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整理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庸》整理
介绍:子思恐孔子的学说和精神日久失传,所以写成《中庸》一书。
朱熹依旧内容给中庸分章:首章是一节,说中和。自‚君子中庸‛以下十章是一节,说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以下八章是一节,说费隐。‚哀公问政‛以下七章是一节,说诚。‚大哉圣人之道‛以下六章是一节,说大德小德。末章是一节,复申首章之义。
一、天命之谓性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上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遵循本性而行就是‚道‛,使人能依其本性而行,懂得什么是道,就叫做‚教化‛
君子慎其独也。
道德高尚的人特比慎独。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在喜怒哀乐还没有激发出来时(处于性之本然状态),叫做‚中‛。喜怒哀乐激发出来都恰如其分,无过无不及,叫做‚和‛
二、君子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君子有君子之德,又能慎独,戒慎恐惧,谨守天所赋予的性,不敢放失。无论何时,也无论面对何事,都能有恰当的表现,无过无不及。小人的心,因受私欲的蒙蔽,良知放失,只剩下私心。从私心之所欲,就要违反中庸之道。
三、中庸其至矣乎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孔子的话一方面赞颂中庸的至善至美,一方面又感慨人们很少能遵守中庸之道。这种世道衰微的现象,从历史上看,时间已经很久了。中庸是无过无不及,可是人们往往认为中庸就是‚不过火‛,这是片面的。
四、道之不行也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道本不可须臾离,实际上人士天天生活在道中,依赖着道而生存。从日常生活、礼俗习惯上,我们都可以见到道的存在。但一般人虽然生活在道中,却不知道什


么是道,而能自觉地去行道。
五、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六、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查米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舜能不耻下问,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对别人言论中不好的地方,隐而不宣;对别人言论中好的地方,则加以大力宣扬。把握议论中的正反两方面的道理,不偏袒任何一方,采用中庸之道施行于民众…
本章用舜的大智的表现来说明中庸之道,舜大智的表现为:好问,好查米言,隐恶扬善,执两端用中于民
七、人皆曰予知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人们都说‘我聪明’,但选择了中庸之道后,却连一个月都不能坚持。
八、回之为人也九、天下国家可均也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之不可能也。
天下的国家是可以治理好的,爵禄是可以辞退的,白刃是可以踩上去的,中庸之道是不能做到的(意为很难做到)
十、子路问强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所以有德的君子随和而不同流合污,这样的强才是强壮、勇武、无人可比!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样的强才是强壮、勇武、无人可比!国家政治清明时,自己虽以富贵,也不改变当初穷困时的操守,这样的强才是强壮、勇武、无人可比!国家政治昏暗时,自己虽以穷困,也不肯曲学阿世,至死都不改变自己的主张,这样的强才是强壮、勇武、无人可比!
真正的强,是由修养而致的。人的气质大多有所偏倚,必须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变化气质,才能成为强者。真正的强者,会随环境的不同而有恰当地表现,看起来也许不够强,实际是真强,是任何力量都推不倒的。
十一、素隐行怪
君子依乎中庸之道,遁世不见而不悔,惟圣者能之。


