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发布时间:2018-09-23 22:35: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第六学段四校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

1. (3)D.梁思成的回答针对的是石材为什么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的问题,不是“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

2. (3)B.“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在文中没有依据,属无中生有。

3. (3)C.不能由“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推断出“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原文中并没有说中国传统建筑所剩无几,而且作者认为“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4.(3)C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本项的信息米自原文第二段。这一段概述黄昆在国外期间提出“黃散射”、“黄一里斯理论”利“黄方程”的理论,还“用了四年时间完成玻恩只写了若干章节的《晶格动力学》”,可见,选项“黄昆提出多项理论,并完成玻恩未写完的《晶格动力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需要注意的是,原文说,19458,黃昆英国做了物理学家莫特两年的研究生”、“后米,黄昆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爱丁堡大学玻恩教授处工作”,表明黄昆这些学术成果均在英国期间完成的,所以本项“在英国学习和工作期间”的界定是正确的。因而,A项的分析和概括是正确的。
B,本项是对第三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这一段文字概述黄昆回国后一段时间的工作状况。原文中说“他到了北大,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普通物理》的教学工作”,“尽管这只是大学物理系学生的入门基础课,他还是一遍又一遍地认真备课,他的课在北大以至全国物理界有皆碑”,表明他《普通物理》的教学作得到全国物理界的称誉。因而,B项的分析利概括是正确的。
C,本项是对第三段內容的分析和概括。原文中说,1955,黄昆邀请三位物理系同仁和他一起,在北大第一次开设了这门课程。”可见,说国内首创是正确的,但并不能说属于“国际首创”。原文中说“五十年代初,作为学科基础的半导体物理学,国际上还没有专门的教科书。”并没有完全排除国际上已经有人开设这门了这门课程,因而也就不能界定是“国际首创”。可见,C项的分析是不正确的。
D,本项是对第三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原文叙述黄昆调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后,“半导体所建成了半导体超品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了我国在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学中崭新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据一席之地。”可见“在黄昆的主持下,我国对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学的研究”的说法是正确的。而“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与“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的意思是一致的。因而,D项的分析和概括是正确的。
5.(3)B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为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本项中,“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光漫射理论被称为‘黄散射’”是对原文的转述,而“意味着黄昆在物理学界崭露头角”是对黄昆的理论被称为“黄散射”的分析。原文中说,“这一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起为外国学者证实并得到应用。”表明黄昆的发现受到国际上的认可,说他“在物理学界崭露头角”是正确的。因而,A项的分析是正确的。
B,本项涉及本文和“相关链接”。本项有两处说法不正确:一是,“黄昆在《晶格动力学》中融入了‘黄-里斯理论’”。原文只提到黄昆在《晶格动力学》写作期间,和他的夫人提出了“黄一里斯理论”,并没有明确提到他把这一理论融入《晶格动力学》中。二是,既然没有办法明确他把这一理论融入《晶格动力学》中,选项中依据“黄昆在《晶格动力学》中融入了‘黄-里斯理论’”做出的“书的内容因而超越了波恩的理论”的推断就不成立。因而,B项的分析概括是不正确的。
C,本项是对原文第四段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原文中说他和谢希德合著的《半导体物理》是我国半导体领域“最早的著作”,可见此书“填补了我国此类教材的空白”的说法是正确的,而“学术水平属国际前沿”仅仅是对原文句子的转述。因而,C项的分析概括是正确的。
D,本项是对黄昆和朱邦芬合作对多声子无辐射跃迁理论重新进行研究成果的判断。原文中说“他与同事朱邦芬共同完成的“黄一朱模型”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性成果”,可见他们的研究“取得了时代性的新成果”的说法是成立的。因而,D项的分析概括是正确的。
6.(6分)

治学方面:①勇于开拓。潜心研究,不断提出富有学术价值的理论或主张。②不盲从。独立思考,勇于坚持自己的学术主张。

为人方面:①甘于奉献。以国家建设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②敬业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培养国家人才。

(答对一个方面,3;每个方面答对一点,2,其中概括1,结合材料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不要求必须出现“治学方面”与“为人方面”的字眼。对“风范”的分析,如从“创新”“热爱祖国”等角度回答,可以从观点是否明确、理由是否充分、阐述是否合理等儿个方面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7.3分)DA很痛心,认为他们没有一丁点儿同情心,也辜负了他的一片苦心错误,海爷搭台子的真正用意根本没有让大家知道,因此不存在别人辜负了他的一片苦心。
B但行为失当错误,这是体现公平,让每个人都能吃到。C突出了海爷富有不准确,应是交代搭台子的背景,并引出搭台子的情节。)

8.(5分)侧面表现海爷的仁义行为,凸显海爷的性格。(1分)通过大奶奶对管家的询问,来揭示充满悬念的答案。(1分)用大奶奶与海爷的对话写出了大奶奶对海爷搭台的误会,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2分)
9.(6分)

