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汉杰“高效阅读”创立与发展的轨迹

发布时间:2017-07-18 12:18: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困惑——学习——实验——收获

——“高效阅读”创立与发展的轨迹

程汉杰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先生在《漫谈阅读和高效阅读》一文中说,“高效阅读是程汉杰老师在上个世纪80年代作的一个课题(那时称为“速读”),几年的实验证明其对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是有明显效果的。”“高效阅读就是以速读为基础,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实际阅读理解水平和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阅读训练方式。高效阅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做教学实验,到现在有20多年了。但真正发展得比较好,在教学一线大面积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是最近几年的事。内蒙古宁城的高效阅读教学实验,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认为‘高效阅读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见《人民教育》201115—16期“高效阅读”专辑)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鞭策与鼓励。每读至此,我就颇多感慨,也颇多思考。我从1962年南开毕业从教以来,已走过50个年头。前20多年,我在语文教学的诸多领域也都进行过执著的探索,但是所得结果却大不相同。对作文教学、文言文教学虽也出过几本小册子,但并无多大反响。而对高效阅读的研究,却自开始就受到同行的关注,认可者多,合作者众,仅仅十几年,在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就拥有了数千名实验教师,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个被认可的教学流派。得到各级教育领导机关的肯定,有关内容编入了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高中实验教材和幼师教材。尤其是近8年来,宁城县高效阅读实验区走上了一条“高效阅读、高效学习、高效人生”的教育实验之路,一条“以高效阅读带动各学科教学,促进学校教育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创新之路,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更是令人兴奋。回想起来,客观条件是等同的,主观努力也大致相当,而其成效迥异,原因何在呢?想来想去,我觉得最关键的因素是学习问题。由于在困惑面前,主动去学习,学到新知识、新观念,受到启发,从而马上更新观念,另辟蹊径,解决了困惑,就获得了成功。以后每遇困惑,照方抓药,而每每成功,从而形成了一个模式:“遇到困惑——有针对地学习——更新观念,另辟蹊径——实验成功”。这就使我们在研究高效阅读的过程中屡试不爽,不断前进。

在困惑中寻求出路

回忆1984年要搞高效阅读研究的动机,只不过因为在当年高考中所教学生对现代文阅读题不适应,由于阅读速度慢,效率低,导致挤掉了作文时间,影响了考试成绩。当时,全国高考语文命题负责人朱德熙先生多次在高考命题报告中指出,在信息、知识迅猛增长的时代,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使沿用传统方法读书的人措手不及。全世界每分钟就有1.5种新书出版,而一般人的阅读速度每分钟只有二三百字,这就难以更快更多地获得信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当时在语文高考卷中增加现代文阅读试题,正是为适应时代新形势的一个举措。而当时的语文教学状况又是怎样呢?正如吕叔湘先生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中所指出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中小学语文课所用教学时间在各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新近公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10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人民日报》1978316)这对于我这个刚从教三年多就赶上了“文革”而荒废了十多年业务的青年教师来说,更是无限困惑、茫然。语文教学向怎样的方向走,眼下所教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如何得以迅速提高,从而从容应对时代的挑战,成了我当时急于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也想到,如果提高阅读速度与效率问题解决得好,或许能成为解决语文教学中“严重问题”的突破口。于是,便到处搜集资料,开始了在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记得当时看到一份资料,使我久久不能忘记。说的是法国一位生物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些游行毛虫放入一个较大的玻璃器皿中,当为首的毛虫沿着玻璃皿的边缘一圈又一圈地行走时,其他毛虫都亦步亦趋,沿着玻璃皿的圆周不停地行走。它们走了一圈又一圈,饿了也不知找东西吃。一直走到因劳累饥饿而一个个死去。其实,在玻璃皿的圆心处,科学家早就放好了供毛虫解饿的食物。而这些毛虫们,却只知道习惯性地跟着走,以为只要跟上,就能生存下来,而不知道更新一下自己的观念,去想一想近处有没有食物可吃。多么可怜,可悲!这个科学实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就是大凡做一件事,要想有所突破,有所创造,只囿于传统观念不管对错,不想越雷池一步;只囿于事物本身,看不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往往难以如愿。而是要善于学习,学习新观点,新思想,从而更新观念,跳出事物本身的小圈子,站得高些,居高临下,从相关相邻的事物中去找答案找出路,才有可能有所突破。当你觉得“山穷水尽疑无路”时,试着来点“逆向思维”,或者其他创造性思维,则往往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于是我在此思想指导之下,边实验、边学习相邻学科原理,诸如语言学、生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生命科学、脑科学等,借鉴其已有的或最新研究成果,来解决我们实验中的问题。果然很灵,每借鉴一点,每更新一次观念,都对高效阅读研究有所帮助,打开一个新的思路,似有一种绝处逢生的感觉。就这样,困惑一个接一个地解决,终于促成了高效阅读教学法的诞生、发展与奇迹的产生。

