业及上市公司等进行了分析。

二、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此乃古今中外治国安邦之首要。食物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位活动,食品工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首先,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食品工业与其它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食品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诸如包装、机械、旅游和服装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其次,从消费、消费品工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食品工业实际上是农业的延伸和继续,与农业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食品加工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不仅是农业要完成的中心目的,而且食品发展的方向也极大地影响着农业的发展。我国各地兴起的食品加工业不仅成为农业经济的基础行业,决定着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方向和规模大小,而且还是发展生态农业,保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食品工业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和开发食物资源,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可以加速农业结构及其产品品质的优化调整,充分合理地利用国土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保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据2001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目前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部门中所占的比重已由过去的第二位上升到第一位,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见表1),食品工业不仅是我国跨世纪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与人类共存亡的永恒产业。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2003年上半年我国食品工业又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国食品行业销售收入约计达到5578.73亿元,同比增长19.18%,实现利润总额334.47亿元,同比增长%(见表2)。值得一提的是乳品行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上半年乳制品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31.13%,液态乳产量增长59.49%。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啤酒行业也是这样高速增长发展起来的。截至4月份,行业生产企业共有528家,总销售收入达135.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5.51%,利润总额达10.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4.06%,利润总额的增长幅度明显超过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部分乳业龙头企业效益大幅提高。

  食品工业的销售收入已经连续8年高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流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位居第一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据2002年统计年鉴显示,食品行业工业总产值占比为9.69%,仍据各行业之首,但是占比有所下降。

表1 主要工业行业产出的比重、位次变化情况

行 业 工业总产值比重(%)1985 1995 2001 位 次1985 1995 2001

食品、饮料、烟草 12.0 10.9 9.69 2 1 1

冶 金 8.6 9.5 9.49 4 2 2

机 械 10.9 8.2 7.11 3 3 4

纺 织 12.1 8.2 5.89 1 4 8

建 材 6.9 7.7 * 5 5 *

化 学 6.3 6.6 6.6 6 6 6

交通运输设备 4.1 5.5 6.78 7 7 5

服装、皮革 3.2 5.3 4.37 12 8 12

电气机械及器材 3.8 4.7 5.74 8 9 10

电力、煤气、自来水 2.7 4.0 5.88 10 10 9

电子及通信设备 2.7 4.0 9.42 15 11 3

金属制品 3.0 3.9 2.99 13 12 14

橡胶及塑料制品 3.3 3.6 3.18 11 13 13

石油加工 2.7 3.2 4.81 16 14 11

造纸、印刷 2.8 2.9 2.65 14 15 16

其 他 3.8 2.4 6.46 9 16 7

石油开采 2.3 2.1 2.91 18 17 15

煤炭采选 2.6 2.0 1.6 17 18 18

森 工 2.1 1.7 0.9 19 19 19

医 药 1.4 1.5 2.14 20 20 17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注:2001年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由于行业分类不同导致建材行业和其他行业的排名出现较大波动。但是本研究报告主要是分析食品行业排名,所以可以忽略该因素。

表2:2003年1-6月行业经济累计增长情况:

2003年1-6月行业经济累计增长情况

销售收入(亿元) 同比增长(%) 本年利润(亿元) 同比增长(%) 不变价工业总产值(亿元) 同比增长(%)

煤炭采选业 1084.39 21.74 57.27 48.20 584.30 17.49

天然气原油开采业 1665.13 35.83 685.09 88.49 496.65 16.62

食品加工业 2495.60 25.13 58.73 25.30 2274.59 22.94

食品制造业 967.90 23.12 49.96 41.62 917.46 20.47

酒精饮料业 1001.05 10.74 69.04 4.23 861.93 9.09

烟草加工业 1115.68 11.98 156.74 29.87 589.97 8.61

纺织品业 3273.91 24.19 94.77 39.77 3238.28 21.41

服装业 1388.29 20.22 50.45 17.17 1410.33 19.60

皮毛产品业 839.43 20.64 27.35 29.75 858.08 20.21

家具制造业 286.40 24.24 11.46 33.97 277.10 23.47

造纸业 1083.76 22.60 50.06 28.88 1039.08 19.78

石油加工业 2940.67 40.44 39.62 548.87 1258.49 19.44

化学产品制造业 4075.76 28.99 187.17 88.68 4008.86 20.79

医药制品业 1295.02 21.14 126.18 38.07 1830.90 24.82

纤维制造业 586.66 27.70 17.01 39.26 659.44 15.96

橡胶制造业 537.92 24.36 27.53 52.42 575.86 20.03

塑料制造业 1299.10 23.12 54.26 11.04 1341.88 20.61

建材行业 2187.84 22.20 74.94 60.35 2180.14 21.55

钢铁业 4297.90 44.36 261.60 132.48 2990.09 26.65

有色金属业 1489.59 29.03 60.36 104.77 1369.39 23.53

金属制品业 1601.70 30.03 67.02 54.73 1633.47 27.54

普通机械设备制造业 2353.84 31.83 119.78 57.09 2479.04 29.11

专用设备制造业 1681.44 34.46 77.29 117.53 1696.75 30.9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5003.41 38.12 390.84 106.67 5554.42 36.96

电器设备制造业 3319.19 21.32 156.10 27.62 4208.25 22.37

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 6268.72 29.81 228.21 10.02 8940.76 28.69

仪器仪表业 677.40 29.81 31.41 55.93 734.37 25.54

电力行业 4842.15 15.72 297.39 25.44 1144.69 16.82

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从1980年到2000年,全国食品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达13.1%。200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245亿多元,比2000年增长12.12%,连续八年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首位。食品工业不仅与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而且是消费品工业中为国家提供积累最多、吸纳城乡劳动就业人员最多、与农业依存度最大、与其他行业关联度最强的一个工业门类。

  中国食品工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行业,这决定了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产生并快速发展了如方便食品、冷冻食品等新生的“产业”;加速了产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到1997年,食品工业中非国有经济产值所占的比重平均为62.87%,而且近二三年,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其进程仍在不断加速。这一变化,适应了食品工业的发展规律,使中国食品工业在过去20年中,年平均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工业的年均增加值。

  食品工业在连续十余年保持上扬势头的同时,在今后5~10年仍将持续发展。这是因为:1.世界食品工业以约27000亿美元的营业额居世界工业之前列,中国仅占其不到5%的份额,潜力巨大。2.到“十五”末期,城镇将进入富裕生活的初等水平,恩格尔系数虽下降,但绝对值上升。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食品消费与需求将完成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营养、安全、多样和方便型的转化。中国的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总量的比重,2000年为37.88%,而发达国家为80%,差距即发展空间。

(二)上半年食品行业整体运行情况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今年上半年虽然受到“非典”因素的影响,国食品行业仍保持了平稳的发展势头。按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今年1到4月份全国食品制造行业共完成销售收入615.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75%,实现利润总额34.5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8.91%;饮料制造业(包括酿酒行业)完成销售收入643.9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22%,实现利润总额48.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56%(见表3)。

表3:食品饮料行业2003年1-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

行业 销售收入 利润总额 亏损企业亏损额

累计(万元) 增长% 累计(万元) 增长% 累计(万元) 增长%

食品制造业 6153746 22.75 345720 48.91 98144 3.70

(1)焙烤食品制造 605193 17.70 28339 122.72 14069 -15.66

(2)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 552523 20.52 50483 36.94 11159 96.30

(3)方便食品制造 1066187 24.87 35851 -6.11 13656 17.36

(4)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 1350793 35.51 102190 74.06 12437 36.27

(5)罐头制造 445942 16.86 9701 -23.98 6901 -15.87

(6)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 1104479 17.60 56627 29.36 21163 8.09

