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校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百强校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
统一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1949930日,毛泽东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委托起草了会议宣言,在宣言的最后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这一口号A.体现了新中国政府主权的人民性B.表达了对建设新中国坚定信心C.表明解放战争在全国的彻底结束D.促进了新中国政权的迅速稳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主要领导架构中,中国共产党和非中国共产党人员各拥有3位副主席、2位副总理的职位;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构成中,中国共产党与非中国共产党委员的比例达29∶27。这说明A.中国共产党践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民主构想B.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C.中国共产党开始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D.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3.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419541219日,毛泽东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政协工作时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同年1221日至25日,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这表明
试卷第1页,总14

A.政协与人大、政府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确立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实行C.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D.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
5.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194910月至19549月一届人大召开前)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它表明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初步形成B.新中国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新中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6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以及中国和苏联牢不可破的友谊,但却没有关于政协组织的规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A.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职能即将结束B.政协是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已基本形成D.政协组织的职能已被人大完全取代
7《共同纲领》第三条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这规定A.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B.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C.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D.有利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819541219日,毛泽东在《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一文中写到:有些人认为政协的作用不大了,政协是否还需要成了问题,现在证明是需要的。毛泽东认为政协需要存在的原因是A.全国人大尚未建立B.有利于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C.多党制优于一党制D.政协参与国家立法
91945年黄炎培在延安向毛泽东谈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
试卷第2页,总14

兴亡周期律问题,对此毛泽东认为“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最能体现这一问题的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公社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制度
10.观察图片所反映的历史场景。这说明此时的中国

A.强化了各阶级的联合专政B.凸显新民主主义时代特色C.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D.致力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1.阅读如下组图。那一年,人民的选举

A.有力地推动《共同纲领》的制定B.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基石C.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D.为全国人大的成立奠定组织基础
121962年,溥仪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曾经做了四次皇帝……第四次当皇帝,是在前年……现在我同其他中国人民一样,是一个‘集体皇帝’。”此处“集体皇帝”的说法意在强调,溥仪当时A.已当选为人大代表B.被指定为政协委员C.成为一名普通公民
试卷第3页,总14

D.梦想重新登基称帝
13.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l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这是因为三大政治制度都A.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B.体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C.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D.有利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14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建设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D.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15(题文)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出现了两部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另一部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据此可知,这两部宪法都体现了A.“人民主权”思想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三权分立”理论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6.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它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综合。材料中的“它”
A.最早在宁夏地区实行
B.是一种苏联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C.法律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17.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试卷第4页,总14


A.社会制度不同B.实施群体不同C.主要作用不同D.享受权利不同
1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区域自治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C.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D.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19.基于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两者的共同之处
A.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B.在外交上享有高度自治权C.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D.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主权
2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所有自治区都是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利的B.我国是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
C.在民族区域自治区内,当地政权机关都是由少数民族代表组成D.各自治区内的少数民族都有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21《巍峨与卑微:太阳神坛下的祭牲》中载:刘少奇在一次批判大会后从怀里抽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说:“……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严厉制裁的。”刘少奇用《宪法》维护自己权利的依据是
A《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B《宪法》是由人民制定的C《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D《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
22.中共八大决议指出:国家主要任务已发生变化,“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制”。“加强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批评和监督”。“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充分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据此可知,这一决议A.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指明方向B.全面肯定新中国民主实践所取成就C.确立党对民主法治建设的领导地位D.重视借鉴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经验
试卷第5页,总14

23.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06524日,长沙市民某先生在家中整理物品时,发现一张其母亲跳字舞的照片。据其母介绍,当时,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忠诚,她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排练了这个字舞。据所学知识判断,该照片拍摄的时间应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B.三大改造时期C.大跃进时期D文革时期24.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一届人大195419585
A.一届人大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B.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C.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倾错误的干扰D.五届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
25“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民主与法制的践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下列后果中危害最大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B.公检法机关无法正常工作C.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引发社会动乱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迫中止
26.十年动乱期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留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A.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B.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C.必须坚持政治协商制度和党的领导D.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27.下图是19502000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政治
二届人大195919634
三届人大196419751
四届人大197519771
五届人大197819825
试卷第6页,总14


