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发布时间:2014-02-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刘月华


河南大学宋翠翠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1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第一编 现代汉语语法概述
1 语法单位包括语素、词、短语、句子。 2 汉字是音节文字。
3
词: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所谓能独立运用,是指能单说或能单独(不必与另一些特定的语言成分结合)进入句子。
4 短语:词与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表达一定的意义,就成为短语,也叫词组。短语是造句的单位。
5
语素一般是比词小的语言单位。短语是比词大的语言单位。由于汉语的词大多缺乏明显的形态标志,又由于书面语中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古汉语成分,所以一个语言单位究竟是语素还是词,是词还是短语,有时难以确定。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对很多难于从理论上解决的语言成分,只能分析各方面的因素,然后加以规定。语素、词、短语的划分对外国人学习汉语也不会造成很大影响。 6 句子:指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前后有较大停顿、有一定语调的语言单位。句子是语言运用的最小单位。 7 句子和句子连接起来,可以构成语段、篇章。
8 我们划分汉语词类的标准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兼顾其词汇意义。
9 根据语法功能,可以把词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实词能充任句子成分,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包括名词(包括时间词、处所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七类。虚词一般不能充任句子成分,主要表达各种语法意义或语气、感情。虚词下又可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象声词四类。此外还有叹词。 10.名词、代词、数词、量词是“体词”,在句中主要不作谓语;动词、形容词是“谓词”,在句中主要作谓语。 11.词的兼类现象较多,是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
12.句法结构关系:词与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短语,词与短语又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一个更大的短语。在短语中词与词(或短语)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关系的,这种关系叫句法结构。
13.汉语的句法结构关系有:联合关系、偏正关系、动宾(述宾)关系、补充(述补)关系、主谓关系。
14.短语可以分为三大类:实词与实词构成的短语,实词与虚词构成的短语,固定短语。①实词与实词构成的短语,也叫词组。我们把以某类词为中心语构成的短语叫做某类词的短语,包括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等。②实词与虚词构成的短语有介词短语和“的”字短语。③固定词组主要是由实词(有时包含虚词)构成的固定的组合,在形式上具有固定性,构成固定短语的词以及语序一般都不能变换;在意义上具有熟语性,往往不能简单的根据所包含的词的意义作字面上的理解,而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有时有比喻意义。
15.固定短语多为四字形式,四字形式的固定短语通常叫“四字格”
16.固定短语在句子中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其语法功能并不完全与中心语一致。从语法功能来看,一个固定短语总是接近于某一类词,但又不一定具有该类词的全部语法功能。
17.汉语的词从构造上可以分为三类:单纯词、合成词和缩合词。
18.单纯词: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在语音上以单音节的为多,也由双音节的,一般为叠音或双声、叠韵,有的两个音节完全不同,如“玻璃”“葡萄”“琥珀”“咖啡”等,还有三音节以上的单纯词(多为外来词,也叫译音词)。此外,象声词也是单纯词。 19.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 20.构词法:研究语素构成合成词的方法。
21.汉语的合成词由重叠方式、派生方式和复合方式构成。
22.汉语的重叠构词方式:①重叠同一语素构词;②重叠的两个语素加在另一个语素的后面,构成一个词。最常见的是两个重叠的语素加在形素后面构成一个词。重叠的两个语素也可以加在名素或动素后面构成词,这种情况不多。③重叠的两个语素加在另一个语素的前面构成一个词。此法多构成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再用这种方式构成新词。④重叠形容词的第一个音节,在两个重叠的语素或音节中间嵌入一个没有意义的音节(“里”“罗”“了”等)。此类重叠式也称为不完全重叠式。用这类重叠式构成的词含有厌恶、轻蔑额意味。
23.在合成词中,具有词汇意义的语素叫词根语素。不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而只用来构词的语素叫词缀语素,也叫附加语素。由词根语素加词缀语素构成词的方法叫派生法,用派生法构成的词叫派生词。
24.汉语派生词构词方式可以分为前缀式构词、后缀式构词、前缀和后缀合用的复杂构词方式。 25.位于词根语素前的词缀叫前缀,汉语中常见的前缀有“阿”“老”“第”“初”“小”等。位于词根语素后面的语素叫后缀,常见的后缀有“子”“头”“儿”“者”“巴”“然”“性”“化”等。还有一些没有彻底虚化的后缀,叫类后缀,如“家”“员”“主义”等。 26.复合词也可以根据其词根语素之间的关系分为并列复合词(也称联合式复合词)、偏正复合词、动补复合词(结果动补复合词和趋向动补复合词)、动宾复合词、主谓复合词以及复杂的复合词等。
27.复合词多由两个语素组成,也由一些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称为复杂的复合词。这类复合词的结构关系与双音节复合词的结构关系大致相同,有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和主谓式等。 28.缩合词是由表示事物的全称短语(词组)缩减成几个语素,再按照原来的次序组合成的词。缩合词也叫简称,因而也有人把这种构词方法称为简称构词法。具体方法有:取全称中心词、并列几个全称名词中的修饰成分再加上中心成分、提取短语中各词的第一语素、用数字概括几个方面。
29.根据结构,可以把句子分为主谓句与非主谓句两大类。
30.主谓句是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的句子,也叫双部句。主谓句又可按谓语的性质,即按谓语是哪类词,分为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名词谓语句。
31.非主谓句指不是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的句子,又叫单部句。非主谓句并不是省略了主语和谓语,也补不出确定的主语或谓语,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2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所以非主谓句是完整的句子,不是省略句。
32.非主谓句分为无主句和独语句两种。无主句指没有主语的句子,也可以叫动词句。独语句指由一个词或一个名词短语构成的句子,也叫独词句,由名词构成的可以叫名词句,由形容词构成的可以叫形容词句,由叹词构成的可以叫叹词句。
33.根据句子结构还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指只包含一个主谓短语(或谓语)的句子,主谓句和非主谓句都是单句。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单句组成的。组成复句的各个单句是这个复句的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有一定的语音停顿。复句的各个单句彼此分离,互不包容。
34.句子成分按地位、作用划分为六种: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补语、定语。
35.划分句子成分:在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中间划‖,主语下划=,宾语下划-,谓语下划~~~~~~,补语[ ],状语< >,定语( 36.按照交际功能,我们把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呼应句五类。
37.陈述句是一种叙事、描写、说明、议论性的句子,它给听话人或读者以信息,一般应包括新的信息。陈述句又可分为几类,我们称作语体。主要有叙述体、描写体、说明体、论说体。 38.叙述体是叙述动作行为和事件进行发展的句子。在叙述体中,总有一个表示动作行为、事件进行的时间词语,其所叙述的动作行为、事件有时间性,在时间中进行、发展。这与描写体说明体议论体不同。
39.描写体描摹人或物体的外贸形状、性质特征等。描写体中常出现形容词谓语句、带“得”的情态补语、固定短语、存现句、动态助词“着”等,也可以用动词短语、主谓短语。描写体通常是描写静态的事物,没有时间性。 40.说明体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名词谓语句、“是‘字句等系词谓语句、用动态助词“过”的句子等等往往是说明句。它说明一种情况,一般也无时间性。
41.论说体也叫论证体、议论体,作用是阐述、论证一种观点、看法。它一般也无时间性。
42.疑问句的作用在于提出问题,以便从对方获得信息,主要出现于对话中。典型的疑问句既不肯定什么,也不否定什么。 43.祈使句指表示请求、命令、劝阻或禁止的句子,多出现于对话中。
44.感叹句的主要功能是表达、抒发感情,表达说话人强烈的喜悦、赞赏、愤怒、悲痛、厌恶、惊讶等等,而不是为了给人新的信息。常用于感叹句的副词有:多、多么、真、太、号、极了。
45.呼应句是用于招呼人和对招呼呼应的句子,分为招呼句和应答句两类。
46.词和短语组成句子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叫语序或词序。汉语的句子有其内在的语序。在连续的语流中,汉语的词序又要受已知信息、新信息等信息结构、篇章等因素的制约。汉语的语序还要收到汉族人的思维方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语序的问题涉及到语言的不同层面。
47.自然语序,指完全没有上下文,语言环境没有提供任何信息的情况下的语序。 48.汉语句子的信息结构、篇章对语序的影响: .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
.在篇章中起连接作用的语言成分要位于句首。 49.影响汉语句子语序的其他因素:
.修饰语放在被修饰语前,比如定语在名词前,状语在动词、形容词前,偏句在正句前等等。这可能与汉语的人的思维规律有关。 .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或观察的顺序,先发生的先说,先看见的先说,是汉语语序的一条规则。由大到小排列也是汉语语序的一条规则。汉语的数字、地址、日期等等都是由大到小排列额。 .文化因素、社会习惯。
第二编 词类
第一章 名词
1.表示人或事物(包括空间、方位和时间)名称的词叫做名词。名词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集体名词和抽象名词四个小类。表示空间、方位、时间的名词,称为方位词、处所词、时间词,这三类词的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与一般名词不尽相同。 2.汉语名词的形态标志有两种:一种是前缀,用在词根语素前;一种是后缀,用在词根语素后。 3.前缀:
. 用前缀“阿”构成的词多为指人的名词。“阿”也可加在表人的名字前,表示一种非正式的称呼,含有亲近的意味,多用来称呼同辈或晚辈。用前缀“阿”构成的名词,在南方方言里用的比较多。
. ①老汉、老婆、老板 俗称,带有随便的意味;
②老张、老外、老兄、老总 用于对长辈或同辈人的称呼,带有亲近的感情色彩; ③老虎、老鹰、老鼠 带有厌恶、惧怕的感情色彩; ④老大、老二、老几 表示排行。
. ①小朋友、小人书、小吃 表示某事物的形状相对偏小或含非正式或低下的意味;
②小店、小女、小弟 一种谦称,降低所指称事物的规格; ③小名、小费、小意思 有非正式、非正规、附带的意思; ④小姐、小伙子、小鬼 “小姐”有尊重的意味,“小伙子”“小鬼”有亲昵的意味
4. 后缀:
. 有名素+子,动素+子,形素+子以及多语素+子。“动素+子”可表示动作所用的工具、动作的施事、动作的对象。“形素+子”可表人或事物(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物)。后缀“子”总是轻读的。汉语中常用的带后缀“子”的名词都是约定俗成的,我们不能随意在一个语素或词后加上“子”造出新词。

. A1.伴儿、门儿、信儿 单音节名素+儿 后缀不可去掉,去掉后意思变化 A2.花儿、根儿、盘儿 此类后缀可加可不加
A3.板儿、洞儿、词儿 儿可加可不加,但加与不加意思上有差别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3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B1.画儿、包儿、捻儿 动素所表示的动作的结果或对象 B2.盖儿、塞儿、扣儿 动素所表示的动作的工具 B3.亮儿、单儿、弯儿 形素+儿
C1.针鼻儿、墨水儿、胖墩儿 一定要用“儿”
C2.杏仁儿、项链儿、水饺儿 大多数可以去掉“儿”
①“某些个体量词+儿,变为名词,如:个儿、串儿、条儿
②数词+儿,构成名词,这些词常用来排行称呼自己的孩子 ③名词+儿,在北方话,尤其是北京话里用的较多 ④在语音上,后缀“儿”不单独成音节 ⑤有些语素构成一个词时后面可加“子”,也可加“儿”,意义上有些区别。加“子”时往往指较大的物体,或带有厌恶的感情色彩;加“儿”时,一般所指物体小巧,或带有喜爱的感情色彩。
. A1.木头、苗头、舌头 名素+头
A2.前头、后头、外头 有方位意义的语素+头,构成处所名词
B1.说头、奔头、来头 动素+头,构成名词,表示抽象的意义,常用在“有”“没有”的后面,有时“头”还可以儿化 B2.甜头、苦头、准头 形素+头,构成名词,也表示抽象意义
. 有动素+者、动词或动词短语+者、形素+者、表方位词的名素+者。“者”是一个还没变化完全的词缀,
有时还保留词根语素的特性,是一个粘着语素。“者”作为词缀的主要意思是“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前者”“后者”可指事物。
5.类前缀和类后缀:
在汉语里,还有一些类似前缀或后缀的语言成分,一般称为“类前缀”“类后缀”。在语义上它们比上述前缀或后缀虚化程度要差一些,在某些情况下,它们还具有实在的意义。
.类前缀 半、次、亚、准、类、非、伪、反、全、多、超、大、单
.类后缀 ①用于指人的名词:员、长、士、家、师、生、工、匠、手、星、友。迷、汉、界、队、族、 ②具有贬义的类后缀:佬、鬼(也用于昵称)、棍
③用于表示学术观点、理论、思想、主张的名词:主义、学、论 ④用于表示事物特征的名词;气、度、率、风、性、型、形、式 ⑤用于表示处所、单位的名词:厅、行、厂、场、站
⑥用于表示器件、用具、物品的名词:具、器、件、机、仪、品 ⑦表示章程、方法的名词:则、法1(指法律)、法2(指方法)、法3(指见解) 6.名词的语法特征:

大多数名词可以受数量词的修饰。汉语要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时,一般不把数词直接用在名词前,而要在数词和名词之间用一个量词。名词也不能单独受量词的修饰。但有时在成语或科技著作中,数词和名词可以直接连用,如一箭双雕、三心二意、一圆柱体。另外还有一些时古汉语延续下来的用法,如一草一木、一针一线、一夫一妻等、 名词一般不能受副词的修饰,但有一小部分名词在句中做谓语时,可以受副词的修饰。 名词可以受代词、形容词、动词和各种短语的修饰,一般也可以直接受另一个名词的修饰。
汉语的名词没有“数“的语法范畴,不论单数、复数,形式上时一样的。但是在指人的名词后可以加后缀“们”,表示多数。然而名词后加后缀“们”是有条件的。如果在表示人的名词的前面有数量词或在句中有其他表示多数的词语时,名词后就不能再用“们”
少数名词可以重叠,表示与量词重叠相同的意见。 7.名词的语法功能: 作主语和宾语。 作定语。
作谓语,限于用来表示籍贯、时间、天气等,而且前面常常有修饰语。 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后面要加“地”。一般名词很少单独作状语,但数量词加名词构成的名词短语可以作状语。更常见的是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短语)作状语,修饰动词或动词短语。
8.方位词是指表示方向和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的词。方位词按其结构可分为两种: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单纯方位词是最基本的方位词,都是单音节的,有东、南、西、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单纯方位词前边加上“以”或“之”或者后边加上“边”“面”“头”就构成合成方位词,表示方位、处所或时间。“边 “面”“头”要读轻声。不同的方位词与“以”“边”等组合的情况不完全相同,还有特殊的合成方位词“中间、当中、底下”等。由单纯方位词两两组合构成的合成方位词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前后、左右、内外、内中、当间儿、左前方、右前方、左上方、右上方、左下方、右下方等。 9.单纯方位词的用法:
.单纯方位词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才可以单独使用:
在成语或类似成语的固定短语里,其中大部分是成对的方位词同时使用,前后呼应:前仆后继南腔北调 在书面语里
作某些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如“朝、向、往、在、从、对”等的宾语 单纯方位词也可以单独修饰动词作状语 单纯方位词作主语时,也常常成对使用 .某些成对使用的单纯方位词,已称为一个词:
成对的单纯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等常用在数量词或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后面,表示概数。“内外”可以用在处所词后。
有些成对的单纯方位词连用时表示抽象的方位与范围。左右为难前后矛盾转战南北举国上下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4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有的成对的单纯方位词分为与“一”连用,在句中修饰动词,表示行为动作进行的方式。一左一右的摇摆 有的成对的方位词,两两重叠使用,意思时“遍及各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前后后
.有的单纯方位词可以直接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或之后,构成一个表示时间或处所的短语。表示时间时,单纯方位词或名词短语之间有时可加一个“个”字。
用于名词或名词短语前表示时间。上个星期 表示方位处所。前/后院
用于名词或名词短语后表示时间。十年后、三个月内 表示处所。地上、书里、报上 位于名词后的方位词“上”“里”要读轻声。用普通名词表处所时,后面往往要加上方位词,但在国名、地名之后,不能再用方位词“里”。在单纯方位词里,“里、前、后、上、下”等与名词的结合能力最强。单纯方位词与名词结合时,无论在前或在后,在它们之间都不用“的”,如前门、门前、里屋、屋里等。单纯方位词“前、后”用在数量词前,表示顺序上或时间上的相对位置,“前”相当于开头,“后”相当于结尾。
.有些单纯方位词还可以用在非名词性的词语前后:
①“前、后”可以用在动词、动词短语、主谓短语的后面,表示时间。天亮前、我走后 ②“上、下、前、后”用在动量词前,可表示时间、词序。上次、下一步
③“左、右、东、西”成对的用在数量词前,表示无规则的多次重复,一般用作状语。东一句西一句 10.合成方位词的用法及语法功能:
.合成方位词的用法要比单纯方位词灵活、自由。在句中它们可以单独使用,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但有少数地合成方位词,如“之间、之中、之内、之外”等不能单独自由使用,只能用在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之后,也不能单独作定语。
作主语多用于“是”字句、“有”字句、存现句或其他描写性的句子。 作宾语多作动词或介词“在、向、朝、往、从、自、由”的宾语。
合成方位词修饰名词是比较自由的,方位词和中心语之间一般要用“的” 合成方位词作状语后面不用助词“地”
.合成方位词也可以用在名词、代词、数量词的后边,有的合成方位词还可加在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后边,构成表示处所、范围、时间的短语。
名词用在“~边、~头、~面”等合成方位词前时,中间一般不用“的”,合成方位词要读轻声。这时与“名词+单纯方位词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由“上”和“里”构成的合成词也可以重读,名词与合成方位词之间有时还可以加“的”,这时所表示的意义重点在方位词上,有时与“名词+单纯方位词”表示的意义不同。“名词+之(以)~”多表示地域,名词和方位词之间不能加“的”
“名词+~边(~头、~面)”与“名词+之(以)~”在意义上有差别。前者表示的范围比较窄,后者表示的范围比较广。 有些合成方位词加在数量词后边,表示范围或时间。如百年之后十里之外。 有的合成方位词还可用在动词(短语)、主谓短语之后,构成表示时间的短语(不能表示处所),在句中多充当状语或定语。合成方位词和前面的修饰成分之间不用“的”如以前以后之前之后当中中间。“以前”前面的词语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整个短语的意思相同,都是动词或动词短语所指的动作行为没有发生。“以后”前边的词语一般是肯定的。