(7)其他食品制造 1028630 20.27 62529 94.36 18759 -20.95

饮料制造业 6439263 10.22 481576 12.56 119775 -2.10

(1)酒精制造 216074 16.18 3280 321.59 4710 10.50

(2)酒的制造 3802917 7.98 268399 9.26 90526 -0.84

#白酒制造 2007267 9.49 208871 12.15 22426 -1.44

#啤酒制造 1404428 5.36 11310 -32.13 63915 -0.27

(3)软饮料制造 2265249 13.53 206702 15.89 20815 -13.06

#碳酸饮料 688172 4.43 64940 15.33 5090 16.74

#饮用水制造 205352 15.34 10252 -0.02 5311 -30.55

(4)精制茶加工 155024 11.56 3194 -26.81 3725 30.81

制糖业 960163 4.48 -11983 -188.53 44317 18.87

资料来源: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轻工统计资料》

表4:食品饮料行业2003年1-4月份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累计完成产量 较上年同期增长%

机制糖 万吨 737.68 25.27

乳制品 万吨 42.64 31.13

液态乳 万吨 150.87 59.49

味精 万吨 37.39 7.42

饮料酒 万吨 805.32 0.08

其中: 啤酒 万吨 651.46 0.48

白酒 万吨 105.75 -3.79

葡萄酒 万吨 10.91 7.02

软饮料 万吨 705.58 13.80

其中:碳酸饮料 万吨 197.31 -2.79

果汁饮料 万吨 85.27 56.06

资料来源: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轻工统计资料》

2003年上半年,SARS疫情突然在全国快速蔓延,对人们的消费和商务活动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人们出于对SARS病毒的恐惧,明显减少了去酒店、餐馆的消费活动,在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和城市,一些聚会活动以及商务活动也几乎全部取消,使得团体消费量大幅减少,造成对国食品饮料产品的需求大幅下降。另外,有些省份产品外运时需进行层层卫生检查,并需要特别通行证,因此也给生产企业产品运输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造成了一些产品的积压,酒类、饮料行业受影响最大。

但是今年上半年乳制品行业表现却相当突出, 1-4月份行业销售收入、利润额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5.51%和74.06%。由于饮用牛奶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在SARS疫情期间居民的日常饮用量明显提高,因此乳制品消费量在SARS疫情爆发时期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行业整体业绩表现在食品行业中一支独秀。

食糖行业由于今年国食糖市场供应总量大幅度增加,价格目前仍难以摆脱在低价位徘徊的局面,企业效益情况普遍不佳。1-4月,全国糖产量增长25.27%,销售收入仅增长4.48%,利润额下降188%,企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

(三)中国恩格尔系数趋势分析

“十五”期间,食品消费仍是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主体并居于首位。到2005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9400元,这正是人们消费结构包括食物消费结构迅速变化的关键时期。“十五”期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的多样化,恩格尔系数将逐步下降,但食品消费的总量仍将不断增加,食品消费的档次、结构也将发生较大变化,自给型食品消费比重将逐步下降。同时,食品消费将呈现多层次,一些营养、方便、休闲、绿色及无公害食品有较大的需求增长潜力。

食品消费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虽然进一步下降,但食品消费总额仍然有较大的提高。预测到2005年,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将由2002年的37.7%下降到36%左右,农村居民将由2003年的46.2%下降到43%。

上述分析预测表明,“十五”期间我国包括食品消费结构在的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食品恩格尔系数将下降,但食品消费总量仍将不断增加,食品工业发展的国外市场需求潜力很大,且有着良好的国外市场前景。

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考虑物价下降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实际增长4.8%。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为37.7%,比上年降低0.2个百分点;农村为46.2%,降低1.5个百分点。2002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82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7万人。

表5. 五年来城乡居民生活改善情况

指 标 单 位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5425 5854 6280 6860 770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2162 2210 2253 2366 2476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44.5 41.9 39.2 37.9 37.7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53.4 52.6 49.1 47.7 46.2

资料来源: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四) 食品安全问题对消费者构成严重威胁

目前,我国的食品行业正逐步在质量管理和安全卫生控制方面与国际惯例和进口国法规要求接轨,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既要接受符合食品法典要求的进口食品,同时也要强化自身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保证国消费者的健康,保证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社会的责任。目前我国食源性的安全卫生问题相当严重,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化肥、农药残留;二是抗生素、激素与有害物质残留;三是病疫性生物污染;四是动植物中的毒素和过敏污染;五是转基因食品原料的负面反应。当前在食品安全卫生的全过程中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有二个:(一)有法不依。一些企业无视国家法规,唯利是图,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甚至直接生产经营有毒食品(如毒大米、瘦肉精、甲醛发泡海产品、甲醇造酒、化学物兑制酱油、死病畜制肉等等),直接危害人民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二)执法不严。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的不法行为,据国家质检总局对全国大米、面粉、植物油,酱油、醋5大类食品企业的执法检查发现,产品平均合格率仅为60%,小型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为53.9%,其中有15.6%的企业(约10000家)根本没有营业执照,更没有卫生许可证,约有25%企业没有产品标准或不执行产品标准,60%的企业产品出厂根本不检测。

面对食品行业的众多问题,一种注重安全、注重标准的消费方式―――“ 认证”消费正日益引领着广大消费者朝着更科学、更理性的方向发展。为此,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任怀林特别告诫广大消费者,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各有各的“身份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是加施于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证明性标记,标准颜色由绿色和橙色组成;绿色食品标志商标是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注册的证明商标,受法律保护;有机食品标志是加施于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证明性标记。这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是保证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需要,是最基本的市场准入条件。

三、国际食品工业生产、消费和技术发展趋势

  国际食品工业生产和消费趋势。国际食品生产和消费的走向是:(1)安全性、营养健康性食品蓬勃发展,世界各国对食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尤其是近几年,国际上发生了疯牛病、口蹄疫、斯特菌等对食物的污染和禽畜疾病,为免受其害,各国纷纷在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进出口上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标准。(2)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些食品虽起步晚,但发展快,目前正向标准化、系列化、规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3)各类健康及具有预防、治疗疾病或有助于病后康复等调节身体功能的各种功能性食品,将得到较快发展并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4)方便快捷性食品日益走俏。为了适应人们工作、生活快节奏、高效率的迫切需要,在国际市场上花样繁多的净菜、配菜、方便米饭及各种冷冻、微波、旅游食品等,越来越受到欢迎。目前,全世界方便食品的品种已超过了1.5万种,有向主流食品发展的趋势。冷冻食品向小包装、多品种、调理简单方便的家庭化方向发展。

  国际食品工业技术发展趋势。各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应用于食品工业。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基础科学技术以及超高压处理、超临界提取、膜分离、分子蒸馏、超微粉碎、微胶囊、真空处理、冻结浓缩、品质评价、食品掺假鉴定、超高温瞬时杀菌等尖端技术在食品工业生产和产品研发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等已贯穿于从原料加工到食品安全消费的各个环节中。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保证食品营养、安全、卫生、方便、快捷、风味多样和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与传统食品工业技术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

  因此,只有紧紧把握国际食品工业生产消费走向及技术发展的趋势,着力研究国际食品消费市场及发达国家的食品消费对我国的传导效应和示作用,才能正确把握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及时抓住细分行业的投资机会。

第二部分 行业细分市场分析

一、 食品加工业

1、 制糖业:总体供过于求,国制糖企业效益普遍不佳

食糖工业是对甘庶或甜菜等农产品进行加工生产食糖的过程,受农业生产特点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加入WTO 后受国际食糖市场变化的影响日益明显,加上食糖进口配额的逐步提高及关税税率的下降,使国食糖市场的趋势变得相对复杂。

1)近几年我国食糖市场的概况

由于气候的关系,我国甘庶和甜菜的种植区域比较集中,甘蔗糖产区以广西、和为主,甜菜糖产区以新疆、和为主,与此相适应我国食糖生产也相对集中于这6个省区。其中广西是我国食糖的最主要产区,近年来食糖产量逐渐上升,已达到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近年来我国食糖市场的整体起伏较大,在食糖加工能力大于原材料供应的情况下,市场供求状况及市场价格走势,主要取决于国甘蔗与甜菜的供应量,进口糖对前几年的国市场影响较小。但入世后随着食糖进口配额的逐渐增加中国将越来越受到国际食糖市场供求的影响,可以说从2002 年开始中国食糖市场的供求状况将需要从全球角度来加以分析。