A.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B.制度化和法制化发展C.以法治国的正式确立D.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
28(题文)1978年邓小平谈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谈话的目的是A.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B.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C.加速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D.根本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29.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D.把对外开放作为改革目标
30.下表为我国基层直接选举制度的创新统计(单位:个)。这些创新时间1998199920012002
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副乡镇长、乡镇党委。
20032004
公推直选、民推竞选等。县(市)长、乡镇党委书记、纪委
1435
选举方式
公推公选、代表提名制
乡镇长、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等。100
等。
选举对象
乡镇、
试卷第7页,总14

20052008
等。
公推直选、三推一选等。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党委委员等。7

A.诠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
C.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3119851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并发出通知。同年11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这主要表明我
A.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B.人大和政府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C.重点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D.重视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33.一位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老百姓负责。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说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在全国基本普B.表明直接选举成为我国选举制度的主
34.某镇政府修筑公路时,需占用一村民的承包地。在没有与该村民达成有效补偿协议的情况下,便组织人员将其承包地上的庄稼毁掉。该村民要求镇政府对此事予以合理解决,但未得到答复。于是,该村民向县人民法院提出了行政诉讼,将镇政府推上了被告
试卷第8页,总14

席。法院经过认真的庭审调查,作出判决,责令被告对原告作出合理赔偿。这一事实不能表明
A.政府滥用职权会损害群众切身利益B.司法机关必须依法行政
C.我国公民的合法权利依法受到保护D.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受人民法院监督35.下图中历史文件的发表,表明

A.对台政策转变为和平统一B.“一国两制”构想正式提出C.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D.“冷战”结束两岸关系缓和
36.“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是因为它符
①社会主义原则②祖国统一原则③实事求是原则
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原则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②③
37.有学者在谈到“一国两制”时说:“国家是否统一,关键不是看各地方实行的具体制度是什么,而是看主权是否统一,是否满足了统一的最基本要求,只要满足了这些最基本要求,允许不同的地方保持自己原有的制度。”这说明“一国两制”A.使港澳成为独立的政治实体B.提高了国家统一的标准C.改变了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
试卷第9页,总14

D.具有很强的政治包容性
381963年周恩来将我党的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指:台湾统一祖国后,除外交上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之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这表明A.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被打破B.新中国外交已经实现了“突破”
C.“一国两制”的构想早在60年代已经成熟D.“一纲四目”为“一国两制”奠定初步框架
3919791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美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方针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A.有助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B.蕴含着“一国两制”思想C.基于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加强D.标志着两岸关系的重大转折
40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1984年,___________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使“一国两制”获得了法律效应。“____________”处应该填入的是A.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C.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D.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411982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说明
A.“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此提出B.“一国两制”的理论因此形成C.“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D.“一国两制”的构想已成功运用
42“一国两制”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这充分说明“一国两制”
A.吸收了联邦制所有的优点B.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C.发展了联邦政体的柔性特征D.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
试卷第10页,总14

43在“一国两制”方略和基本法的制定过程中,中央政府郑重做出了“中央不干预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范围内的事务”的政治承诺,自我规限本来可由中央行使的某些本源性权力。这反映出
A.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B.中央政府对“一国两制”的重视C.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架构D.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
44同心同德,制度不同无妨碍;不亢不卑,全民一心争主权。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幅对联主题的是
A.开国大典B.文革结束C.改革开放D.香港回归
45.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B.“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C.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实践D.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失败
46台湾自蔡英文当局上台以来,拒不承认“九二共识”,造成两岸关系严重倒退。“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其核心是A.一国两制B.和平统一C.一个中国D.统一市场
47.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逝世后,有友题挽联曰:“汪辜两老先后去,九二共识留后世。两岸同胞皆一祖,期盼同唱振兴曲”。友之所以如此评价,是因为“九二共识”
A.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新的突破B.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C.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D.受到了海峡两岸的一致欢迎
48“炮击金门”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严惩占据金门、马祖岛的国民党军队长期对大陆沿海地区的武装挑衅行为而进行的警告性的炮击。此类炮击行动一直持续到
试卷第11页,总14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一国两制”思想的提出D.两岸“九二共识”达成
4919588月,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中共中央军委和国防部警告美国军舰不得为增援金门的台湾当局军舰护航,“如有护航,立即开炮”。接着又实行“逢双日不打金门”的政策,以保证岛上军民的供应,但仍以无美军护航为前提。实施这一策略,是为
A.打围结合,进而攻取金门B.打破美国对台湾海峡的封锁C.维护“一个中国”基本原则D.以打促和,推动两岸对话
50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这些做法
A.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B.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C.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D.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
51(题文)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运动直接促成了(
A.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B.连战的大陆“和平之旅”C.海峡两岸“九二共识”的达成D.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评卷人
得分
二、材料分析题
52.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
试卷第12页,总14

