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练习

发布时间:2019-12-23 03:44: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二)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题。(共11分)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 1十余岁? 阅:___? 2不可得? 竟:___

1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1分)

??? 山门圮于河

13.翻译下列语句。(4分)

?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

?2)众服为确论。

译文:?????????????????? ????????????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2分)

答: ??????????????????????????????

1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

答:?????????????????? ????????????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3题。(12分)

1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 山门于河(??? ????? (2) 于沙上(???

(3) 如是再???

20. 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2分)

(1) 一老河兵闻???

(2) 当求于上流(? ??

21.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

众服为确论。

2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3分)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

23. 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 “其二”的具体内容。(3分)

答:???????????? ????????????

2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 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17 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说苑》:常枞①有疾,老子往问.焉。常枞张口示.老子曰:“舌存乎?”曰:“存。岂非以其软邪?”

“吾齿存乎?”曰:“亡矣。岂非以其刚邪?”常枞曰:“天下事皆尽矣。”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吴亮《忍经》)

[]①常枞:据传是老子的老师。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十余岁 阅: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⑶老子往 问: ⑷常枞张口老子曰 示: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B.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C.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D.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3 分)

2)亡矣。岂非以其刚邪?(3 分)

9.甲文作者和乙文的常枞在揭示“天下事”相关道理时,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0-13题。(14分)

【甲】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乙】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 ⑤掉:摆动。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2分)

1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

2)一日书画????????????????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译文:??????????????????

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译文: ??????????????????

12.结合语境,用自已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4分)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

原因: ?????????????????????????????????

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

原因:???????????????????????????????? ??

13.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4分)

甲文: ??????????????????????????????

乙文: ?????????????????????????????? ?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1答案:

(一)11.⑴圮 (倒塌? ?? ??⑵湮 (埋没)??????????

12.⑴于(介词,在)?? ⑵之(代词,指代二石兽)?? 13.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14.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1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 题。(11分)

11. (1) 阅:经过,过了 2) 竟:终于,到底?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1分。

12. 山门/圮于河?? 评分说明:(1分)

13.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亊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评分说明:(4分)毎小题2分,重点词语“尔辈”“物理”漏译或错译扣1分。

14.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悚讶的结局,而且从悟出了天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评分说明:(2分)主要内容1分,道理1分,言之成理即可。

15.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评分说明:(2分)笫一问1分,笫二问1分,意思对即可。

(三)19. (3分)(1)倒塌(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激。

20. (2分)(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

21. (1分)众/服为确论。

22. (3分)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

23. (3分)“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1分)“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 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2分)(照抄 原文,理解正确,可酌情给1分)

写作评分时应注意:①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下列四项有项突出者应评为一类卷: A.立意新颖;B.构思巧妙; C.感情真挚动人:D.语言富有个性②切忌打保险分(及格分)、印象分,要敢于拉开档次,敢于打髙分。③书写分3分。其中,文字规范1, 端正1分,整洁1分。

24.D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2答案:(一)(17 分)

6.4 分)⑴经历,经过 ⑵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⑶慰问,问候 ⑷给……看

7.3 分)C

8.6 分)(1)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评分说明:“如”翻译正确 1 分,补出“石兽”1 分,句意正确 1 分。

2)不在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

评分说明:“亡”、“岂”翻译正确各 1 分,句意正确 1 分。

9.4 分)甲文以讲述用不同方法寻找石兽的故事的方式揭示道理;常枞通过舌存齿亡的现象设喻说理。

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说苑》记载:常枞有病,老子去问候他。常枞张开嘴给老子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难道不是因为它柔软吗?”“我的牙齿在吗?”老子说:“不在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常枞说:“天下的事都在这里了。”坚硬的好像暴横,柔软的好比仁义;刚的容易坏,柔的却存下来了。

(二)答案:(14分)

10.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经历? 2)晒

11. 翻译(4分,每小题2分)

1)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2)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

12.4分)(1)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

2)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摆动)的。(意思对即可)

13.(写出启示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言之有理即可。4分。)

甲文示例:(1)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1分)计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1分)

2)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1分),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实际经验,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1分)

乙文示例:(1)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1分)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翘起(摆动)的,所以画错了。(1分)

2)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1分)牧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1

3)要注意细节。(1分)戴嵩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1分)

【参考译文】

四川境内有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画,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930f3b0c5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56.html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