从当前中国食糖生产情况看(见表6),2002/2003榨季中国食糖产量估计约有1022万吨,创历史最高产量,其中,甘蔗糖估计为898万吨,甜菜糖估计为124万吨。产量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是自1999年中国南方甘蔗主产区发生冻灾后,食糖产量连续两年大幅减产,使得近三个年头中国食糖价格升高,刺激了农户种植甘蔗的积极性。但自2001/2002榨季以来中国食糖的高产量,已使国食糖价格水平持续低迷,已经影响到了农户种植糖料的积极性,预计下一榨季中国食糖产量可能会有一个不小程度的下降。

??截至2003年4月末,本制糖期全国已累计产糖993.61万吨,比上制糖期同期产糖多出175.5万吨。其中,产甘蔗糖869.6万吨,比上制糖期同期多154.0万吨,销糖率59.6%;产甜菜糖124万吨,比上制糖期同期多21.5万吨,销糖率79.8%。整个食糖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

? 由于市场价格长期在低价位徘徊,制糖企业的效益情况普遍不理想。今年1-4月份,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96亿元,较上年增长4.48%,而亏损达到1.19亿元,利润下降幅度高达188%。今年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前景也不容乐观,除华资实业投资乳业有较高收益外,其它制糖类公司无一例外销售收入下降,处于微利状况,从目前情况看,今年制糖行业很难出现转机,业绩下降已成定局。

表6 :90/91 ―2001/2002 年榨季我国食糖产量和进口量统计 单位:万吨

榨 季 90/91 91/92 92/93 93/94 94/95 95/96 96/97 97/98 98/99 99/00 00/01 01/02

食糖总产量633 791.6 772.6 602.3 541.78 622.82 680 811.24 882.6 686.9 620 849

甘蔗糖 479 625.1 628 502.1 446.9 493.7 537.9 676.8 756.8 620.7 550.6 746.99

甜菜糖 154 166.6 144.6 100.2 94.9 129.1 142.1 134.4 125.8 66.16 69.4 102.71

净进口糖量 79 -10.07 ?145.83 64.5 246.3 58.99 40.46 7.17 4.93 22.59 100.31

资料来源:中国糖业协会

表7 :近年来全球制糖工业产销及库存情况 单位:千吨

榨季 产量 消费量 期末库存 库存/消费比率(%)

1992/93 113, 112, 40,309 35.97

1993/94 111,608 112,551 37,705 33.50

1994/95 116,124 114,971 38,281 33.30

1995/96 125,596 117,744 45,730 38.84

1996/97 124,262 120,879 46,780 38.70

1997/98 128,502 123,118 50,164 40.74

1998/99 134,692 125,414 56,784 45.28

1999/20 134,188 128,248 60,971 47.54

2000/01 131,387 131,353 60,618 46.0

2001/02 137,450 134,670 63,496 46.6

资料来源:中国糖业协会

上表给出了全球制糖工业近10 年的产销及库存情况,九年产量共增长21 .61%,年均增长2.2%,消费量同期增长20.17%,年平均增长2.05%。库存共增长57.52%,年均增长达6.39%,该数据远高于前两者。也导致年末库存与消费比率的持续上升,如此庞大的期末库存确实对市场销售构成较大的压力,6000 万吨以上的库存规模显然是超出了合理的水平。这也是糖价如此疲软的最主要原因。

表8 :2001 年世界人均食糖消费量

国家(地区)人均消费量 国家(地区)人均消费量 国家(地区)人均消费量

全世界 21.0 南美洲 46.4 欧盟 38.9

欧洲 36.9 北美洲 33.6 大洋洲 47.1

中美洲 42.1 亚洲 13.2 非洲 13.9

冰岛 46.3 巴西 55.6 斯里兰卡 29.6

日本 19.6 美国 32.9 加拿大 40.4

墨西哥 43.0 埃及 32.7 新西兰 60.4

澳大利亚 54.3 瑞典 44.4 中国 23.9

中国香港 31.0 新加坡 93.0 伊朗 31.3

阿根廷 38.1 古巴 42.1 韩国 18.7

印度 15.3 泰国 29.6 菲律宾 27.5

中国 6.9 阿富汗 2.2 埃塞俄比亚 3.3

巴基斯坦 21.4 朝鲜 1.9 卢旺达 0.5

资料来源:中国食品工业网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食糖的人均消费水平是非常低的,离世界平均水平尚有3倍的差距,与我们周边国家及香港、等地区的比较中也可以看到,我国的食糖消费量仍将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从以上一些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食糖的价格主要是受到了目前全球庞大的库存压力的影响,这才是导致食糖价格疲软的最主要原因。如果库存得以消化,那么食糖价格就会出现见底回升走势。

表9:国食糖行业2003年1-4月经济指标

指标 数额

销售收入(万元) 960163

利润总额(万元) -11983

亏损企业亏损额(万元) 44317

应收帐款净额(万元) 226728

产成品存货(万元) 792130

资产负债率% 73.67%

销售利润率% -1.25%

资料来源:华通数据网

表10: 食糖行业上市公司2003年上半年业绩情况:

公 司 销售收入(万元) 增长% 净利润(万元) 增长% 每股收益(元)

糖业 58782.90 -24.05% 4675.68 6.13% 0.19

贵糖股份 35450.70 -18.73% 35.61 -98.17% 0.0014

华资实业 46096.57 49.14% 3690.69 7.77% 0.12

2、 肉制品加工业

我国肉制品行业目前处于结构调整期。由于原先肉制品公司所生产的火腿肠质量不尽如人意,使得消费者对火腿肠的消费有所减少。价格大战则消耗了肉制品公司的利润。所以肉制品行业的利润率很低,销售利润率仅4%左右。由于我国对低温肉制品的加工还刚刚起步,这领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我国的肉制品公司刚进入这领域。根据国外肉制品企业的发展道路,我国的肉制品公司目前的加工产品还比较少,只能算是刚起步,所以尽管目前行业竞争比较激烈,但行业前景应是光明的,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的双汇发展应是很有希望的。

我国是肉制品消费和生产大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SARS预防下的食品安全消费观念,促使对安全无公害肉制品的需求上升,其中冷却肉、三低一高(低脂肪、低盐、低糖和高蛋白)肉和安全肉最为看好。总体上,国肉类产业呈现以下四大发展新趋势:一是冷却肉被看好。冷却肉吸收了鲜肉和冻肉的优点,又排除了两者的缺陷,被称为肉类消费的革命,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二是工业化趋势形成。传统肉制品转向工厂化生产肉制品,近年来,随着设备的更新、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肉制品工厂化生产正在迅速代替老作坊式生产。三是注重营养。三低一高肉的开发已经被纳入《国家食品营养发展纲要》进行引导和规,三低一高肉制品正成为发展主流,如高级牛排、肉馅以及药膳肉制品、美容肉制品等深受消费者欢迎。四是安全肉成为市场新宠。生产安全肉制品是21世纪肉类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国家已将安全问题纳入法制轨道,先后发布了《食品卫生法》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一些城市制定了肉类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了肉产品的绿色通道。

因此从行业上市公司而言,双汇发展和草原兴发值得投资者关注。双汇发展作为全国肉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技术水平、产品规模和质量以及管理能力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公司一直围绕肉制品加工主业经营,发展与该行业上下游有关的项目与横向配套项目,形成以肉制品为终端产品的纵贯农牧养殖、食品加工、商业连锁服务业,横跨生物工程、化工、包装、彩印的大农业产业链行业群,并拟在此基础上营造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网络经济产业链。草原兴发则是全国最大草原肉食品加工企业和中国最大的羊肉生产企业。公司依托草原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拥有近4000家终端网络,形成了产品深入市场的5条绿色通路,为产业规模做大打下坚实基础。

一、 食品制造业

(一)乳制品制造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对发展乳制品行业的鼓励,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人均乳品年消费量为100公斤,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2002年末我国人均乳品消费量约为9.6公斤,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发达国家的1/30,市场增长空间巨大,未来10――15年中国将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乳品消费市场。