一般来说,名词不受副词的修饰,而合成方位词有的能受副词(多为表示程度的副词)修饰,如最前边、紧里头、顶后边儿、再下边儿、极右、太左、稍后等。
.方位词的引申用法:
方位词的基本用法是表示方位、处所、时间,也可以引申用来表示方面、范围、条件、情况、过程等。如单纯方位词“上、中、下”常用来组成“……上”“……中”“……下”等短语。“……上”意思是“在……方面”“……下”表示“在……条件下”“……中”表示“在……过程中”
11.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处所词语。处所词包括方位词、表示地点的专有名词、表示处所的一般名词和代词、表示处所的名词短语(多由名词+某些方位词组成) 12.处所词的语法功能:
.作主语:要描述某个处所时,就把处所词放在句首作主语。处所词作主语的句子主要有形容词谓语句及主谓谓语句、由“是”“有”构成的存现句、其他存现句、表示某处持续进行某动作的句子、表示某处所的用途的句子。 .作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处所词常常作“在、到、朝、向、往、从”等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作定语:处所词修饰名词时,后面通常要加结构助词“的”
.作状语:处所词很少单独作状语,其单独作状语主要出现在下面三种句子中:A.表示某处正在进行某个动作,处所词与位于句首,施事主语不能省略;B.谓语很简短的动词谓语句,多用于口语;C.处所词成对使用的句子。
13.表示时间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时间词语。时间词语有两种,一种表示在什么时间,说的是时间的位置,这是时点,如下午,2002年;一种表示多长时间,说的是时间的长度,是时段,如十年、两分钟。 14.时间词语的语法功能:
.作状语:表示时点的时间词语常常单独作状语,这是其主要功能。表示时段的词语有时也可以作状语,表示在某段时间内动作的速度、频率等。在表示一段时间里没有做什么的否定句里,表示时段的时间词语也可以作状语。 .作补语:作补语的一般是表示时段的“数量词+时间名词” .作谓语:有的时间词语可以单独作谓语,表时间、日期。 .作定语:时间词语和名词之间常用“的”
.作主语:时间词语作主语时,谓语都是对时间词所表示的时间加以说明。 .作宾语
第二章 代词
1.代词是具有指别、称代作用的词。代词的指别、称代的具体内容,离开具体的句子是不确定的,因此,代词的所指具有高度的概括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5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性。代词的语法功能与它所代替的词语一致。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时,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定语。代替动词、 动词短语或某些形容词时,可以充当谓语。代替形容词、数词时,可以充当定语和补语。代词不能受其他词修饰。在书面语中,有的代词可以有定语,如“被人尊敬的他”,但这是极少见的。
2.按意义和功能,代词可以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人称代词是起称代作用的词,常用的有我、我们、你、您、 你们、您们、他,她、它、它们、他们、她们、咱、咱们、人家、别人、旁人、自己、自家、自个儿、大家、大伙儿。人称代词的 语法功能是在句中可用作主语、宾语、定语等。指示代词的主要作用在于指称人、事物,在句中可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和表 示程度的副词、指示代词既有指别作用,也有称代作用,在句子中可以充任主语、定语和状语,有时可充当宾语。疑问代词是用来 表示疑问的词,它是构成疑问句的一种手段。问人用“谁”,问事物用“什么”“哪”,问方式和性状用“怎么”“怎么样”或“怎样” 问处所用“哪儿”“哪里”,问时间用“什么时候”“多会儿”,问数目用“几”“多少” 3.我、你、他(她、它)的特殊用法(除却第一二三人称、人称单数及复数) .单数人称代词“我”或“你”作定语时常用来代替“我们”“你们”。这种单数人称代词代替复数人称代词的用法多见于书面语,尤以信函、公文或新闻报导中用的较多。口语中有把“你们俩”说成“你俩”,但不如书面语普遍。 .有时说话人为了表示谦恭或有意不突出自己,可以用“我们”代替“我” .有时为了表示亲切,说话人可以把自己置于听话之中,用“我们”代替“你们” .“你”“他”也可以用来不确指说话的对方或第三者,而是指任何人。
.有两个不同的人称代词前后呼应,不确指某人,这种说法可以使语言简练生动。 4.咱们,咱:
.“咱们”和“咱”多用于北方口语,都是包括说话人与听话在内的人称代词。 .“咱们”VS“我们”:在北方口语里,“我们”一般来说只指说话人一方,不包括听话的一方,但有时包括双方。而“咱们”一般包括双方。不过“咱们”和“我们”的区别也不是很严格的。凡是用“咱们”的地方也可以用“我们”,但说话人用“我们”时,如果他所指的人不包括听话人的一方,“我们”不能改用“咱们”“咱们”也可以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单数或复数)以及除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第三者(他或他们)“咱们”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咱”有时候相当于“我”,有时相当于“我们”,有时又相当于“咱们”。这需要由语言环境来帮助鉴别,这样用的“咱”往往带有粗俗、随便的意味。 5.人家、别人、旁人:
.“人家、别人、旁人”都指称听话人和说话人以外的人。“别人”和“旁人”只能用于泛指,“人家”既可以泛指,也可以确指。 .人家:①泛指第三人称
②“人家”用来确指第三人称,所确指的人都在上文提到过。有时可与指人的名词(短语)连用,构成复指成分。
③“人家”还可以用来确指第一人称,指说话人自己。这种用法多为年轻的妇女们所常用,有娇嗔、亲昵的意味,只用于口语。
.别人、旁人用来泛指第三人称,多用于口语,还有“另外的人”的意思。“旁人”比“别人”的口语色彩更浓。 6.大家、大伙儿:
这是总括众人之称,用法为:①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内;②不包括说话人或听话人在内,有时还可以不包括谈话人双方在内;③ 放在“我们、你们、他们”等复数人称代词后边作复指成分。“大伙儿”与“大家”的意思用法都相同,区别只在“大伙儿”只用于 口语。
7.自己、自家、自个儿:三个用法相同。“自个儿”是北方口语,“自家”是南方方言。 .“自己”不是确指某一人称的代词,而是表示某人或某物的“自身”,对人而言也可理解为“本人”的意思。在
句中可单用,也可复指人称代词或指人、物的名词。
.“自己”可与其他人称代词或名词连用,人称代词或名词放在前边,“自己”放在后边,构成复指成分,强调某人本人或事物本身。 .“自己”也常常与其他人称代词或名词用在同一个句子里,称代处在主语位置上的人称代词,“自己”在句中充任宾语、定语等成分。当句子的主语表示施事者,句中的宾语或宾语的修饰语又与该主语同指一个人时,一般说来,不重复原来作主语的名词或代词,而用“自己”
.“自己”可以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充当状语,前面还可用“还、又、可、就、常常”等状语。“自己”作复指成分时,它的前面不能插入此类状语。
.“自己”有时可以代替第一人称“我”,一般用于较正式的口语。 .“自己”也可以泛指任何人。
.“自己”还可用来表示亲近的意思。 8.这、那:“这、那”可以单用,也可以和其他词类(如量词、数词、名词)连用。(指别或称代人、事物) .“这、那”单用时称代所要说的人、事物。必须注意:
①“这、那”在句中多作主语,而且多指事物。指人时,多用于“是”字句中,介绍人或物的场合。 ②“这、那”很少单独作动词的宾语,但有时可作介词的宾语。“这、那”后面加上量词后可以作动词的宾语。 ③“这、那”还可以代替短语或句子,特别是“这”,承前称代的范围很广,用处很大。 .“这、那”与名词或“数量词+名词”连用时,可以起对人、对事物确指的作用。其词序是:“这(那)+数量词+名词”“这、那”与不定量词“些、点儿”连用,构成“这些、那些、这点儿、那点儿”“这/那些”指代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这/那点儿”表示少量。“这、那”也可以与动量词连用。
.“这、那”在一个句子中,前后呼应,表示不确指,这种用法作主语或宾语都可以。 .“这、那”有时用在句首,起承上的连接作用。 .口语中,“这、那”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很高的程度。 9.这里(这儿)、那里(那儿):分别指称较近和较远的处所,“这儿、那儿”更加口语化。(称代处所) .单用时可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用法与处所词语基本相同。比如可用在“是”字句、“有”字句、存现句中作主语,也常用在动词“来、看、挂、到”等或介词“朝、向、往、到、在”后作宾语。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6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直接加在某些名词(多为表示人或具体事物的名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谁”的后面,表示处所。汉语里有些动词如“来、去、到、在、上、回”等,介词如“从、在、往”等,后面常常要带处所宾语。如果宾语不是处所词,而是人称代词或指人指物的名词时,后面一定要加“这儿、这里”或“那儿、哪里”,使之称为处所词语。 10.这会儿、那会儿:(称代时间)
“这会儿”有“这个时候”的意思,通常指“现在”或当前。前面加上表示过去或将来时间的词语也可以指过去或将来的某个时间。 “那会儿”是“那个时候”的意思,指过去,也可以指将来的某一时间,不能指现在。究竟是指过去还是指将来,要视语言环境而定。它们的用法与时间词语一样,可以作主语、定语、状语等。“这会儿、那会儿”可以单用,也可以用在某些词语后,表示某一确定的时间。 11.这么、那么:(指别或称代性质、方式、程度)
.这两个词的主要句法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方式或程度,在句中作状语。“这么、那么”用在形容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前时,多表示程度,用在动作动词前时一般表示方式。
.“这么、那么”也可以作主语、谓语、定语,称代某种动作或方式。作谓语的时候,“这么、那么”后面常加“着”。作定语的时候,不能直接加在名词前,后面要加上数量词,所指代的意义往往在下文交待,或不言而喻或不可言传。“这么、那么”还可以用在数量词语前,“这么、那么”重读,有指代作用。“这么、那么”轻读时,表示估计。 12.这样、那样、这么样、那么样:(指别或称代性质、方式、程度)
.这两组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可以指代性质、状态、情况,在句中可以作定语、谓语、补语以及主语、宾语。 .指代程度和方式,作状语。
.“这样”和“那样”并列实用时,表示虚指,常作定语或状语。 .“这样、那样”在句中可以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这样”用来承上,“那么”用来启下。 13.谁、什么、哪:
“谁、什么”的用法与其代替的名词完全一样,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哪”有两个读音/nǎ//něi/“哪”后往往带量词或数词。如同数量词后的名词可以省略一样,疑问代词和数量词或量词后的名词也可以省去。 “谁、什么、哪”应该注意的用法: ①“谁、什么”都没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谁、什么”可指单数也可指多数。“哪个”表示单数,多数时用“哪些” ②“谁”作定语时,后面一般要用结构助词“的”,表示领属关系,不用助词“的”的情况较少。“什么”作定语表示修饰关系,问事物的性质或种类时,一般不用“的”,表示领属关系时要用“的”“什么”后实际上省略了名词。如:“这是什么的声音?” ③“什么”单用时,可以代事物,也可以代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什么”作定语时,也可以修饰指人的名词,代姓名、职业等。“什么人”和“谁”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都是问人的姓名、职业、身份,但“什么人”不够客气礼貌。“他是你什么人?”是问“他”和“你”的关系,这时不能说“他是你的谁?” ④“什么”修饰“时候”“地方”等名词时,不用“的”,直接组成“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等短语,用来询问时间和处所。 ⑤“什么”与动词“为”连用组成动宾短语“为什么”,用于动词、形容词前或句首作状语,问原因、理由,也可以作宾语。 ⑥“哪”很少单用,单用时多作主语,起称代作用,可以替代单数的人或物,也可以替代复数的人或物。“哪”常与量词连用,用在名词前作定语,起指别作用。“哪”在年、月、天等前面可询问日期。“哪些、哪几个”表示复数。 14.哪里、哪儿:“哪里、哪儿”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哪儿”多用于口语。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询问处所,在用法上很接近处所词语,在句中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哪里”或“哪儿”问处所时前面多有介词,有时也可以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15.多会儿、哪会儿:这两个词只出现于口语,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都是用来问时间的。“多会儿”相当于“什么时候”“哪会儿”时“那会儿、这会儿”的疑问形式,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宾语。“多会儿”还可以作谓语,问日期,只见于北京话口语。 16.怎么、怎么样、怎样:为副词性疑问代词,即所谓“代副词” .怎么:
可以询问动作的方式 可以用来询问原因,也可以用在主语前,有时“怎么”只表示奇怪。
可以问事物的性状,用“怎么”询问性状时,后面要跟量词。在“怎么”与量词中可加“一”,也可不加“一” “不怎么+动词/形容词”表示不高的程度 .怎么VS为什么:
“怎么”问原因时含有明显的奇怪、惊讶、诧异的因素,而“为什么”的功能主要是问原因,可能包含奇怪的因素,但那不是主要的。因此,如果问话人只想知道答案,没有诧异成分时,只能用“为什么” .怎么样、怎样:
问动作的方式,此时“怎么”比“怎样”和“怎么样”更常用。 问性状:“怎么样、怎样”问性状常常用作谓语、补语。“怎么”也可以问性状,作谓语,但包含奇怪、诧异的成分。“怎么样、怎样”问性状时还可以作定语。“怎么”也可以作定语描写性状。 口语里“怎么样”比“怎样”用的多。 .描写性状时,“怎么”与“怎么样、怎样”的不同:
“怎么”没有“怎么样、怎样”更常用,用的范围不广。 “怎么”后面一定要有“一”和量词,“怎么样、怎样”后常有量词,可以没有“一”,有时也可以没有数量词。
“怎么样”有时不表示疑问,而表示说话人对某人或事物的看法或评价。在句中可作谓语、补语、定语,总是用否定形式“不怎么样”,意思是“不太好”“没达到某一标准”或“不理想”
17.几、多少: .“几”用来问“一”至“十“之间的数字,而“多少”可以问任何一个数字。但如果答案很明显在“十”以下时,以用“几”为宜。 .“几”与名词连用时,中间通常要插入适当的量词,而“多少”与名词连用时,其间的量词可有可无。“几”和“多少”也可以与动量词连用,但不能与不定量词“些、点儿”连用。
.“几”可用在“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等等位数前,而“多少”只能用在“亿、万、个”三个位数词前。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7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几”前可用疑问代词“哪”“多少”不能。“几”除了作数量代词外,还可用以表示不定的数量。“多少”有时也表示不确定的“量” 18.疑问代词的活用:
.表示反问。反问句中虽然含有疑问代词,但并不要求对方回答。句中有否定词时,一般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句中无否定词时,一般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哪儿、哪里”构成的反问句,有时不表示处所。口语里常单用一个“哪儿+呀”(哪呀)或迭用“哪里“(哪里哪里),表示否认,也是一种谦词,用于别人对自己褒奖时,但这种用法毕竟是对别人刚刚说的话的一种否定,所以通常只用于同辈人之间,晚辈对长辈用,会显得不够客气。 .表示任指(或泛指)
“谁、什么、哪、哪儿“等疑问代词还可以用来表示任指,比如“谁”可以指任何一个人,“什么”可以指任何一件东西。疑问代词这样用时,不要求回答,句中常用副词“都”或“也”与之呼应,有时句首还可以用“无论”“不管”等连词,更加突出其任指意义。疑问代词也可以用在介词之后,表示任指。
另一种表示任指的方式是用两个同样的疑问代词,前后呼应,指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物、同一种方式、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等。第一个疑问代词是任指的,第二个疑问代词表示的人或事物以第一个疑问代词为转移,与第一个疑问代词指称同样的人或事物。这种用法多见于复合句和紧缩句。疑问代词前不用“无论、不管”等词语。前后两个分句或两个短语之间有时用“就”关联。在用“谁”表示任指时,第二分句的“谁”可被一人称代词代替。 还有一种表示任指的方法是两个疑问代词用于同一单句,前后呼应,指不同的人或事物。
.表示虚指。疑问代词用于虚指时也不要求回答,它只表示不知道或说不出来或无须指明的人或事物。 19.VS各:
.“每”和“各”都是指组成全体的任何一个个体,但又涉及、关系到全体。
.“每”指的是全体中任何一个个体,着眼于所指事物的共性。在用“每”的句子里,一般要用表示范围的副词“都”“各”强调所指事物的不同点,侧重于逐指。
.“每”不能单用,一般也不能直接与名词连用,“每”和名词之间要用量词或数量词。“每”与表示时间的名词“年、日、天、分钟、秒”等可以连用,中间不用量词,这是因为“年、日、天”是名词,也是表示时间的量词。“每”与“月、星期、小时、人”等一起用时,中间可以用量词“个”,也可以不用。
.“各”可以单用,也可以和名词连用,但也是有限制的。名词为单音节时,“各”与名词中间不用量词,名词为双音节时,量词可用可不用。可以和“各”连用的名词多为表示组织、机构的名词。“人”也可以和“各”连用。有些名词不能和“各”连用,“各”与名词中间要用量词。能与“各”连用的量词也是有限的,常与“各”连用的量词有“个、种、样、类、条、位、门、届、项、级、界”等。
.“每”和“各”还可以单独修饰动词。 20.某:
.“某”可直接用在名词前面,指代不原意、无须说或说不出来的人或事物。“某”可以叠用说“某某”。有时“某”和名词之间也需用量词,如“某种原因。某项规定、某个事件”“某”还能与不定量词“些”连用,在名词前,也可以用数词或数量词。 .“某”也可以指不确定的人或事物。这种用法,通常只见于书面语。“某”还可以用在姓氏的后面指确定的人,这种用法也可以表示自称,如“我杨某”“某”的这种用法多出现在与人交谈的场合,表示说话人的一种自恃情绪。
第三章 数词和量词
1.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 2.数词包括基数词、序数词,基数词又包括整数、分数、小数和倍数。 3.整数的称数法:
.基数指数值,即数目的多少。汉语的基数词分系数与位数两部分。整数的系数词是: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两。位数词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汉语“万”以下按十进制计数法计数: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一万个万为亿。 .“十”以下的数目只用系数词来称数。“十”以上的数目,要把系数词与位数词结合起来称数,系数词放在位数词之前,个位数有“位”但没有位数词。位数与前面的系数是相乘的关系,不同位数(连同前面的系数)的数值是相加的关系。 .数目在“万”以上时,以“万”为单位,“万”位照读,“万”以上的位数和“万”以下一样,仍读作“十、百、千”,而不是“十万、百万、千万”“亿”以上的数目,以“亿”为单位,称数法与“万”以上的相同。 .汉语称数法是四位一级,位数顺序如下:个十百千、(一十百千)万、(一十百千)亿… .注意事项:①“1119,十位数的数词为“一”,称数时“一”略去不说。
②一个数列中间有空位(位数词前没有系数词)时,在一级之内不管空几位,都读一个“零”。但万级、亿级的“万、亿”仍要读出,不可空过。58012 ③如空位在后,不管空几位,空位后的部分都可略去不说,但“亿、万”等位数仍要念出。204000000 4.分数的称数法:分数通常的说法是“x分之x,前一个x表示分母,后一个x表示分子。3/10读作十分之三。分数前有整数时,读作“xx分之x。分母为100的叫百分数,读作“百分之x。分母为1000的读作“千分之x“分、成”是“十分之一”的意思。
5.小数的称数法:小数通常的读法是把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以后的部分只读系数词,小数点以前的部分与一般称数法相同,也可只读系数词。
6.倍数的称数法:倍数通常的说法是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倍”。倍数一般用在“大于”或“增加”的情况。要注意的是“是……倍”与“增加了x倍”的区别。ABx倍”是说A÷BxAB增加x倍”是说(AB)÷Bx“小于”或“减少”的情况一般不用倍数,而是用分数来表示。
7.概数的表示法:
.两个相邻的数词连用。连用的一般为系数词,通常数目小的在前,数目大的在后。“两、三”连用时有两种方式, “两三”或“三两”,但后者一般只限于“三两天”“九”和“十”不能连用表示概数。不连续的系数词也可以 连用,表示概数的有“三五”
.数词后加上表示概数的词语。主要有“来、多、把、左右、前后、上下”等。“来、把、成、上”比“左右、上下、以上、以下、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8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近、约”更口语化。
[] “来”表示接近前面数词所表示的数目,可能略多,也可能略少,相差不能太远,只用于整数。 A.“来”如在量词后,它限制整个数量短语,如“十来斤肉”。如果“来”在数量短语中间,它只限制前面的数词。 B“来”的位置。“来”用在名量词后,位置与名量词的种类有关。我们把名量词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示连续的量,可以再分析的,如度量衡单位“斤两尺寸”,表示时间的“年月天”,表示组织的“连排班”等。这类量词所表示的单位是由更小的单位组成的。另一类是表示非连续的量,不能再分割的,用个体量词表示,如“个、只、把”等。“来”与表示连续量的量词连用时,有两种位置:a.数词(只能是以0结尾的)+来+量词(+名词)b.数词(以1.2……9结尾的及10)+量词+来+名词。a.式中量词后的名词可省略不说。b.式中的数词以1-10为多,10以上的有时也可以,但比较少用。“来”与表示非连续量的量词连用时,只能位于数词后,数词只限于以0为结尾的,即a.式:数词(以0结尾)+来+量词(+名词)
C.当数字超过“十万”时,一般不在“万、亿”后边用“来”。如一般不说“一百三十万来人、十二亿来人口”,但可以在“万、亿”前用“来”,如“一百三十来万人、十来亿美元” D.“来”多用于口语。
[] “多”表示比前面的数词所表示的数目略多。其位置及用法与“来”一样:
a. 数词(以0结尾)+多+量词(各种量词)(+名词)
b. 数词(以1……9结尾及10)+量词(表示连续量)+多+名词
[] “把”与“来”的意思一样,但只能用在位数词“百、千、万”和某些量词之后,而且位数词或量词前不能用系数词,所表示的意思是“一”。如:百把人、万把亩、块把钱。北方多用“来”,南方多用“把”
[左右]也表示与实际数值相去不远,可略多,也可略少。“左右”要与数量短语一起使用,位于数量短语之后。当数值在“十”以上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表示年龄、日期,量词可以省去不说,后面可以加“左右”“左右”表示时间的概数时,既可用于时点,也可用于时段,但只能用于数量词表示的时间词语后,不能用在时间名词之后。春节左右 × 天亮左右 ×) [前后]只用于表示时间的概数,意思与“左右”基本相同,但只用于时点,不能用于时段。常用于表示时间的名词后,如春节前后。表示时点的数量词语后“前后”用的较少,可以说十号前后,不大多星期一前后、五月前后。“前后”不能用于表示时段的词语,如不能说三天前后。
[上下]其意思和用法基本与“左右”一样,但适用的范围有些不同。“上下”适用的范围窄,多用于年龄,“左右”则适用于各种量词。用于年龄时,“上下”一般适用于成年人,而“左右”可以用于各种年纪。
[以上]用在数词或数量短语后,表示大于该数值的概数。用法与“左右”基本相同。“以上”有时只起划定界限的作用,不表示概数。习惯上“x以上”的数目包括“x”在内。正式文书一般用“满x的”
[以下]表示小于某个数值的概数,用法与“以上”基本相同。习惯上“x以下”不包括“x”在内,正式文书一般用“不足x的” [] “成”只用于“百”以上的位数词前,表示达到一定的单位,包含有数目大的意思。“成千的人”…表示人多。“成”也可用于借用量词及准量词前,如成车的往外拉,成年的劳动。“成”还可以用在“倍”前,“成倍的增长“。
[] “上”也只能位于“百”以上的位数前,表示数目“够得上、达到”,也表示数目大的意思。(上万的人…)用“的”更加强调数目大。
11[] “近”用在数量短语前,表示“虽没有达到但接近” ,适用的量词很宽,一般用于说话者认为是较大的数目,如近三年、近千人。
12[] “约”用在数量短语前,表示与后面的数量短语所表示的数目相距不远,与“左右”近似。 “约”适用的数词、量词范围很广。
.“几、两”的活用:
[] “几”是疑问代词,有时并不表示疑问,而表示概数。“几”所表示的概数一般在“十”以内。有时“几”所表示的实际数值并不在“十”以内,说话者所以用它,是为了有意缩小数值(客气或其他原因)“几”还可以在数列中代替系数词,表示“十”以上的概数。
[] “两”活用表示概数的用法与“几”基本一样。但“两”一般多用于肯定的情况,“几”肯定、否定情况都能用。“两”因为也是个系数词,所以不能在数列中代替系数词。
8.序数词是表示次序的数词。汉语序数词的基本表示法是在基数词前加“第”。汉语在不少情况下用基数词表示序数。有些事物还有特 殊的序数的方法。年代、月份、日期、楼房层数、组织机构、等级(除头等、末等)、亲属排行等多用基数词表序数。子女排行为长子、次子…小儿子。基数词也可以用在量词后表示序数,多见于书面语:教科书(练习一、二),著作、论文(图一,注一),书籍(卷一)。天干地支也是一种序数。天干可用于成绩、剧中人物、等级、组织机构等。地支可用于时辰。天干地支配合起来适用可以用于夏历纪年。 9.VS两:
.用在量词前。量词为度量衡时,用“二、两”均可,但中国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分、亩、顷、合、升、斗、石、
钱、两、斤等)多用“二”,新出现的度量衡单位(米、公顷、公里、平方米、立方米等)多用“两”。一般量 词前用“两” .用在位数词前。“十”年只能用“二”“百、千、万、亿”位于数列中间时,一般用“二”,处于开头时,“百”前可用“二”,也可用“两”“千、万、亿”前通常用“两”
.称数序数、分数、小数以及基数的个位数,都用“二” .在“半、倍”前。在“半”前用“两”(两半儿);在“倍”前用“二、两“都可以(两倍、二倍) 10.俩:“俩”是两个的意思,为北方口语。一般能用“两个”的地方,都可以用“俩”。不能用“两个”的地方,也不能用“俩” 11.仨:“仨”是三个的意思,用法与“俩”基本一样,但没有“俩”常用。 12.半:数词“半”的意思是二分之一。前面无整数时,“半”用在量词前(半尺、半天)。前面有整数时,“半”用在量词后,后面再接名词,名词也可以省去(一斤半肉、两天半)“半”与数词、量词连用时,位置基本与“来、多”相同。 13.一:①数词“一”限定宾语时可略去不说。
②“一”表示分指时,有“每”的意思,后面一定还有一个数量短语。Eg.一天去一次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9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③“一”表示“满、整个”的意思,具有描写作用。Eg.一屋的人都醉倒了
④“一”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突然发生的、通常是一个短暂的动作或变化,后边一般有一个后续句,可能是一个动词短语或一个分句。Eg.他把门一关就走了。这样用“一”时,“一”后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一般已发生或完成,与时间无关。
⑤“一”还有一种熟语性的固定用法。Eg.写一手好字、做一手好活、练一身好本领
14.数词的活用:有些数词不表示实在的数目,而表示与数目有关的其他一些意思,这就是数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熟语性的,不少是成语。因此需要逐一去记,不能随意创造。
.单个数词的活用 [] 表示多:再三斟酌、一问三不知;表示少:三句话不离本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 表示多:九天云外、九霄
[] 表示种类繁多、齐全:十全大补丸、十全十美 [] 表示多:百感交集、百废待兴、百思不解 [] 表示多:千里马、千篇一律 [] 表示多:万箭齐发、万籁俱寂
.数词联合活用,多与其他词类交错使用 表示少:一知半解、一男半女、一鳞半爪 表示少:三言两语
表示杂乱无章:乱七八糟、七手八脚 表示频繁:三天两头、接二连三 包含贬义:说三道四、不三不四 表示多:千锤百炼、千头万绪 表示对比悬殊:挂一漏万、九死一生、千虑一得、百闻不如一见
15.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分名量词合动量词两大类。名量词是表示事物数量单位的词。动量词是表示动作或变化
次数的单位的量词。 16.名量词的分类: .专用量词 个体量词:也叫类别词,用于个体事物,这是汉语特有的。汉语表示个体事物的名词一般都要求有一个特定的量词与其配合不能随便使用。汉语的个体量词有一百多个,常用的有个....间…,不少个体量词与相应的名词在意义上有某种练习,如“条”一般用于长条状的物体,“张”一般用于能展开(或打开)的物体,“颗、粒”用于小而圆的东西,“个”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个体量词,可以用于很多个体名词前。一般来说一个名词通常只选用一个个体量词,也有的名词可以用不同的量词,量词不同表示的事物也有所不同。有的名词用不同的量词表示的事物每什么不同,可能指示地方色彩或语言风格的不同,如北方人说“一辆汽车”南方人说“一部”。个体量词前可以用指示代词:这张纸、那条河。
集合量词:用于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事物。集合量词前一般也可以用指示代词。 度量词:即度量衡的计算单位。长度-(市)分、(市)寸、(市)丈、丈、(华)里、厘米(公分)、米(公尺)、公里、海里;容量-合、升、斗、公升、石;重量-钱、(市)两、(市)斤、克、公斤、吨;面积-分、亩、顷、平方寸、平方尺、平方米、公顷;体积-立方寸、立方尺、立方米、立升、加仑、品脱。 不定量词:表示不定数量的量词有两个-些、点儿。“些、点儿”前一般只能用数词“一”。一般来说,“一些”比“一点儿”表示的数量要多。“些、点儿”前还可以用指示代词“这、那、这么、那么”“这么些、那么些”表示数量多,“这么点儿、那么点儿”表示数量少。 A.(一)些”的用法:可以用在名词前,表示不定量。“些”前可以用“好”表示“多”“些”后的量词多省去不用。[‘几’前也可以加‘好’表示‘多’,但‘好+几’表示的数目一般不超过‘十’,且‘好+几’后边一定要用量词。好些比好多口语色彩更浓](一)些”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和动词后,表示不太高的程度。表示程度时,(一)点儿”比“(一)些”更常用,且更口语化。表示程度的“(一)些”可以用于比较句。 B.(一)点儿”的用法:用在名词前表示事物的数量少;在祈使句或在“想、要”等能愿动词后,可以起缓和语气的作用,使说话更客气,(一)些”没这个用法。“点儿”前面除了可以用“一”外,还可以用“半”,表示的数量比“一点儿”更少。(一)点”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和动词后,表示程度,意思是“略微”。当与某一标准比较时,(一)点儿)”要放在形容词或者状态动词的后边,不要用“有”
C.“有(一)点儿”的用法:当不进行比较、用的又是负向形容词时,通常要把“(一)点儿”放在形容词或状态形容词前,(一)点儿”前一定要用“有”,即要说“有(一)点儿” 准量词:有些名词可以直接与数词连用,这时这些名词的语法功能基本与量词相同,这样用的名词叫“准量词”准量词主要有“年、星期、天、小时、分(钟)、秒;国、省、市、县”等。数词和准量词后必要时还可以用其他名词(eg.三年的时间)。大多数准量词与名词之间不能再用其他量词,但“月、星期、小时”前可以用“个”“国”的用法与“省、市、县”不同,可以说“两国”不可以说“两个国”,但可以说“东北三省”也可以说“东北三个省”“市、县”用法与“省”同。这时因为“省、市、县”可以单说,“国”不可以。
复合量词:复合量词是由两个以上的量词构成的,表示一个复合性单位的量词,eg.架次、人次、秒立方米 .借用量词
有些名词(多为表示容器的)可以临时用作量词,叫借用量词。Eg.三碗饭、两壶酒、一身衣服……借用量词有的可以儿化。有些名词有时可以与“一”连用,后面还可以加“的”表示“满”的意思,eg.一桌子(的)菜、一肚子(的)坏主意、一手(的)泥…… 17.动量词的分类: .专用动量词:
主要有次、下、回、顿、阵、场、趟、遍、番等。专用动量词不仅仅表示动作或变化的量,还包含某种词汇意义。动量词的使用不只与动词有关,还与相关的名词有关。
[] 表示动作的次数,一般用于(能)反复出现的动作。“次”是最常用的动量词。 [] 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一般用于短时间的动作。“一下”在动词后还有缓和语气的作用,不表示动作的次数。 [] 表示动作的次数,也用于(能)反复出现的动作,比“次”的口语色彩更浓。“回”还可以作名量词,用于“事情”eg.一回事 [] 表示动作的次数,一般用于吃饭、斥责、打骂等动作。 [] 表示一段时间,一般用于骤发的持续的时间比较短的情况。 [] 完整的进行一次为“一场”,多用于文艺表演及体育活动。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10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 一去一回为一趟。
[] 一个(套)动作行为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为一遍。 [] 多用于费时费力的行为。“番”前一般只能用数词“一”,口语钟较少使用。 .借用动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以及人体的四肢器官的名词,可以借用为动量词。Eg.砍了一斧子、切了一刀、咬了一口、看了一眼 18.数词单独使用的情况较少,常见的只有数字作为陈述对象的,这时数词可以作主语和宾语,eg.一加一等于二。数词有时可以作谓语,但必须是包含系数词与位数词的,eg.今天十五了。用作谓语的数词除了表示年龄、日期外,一般都是承前省略了名词。量词一般不单独作句子成分,当它作定语的时候是因为省略了数词“一”。这种省略了“一”的量词只能出现在宾语前,不能出现在主语前。数词和量词一般是连在一起使用,构成数量短语。量词或数量短语还可以用指示代词“这、那”和疑问代词“哪”,构成“指数量短语”。指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与数量短语基本相同。 19.由名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
.此类数量短语的主要功能是限制名词,充任定语。一般来说,数量短语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两高座楼)。如果个体量词后的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是可以再分割的,数词与量词中间可以插入“大、小”这两个形容词(一小条布、三大块蛋糕)。大多数表示不定数目的集合量词前也可以用“大、小”之类形容词。但数目一定的“打”及表示成对的“对、副、双”等集合量词前不能用“大、小”修饰。“厚、薄、长”等描写物体性状的形容词,有时可以用在某些名词前,插在数量短语中间,eg.一长排桌子。但可以这样用的“数+量+名”短语是有限的。借用量词因本来是名词,所以前面一般可以加形容词修饰语,eg.一满壶酒、三大锅汤。 .作主语或宾语。如果数量短语所修饰的名词已在上文出现,下文紧接着再提到该名词时,可以只说数量短语,这时数量短语具有了代替名词的功能,结果数量短语就成为主语或宾语了。Eg.我们去买衣服,我买了两件,小王买了一件。 .作谓语。
.由序数词构成的数量短语可以作状语。Eg.这是我第三次来中国。 20.由动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 .作动量补语:踢了两脚 .作状语:一把把我拉住
.动量词还可以作定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肯定句里,动量词作定语都出现在主语前,宾语前的动量词是补语(一顿打),能这样用的“动量名”短语不多。另一种是在“一……也/都+不/没……”这种话题对比焦点的句子里。Eg.我一次话剧也没看过。 21.数词、量词、数量短语重叠形式的语法功能: .数词“一”重叠,表示“逐一”的意思,作状语。 .量词的重叠:
名量词重叠表示“由个体组成的全体”,有“毫无例外”的意思,一般不用来分指全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应注意与代词“每”的区别,“每”既能分指“全体中的个体”,又能表示“由个体组成的全体”。重叠的名量词可以作主语(有时候是复指主语)和定语。重叠的名量词只能作主语的定语,不能作宾语的定语。表示时间的准量词重叠时,可以作状语(他天天做早操)“重、层”等量词重叠时表示“一层(重)又一层(重)”的意思,既可以做定语又可以做状语,既可以修饰主语,又可以修饰宾语。 动量词也可以重叠,也表示“毫不例外”的意思,多作主语。Eg.他家顿顿吃米饭。 .数量短语也可以重叠,作定语时后面要用“的”。能这样用的数词限于“一”Eg.一盘一盘的水果…重叠的“一”也可以省略,数量短语后不用“的”Eg.一件件往事。这种重叠形式没有前一种描写性强。这样用的重叠的数量短语,作用在于描摹,它描摹事件很多的样子,所描摹的事物必须是以个体(用集合量词时,事物是分析的群体)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因此它与“很多”的意义和功能不同。如果说话者的目的不在于描写,而只是一般的叙述事物多,就不宜用重叠数量短语这种表达方式。重叠的数量短语可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的方式,意思是“~接着~地”,也有形象化、个体罗列地作用(两个两个地走进教室)。重叠的“一”可以省略,“地”也可省略(天气一天天冷了)由动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一般也可以重叠,用法与由名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重叠式相同,其这种用法表示频繁多次的意思,也具有描摹的作用。 22.数量词的句法语用功能: .通指、单指、定指、不定指:
通指的意思是名词表示一类事物,可以采用“数量词+名词”的形式,但更常见的是用没有任何修饰语的单个名词。“一+量词+名词”一般不表示通指,如果表示通指,一般只出现在话题或主语的位置上。 单指的意思是名词表示现实存在的一个单个的事物,可以采用专有名词、代词、“数量词+名词”以及单个名词等等形式。但是用单个名词表示单指较受限制,这种名词表示的事物通常对说话人来说必须是已知信息,而且这样用时对语境也有要求。
定指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是确定的,特别是对听话人。说话人所以用定指形式,是因为他认为听话人能明确知道所指的事物是什么,能把该事物与其他同类事物区分开。定指的名词主要采用“指代词+名词”、代词、专有名词的形式。单个名词表示定指时,必须有清除的语言环境。而“数量词+名词”表示定指时,数量词后或者有其他定语,或者是已知信息,在后一种情况下,名词后边常常用“都”来总括。
不定指指,一个名词,虽然说话人知道其所指的事物是什么,但他认为听话人不能将该事物与其他同类事物区分开,因而对听话人来说是不确定的。不定指的名词多为“数量词+名词”形式。单个名词表示不定指一般限于存现句。
名词还有实指与虚指,有指与无指的区别。实指指现实中确有其物,虚指指该物在现实中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也是不确定的。有指是指名词表示的事物在话语中是存在的,否则是无指。“他在大学里当老师”的“老师”是无指。 .作主宾语的名词前用不用数量词的问题:
表示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名词与数量词的用法:
A.汉语的句子一般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也就是一个句子通常是从已知信息开始,而把新信息放在后边。所谓已知信息主要指听话人可以把它与同类事物区分开来的信息,所以是定指的。汉语的句子一般从已知信息开始,也就是一般从定指的名词开始,因此句首通常采用“指代词+名词”、代词、专有名词等形式。但是在实际语言中,可能全句都是新信息,没有已知信息,开头也必然是新信息,这时通常用“有”字句,将新信息放在“有”后面,以免使其处于句首。Eg.从前有一个老人,住在大森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11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林里。
B.但是汉语的句子也可以以表示不定指的名词开头。这种以不定指形式开头的句子,一般出现于叙述体,前边多有时间词语,而且多出现于通讯报道、童话故事一类带有书面语色彩的叙事中。在对话中,在议论、描写、说明性的句子中,一般不能用这种以不定指名词开头的句子。新信息一般放在句子的后半部,放在动词后,是不定指的,最常见的是“数量词+名词”形式。当然宾语的位置上也可以有表示已知信息的定指的词语,如专有名词、代词、“指代词+名词”等。
表示通指、单指的名词与数量词的用法:
[当说话人不能确定自己要买几本书、什么书时,“书”要用表示通指的单个名词,而不能用表示单指的名词形式“我去买一本书”] [我去买件衣服。“件衣服”是单指、不定指的,表示新信息,但说话人只买一件,买什么样子的他是很清楚的] [如果一个名词只表示一种职业,是系词的宾语,就是无指的,前面不能加数量词。只有为了描述人或物时,才可以加"一+量词"] 第四章 动词
1.动词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动词的语法特征有①在句子里主要作谓语,部分动词还可以作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和情态补语,动词有时可以作定语、主语、宾语(前面只能用谓宾动词)少数动词可充任状语;②动词一般都可以用“不”来否定,多数动词还可以用“没”来否定;③多数动词后可以用动态助词“着、了、过”;④多数动词可以带宾语。
2.动词按能不能带宾语以及能带哪类宾语分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两类。①及物动词主要指能带受事宾语(动作的接收者)对象宾语、结果宾语的动词。有些动词带宾语后表示使动意义,这类动词也是及物的。大多数及物动词的宾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如答话、有一定的上下文)等可以省略。“姓、叫、属于、具有、成为、等于”等也是及物动词,这些及物动词一般不能省略宾语。②不及物动词指不能带宾语和不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很多不及物动词可以带非受事宾语。不及物动词所带的宾语主要有:表示行为的处所;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表示存在、出现、消失的事物(即存现宾语)。有些动宾短语凝结的很紧,与某些语言中的一个词相当,eg.见面、握手、结婚….后面不能带宾语。有的动词包含几个意义,可能分属及物与不及物两类。 3.按动词的内容意义分,可分为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关系动词与能愿动词。
.动作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在动词中占多数,是最典型的动词,有下列语法特征:①一般可以重叠;②一般可以带动态助词“着、了、过”;③可以用“不”和“没”来否定;④可以带表示动量、时段的词语;⑤可以构成命令句,如“来!“走!”⑥可以用正反疑问句式提问;⑦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状态动词主要是表示人或动物的精神、心理和生理状态。如“爱、恨、喜欢、讨厌、希望、想(念)(心理)与“聋、瞎、瘸、饿、醉、病、困”(生理)等。状态动词与动作动词不同的语法特征是:①大多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但“病、醒”等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②不能构成祈使句;③表示心理状态的状态动词是及物的,表示生理状态的状态动词是不及物的。
.关系动词的词汇意义一般比较抽象,其主要作用是联系主语和宾语,表示主语和宾语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因此关系动词后往往出现宾语,大多数关系动词的宾语基本上是不可缺少的。 关系动词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是”;②“有”
③“叫(称谓义)、姓、当作、成为、像、等于”等,其主要语法特征是: A. 多用“不”来否定,偶尔可以用“没”来否定;
B. 除了“像”以外,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不能省略宾语; C. 一般不用重叠式,“成为、叫、等于、像”等根本不能重叠; D. 后面一般很少用动态助词“了、着” E.不能作“把”字句的谓语动词; F.不能构成祈使句。
.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一个封闭的类,数目有限,但意义复杂。能愿动词从语义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表示意愿和对情理、事理、主客观条件、价值的主观判断,一类表示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判断。 能愿动词的分类:表示意愿的:要、想、原意、肯、敢
表示对情理、事理的判断的:应该、应当、应、该、得(děi 表示对主客观条件判断的:能、能够、可以
表示准许、允许的:能、可以、可、准、许、得(dé) 表示评价的:配、值得
表示可能的:可能、会、要、得(děi、能 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
A. 绝大多数能愿动词能单独作谓语,这主要出现在答话中。在其他场合的能愿动词有时也可以单独作谓语。 B. 能用肯定、否定并列的方式表示疑问。
C. 可以受到某些副词的修饰(但不同的能愿动词能受修饰的情况不同) D. 能愿动词的宾语只能是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不能是名词或代词(某些熟语除外) E. 能愿动词不能重叠,不能带“了、着、过”等动态助词。 F. 能愿动词的主要功能是充任谓语(其后的成分是宾语),有时可以充任定语(应该的事多着呢,可不一定能实现)
包含能愿动词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A. 只要意义上允许,能愿动词可以连用。
B. 能愿动词的宾语可以是否定的结构,否定形式的能愿动词也可以带否定的宾语。(不)配、(不)值得”后不能用否定宾语,这是意义决定的。
C. 能愿动词的宾语包括它后面所有的词语(语气词除外)。有时能愿动词的宾语本身又是一个动宾结构。能愿动词的宾语中的动词,其受事也可以位于句首成为话题,也可以用“对于、关于”等引导作状语。 D. 关于状语:a.能愿动词本身可以有修饰语,但一般限于副词。
b.能愿动词不能用于由介词“把、被”构成的状语之后,但能愿动词的宾语可以包含由“把、被”等构成的状语。能愿动词前一般还不能用描写性的状语或由“跟、给、向”等介词构成的状语。
12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c.包含能愿动词的句子,整个谓语也可以有状语,一般是表示时间、处所、目的或由“对于、关于”等构成的状语,状语可以位于能愿动词前,也可以位于句首。
d.能愿动词的宾语当中也可以包含状语,包含什么样的状语与充任宾语的词的词性有关。如中心语是动词时,其状语与一般动词谓语句的状语一样,既可以是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对象的词语,也可以是描写性的词语。如果宾语由形容词或主谓短语充任,宾语中能包含的状语就有限了,只能是表示时间、范围、语气等的限制性状语。
e.在一个句子中,能愿动词的状语、整个谓语的状语以及宾语所包含的状语,各司其职,不能随意调换。有些词语既可以作全部或能愿动词的状语,又可以作谓语动词的状语,但位置不同,作用不同,使用的场合或表达的意思就不同。(你能明天走吗?VS你明天能走吗?)状语在能愿动词前,表示动作者在何时、何地(或为何目的等)有什么意愿或可能做某事,状语谓语能愿动词后则表示动作者打算或可能在何时、何地(或为何目的等)做某事。
4.按所带的宾语分类,动词可分为:
.体宾动词:只能带体词(名词、代词、数量词)宾语的动词,这是大量的。
.谓宾动词:只能带谓词(动词、形容词)宾语的动词。Eg.进行、加以、开始、希望、从事、受、敢于、企图、觉得…有的动词既能带体词宾语又能带谓词宾语,eg.记得、通指、肯定、表示、研究、准备、同意、看(见)、听、引起…
.可带主谓短语宾语的动词:有些动词的宾语可以是一个主谓短语,很多可以带主谓短语宾语的动词也可以带谓词短语宾语,如希望、觉得、怕等。可以带主谓短语宾语的动词,有时宾语超过一个句子,甚至可以是一个段落。
.双宾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的动词。如给、教、送、交等。
5.按照动作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将动词分为持续性动词和非持续性动作动词。持续性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可以持续、可以反复进行的,后 边可以用“着”,一般可以重叠。非持续性动词表示的动作是不能持续的,往往一发即逝,后面不能用“着”
6.动词还可以分为自主动作动词和非自主动作动词。表示动作者可以控制的动作的动词叫自主动作动词,自主动作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一般是动作者有意进行的。自主动作动词可以构成祈使句。表示动作者不能控制动作的动词叫非自主动作动词。非自主动作动词不能构成祈使句。
7.下列情况下动词可以单独进入句子,后面不带表示语法意义的助词或补语: .叙述将要发生的(未完成动作,祈使句也属于此类情况。
.叙述一种经常性的或没有确定时间的动作,文章的标题以及标语口号也属于这种情况。
关系动词、表达感情的动词或动词前有能愿动词时,动词或动词加上宾语,都可以成句。
动作动词在疑问句和祈使句中,在回答问题时,单独构成句子比较容易。但在陈述句中,则需要有表示时间的名词、副词等等。 .说明或描写一种状态,而不是叙述动作、事件、状态的发生、完成或实现,谓语多为状态动词或由四个字构成的固定短语,一般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其他书面语中。实际上在这样的句子里,动作的发生也没有确定的时间。汉语的四字短语具有极强的成句功能,特别时在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说话者表达的重点是说明事实、介绍情况,而不在于叙述动作的进行,这时表示动作事件的词语并不一定按时间顺序排列,也就是说,这种句子并不是叙述按照时间发生的动作、事件,而好像把动作、事件平列起来,这种句子多由几个分句组成。因为标题是文章内容的概括而不是叙述性的句子,所以标题中也通常没有“了”
.下列动词后一般不能用动态助词“着、了、过”或补语(但句末可以用动态助词“了”
关系动词“是”“作为”等
表示使动意义的“使、叫、让”等 能愿动词
“觉得、显得、以为”等动词不能用动态助词和补语;“知道、认识、明白、承认、有”不能用补语,通常也不用动态助词,但表示“由不知道到知道”“由无到有”这一改变时,可以用“了”
8.动词的重叠是指汉语的动词可以重叠起来使用,重叠的动词表示一定的意义,并具有特别的表达功能。 9.动词重叠的方式:
.单音节动词重叠时,第二个音节(即重叠的部分)读轻声,即“A·A”式。如果动词是第三声,那么第一个音节变为第二声。单音节动词重叠式之间可以加“一”
.双音节动词以词为单位进行重叠,即“ABAB”式,第一个音节重读,第三个音节次重,第二、四音节轻读。 10.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或进行的次数少,即表示“少量”。如果动词表示的是持续性动作,重叠后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如果动作表示非持续性的、但可以反复进行的动作,重叠后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少。 11.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
.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与动作发生的时间有密切关系。
.用于动作未发生——未然时,动词重叠的主要作用是缓和语气,是委婉的表达主观冤枉的一种方式,这是动词重叠最常见的用法。用在表示冤枉的“想、打算、希望”等动词后的动词重叠形式也有这样的功能。动词重叠之所以有这样的功能,是因为它表示“少量”这样一种语法意义,说话人用动词重叠形式来表示自己请求、命令、愿望,表示事情不是很费时费力,似乎是不难做到的,从而使对方容易接收,而且由于重叠的动词读轻声,所以可以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当未发生的动作是比较随意的、不是那么严肃的时,通常也只用动词重叠式。动词重叠形式后加上“看”,包含尝试的意思。 .用于已然的动作时,重叠的动词之间往往加“了”,所表示的动作持续时间一定很短,一般用于两种情况:

有一些人体动作可以表示大家公认的特定的意思,如摇头表示否定或惋惜,点头表示肯定、称赞或打招呼,拍肩膀表示关系亲密,皱眉表示不满意,耸肩表示无可奈何,挠头表示没有办法,努嘴、用手指有指示作用,眨眼睛表示困惑不解,伸舌头表示不好意思,等等。即通常所谓的体态语、身势语。这些动作一般持续的时间都相当短,动词重叠式是表达这种动作最常见的方式。 用于一个持续时间不会很长的动作,这样用的动词重叠式,所表示的动作也有比较随意的意味。表示已然动作时,如果动作须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13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经过一个过程才能完成的,就不能用动词重叠形式。不是短时的动词也不能用动词重叠形式。
.重叠动词可以表示经常性的或没有确定时间的动作,这样用时,句子往往有“轻松、随便”的意味,常常是几个句子连用。动词重叠的ⅲ和ⅳ的两种用法,因其功能不是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或进行的次数少,所以前边可以用表示时间长的状语。 12.可重叠动词的性质:一个动词是否可以重叠,主要取决于该动词本身的性质。而且语言环境不同,表达功能不同,可以重叠的动词
也不完全相同。
.总的来说,可以重叠使用的主要时动作动词,而且主要是持续词性动作动词和自主动作动词。持续性动作动词如“看、笑、歇、等、摇、拍”等,也是自主动作动作。有些动词一般表示非自主动作,用重叠形式时,表示的则是一种可控制的自主动作。“哭”一般来说是一个非自主动作,但“让我哭哭吧”的“让”使哭成为了自主动作。“醒”也是不能控制的,只有在叫醒一个人,“使之醒”的时候,才可以用重叠形式。类似的还有“咳嗽”。非自主动作用词不能重叠。 .包含尝试意义时,有些非连续性、非自主动作动词也可以重叠。
.有些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可以有动词重叠的用法,往往包含致使意义。
.口语中常用的动词可以重叠的多,单音节动词可以重叠的多,书面语动词以及双音节动词可以重叠的少。动词重叠形式也主要出现在口语中,书面语中较少使用动词重叠形式。 13.动词重叠的句法特点:
.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的动词,不能重叠使用。动词用了“过、着”等动态助词后,也不能重叠。 .重叠的动词一般作句子的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和宾语。重叠的动词一般不作状语和补语。
.重叠动词很少用否定形式,否定的用法多出现于下述两种情况:在疑问和反问句中,这种用法有埋怨的意味;在表示假设、条件的紧缩句中。
14.动词的其他叠用方式: .VV去”式:
动词可以和某些趋向补语构成叠用形式,表示动作反复或交替进行,如“来、去”;也可以是两个同时发生的、意义相关的动词与“来、去”一起用(摇来摆去、推来挡去)。动词后加上“过来、过去”:走过来走过去、说过来说过去。 .V1V1V2V2”式:
有些动词可以按照此形式重叠使用,如“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有时意义相关的两个词也可以这样用,如“磕磕拌拌、嘻嘻哈哈”等。动词这样用时,形式与功能都很像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后面常常有“的”;作状语,后面常常有“地” 15.动、名兼类词有以下几种:
.有些动词既可表示一种动作行为,又可指称一种具体事物,词义关系密切,前一种用法是动词,后一种用法是名词。这类动词主要有:摆、包、堆、点、垛、组织、统计、 主编、展览、检讨、领导、声明、通指等。
.有些动词有时可以受数量词以及表示事物的性质、数量的形容词(eg.好、大、多等等)修饰。动词这样用时,就不再具备动词的语法特征(如不能用“不”否定,不能带宾语,不能用动态助词“着、了、过”等),而成为名词,即此类动词兼属名词。如:爱好、爱护、保障、部署、表演、创造、抗议、考察、揭发、转折、作用、预感、援助、舞会、启发、飞跃、警告…… 16.能愿动词分述:
.[] 表示有做某事的意愿。表示否定意愿时北方人不用“不要”,而用“不想、不打算”。南方人可以说“不要”
表示事实上或情理上的需要,有“应该、须要”的意思,多用于未然的情况。
表示“可能、会”的意思,但语气比“可能、会”更肯定,表达否定的意思用“不会、不可能”
用来表示一种看法、估计,用于比较句。 “要”还有很多意思和用法,如表示“索取”“要求”(动词)“将要(副词),表示“如果”“要么”(连词)的意思等。 .[] 能愿动词“想”表示“愿望、打算”。与“要”相比,“想”表达的是一种意志,在语义上要强的多。因此“要”前可以加上“一定、非……不可”这种表示强烈愿望、意志的词语,“想”则不然,可以加上表示程度浅的“有(一)点儿”。但是“很”只能用在“想”前。“想”还用作动词,意思是“思念、思索”
.[原意]表示主观愿望,有“乐意、喜欢”的意思。 .[] 表示主观愿望,有时包含“做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的意思。
表示把有利的事情、条件斤两让给别人,在陈述句中多用否定形式,可以说“自己不肯……” 表示同意别人的要求。
.[] 表示有胆量、有勇气做某事;表示有把握作出某种判断。
.[应该、应当、应、该] 表示事实上或情理上的需要,已然、未然的情况都可以用。 表示估计或推测,也是建立在第一项用法的基础上。
“应该、应当”的用法基本一样,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后边可以用主谓短语作宾语,可以用于书面语,也可以用于口语。“应”和“该”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也不能用主谓短语作宾语。“应”多用于书面语,“该”多用于口语。
.[děi]①表示情理上或事实上需要,“应该”语气更肯定,而且更口语化。表达否定意思时用“不用、不必”口语中可用“甭”
②表示估计、推测,在语气上比“会”更肯定。在陈述句里,表达否定意思用“不会、不可能” .[能、能够] 表示主观上具有某种能力。 表示具备某种客观条件。
表示情理上许可,多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 表示“准许”,多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在陈述句中,第③④二义的肯定形式用“可以” 表示估计。
表示善于做某事。 .[可以] 表示主观上具有某种能力。
表示具备某种客观条件。上述两义在陈述句中,否定意思用“不能”或可能补语。 表示情理上许可。在陈述句中表达否定意思时,用“不能”。单独回答问题时用“不行、不成”
14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表示“准许”。在陈述句里,表达否定意思是,可以用“不可以”,更常用“不能”,单独回答问题时用“不行、不成” 表示“值得”的意思,否定时用脑“不值(得)
.[准、许]表示“准许”的意思,在陈述句中多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用“可以”
xi.[dé]表示“许可”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在陈述句中一般只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形式用“可以”“不得不”的意思是“只
好”
xii.[] 表示“有资格”的意思,前面常常有“只、才、最、不”等副词(疑问句除外),多用于口语。 xiii.[值得]表示“有价值”的意思,否定式可用“不值得”,也可用“不值” xiv.[可能]表示客观的可能性,一般只用于未发生的动作或虚拟的情况。“可能”也用作名词,意思是“可能性”,也可以用作副词,表示“也许、或许”的意思。
xv.[] 表示经过学习而后具有某种能力。“会”VS“能”“会”表示学而后能,不需要学的,只能用“能”,不能用“会”。表示某种效率时,用“能”
表示可以实现,已然、未然的情况都可以用。“会”还用作动词,表示“善于做某事”
第五章 形容词
1.在各个词类里,形容词的构成方式最为多样。形容词由以下四种方式构成:①单音节形容词;②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③带词缀的 形容词;A.由一个音节的重叠形式构成的后缀,B.由两个不同的音节构成的后缀,在形容词与后缀之间还有“里、了、不”之类的 嵌音,嵌音都读轻声,此类后缀具有厌恶的感情色彩;C.前缀(稀巴烂、滴溜圆);④由一个名词语素或动词语素与一个形容词语素 构成的复合形容词。名词或动词语素所表示事物与形容词语素的意义有一定的联系:雪白、滚热、笔直。
2.按照能在句子中充任什么成分,可以把形容词分成一般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我们把既能做谓语又能做定语的形容词叫做一般形容词,绝大多数形容词属于一般形容词。一般形容词通常可以作定语、谓语、状语、补语以及主语、宾语,多数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非谓形容词指只能修饰名词(一般后面不用“的“)作定语,不能充任谓语、补语等成分,有些语法著作把此类形容词叫做区别词。 还有少数形容词如“多、少、够”等,一般只能作谓语、补语,不能单独作定语修饰名词,“多、少”作定语时要与副词结合,后面不必加“的”eg.很多书。“够、对、错”通常不作定语,但可以作谓语和补语。 3.非谓形容词VS一般形容词:
.非谓形容词只能作定语修饰名词,不能作谓语、状语、补语等,还可以构成“的”字短语,这类“的”字短语可以作宾语。 .非谓形容词要用“非”而不是“不”来否定。
.非谓形容词多不能用“很”修饰,但“个别、主要”等可以用“很”修饰。
.目前出现的新的非谓形容词使用范围很窄,只用来构成科技名词或科技名词短语。
4.按照表达功能,形容词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性质形容词通常表示事物的性质,包括单音节形容词和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其进入句子时,句法上有很多性质。状态形容词形式比较复杂,功能上主要是描写性的,表示事物的状态,包括带词缀构成的形容词和一个名素或动素与一个形素构成的复合形容词,以及形容词的重叠形式。
5.我们把“大、长、粗、厚、高、胖、热、好、积极、美、聪明、快、熟”等称为正向形容词;把“小、短、细、薄、矮、瘦、冷、坏、消极、丑、笨、慢、生”等称为负向形容词。在比较句中,用“没有”表示比较时,通常只用正向形容词,但表示天气“冷热”以及表示人体“胖瘦”的没有这个限制。在与表示状态意义的趋向补语连用时,也会因形容词的方向性不同而不同。 6.形容词的主要语法特征有(可与动词相区别)
.性质形容词一般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带词缀的形容词以及由名词、动词语素+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本身包含程度意义,所以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有些形容词有时可带宾语(表示使动意义),这时这些形容词就兼属动词类了,这是形容词与动词的兼类现象。 .单音节以及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和由动词、名词语素+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形容词所表示的意义与动词重叠形式不同。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重叠的方式(AABB)也与动词不同。 7.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作定语:
性质形容词直接作定语(不用“的”)是有条件的。在不用“的”的“形名”短语里,哪些形容词和哪些名词配合是有限制的。这种限制没有语义或语法的根据,是在长期语言实践中由于经常组合凝结成的,是习惯性的,因此对学汉语的人来说,不用“的”的“形名”短语是需要逐一去记的。

性质形容词如果加上程度副词或重叠起来,后面再用“的”与名词搭配就很自由了。而有些性质形容词包含不止一个意义,即在与不同的名词组合时的意义可能不同,eg.老工人、老朋友、老同学。这种由同一形容词构成的“形名”短语,在其他语言中有时用不同的形容词表达,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状态形容词作定语时,都要用“的”,只要语义能够搭配,与名词的结合是自由的。 在口语中,形容词更常作谓语,在书面语或正式的口语中,形容词常作定语。 .作谓语:

性质形容词单独作谓语一般只能用于对照、比较的情况,这是因为汉语的形容词本身包含比较的意思。在没有对照、比较意味的句子里,只用一个性质形容词作谓语,会使人感觉句子不完整,所以要在形容词前加上程度副词“很”,这里的“很”表程度的意思很弱,在形容词前加上其他副词或其他成分也可以,eg.外边风特别大。/他哥哥非常聪明。
在状态形容词里,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带词缀的形容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但后面要用语气助词“的”。由动词、名词语素+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一般可以单独作谓语,这类句子往往作为一个分句,出现于复句中。Eg.街上漆黑,…… .作状语:

性质形容词大都不能单独自由的作状语,只有“多、少、早、晚、迟、快、慢、难、容易”等可以单独作状语。有些单音节形容词虽然可以单独作状语,但有很大限制,只能修饰个别的词。如“轻”一般只修饰“放、弹”等。类似的短语如“高举、高喊、紧握、粗通、粗看、静听、怪叫、重创”等。双音节形容词在口语里很少单独作状语,多采用重叠形式。有些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只出现在书面语中,eg.愉快地生活、激动地表示……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15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状态形容词有些可以作状语,后面一般要用“地” .作补语:
性质形容词可以单独作结果补语:看明白、晾干。
各类形容词都可以作情态补语,其限制基本与作谓语的情况一样。即性质形容词单独作情态补语有比较、对照的意味。性质形容词作一般的描写性的情态补语时,后面要用“的”
由名词、动词语素+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可以单独作补语,eg.站得笔直、涨得通红
.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作主语时,对谓语动词有要求,谓语动词必须是:①某些系词,如“是、像”;②“使、让、叫”一类表示致使意义的词;③能愿动词;④形容词。
8.形容词的重叠:
.单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
AA式重叠。在口语中,有些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第二个音节可以儿化,念第一声并且是重音所在。在庄重正式的场合或朗诵非口语化的文学作品时,重叠的音节不儿化,也不变调。