初战告捷喜出望外

要提高阅读速度,关键当然是阅读能力问题,需要在提高阅读能力上下功夫。按传统的做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等,显然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但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这就需要借鉴当今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来一个观念更新,从中找到另外的便捷之路。于是我借鉴心理学关于引起动机的方法,设计了“计时阅读训练法”;借鉴教育学上的定势原理,设计了“程序阅读训练法”;借鉴生理学上的有关原理,设计了“速读三忌”“学会默读”“增大识别间距”训练法,借鉴脑科学关于注意力可以集中、分配与控制的原理,设计了“调控注意力训练法”;借鉴大脑具有选择和压缩信息的功能,设计了“推断阅读训练法”;借鉴眼科学关于眼睛在阅读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设计了“眼脑机能训练法”;借鉴脑科学关于大脑能容纳信息的数量以及大脑记忆的特点等有关原理,设计了“快速记忆训练法”;借鉴阅读学关于各种文体的特点与不同,设计了“辩体阅读训练法”和“速读复述训练法”等,进行了有计划的规范化训练,效果十分显著。第一轮实验的高二文科班,每周用一节课集体训练,辅之以一定的课外练习,实验一年后,全班平均阅读速度提高了两倍(248/每分钟提高到957/每分钟),阅读效率提高了四倍(159/每分钟提高到862/每分钟)。而第二轮实验则效果更加明显。这次实验是在高中一个理科班,每周一节课,连续训练了一个学期,全班平均阅读速度达到1200/每分钟,有五六个同学经常保持在2000/每分钟以上,个别可达3000/每分钟以上,一半同学过了“千字关”。经过一年训练的高作军等同学,在一次全路高效阅读研讨会上,当场测试。由咸阳铁中的李老师找来一篇文章,让高作军阅读,速度是4000多字/分钟。因未事先设计测试题,无法测试理解率,便让她复述文章内容,最后,先阅读过该文的李老师说,高作军复述了文章90%以上的内容。那么其阅读效率当在3600/每分钟以上。

快速阅读实验的初步成功,引起了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老师们纷纷加入实验与研究的行列。北京长辛店铁路中学张桂琴老师在初二年级进行训练,一年左右,前后训练50余次,学生的阅读速度从每分钟100字提高到1000字以上。辽宁阜新铁中成泽澍老师指导训练的职高二年级杜忠武同学,初测数据是:阅读速度98/分,理解率18%,阅读效率18/分。经过一年多的训练,他的测试数据是:阅读速度2570/分,理解率65%,阅读效率1670/分。阅读速度提高了26倍,阅读效率提高了94.6倍。

由于这一教改实验成果适应了信息时代的需要,虽然起步于应对高考,但其实际效果却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但学生的阅读速度加快了,阅读效率提高了,而且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空前浓厚了,有的学生特别盼望上高效阅读课,语文课上满堂灌的现象随之有所改观;课外阅读很快形成风气,许多学校训练不久就出现了学生积极到图书馆借书,因而提前并超量完成“课标”要求的指标;因表扬为主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了班级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有的班主任借鉴“计时阅读训练”的方法,常常即兴搞计时比赛,增强了学生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学生不再疲沓松散了,所有活动都比以前搞得活跃、紧凑了。所以快速阅读实验发展迅速,通过铁路系统和由西城区到北京市的地方教育系统两条渠道,迅速扩大开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语文教学流派。

精读要高效,路在何方?