有研究报告显示,1992年至1998年我国的原奶消费总量保持了年均5.4%的增幅,而1998年至2002年我国原奶消费总量的年均增幅达到了14.4%,出现了明显的加速上扬的势头。下面表11的牛奶产量变化趋势也非常明显地可以看出98年以后的增长速度非常之快。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乳制品消费量的高速增长经历了15年,韩国乳制品消费量的高速增长也经历了15年,由于我国目前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仍处于偏低水平,而且我国国情特殊,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大,因此,我国乳制品消费量的高速增长将能保持相当长的时期,这决定了整个乳制品行业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而行业的上市公司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乳及乳制品是最接近于完善的食品,提高乳及乳制品的摄入量可以明显改善国民的身体素质。发展乳品加工业可以带动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农牧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国乳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多数企业规模小、自动化程度低;奶牛饲养规模小、机械挤奶比例低,原料奶质量不稳定等。

表11:牛奶产量表:

年份 牛奶产量(万吨)

1996 629.4

1997 601.1

1998 662.9

1999 717.6

2000 827.4

2001 1025.5

表12:牛奶人均占有量:

年份 牛奶人均占有量(公斤)

1980 1.2

1985 2.4

1990 3.7

1995 4.6

2000 6.6

2001 8.1

1、我国乳制品市场的现状

我国乳制品市场目前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启动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制品已经从过去的营养滋补品转变为日常消费品,消费群体也在不断扩大,从过去的特殊群体扩大为所有消费者,品种也不断丰富。

乳制品作为富含营养的饮品,其零售价格与矿泉水相差无几,消费的增长制约因素主要来自于消费者的认识。传统上,我国北方地区人民的饮奶习惯好于南方地区。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沿海地区的乳品消费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特别是上海、等大城市已经成为国乳品重要的消费市场。

近年来,随着国乳品消费的快速增长,在消费结构上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第一是乳品消费结构的改变,奶粉消费的比重在明显下降,以前奶粉消费占整个乳制品消费的90%以上,而现在已经降低到80%以下,并且这种趋势仍将继续。液态乳品则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第二是液态乳品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卫生质量的要求趋高,低档次的袋装产品的市场份额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第三,乳品消费人群结构的变化。乳品的消费人群已经从老幼人群扩大到各个年龄段的消费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在把乳品作为日常的营养消费。

2、我国乳业与世界的差距

从世界各国看,乳品工业占食品工业的产值在10%以上,而1998年中国仅为1.8%(见表13)。与世界乳业的发展现状相比,中国乳业仍是一个弱小的产业,处于发展初期,2000年全国乳业的总产值为182.88亿元,2003年1――4月份就已经达到145.03亿元,预计2003年全年可达到435亿元左右。这些数据表明乳业已经处于行业成长的初级阶段,从行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来分析,我国乳制品行业接下来将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

表13、部分国家乳品工业(原奶)占食品工业的比重

国 家 美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日本 中国 备注

百分比(%) 12.4 21.9 19.1 11.8 8.1 1.8

在经济发达国家,乳制品是人们摄取动物蛋白的最主要食品之一,这些国家的人均乳制品消费量约为200千克/年。根据FAO统计,世界年人均乳品消费量为100千克,其中西欧、东欧(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等)、前苏联(俄罗斯、乌克兰等)、大洋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和北美洲(美国、加拿大)人均消费量较高,亚洲和非洲国家消费量较低(见表14)。

表14、1989-1994年世界各区域乳品年人均消费量(单位:千克)

国家 西欧 东欧 东亚 南亚 中东/北非 大洋洲 北美洲 中南美洲 其他 世界平均

消费量 319 315 14 67 92 381 260 108 41 100

我国近年来乳制品的消费变化趋势呈快速增长的势头,1980年人均消费量为1.39千克,1990年为4.40千克,2000年为7.38千克(见表15)。

表15、中国乳品消费总量及人均消费量(单位:千吨,千克/人)

年份 总 产 量 净进口 消费总量 人均消费量

液体奶 奶粉

1990 4,751 -17.57 15.13 4,838 4.40

1991 5,241 -21.43 15.77 5,328 4.60

1992 5,639 -20.90 13.64 5,711 4.87

1993 5,625 -21.83 11.35 5,680 4.79

1994 6, -20.49 40.87 6,353 5.30

1995 6,728 -17.88 21.22 6,857 5.66

1996 7,358 -17.92 15.07 7,444 6.08

1997 7,748 -16.05 16.77 7,848 6.35

1998 7,454 -15.61 20.33 7,570 6.07

1999 8,069 -16.85 43.8 8,359 6.70

2000 8,795 -0.02 62.16 9,229 7.38

与世界水平相比,即使是2002年末我国人均鲜奶消费量也只有9.6公斤,尚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10,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说明中国乳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3、市场竞争情况

国乳制品市场准入壁垒相对较低, 进入乳品行业的主要障碍在于稳定、优质而价廉的原料供应。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我国的乳品的原料产地主要在北方地区,而近年来,乳品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却是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主要生产企业对牧区原料的争夺十分激烈。特别是生产液态保鲜乳品,要求原料产地与消费市场接近,这使得一些大城市的原料供应几乎被当地企业垄断。

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是进入乳品行业的一个重要障碍。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消费者对乳品认识的加深,消费标准的提高,乳制品的产品质量、生产技术方面的门槛也将越来越高。

目前,我国乳业有大小加工企业近1500家,大部分规模偏小。年产销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只有20家。 2003年国最大的10家乳制品企业的产值占整个行业43.67%(见表16)。由于新资本源源不断地进入乳制品行业,前几位企业的排名和组成则不断变化,行业部竞争日趋激烈。在乳制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乳业这块蛋糕以前所未有的魅力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眼球。雀巢、卡夫、雪印等国际乳业巨头,以及汇源、娃哈哈、乐百氏、维维、新希望等国知名企业纷纷看好中国乳业市场,挥师而入;面对乳业新丁的攻势和国际品牌的挑战,国现有的品牌如光明、伊利等竭力扩大资本投入,扩展全国市场。

资本巨头在资本市场的汇集,加剧了乳制品行业的竞争, 各种降价、买送等促销手段的实施加大了乳品企业的费用,行业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一些资金实力不足,缺乏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将被迫退出市场,而行业龙头企业将面临产业增长与市场份额增加的双重发展机遇,乳业即将面临全面洗牌。目前我国最大的10家乳品企业产值占比已由1996年的25.9%上升至今年1――4月份的43.67%,实现利润占全行业的70.87%(见下表),行业集中度迅速提高,预计今后国乳业整合的步伐将会越迈越大。

表16:2003年1-4月国乳业最大10家企业经济指标对比

指 标 国最大10家乳业企业指标 全行业指标 占比%

总资产(万元) 1323433 3596560 36.80%

总负债(万元) 606144 2017866 30.04%

销售收入(万元) 636713 1350793 47.14%

利润总额(万元) 72426 102190 70.87%

工业总产值(万元) 633400 1450314 43.67%

资料来源:华通数据网

乳制品企业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建立在奶牛养殖业发达、奶源丰富地区的资源型企业,这类企业的基础产品是适于长途运输的奶粉,二是建立在大都市的市场型企业,这类企业的基础产品是服务于市民每日需要的液体奶,三是服务于小城镇的社区型企业,基础产品也是保质期很短的液体奶。随着企业制度的改革,市场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不同企业类型间的差别正在淡化,相互隔开的市场空间正在融合为一,一些领先企业正在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全国性的企业。

处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的资源型企业,一方面开发奶粉制品的新品种,增加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巩有的优势,另一方面生产保质期长至6-9个月的超高温灭菌奶。资源型企业以这些液体奶制品进入都市与市场型企业竞争。而市场型企业通过并购、联合等方式在奶源丰富地区设厂,生产高附加值的功能性奶粉,与资源型企业竞争。规模较小的社区型企业或与大企业联合,或自身扩,力求在市场中保有一席之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没有乳制品经验的饮料企业凭借着品牌和销售网络的优势进入乳制品市场,他们多采用定牌加工的办法,委托设备利用率不足的乳制品加工企业代加工既定品牌的产品。