重叠形式的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补语时,表示程度深;作定语时一般不表示程度深,但描写作用很强,而且包含喜爱的感情色彩。两个语义相关的单音节形容词有时可以对举后重叠,有不整齐划一、纷繁不一的意思,eg.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些词语形式上与形容词重叠式类似,但实际上是一种熟语,如“多多少少”意思是“或多或少” .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
双音节性质形容词有两种重叠形式:AABB式和AAB式。 AABB式(完全重叠式),在口语中第二个音节可念轻声,第三音节念第一声,第四音节也念第一声,儿化并且是重音所在。在正式场合,第一音节重读,第二音节为轻声,第三四音节正常。双音节形容词的完全重叠式作状语、补语时,也表示程度深;作定语时描写作用更强,表示程度的作用不明显;作谓语时取得了单独作谓语的资格,同时具有描写作用,这种句子也多作为分句出现于复句中。有的双音节形容词只有完全重叠式,没有基本式,如:大大咧咧、病病歪歪。 AAB式(不完全重叠式):重叠时声调不变,重音在第一音节上,第二音节(嵌音“里”)读轻声,第三四音节次轻,有时重音可落到第四音节上,使语气更重些。不完全重叠式含有厌恶、轻蔑的意味,能这样重叠的只限于包含贬义的形容词。 .由动词、名词语素+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的重叠:ABAB式,一般包含程度深的意思。
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重叠。能重叠的多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单音节形容词不能重叠的多些,单音节形容词和名素、动素+性素构成的形容词绝大多数都可以重叠。 9.形容词的兼类:
.形容词兼副词:有些形容词在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时,意义有所改变,语法功能也与副词相同,这时应属于副词。主要有:直(不断地)、怪(很、非常)、老(总是)、全(都)、白(徒然)、光(只、单)、快(时间接近)、偏(只有、就)、死(不灵活、程度高等)早(很早以前)、真(的确、实在)、干(徒然)。这些副词都只用于口语。
.形容词兼动词:形容词如果能带宾语(常表示使动意义或能按动词的重叠方式重叠(ABAB式,表尝试、短时等义,就兼属动词。 能带宾语,能按动词重叠方式重叠并有形容词重叠式的:红、温、匀、晃悠、明白、麻烦、冷淡、端正、横、省、累、饿、多 能带宾语,能按动词重叠方式重叠,无形容词重叠式的:习惯、充实、清醒、健全、普及、滋润、孤立、讲究、公开、缓和、挤 能带宾语,不能按动词重叠方式重叠,但有形容词重叠式的:厚、乱、黑、脏、多、少、苦、死、破、哑、勉强、模糊 能带宾语,不能重叠的:聋、瘸、瞎、对、错、差、涣散、焕发、坚定、固执、讨厌、忠诚、便宜、松懈、冤枉
不能带宾语,能按动词重叠方式重叠,并有形容词重叠式:高兴、热闹、安静、凉快、轻松、唠叨、痛快、舒服、漂亮、干净 .形容词兼名词:当形容词能指称一个具体事物或具有名词的某些语法特征(能受数量词和表示性质、数量的形容词修饰)时,就兼属名词类。这种兼类的形容词数目有限:横、竖、苦、规矩、秘密、便宜、保险、方便、热闹、困难、痛苦、烦恼
第六章 副词
1.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常用来说明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所涉及的范围、时间、程度、情态以及肯定 或否定的情况,有时也用来表示两种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之间的关系。 2.副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
.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充任状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整个句子,也可以修饰能代替动词、形容词的代词“这样、那样、这么着”等。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短语)、数量词(短语)。但是当这些词语作谓语时,则可以受表示时间、范围等方面的副词修饰。少数表示范围、否定的副词,有时可以限制名词(短语)、代词或数量词。 .副词一般不受另一个词的修饰。
.副词不能单独成句,一般也难以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也许、一定、别、差不多、当然”等能用来回答问题,这种副词单独回答的句子多见于口语。
.有的副词还可以充当补语,但只限于表示程度的“极、很、坏、死、透”等。前面的词语为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 .有的副词在句中可以起关联作用,常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也可以连接两个短语或分句。 用单个副词关联的:说干就干。死也不投降。
用两个相同的副词关联的:那座楼又高又大。我越学习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少。 用两个不同的副词关联的:再困难也不怕。非学会不可。
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连词或介词关联的:不管多困难也得学会。刚来中国时,我连一个汉字也不认识。 3.副词的分类(按意义分)
.表示时间的:刚、刚刚、已经、曾经、早、就、早先、正、将、永远、从来、随时、老、总、忽然…… .表示范围的:都、全、统统、一共、独、仅仅、只、一概、净、一味、单、光……
.表示重复、频率的:又、再、还、也、屡次、再三、常常、经常、时常、往往、不断、反复…… .表示程度的:极、很、挺、怪、太、非常、多么、几乎、尤其、过于、比较、可……
.表示语气的:可、幸亏、多亏、难道、何尝、居然、究竟、到底、大约、也许、倒、明明、敢情…… .表示肯定的:不、没(有)、一定、准、未必、必定、必然、未、别、莫、休、勿……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16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表示情态的:显然、已然、仍然、逐步、逐渐、渐渐、亲自、擅自、百般、毅然、互相、特地…… 4.[]
.[]主要表示范围,用来总括它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在句法结构上是状语,修饰它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所限定的事物没有例外的发生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或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在[]总括的内容不确定时,可以靠语言环境或说话人的逻辑重音来确定。副词[]在句中应该放在它所总括的词语后。 .副词[]常用在下面几种情况,有时候[]甚至是不可缺少的:
句子的主语为复数事物,要突出“全部”的意思时,谓语中常用“都”[]也可以总括介词的宾语。有时[]所总括的词语可能省略了,没有在[]前面出现。当[]总括的名词都充任话题的时候,[]字必不可少。

句子里有“每、各、所有、一切、全部、这些、那些”以及“随时、到处、任何”等类词语时,谓语中一般都要用“都”与之呼应。名词或量词重叠使用时,含有复数的意思,谓语里也要用“都”

句中有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哪儿、哪里、怎么”等时,谓语中要用“都”或“也”与之呼应。这时“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表示周遍性的意思,不是单数。

句中有“无论、不论、不管”等连词时,谓语或第二个分句中要用“都”与之呼应,这也是因为“无论”等涉及的不是一种单一的情况。常见的格式是“无论(不论、不管)……都/也”
由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儿、哪+数量词、哪+几+量词”构成的疑问句常用“都”“都”轻读。这时“都”要放在谓语动词前,总括后面疑问代词所询问的内容。回答这类问题时,不能都用“都”。这些问句之所以用“都”,是因为问话人假定答案不是单数,如果不用“都”,就不足以表示出这种假定,从而会引起听话人的误解或不快,但是“都”又不能放在所总括的名词(在句末)后。答句中所以不再用“都”,是因为“都”前的名词等是单数。在口语里,“都”有时直接用在疑问代词前,eg.今年暑假都谁想回国探亲? .[]的其他用法: 常与介词“连”副词“甚至”数词“一(+量词+名词)”搭配使用,出现于句子的话题对比焦点后。常见的格式有“连…都…”“甚至…都…”“一…都…”。有时,只用一个副词“都”,也表示同样的意思。“都”前也可以是数量词(短语)“都”也可以出现在话题对比焦点后。 表示“已经”的意思,“都”轻读,句尾用“了”“都”后可以有“快、快要”等时间副词。“都”后可以是数量短语。 5.[]
.“只”是一个表示范围的副词,它的基本作用是表示“限定”,在句法上它修饰后面的动词(短语),在语义上,限定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或其所涉及的事物的范围。 .“只”限定动词的宾语,一般情况下,“只”总用在主语后,谓语动词前,在语义上可指向动词后面的宾语。“只”在语义上可以指向介词的宾语,也可以指向宾语的定语。
.“只”限定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这种用法又分为三种情况:
①“只”用在谓语动词前,后边通常有一个语义相关的否定句,对前一分句的意思进行补充。 ②句中有能愿动词,“只”用在能愿动词前,限定能愿动词及其后边的词语。
③有时,前一分句用否定形式,后一分句的“只”限定一个范围,对前一分句进行补充。 .“只”与数量词连用时,表示数量少,“只”仍然要用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不能与数量词直接连用。
①“只”限定宾语前数量定语。Eg.我只买了一条鱼。
②“只”限定动词后的时量补语、动量补语或数量补语。Eg.我们只见过一次面。
③“只”前有表示时段的时间词语,后有一般的数量词语,或时间词语在后、一般数量词语在前,这两种句式所表达的语义不同,“只”修饰谓语动词后的数量词语,表示数量少、时间短。 ④有时,“只”可以直接用在名词短语前。这种用法是有条件的,要求名词短语是句子的谓语,或是主语;名词短语作宾语时,不能这样用。“只”的这种用法与“只有”相当。
.“只”用在双宾语句里,在句法上修饰动词,但语义指向比较复杂,需要靠上下文、语言环境和句子的逻辑重音来确定。 .“只”用在兼语句里,有两个可能的位置:用在第一个动词前,或用第二个动词前,“只”在句中的位置不同,语义指向也不同。“只”用在第一个动词前时,它的语义指向可以是第一个动词后的兼语,或第二个动词,或第二个动词的宾语,视重音而定。“只”用在第二个动词前时,语义指向第二个动词的宾语。
.“只”用在连动句中,可放在两个位置上:在第一个动词前,或在第二个动词前。在第一个动词前时,“只”语义指向动词宾语;在第二个动词前时,语义可以指向动词,也可以指向宾语,也可以是宾语的数量定语。在谓语比较复杂的句子里,“只”的语义指向也较复杂,在运用和理解时须加以注意。 6[]
.“最”是表示程度的副词,意思是“极端、超过同类事物”,常用于比较。“最”可以用在形容词、能愿动词、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喜欢、恨、可怜等)的前面,“使、让、叫”等动词前也可以用“最”“最”在句中作状语,所比较的事物有时并不出现。 .“最”也可用于不与其他事物比较的情况,后面多为“高、低、大、小、长、短、快、慢、早、晚、多、少、粗、细、冷、热”等形容词,“最”表示在性质、状态、时间、数量等方面的极点,常用于估计或提出某种限制。由于“最”含有达到顶点的意思,可以用在某些方位词的前面,表示方位的极点。 7[]
“更”是程度副词,用于事物自身发展各个阶段的比较或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表示比基准的程度或情况又进一层。“更”多用于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前,作状语。“更”还常用于“比”字句中,比较句中用“更”时,是先肯定某一事物已经具有某一性质状态。“更”后可以用否定副词。 8[比较]
“比较”是程度副词,表示具有一定的、不太高的程度。非常冷>很冷>>比较冷。“比较”不常常用于比较,而只表示具有一定的、不高的程度,后面一般不能用否定副词,如不能说:今天比较不热。 9[稍微]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17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稍微”也是程度副词,表示程度不高,可用在形容词(短语)、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短语)前作状语。在形容词或动词后一定要用表示少量的数量短语,如“一点儿、一些、一会儿、一下”等,或表示短时少量意义的动词重叠形式。“稍微”和形容词之间可以加上“有一点”“稍微”后面还可以用表动作短暂的副词“一”,后面再用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短促或程度不深,这样用时,后面往往紧跟着另一个分句。跟“稍微”的意思和用法相似的还有“稍、稍稍、略略” 10[曾经、已经、刚]
.这几个是表示时间的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作状语,表示在过去某时间里发生的动作行为或状态。 .曾经VS曾:都表示过去发生过某动作行为或状态,并在说话之前已中止。“曾”与“曾经”功能相同,只是书面色彩更浓。
动词(短语)前用“曾经”时,后面常用表示经验的动态动词“过”,即“曾经+动词+过” 动词后可用动量补语或时量补语。 表示否定时,一般用“没(没有)”来代替“曾经”,也可以用“曾经”,后边再用“没”,也可以用“不曾”,书面语色彩更浓。 .VS已经:功能相同,可以互换,“已”主要用于书面语,“已经”表示在说话前或某一特定时间前,动作状态就发生了,到说话时或某一特定时间,其结果状态仍然存在。“已经”后可用否定副词,还可以用于将来的时间,而“曾经”不可以。
.VS刚刚:功能、用法相同。可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说话前或某一时刻前不久。“刚”比“刚刚”更常用。 VS刚才:①“刚才”是表示时间的名词,表示说话前不久的那个时间。 ②用“刚才”的句子末尾可以用“了”,用“刚”的句子末尾不能用“了。 11[快(快要)、就(就要)、将(将要)]
.这三个都是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或即将发生。“快、就”表示最近的将来。 .“快、就、将”经常和“要”连用,组成“快要、就要、将要”“将”和“将要”多见于书面语,口语里多用“快(要)、就(要)
而且“快要”或“就要”比“快、就”表示的时间更紧迫些。用这些副词时,句尾常用语气助词“了”。常见的格式有“快……了” “快要……了”“就要……了” .表示时间时,“就”有“立刻”的意思,单用时多数情况下不用“了”“就要……了”比“快要……了”表示的时间还要快些、紧迫些,而且“就要”前可以用表示时间的状语。“快(快要)……了”前面除了可以用“已经”和表示“已经”意义的“都”外,一般不能用时间词语。
12[]:副词“在”表示动作的进行,可以和也表示动作进行的“呢”一起用,可以和表示动作持续的“着”一起用。 13[]
.“还”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继续进行或状况继续存在,含有“仍然、依然”的意思,此外,“还”也可以用于尚未发生或将要发生的
动作和状态,句中有“会、要、想”等能愿动词。 .表示除了提到的情况外,另有增补。“还”表示这个意义时,前面常有“不但……”“除了…(以外)……”“既……”等与之呼应。 .表示在程度上或数量上更进一层,意思与“更”一样,比“更”更加口语化,常用于“比”字句。 .表示“勉强”的意思,把事情往小、轻、低里说,后面多为褒义形容词。
.“还”表示“尚且”的意思。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提出一种让步的情况,后一分句表示进一部推论的结果。这种用“还”的句子,隐含着“连……”的意思。
.“还”可以表示时间久远,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发生在很久以前。
.“还”还可以表示感情:①表示出乎意料,含有“居然”的意思,后面常用副词“真”。②用于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③表示名不副实,应该怎样而没有怎样,有责备、讥讽的意味。 14[]
.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重复发生或反复进行,多用于已然的情况。
①重复同一动作或动词短语。“又”还可以用来表示预计的重复,如日历、课表等等,“又”后常用系词、形容词或能愿动词。 ②“又”的前后重复数量词短语的组合:一层又一层、一篇又一篇 ③“又”的前后用“一+(动量词),在动词前作状语:一次又一次地帮助我 ④“又”前后是“一+年//天”,用在动词前后,作状语或补语。 ⑤“又”的前后用“一+(名量词),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前作定语:一封又一封的来信 ⑥在两个分句中,“又”用在交替使用的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两个动作或两种情况交替发生。“又”这样用时,前一个动词或形容词后常用动态助词“了”
.表示两种情况或性状同时存在。有时,同时用两个或三个“又”,构成“又…又…”或“又…又…又…”格式。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动作或性状同时发生或存在。这样用时,“又…又…”中间的形容词要么都是褒义的、正向的,要么都是贬义的、负向的。如是动词,两个动词应表示经常一起发生的动作。
.表示相继发生的动作。当动作尚未发生而又用了“又”时,“又”后一定有能愿动词“可以、能、要”等。 .表示语气。
①加强转折。在表示前后互相矛盾的情况时,用“又”可以加强转折的语气。此时“又”的前面常用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可、可是、 而”等,使转折的语气更强。
②加强否定语气,用于否定句、反问句。
③强调程度之深。同一个形容词(短语)或动词(短语)用“又”连接,表示“非常”的意思。“又”这样用时,它前面常用连词“而”加强语势。 15[]
.表示同一动作的重复或延续,这一点与“又”很相近,但“又”用于已然的情况,“再”用于未然的情况。
.表示动作行为“后延”的意思,即表示某一动作现在不想或不计划进行,往往是等到做完另一件事以后进行,常与“先、等”一起用,有时还与“然后”连用。这样用时,“再”后的动作不是现在不能进行,而是现在不想或不准备进行。 .表示程度加深,范围扩大。
用于形容词短语前,这样用的“再”意义上有些像“更”“再……也没有/不过了”意思是“没有更好的了”,用于评价。 用在方位词前,如“再里头、再前边”等,也与“更”意思差不多。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18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用在动词后,表示“添加“。 .再(也)不VS不再:
“再”可以用在“不”的前边,也可以用在“不”的后边,即可以说“再不”,也可说“不再”,但表达的意思不同。“再不”结构上是“再+[不+(动词)],句末总是有“了”,意思是不重复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含有“永远不……”的意思。这样用的“再”后经常用“也”,意思与“再不”一样,但语气更重,还可以表示说话人的决心更大。“不再”与动词连用时结构是“不+[再+(动词)],即“再”与其后的动词先结合,然后再与“不”结合,意思是“没有再一次发生该动作” 16[]
.表示“类同”,作状语。

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同属一类,或发出相同或类似的动作行为,或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性状。有时候所陈述的两个事物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有时只说出一个事物,另一个具有同样属性的事物无须或难以说出。
表示同一个人或事物同时具有两种属性或发出两个动作、具有两种性状。有时几个相关的分句都用上“也”,表示几个动作行为或情况同时存在。
.起关联作用,用在复句的第二个分句或紧缩句的第二个动词(短语)前。
在包含“无论、不论、不管、虽然、尽管、即使、就是、宁可”等复句中,用于第二个分句。 与“连、一”以及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配合使用。组成“连……也……”“一……也……”格式。与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连用, 组成“谁……也……”“什么……也……”“哪儿……也……”“哪+(量词)……也……”等格式。 VS都:“也”主要用于否定句,“都”既可用于肯定句,也可用于否定句。
.用来缓和语气,一般轻读。用“也”会使语气委婉一些,不用“也“会显得直率、生硬。 17[就、才] .表示时间:
①“就、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就”表示说话人认为动作发生的早、快或用的时间少,用“才”表示说话人认为动作发生的晚、慢或用的时间多。“就、才”轻读。表示已然动作时,用“就”的句子末尾要用“了”,用“才”的句子末尾不能用“了”“就、才”都可以用来表示两个接着发生的动作或事情。“就”表示两个动作间隔的时间短,“才”表示两个动作间隔的时间长。“一……就……”格式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 ②“就、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就”表示说话人认为时间晚,“才”表示认为时间早。 ③“就”还表示“立刻、马上”的意思,要重读。“就”后可以用“要” .修饰数量:
“就”放在数量词的前面,“就”轻读,重音落在前面的名词或数量词语上,表示说话人认为数量“多”但是如果重音在“就”或后边的数量词上,“就”则表示“少”。用“才”时,无论重音落在哪个数量词上,都表示数量少。 “就、才”前面有数量词时,“就”表示说话人认为数量少,“才”表示说话人认为数量多,重音都落在数量词上。当“就、才”后面有数量词,重音又落在数量词上时,“就、才”表示说话人认为数量少。
.表示范围:“就”可以限定范围,重读,在句子里,可以限制主谓宾语,这一用法与副词“只”相似。限制主语,“就”用在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前;限制宾语,“就”用在谓语动词前;限制谓语。“就”表示范围时,它所修饰的词语总包含着数量的因素,数量词语或出现在被限制的词语后,或不出现。
.起关联作用:“就”常在条件复句的第二个分句中出现,起关联作用。“才”可以和表示条件、原因的连词搭配使用。“就、才”还常用在紧缩句中起关联作用。
.表示语气:“就”可以表示肯定的语气,还常用于问答句中。“就”和“才”都可以用来表示坚决的语气,多用于口语,“就”重读。“就”表示语气时,句子结构比较简单,前面一般不能再有表示条件、时间或数量的词语。“才”还可以表示满意、赞扬的语气,表示达到了某种应有的程度。
18[不、没(有)]
.[]:表示对主观冤枉和性质状态的否定,多用于现在、将来,也可以用于过去。
①表示对现在或将来的动作行为、心理状态、意愿爱好或可能性的否定。对动作行为的否定,表示一种既定的计划、客观事实或意
愿。否定经常性或习惯性的动作也属于此类。 ②否定意愿、可能等,“不”的后边是能愿动词,可能补语也属于此类。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对性质状态的否定。 .[没(有)]“没、没有”可用于否定存在、领有以及动作行为的发生、完成,用在形容词前,否定状态的出现。当“没有”用在谓语动词或谓语形容词前时,是副词。当“没有”用在名词、数量词前时,“没”是副词,“有”是动词,其后的名词或数量词语是宾语。
.VS没(有)
在意义上,“不”否定判断、意愿、事实、性质,而“没有”否定动作行为发生或状态实现。“不”和“没(有)”与动词或形容 词组成的短语,所对应的肯定形式也不同。
“没(有)”因为否定动作的发生,所以只用于过去和现在,不用于将来。而“不”可以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Eg.明年这个时候可能还没毕业。这里用“没”是因为把动作发生的时间定在“明年这个时候”