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摘编自草歌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材料二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从民主法制建设的角度,简述我国是如何进行“新长征”的。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并就其发展过程谈谈你的认识。
53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逐渐被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逐渐被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归属作了怎样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构建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
材料三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起来。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该宪法体现了哪
试卷第13页,总14

两大原则?列举改革开放后体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大事。
4)综合以上所有材料,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趋势。5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611月,蒋经国说:“吾人处于今日的恶劣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许多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
十年》
材料二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的具体内容。结合所学,指出这些“方式”正式公布的时间和领导人名字。
试卷第14页,总14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参考答案
1B【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显然说明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中国领导人尽力新中国的信息,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新中国政权性质归属,故A项错误;解放战争在全国的彻底结束是新中国的成立,故C项错误;口号只是一种信念,不可能促进了新中国政权的迅速稳定,故D项错误。2A
【解析】材料表明新中国是一个民主联合政府,体现了人民民主,践行了中国共产党建国前的民主构想,故A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故“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表述错误,排除B;建国前中共已经开始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C项错误,排除;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新中国政治体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共产党和非中国共产党人员各拥有3位副主席、2位副总理的职位;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构成中,中国共产党与非中国共产党委员的比例达29∶27”,联系所学新中国成立前中共的民主建国思想分析解答。3A【解析】
由材料“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意在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选A;材料的主旨不是新中国成立的国内意义,排除BD;材料没有体现新中国成立的国际影响力,排除C4D
【解析】由“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可知,A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实行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故B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与1982年,故排除C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出台,意味着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使命结束,D
答案第1页,总17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符合史实也符合题意,所以选D5A
【解析】依据表格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由中共和民主党派共同组成,可见新中国实行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是民主联合政府,A项正确;表格信息无法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BC项;1956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6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但却没有关于政协组织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协是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并不是国家权力机关,而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规定政协组织统一战线职能的不应是宪法,故选B项。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职能即将结束,但究竟是什么机构并没有说清,不能解释1954年宪法没有关于政协组织规定的原因,故排除A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宪法没有关于政协组织的规定,排除C项。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结束,但并不意味着政协组织的职能已被人大完全取代,故排除D项。
点睛:通过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但却没有关于政协组织的规定”可以反映出政协不是国家权力机关,它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7D【解析】
材料中“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体现的是新民主主义思想,排除A;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排除B;材料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排除C;材料有利于调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恢复和发展经济,故选D8B
【解析】195412月之前全国人大已经建立,故A错误;政协制度下,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故B正确;政协制度并不是多党制,故C
答案第2页,总17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误;政协并不参与国家立法,立法属于人大的职能,故D错误。故选B9A【解析】【详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出人民主权的特点,符合材料中“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的信息,A项正确;B属于1958年我国生产组织形式;C属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管理的政治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属于政治协商的组织机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0C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该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说明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故C项正确;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故A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是1952年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点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归纳为“一、一、三、四”一个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一种代表产生方式:普选。
三大特点:高度集中、权利广泛、人民主权。四大职能: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11D
【解析】1953年的全国人民普选是为即将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准备,这一年的选举为全国人大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故答案为D项。《共同纲领》的制定是在1949年,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排除B项;对宪法草案的讨论不必通过选举的方式进行,排除C项。12C
【解析】题干没法体现溥仪当选为人大代表和被指定为政协委员,故排除AB同其他中国人民一样”是在做“集体皇帝”,也就是说他与其他公民一样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答案第3页,总17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现当家做主,故选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3A
【解析】建国初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故A正确。1997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故B错误。C只符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D只符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14D