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品牌已成为乳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有的品牌突出原料奶的纯正,有的品牌刻画产品的营养功能,有的品牌强调流行时尚,有的品牌显现科技含量。国外乳制品品牌在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超过半数的世界领先乳制品企业已经在中国投资,2000年外资乳制品企业数占销售额500万元以上企业数的10%左右,外资企业的优势集中在高附加值的婴儿奶粉和酸奶等产品上。但是,近几年国乳制品企业迅速成长,对外资企业已经形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在国际乳制品市场上,我国目前处于进口国的地位,估计未来几年,国的乳品需求将继续快速增长,大于国的生产,特别是对原料的需求将十分旺盛,我国将保持乳制品净进口国的地位。1999年,我国进口乳制品的总量为146988吨(海关统计),2000年进口的总量约为200000吨左右,主要的进口来源地为新西兰、欧盟和美国。由于存在运输成本、保质期限等方面的限制,目前进口的乳制品主要是乳粉和乳清制品,液态乳品的进口很少。以最主要的进口产品乳粉为例,目前国市场上,进口乳粉的关税水平为25%,市场价格比国产乳粉约高24%。加入WTO以后,随着关税水平的降低(约为10-12%),以及国乳品有效供给的不足,以乳粉为主的乳制品进口将扩大,价格也会下降。

由于国乳制品需求迅速增长,国原料奶的价格也随之迅速上升。总体上中国原料奶的价格已高于不少发达国家。每年中国进口相当于国产量(非液体制品)四分之一的乳制品。这一趋势在中国加入WTO后将会增强。

  根据国家制定的《食品工业“十五”发展规划》,“十五”期间,乳品工业要调整企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从总体上降低奶粉生产比例,增加液体奶产量。城市型的乳品企业要着重发展杀菌奶、酸奶、花色奶、含乳饮料等液体奶的生产;基地型乳品企业仍以奶粉生产为主,适当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配方奶粉、功能性奶粉,以及作为食品工业配料的全脂奶粉、脱脂奶粉等,适当发展灭菌奶、干酪、奶油等。要切实抓好奶源基地的建设,扩大饲养规模,推广机械挤奶,提高原料奶质量,推广“分散饲养、集中挤奶”和“集中饲养、统一管理”的“奶牛合作社”模式。“十五”期间要重点抓好东北、华北、西北乳品加工业的发展。到“十五”末,机械化挤奶率力争达到50%,全面提高原料奶质量;乳制品产量年递增速度争取达到10%左右,达到130万吨;液体奶产量力争递增速度在20%左右,达到450万吨。近年来整个乳业的行业景气度较高,企业效益持续上升,但竞争也渐趋白热化,2003年4-5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灾难,使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程度空前提高,集方便与免疫特性为一身的乳制品备受宠爱,全国特别是疫区的乳品市场销量呈明显上升态势,加速了乳制品行业向前发展的步伐。4月份,我国乳制品制造业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行业景气度持续上升。其中液态奶产量增长最快, 4月份单月产量较上年增长幅度达62.59%,创历史最高水平,1-4月份累计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59 .49%。截至4月份,行业生产企业共有528家,总销售收入达135.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5.51%,利润总额达10.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4.06%,利润总额的增长幅度明显超过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部分乳业龙头企业效益大幅提高。

表17:2003年1-4月乳业主要经济指标

指 标 1-4月实现数

企业家数(个) 528

亏损企业数(个) 177

销售收入(亿元) 135.08

较上年同期增长% 35.51%

利润总额(亿元) 10.22

较上年同期增长% 74.06%

应收帐款净额(亿元) 35.39

较上年同期增长% 23.62%

产成品存货(亿元) 18.64

较上年同期增长% 2.96%

资产负债率 56.11%

销售利润率 7.57%

权益利润率 6.47%

应收帐款周转率 11.45

流动资产周转率 2.56

资料来源:华通数据网

表18:部分乳业上市公司1-6月份经营业绩情况

公司 销售收入(万元) 增长% 净利润(万元) 增长% 每股收益(元)

伊利股份 292649.09 46.14% 11428.67 62.29% 0.29(已摊薄)

光明乳业 285314.14 24.04% 12555.61 31.41% 0.19

三元食品 60330.12 2840.85 0.04

新 希 望 88638.86 98.61% 6297.81 29.83% 0.20

维维股份 77481.95 21.07% 6255.17 -8.71% 0.1896

新华百货 60759.89 38.14% 2700.04 -2.63% 0.2624

亚华种业 59702.05 67.42% 2109.92 49.54% 0.124

我国乳品业呈现出产业的勃勃生机,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增长速度高居食品业榜首,而液态奶是乳品业最耀眼的明星,2001年及2002年累积增幅高达107%。日本曾在1950年开始向全国中小学生供应牛奶,并提出了“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乳品业的发展,近年我国政府各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措施致力于推动乳品业的发展。1999年末,农业部等七部委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通知。2000年1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七部委在全国围启动“学生饮用奶计划”。据“学生饮用奶计划”专家委员会预计,到2005年将有20%的城镇中小学生参与学生奶计划,学生人数达到1500万人。到2010年,将有约2500万中小学生参与此项计划,年消费量180万吨,占全国牛奶产量(预计)的10%左右。2000年12月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提出“为国民强壮加杯奶”的号召。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实施,将促进我国奶业的全面发展。这一行动的第一阶段已在北京、上海、天津、、试点(已启动), 第二阶段将向全国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城市推广, 第三阶段将向中小城市和其他有利条件城镇推广。在光明乳业、三元食品、伊利股份等七家企业被确定为首批定点企业后,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于2002 年5 月20 日新认定了48 家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准予新认定的48家乳品企业使用“中国学生饮用奶标志”。其中,有上市或未上市的乳业巨头光明乳业、蒙牛乳业、伊利股份、北京三元、三鹿集团等,被光明乳业、新希望收购的英雄、天友等,具有地区优势的奶业(集团)公司等纷纷名列其中。应该说具备学生奶生产资格的乳业企业对自身业务的开发有着长期的积极作用。据悉光明乳业已经开发出5种新品,根据学生生长发育的要求,在纯鲜奶中添加了VA、VD、VC、CA、FE、DHA以及牛磺酸等营养元素的学生饮用奶,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欢迎。这次三元食品上市募集的资金也主要用于学生饮用奶项目。当然,这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这必将推动我国奶制品业的更快速发展是毫无异议的。为了促进乳业产业的升级, 2002年10月份中国科学技术部宣布,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将投入4.05亿元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技术集成示,该专项共设立六个奶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八个不同类型区奶业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课题,将围绕高产奶牛良种繁育,优质配合饲料开发等奶业发展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整体推进中国奶业科技创新、奶源基地建设及奶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

  而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明确指出:加快发展乳制品加工业,支持并形成若干个对全国具有带动作用的大型乳品加工企业集团,到2010年我国居民的乳制品人均消费量比2000年要有大幅度增加。

  从以上相关措施可以看出我国乳品业发展已经成为与国家富强、人民健康密切相关的产业。产业政策的扶持必将成为推动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那么相关上市公司必将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作为行业第一梯队的光明乳业、伊利股份、三元食品、新希望等上市公司将会出现高速发展态势,值得投资者作中长期关注。

(二)冷饮品制造业

目前沪深两市没有专营冷饮品的上市公司,不过乳业上市公司――伊利股份在冷饮品行业占有较大份额,在国冷饮品行业中居领先地位。应该说在该领域的竞争并不是十分激烈,利润率也较高,但是由于市场容量的关系,一些乳业巨头都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专攻液态奶和鲜奶。不过有眼光的企业依然有,像蒙牛的冷饮品份额成长非常快。

(三)食醋制造业

该行业目前只有一家上市公司――恒顺醋业,公司目前具有8万吨香醋生产能力,规模居亚洲同行业首位。公司于2002年底跻身第二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首批获得国家免检资格的食品及263家的食品生产企业,公司的"恒顺"、"金山"、"北固山"六个品牌食醋符合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的条件获得免检资格,成为国家调味品行业获准品牌最多的企业,也是食醋行业唯一的一家免检企业。但是由于行业特殊,市场容量相对比较有限,在市场占有率本身已经比较高的情况下,作为龙头的恒顺醋业也只有业绩平平了。