由于动词和形容词本身的意义范畴不同,所以用“不”和“没”的情况也不同。有的动词只能用“不”否定,如“是、等于”等关系动词。只表示事物的性质的形容词,如“聪明、漂亮、对、错、大、小”等,一般用“不”否定,只有这些词后加上动态助词“过”时,可以用“没”否定。动作动词、状态动词以及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既可以用“不”否定,也可以用“没”否定。能愿动词都可以用“不”否定,只有“能、要、肯、敢”可以用“没”否定。动词“有”只能用“没”否定。
.双重否定:双重否定可以收到比肯定更强的表达效果。它是排除了那些相反的可能性以后的一种肯定。双重否定的句子常包含“是、有”,能愿动词等。常见的双重否定形式有“不是不……”“不能不……”“不得不……”“不会//可不……”“无不……”“不无……”“非……不可”等。
第七章 介词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19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1.介词是虚词的一种。大多数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介词谓语名词(短语)、代词前,与其构成介词短语。介词后的名词或代词是介词的宾语。介词短语在句子里作状语,作用是介绍出跟动作行为、性质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范围、对象等。 2.介词的分类:
i. 表示空间:在、于、从、自、打、由、朝、向、往、沿着、到 ii. 表示时间:从、自、自从、由、打、在、当、于
iii. 表示对象:对、对于、关于、至于、和、跟、同(与)、为、给、替、于、把、将、叫(让)、被、比、朝、向 iv. 表示依据:按、按照、依、依照、照、据、根据、以、凭、论 v. 表示缘由:由于、为、为了、为着
vi. 表示其他方面:连[引进话题对比焦点]、除了[表示不计算在内]、趁[表示利用机会或条件] 3.介词的语法特征:
i.
现代汉语的介词,有些是沿用古汉语的介词,如“以、于、自”等,有些是从古汉语动词演变而来,如“把、被”等,还有一些主要用作介词,但还保留动词的用法,兼属介词和动词,如“在、朝、向、往、顺、随着、对、为、跟”等。 ii. 介词是虚词,往往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充当主语、谓语等成分。大部分介词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iii.
介词不能重叠,也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等。有些介词可以有几种形式,如“为、为着、为了、沿、沿着、朝、朝着、向、向着、随、随着、除、除了”等。这些介词中的“了、着”不表示任何语法意义,用不用“了、着”其意义用法基本相同,所以这里的“了、着”不是动态助词,而是介词本身固有的构成成分。
iv. 介词的后面必须跟一个名词性的成分,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宾语的主要是名词(短语)和代词,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和主谓短语有时也可以。 4.介词短语的语法功能:
i. 作状语:这是介词短语的主要语法功能。
ii. 作定语:介词短语与中心语之间一定要用“的”
iii. 作补语:能充任补语的只有“于、自、向、到、在、给、住”等少数几个。 iv. 作宾语:常用作宾语的是“为了……”“在……”,而且多见于“是”字句。 v. 作主语。 5[]
i. 表示起点:①表示空间的起点,后面一般要跟表处所或方位的词语;从上海来
②表示时间的起点,后面要跟表示时间的词语:从明天起
③表示事物涉及的范围或发展变化的起点:从历史、哲学问题,到流行音乐
ii. 表示通过的处所或路线:阳光从树缝中射进来。 iii. 表示来源: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
iv.
表示依据:表示依据时“从”的宾语多为表示抽象意义的词语,谓语动词通常是表示“认知”意义的动词,如“看、认识、体会、知道、明白、懂得、感到、感觉”等。 v. 由介词“从”组成的常用格式:
[从…到…] 既可表示时间、处所从起点到终点,也可表示人物、数量等的范围。可以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和宾语(一般是“是”字句的宾语)
[从……起] 有“从……开始”的意思,多表示时间,常用在句首,作状语。有时,“从……起”中间可以是一个动宾短语或主谓短语,谓语动词常是“说、找、学、算”等,放在“起”的前边,表示开始的时间或动作的起点。
[从…以来] 表示过去某一时间开始,一直延续到说话时的一段时间。“从……以来”中间可以是时间词语、动词短语或主谓短语。“从”有时可省略。
[从…以后] “从”有时可省略不用。
[从…来说(说来)] 意思是“从……方面谈问题”,也可以说“从……来看” 6[由、自、打、自从] i. [] 表示处所、时间的起点,事物发展变化的起点或来源,与“从”的意思相同。一般来说,用“从”的地方都可以用“由” 但是“从”比“由”更口语化。
引出施事者,表示某事归某人去做。Eg.由我负责 表示凭借,常用格式:“由……组成”“由……构成”
构成一些常用短语,如“由此可知、由此可见、有此往前”等。 ii. [自、打] “自、打”都可以表示处所或时间的起点,“打”多见于北方口语,“自”多用于书面语。 “自、打”与处所词或时间词结合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说明处所起点或时间起点。 由“自”组成的介宾短语可以作补语,多用于书面语。“从、自从、打”都不能这样用。Eg.发自肺腑/来自五湖四海 iii. [自从] 只表示时间的起点,而且只能用于过去。 7[]
i. “在”是动词,也是介词。作为动词的“在”的意思是“存在”,在句中作谓语,其宾语是表示处所的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在”也可以不带宾语。“在”作为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短语,表示处所,可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或范围等。下面是作为介词的“在”的用法。 ii.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在”前可用“就、正、恰好、正好、恰巧、大概、大约”等副词,介词短语“在……”作状语时,可以用在句中谓语动词前,也可以放在句首。“在”构成的表示时间的短语常见的有“在…时候”“在…时期”“在…年代”“在…同时”“在…前(以前、之前)“在…后(以后、之后)”等。
iii. 表示处所时,由介词“在”组成的介词短语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动作者也在该处所,另一种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20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是动作者不在该处所(她正在一块红布上绣花) iv. 表示范围时,“在”常和某一方位词语组成“在…+方位词”常见的有“在…里(里边)“在…中(之中)“在…内(之内)“在…之间”“在…以上”等。表示界限时“在”也可以和某些方位词连用,如“在…以上”“在…之内”“在…之外”“在…以下”等。 v. “在”和方位词“上、中、下”组成的“在……上//下”可表示时间、范围、空间、方面、条件等。“在……上”可以表示范围、方面或条件,插入这一格式的词语多为名词或名词短语,有时也可以是动词或动词短语。“在……中”表示动作发生或状态存在的环境、范围、时间、条件等,中间大多是名词、名词短语、动词、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等。“在……中”还可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正处于进行的进程中,这样用时,它前面可用“正”等副词修饰。“在……下”表示条件,中间多为名词短语或带有定语的双音节动词。
vi. “在”有时用来指明全句的论断或看法所适用的对象,相当于“对于……来说”Eg.做这种特级动作,在他是不成问题的。 vii. “在……看来”是一种常用格式,用来引出持有某种看法的人,中间是指人的名词或代词,在句中作插说成分,多用于书面语。 viii.介词短语“在……”可用在动词后作补语,表示事物通过动作行为所在的处所或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8[对、对于、关于] i. [对于] 介词“对于”用于引进牵涉的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宾语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或主谓(短语)。由“对于”构成的介词短语,在句子中,主要修饰谓语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若位于句首,则修饰整个谓语,有时也作定语。介词短语“对于……”作状语时,谓语多比较复杂。
“对于”的宾语表示谓语动词的受事,语义上受句中的谓语动词的支配。这样用的“对于”有两种作用:一是通过“对于”使动作的受事者位于动词之前,处于醒目的地位,从而使之更为突出;二是句子结构的要求,用“对于”把动作的受事提到动词前以后,可以减少动词后的宾语、补语等成分的长度,易于保持句子结构平衡,而且如果谓语动词后有用“得”的补语,动词的受事又比较复杂时,宾语不能直接放在动词后,而“对于”解决了这一矛盾。 “对于”引进与动作有关的事物,“对于”的宾语在语义上不受动词的支配。由“对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也常作定语,在这一用法中,定语和被修饰的词语之间,一定要用结构助词“的”
[对于……来说/说来]引进某种判断或看法所针对的人或事物。[对于……来说]时,一般是表达说话人的判断或看法,所针对的人不一定有同样的看法。
ii. [] []是动词也是介词。作为动词,[]有“对待、对付”或“朝、向”的意思。介词的语法意义有: 介词“对”是由动词“对”演变而来的,还保留“对待、对付、朝、向”的意思,“对于”没有这个用法。 “对”引进与动作有关的事物或“对”的宾语也是动词的受事,即与“对于”的用法①②相同,二者可互换。“对于……来说/说来”也可以说成“对……来说/说来”
iii. [关于] “关于”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关涉的事物或范围。由“关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时,总是放在句首。由“关于”组成的
介宾短语作定语时,后面要家“的” 关于VS对于:
A.意义不同。“对于”引进动作的对象,“关于”的宾语表示牵涉的范围。有时“对于”的宾语虽然不是动词的受事,但是与谓语动词或句中某一动词关系仍然比较密切。如果介词的宾语既是动作涉及的对象,又表示动作涉及的范围,那么用“对于、关于”都可以。如果名词只是动作涉及的范围,那么就只能用“关于” B.“关于”总是位于句首,在主语的前边,而“对于”,可用在主语前,也可以用在主语后。 C.由“关于”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单独作标题,而“对于”不能。
9[跟、与、和、同]:四者用法相同,跟、和口语化,同、与书面语色彩浓。以“跟”为例讲用法。
i.
介词“跟”用于必须由甲乙两个方面参与的动作行为的句子中。甲起主导作用,放在主语的位置上。乙是动作行为的参与者、牵涉者或动作对象,放在“跟”的后面,作介词的宾语。甲乙的位置不能互换。下列动词或动词短语可用于“跟……”作状语的句子:握手,见面,结婚,配合,共事,打交道,吵架,谈得来,讨论,垂直,商量,有关系,比赛,平行,有矛盾等。用这类词语造句时,如果句中不用“跟”,则要求主语是表示复数的名词(短语)或代词。由“跟”构成的介词短语还可以作定语,常用来修饰“关系、联系、友谊、交情”等词语,后面要用“的”
ii. “跟”也可以用于只由一方就可以完成的动作行为。“跟”的作用仍是引进参与者或共事者,或者动作的对象。Eg.我跟你讲了那么多道理都白说了。“跟”后常用“一起、一块”,组成“跟…一起/一块”格式。“跟”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时,与介词“向、对、朝”的意思接近,有时可以互换。
iii. 用于表示比较异同的句子。在比较事物异同的比较句中,“跟”用来引进作为比较基准的事物,位于主语后,后边是表示比较结果的形容词或动词等。表示比较结果的词语常用的有“相同、不同、一样、不一样、相似、相反、相等、差不多”等。“跟”后面也常用动词“比”或“比较”,有时“跟…相比/比较”还可以放在句首。 10[]:从动词演变过来的介词。
i. 引进动作行为的接受者或动作所涉及的物体接受者。“给”的宾语表示动作的接受者,可以用“向”替换。具有传递信息语义特征的动词可用于这种句子,如:说、讲、解释、介绍、鞠躬、拜年等。“说、讲、谈、推荐、介绍”等都不同时带两个宾语,常用“给”引出动作的接收对象。“道歉、敬礼、拜年”等语法上是动宾结构,后面不能带宾语,需要由介词引出动作的接受对象。 ii. 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有时“给”的宾语不出现,而且有时很难补出确切的宾语,eg.劳驾,给拿块肥皂。在命令句中,“给我”有“必须为我服务”的意思,带有强迫、命令、威逼的语气。
iii. 引出动作行为的施事,与“被”的意思相同,也可以用“被”字替换,为南方口语。有时,“给”后面没有宾语,也很难补出来,这类句子的施事者多为自然现象,如“天气”eg.大白菜给冻了。
iv. 引出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承受者,有介词“把”的意思,是口语,较少用。“给”还可以作介词。 11[为、为了] i. 表示服务的对象。“为”后为动作动词时,“为”一般可以用“替、给”替换。“为”后不是动作动词时,“为”一般可以用“替”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21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替换,不能用“给”替换。
ii. 表示原因,eg.他从来没有为钱发愁过。 iii. 表示目的或目标。Eg.为我们的友谊干杯。 iv. “为”表示目的,也可用“为了”或“为着”。这两个词后面的“了”或“着”都不是动态助词。还可以连用两个“为了……”“为……”“为了……”还可以作定语、作谓语。 12[]
动词兼介词。动词“替”表示“替代”的意思,后面一般要带宾语。介词“替”后面带表示人的名词或代词,可以作状语,有时也可以作定语。
i. 引进替代对象。Eg.今天张老师病了,我替他上课。
ii. 引进服务对象,有帮助或协助某人作某事的意思。Eg.劳驾,请你顺便替我把这封信投到邮筒里。 iii. 引进牵涉对象,此时的“替”可以用“为”来代替。Eg.他拿了冠军,我们都替他高兴。 iv. 介词“给、为、替”都可引进“对象”,但在语义上有时会有明显差别。如果介词后的名词不表示事物的接受者,也不表示原因,那么“给、为、替”所表示的意义就没什么差别。 13[]
动词兼介词。动词“朝”有“面对”的意思,后面的宾语多表示方位。由介词“朝”组成的介词短语一般作状语,也可以作定语。 i. “朝”表示动作行为所面对的方向。 ii.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朝”引进对象时,宾语多为指人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动词多表示人体的动作行为,常见的有“笑、招手、挥手、摆手、点头、摇头、打招呼”,以及“说、喊、叫、嚷、骂”等。 14[]
动词兼介词。动词“向”有“对着”的意思,即表示人或事物面对着某一方向。“向”作为介词,与名词短语或代词组成介词短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动作的对象。 i. 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目标。 ii.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向”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时,后边动词多含有“说”义。如“说、问、道歉、赔礼、提出、打听、诉说、了解、介绍、指出、要求、请求、表示、报告”及“要、讨还、借、学习、负责”等。 iii. 由“向”构成的介词短语可用在动词后,作补语。 15[]:介词兼动词。介词“往”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16[]VS[]VS[]
i. “朝、向、往”都可以表示动作的方向,但用法有不同。“朝、向”的宾语可以是方位处所词,也可以是表示人或物体的名词,eg.朝我点头/向图书馆走。但是“往”后面的宾语都包含方位词“上、下、里、外”等,如果是名词,要加上“方向”eg.往图书馆的方向走。用“往”的句子,有时不仅表示动作的方向,还表示动作所涉及的物体通过动作后所在的处所,eg.往自己脸上贴金/往怀里搂……这一点是与“向、朝”用法上最大的不同。 ii. “朝、向”可以引进动作的对象,“往”不能。Eg.朝我笑笑/向我们招手…等不能用“往“代替。 17[除(除了……以外)]
“除”是介词,表示“不计在内”的意思,“除”也可以说成“除了、除开、除去”等,它们的基本意思一样,其中最常用的是“除了”“除了”后面的宾语可以是名词(短语)、代词、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及主谓短语等。“除了”常与方位词“外、之外、以外”等搭配适用,构成“除了……以外/之外/外”格式,由于后边句子的不同,这种格式又分排除式和包容式两种。 i. 排除式:后一分句用“……都/全”与之呼应。后一分句可以是肯定句也可以是否定句。这种句子,一般来说排除的是“除了”以后的、特殊的事物,全句的作用在于肯定谓语部分所涉及的事物的一致性。
ii.
包容式:所谓包容式就是“除了”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也包括在后边的谓语所陈述的内容范围之内,与“除了”配合使用的词语是“还、也、又”等。这种句子有补充的作用,即“还、也、又”后边的事物补充“除了”后边的事物。“除此以外”用于一段叙述文字之后,作用在于补充说明。 18[]
i. “连”是动词兼介词,作介词时,它的意思与“甚至”近似。“连”后为名词(短语)代词、动词(短语)组成介宾短语,“……/都……”配合使用。“连”的功能是引进话题对比焦点。“连”的宾语,即话题对比焦点,表示一个突出的事例,比如最好的或最坏的,最大的或最小的,最应该的或最不应该的等等,后边的句子说出一般的情况、结论。
ii. “连……也/都……”中“连”的宾语可以是动作行为的施事,介词“连”用在主语前,eg.连我母亲也支持我,让我离开家去创业;也可以是动作行为的受事,介词“连”用在主语后、谓语前,eg.他连一张便条都不肯写。
iii. “连……也/都……”中“连”后为动词重复式,这时“连”用在主语后、谓语前,全句的意思是“没有做最起码应该做的事”Eg.我这里的情况,他连问都没有问,还谈什么关心呢?
iv. “连……也/都……”的句子格式还可以做定语,eg.这儿是一片连野草也不生长的荒野。做定语时,“连……也/都……”后一定要加结构助词“的”
19[按照、按、]介词“按照”的作用是引出要遵从的规定、条件或标准。“按照”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按照”也可说“按、照”意思不变。“照”“按照、按”更口语化。“按照……来说/说来”格式也可说成“按……来说/说来”“照……说”,也可以说“按说、照说”,意思是“按/照道理说”
第八章 连词
1.连词属于虚词,其作用在于连接两个词、短语和分句。连词不充当句子成分,可以单个用也可以成对使用。有些连词也具有段落、篇章的连接功能。汉语的连词数目比较多,所表示的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联系关系和偏正关系,前者叫并列连词,后者叫偏正连词。 常用的并列连词有:和、跟、与、及、既、以及、并、并且、而、而且、或、或者、还是、要么、不但、何况、况且、尚且、宁可、与其、而况、以致、从而、于是。常用的偏正连词有:因为、因此、因而、所以、既然、无论、不论、不管、只有、只要、除非、要是、倘若、假如、如果、但是、可是、不过、然而、虽然、尽管、即使、就是、哪怕、固然、省得、免得。偏正连词分表示因果、假设、条件、让步、转折、取舍、目的等,偏正连词都可以连接分句。“和、同、与、跟”等是介词兼连词。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22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2.连词的语法特征:
1 连词是虚词,具有虚词的一般特征:
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不能充当句子成分,这点与副词、介词不同。虽然同属虚词,但某些副词可以单独在句中充当句子成分,起修饰作用,作状语;介词与后面的名词或代词组成的介词短语也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可作状语和补语。而连词只能连词词、短语、分句,表示被连接的两个语法单位之间的各种关系,不起任何修饰或补充的作用。 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2 连词与副词的区别:
在主语后,但起关联作用的“就、都、也”以及“又、再、还、却、便”等副词,都只能用在主语的后面,谓语动词或形容词的前 面。它们的位置是比较固定的。所以这些副词尽管在句中起了一定的连接作用,但仍属于副词。 3 连词与介词的区别:
连词所连接的两个成分在结构上是平等的,可以互换位置,介词不同。“和同与跟”等作为连词,连接的两个成分是平等的并列关系,所连接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充当同一语法成分。连词的“和跟”在书面上也可以用顿号来代替,而意思不变。可是介词前后两个成分不是平等的并列关系,二者之间有助词之分。在句法结构上,介词“和”等不与前面的词语直接发生关系,而跟后面的名词结合,构成介词短语,再去修饰后面的动词、形容词,在句中充当状语,介词“和”等也不能用顿号代替。
连词前不能插入其它修饰成分。而“和”等作介词时,前面可以插入其它修饰成分,这是因为介词短语可以受其它词语的影响。 “跟、和”等作连词时,被连接的两项词语后面可以用“都”,总括前面的主语,作介词时则不可。 3[]
1 “和”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只能连接单词、短语,不能连接分句。 2 “和”经常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以及代词,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并列词语,“和”一般放在最后两个词语中间。 3 “和”用来连接形容词或动词。用“和”连接的动词、形容词短语可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
4
“和”也可以连接具有并列关系的谓语动词,这时后面通常有共同的宾语、补语,或前面有共同的修饰语,使并列的动词和形容词成为一个句子成分,而不是并列的谓语或两个句子,而且所连接的动词和形容词必须是双音节的。 5 跟“和”用法相同的“与、跟、同”等,“与”多见于书面语,“跟”在北方话里用的比较多,“同”流行于华中一带,“和”最广泛。 4[及、以及]:并列关系
1 [] 可以连接名词(短语),表并列关系,所连接的名词中间没有停顿,不能用逗号。 2 [以及] 多连接名词短语、动词短语,也可以连接名词和分句。“以及”前可以停顿,有逗号。“及、以及”可以同时用在一个句子 里。“及”和“以及”一般放在最后两个词或短语之间。“及、以及”还有划分开层次的作用。
5[或者、或]:选择关系
可以连接各种句子成分、各类词、短语,也可以连接分句或句子。有时句中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或者] 或者VS还是:“还是”也是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用来构成选择疑问句,而“或者”用于陈述句。有时“还是”所在的分句还具有疑问的性质,但整个句子是一个陈述句。
6[与其、宁可]:选择关系
1 “与其、宁可”可以配合使用,分别表示取舍选择的两面。“与其”后接的是舍弃的一面,“宁可”后接的是选取的一面。在这种句子中所出现的供选择的事物,一般都是不理想的,或不够理想的,所以是退一步所做出的取舍选择。“与其、宁可”也和“不如、也不”等词语配合使用,仍构成取舍选择句。“宁可”还在句中单独使用,是一种只表示选取一面(不涉及舍弃)的选择句。具体句式与用法如2
2 [与其A,宁可B] A代表舍弃的一面,B是选取的一面,虽然AB都不够理想,但在比较之下,选取了B舍弃了A“宁可” 表示一种意愿。
[与其A,不如B] 这种取舍不包含意愿的成分,主要表示一种看法。A是舍的一面,B是虽不满意,但比A要好、要合适的那一面。这种句式中的“不如”前还常常用副词“倒、还、真”。这个句式中的“与其、不如”后常加上“说”着重表明说话人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与其”除与“宁可、不如”搭配外,还可与“宁愿”或“宁肯”配合使用,比用“宁可”表意愿的作用更强些。
[宁可/宁愿/宁肯B,决不/也不/也别A] 这一句式中的A必须是否定的一面,不希望做的一面。意思是为了否定A,即使付出B的代价也心甘情愿。有时为了加强语气可以把“也不、决不”合并成“也决不”
[宁可/宁肯/宁愿A也要……] 这个句式中A是选取的一面,“也要”表示选取A的目的。有时为了突出选取A所要达到饿目的,也常用介词“为了”把表示目的的词语先介绍出来,即“为了……,宁可/宁肯/宁愿A。在语言环境上下文清楚,或说话人认为不言自明或无需说明时,也可以只说出所选取的一面,表明意愿。
在某些成语里,表示“宁可/宁肯/宁愿”的意思时通常只用“宁”“宁”后紧跟的词语是取的一面;与“宁”配用的是“勿、毋、不”等,后面紧跟的词语是舍的一面。Eg.宁左毋右、宁缺毋滥、宁死不屈
7[]
“而”可用来连接单词(主要是形容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或动词短语)、分句或句子。由“而”所连接的两个成分之间有并列、转折、承接或递进等关系。“而”不能连接名词或名词短语。 1 表示并列关系(也隐含着进一层的意思),所连接的两项之间的意思是一致的。有时连接的两项一项是肯定形式一项是否定形式,但在意思上还是一致的。
2 表示转折关系,由“而”连接的两个成分,语义相反,有“可是、但是、然而”的意思,但语气比较缓和,相当于副词“却”。有时“而、却”同时出现。
3 表示承接关系,而且常有“进一步”的意思。
4
“而”把表示方式、目的、原因等的状语与后边的动词短语连接起来。由“而”连接的状语表示方式的短语常用的有:挺身而出、一饮而尽、日出而作、不期而遇。状语表示目的或原因、来源,当“而”表示原因或目的时,常与“为、为了、由于、因为”等配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23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合使用,最常见的格式是“为(为了、因为)……而……”。而”前的成分也可以表示来源,eg.从何而来 8[并、并且]“并、并且”都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可以连接两个动词(短语),也可以连接分句,“并且”还可以连接句子。“并、并且”用在所连接的后一个词或短语等前面。连接两个动词,表示不止进行了一个动作(同时或先后),而且第二个动作比第一个动作更进一步。
9[不但]
“不但”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个分句,后一个分句通常用连词“而且、并且”等与之呼应,组成“不但…而且(并且)…”格式。这个格式可用于表示事物的深度或广度方面的递进关系。
1
表示事物深度方面的递进,即后一个分句比前一个分句的内容在程度上进一步。与“不但”搭配的副词还有“还、也”等,或“更、甚至”等,组成“不但…还…”“不但…而且…也…”“不但…更…”“不但…甚至…”等。 2 表示事物在广度方面的递进。
3 表示逆向递进。这种句子的常用格式是“不但+不/没有……,反而……”“不但”用在前一个分句引出某一希望或应该实现而没有实现的情况,后一分句用“反而”引出相反的结果或效应,成为逆向递进状况。 10 [况且、何况、再说]
都表示递进关系,用在复句后一分句的开头。由“况且、何况”引出的分句总是对前一分句所表达的缘由或情况进行追补,常用于书面语。口语里常用“再说”。这三个连词还可以连接句子。“何况”还可以用于反问句,语气更为肯定。前一分句用“尚且、连”等说明甲事尚且如此,后一分句用“何况”引出在甲事相衬下的乙事更是如此,这时后一分句常为“名词(短语)+呢?” 11 [因为、由于]:因果关系,多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引出某情况发生或存在的原因。 1 [因为] 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因为”说明原因,后一分句表示结果,常用“所以、就、只好”等连接。
用“因为”引出的偏句也可以放在正句的后边,仍说明原因。 “因为”除了连接分句外,还可以连接句子。
“因为”引出的话语可以在“是”字句里作宾语,说明原因。
“因为”后面跟的是名词性词语时,它可看作介词,后面的词语是宾语。 “因为”还常与连词“而”搭配使用组成一个短语,这时经常只用“因”
2 [由于] 在因果复合句中,前一个分句用“由于”说明原因,后一个分句表示结果。“由于”后面跟的是名词性短语时,它是介词, 后面的词语是宾语。
3 [由于]VS[因为]
虽然二者都表示原因,可以互换,但“由于”多用于书面语,“因为”多用于口语。“由于”可以和“所以”搭配,还可以和“因而、因此”搭配,但“因为”不与“因而、因此”搭配。 “由于”引出的偏句不能放在正句的后边,而“因为”可以。 12[所以、因此、因而]:表示因果,用于后一分句表示结果。
1 “所以、因此、因而”三个连词都可以单独使用,也能构成因果复合句。“所以、因此、因而”一般来说可以相互替换,句子意义不变,而在一般情况下,单用“所以、因此、因而”,其功能相当于用“因为…所以…”的格式。“之所以”与“所以”意思相同,但用在复句的第一个分句,第二个分句开头要用“是因为”,是书面语。 2 连词“所以、因此、因而”都可以连接句子。 13[既然、既]
1
“既然、既”都是连词,表示推断因果关系,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引出推论所依据的前提或理由,而且这个理由对听说双方来说都是已知事实。后一分句说出推论的结果。
2 在后一分句的主语前,多用关联副词“就、便、也”等,也可以用连词“那么” 3 后一分句是问句或反问句,eg.既然你都知道了,还问什么?
4 “既然”后也可用代词“这样、那样、如此”等,指代上文所说的内容。 5 “既然”和“因为、如果”不同,“因为”也引出原因理由,但对听话方不是已知的,这是与“既然”根本的不同之处。而“如果”引出的条件是假设性的,不是已知的事实。“既然”引出的原因是听说双方已知的实情。 6 “既”与“既然”有相同的用法,多用于书面语。“既”还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常与副词“又、也”等搭配,构成的格式有“既…又…”“既…也…”,表示强调两个事物并列存在。“既…又…”“又…又…”都表示并列的关系,但两者略有差别。“又…又…”中间的形容词在意义上,是同向的,即要么都是贬义的,要么都是褒义的,如果是动词短语,则一定表示经常一起出现的动作。而且在两个“又”之间的词语音节一般都比较短,长度也相同。“既…又…”中间为形容词时基本上也是同向的,但如果是动词或动词短语,限制就小得多。 14[虽然、尽管]
1
“虽然、尽管”都是表示让步与转折关系的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个分句中,引出表示让步的分句,所谓“让步”就是承认某一论断是事实。让步转折复句通常是先让步,然后转折。常用的转折连词有“可是、但是、然而”等,常用的格式有“虽然…但是(可是、然而)…”“尽管…但是(可是、然而)…”等。有时“虽然、尽管”引出的分句后出现。 2 “虽然、尽管”也常常与副词“却、还(是)、总(是)、仍然”等搭配使用,“却、还是”等要用在主语的后边。 3 在正句里,“但(是)、可(是)、然而”等与“却、还(是)、仍(然)”可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
4 前一分句不用“虽然、尽管”等连词,后一分句用“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全句仍有让步转折关系。 5 “虽然、尽管”也可以连接句子,后面多用指代词“这样、那样、如此”等指代前一句的内容。“尽管”比“虽然”表示让步的语气重一些。“尽管”是连词也是副词,用作副词时,表示无需考虑别的情况,不受拘束的去做某事。 15[即使]
1
“即使”是表示让步的连词,用在让步复句的第一个分句,表示让步,第二个分句常用副词“也、还、又、总、仍然”等。常用的格式是“即使…也…”,这个格式的基本意思是:用“即使”引出的让步条件成立时,用“也”的句子所表示的内容依然成立。“即使”引出的让步条件可以是未然的,也可以是已然的。
2 未然的让步条件也称作假设句,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说话时,这种让步条件还不存在,但是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是根本不可能出现,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24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只是一种极端情况的假设。
3
“即使”引出的是已然的情况,全句是真言句,不是假设句。指出就是在这样的极端不好的(或不利的)条件下,用“也”引出的结果仍然存在或出现。判断“即使”引出的情况是已然还是未然,一般来说,靠语言环境和人的知识水平等。 4 口语里常用“就是、就算”表示让步,常见格式是“就是…也…”“就算…也…”。书面语中还用“即便、即若、纵然”等表示让步。 16[只要、只有]:条件关系 1 [只有] “只有A,才B。其中A表示条件,B表示结果,表示如果有A就一定有B;或A条件不存在B也不存在。“只有”还可以 用在一个单句中,“只有”的后面是主语或状语(多为介词短语)“才”后面是谓语。
2 [只要] “只要A,就B。表示如果A条件存在,就有B“只要”后面引出的条件是充分的,但不是唯一的。 17[无论、不论、不管]
1 都表示条件关系,表示无条件,无例外。常用于复句,也可用于单句,后面总有副词“都、也”与之呼应,构成“无论/不论/不管A,都/B”的格式。“无论”等后面可以是正反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式,也可以是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还可以是并列的几个词语(实际上是选择疑问形式),总之都表示不止一个条件。后一分句的意思是结果不变或无例外。全句的意思是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一样。
2 “无论”分句中的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或“有、善于”等动词时,前面往往用副词“多(么)“无论、不论、不管”可以多次出现在一个句子里。总之,要注意“无论”等后面一定要用某种疑问形式,或任指疑问代词,表示的意思是不止一种条件或任何条件。 18[除非]
1
“除非”作连词表条件关系,有“只有…才…”的意思,作用是指出唯一的条件。用在前一分句时,后一分句常用“才、否然、不然”等与之呼应。
2 “除非”也可以用在后一分句。“除非”还有“不计算在内”的意思,eg.这道题,除非他,没有人能答出来。 19[以便、以免、免得、省得]:表示目的,用在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开头。
1 [以便] 表示按照前一分句的意思去做,就可以使“以便”引出的后一分句所说的目的得以实现。这样用的“以便”可以用“为了” 代替,但要把“为了”引导的句子前移,成为复句的第一个分句。
2 [以免、免得、省得] 这三句都用在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开头,表示依照前一分句的所述内容就做,就可以避免由“以免、免得、省 得“连接的后一分句所述内容发生。
[以免] 前一分句一般是说出一个情况,提醒人们要注意的实情,用“以免”引出可能引发的不好的事情。“以免”有“以便避免”的意思,后多为动词短语。
[免得] 第一个分句提出应该怎么做才可以避免“免得”后面的所述情况的发生。“免得”后的词语多为主谓短语或动词短语。第一个分句也可以表示一个已经是事实的情况,这个情况避免了“免得”后所述情况的发生。
[省得] “省得”的意思是“不使某种不好的、不希望的情况发生”。也多用于后一分句的开头。意思是如果采取前一分句所说办法就可以不发生“省得”后面所述的情况。“省得”后边常是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或主谓短语。“省得”与“免得”用法基本一样,“省得”更加口语化。
第九章 助词
1.助词的特点:1.绝大多数助词都黏附于实词、短语或句子,不能单独使用;2.只表示语法意义,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3.于处于附着地位,一般都读轻声。按功能分,助词可以分为三类:结构助词[......使得(],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罢了]. 2.结构助词的作用是把词语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具有某种句法结构关系的短语,eg.“的”连接定语及其中心语,“地”连接状语及其中心语,“得”连接补语及其中心语等。 3[]
1 结构助词“的”连接定语及其中心语,是定语的语法标志。
2 构成“的”字短语。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主谓短语等都可以加“的”构成“的”字短语,“的”字短语的功能相当于一个名词。“的”字短语具有限制、指别作用,在句中可以充任主语、宾语。需要注意的是: 使用“的”字短语时,“的”字短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必须是已知信息。

“的”字短语只能指代具体的人或事物,一般不能指代抽象的事物。有些抽象名词,如“意见、想法、办法、事情”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也可为“的”字短语所指代。