就在快速阅读研究初具规模、影响越来越大之时,一个更大的困惑逐渐向我们袭来。学生问:“阅读速度提高了,语文学习就没问题了吗?”家长说:“速度提高了,考试时间够用了,但精读不上去,不照样拿不了满分吗!”当初对速读训练就持怀疑态度的同仁说:“慢工出巧匠,逢快就糊弄。光搞速读哪行!”因此,如何处理好精读与速读的关系问题、精读能否高效的问题以及怎样才能使精读高效等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

带着困惑,我们学习相关著述,我们去请教专家。对速读与精读的关系问题,张寿康先生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以讲读和精心的导读为基础来进行速读训练,或者先速读而后精读。不仅如此,由于阅读的对象和目的(如略读、参读)不同,精读和速读的方法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有的精读,有的速读。因此,他同意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观点。

根据张先生的教导,我们在编写《中学语文课本·高效阅读教程》时,就设计了体现“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变速阅读的训练方法。变速阅读训练的基本训练程序是:(1)速读;(2)质疑;(3)精读;(4)讨论。“速读”侧重于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质疑”,侧重于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精读”侧重于培养理解、感悟、评价与鉴赏的能力;“讨论”,侧重于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在提高自己精读的质量的同时又可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程》中,我们对每一篇课文(限于现代文),均按“速读测试”“质疑问难”“精读导引”“疑难讨论”这四个步骤进行。在使用中很受广大师生欢迎。

这套教材,解决了速读与精读的关系问题,即既要速读,也要精读,二者缺一不可。但是还没有解决“精读能不能高效”和“怎样才能使精读高效”的问题。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的确又费了不少周折。虽然开始我们就坚信,因为已有速读训练成功的经验,如果把它借鉴过来,进行精读训练,肯定会行得通。但实施起来,才感觉并非那么简单的事,还要进行辛勤的劳动。速读训练的基本经验有两条,一是规律化,有了规律化,若再加以系统训练乃至强化训练,使学生形成技巧,当然就可以在阅读中如同用公式解数学题那样,如同用王码将汉字输入电脑那样,如同使用程控电话机那样,既能迅速,又能准确。但在速读训练中,只要牢牢记住速读训练的程序,并达到定势的程度,在你速读时,文章的题目、作者、出处、基本内容、重要事实、特点与争议之处、新思想与读后启示等信息便能迅速捕捉住,当然会提高阅读速度与阅读效率。而精读训练能不能实现规律化,当时却受到很多人质疑和反对。他们认为,精读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涉及形象思维多一些,所以很难像理科那样有规律可谈。怎么办?如果我们纠缠在“精读有无规律”问题上争论下去,恐怕几年也纠缠不清。但我们相信,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规律是客观存在,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决定,先不在概念上做无谓的争论,而是扎扎实实地从语文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有关精读的规律,经过筛选,进行实验,有效果的保留,无效果的丢弃。就这样,又经过数年实验,基本形成了一套精读的规律。当学生记熟,甚至熟练到形成定势的程度后,规律就变成了技巧。从而提高精读的速度与效率。

速读训练的另一条基本经验是实现量化,将竞争机制引入训练,通过计时阅读检测阅读速度、理解率、阅读效率、进步幅度等数据,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从而迅速提高阅读效率。但如何让精读训练实现量化,却是又一个大的拦路虎。目前的语文教学基本还是一种古老的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每堂课上往往要设计字、词、语、句、段、篇、语、修、逻、理解、感悟、鉴赏、评价等诸多问题,所以训练起来很难实现科学的量化处理。而没有了量化,就难以竞赛,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多次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出路:为实现高效精读量化训练,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对中学生应有的精读能力分解为若干个能力点,这每一个能力点的训练就能进行量化处理了。这样采取先单项、后综合的训练方法,就实现了高效精读的量化训练。实验证明,诸如快速归纳段意训练、快速提炼中心思想训练、快速辨析思路训练、快速鉴赏与评价训练等,都是可以实现准确量化的。由于实现了量化,每次训练都可在计时的全过程中,通过“读”(计时阅读)、“答”(笔答测试题)、“判”(根据统一标准判分数)、“算”(计算出精读速度、正确率和精读效率)四个步骤,严密而精确地掌握每个参训者的有关数据。效率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进步的幅度,在全体成员中的位次等都一目了然。参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采取措施,不断力争上游。使竞争机制在精读训练中充分发挥威力,极大地激发阅读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迅速提高精读速度和效率的目的。例如,我训练的高一年级快速归纳段意能力点,训练前,平均在每分钟能归纳对1/3段,训练后可达每分钟1段,少数人可达每分钟2段,乃至3段、4段。单项训练数据上去了,综合训练效果理应同步上升,是毫无疑问的。再如唐山铁中董立英老师,对高效精读训练尤其老道。他虽任副校长,就因为对高效阅读的喜爱与执着,他一直兼上语文课。他教的班从不留课下作业,学习、训练、复习巩固全用高效阅读的路子进行。学生负担轻,学得愉快,而每次教学质量检查,他教的班质量最高,高考成绩从来都比其他班高。事实证明,高效阅读不仅需要精读,而且需要高效精读。高效精读与高效速读的强强结合,就构成了高质量高效率的高效阅读教学。