二、 饮料制造业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饮料工业的需求总量稳步提高,需求结构日趋多元化,功能性、健康性、流行性需求上升。

白酒行业由高速发展进入调整期,白酒市场呈现出四大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粮食酒向果酒转变、蒸馏酒向发酵酒转变、低档酒向高档酒转变。白酒从价从量复合计税新税制的推行,使白酒业2002 年全行业产量、利润皆下滑,风光不再。

  葡萄酒行业市场需求增速加快,2002 年利润跃升至所有工业行业的第7 位。由于"钱"途诱人,业外资本进入增多,国企业纷纷出动,合纵连横,热闹非凡。2003年,葡萄酒行业仍将处于战国时期,长城、裕、王朝等几大葡萄酒企业将再上演多国争雄的好戏,各中小企业也将是一片混战。

  2002 年中国啤酒产量达到2386.83 万吨,已跃居世界第一。同时,外资啤酒又掀起了新一轮抢滩热潮,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大量的啤酒企业,尤其是小企业日子越发难过。预计今后3 到5年,国际大麦减产可能导致原料价格提高,整个行业的重新洗牌不可避免。

  在非酒精饮料中,品种之间的分布和市场的重新划分急剧演化。虽然瓶装饮用水、碳酸饮料、茶饮料等三大传统饮料仍占据80% 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果汁饮料、乳制品和特殊用途饮料发展势头迅猛,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一) 软饮料工业(果菜汁饮料制造业)

饮料工业是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从1980年到2000年,全国饮料总产量由28.8万吨增至1496.8万吨,年均增幅达到近2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饮料工业在食品工业中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我国饮料产量主要集中在、、上海等地,三省市总产量已超过全国产量的50%以上。饮料工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均消费水平低,地区发展不平衡,适宜饮料加工的农产品原料不足,饮料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等。

根据国家制定的《食品工业“十五”发展规划》,“十五”期间,饮料工业要逐步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发展有我国资源优势的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饮料产品。鼓励和规发展符合饮料消费市场规律的主流产品,如运动饮料、瓶装饮用水等;降低碳酸饮料比重,重点发展茶饮料、果汁及果汁饮料、蔬菜汁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支持果蔬饮料和矿泉水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附加值,搞好综合利用。“十五”末,饮料总产量达到2700万吨左右,其中我国有资源优势的饮料产品由现在占总产量的25%提高到近40%,并形成一批技术装备良好,经营管理高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企业,力创数个国际品牌。

该板块只有上市公司2家,其中主营果汁饮料的有露露,主营矿泉水饮料的有深深宝。虽然整个饮料行业发展迅速,但是行业上市公司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饮料类上市公司大多在进行痛苦的结构调整。自1980年至1997年的17年间,全国饮料产量以年均26.7%的速度递增,成为我国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但是,目前我国的饮料人年均消费量尚不及世界人年均消费量的七分之一,可见我国饮料生产的潜力巨大。目前我国市场上知名饮料的品牌已达数十种,但在国灌装生产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却把国的碳酸型饮料品牌压得喘不过气来。在国家规定今后我国饮料发展的方向是“天然、营养、优质、多品种、多档次”,在品种上以普及碳酸饮料为主,积极发展果蔬型饮料、蛋白饮料和饮用矿泉水,适当发展固体饮料及特种营养型饮料的产业政策和我国饮用水市场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垄断市场的情况下,1996年以来,许多上市公司纷纷进入饮用水领域,使得竞争原已激烈的饮料市场份外热闹。

表19:2003年1-6月果汁饮料上市公司经营业绩

股票简称 主营收入(万元) 增长率% 净利润(万元) 增长率% 每股收益(元)

露露 44979.44 -17.96 826.96 -74.30 0.032

深深宝 3354.52 -9.16 69.26 -90.73 0.004

(二) 酿酒制造业

我国酿酒行业上市公司众多,一直是食品行业的重要板块,酿酒行业目前正处于结构调整阶段。几年来,一直贯彻“优质、低度、多品种、多档次、低耗粮”的发展方针,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抓好产品结构调整,在调整中求发展,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饮料酒产品总量稳步增长,低度酒继续呈上升趋势,高度酒呈下滑趋势,饮料酒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呈上升趋势。从去年情况看,白酒和啤酒依然是酿酒行业的大户,啤酒产量在去年首次居世界首位,白酒产量继续下滑,葡萄酒业快速增长,销售收入和利润稳步增长,黄酒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变化不大,其中葡萄酒业由于产量小,预计消费量会不断增大,因此行业前景相对较好。

(1)白酒行业: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效益大幅下降,效益逐渐向优势企业集中

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我国白酒行业从1997年以来一直处于调整时期,产量连续六年下降,而2001年5月份国家对白酒行业实行新的消费税政策进一步降低了白酒企业的盈利能力,全行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到2002年底,全国白酒产量仅为378万吨,尚不及96年高峰时期产量的一半。进入2003年,整个白酒行业出现一定的复苏迹象,虽然产量仍较同期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降幅趋缓,且销售收入、实现利润额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1-4月,全国白酒行业共完成销售收入200.72亿元,较上年增长9.49%,利润总额26.84亿元,较上年增长12.15%。

表20:白酒行业2003年1-4月主要经济指标

指 标 1-4月实际数

企业个数 1016

亏损企业数 289

销售收入(万元) 2007266

较上年增长% 9.49%

利润额(万元) 208871

较上年增长% 12.15%

资产负债率% 54.33%

销售利润率% 10.41%

权益利润率% 4.56%

应收帐款周转率 7.05

流动资产周转率 1.14

资料来源:华通数据网

白酒行业效益好转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产品结构调整到位,中高档白酒产品产量在白酒总产量中所占份额提高,适应了酒类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提高了白酒产品的毛利水平,在行业总产量下降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及利润额仍能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二是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目前行业最大10家白酒企业的利润占行业总利润的90%以上(见表21),严酷的市场竞争迫使不具有成本、规模、品牌优势的企业逐渐退出白酒市场,或走上兼并重组的道路,国白酒行业的产量及效益集中在少数大型名优白酒企业手中,今年一季度这些大型白酒企业业绩的增长进一步带动了行业经济效益的好转。

表21:2003年1-4月国白酒业最大10家企业经济指标对比

指标 国最大10家白酒企业指标 全行业指标 占比%

总资产(万元) 4152425 10032760 41.39%

总负债(万元) 1514502 5450693 27.79%

销售收入(万元) 1030890 2007266 51.36%

利润总额(万元) 194161 208871 92.96%

工业总产值(万元) 884809 2008830 44.05%

资料来源:华通数据网

该板块共有13家上市公司,白酒行业是一个低生产成本,高附加值的垄断行业,其盈利状况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粮食原料的价格,国家税收高低以及酒类市场总需求和市场垄断竞争因素的消长,尤其是酒类的品牌对其市场份额有相当的影响。我国酒类生产企业因税赋较高,所以白酒类上市公司尽管有较高的毛利率,但主营业务利润率并不高。从上市公司情况看,今年上半年白酒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基本反映了上半年行业运行的一些基本特点。五粮液、茅台等国知名大型白酒企业上半年业绩表现良好,在SARS影响下,主营收入下滑幅度并不明显、净利润较去年同期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而其他白酒公司业绩仍不理想,部分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从目前形势看,可看好部分名优白酒上市公司今年下半年的业绩表现,如茅台和五粮液等。

表22:2003年1-6月白酒上市公司经营业绩

股票简称 主营收入(万元) 增长率% 净利润(万元) 增长率% 每股收益(元)

老窖 53488.14 -1.71 4162.27 22.30 0.049

古井贡A 25341.38 -0.08 1051.79 -61.58 0.