【解析】A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故B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C;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D符合题意。
点睛:据材料中的时间和“迫切任务”“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等信息,结合当时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历史背景,可知当时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的时期,尽管在1954年制定了国家的根本大法——1954年宪法(它是民主制度建立的法律依据),但其他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相应的法律还很不系统和完备,因而“八大”将建立“系统完备的法律”作为国家的迫切任务之一。15A【解析】【详解】
材料“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是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指1954年宪法;根据材料“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可以分析出这两部宪法都体现出“人民主权”的思想,故A项正确;BD项符1954年宪法,排除;C项符合《临时约法》,排除。【点睛】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关键信息。16D【解析】【详解】
答案第4页,总17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根据材料“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可知,这一制度是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首先在内蒙古地区实行,故AB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C项排除。17A【解析】【详解】
结合材料,上图香港特别行政区反映的是一国两制下图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两制之下,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的民族自治区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故主要区别是社会制度的不同,A项正确。其它几项都不是主要的区别。18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因此建立最早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晚的是西藏自治区,故D项正确。19D
【解析】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二者实行社会制度不同,前者是社会主义制度,后者是资本主义制度,但都是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故D项正确;A是不同点;二者都没有外交独立权,故B项错误;C仅仅适用于民族自治区。20C【解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自治,保障少数民族管理事务的权利和自由,故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但在民族区域自治区内的政权机关是由当人民群众选举,并不限制必须由少数民族代表组成,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第5页,总17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21D
【解析】材料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故刘少奇用《宪法》维护自己权利,故D正确;人民民主原则指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不是指公民的基本权利,A错误;《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不是由人民制定,故B错误;国家的性质并不等于公民的权利,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2A
【解析】加强人民民主的法制”“对于国家机关的批评和监督”“制定完备的法律以及充分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说明八大从法制、民主监督以及人民民权力等方面提出了民主法制建设任务,故A项正确;材料提出民主政治建设方向,不是取得了成果,故B项错误;党对民主法治建设的领导地位确立是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C项错误;八大提出民主政治建设并不是借鉴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建设经验,故D项错误。23D【解析】
从材料中的“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忠诚,她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排练了这个‘忠’字舞”来看,该照片拍摄的时间应是“文革”时期。“文革”时期“左”倾错误严重,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故答案为C项。其他时期不可能出现材料反映的现象,排除ABC项。
点睛:文革期间,对伟大领袖的个人崇拜到达极点,全国人民以一种近似疯狂的愚忠形式来崇拜伟大领袖、迷信伟大领袖。个人崇拜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跳忠字舞、唱忠字歌、唱语录歌、戴毛主席像章、早请示晚汇报、三忠于四无限等等。因此材料反映的该照片拍摄的时间应是“文革”期间。24C【解析】【详解】
从数据上分析来看,文革时期人大代表会议召开的次少,说明期间人大代表制度遭到破坏,
答案第6页,总17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而文革结束后一段时间仍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C项正确;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国家主席为毛泽东,第一届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为刘少奇,A项错误;二届人大时已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B项排除;九届人大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D项“五届人大”说法错误。25A【解析】【详解】
根据“危害最大”,结合所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遭到破坏是危害最大的,而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A正确;BCD都是“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民主与法制的破坏,但不符合“危害最大”,排除。26D【解析】【详解】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中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批斗,最后被迫害致死,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说明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留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故选DA是文革的错误,不是十年动乱留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排除;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案与政治协商制度无关,排除C【点睛】
首先根据十年动乱期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判断出是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案,然后结合所学十年动乱的教训分析解答。27B【解析】【详解】
数轴显示文革时期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最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有关法律文献增长速度最快,说明我国逐渐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故B项正确;数轴体现出民主政治法制化,并不能说明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故A项错误;以法治国的正式确立是1992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故C项错误;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属于民间选举形
答案第7页,总17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式,故D项错误。28C【解析】【详解】
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显然是民主法治极为不健全的表现,因此要完善民主法治,C项正确;材料主要针对领导民主法治意思,故A项错误;材料目的是健全法制民主体系,而不是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故B项错误;有法不依提出是1978年以后,材料没有说明,D错误。29C【解析】【详解】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原先的宪法不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需要,“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说明1982年修改宪法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法律保障,故《共同纲领》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法律文献,“八二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宪法,C项正确;