余热能发挥 辛苦也快乐

1997年,我到了退休年龄。人退休了,高效阅读还做不做?当然要做,是毫不迟疑的回答。但是怎么做,却成了必须解除的困惑。在职时,有我所在学校北京铁路二中以及铁路系统教育部门在行政上、财力物力上的支持,我专心搞实验研究就可以了,一切都顺其自然地发展着。退休之后,这些方便资源已不复存在,怎么办?开始,我也只能在编写教辅时尽量将高效阅读融入其中。比如,在为北师大出版社主编《高中语文教案》和《初中语文教案》时,凡是能设计高效阅读训练的课文,我都设计上一种高效阅读教案;在为人教社主编《能力培养与测试》套书时,也尽量把高效阅读的理念、操作方法融入其中,以此尽量更多地传播高效阅读教学法。接着山东文艺出版社副总编尹奎友先生专程来京约我编写一套高效阅读丛书,更是满足了我急于宣传推广高效阅读的心愿。我们很快出版了一套10本供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习高效阅读的《高效速读锦囊》。没有料到,此书一出,广受青睐。我们本来是面对青少年的个人用书,但很多学校却将它当成了语文课上训练高效阅读能力的教材。经过训练学生速读能力、精读能力、解题能力都有明显提升,而且阅读速度与阅读效率不断翻番。这就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示:看来有了教材,有了训练用书,高效阅读训练是不愁进入全日制中小学语文课堂的。这就勾起了我成立学术团体,通过学校系统推广的欲望。于是在语文界专家和相关领导的支持下,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高效速读专业委员会成立了,我被推举为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高效阅读法推广与研究专题组成立了,我被推举为专题组组长。有了组织,有了团队,新一轮高效阅读的推广与研究工作便有望迈出新的一步。

那是在2004年初,春寒料峭之时,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教育教学指导中心的赵春林老师与我联系,邀我去给全县语文老师做一次报告,指导全县进行高效阅读实验。他们对高效阅读几年前就有所接触,而且有几所学校的老师在自发的实验中已尝到了甜头。所以想引进高效阅读,力争在全县推广。听到这个消息,我十分高兴。因为在此之前虽已有些老师和学校领导与我联系过,也开展了一些实验活动,但是,一个县,而且这是一个拥有60多万人口的大县想要集体上马,还是第一次。当然,我痛快地应诺了赵老师的要求,但同时心里也有点打鼓:这么大的规模一齐上,能做好吗?万一有个闪失,虽说他们是自愿的,不用我承担什么责任,那我也是于心不忍啊!但发挥余热的想法在支持着我,与赵老师稍加策划,就决定启动了。

记得那天早上,当我乘北京至赤峰的火车,经过一夜颠簸到赤峰下车时,迎面走过来的是宁城县教育教学指导中心的两位主任和赵老师。他们是在前一天下午专程赶到赤峰,在宾馆住了一宿,来火车站迎接我的,真使我受宠若惊。然后,我们又乘汽车在坑坑凹凹的公路上,颠簸了四个小时才到了宁城。宁城县虽不小,但经济尚不发达,当时还是国家级扶贫县。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一个县的如此举动,着实令我钦佩!