因“的”字短语具有限制、指别作用,所以如果“形容词+的”不具有这种作用,而只具有描写作用时,就不能构成“的”字短语。
3 在某些凝结的很紧的动宾短语中间,有时可插入一个名词或代词和“的”eg.开他的玩笑。这时由“名词/代词+的”构成的“的”字短语,虽然是后面的名词的定语,但名词/代词表示的是动作的对象。这是一种口语用法。
4 用在指人的名词、代词和表示职务、身份、角色等类名词前面,表示某人承担某职务、具有某种身份或扮演某种角色等。Eg.这次开会,你的主席,我的记录。
5 用在两组同样的动词中间,表示“有的……,有的……”,只用于已成为事实的情况。Eg.打球的打球,跑步的跑步 6 用在并列的词语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更常见的是在“的”前加上“什么”,也表示同样的意思。
7 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表示一种状态或情况。用在名词、动词后时,该短语多位于句首,表示原因、条件。Eg.大过年的,还去上班啊!姑娘们唱啊唱的,就把心里的愁事忘了。用在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或包含形容词的名词短语后,描写一种状态。Eg.小路坑坑洼洼的,很难走。 4[]
1 “所”可用于及物动词前构成“(名词+)所+动词”短语,这种短语可以作定语,后面一般用“的”。这样用的“所”多出现于书面语,“所”不表示什么意思,去掉“所”,意思不变,只是更加口语化。 2 “所+动词”短语后也可以不用“的”,充任主语、宾语,但其中的动词一般为单音节的,而且能这样用的动词有限,eg.所见所闻/各尽所能,这样用的“所”书面色彩更浓。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25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3 “所”可以用在动词“有”之后,表示“一定的、不高的程度”,后面接动词宾语(多为双音节动词)。这样用“所”构成的短语,多表示积极意义,eg.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所”也可以用在“无”后,后面再跟动词(一般为双音节的),多构成熟语性的固定短语,eg.无所用心/无所事事/无所作为/无所不用其极,这种短语多表示消极意义。 4 “所”还可以与“为”构成“为……所……”式。
5.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可能对事情发表议论,也可能说明情况或者抒发自己的感情,也可能叙述动作事件的进行发展。这些属于语言表达功能问题。一个句子表达功能不同,结构可能不同,在叙述动作、事件的进行时,总要指明动作进行的阶段,如动作是否已发生,是否完成,是否正在进行还是在持续等,也就是说在句子结构上要有所反映。汉语不像印欧语有表示动作时态的形态变化,在表达动作进行的阶段时,汉语主要用动态助词。汉语的动态助词主要有“着、了、过” 6.动态助词“了”
1 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
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和状态的出现,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后。一般来说,动作行为的进行有一个过程——从开始到完成。状态也有开始出现到结束这样一个过程。只要动作一发生,状态一出现,就可以用动态助词“了”。但由于动词的意义不同,“动词+了”可能表示动作发生也可能表示动作已经结束。因此我们把动词分为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和结束性动词。 动态动词与动态助词“了”
动作动词指表示一个有起点、可持续、有终点的动作的动词,“跑、走、搬、看、听、写、算、吃”等。此类动词用上“了”可以表示动作发生。在动作动词后,“了”可以用于从动作开始直至结束过程中的任何一点上。但对“了”来说,它“关心”的只是动作的发生,至于动作的持续、完成等意义是由动词以及上下文、语境等提供的。所谓上下文、语境,指动词后边是否有时量补语,句中是否有表示时间的状语,是否有后续句等等。 状态动词与动态助词“了”
状态助词不表示动作,而表示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有起点、可持续、没有终点,或语言表达不关心其终点。如“饿、生气、累、困、病、醉”等。状态助词用上“了”,表示状态出现。某些形容词,如“高兴、贵、红、亮”也有类似的用法。如果状态动词后没有时量补语,那么就是用于句末的语气助词“了”。状态助词和某些形容词后也可以用上“了”,通常表示状态出现,而状态持续、结束等意义也是由语境、上下文提供的。 结束性动词与动态助词“了”
结束性动词是表示动作一发生即结束,即动作没有持续的阶段,起点和终点是重合的。如“毕业、结婚、死、抛弃、破、碎、丢、塌、掉”等。此类“动词+了”,表示动作发生并结束、完成。结束性动词和“了”后如有时量补语,补语表示动作结束后到说话时(或某一特定的时间)已经多久。
·动词后如有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表示动作已经有结果,性质与结束性动词类似,加上“了”表示动作结果的出现,如果补语是形容词,则表示形容词所表示的状态已经出现。 ·“好”作结果补语表示“动作完成而且达到完善的底部”时, 其它形容词作结果补语不同,而具有动词作结果补语的特点。Eg.信写好了以后,他马上寄走了。
·在某些动词后,由于这些动词属于不同的类,“动词+了”表示的意思有时会有所不同。在有些动词后面加上动态助词“了”表示动作对受事者产生某种结果(eg.破坏、消失etc,与某些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只是在所表示的结果方面,更笼统些。这类动词有:......,,.........................等。我们把此类动词称为“吃”类动词。在此类动词后用的“了”,在句法结构特点方面也与结果补语有类似之处,如可以在保留“了”的情况下用“没”来否定,在假设句里可以用“不”否定,在“把”字句里可以只用“了”,而不用补语等等。有的“吃”类动词同时属于动作动词,这时后面的“了”不具有结果意义。
2 动态助词“了”与时间的关系:
动态助词“了”叙述动作的发生或状态的出现,不直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但用“了”的句子一般都有一个表示动作发生时间或状态出现时间的时间词语,如果没有时间词语,所表示的时间就是“说话时间”,就是现在。由于发生、出现通常是已然的,所以用“了”的句子中的时间词语一般是表示过去的,只有当句子中有两个谓词性短语,“了”用在第一个谓词性短语中,时间词才可能是表示将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包含“了”的谓词性短语,实际上表示后一个谓词性短语中动作发生的时间,有些假设句也属于这种情况,eg.你当了总经理可别忘了我们。这种表示将来的句子都不是叙述句,一般是出现于对话中的句子。 3 包含动态助词“了”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由于动态助词“了”是叙述动作行为发生或状态出现的,所以在叙述句里一般有一个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确定时间的时间词语,这个时间词语有时在上文出现,有时就是说话的时间。 一个独立的简单句中如果有了“了”,动词后有宾语时,宾语一般要有数量词等定语。在下列情况下宾语前可以没有定语:A.有后续句,这时宾语出现在两(几)个连接的很紧的动词短语、分句或排比句中。表示第二个动作接着第一个动作发生的句子中第一个“了”后也不用定语。
B.动词与宾语是比较固定的动宾短语,宾语不表示确定的事物,动词前一般还有状语。 C.句末有语气助词“了”或其它语气词。
D.宾语是专有名词,或表示在一定范围内是唯一的事物。 动态助词“了”的位置。句子中如果有动态助词“了”,又有宾语、补语等成分时,应注意“了”的位置。
A.谓语动词后有宾语时,“了”位于宾语(包括直接宾语与间接宾语)前:动词+了+宾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B.如果谓语动词后有结果补语,“了”位于结果补语后:动词+结果补语+了+宾语 C.如果谓语动词后既有简单趋向补语又有宾语,宾语表示抽象事物或为存现宾语时,“了”位于补语与宾语之间:动词+来/去+了+宾语(抽象名词、存现宾语)。宾语如果表示一般事物,“了”有两个位置:动词+来/去+了+宾语(一般事物名词)或动词+了+宾语(一般事物名词)+来/去。 D.谓语动词后有复合趋向补语又有宾语时,“了”有以下三种位置:[“上”类字指“上下进出回过起”等] [a].动词+“上”类字+了+宾语+来/ [b].动词+复合趋向补语+了+宾语 [c].动词+了+宾语+复合趋向补语(用得较少) 宾语为存现宾语时,“了”只有[a][b]两种位置。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26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动态助词“了”的否定形式:若否定动作的出现或完成时,就在谓语动词前加上副词“没”,但不能再用动态助词“了” 4 关于动态助词“了”的使用:
什么时候要用动态助词“了”
A. 当叙述一个动作行为或状语在某一时刻已经发生或出现时,就要在表示这个动作的动词或表示状态的动词、形容词后用动态助词“了”。即如果句子中有表示过去的、确定的时间的词语,而动作行为已发生或状态已出现时,一般应该在动词后用动态助词“了”
B.
当叙述在一个动作发生或完成后出现了(或将会出现)另一种动作或情况时,第一个动词表示的动作发生,成为第二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或条件,这时第一个动词后一般要用“了”
什么时候可以省去动态助词“了”,即什么时候用不用“了”都不影响句子的意义和完整性
A.
续句中有动态助词“了”或语气词“了”时。在汉语中,有些词是管辖后面的,比如副词“都、不、没”等,而动态助词、语气词从语义上来说是管辖前面的。在一个叙述连续动作、事件的句子里,只要后面的分句中有动态助词“了”前面的动态助词“了”一般都可以省去。并列动词作谓语,通常只在第二个动词后用动态助词“了”,也属于这种情况。句末有语气助词“了”时,如果没有特别的需要,动态助词“了”一般都省去,这是因为语气助词“了”表达与动态助词“了”相同的语法意义,语气助词“了”管辖了前面的动词。
B.
动词后有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时,只要句子中有一个成分可以显示出动作状态已发生、已出现,句子中的“了”就可以省去。有时为了强调几个动作都已发生或完成,或在排比的句子里,也可以在每个动补短语或动词后都用“了” C. 主语为第三人称时,有时也可省去动态助词“了”。主语为第一、二人称时,则一般不可。 什么时候不能用动态助词“了”
A. 在直接引语前/后的动词后不能用“了”。间接引语前通常也不用“了”。如果动词后有动量补语,后面再接直接引语,这时动词后应用“了”。如果动词前有状语,“了”又可以不用。 B. 兼语句、连动句的第一个动词后一般都不能用“了”。只有表示第一动作完成后才发生第二个动作,第一动作不是“来”或“去”时,连动句的第一动词后才可以用“了”
C. 宾语为动词、动词短语、主谓短语等谓词性词语时,谓语动词后不能用“了”。谓语为“进行、作”等动词时,其宾语虽然是谓词性的,但仍然能用“了”。因为这里的宾语已经成为体词性的了,这从宾语的修饰语后用“的”而不是“地”可以看出来。
7.语气助词“了”
1 语气助词“了”地语法意义和功能:
与动态助词“了”具有同样的语法意义,即表示动作状态的实现。所谓“实现”,意思就是“成为现实”,也就是“发生、出现”“实现”意思更宽泛一些。语气助词“了”也不直接表示时间,但使用语气助词“了”的句子通常也表示发生在过去的动作、状态,也可以是说话时间——现在[你们看,这花开了!]。如果句中没有时间词语,那就意味着动作状态发生在说话的时间,即“现在”。也可以发生在将来[明年三月,你就二十岁了。]。表示“实现”意义的“了”可以用于以下一些情况: A. 事情从未发生到发生(谓语动词多为动作动词)。如果谓语动词前有“将要”意义的副词,全句表示即将发生某种情况。 B. 动作由未完成到完成(谓语动词后有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当“了”前的动词表示动作,后边没有宾语,又处于句末时,常常不容易分清是动态助词“了”还是语气助词“了”这时提问的时候要用语气助词“了”eg.你昨天做什么了?,答句则用动态助词“了”。问句把“了”放在句末,是因为“了”有成句的作用。 C. 动作由进行到停止。
D. 事物的性质、状态发生了变化(谓语动词一般为形容词、状态动词和关系动词)Eg.苹果熟了。 E. 意愿、能力发生了变化(谓语动词多为能愿动词)
F.
时间、季节、年龄、数量的更迭变化。语气助词“了”用于表述此类有规律的变化的句子的名词或数量词后。这种句子中用不用语气助词“了”意思有些不同。

与动态助词“了”相比,语气助词可以结合的词语很广泛,可以说不受什么限制。语气助词“了”在对话中出现的较多。人们在对话时,通常要告诉对方一些他不知道的事情,即通常大多数句子中都包含新信息。语气助词“了”表示“出现新情况”与一般句子表示新信息有所不同:A.语气助词“了”用于一个句子的末尾,一般来说,全句整体传达一个新信息,而一般的句子新信息通常在句末;B.说话人用语气助词“了”告诉对方出现了变化、新情况时,往往有特别的目的,比如引起注意、提醒、劝告、建议,引出问题、评论,有特别的针对性等等。

表示肯定的语气,有成句、篇章的作用。所谓语气助词“了”有成句的作用,是指有些句子去掉语气助词“了”后句子就不完整。语气助词“了”的篇章作用,是指它可以表示一个句子、语段的结束,具有划分开句子和语段的作用。即使一个句子结束了,如果话题不变,中间就不能用语气助词“了”。下面几种类型的句子必须用语气助词“了”,在这些句子里,语气助词“了”并不增加什么意思,但没有“了”,句子就站不住。 A. 程度副词作补语的形容词谓语句。“太”作状语的感叹句句末也要用“了”。在这些句子里,重音都落在表示程度的词上“死”除外)“了”不表示实现、变化之类的意义,但在结构上是不可缺少的。
B. 在某些形容词作谓语或结果补语的句子中,加上“了”以后形容词都表示不合某种标准,语气助词“了”也是不可少的。此类形容词是“大小高低肥瘦长短轻重粗细咸淡厚薄宽窄早晚/迟”等表示性状的形容词。语气助词“了”后还可以加(一)点儿、(一)些”等表示程度的补语。这类句子的形容词前如有程度副词“太、稍”时,重音仍落在形容词上,程度副词表示程度的作用较弱。如果重音落在程度副词上,副词表示程度的作用就强了,在这种情况下,全句有时不包含不合某种标准的意思,而是一个感叹句[这件衣服太好了!]。在非感叹句中,有程度副词时,“了”有时也可以不用,重音仍落在副词上,句子意思不变。有“了”会使语气上缓和些。
2 包含语气助词“了”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语气助词“了”一般出现于句末,它不可能在宾语前出现,但可以在某些语言成分前出现。

语气助词“了”可以出现在其它语气助词以及正反疑问句的“没有、是不是”等之前。应注意,在疑问句中,只有问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时,才可以用语气助词“了”,问状语时一般不能用。问状语时,一般不用“了”,而用“是……的”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27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句。有时问状语的句子也可以用语气助词“了”,但这种句子的重点不是表示疑问,而是表达说话者对某种情况的惊讶或不以为然的情绪,重音常落在主语或宾语上。[你怎么坐在这儿了!] 语气助词“了”可以出现在主语、宾语的末尾,这时主宾语一定是由谓词性成分充任的。 在并列的两个分句(短语)中,只在句末用一个语气助词“了”,它管辖前面的两个分句(短语)。如果在第一个分句(短语)后加上“了”,就成为两个独立的句子了。
3 两个“了”的连用:
一个句子如果用了动态助词“了”,又用语气助词“了”,这时语气助词“了”管辖前面整个谓语,包括动态助词“了”在内。这种句子所以用两个“了”,都是要表示第一个动作发生完成已经是事实,常常有一定的针对性,或隐含着什么意思。 句子中如果只用动态助词“了”时,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

如果动态助词后有时量补语,谓语动词为动作动词,后面又没有后续句时,时量补语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全部一般表示动作已完成,不再继续进行了[这本书我看了三天]。如后面还有后续句时,可以表示动作持续一段时间后不再进行,也可以表示动作还要继续进行下去[这本书我看了三天还没看完]。如果句中包含时量补语,谓语动词为“吃”类以及其它结束性动词时,时量补语表示动作已完成了多长时间[他来了才三天]

句中既要用动态助词“了”又要用语气助词“了”时,数量补语和时量补语表示已完成的数量或持续的时间,如果没有后续句,隐含的意思是动作还要继续进行下去[我们听了三天报告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或有后续句时,也可以表示动作不再进行。动词为结束性动词时,全句表示到说话时(如无指明具体时间的状语)动作已完成多长时间或已完成多少数量,一般不涉及动作是否还要继续进行。应注意,如果句末用语气助词“了”,谓语动词后又有数量补语或宾语带数量定语时,动词后面多用动态助词“了”[我来了一年了]
8.动态助词“着”
1 “着”的语法意义: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1 表示动作的持续。[小女孩坐在山坡上愉快的唱着歌。] 2 表示动作的持续,而持续的动作本身实际上也是一种状态。[门口坐着个老奶奶。] 3 表示对某物体进行动作后,该物处于某种状态。[他们都穿着新衣服。] 4 某些非动作动词加“着”后所表示的也是一种持续的状态。 5 某些形容词后可加“着”,表示状态的持续。[屋里的灯还亮着……]不过“形容词+着”不常单独作谓语,这种结构常出现于对举的句子及复句中。
2 “着”的用法:
表示状态的持续时,其作用主要在于描写。
1
用于连动句的第一动词后,表示动作者进行第二个动作(主要的动作)时的状态或方式,即表示一种伴随的动作。具有明显的描写作用,不少语法著作把它归入状语。 2 连动句的第一动词(或形容词)后用“着”也表示方式或状态,后面的第二个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原因或目的,这样用的“动(形)+着”也具有描写作用。 3 用于存在句中的“着”。存在句是一种描写处所和人的穿着打扮的句子,在存在句中的“着”也具有描写作用。 表示动作的持续时,可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用于祈使句,表示要求保持某种状态。这样用的“着”,前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

叙述动作在持续的进行。这种“着”通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故事展开前的北京描写中,即不是在叙述动作的进行。也就是说表示动作持续的“着”的功能主要仍然是描写。在一般口语中,很少这样用“着”。表示动作持续的“着”不同于表示动作进行的“在”“在”的作用在于叙述动作的进行,而不是描写。 两个动词连用,第一个动词后加“着”,表示在第一个动作持续的同时,发生了第二个动作。这样用的“动+着”提供了动作发生的背景,也具有描写作用。这种用法的第一个动词一般限于“说”

连用量词带“着”的同一动词,后面接用其它动词,表示一个动作正在持续时,另一动作发生了,原来的动作也因此而停止,有“不知不觉”的意味。这样用的“着”也可以出现在对话中。除此之外,有些动词后是否用“着”意义相同,只是用“着”语气更缓和些。