湘 酒 鬼 15441.16 -38.38 -2039.38 -237.95 -0.067

五 粮 液 342681.50 -1.03 38962.72 8.23 0.287

皇台酒业 2676.29 -48.42 -1079.21 -671.14 -0.07

伊 力 特 12514.31 -19.99 2668.07 -7.49 0.121

金牛实业 19137.42 -8.00 866.12 -41.08 0.025

椰岛 31901.15 82.37 1821.76 -12.30 0.11

茅台 100904.76 5.59 25252.08 5.98 0.83

沱牌曲酒 31580.92 -17.38 630.50 -26.66 0.0187

兰陵香 5284.96 29.00 -166.80 -85.00 -0.01

全兴股份 48449.64 -11.13 -7775.19 -292.07 -0.16

汾酒 27289.66 12.67 2296.69 75.00 0.

(2)啤酒行业:原料涨价及“SARS”疫情双重打击导致行业效益大幅下降

2002年国际市场主要大麦供给国因减产导致啤酒大麦供应减少,价格猛涨,主要依赖进口大麦的我国啤酒业面临严重的“断粮危机”。时隔半年,进口大麦的价格虽然已经开始回落,但上半年受“SARS”等因素影响,啤酒销量大幅下降,国啤酒生产企业的日子非常难过。去年世界大麦价格攀升的主要原因是主要供应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大麦大幅减产,至2002年底和2003年1―― 2月份,价格达到顶峰。虽然从3月份开始,啤酒大麦的进口价格有所回落,但是由于前期的价格涨幅过高,目前的价格水平仍比去年同期有大幅提高,啤酒生产企业的原料成本仍然有所上升。但在目前国啤酒生产企业群雄纷争的阶段,尚没有哪家企业宣布提高啤酒销售价格,原料价格的涨幅基本是在企业部消化,影响了部分啤酒企业的经济效益。今年1-4月份,全国共生产啤酒651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而行业利润额较去年同期下降32%,经营形势不容乐观(见表23)。

表23:啤酒行业2003年1-4月主要经济指标

指 标 1-4月实际数

企业个数 509

亏损企业数 236

销售收入(万元) 1404428

较上年增长% 5.36%

利润额(万元) 11309

较上年增长% -32.13%

资产负债率% 58.02%

销售利润率% 0.81%

权益利润率% 0.29%

应收帐款周转率 9.46

流动资产周转率 1.28

资料来源:华通数据网

今年4月份以来,“SARS”疫情开始在全国蔓延,人们出于对SARS病毒的恐惧,很少去酒店、餐馆消费,在疫情比较重的地区,一些聚会活动以及商务活动也几乎全部取消,导致团体消费大幅减少,啤酒销量也因此大幅下降。面对这种局面,国的不少啤酒生产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在北京和这样的重灾区,当地啤酒厂家每天开工生产的啤酒比原来减少了70%――80%。

表24:2003年1――6月份啤酒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表

股票简称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增长% 净利润(万元) 增长% 每股收益(元)

燕京啤酒 156384.79 22.68 11619.51 2.14 0.174

发展 7965.39 17.77 1919.33 -1.74 0.109

黄河 12962.53 48.59 0.002 -92.51 0.0012

啤 酒 花 41406.75 37.76 1213.41 -39.63 0.033

啤酒 39512.92 27.6 3156 1.88 0.10

红河光明 2783.23 -31.63 174.55 -82.75 0.01

啤酒 383546.20 9.06 11640.33 -5.2 0.11

(3)葡萄酒制造业:面临行业洗牌

该板块共有3家上市公司,分别是裕、通葡萄酒和新天国际。前几年,国曾掀起了一股喝干红的风潮,1997年葡萄酒总量在1996年的基数上提高了约15%,产量接近40万吨。根据我国酿酒业的发展政策,发展葡萄酒符合政策,所以市场形势看好,目前葡萄酒尤其是干红葡萄酒需求增加较快,使国葡萄酒生产企业竭力扩产,而国外也向我国输入散装葡萄原酒,造成国产葡萄酒与进口葡萄酒之间的市场争夺。总体来看,葡萄酒市场仍将进一步扩大,但有个品牌选择过程。目前在市场上销售较稳健的国产品牌有长城、王朝、裕、龙徽、等名牌。

表25:2003年1――6月份葡萄酒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表

股票简称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增长% 净利润(万元) 增长% 每股收益(元)

裕A 51317.17 -5.94 7796.33 -9.23 0.25

通葡萄酒 3520.58 -1.89 323.74 -37.67 0.0231

新天国际 84466.61 96.60 2252.50 -32.00 0.10

(4)黄酒制造业:消费区域狭窄,竞争加剧

该板块仅古越龙山一家上市公司,其利润增长明显跟不上资产的增长。黄酒有丰富的文化涵,被酒业人士称为“国酒”,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影响,黄酒销售一直未能在全国铺开,只有古越龙山、永和、会稽山、女儿红、咸亨等品牌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信誉,赢得了消费者和市场。但是该行业的最大不足在于消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且消费人群比较狭窄,人们对黄酒消费的认同度明显不够,这是黄酒销售始终大不开局面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 食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食品工业将是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新增长点。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今后五至十年,是实现国家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21世纪国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我国加入WTO给我国食品工业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我国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涉及第一、二、三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的特点。长期以来,食品企业在行业管理、宏观调控方面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监督、协调机制,对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为了从战略上统一进行科学筹划,对我国食品工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02年3月,国家计委会同国家经贸委、农业部联合向全社会公布了《全国食品工业“十五”发展规划》(2001年-2005年)。根据《规划》,“十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应遵循以下发展战略:

  第一, 明确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从食品工业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以促进农业产业化为契机,以提高食品工业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为目标,深化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创新,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加快食品工业的调整和发展,并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满足人们由小康向比较宽裕生活过渡时期对食品消费的需求,初步建立现代食品工业生产和市场体系,建立新型工农关系,促进食品工业和农业共同发展。

  第二, 坚持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一是要紧紧围绕市场发展食品工业;二是紧密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食品工业;三是加大投资力度,紧紧依靠科学技术,促进食品工业的产业升级,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实施品牌战略;四是食品工业的发展要适应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五是切实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六是坚持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七是合理进行产业区域布局;八是发展食品工业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政策,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九是加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培育和发展贸科工农相结合的大型食品企业集团和新型市场主体;十是要把食品工业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实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第三,突出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食品工业的发展既要统筹规划,又要突出重点,择优扶强。量大面广、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强和市场潜力大的行业,应当重点优先发展。“十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将重点发展大豆加工业、玉米加工业、马铃薯加工业、乳品加工业、肉类加工业、制糖工业、果蔬采后贮运加工业、饮料工业、方便食品和功能性食品、水产加工业、食品加工与包装机械业等12个行业,并对小麦加工业、稻谷加工业、油脂行业、制盐行业、罐头食品工业、酿酒行业、发酵制品行业、食品添加剂行业、调味品行业和烟草加工业等进行结构调整。

二、21世纪食品工业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饮食上人们已不满足有足够数量的食品,而希望既吃得有营养,又减轻家务劳动的负担。因此,对食品的要求更注重安全卫生、营养、味佳、保健、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不同职业和不同消费层对食品的品种、质量、档次有不同的需求,消费行为呈个性化、多样化、时尚化、多层次化,对优质名牌的消费意识则将普遍增强。越来越追求“价值消费”,由此带来食品结构的必然变化。从“居家消费”转向“价值消费”,成为21世纪食品发展的新趋势。因此,绿色食品、营养健康食品和方便食品将成为主流趋势。

第四部分 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食品工业的发展将面临更多、更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大已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今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合理的消费意识将更显强烈,人们对食品的要求将更注重于卫生、营养、保健。不同的年龄、群体、职业和消费层对食品的品种、质量和档次会有不同的需求。此外,我国农村由自给型消费结构进一步向商品消费结构的转化,加之旅游业的发展,对食品工业的发展也都带来了

机遇。

在境外机构投资者的眼里,中国人口众多,消费品市场长期增长潜力巨大,他们看中的就是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因此快速消费品行业是国外投资者首先考虑选择的重要产业门类。快速消费品行业主要分为四个子行业:一是个人护理品行业,由口腔护理品、护发品、个人清洁品、化妆品、纸巾、鞋护理品和剃须用品等行业组成;二是家庭护理品行业,由以洗衣皂和合成清洁剂为主的织物清洁品以及以盘碟器皿清洁剂、地板清洁剂、洁厕剂、空气清新剂、杀虫剂、驱蚊器和磨光剂为主的家庭清洁剂等行业组成;三是品牌包装食品饮料行业,由健康饮料、软饮料、烘烤品、巧克力、冰淇淋、咖啡、肉菜水果加工品、乳品、瓶装水以及品牌米面糖等行业组成;四是烟酒行业。