A项错误;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是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故B项错误;把对外开放作为改革目标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故D项错误。30A【解析】
基层直接选举制度是发挥基层民众选举的方式,依据表格中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形式选举乡镇领导,可以看出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故A项正确;我国选举主流仍然是间接选举,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D中是基本普及说法绝对,排除。31A【解析】【详解】
依据文件《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关
答案第8页,总17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中的信息可知我国重视对全民普法教育,目的是让法律常识在民众中得到传播,让民众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为我国构建法治化社会奠定基本的群众基础,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全国人大是决策机关,政府是行政机关;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向公民普及法律常识是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D选项错误,材料只提到了1985年要求向公民普及法律知识的两部文件,无法体现出长效机制。故正确选项为A选项。【点睛】
本题依据材料概括可得出国家重视向公民普及法律常识,联系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分析可知这表明我国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依据材料及相关所学内容分析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32A
【解析】1999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故选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排除B;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故排除C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是在197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决定,故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D
点睛:新课程的课标要求中,关于历史史实是最需要学生通过记忆来掌握的,其他的诸如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意义、影响和经验教训、启示之类的东西都离不开史实,而这些东西都是史实推论或者概括总结得出的,所以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识记的任务只有史实,结论性的东西都不用死记硬背了,等于减轻了考生的记忆负担,但是该记忆的东西要记准记牢。33D【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村长村官村委主任职务是老百姓给的等信息即可判断出这项制度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所以D项正确。
答案第9页,总17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的政治建设34B【解析】【详解】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镇政府要修筑公路,在没有与承包农民达成协议的情况下,毁掉土地上的庄稼,显然是滥用职权,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法院判决镇政府对毁掉农民承包土地上的庄稼进行赔偿,充分说明我国公民的权益依法得到保护,也很明显地体现了人民法院坚持依法办事,对行政机关有一定监督作用,故排除ACD。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而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依法办事,故选BB项把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混为一谈是错误的,35A【解析】
图中历史文件是1979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它的发表,表明中国政府改变了对台湾的基本态度,由原来的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故选A“一国两制”构想正式提出是在该文件发表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故排除B;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两岸关系缓和是在20世纪80年代而不是冷战结束后,且与题干无关,故排除D36D【解析】【详解】
“一国两制”构想符合祖国统一的原则,从本国国情出发,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故②③正确,“一国两制”下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社会主义原则,①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中共与民主党派原则,排除④,选择D正确。37D
【解析】材料只要满足了这些最基本要求,允许不同的地方保持自己原有的制度”反映了在国家主权统一的前提下可以实行不同的制度,说明“一国两制”具有很强的政治包容性,D正确;港澳并不是独立的政治实体,而是中国的一部分,故A错误;“一国两制”并
答案第10页,总17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没有提高国家统一的标准,而是具有包容性,故B错误;“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并不享有独立主权,没有改变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只要满足了这些最基本要求,允许不同的地方保持自己原有的制度”,同时熟练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和作用,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38D【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被打破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A项错误;新中国外交实现“突破”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成熟的,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的内容是以一纲四目”为基础的,D项正确。39B
【解析】材料“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的信息说明允许台湾实行和大陆不一样的政治制度,实际上和“一国两制”中的内涵相同,说明该理念蕴含着“一国两制”思想,B项正确;中美关系此时已经正常化,故A项错误;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加强时1987年之后,故C项错误;标志着两岸关系的重大转折时1992年“九二共识”的提出,故D项错误。40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C正确;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1982年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没有涉及“一国两制”,故A错误;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1999召开,没有涉及“一国两制”的通过,故D错误。故选C41C
答案第11页,总17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解析】“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A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设立特别行政区,这并不能说明“一国两制”的理论因此形成,故B错误;材料说明“一国两制”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保证,故C正确;1997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成功运用,故D错误。故选C42B
【解析】吸收了联邦制所有的优点”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反映了在“一国两制”包容中西的特点,故B正确;“一国两制”不仅仅吸收了联邦政体的特点,还有中国的文化精神,故C错误;“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说法也过于片面,故D错误。故选B43B
【解析】根据材料“中央不干预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可知中央对“一国两制”的高度重视,给特别行政权区很大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一国两制”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不是完全的自治权,A项错误。我国对特别行政区的统治不同于联邦制下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我国大陆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结构并未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44D【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制度不同无妨碍可以看出这是一国两制时期,从材料全民一心争主权可以看出这是迎接香港回归。故选DAB项时期并无一国两制的方针;C项体现不出争主权的内容。考点:香港回归
点评:香港回归,有时称为香港主权移交,中国内地常称香港回归祖国(中国),指19977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将治权交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在祖国最终统一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45B【解析】