观点一:可以不要。若以海爷的生意比往年好几倍结尾,用省略号结尾意味深长,令人思考。文章最后两段都是表现海爷显摆后的回报,有啰嗦之嫌,删除最后一段,小说结尾更为简洁。不用最后一段的明写,而是通过倒数第二段暗暗点出人们的感恩,委婉揭示好人有好报的主题,更有意蕴感。(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观念二:完全有必要。从情节结构上看,结尾写海爷富有及老街人对海爷的感恩与保护,产生顺理成章的艺术效果,同时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从主题上看,土匪想打劫海爷却无人当内应的内容直接写人们对海爷的感激与感恩,鲜明突出好人有好报的主题思想。从情感上看,作者通过无人当土匪内应的结尾设计,赞美了海爷以及老街人的人性美,人情美,使小说表现的情感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3)[答案]D

[解析]左懋第陈述的是“四弊”,所以应断为“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令”是让,不能和“策”连用。

11、(3)[答案]C

[解析]先帝不能指前朝的皇帝。

12(3)[答案]C

[解析]原文“更望时时整顿士马,必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而安”,意思是更希望朝廷时时整顿兵马,一定要能渡过黄河作战才能把住黄河防卫;一定要能把住黄河防卫,才能划江而安。选项把顺序弄颠倒了。

13(5)1)第二年正月,剿饷罢除征收,(左懋第)又请求马上迅速推行,担心远方的官吏不知道,已经先征收了,百姓不能得到实惠。(“明年”译为“第二年”1分,“罢征”译为“罢除征收”1分,“先已征”译为“已经先征收了”1分,句意2分)

(5)2)左懋第的母亲陈氏在燕地去世,左懋第想借此机会将灵柩送回故乡安葬,便请求前往。(“殁于燕”状语后置句1分,“因”译为:趁着1分,“是”译为“这个机会”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崇祯四年进士。被授予韩城知县,有突出的政绩。遇到父亲去世,三年内不曾入过内室,服侍母亲极尽孝心。十二年升任户科给事中。他上书讲述了国家的四种弊病:(分别是)百姓贫困、兵力虚弱、群臣萎靡不振、国家财政空乏。又讲述了提高米价的办法,让天下赎罪的人家都出米赎罪,用盐制度恢复开中的老办法,让边塞的用户出粮充军粮。又请求严禁将士劫掠,官府剥削百姓。第二年正月,剿饷罢除征收,(左懋第)又请求马上迅速推行,担心远方的官吏不知道,已经先征收了,百姓不能得到实惠。庄烈帝都采纳了他的意见。十四年懋第外出负责督办漕运,赴任途中飞章进言说:“我从静海走到临清,一路上看到百姓饥饿而死的有十分之三,病疫而死的十分之三,做了盗贼的十分之四。米一石值二十四两白银,人死后活人拿他来吃了充饥,希望陛下为下边的小百姓来考虑考虑吧!”过后他又陈述了安抚百姓消除贼寇的策略,请求丈量荒田,清查逃亡户口,给流民以生存的喜乐,鼓励他们耕种的心思。十六年秋天,懋第外出视察长江防线。第二年五月,福王即位,任用他为兵科都给事中。当时大清兵接连打败李自成,朝廷决定派遣使节跟大清和好,对派谁去感到为难。左懋第的母亲陈氏在燕地去世,左懋第想借此机会将灵柩送回故乡安葬,便请求前往。朝廷于是任用懋第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陈弘范、太仆少卿马绍愉一起去,同时让懋第经营黄河以北,联络关东各部队。懋第临行之前上书说“:我这次出使生死难料。请让我以告别京城的身份说一句话吧。我希望陛下把先帝的深仇大耻记在心上,看到高皇帝的弓箭时,就想想看成祖以下各位圣主的陵墓今在何方;招抚长江沿线残存的黎民时,就想想看黄河以北、山东的赤子谁来抚恤?更希望朝廷时时整顿兵马,一定要能渡过黄河作战才能把住黄河防卫;一定要能把住黄河防卫,才能划江而安。”懋第身穿孝服进入都城,来后我朝让他住在鸿胪寺。他请求祭告各皇陵并改葬先帝,没得到批准,就把祭品摆在住所里,哭并且祭奠了他们。然后就在这个月二十八日那天被遣送出都城。弘范向我朝请求让他亲自到江南招刘泽清等大将降附,留下懋第等不要放回。于是我朝从沧州追回了懋第,让他改住在太医院里。顺治二年六月,他听说南京失守,悲恸地哭了。他的弟弟懋泰以前做过吏部员外郎,投降过贼寇,后来投降本朝做了官,来探望懋第。懋第说“:这个人不是我弟弟。”把他给喝斥出去了。到闰月十二日,懋第和随行的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都因为不投降被处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5)CE
15.(6)
(1)表达对妻儿的关心思念。(1分)面对来使,诗人想细问又不敢问,生怕听得凶讯,表现了诗人对妻儿的深切关心和思念。(1分)(分析第三联亦可。)
2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1分)诗人年已老大,愁病交攻,却还得忍受与妻儿分离之苦,不禁悲从中来。(1分)(:询问妻儿情况、写信安慰妻儿时都饱含分离的悲哀。)
(3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慨(:对社会不平的怨愤)1分)。结尾哀叹自己贫困潦倒,连妻儿都无力养活,只能分居两地,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难就。(1分)

4)表达对岳父的感激之情。(1分)妻子儿女交给岳父照顾,写这首诗时饱含对岳父的感激之情。

回答时注意归纳1分,分析材料1分。答对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特别说明:默写是6分!】

16.