在宁城住了两天,我作了一天报告,详细介绍了高效阅读的原理方法、发展历程以及对实验研究的建议等。在当时情况下,这么大的举动,有几个难题是首当其冲的。首先要得到领导机关的批准,因为这里涉及到给学校增加额外工作量的问题;其次是订购实验所用的教材问题,当时虽然还没有出台“一费制”,但教育部早已多次强调减轻学生负担,不允许随意为学生订购课本以外的辅导用书;第三就是如何发动校领导和语文教师参与实验和征得学生家长同意的问题。县教育局的领导们听完高效阅读介绍后,当场拍板,支持项目上马,而且承诺,倘若上级部门来检查,他们就请上级领导来听课,来调查,以事实说服领导。但为了更扎实、稳定地实施计划,决定第一批先以自愿原则,启动16所学校,待取得经验后逐步扩大。

赵春林老师不负众望,在局领导与同仁们的积极配合下,很快启动了9000多名学生的实验队伍,从5月初开始,到期末仅两个月时间,不少学校已取得了成效,在当年8月份海口全国高效阅读研讨会上介绍了他们的成果与体会,受到与会者热烈欢迎。

2005年,我们又得到北京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课题,组建了团队,更加快了研究实验的速度。到了200610月,实验刚刚两年多的宁城实验区已成果累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语文高效阅读能力培养”总课题组在宁城召开了“高效阅读成果验收与推广现场会”,张定远、顾之川等全国中语会领导到会,对宁城“高效阅读”实验进行鉴定与验收,总结宁城实验区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果,表彰优秀实验教师和学校,给了宁城的师生以极大鼓舞,同时也牵动了内蒙自治区教育厅和教研室以及赤峰市教育部门和宁城县委县政府等领导的心。但大概谁也没敢预想,这次会议无形中给宁城规划了一幅崭新的蓝图,使之数年之后创造了一个现代教育的奇迹。

又过三年,宁城的实验已今非昔比,在宁城教育的土地上已呈现出一片耀眼的金黄。语文教学的质量大大提高了,在地区遥遥领先甚至闻名自治区;语文教师迅速成长了,常常有外地学校请去上高效阅读示范课;学生一个个自信而幸福地成长着,优秀到外地观摩的教师连连夸赞;学校均衡发展了,均衡到所有学科高效教育、校园文化大步建设、课程建设和理论建设齐头并进。宁城的教育真正成为了社会满意的教育。200911月,总课题组又在宁城召开了“高效阅读”实验成果展示会,并授予“高效阅读”全国示范基地称号,授予八里罕总校等五所学校为全国示范学校。会上,七八所学校向代表们打开了大门,展示了他们这些年来一步步走上“高效阅读、高效学习、高效人生”的历程,与会代表无不赞叹。甚至出现了不少令人回味的小插曲。当与会代表在听八里罕总校谭晓燕老师的高效阅读课时,因为学生的复述过于精彩,引起了代表们的疑问,教育局李局长也感到太惊讶了,于是他代表大家提出了一个要求:由学生阅读其他年级高效阅读课的一篇文章并进行复述。李局长的建议引来了所有老师们的赞同,于是主持人赵老师当场邀请山西的、河南的和安徽的三名听课老师,由他们暂时客串当上课者。这样一来,大家的兴趣全被调起来了。测试的结果是学生的阅读速度依然达到2000/分,仍然很惊人。接下来是进行复述环节,三位老师随即抽查学生,要求用三种不同的复述方式来对文章进行复述,结果仍然使代表们吃惊。对于一些精彩的段落和句子,学生有的是可以背下来的。最出彩的是学生表达对文章的感悟,赵老师随意指了几名同学,他们能够马上大量运用名人名言和排比句进行组织语言,落落大方,侃侃而谈,条例清晰,感情真挚,教室里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河南师大附中的老师发言说:“我服了,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真的服了!”他用几个词来概括他的感受:感动、感谢,成长、成功——感动于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感谢同学们给他上了一节生动的高效阅读课;通过这节课,看到语文教学的不断成长和取得的成功。来自安徽的老师话很短,却很真诚,她说:“孩子们,你们太棒了,我该向你们学习!”他们的话说出了听课老师们的心声。由此我也想到学生们在课前喊出的口号“知识改变命运,阅读成就人生”,是啊,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们必然会因为阅读而改变他们的命运,成就他们独特的人生!也由此联想到在此前一天的会议上领导和专家们的讲话,谁能不感动呢!无怪乎,全国中语会的当家人苏立康先生动情地说:“这是一个奇迹!”李春祥局长感慨地说:“是‘高效阅读’为核心的读书工程,让我们的孩子走上高效学习、高效人生之路,也让宁城教育走上高速发展之路。”我似乎也从中体验到了从教近50年来很少遇到过的痛快!在此时,一切辛劳,一切困惑,一切艰辛,仿佛全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我盼望着那一天