答案第12页,总17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材料由“香港已死”到《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标题变化说明香港回归后依然高度繁荣,说明“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故B项正确;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是1972年,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一国两制理论对于香港繁荣发展的作用,故C项错误;香港回归和美国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46C【解析】
“九二共识”核心是两岸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故C正确;台湾当局没有承认一国两制,故A错误;“九二共识”并不包含和平统一的内容,B错误;“九二共识”未涉及统一市场的问题,故D错误。47A
【解析】“九二共识”口头承诺“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新的突破,A;“九二共识”只是口头承诺“一个中国”,没有达成“一国两制”的共识,排除B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是在2008年,时间不符,排除;台独势力和反华势力阻碍祖国统一,排除D48A
【解析】根据所学,1979年发表的《知台湾同胞书》中决定停止炮击金门,故A项正确。B项是1949年,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C项是1982年邓小平提出,与炮击行动无关,故排除。D项是1992年,与炮击行动无关,故排除。
点睛:19791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该日所出版的《人民日报》以及全国各地党报头版头条之通栏大标题形式所予以发表,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了关于停止自1958年以来对大金门岛、小金门岛、大担岛、二担岛(大小金门及大小担岛)等岛屿所进行的炮击的声明。其内容是向台湾提出,统一中国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应尽快结束分裂局面,统一中国,于此,并提出了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开放“两岸三通”、扩大两岸交流等方针。49C
【解析】1958年解放军实行“逢双日不打金门”政策,是以无美军护航为前提的,其根本目的是阻止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维护“一个中国”原则,故C正确;当时解放军根本目
答案第13页,总17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的并不是要攻取金门,故A错误;1958年美国并未封锁台湾海峡,而且这不属于根本目的,故B错误;以打促和,两岸对话,其根本目的仍然是维护“一个中国”,故D错误。故选C50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毛泽东还是蒋介石的做法,都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A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才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B错误;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日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30年来真正的停火,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51A
【解析】根据材料“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材料中的“返乡运动”促进了两岸的交流,打破了两岸隔绝状态,使台湾当局允许局面赴大陆探亲,故A项正确;B项是2005年,排除;C项是1992年,排除;D项是2008年,排除。
点睛:“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521)因素: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③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的丰厚土壤。
2)民主建设:①重新召开各级人大,恢复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发展;③198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的民主政治制度;④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3)特点:①拥有成熟的政党政治;②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③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
认识:①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③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发端于西方的共
答案第14页,总17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等信息即可概括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可从恢复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等方面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关于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等信息可从拥有成熟的政党政治;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等方面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关于认识,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可从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等方面思考作答。【点睛】
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因”“民主建设”“特征、认识”。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等。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531秦朝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且只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2权力归属: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答临时大总统亦可)司法权属于法院。
基本原则:按照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答案第15页,总17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3)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大事: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1982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写出二个即可)4)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解析】【详解】
1)依据秦朝设立丞相制度、唐朝分割相权,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以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回答。
2)依据材料二“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归纳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回答;第二小问从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回答;第三小问依据所学从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2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以及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回答。4)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所学从从专制到民主以及从人治到法治角度回答。54.变化:蒋介石打算反攻大陆而蒋经国竭力保台。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改善;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改善)
2)平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反对外来势力干涉。叶剑英、1981【解析】
1)从材料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到“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中可以分析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变化、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答案第16页,总17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2从材料“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不可让外国插手”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1年由叶剑英正式公布的。
答案第17页,总1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97ca9f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2b.html

《百强校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