1)雕栏玉在,只是朱颜改 【注意“ ”和“犹”的写法】

2)一肌一容,尽态极 【注意“妍”的写法】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注意虚词“而”和“也”不要遗漏】

17. (3)D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本题给出三组形式、意义比较接近的成语,要求考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使用。

先说“不以为意”和“不以为然”的区别:二者都用以表现对外界事物的心理反应,但“不以为意”形容不在意,而“不以为然”是表示不同意的意思。

再说“安之若素”和“甘之如饴”的区别:“安之若素”是强调“遇到不顺利的或异常的情况”仍像平常一样对待,甘之如饴”则形容乐于承受艰苦的事情。

最后再看“置若罔闻”和“熟视无睹”的区别:“置若罔闻”是“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意思,指不予理睬;“熟视无睹”是“看惯了就象没看见一样”的意思,也常用以表示“不关心”。
第①句说的主教练认为球队的局面是自己的战术打法所致,所以他并不在意、担心前锋线的进球少,用“不以为意”比较恰当地表现出主教练的自信和坚持。第②句说的是“他”勇挑“苦担子”、三十多年来与村民一道艰苦创业的经历,“甘之如饴”的“甘”与“苦”对照,用来形容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守精神比较恰当。第③句说的沙特阿拉伯面对要求减产石油以提高价格的外界压力时,不予理睬,我行我素,用“置若罔闻”既表达了前述意思,又与文中的“呼声”呼应,比较恰当。
183分)D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A语序不当,改为“不仅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直享有盛誉”才符合逻辑顺序。

B项指代不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的中的“这一点”有歧义。

C项句式杂糅,把“宣称自己竞选失败都是他们俩造成的结果”中“的结果”去掉。
19C3分)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方面关联连贯得体的能力。

【试题分析】(①处应是“的确”与②处的“即”前后呼应,对前一句进行了诠释。③处应是“但”,与后几句构成转折关系。④处应是“也”,与前一句相照应。⑥处应是“不过”,与前几句构成一个小的转折与解说。由此可得出答案为C)

20 4分)(示例)【特别说明:补写是4分!】

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1分)

更要重视对青少年情商的教育。1分)

更要让他们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2分)

216分)

先淘米下锅,开始蒸饭(2分)再备好炖汤的材料,下锅炖汤(2分)在等待米饭和汤熟的同时,洗菜,烧菜,熟后起锅(2分)【特别提醒:要写出“在等待米饭和汤熟的同时”,才能得第三点的2分,引导学生注意实线和虚线的区别】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字数超出要求,酌情扣分。

22、作文(60分)

【温馨提醒: 四校联考,为了做到成绩具有可比性,下面统一一下评分标准】:

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

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45以上算不错的文章,48算优文,特别好5055之间(50以上作文校际交流)

中等水平40-44分。

中下水平36—39分。

偏题作文30-35分。

字数不足600字但已完篇不超过40分;字数不足600字不完篇不超过36分;字数不足40025分。

审题指导

这则材料列举了几个学校的高考励志标语, 其意图无非是激励学生要专心复习,顽强拼搏, 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意图要充分肯定。但标语内容引来热议,要么赞成的,要么质疑的。

因此,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1、肯定学校的用标语来激励学生的做法;

2、可以拿标语内容的个性化,贴近生活来谈看法;

3、“神标语”的庸俗粗暴的负面影响;

4、谈高考激励标语的正能量,等等。

写作误区: 本次作文材料的核心话题是“高考神标语”, 议论的内容应该是就“神标语及对神标语的热议” 展开,结合“激励高三学生”“励志”“贴近生 活”“违背教育使命”等关键词语,表明态度, 阐明理由。但有不少学生没有理解材料,胡乱生发,概括起来,有以下一些偏题跑题情况:

1、学习与快乐相结合或者不要给学生太多压力(估计是从“轻松”生发出来的,犯了 断章取义的毛病)。

2、人生需要创新或者贵在创新(从标语的语言新奇生发出来的)

3、文化不容损害或者尊重传统文化(从标语的语言低俗生发出来的)

4、从神标语的好坏利弊两方面来谈,没有明确态度,认为凡是均有两面性,态度暧昧, 理由不清,骑墙中庸。

【另附4篇优文供大家参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b0b584e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3.html

《期末联考语文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