在我刚退休的那几年里,高效阅读的研究与实验处在一个调整期。当时我的关注点,是如何面向社会,能帮助青少年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高效阅读。使我没有想到的是还有一些人,也在关注高效阅读的发展。这就是当年我教过的接受过高效阅读训练的同学们,他们当年尝到了甜头,在上大学和工作后更感到高效阅读受益匪浅,所以想对高效阅读做点贡献。程戍东在大学学的信息管理专业,用相当多的时间接触了计算机。他早就想借助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用于高效阅读教学。琢磨了几年,觉得胸有成竹了,才向我提出了建议,办一个高效阅读远程教育网校,使高效阅读教学实现现代化。我非常兴奋,当然一拍即合。因为网校不仅可以实现我推广高效阅读的愿望,而且通过现代化手段代替过去的手工操作,还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当年训练时老师用手表、黑板计时,然后师生共同判出成绩(理解率),再计算出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训练一篇文章光用在统计计算上的时间也得十几分钟,如果能用电脑代替,这时间肯定会节省出来,何乐而不为!

于是,我负责网校课程的内容设计和编写,程戍东负责远程教育所需设备、手续、以及软件设计等全盘工作。我这里已有十多年搞实验、编教材时的资料积累,课程很快设计好了,训练材料准备齐全了。程戍东则联系了在传媒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任教的同学、中关村软件公司的朋友,能编程的编程,能录相的录相,不到两年,一切准备就绪,经北京市教委批准,正式开通了“北京汉杰高效阅读远程教育网”。

2001年,我们的高效阅读网校开通以后,吸引了众多高效阅读爱好者,不少人只通过十几天、甚至几天的网上训练,阅读速度和效率就成倍提高,有的达到了每分钟2000~3000字的速度。但是怎样才能让网校系统能为教学服务,成为能够让全班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同时训练的课堂呢?2003年在一次小型研讨会上,突然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设想。是啊,倘若这一设想能够实现,高效阅读网校就能与学校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对高效阅读的推广是一个极大的的促进。说来也巧,没几天,北京铁路分局教育分处陈浦处长慰问特级教师来到我家,自然聊起了高效阅读的事,陈处长对高效阅读那是一贯全力支持的,当他还在铁二中任教研室主任时,就积极为我们编写第一代高效阅读教材《高效阅读能力训练》出面联系出版社;在北京市举办改革开放十年教育成果展览时,他亲自联系铁路局宣传部门为我们拍摄了“高效阅读实验介绍”短片参加展览;担任教育分处领导后,又主持举办了分处管内北京铁路一小、五小以及沿线的承德铁小、张家口铁小等八所小学的高效阅读实验,支持我们编辑出版了《小学生快速阅读》《小学生快速理解》作为教材,开了较大规模小学高效阅读实验的先河。当我谈到,如果有资金支持,我们可以把远程教育系统升级为“高效阅读校园网多媒体教学平台”搬进教室,以班级形式进行高效阅读教学与训练时,陈处长一如既往,当即表示可以向路局科研所申请一笔科研经费,这使我非常感动。当时我已退休5年多,领导还在关心着我和高效阅读事业,特别令人感动的是,那时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企业办学划归地方管理已成定局,北京铁路二中由铁路系统转归北京市管辖的事,已排进了日程表,最多也就是一年半载的事儿了。在这样的时刻,处长仍然尽其所能,抓紧解决了这个瓶颈问题。此后不久,5万元高效阅读科研专用经费顺利划拨到了铁二中。不久,全国第一间高效阅读专用计算机教室开始启用了。