君子依从中庸之道,隐居世间不被人了解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能够做到。
十二、君子之道费而隐
君子之道,费而隐。
君子之道广大而本体又精微难明。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君子之道,发端于普通夫妇,至于他的最高境界,显明昭著于天地上下。
‚道‛遍及一切的存在,天地间的一切莫不有道的昭著,但人们日用而不知。既然道充塞与天地,则君子在伦常日用中所表现的道,若能充类至尽、纯一无杂,就与天地之道合。
十三、道不远人
道不远人,人为之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道不远离人事,人如果修道而远离人事,那个‘道’就不是‘道’道不远人,即表明广大高明的道就在至切近处,即在人当下的心中。
忠恕离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忠和恕离道不远。施加在自己身上而不愿意,就不要再施加在别人身上。由本章可知,忠恕是中庸之道的具体体现。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日常道德的实践,日常道德的恭谨:做的不够的,不敢不加勉力;做得够了仍行有余力,也不敢用尽,以免过分。说话要考虑能否做到;行动要考虑和自己的言论是否一致。这样,君子怎么不笃厚诚实呢?
十四、君子素其位而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君子根据他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他应该做的事,不羡慕本职以外的名利。
十五、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米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米,辟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之道,正如往远处走,必从近处开始;正如登高,必从低处开始。
君子之道是高明广大的,但它是表现在伦常日用之中,即在妻子、兄弟、父母等伦常中实现。在伦常日用中实践,看似平常,而实是伟大,且是无伟大之相的伟大。因为在伦常日用中,变现了真生命,真性情,所以是伟大;而此伟大是表现在伦常日用中,所以又是平常。
十六、鬼神之为德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鬼神是是否隐微的,却又如此显著,可见精诚不可掩盖。本章借鬼神的作用来比喻诚道的作用。
十七、舜其大孝也与
故大德者必受命。
所以有大德的人,一定会得到上天的赐命。
十八、无忧者其惟文王乎
本章是接续前一章,孔子对‚大德者必受命‛的主张,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
十九、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祖先的遗志,善于继承祖先的事业,不忘先人。
二十、哀公问政
仁者,人也。
仁,就是人自身的本性。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也。
诚,就是不用勉强而能符合中庸,不用思虑而能求得事理,从容不迫地合于道,这就是圣人。使自己诚的人,就是选定‘善’而牢牢把握住。
本章介绍了治国九经、五达道、三达德,阐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并说明要做到这些必须做到‚诚‛
二十一、自诚明谓之性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由诚心达到明德,叫做‚天性‛由明德达到诚心,叫做‚教化‛诚心就会明德,明德就会诚心。
二十二、至诚尽性
本章说了‚诚‛的作用:可以发挥自己的本性,发挥别人的本性,发挥万物的本性,帮助天地演化和养育万物,与天地并立。
二十三、其次致曲
其次至曲,曲能有诚;


一个普通人,就自己所偏的一方去用功,本心之诚就会呈现。
二十四、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故至诚如神明。
至诚之道,可以再事先有所预知……所以,至诚者就像神明一样。本章认为,至诚者能够察明道理,寻到规律,明了福祸,知晓兴替。
二十五、诚者自成也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是自己所修养成的;道,是自己应当走的路。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成就自己,是仁德;成就万物,是智慧;仁与智是性中本有的德行。
二十六、至诚无息
本章意在说明,至诚者的德行纯粹、不停息;圣人之道就是天道的表现。(大概如此吧,理解不深刻)
二十七、大哉圣人之道
本章说明了一些圣人之道的表现。(大概如此)
二十八、愚而好自用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愚笨的人喜欢自己逞能,低贱的人喜欢独断专行;生在今世,却要返回古时候;像这样的人,灾祸要降临到他的头上的。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即使在天子的谓之,如果没有应有的德行,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即使有应有的德行,如果不在天子的位置,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处于什么位置,做什么事情,而且必须要有德行才可。
二十九、王天下有三重焉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作为帝王统治天下有三项重要的事情(仪礼、制度、考文),如果能做到,就会减少过失了。
本章说明了统治者应该做那些事,该怎么做,做后会收到说明效果。


三十、仲尼祖述尧舜
本章是赞扬孔子德行伟大的。
三十一、惟天下至圣
本章是接着前一章赞扬圣人之德可与天道相匹配。
三十二、惟天下至诚
朱熹在概括本章主旨时说:‚承上章而言大德之敦化,亦天道也。前章言至圣之道,此章言至诚之道。然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道,非至诚不能为;则亦非二物矣。此篇言圣人、天道之极致,至此而无以加矣。‛
三十三、衣锦尚絅
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不显露却一天比一天彰明;小人之道,显露却一天一天走向消亡。
君子之所以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君子之所以没有人能赶得上,就是在人看不到的地方能够谨慎小心。
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君子不用奖赏,民众就自觉努力;不用动怒,民众就畏惧你的威风,必畏惧刀斧还厉害。
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君子只要诚笃恭敬,天下自然就太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bc145a4cc175527072208da.html

《中庸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