可以看出食品行业是快速消费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笔者认为那些具有品牌和市场份额双重优势的企业必将是最大的受益者尤其是目前刚刚处于成长初期的乳制品行业。同时从食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21世纪食品工业发展趋势主要是绿色、有机食品;营养、健康食品和方便食品。因此我们挖掘行业投资机会的时候、尤其是在选择具体上市公司的时候应该服从于行业趋势。

下面结合绿色食品、营养食品的方向对重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

1、伊利股份600887:公司的优势在于靠近奶原基地的低成本优势。中报显示,2003年上半年伊利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创行业第一名,充分展示了伊利股份(600887)作为绩优股的良好形象和巨大发展潜力。在乳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伊利集团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26亿元,利润总额1.63亿元,同比增长46.14%和64.90%,总资产达到40亿元,实现税后每股收益0.29元(摊薄后)。截止2003年,伊利股份已连续五年入选"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并连续两年入围前十名;连续两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2003年5月,中联财务顾问有限公司和中联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组织有关专家借鉴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联合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评选出了"中国上市公司2002年度经营业绩100强",其中伊利股份荣膺上市公司百强之首。作为全国乳品行业龙头企业之一,伊利集团拥有全国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大草原、杜尔伯特大草原,先后引进了德国GEA集团的无菌奶加工设备、丹麦海耶公司的冰淇淋生产线和瑞典利乐公司的超高温无菌奶包装生产线,投资建成了目前中国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最先进的高档奶粉生产基地,所生产的具有清真特色的"伊利"牌雪糕、冰淇淋、奶粉、奶茶粉、无菌奶等39个产品100多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伊利雪糕、冰淇淋连续八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伊利超高温灭菌奶产销量居全国第一,伊利奶粉、奶茶粉产销量居全国前三位。继去年公司UHT奶产品获准进入香港市场后,经过国商检部门和香港卫生署严格检测,8月20日公司冰淇淋产品也获准进入香港市场。

2、光明乳业600597:公司的优势在于技术和管理。技术方面,国际乳品联合会(IDF)有两名中国会员,他们都是光明乳业的技术专家,他们每年都参加IDF有关行业标准方面的讨论。管理方面,光明乳业还一直积极参与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国际粮油组织等多个合作项目。由于严格按国际标准行事,全球乳业巨头达能在中国的工厂和产品全部交给光明乳业代为管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光明都已达到国际标准,比如巴氏消毒奶以及用于巴氏消毒的原乳,都已达到A级国际标准,光明乳业将鲜奶运行的14个环节科学进化为7个环节,以保证"新鲜到家"。 光明乳业已经连续五年保持了高速增长,在国乳业中产销量、销售收入、利税总额、鲜奶收购量、液态奶产量和全国市场占有率等综合指标排名第一。公司主营业务有乳制品销售和商业零售,未来增长潜力仍在乳制品,重点发展盈利能力较强的巴氏奶、酸奶等产品,占全国市场第一,以新鲜奶为发展重点是公司扬长避短的最优选择。公司建立以乳业为核心、以荷斯坦牧业公司、乳业、物流和商业连锁为一体的产业链,未来扩仍以OEM和收购为主,未来发展由目前的外延式增长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涵式增长为主的模式。公司计划进一步扩大奶源收购围,目标收购量为230万吨。在奶源基地拓展方面,城市型和基地型并重,目前已走在市场发展的前面。公司对收购的奶源控制力强,使奶源质量更有保证。公司秉承"以全国奶源做全国市场"的发展战略,开始发展UHT产品,并积极进行功能牛奶产品的开发,这一产品结构调整策略短期会造成与新鲜的营销诉求相予盾,但长远看会有助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公司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保持良好的成长性,资产负债水平降低,偿债能力良好。与同行业公司相比,公司目前估值合理,基本反映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公司、高的利润水平和未来良好的增长。考虑到中国乳品行业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公司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鉴于乳业竞争格局将趋于复杂,跨国公司、城市型公司、资本型公司、资源型公司的界限日益淡化,竞争将在原料、市场、品牌、产品、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各方面全面展开,光明乳业高层正在精心运筹"大光明战略",差异化竞争与成本优先的战术将轮流上阵。光明乳业已不满足于"圈地圈牛"等低层次竞争,因为光明乳业的奶源分布已确定了强有力的优势。光明乳业的目标是建成一个以乳制品加工销售为核心,跨牧业、现代物流、连锁商业的大集团。

3、三元食品600429:公司的优势在于股东实力雄厚,价格低。该公司主营奶业,兼营麦当劳西式快餐和房地产等业务。在北京、上海、天津、和呼伦贝尔拥有7个大型乳品生产基地,年处理鲜奶达32万吨,产品以液体奶为主,现拥有袋装消毒牛奶、屋形保鲜牛奶、超高温灭菌奶、酸奶等近百个品种,其产品销往全国近30个大中城市,在北京市场占有率高居首位,是我国三大液体奶品牌企业之一,但与伊利和光明两家已上市的中国乳品企业的第一阵营相比,销售差距明显。不过公司的绝对股价仍有较大优势。另外,公司以合营方式持有北京麦当劳食品有限公司50%股权,间接持有三元麦当劳食品有限公司25%股权。截至去年年底,北京麦当劳及麦当劳在北京、、及等地拥有麦当劳餐厅总数已达149家。

4、双汇发展000895:行业龙头,市场占有率达40%左右。2003年中期业绩显示,净利润达12157.72万元,每股收益0.355元,每股净资产4.49元,净资产收益率7.906%,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和净利润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3.07%、55.12%和43.94%。作为全国肉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双汇发展的技术水平、产品规模和质量以及管理能力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公司一直围绕肉制品加工主业经营,发展与该行业上下游有关的项目与横向配套项目,形成以肉制品为终端产品的纵贯农牧养殖、食品加工、商业连锁服务业,横跨生物工程、化工、包装、彩印的大农业产业链行业群,并拟在此基础上营造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网络经济产业链。上市四年来,公司的各项经济指标始终保持着稳步增长态势,主营业务收入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8%,其经营的“双汇”系列肉制品在国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在全国肉制品市场占有份额40%左右,始终保持国肉制品市场的龙头企业地位。但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该行业地方保护注意相当严重,双汇冷鲜肉在外地遭生猪屠宰办人员及肉联厂封杀的事件屡屡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司拓展市场受阻,也增加了公司的风险,在肯定公司投资价值的同时,不得不对此有所防备。

6、 草原兴发000780:公司的优势在于草原绿色食品,有可能成为继伊利、蒙牛后新一匹蒙黑马。公司是全国最大草原肉食品加工企业和中国最大的羊肉生产企业。2002年,草原兴发作出了产业调整决策: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由生产原料向终端产品转变;由工厂向市场转变。为此,草原兴发带着绿鸟鸡、羔羊肉向餐饮娱乐市场进发。公司依托草原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拥有近4000家终端网络,形成了产品深入市场的5条绿色通路,为产业规模做大打下坚实基础。凭借产品的“绿色”优势,建设了草原兴发涮园、烧烤乐园、超市店中店、社区绿食店和休闲烧烤店等“两园三店”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近4000家终端网络,分别在高档餐饮、超市大卖场、社区消费、休闲烧烤等几大关键消费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拉动了“肉羊”、“肉鸡”两大特色产业体系的强劲发展。2001年,中日贸易摩擦等事件进一步制约了国肉鸡产业的发展,但草原兴发凭借行业领先的国市场终端网络优势,顺利实现了产销平衡,保持了肉鸡产业稳步发展的势头,2002年,草原兴发在烧烤领域的网络优势进一步凸现,草原兴发烧烤乐园、烤店成了草原兴发烧烤系列产品销售的主战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c35bb3a01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4.html

《食品饮料行业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