200511月底,在“全国中语会新课程教学研讨会暨首届高效阅读成果交流会”上,北京铁路二中在电脑教室展示的高效阅读训练课,引起了与会老师们极大的兴趣。课一开始,“教师授课”部分,先进的设备展现的是全程语音并配有动态板书的视频教学。屏幕上老师在讲授高效阅读“计时阅读训练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言简意赅,为下面的速读训练打好了基础。接着是进行眼脑机能训练:定点凝视训练、横向快速移动训练、纵向快速移动训练、五角星式训练、舒尔特表训练……这几分钟的训练,一方面在提高着眼睛对文字材料的感知和摄取能力,同时很快地集中了注意力。尤其是在舒尔特表训练时,那精确到0.1秒计算数据的方法,使同学们的积极性发挥到了极致。30秒,29秒,26秒,22秒,19秒,18秒……人人都在争取那最快的速度,当老师表扬那些速度最快或进步最大的同学时,全班同学都陷入快乐之中。“速读训练”部分是这节课的重头戏,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当老师宣布训练篇目,下达“训练开始”的指令之后,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快速阅读起来。一篇两千字左右的文章,有人不到一分钟已经读完,开始在屏幕上答题了。约三分钟之后,每位同学的屏幕上都显示出他训练的数据:阅读速度、理解率、阅读效率。老师不用下讲台,在他讲桌上的电脑屏幕上,已看到了每一位同学的数据。“XXX,阅读速度是2200/分,XXX,阅读速度是1890/字;XXX阅读效率是2300/分,是目前的最高效率……老师随之而报出了这次训练数据的“龙虎榜”,前三名名单,前十名名单。每听到被表扬的名字和先进的数据,随之而起的是热烈的掌声。然后,老师宣布按课程顺序独立阅读8分钟,之后总结本节课训练中的得失与经验教训。这时,你看吧,在40几个屏幕上文章在一篇篇翻页,同学们的答题在迅速进行。8分钟到,老师盘点训练情况。有做完两篇的,有做完三篇的,也有做完四篇、五篇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接着在老师指导下,每人找出自己近阶段的进步曲线图。立刻每个同学电脑屏幕上的曲线图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老师选择几位有代表性的向大家通报,并请他们分析进步大的原因,或进步不大的问题。学生自己分析得有根有据,教育了自己,也启发了别人。

面对如此新颖的授课训练方式,面对全班紧张有序的学习气氛和每个同学脸上的笑容,听课老师们都有些惊讶:这样上课,学生怎么会没有兴趣?阅读能力怎么会提高不了?这语文教学现代化也不是渺茫不可及的呀!

回想着当时的情景,我也不禁浮想联翩起来!

高效阅读教学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已走过了20多个年头。加盟实验研究的语文老师数以千计,参与训练的学生已逾百万。老师、同学们之所以接纳它,使用它,是因为它零风险,收效快,好操作,高回报。学习和掌握它,只需20几课时,换来的却是高效阅读、高效学习、高效人生。群众所欢迎的,肯定是有生命力的。

由于他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特点,所以它具备了让所有青少年接纳的可能;由于它借助现代高科技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现代化、网络化,因而它具备了迅速推广供更多人使用的资质。从这个角度说,它正在酝酿着实现由“纸与笔”向着“光和电”的飞跃;由“点与线”向着“片与面”的飞跃。目前高效阅读教学法已日臻成熟,更加科学,更加为教育行政部门认可;同时,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生正翘首以待,渴望能够掌握它。只要相关人员、相关领导把二者加以对接,立刻就会迸发出火花。某区某县相关领导把二者对接,全区全县的中小学生即可享用;某省某市相关领导把二者对接,全省全市的中小学生即可受益。它不同于其他课程,书必须要一本一本地印出来,学生才能一本一本地使用;教师需要一步步地培养出来,他才可以上岗。而网络教育本身已为资源共享(教材资源、师资资源、管理资源)准备好了一切。这套训练系统,一人用、十人用与百人用或千人万人用,都是一样,无需重起炉灶,只要与“互联网”接通,即大功告成。这样实用的资源,这样好用的资源,有哪位“当家”的领导者不想让它发挥作用呢?

随着高效阅读教学法的更加推广,随着人们尤其是相关教育部门的领导者的了解与认同,高效阅读法定会为全国中小学生所掌握。他们在成倍地提高阅读速度与阅读效率的同时,学习效率也会相应地迅速提高。我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作者简介:程汉杰,19372月生于山东潍坊昌乐县,1962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北京铁路二中任教,19973月退休。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铁路优秀知识分子和全国优秀教师。1985年创立的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法陆续推广到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受益学生逾百万。论文和科研成果曾获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教委、铁道部等颁发的奖项20多项。著有《程汉杰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法》《新世纪中学语文全书·阅读卷》《高考现代文快速高效阅读》等。主编有北京市地方教材《高效阅读》(上下卷)以及其他高效阅读训练教材共1860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8a7a3f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5.html

《程汉杰“高效阅读”创立与发展的轨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