3 包含“着”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1 动词用“着”以后,后面只能带宾语,不能用其它动态助词或补语。 2 否定动作或状态持续时用“没”“着”仍保留。由于“着”的功能主要在于从正面加以描写,所以很少用否定形式。只有在分辨、回答问题中有“着”的句子的场合,才用否定形式。
4 “着”的其它用法:
做某些词的后缀。如“趁着、沿着、怎么着、接着”等。
“着呢”用在形容词后,表示程度高,往往包含着说话者某种感情、情绪,有时有夸张的意味,目的是使听话者信服,一般出现于口语。[我们学校的校园大着呢。] 9.动态助词“过”
1 动态助词“过”表示的语法意义:
动态助词“过”表示曾经发生某一动作、存在某一状态,但现在该动作已经不再进行,该状态不再存在,可以说“过”表示“曾然”还要指出,在包含“过”的句子中,“过”前的动作或状态与现在正在谈论的事情有关系,或对正在谈论的事情有影响。一般语法书通常说动态助词“过”表示经验。“过”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后。 2 “过”的表达功能:
在谈话中,“过”前的动作行为与当年正在谈论的事情有关系,或前者对后者有影响。所以,“过”所在的分句是不能自足的,它不负载说话人所要传达的最终的信息,在用包含“过”的句子的同时,总是有一个负载最终信息的句子,这个句子有时不存在,但听话人可以意会。因此我们可以说“过”的表达功能是说明性的,用“过”的句子,常常说明一个原因。有时用“过”的分句与另一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28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分句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是非常明显,但是“过”的作用仍在于说明人或事物之间的关系。 3 包含“过”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可以和动态助词“过”结合的动词:
动态助词“过”可以结合的动词非常广,不仅可以和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形容词结合,有时还可以与某些关系动词如“是、姓、会”结合,也可以是动词短语。用在“过”前的形容词、关系动词或短语常常是否定形式的。以下两种动词不能与“过”结合:A.如果一个动词表示在人或事物存在期间只有一次,不可能有第二次,那么这样的动词后就不能用“过” B.认知意义动词。认知意义动词表示的实际上也是一种不可改变的状态。“知道、了解、晓得、懂、明白”等。但在否定句里,这两类动词都可以用“过”
可以与“过”一起使用的时间词语:用动态助词“过”时,前面常常出现表示不确定时间的词语,如“以前、过去、从前”等。如果句子中不出现时间状语,就表示说话之前的某一不确定的时间。有时在包含动态助词“过”的句子中出现了表示确定时间的时间词语。这样用“过”时,“过”前的动词通常在上文已经出现过,是已知信息。这样用“过”的目的是用来证实什么,或反驳对方说的话,所以用表示准确时间的时间词语,是为了更有说服力,让人相信确有其事。
4 [动态助词“过”]VS[结果补语“过”]VS[动态助词“了”] 动态助词“了”表示发生、出现(包括完成)“过”表示曾经发生,在意义上有近似之处;表示“完结”意义的结果补语“过”无论形式上还是意义上也都与动态助词“过”十分接近,因此有必要加以区分: 从意义上看:结果补语“过”表示“完结”,既可以用于已然的动作,也可以用于未然的动作,在这个意义上的“过”与“了” 更接近。动态助词“了”的意义是发生、出现,用“了”的词语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到说话时,可能已经不存在,也可能仍然存在。而动态助词“过”表示动作曾经发生或状态曾经存在,但现在动作已不再进行或状态不再存在,所以与结果补语“过”与动态助词“了”都不同。
从发音上看:结果补语“过”可以重读,也可以轻读;动态助词“过”只能轻读。 从结构上看:
A.动态助词“过”后不能用其它助词,而结果补语“过”后可以用动态助词“了”。包含动态助词“过”的句子,只能在句末用语气助词“了”
B.可以结合的动词不同。动态助词“过”可以结合的动词面最广,动态助词“了”次之,结果补语“过”可结合的动词面最窄。结果补语“过”只与动作动词结合,不能与以下几类动词结合: a.非动作动词。如关系动词(是、像、成为),表心理状态(害怕、担心、感动)、态度(赞成、同意、尊重)的动词,表示认知意义动词(认识、明白、懂),能愿动词等。
b.表示的不是一个具体的动作(比如由不止一个动作构成)的动词,如培养、依靠、变化、侵略、教学、发生、驾驶等。 c.非自主动作动词。如“吐(呕吐义)、咳嗽、丢失、发现、打雷、塌、出现、失火、漏、上冻”等。 d.书面语色彩浓的动词,如“踏、埋葬、责备”等。
从表达功能上看:动态助词“过”的功能在于说明、解释,而不在于叙述。动态助词“了”虽然也可用于说明解释,但其典型的功能是叙述。 从用法上看: A.结果补语“过“对语境、上文有特殊的要求。
B.动词用动态助词“过”后,后面一般不能再用“了”;如果“了”前有“过”,这个“过”一般是补语,不是动态助词。 C.动态助词“过”总是在宾语前,“过”与动词之间可以插入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结果补语“过”前后都不能再用其它结果补语。
D.否定动态助词“过”时动词前面用“没(有),后面仍保留“过”。否定结果补语“过”时,不能保留“过” 10.动态助词“来着”“来着”表示不久前发生了某种事情或某种情况,只出现于口语。
1
“来着“用于陈述句末,表示不久前发生了某件事情。所谓“不久前”是说话者的主观感觉,所指的时间不一定很近。这样用的“来着”一般表示不久前发生了某件事,这件事到说话时已结束,只能用于句末(包括分句末),不能用于宾语前,而且句中通常没有表示量的语言成分,比如数量词语、动词重叠形式等。
2 “来着”用于疑问句时,一般也是用来询问不久前发生的事情的。“来着”还可以用来问曾经知道,但想不起来了的事情。[这人我见过,他叫什么来着?]这样用的“来着”询问的范围很广。 11.语气助词的特点:
1
与某些语言(如印欧系语言)相比,语气助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类词。语气助词可以单独或与语调以及其它此类一起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
2 语气助词一般位于句末(包括分句末)。两个语气助词如果连用,还会合成一个音节。如“啊”受前一个音节的影响,会表现出几种不同的语音形式:呀、哇、哪、啊。“啊”的读音有时不完全随语音环境变化。在庄重、正式的场合多读“啊”,日常生活中多说“呀”
3 语气助词一般都读轻声,句子语调的高低升降变化主要体现在语气助词前的音节上,语气助词本身的音高也会受一些影响。 4
语气是一种非常抽象、复杂的现象,语气助词只是表达语气的手段之一、一般说来,一个语气助词在同一类句子中总是表达同样的语气,在不同类的句子中,同一个语气词在表达语气的功能上也总是有内在的一致性。应注意不要把句中其它语言现象在表达语气方面的功能加到句中的语气助词上。
12[]:可用于各种各样的句子,其功能是缓和语气。 1 用于问句。
A.用于是非问句。有一种是非问句表示说话者对某一事实有些怀疑,甚至有些出乎意料,因而要求对方证实。这种句子可以是肯定句,也可以是否定句。表示句子语意焦点的逻辑重音——要求证实的事情——很明显。“啊”加在这种句子的末尾,可以缓和语气。
B.用于特指疑问句,句末语调较高扬,这样用的“啊”也使句子的语气变得缓和些。这样用的“啊”可以用于反问句。 C.用于选择疑问句,语调较高扬,“啊”的作用也是缓和语气。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29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2 用于祈使句:“啊”用于祈使句也有缓和语气的作用,使命令变为嘱咐、提醒,语调下降或较低。有时包含催促的意味,句末语调 略高或上扬。
3 用于感叹句:感叹句表示说话者的夸奖、赞扬、感慨、叹息等等,常用语气助词“啊”“啊”的作用是使语气舒缓,不那么突兀。
句末语调高降。
4 用于陈述句:“啊”可用在带有解释、提醒意味的陈述句末,也有缓和语气的作用。这时一般要重读“啊”前的谓语(助动词充任
谓语时,其宾语的核心成分要重读),句末语调递降。“啊”还可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或不同的动词后连用,这类用法表示动作连续进行,包含动作时间长的意味。[走啊,走啊。说呀,笑啊。] 5 用于句中停顿:作用也是缓和语气。
A.提醒对方注意,或说话人在犹豫时用。 B.用于打招呼,语调较低,语气缓和、亲切。 C.用于假设、条件分句。 D.用于列举。 13[]
1 可以表示疑问:
“吗”用于陈述句的末尾(书面上多写作“吗”,有时写作“么”,可以构成是非问句。是非问句句末语调一般是高扬的。这种是非问句可以是肯定形式的,也可以是否定形式的,用否定形式发问,问话者原多以为答案是肯定的。“吗”可以用于反问句。这种反问句有时包含有质问、责备的意味,有时有分辨的意味(谓语动词前有否定副词)。这种句子有语气副词“难道、岂”等时,语气更重。用“吗”的反问句,肯定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句表示肯定的意思。
用“吗”的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比较:当一个人发问时,可能对答案毫无所知,也没有什么预想,有时可能有预想,我们将此称为语气倾向或意向。正反问句与用“吗”的是非问句,虽然都表示疑问,但是在对答案的语气倾向有所不同。另外这两种问句的语气和结构也不同:
A.
用“吗”的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的意向不同。用“吗”的问句发问,问话人常常有预想的答案,而用正反问句一般没有预想的答案。用“吗”的是非问句,在意向上有以下几种情况:问话人对答案有倾向,即事先对答案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已有预想;问话人已知答案,发问不过是想证实,问候、应酬不要求对方回答,也类似这种情况,意向一般是肯定的;问话人预先没有倾向性的答案。用正反问句,问话人一般事先对答案没有预想,希望从对方得到答案。因此,如果问话人对答案有倾向,就应该用是非问句,否则用正反问句。
B.
用“吗”的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的语气不同。总的来说,用“吗”的是非问句比正反问句语气要缓和。正因为如此,总是现用“吗”发问,用正反问句追问。逼问也用正反问句。
C. 用“吗”的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的结构不同。用“吗”的是非问句结构上受的限制较小,动词与“不/没”构成的正反问句限制最大,动词加“没有”受的限制也较大。谓语动词前有副词、代词、描写性状语时,一般只能用是非问句。
2 用于句中的停顿后:“吗”可以用于句中的停顿后,有时为了唤起听者的注意,有时说话者为了考虑下面该怎么说,语调低而缓,在复句中多用于假设分句。 14[]
1 语气助词“呢”的主要作用是缓和语气
用于疑问句: A. “呢”(有时写作“呐”)用于特指疑问句(句中一般还有表示疑问的代词,如“谁、什么、怎么样、哪儿”等,句子的疑问功能由疑问代词承担),这种句子往往包含“奇怪、困惑”的成分,“呢”的作用是缓和语气。这种疑问句的句末语调多为高扬的,但也可以是低降的,因为疑问功能不是由语调来承担。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也可以不用疑问代词,只在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后加“呢”,这种疑问句一般是问人或物“在哪里”。这样用的“呢”具有疑问功能,但对语境有所要求,只有在问话人认为听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知道答案时,才能这样问。“呢”也可用于反问句,也有缓和语气的作用。 B. 用于选择疑问句后,句末语调一般是低而缓。“呢”的作用也是缓和语气,常常用于商量、征询。这种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也可以省略谓语,只是在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后加“呢”,问情况。这样用的“呢”也具有疑问的功能。无论在哪种疑问句中用“呢”都要求有一定的上文,“呢”不能出现在毫无背景、前提的问句中。在疑问句中表示动作进行的“呢”(也有一些表示语气的作用)与单纯表示语气的“呢”有些区别。表示动作进行的“呢”,用于疑问句时不需要有什么前提、背景、上文,而表示语气的“呢”则需要。另外,句重音有时不同,表示进行的“呢”,重音只能落在疑问代词上,而表示语气的“呢”,句重音有时落在疑问代词上,有时落在主语上。 用于陈述句:在陈述句中,“呢”可用在形容词谓语和动词谓语句后,谓语前常有“可”,说话人用这种句子时,想告诉对方什么新的情况或提醒对方,含有夸张意味,句末语调高扬。在谓语中心语前也可以用“才、还”一类副词,往往出现于对比句,强调所对比的方面,所强调的部分重读。 用于停顿后:
A. “呢”可用在主语后,常用于对举、列举,有“至于说到某一点(某人、某物、某方面等)”的意思,“呢”有缓和语气的作用。句子语调较高扬。
B. 用于表示假设的句子,有让对方或自己思考的意思,语调较高扬。 C. 用于表示说话者的看法,或说明、解释原因的句子,“呢”也有缓和语气的作用。[其实呢,实际上呢] 总之,语气词“呢”的作用是缓和语气,“呢”所在的句子常表示说话人有些困惑,或说话人认为听话人对某事不清楚,试图为之解惑。
2 “呢”表示动作进行。“呢”也可以与表示动作进行的“在”和副词“正”一起用。一般说来,只有动作动词(短语)后可以用表示动作进行的“呢” 15[]:缓和语气 1 用于疑问句:
用在是非问句末,句末语调高扬,疑问功能主要由语调承担,“吧”减弱了句子的疑问程度。与用“吗”的疑问句相比,用“吧”的句子多不是单纯的表示追问,而是包含一种更为明显的揣测语气。说话人对答案有更为明显的倾向,因此句中常常还用“可能、也许、大概、一定”之类的副词。而用“吗”提问的句子是不能用这类副词的。有时是非问句后用“吧”,表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30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示疑问的语气不明显,实际上完全是一种肯定的陈述,“吧”的作用是使语气更缓和些。 在特指疑问句或选择疑问句的末尾可以用“吧”。有时不用“吧”的句子可能含有商量的语气,而用了“吧”以后,可能失去商量的语气,而把决定权交给对方,[你说咱们该怎么办(吧)?]有时还含有对对方的行为态度不满的语气,[你这个人,今天到底走不走吧?]这样用的“吧”一般用在主语为第二人称的句子里,句末语调较高扬。
2 用于祈使句:祈使语气包括请求、命令、催促、劝告等,常用语气助词“吧”“吧”的作用也是缓和语气。
用“吧”的句子表示请求,句末语调较低,句中有时还有“请、让、叫”一类词。
用于命令。典型的命令句不用任何语气助词,词序与陈述句相同,谓语动词后不用任何动态助词或补语,句末语调低降、短促。命令句末尾也可以用语气助词“吧”,加上“吧”以后,表示命令的语气要缓和些,往往有劝告的意味,句末语调低而缓。
3 用于陈述句:用“吧”的陈述句,往往表示同意某种意见、要求,句末语调低降,有时含“勉强”或“无可奈何”的意味。“吧”还可以用在“好、可以、行”等词后,作为表示同意的应答语。 4 用于停顿后:
用于列举。
用于交替假设句,有时有“左右为难”的意味,句末语调高扬。[去吧,……;不去吧……。] 用于一个分句末,这种句子有时表示“满不在乎”(语调较低沉)[丢了就丢了吧,再买一个就是了。] 16[]:用于陈述句末,可以加强肯定语气,谓语前往往还用“是”
17[]:语气助词“了”虽然主要不表示语气,但是有时还是具有表达语气的作用。语气助词“了”也可位于停顿后,用于随意列举的句子。这类句子包含语气助词“了”的成分多为并列的词语。这种句子的“了”也可以不用,但会大大失去随意列举的意味。 18[罢了、而已]:陈述句末加上“罢了、而已”往往有把事往小里说的意味(由于谦虚、轻视或安慰人等),前面常有“不过、只是、无非”等词,语调低降。“罢了”比“而已”口语色彩要浓。台湾人更常用“而已” 19[]:有时也写作“吗”,用于陈述句末尾,表示说话者认为“理应如此”或“显而易见”的语气,句末语调低降。 20[]:用于陈述句末,常常表示“道理简单、无须多说”的语气。与“嘛”相比,“嘛”语气郑重,“呗”包含“不屑一说”的意味,说话者用“呗”时多不太满意。用“呗”也不够客气、礼貌,句末语调较高。
第十章 象声词
1.象声词是指用语音来摹拟事物或自然界的声音以及描写事物情态的词,如“砰、轰隆、叮咚、哗哗”等。象声词主要用语音来摹拟
事物或自然界的声音,以增添声音的实感和语言的生动性。但是,象声词并不都是摹拟事物或自然界的声音,有时是用声音对事物 的情态进行描绘,其修辞作用比其它词类要突出。
2.从象声词的使用来看,象声词可分为定型的和非定型的两类。定型的如“潺潺、琅琅、萧萧、霍霍、淙淙”等,大多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多为叠音的双音节词,其书写形式和所代表的声音都比较固定,无需语言环境也能知道所表示的是什么声音,这类词在口语中很少见,多见于书面语。非定型的如“哗啦、唰、嘎吧、刺溜”等,多是说话人或作家摹拟声音造出来的,其语音形式、书写形式都不大固定,适用的范围比较广,此类象声词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有时难以知道它代表的是什么声音。但还有很多通行的象声词是较固定的:咚咚-敲门声,砰砰-枪声,哗哗-流水声,扑通-落水声等。 3.象声词的语法功能:
1 象声词主要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可以加“地”也可以不加“地” 2 作定语,象声词后一般加结构助词“的” 3 作谓语。
4 作补语,在象声词后一般加“的”[窗户都被震得哗啦哗啦的。] 5 作主语,较少用。[自然咯,我的叽里呱啦是出了名的,厂里谁不知道?] 6 作复指成分。[“哗,哗,哗”,划船的声音越来越远了。] 7 象声词也可以独立使用。
第十一章 叹词
1.叹词是用来表达强烈感情或表示互换应答的词,如愤怒时常用的“哼”,欢乐时“哈哈”,痛楚时“哎哟”,呼唤人时“喂”,应答时 “嗯”等。 2.叹词的特征:
1
叹词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词类。它既没有确切的词汇意义也没有语法意义;既不是实词也不是虚词。在结构上,叹词独立于句子结构之外,不予句子中的任何成分发生关系,也不充当任何句子成分。但每一个叹词都表达一定的意思,因此,在意义上 ,叹词与所在的句子是有联系的。
2 叹词通常位于句首,后面用逗号或叹号。有时叹词可放在句子中间或者末尾。
3
叹词表达感情的复杂性。汉语的叹词数目比较多,表达感情时区别细致,同一叹词,伴随不同的语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
4 在书面上叹词的写法不固定。哎哟=喔唷,哎=欸,哦-噢-喔。有时同一叹词发音也不一致。 3.叹词列举:
1 表示得意、高兴、欢乐:哈哈、嗬嗬、嘿嘿,语调低降、短促,第一音节重,第二音节轻,多用于直接引语中,有时形容笑声。 2 表示懊恼、叹息、哀伤:[]语调低降、舒缓,表示叹息、哀伤。[嗨、咳]语调低降,表示叹息、不满、懊悔。 3 表示赞叹、羡慕:[喝、嗬、呵](语调降)多用于当面高声赞叹。 [](语调降)表示感叹。 [](语调低降)一般用于低声赞许,语调上升时表示出乎意料。 [啧、啧啧](为舌与上齿的吸气音)多用于对第三者的称赞,有时包含羡慕的意思,“啧”不单用,通常是两个或三四个“啧”连用。在表示同情、心疼、可怜对方或第三者,表示不满、不耐烦时,通常只说一个“啧”
4 表示惊讶:
[哎哟、哎呀、喔唷](语调低降、短促),可表示吃惊、焦急,也可表示惊喜、惊惧。 [](语调低降、短促),多用于突然发现意想不到或不利的情况。自言自语、对话都可用。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31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哎哟、喔唷] 可表示疼痛时的呻吟。 [](语调高扬),表示惊讶。 [](语调曲折,先降后升),对听到的情况表示惊疑。 []表示轻微的惊异(有时带有玩笑的语气) [](语调高降),表示对突然出现的新情况的惊讶。 []表示惊讶或赞叹。 []表示奇怪。 5 表示不同意、埋怨或申斥:[](语调曲折,先降后升),表示不同意对方意思。 [](语调低降、短促)表示不满或申斥。
[哎呀](语调下降或曲折,先降后升),表示埋怨。
6 表示轻蔑、不满或气愤:[](语调低降、短促),表示不满、气愤。 [](语调高平或高降),表示唾弃或斥责。 [呵、喝](语调高平或高降),表示不满,语调高时有讽刺意味。 7 表示醒悟、领会:[](语调低降),表示领会。“噢”语调下降、拉长,表示终于明白了。[嗯、唔](语调低降),表示领会。 [](语调低降、舒缓,声音延长),表示恍然大悟又如此。 8 呼唤、应答:[](语调高扬),表示招呼或提醒对方注意。(语调低降、舒缓),表示答应或同意。 [](语调低降),用于答应。 [](拖长声音,语调先高平后下降),可用于呼唤。 [](语调低降),用于招呼,也用于打电话(语调可下降也可高扬) [嘿、嗨](语调低降)表示招呼或提起注意。 9 表示追问或出乎意料:[](语调高扬),表示出乎意料,也可用于追问。[](语调高扬),表示因听不清楚而追问。
第三编 句法(上) 句子成分
第一章 主语和谓语
1.一个句子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主语部分是叙述、说明、描述的对象,谓语部分是对主语的叙述、说明和
描写。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的核心是主语和谓语。汉语的动词谓语句,主语和谓语之间不一定是动作者与动作的关系。主语可以是动作的施事、受事,或既不是施事也不是受事。此类主语在连续的话语中出现时,从篇章的层面看,也是话题。在存现句里,处所词是主语。汉语的句子结构受篇章、上下文、语境的制约很大,如果动作的受事、工具等是已知信息时,会位于谓语前作话题。话题是属于篇章层面的现象,当受事等作话题时,在句子的平面就不再进行分析了,即不再作为主语处理。汉语可以直接用形容词作谓语来描写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变化,可以用体词(短语)来说明人或事物的特征、数量,还可以用主谓短语来说明或描写人或事物。
2汉语一般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但也有先说出了谓语,随后又补上主语的情况,这是一种倒装句。在这种情况下,主语总是轻读的。书写时要在谓语后加逗号,使主谓语隔开。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主语可以不出现,叫“主语隐现”:①在对话和连续的对话中;②在祈使句中,汉语的祈使句,主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谓语动词、宾语等也可以不出现。 3.充任主语的词语:
1 名词(短语)或代词,这是最常见的。
2 数词或数量词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数目或数量单位作为叙述对象,这种句子一般表示数字或度量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数量 词所修饰的名词在上文已经出现,因而被略去,这样数量词就代替所限定的名词充当主语。
3 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
当动作行为、性质状态作为陈述对象时,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可以直接作主语,在形式上没有任何改变。在书面语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充任主语时,还可以有定语。 4 “的”字短语。[他说的正是我所想的。] 5 主谓短语:有时,一个句子既可看作主谓短语作主语,也可看作主谓短语作谓语,结构不同,表达意义是有差别的。语言停顿也有 助于确定句子的结构,因为汉语的主谓语之间可以有停顿。
4.充当谓语的词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护形容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主谓短语。
第二章 宾语
1.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事物,可使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更具体、明确,可以说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宾语直接与动词结合,中间没有任何虚词。在一般的动词谓语句中,要确定某一语言成分是否是宾语,一要看看它是不是表示动作的对象,二看它是不是位于动词之后,位于动词之后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因为汉语的宾语不是只按动作的施受关系来确定的。 2.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关系(常见的几种) 1 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也称为受事)[我学习中文。] 2 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他们挖了许多地洞。] 3 宾语表示动作进行时所凭借的工具。[他女儿拉小提琴拉得可好了。] 4 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方向,[明天我们去长城。]有的动词不表示动作行为,宾语表示方向、位置,[我家就在学校对面。] 5 宾语表示行为动作的目的或原因。[我后悔没嘱咐小明两句。] 6 在存现句里,宾语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的事物。[外边有人。] 3.充任宾语的动词:
名词或代词、“的”字短语、数词或数量词(有时数量宾语指称事物,该事物已在上文出现)、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介词短语。有些动词后只能带动词宾语,如含有处理意义的“进行、加以、予以、给以”等;表示心理状态的“感觉、感到、希望、认为、以为”等;以及“开始、继续、打算”等。主谓短语作宾语时,动词多表示感觉或表示心理活动,如“说、想、看、听、觉得、认为、以为、记得、忘、忘记、知道、相信、认识、希望、赞成、反对、同意、发现、指出、建议”等。主谓短语表示的是一件事情。介词短语可以作“是”的宾语,最常见的介词是“在、为、为了、由于”
4.有些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一个指人,一个指物。指人的叫间接宾语,指物的叫直接宾语,直接宾语位于间接宾语后。可以带双宾语的动词不多,主要有“给、送、租、借、卖、还、告诉、通知、报告、求、教、问、请教、赔、称、叫”等。“告诉、求、通知”等成句时,后边必须带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可以不说,或放在句首,不能只出现直接宾语。“借、租”等成句时后边必须有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可以不说,这些动词后不能只出现间接宾语。“教、请教、问、还、给、赔”等成句时,后边可以只出现直接宾语,也可以只出现间接宾语。“称、叫”成句时,后边必须出现两个宾语,缺一不可。
第三章 定语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32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1.定语是一种修饰语。在短语中,它主要是用来修饰名词,当形容词和动词作主语、宾语时,其修饰语也可能是定语。专有名词和人称代词一般很少受到定语修饰,不过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可以发现的。在汉语中,除了某种特殊的修辞需要外,定语总是位于所修饰的词语前。
2.定语的语法意义:
1 限制性定语:限制性定语是指从数量、时间、处所、归属等方面对中心语加以限制的定语,其作用是指出中心语所表示的事物的范 围,主要包含表示数量、时间、处所、归属领属、限定范围这几种。
2 描写性定语:描写性定语指从性质、状态、特点、用途、质料、职业、人的穿着打扮等等方面对中心语加以描写的定语。 3 限制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的区别:
①二者的语法意义与表达功能不同:
A.限制性定语具有区别作用,它指明在一些事物中是“这个”而不是“那个”。因此,当用这类定语修饰某事物时,一定还有其他同类事物存在,说话者认为有必要或者必须加以区别。也就是说,限制性的定语指明是“哪一个”,提问时一般用“哪(个、些、天的、儿的……)“谁的”等等。一般来说,表示时间、处所、领属关系的定语往往是限制性的。不包含任何修饰成分的、由动词构成的主谓短语作定语,往往也是限制性的。
B.描写性定语的作用只在于描写。使用这类定语时,说话者所着眼的主要是描写的事物本身,而不理会是否还有其他同类事物存在,也就是说,描写性的定语指明是“什么样的”。形容词以及由形容词构成的主谓短语往往是描写性的。描写性定语一般用“什么样的、怎么样的”来提问。 动词(短语)、主谓短语、介词短语既可以充任限制性定语,又可以充任描写性定语。因此,同一词语,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 句子里,可能属于不同性质的定语。形容词和不用“的”的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也可以具有限定范围的作用,也就是以性质、 特征与其他事物区别。但这样用时,这类定语的语法特征(如后面是否用结构助词“的”、在多项定语中的顺序等)不变,仍与 描写性定语一样。
②出现的语体不同:描写性定语,特别是复杂的描写性定语,主要出现在文学作品的叙述、描写性文学中,对话中较少用,论说性文体中也很少出现。
③在同一个句子中,限制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出现的顺序不同。限制性定语在前,描写性定语在后。
④限制性定语后边中心语所表示的事物总是确定的,描写性定语后中心语所表示的事物可能是确定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是一般
的或同类事物中的任何一个。
3.充任定语的词语和“的”的使用问题:
1 数量短语或数词、量词作定语,表示限制关系时后面不能用“的”。数量词作定语表示描写关系时,后面要用“的”。借用量词作定语表示限制关系的后面不用“的”。表示“满”的意思,具有描写作用的,一般也要用“的”。分数词作定语,后边一般要用“的”有时也可以省略。由数词“一”与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的重叠形式作定语,后边一定要用“的”。数词“一”与重叠的量词一起作定语时,可以不用“的”,但用“的”,描写作用更强。重叠的量词作定语,后面不用“的”
2 指示代词和问事物的疑问代词,以及此类疑问代词与数量词构成的短语作定语表示限制关系时,后面不用“的”。表示领属关系的“谁”和表示描写关系的“怎么样、这样、那样、什么样”作定语时,后面要用“的”。代词“别”除了“别人、别处、别国”等以外,后面也要用“的”。人称代词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后面要用“的”,有时用不用“的”意思不同(可能是复指)。在口语中,表示疑问或反问时,人称代词后也可以不用“的”。如果中心语是对人的称呼或集体、机构的名称时,人称代词后可以用“的”,但口语中,多不用“的”。定语修饰方位词时多不用“的” 3 名词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时要用“的”。方位词作定语后边一般用“的”。方位词被名词修饰时,名词后多不用“的”。有些名词作定语时不表示领属关系,而表示人的职业或事物的原料、属性、来源等,属于描写性定语。此类定语与后面的中心语结合的很紧,一般不用“的”,甚至不能用“的”,而且意义上有一定的熟语性。[语文老师、历史问题]有时名词作定语后用“的”与不用“的”表示的语法关系不同,意思也不同。[狐狸尾巴-狐狸的尾巴] 4 形容词作定语后面用不用“的”主要与音节有关。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后面不能用“的”有的形容词为了强调对比,可以加“的”普通的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一般要用“的”。有些形容词常与某些名词结合,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固的短语,中间常常不用“的”[关键时刻、积极因素、糊涂虫、俏皮话]带有各种附加成分的形容词(eg.通红、冰凉、黑洞洞)、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以及各种形容词短语作定语时,后面要用“的”“很多、好多、不少”等形容词作定语时,后面一般不用“的” 5 动词、动词短语作定语一般要用“的”。充任定语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后如果不用“的”,有时会和后面的名词中心语发生动宾关系,结构与意义就变了。有些双音动词经常修饰某些双音名词,并且不会被误解为动宾关系,这样的动词与名词之间一般不用“的”[进意见、考试成绩]在汉语中,当一个双音节动词与一个双音节名词具有动宾关系,而且又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时,应该把动词放在中心语的位置上,而把名词放在动词前边作定语,中间不用“的”[理论学习、景物描写]这是因为这时动词的动词性很弱,而具有较强的名词性了。这种偏正结构还经常作定语。 6 主谓短语作定语要用“的” 7 介词短语作定语后面要用“的”
8 固定短语(多为四字形式)作定语,后面要用“的” 9 复句形式的短语作定语,后面要用“的” 10 是定语与其中心语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或一类事物的名称或称呼的,中间一律不用“的”

凡是用“的”的名词短语,其定语与所修饰的名词组合是比较自由的,相反凡是不用“的”的名词短语,其定语与所修饰的名词组合就不那么自由,有一定的限制。而且用“的”的短语可以扩展,不用“的”的短语一般不能扩展。在一个短语中,如果有不用“的”的定语,当几个名词短语的定语或中心语相同时,要重复说出相同的成分,一般不能省略。用“的”的名词短语则不同,省略相同的定语或中心语是正常的现象。
4.在一个偏正短语中,有时可能包含几个修饰语,这样的修饰语叫多项定语。多项定语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并列关系的多项定语、递加关系的多项定语、交错关系的多项定语。 5.并列关系的多项定语:
1 几个定语没有主次之分,并列的修饰一个中心语,这几个定语之间的关系就是并列关系。并列关系的定语多是由同一词性的词语构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33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成的,有时几个定语联合起来修饰中心语,有时分别修饰中心语,前者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与中心语发生关系,后者可分别直接与中心语发生关系。
2 并列关系定语中连词和“的”的用法:
并列关系的定语如果是由名词或动词构成的,一般多在最后两项定语之间用“和、以及、或”等连词,前几项之间可以用顿号,也可以不用。如果各定语的地位并不完全相同,可以用连词将关系较远的定语隔开,关系较近的定语之间可以用顿号。如果定语是由两个形容词组成,两个形容词可以直接相连,也可以在两个形容词之间分别加“又~又~、很~很~、最~最~”,还可以在两个形容词之间加连词。如果两项定语的意义不是相互排斥的,多用“而”。如果两个形容词在意义上互相排斥,不能用“而”,可以用“和”或“或”。如果并列的形容词不止两项,可在前几项之间用顿号,最后两项之间可以仍用顿号,也可以用“而、和、或”。并列关系的复杂定语,一般在最后一项定语后面用“的”,有时为了强调定语的作用,也可以在每项定语后分别用“的” 3 并列关系定语的顺序:
从理论上来讲,并列关系的各个定语的排列顺序应该是自由的,实际却非如此。并列的各定语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地位的高低、重要性的大小、距离的远近、数量的多少等等,就是要按递升或递降的顺序排列。有的定语要按对事物认识的先后或认识规律(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等)排列。有的时候要按中国文化或汉语的习惯排列,eg.男女青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等。只有少数词性、地位完全对等的并列定语,才可以自由排列。 6.递加关系的多项定语:
1
具有递加关系的各个定语往往可能是几个描写性定语,也可能既有描写性定语也有限制性定语,它们通常是由不同类的词语构成,彼此互不修饰,而是依次修饰其后的偏正结构。递加关系定语之间不能用任何连词,也不能用标点符号。 2 递加关系定语的顺序:

递加关系定语首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层次:描写性的定语在后,在第一个层次上;限制性的定语在前,在第二个层次上。这个顺序往往是不能颠倒的,因为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先限定事物的范围,指明是哪一个(些),然后才对它加以描写。
如果有几个限制性定语,顺序一般是:[表示领属关系的名词或代词][处所词与时间词同时出现时,可互为先后][其他表示范围的定语(eg.主谓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等)][数量词短语]。表示领属关系的名词、代词与表示处所的词语同时出现时,其顺序要受语义关系的制约。如果处所词所限制的范围大于或等于名词、代词所限制的事物的范围,处所词在前。如果名词、代词所限制的范围大于处所词所限制的范围,名词、代词就在前。 如果有几个描写性定语,顺序一般是:[主谓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及其他描写性词语][不用“的”的形容词和描写性的名词]。形容词和不用“的”的名词作描写性定语时,有时会出现几个描写性定语连用的情况,这时排列顺序一般如下:大小、新旧-来源-颜色-形式、式样-质料-名词。Eg.大屏幕国产立体声电视机。谈到衣服时,“小夹袄、长袍”等已成为衣服的名词,不能分开,这里颜色与式样可以互为先后。

表示数量的词语(数量词语、指数量短语及某些形容词等)属于限制性定语,此类定语在复杂定语中有特定的位置:在限制性定语的末尾,在描写性定语前。即递加关系定语的排列顺序可以概括为:限制性的+数量词语+描写性的。为了突出描写作用,描写性的定语(名词除外)可提到数量词语前。 如果把递加关系的复杂定语统统排列起来,顺序如下:
[A.领属性名词、代词][B.处所词与时间词互为先后(处所词与A同时出现时,有时位于A][C.数量短语(后面为描写性的定语)][D.主谓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E.数量短语(前面为限制性定语)][F.形容词(短语)以及其他描写性词语][G.不用“的”的形容词和描写性名词] 3 递加关系定语中“的”的用法:
主谓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后有其他定语时,后面一般仍然要用“的”。形容词短语后有数量短语时,可以省去“的”
表示领属关系的名词或代词后面有不用“的”的定语时,名词、代词后仍要用“的”。表示领属关系的名词、人称代词后面有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方位词或其他用“的”的定语时,一般不再用“的” 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位于描写性的名词定语前时,形容词后一般仍用“的”。当双音节形容词最靠近中心语,前面还有其他应该用“的”的定语时,形容词后可以不用“的”。当两个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同时充任定语时,双音节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在前,后面仍用“的”,单音节形容词不用“的”,紧靠中心语。总之,在递加关系的多项定语中,在不会产生岐义的情况下,一般要避免连用几个“的”,通常位置靠前的“的”可以省去,而保留位置靠后的“的”,这是表达上简洁的要求。
4 多项定语与定语本身为复杂短语的区别:
多项定语与定语本身为一个复杂的短语不同。多项定语是指一个中心语前有几个定语,这几个定语都分别与中心语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而各定语之间不存在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当定语本身为一个复杂的短语时,其内部多为一层套一层的领属关系,这类定语常见于学术论文,口语中很少见。这种定语要在不会引起岐义的条件下,尽量省略前面的结构助词“的”,最后一个“的”不能省略。在分析这种句子或短语的结构时,直接结合的词语,一定表示一个特定的人、物体或事物。如果一个短语包含有几个表示领属关系的名词,那么这个短语的前几个名词一定是一个结构很复杂的定语,该定语修饰最后一个名词。总之,如果几个具有领属关系的名词性成分连在一起,前面几个名词性成分总是构成一个层层具有领属关系的定语,去修饰最后一个名词,而第一个名词可以说是一个参照点,正是由于有了这个参照点,整个定语及其中心语才表示一个确定的事物。[我父亲的父亲的父亲] 7.交错关系的多项定语指既包含并列关系又包含递加关系的多项定语。其顺序受并列关系定语与递加关系定语两种规律的制约。
第四章 状语
1.在短语中,状语是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在句子中,状语是谓语部分中的修饰成分,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以及名词谓语句的谓语部分都可以包含状语。从结构上看,状语在句子中一般是修饰其后的语言成分的,状语位于主语前时,修饰后边整个句子。状语位于主语前,主要作用是把句子和句子或语段和语段连接起来。状语位于主语后时,修饰其后的谓语部分。 2.状语的分类: 1 描写性的状语:
在语义上描写动作者的状语:
此类状语的作用在于描写动作者动作时的表情、姿态以及形之于外的心理活动,即此类状语所描写的一般是人可以感知的,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34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多出现于文学作品,主要由形容词(短语)[激动、美滋滋],动词(短语)[犹豫、踉踉跄跄、(像)……一样(似的)]固定短语[热情洋溢、大摇大摆],副词[公然、暗自]等充任,此外,主谓短语也可以充任描写动作者的状语,eg.他脸色阴沉地说……。 描写动作的状语:
此类状语的作用是对动作的方式等等进行修饰描写,主要由形容词(短语)[彻底、仔细、草草],象声词[淅淅沥沥、哗哗]动词(短语)[来往、巡回、不住],数量(短语)[一把、一勺一勺、三拳两脚],名词(短语)[历史、主观主义、大声、快步],固定短语[滔滔不绝、斩钉截铁、当面锣对面鼓],表示情态方式的副词[一直、断然、忽然、陆续]等充任。 区分①②两类状语:
首先可以从意义、功能上加以区分,②是描写动作的,主要描写动作进行的方式、状况等等;①在语义上是描写动作者的,描写动作者动作时的心情、态度、姿态、表情等等。其次可以从结构上加以区别,描写动作的状语,有时可以变换成对动作的表述,描写动作者的状语一般不能进行这样的变换;而描写动作者动作时的情态的状语很多可以在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构成对动作者的表述,描写动作的状语一般不能对动作者构成这样的表述。有少数形容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充任不同的描写性状语。Eg.认真:小明认真学习。[描写动作]小明认真地说……[描写动作者] 2 非描写性的状语:主要是从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目的等方面对句子、谓语成分或动词、形容词加以限制,无描写作用。 表示时间:主要由时间词、副词和介词短语充任。
时间词:今天、上午、三点…… 副词:已经、早、就、才、从来、永远…… 介词短语:从…起…、自////于…… 表示语气和估计:主要由副词充任,eg.明明、的确、难道、简直、幸亏、居然、偏偏、究竟、差不多、千万、何尝…… 表示目的、依据、关涉、协同:由介词短语充任。
[目的] /为了…… [依据] ///////根据…… [关涉] 关于/就…… [协同] ///与…… 表示处所、空间、路线、方向:由处所词语和介词短语充任。
[处所和空间]上、左边、屋里、地上、//当…… [方向]///照…… [路线]沿(/(///通过/( 表示对象:由介词短语充任,eg.////////替…… 表示否定、程度、重复、范围、关联:由副词充任。
[否定]不、没(有)、甭、别…… [程度]很、十分、非常、更、最、特别。有点儿、稍微、颇、太、还、比较…… [重复]又、再、还、重、也…… [范围]都、全、一概、净、只、就、仅仅、唯独、光、不过、统统…… [关联]就、也、都、还、又……
3 描写性状语和非描写性状语的区别:

非描写性状语可以出现在各种谓语中。各种谓语句可以出现的非描写性状语并不相同。名词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一般只能用表示时间、语气等有限几类非描写性状语,形容词谓语句有时可以用的非描写性状语的类型也远远没有动词谓语句多。名词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不能用描写性状语。形容词谓语句也只能用某些描写性状语,如“像……一样(似的)。动词谓语句可以用的状语类型最齐全,但如果谓语动词带有可能补语或情态补语,可用的描写性状语将十分有限,一般只能用带有时间性的描写。性状语,如“渐渐、忽然”,以及表示动量的词语,如“一下子、一脚”等。一个句子的谓语可以用什么样的状语,不仅与句子的语义有关系,也与句子的结构有关系。
非描写性状语多数可以出现在主语前,作全句的修饰语(由“把、被”等构成的介词短语以及多数副词除外)。描写性状语一般不能出现在主语前,只有表示时间意义的“渐渐地、很快、慢慢地”可以。

描写性状语和非描写性状语出现地语体不同。非描写性状语可以出现在叙述、描写、议论等各种语体中;描写性状语多出现在叙述体中,对话中较少,描写动作者的状语只出现在小说的叙述性文字中。

充任非描写性状语的实词(大部分副词除外)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单独成句,也可以用来提问。描写性状语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也很少用来提问。 描写性的状语后边一般可以用“地”,而非描写性的状语后边一般不用“地” 3.状语后结构助词“地”的使用问题: 1 非描写性的状语后一般不能用“地”。双音节程度副词后一般不用“地”,但强调其修饰作用时可以用“地” 2 描写性的状语绝大多数后边可以用“地”
描写动作者地一般都要加“地”。有时,描写动作的固定短语后也可以不用“地”,但将不再充任状语,整个句子成为连动句或两个分句(中间加逗号)“像……似地”因已包含“地”,所以后面不再用“地”“像……一样”后“地”可用可不用。其他描写动作者的状语一般也要用“地” 描写动作、状态变化的状语,用不用“地”,情况比较复杂。多数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以及主谓短语、固定短语、象声词、数量短语,用不用“地”是自由的,一般情况下不用,加强其描写作用时才用。 A. 形容词作状语与形容词的音节有关。单音节形容词后一般不能用“地”“真”作状语时为了加强描写作用可用“地”“猛”作状语要用“地”。多数双音节形容词可以用“地”也可以不用。有的形容词总是描写已经发生地动作,后面要用“地”。重叠式形容词表示已然动作时,一般不用“地”也是自由地,如果被修饰的只是一个单音节动词,一般要用“地”。形容词短语后一般要用“地”,但有的“很+单音形容词”用不用“地”都是自由的。 B. 动词作状语后面用不用“地”一般是自由地。有的不能用“地”,如“很少、很难”“不住、不停”以及动词短语后一般要用“地”。有些双音动词修饰某些动词,形成了比较固定地组合,一般不用“地”,如“联合发表、补充说明” C. 固定短语一般用不用“地”都是自由的。 D. 名词(短语)后一般要用“地”“快步、大声”之类名词短语后不用“地” E. 数量短语后不用“地”。重叠式数量短语用不用“地”都是自由的。数量词重叠形式构成短语后,用不用“地”也比较自由。
F. 多音节象声词后用不用“地”是自由地,单音节地一般用“地”
G. 充任描写性状语地副词后用不用“地”多数也是自由的,但以不用“地”为多。单音节副词后不能用“地”“亲自、亲手、亲眼”等副词后也不能用。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35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4.状语的位置:
1 只能位于主语前的状语:此类状语限于限制性的,主要是由“关于、至于”构成的介词短语。当谓语中包含其他结构比较复杂的描 写性状语时,不包含介词的处所词语也要放在主语前。
2 只能谓语主语后的状语:包括绝大多数描写性的状语,部分限制性的状语。描写性的状语绝大多数只能位于主语后,只有极个别的 可位于主语前,如“慢慢地大家对我不那么客气了。一脚他就把球提出了门外……”只能位于主语前的限制性状语有:副词,表示语气的及部分时间副词除外;少数不包含介词的处所词语,在口语中要放在主语后,这时谓语部分一定很简短;由“把、被、将、叫、让、给、管、替、离”等构成的介词短语。
3 既可以在主语前也可以在主语后出现的状语(主要是限制性的状语)
表示时间的词语,包括时间词及下列副词:忽然、原先、突然、马上、立刻、回头、一时、起初、慢慢地…… 多数介词短语 表示语气地副词
极个别地描写性状语 ——此四类状语一般情况下位于主语后,下列情况下要位于主语前: 状语承接前文,有连接句子、篇章的作用。 特别强调此类状语的作用。 状语不止修饰一个分句。
对比或列举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下发生的事情。
当状语结构比较复杂或音节很多时,以位于主语前为宜。状语位于主语前最主要的原因是承接上文,起句子、篇章的连接作用。 5.多项状语是指一个句子中同时包含两项或两项以上的状语。多项状语也可以分为并列关系的、递加关系的、交错关系的三种。 6.并列关系的多项定语:
1 多项状语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平等地、联合地修饰中心语,这样地状语叫并列关系的多项状语。 2 并列状语的连接和“地”的用法:
并列的两项状语如都是形容词,两项之间可直接相连,也可以用顿号,还可以加“而”或“而又”。如果并列的两项状语都是介词短语或动词短语,可以直接相连,也可以在中间加顿号。并列的状语如果是多项,多项之间一般用顿号。并列关系的状语一般只在最后一项状语后用“地”。有时为了强调各项状语,也可以在每项状语后都用“地”。并列关系状语地顺序与并列关系定语一样,理论上是自由的,但在实际语言中,要受逻辑关系、观察事物的过程及语言习惯或上下文的制约。 7.递加关系的多项定语:
1
多项状语的几项之间,没有主次之分,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修饰其后的谓语部分,每项状语在语义上都与中心语存在修饰关系,这样的状语叫递加关系状语。其各项状语之间不能用关联词语或标点符号,“地”的用法与各类词语单独作状语时基本相同。 2 递加关系状语的排列顺序:排列顺序主要与多项状语的功能和语法意义有关。
在描写性的状语中,描写动作者的在前,描写动作的在后。
除了大部分副词外,限制性的状语按下列顺序排列:[A.表示时间的状语][B.表示语气以及在分句之间起关联作用的状语][C.表示目的、依据、关涉、协同的状语][D.表示处所、空间、方向、路线的状语][E.表示对象的状语] 把两类状语排在一起,总的顺序是:[A.表示时间的状语][B.表示语气、关联句子的状语][a.描写动作者的状语][C.表示目的、依据、关涉、协同的状语]+[D.表示处所、空间、方向、路线的状语][E.表示对象的状语][b.描写动作的状语] 几点说明:
A. 表示动作发生时动作者所在的空间、处所的“在……”以及“从……”既可以位于★a.前,也可以位于★a.后,“在/从……”与表示时间的副词也可以互为先后。表示动作对象的“对……”等有时也可以位于★a.前。
B. 描写动作的状语,为了突出其描写作用,可以位于D.前,特别是双音节的、重叠式的形容词,数量短语的重叠形式,因其描写作用较强,往往在前,但单音节形容词一般不能提前。
C. 如果句子里同时出现几个表示时间的短语,顺序是:时间词-介词短语-副词。 D. 句子里如果同时出现两个描写动作的状语,音节多的在前,音节少的在后。
E.
表示否定、重复、程度的副词,其位置与句子的结构层次有关。这类状语在语义上不一定与中心语直接发生关系,如果是修饰中心语的,就紧靠中心语。如果是修饰一个短语的,就位于短语前。此类副词可在不同的位置上出现,但位置不同有时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eg.十分不满意VS不十分满意。表示范围的副词“都、全”等要位于所总括的成分之后。
第五章 补语
1.按意义和结构特点,补语分为七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情态补语、程度补语、数量补语、介词短语补语。
2.宾语与补语的区别:虽然都位于动词后,但宾语一般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因而大多数是名词性的;而典型的补语是谓词性的,主要是对动作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加以说明表述,因而除数量补语外,大多数是非名词性的。 3.结果补语:
1
结果补语主要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结果——引起动作者或动作受事的状态发生变化,有些结果补语表示对动作的评价、判断。结果补语由动词和形容词充任。在汉语中,当叙述由于一个动作或状态引起(或将引起)某种具体结果时,就应该用结果补语。结果补语与表示动作发生或状态出现的动态助词“了”的功能不同。动态助词“了”只表示动作的发生或状态的出现,而结果补语表示动作产生的某种具体的结果。因此应该用结果补语时,如果用“了”代替,所表达的意思就不够明确。 2 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及带宾语的问题:
所谓语义指向是指补语与句子中的哪个成分在语义上有关系。结果补语在语义上多与宾语和主语有关系,有的与谓语动词有关系。 补语指向动作的受事(以及处所、工具等),主要是动词的宾语,或“把”的宾语、“被”字句的主语等。补语也可以指向作为话题的受事。一些不及物动词有了结果补语后可以带宾语[笑弯了腰、跑断了腿]
补语指向动作的施事,主要是主语或存现宾语。[衣服湿透了。我听懂了他的话。]在这一类句子中,只有当一个名词既是谓语动词的受事,又是补语的受事时,补语后才可以有宾语。还有一些动补结构后边可以有宾语,但宾语很受限制。[吃饱饭、喝醉酒],而[我打赢了。他听呆了]等的补语在语义上都指向动作的施事。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36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补语语义上只与动词有联系,是对动作进行描写、评价、说明的。这类补语又可分为只对动作进行描写和包含“不合某一标准”的意思两小类。当补语对动作描写进行说明时,如果谓语动词是及物的,一般补语后可带宾语,否则就不能带宾语。“大小快慢肥瘦轻重咸淡长短多少粗细宽窄高低”等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时,有时表示不合某一标准,此类补语后不能带宾语,句子末尾一般要用“了”
还有一些结果补语比较特殊,实际上是一个动宾结构作补语。[这地方乱出名了。]此类补语数量不多。 3 包含有结果补语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结果补语的否定形式:由于结果补语表示动作或变化是否有结果,所以其否定形式一般用“没”否定结果补语时,要把“没”放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的牵头。“没+动作+补语”表示动作没取得某种结果。只有在假设条件句中,结果补语采用“不”来否定。
结果补语与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之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补语后可以用动态助词“了、过”,但不能用“着”,在结果补语(以及“了、过”)后还可以有宾语。

关于宾语的问题:有的句子,结果补语后还有宾语,这个宾语应看作是动补短语的宾语,而不是动词的宾语。正因为如此,有的不及物动词加上结果补语后可以带事物宾语了。动词是与结果补语结合后才与宾语发生关系的。结果补语后是否可以带宾语除了与补语的语义指向、谓语动词和充任补语的词语是否及物有关外,还与包含补语的句子在连串话语中的位置有关,即即使是可以带宾语的动补短语,在连串的话语中,也应遵循汉语篇章的规则,如有时要把受事放在宾语的位置上,有时要用“把”字句,有时受事要作为话题谓语句首等。
4 充任结果补语的词:

只有形容词和动词可以作结果补语。口语中常用的单音节形容词一般都可以作结果补语,部分口语中常用的双音节形容词也能作补语。动词可以作结果补语的较少,常见的有:见....................等。这些动词都不表示明显的具体的主动的动作行为。这是因为动词作结果补语时,都表示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引起动作者或动作的受事的一个被动的动作。 [] 基本意义是“看而有结果,看到”,作结果补语时一般只用于感官动作动词“看、瞅、瞧、望、听、闻”之后,表示“动 作有结果”“见”还可用于“遇、碰、梦”等动词之后作结果补语。 [] 表示通过动作使人或事物的位置固定起来。
[] A.表示动作达到了目的,多用于口语,eg.这个谜语他没猜着。这个意思的“着”用于否定情况(前面有“没”)时,重读,用于肯定情况时,一般都轻读。
B.用在某些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某种情况对人或事物产生了不良后果。Eg.穿多点儿,别冻着了。“着”轻读。 C.表示“入睡”[睡着了] 表示“燃烧”[划着了火柴] 表示“应该、有资格、有责任”[你管不着]“着”要重读。 [] 表示动作完成而且达到完善的底部。 [] 表示“脱离、脱落”;表示“消失”eg.吃掉.删掉.忘掉.去掉.消灭掉……南方人用得较多。 [] 表示通过动作使人或事物处于某个处所,后边一定要有处所宾语;有时表示事情发生得时间。
4.趋向补语:
1 趋向补语共有28个,是指用在动词后由表示趋向的动词“来去上下进出回过起开到”以及由“来去”和“上下进出……”等组成的“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进来、进去、回来、回去、过来、过去、起来、开来、开去、到……来、到……去”等充任的补语。“来去上下……”叫简单趋向补语,“上来、上去、下来、下去……”叫复合趋向补语。某些复合趋向补语也可用在形容词后。 2 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
趋向意义:
趋向意义是趋向补语的基本意义,也就是趋向动词本身所表示的意义,即方向意义。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以后,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结果。“来、去”和包含“来、去”的复合趋向补语都有立足点的问题,确定立足点的方法有: A. 当说话人出现或用第一人称叙事时,说话人或“我”的位置就是立足点。
B.
在用第三人称进行客观叙事时,可以把立足点放在正在叙述的人物所在的位置上。在用“来、去”作趋向补语时,动作总是有确定的目标的。用“来”时,立足点就是动作的目标;用“去”时,目标在立足点以外,多用由“朝、向”等构成的状语来表示。
C. 在用第三人称进行客观叙事时,也可以把某一处所当作立足点,这个处所是正在描述的对象,或是正在叙述的事件发生的地点。
结果意义:
趋向补语有时不表示方向,而表示动作有结果或达到了目的。大部分趋向补语有结果意义,而且有的趋向补语的结果意义不止一个。结果意义又可分为两类:基本结果意义,即与趋向意义有密切联系的意义,如果某一趋向补语只有一个结果意义,那么这个意义通常就是基本结果意义;基本结果意义以外的结果意义是非基本结果意义。 状态意义:
趋向补语的状态意义比结果意义更加虚化,由空间意义(方向意义)引申为表示动作、状态在事件上的展开、延伸(时间意义),如动作状态的开始、继续、停止等等(与方向无关)。只有“上、下、下来、下去、起、起来、开”等有状态意义。趋向补语的状态意义已经虚化的跟动态助词的意义接近,所以有些语法著作将其列入动态助词。
3 [] 趋向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向立足点移动
[] 趋向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离开立足点,向另一目标移动。
[] 趋向意义A.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由低处向高处移动,没有确定的立足点。“下、进、出、回……”等也无确定的立足点。 趋向意义B.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向立足点移动——趋近立足点。 结果意义A.基本结果意义:表示接触、附着以至固定。 结果意义B.表示实现了预期的或希望达到的目的。“上”的此结果意义是一种口语用法。 状态意义: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开始。
[上来] 趋向意义A.与“上”一样,也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由低处向高处移动,但用“上来”时,立足点在高处。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37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趋向意义B.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的位置向立足点移动——趋近立足点(说话人就是立足点) 基本结果意义A.表示接触、附着以至固定,着眼点在主要物体或整体。表示基本结果意义时,“上来”没有“上”常用。 结果意义B.表示成功地正确地完成,多用可能补语形式。[我答不上来。我说不上来。] [上去] 趋向意义A.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由低处向高处移动,立足点在低处。 趋向意义B.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离开立足点向另一处所移动。 结果意义(基本结果意义):表示接触、附着以至固定,着眼点在物体的部分或次要物体。也就是说表示通过动作,使物体的一部分或次要物体与整体或主要物体接触、附着以至固定。
[] 趋向意义A.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由高处向低处移动。“下”后的处所词可以表示动作的起点,也可以表示动作的终点,eg. 跳下床=跳下地。当处所词表示的处所高于地平线时,它表示动作的起点,当处所词表示的处所为地平线或低于地平线时,它表示动作的终点。
趋向意义B.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退离立足点。 结果意义A.表示分离以至固定。B.表示“凹陷”[他瘦的脸颊陷下两个坑]C.表示“容纳”[这间屋子坐不下一百人] 状态意义:表示由动态进入静态,此时“下”没有“下来”常用。
[下来] 趋向意义A.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由高处向低处移动,立足点在低处。
趋向意义B.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退离立足点,移动的人或物体不在立足点上。
结果意义A.表示分离以至固定,着眼于与主体分离的次要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B.表示“凹陷”C.表示完成一件费时、费力、需要克服一定困难的动作行为,[三年中文学下来] 状态意义:表示由动态转入静态,比“下”更常用。可以和“下来”结合的一般是“暗、静、低”一类的负向形容词。 [下去] 趋向意义A.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由高处向低处移动,立足点在高处。B.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退离自足点,说话人在立足点上。
结果意义A.表示分离以至固定,着眼于主体或物体的整体。B.表示“凹陷”,比“下、下来”更常用。 状态意义A.表示由动态转入静态。下去VS下来:a.“下来”可以与“停、站”等动词结合,“下去”不能;b.“下来”可以结合的形容词比“下去”广,“下来”可以与表示速度或人的态度、语气的形容词结合,“下去”不能;c.“下来”通常表示近距离的、眼前的变化,而“下去”更适合表示远距离的变化。
B.表示已经开始的动作状态继续进行或存在,可以构成可能补语。[说下去!]这一状态意义比A.更常用。
[] 趋向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由某处所的外部向内部移动。结果意义:表示“凹陷” [进来] 趋向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由某处所的外部向内部移动,立足点在处所内。
[进去] 趋向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由某处所的外部向内部移动,立足点在处所外。结果意义:表示“凹陷” [] 趋向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由某处所的内部向外部移动。
结果意义:表示从无到有,由不清楚到清楚,由隐蔽到显露。[想出办法、培养出人才] [出来] 趋向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由某处所的内部向外部移动,立足点在处所外。 结果意义:表示从无到有,由不清楚到清楚,由隐蔽到显露。
[出去] 趋向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由某处所的内部向外部移动,立足点在处所内。 [] 趋向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向原地——家、祖国、出发地等——移动。
[回来] 趋向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向原地——家、祖国、出发地等——移动,立足点在原地。 [回去] 趋向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向原地——家、祖国、出发地等——移动,立足点不在原地。
[] 趋向意义A.表示通过动作,人、物体或经过某处所,或向立足点移动,或离开立足点向另一处所移动。 B.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改变方向——面向立足点或背离立足点。[转过身、扭过头] 结果意义A.表示“度过”[瞒不过我、放过你]
B.表示超过合适的一点(时间、处所) C.表示“胜过”,在形容词后可以用“不过”,也属于这个意义。 D.表示“完结”。此时“过”前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及所涉及的物体,对听话来说人一定是已知信息。语音上这个“过”可以重读,而动态助词“过”只能轻读。
[过来] 趋向意义A.表示通过动作,人、物体或经过某处所,或向立足点移动。 B.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改变方向——面向立足点。
结果意义A.表示度过一段艰难的时期或难关。B.表示恢复或转变到正常的、积极的状态,[活过来]C.表示尽数的完成,常用可能补语形式,意思是不能按要求的或应该的数量完成,[喘不过气来,数不过来] [过去] 趋向意义A.表示通过动作,人、物体或经过某处所,或离开立足点向另一处所移动。
B.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改变方向——背离立足点。
结果意义:表示“度过”
[] 趋向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由低处向高处移动。与“上”不同的是,“上”后通常有表示移动终点的处所宾语,而“起”后不能有表示终点的处所宾语。
结果意义A.表示连接,结合以至固定,与“上”的结果意义A相比,“起”所连接的物体不分主次,不分整体和部分,所适用的动词也不同。 B.表示“突出、隆起”
C.表示主观上是否有某种承受能力(经济、时间、资格、精神、体力等),只用可能补语形式。 状态意义:表示进入新的状态,只用在动词后。
[起来] 趋向意义:与“起”相同,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由低处向高处移动。与“上”的区别也与“起”相同。 结果意义A.表示连接、结合以至固定;B.表示“突出、隆起“。
状态意义:表示进入一个新的状态。用在动词后时,表示动作开始进行,由静态进入动态;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新的状态开始。
起来VS下来:“起来”可以结合的形容词很广,“下来”可以结合的形容词很窄;此外,“起来”一般用在“高、快、亮”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38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一类所谓正向形容词后,“下来”用在“低、慢、暗”等所谓负向形容词后。但是当说话人觉得出现的变化不合常规时,“起来”也可以与负向形容词结合。
[] 趋向意义:表示“分离、分裂” 结果意义A.表示“分离、分裂”“开”VS“下”“下”表示次要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与主要物体或主体分离,而用“开”时,分开的物体没有主次之分,它只表示一个物体分成几个部分。 B.表示“舒展、分散”
C.表示空间是否能容纳某物体或容许某一动作施展。“开、下”都有容纳的意义,但a.“开”主要表示空间是否能容纳,“下”除了表示空间是否能容纳外还表示容器是否能容纳;b.“开”可以表示某空间是否容许某种动作施展,“下”不能;c.可以结合的动词不同。 D.表示“清楚、彻悟”
状态意义:表示由静态进入动态。
VS起来:a.“起来”可以结合的动词和形容词范围很广,“开”主要与动词结合,可结合的形容词有限,如“乱、忙”等;b.“开”可以表示对动作不加约束、不加控制的意思,因此有时表示说话人对这种动作的不满[他们又吵开了]c.“开”比“起来”更口语化。
[] 趋向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移动到某处所。还可以表示到达时间的一个点,表示达到什么程度——程度的一个点。 结果意义:表示通过动作达到目的或有结果。[找到书、预料到你会来] [到…来] 趋向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人或事物由远处向立足点移动,“到”与“来”之间有处所词语。 [到…去] 趋向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人或事物由近处向远处移动,“到”与“去”之间也有处所词语。“到……去”还可表示程度。[坏不到哪儿去。冷不到哪儿去] 4 趋向补语的语义指向:在及物动词后的趋向补语,语义指向受事者。在不及物动词后的趋向补语,语义指向动作者。 5 包含趋向补语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的使用问题: 一般来说,简单趋向补语与相应的复合趋向补语所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特别是趋向意义和基本结果意义。在选择使用简单趋向补语还是复合趋向补语时,除了立足点和着眼点外,句法结构和音节起很重要的作用。当趋向补语后没有宾语而处于句末时,通常要用复合趋向补语(“上、开”除外),而趋向补语后有宾语或其他词语时,可以用简单趋向补语,也可以用复合趋向补语。 宾语的位置:
A.简单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
简单趋向补语表示趋向意义时,如果简单趋向补语为“来/去”,宾语为处所词语,则宾语位于“来/去”前。如果宾语是表示人或物体的名词,宾语可以在趋向补语前或趋向补语后。当动作已经发生时,可以把宾语放在简单趋向补语前,也可以放在简单趋向补语后,当动作尚未发生时,宾语通常在简单趋向补语前。“上、下、进、出……”简单趋向补语情况与结果补语一样,宾语要位于简单趋向补语后。简单趋向补语表示结果意义时,与结果补语一样,宾语放在补语后。简单趋向补语表示状态意义时,宾语也放在补语后。
B.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
复合趋向补语表示趋向意义时,当宾语为处所词时,位于复合趋向补语的中间。当宾语为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时,有三种位置,即在复合趋向补语的中间、后边或前边。宾语在复合趋向补语的中间既可以用于已经发生的动作,也可以用于尚未发生的动作,宾语既可以是表示事物的名词、抽象名词、处所词,也可以用于存现宾语;宾语位于复合趋向补语后,一般用于已经发生的动作;宾语位于补语前的情况很少[搬一把椅子出来]。复合趋向补语表示结果意义时,宾语一般位于复合趋向补语的中间;表示状态意义时,宾语一般也位于复合趋向补语的中间;用表示继续意义的“下去”时,一般不出现宾语。 关于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后“了”的用法问题:
A.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与“了”的表达功能不同,在句法结构中的层次也不同,它们在句中各司其职。
a.句子用“了”与否所表达的意思并不永远相同。不用“了”表示动作结果尚未实现,用“了”表示动作结果已经实现。 b.有些动补结构表示动作结果已实现时,通常要用“了”,没有不用“了”的说法。这说明趋向补语和结果补语后用不用“了”并不相同,并不是自由的。[住惯了、闹翻了、看够了、听烦了] c.句中有补语时,用“了”与不用“了”即使所表达的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表达效果也不同。当“了”出现在动词后补语前时,“了”的管辖范围是前面的动词,作用在于表示动作的发生,即“了”有突出动作发生的作用。当“了”出现在动补结构后时,“了”管辖的范围至少是前面的动补短语,作用在于表示动作结果的实现。但不用“了”的句子在结构上显得更紧凑。当“了”位于句末时,还有明显的表示语气停顿的作用,即篇章作用。有时候补语与“了”不在一个复句或一段话的末尾,但后面的句子通常不表示接着发生的一个动作。
B.补语后何时可以省去“了”
有些包含补语的句子,明明结果已经实现,却常常不用“了”,是因为在这种句子里,已经“实现”这种意义已由句子中其他成
分、上下文、语境甚至全句的语义表达出来了。所以只要句子中的某一成分或上下文、语境能表明动作结果已实现,“了”就可 以省去,而用上“了”会加强表示“实现”的意思,有时有表示语气、停顿、划分句子、语段的作用。 C.“了”的位置:
在包含趋向补语的句子中,“了”可以出现在动词后补语前,也可以出现在补语后。当“了”出现在动词后时,管辖前面的动词,功能是叙述某一动作的发生,句子的动作性更强。当“了”位于宾语和补语后时,通常管辖前面整个句子,其功能是表示事情、状态的出现。
D.趋向补语的否定形式:与结果补语的否定形式一样。“不”用在动词前时,通常出现于假设、条件句。 5.可能补语主要表示“主客观条件是否允许(某种结果、趋向,某种情况发生),最重要的一种可能补语,是由结构补语和趋向补语构成的。可能补语有三种:由“得/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构成得,叫A类可能补语;由“得/不+了(liǎo”构成的,叫B可能补语;由“得/不得”构成的,叫C类可能补语。 6A类可能补语:
1 A类可能补语表示的语法意义:
[/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A类可能补语表示“主观条件(能力、力气等)或客观条件是否容许实现(某种结果或趋向)。可能补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39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语与“能”的意思不完全一样,表示“情理上许可不许可、准许不准许”的意思时,可以用“能”或“不能”,但不能用A类可能补语。
2 A类可能补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
在实际语言中主要用的是否定形式,除了疑问句外,肯定形式用的很少。当要表达“主、客观条件容许实现某种结果或趋向”这个意思时,一般多用“能(或可以)+动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的形式。A类可能补语的肯定形式主要在下列场合使用:①问话中有可能补语时,回答多用可能补语;②表现实现某种结果或趋向比较勉强或把握不大时,常用肯定形式的A类可能补语,动词前常有“大概、也许、说不定”一类词语;③委婉地表示否定的意思;④形式上用肯定形式,但所表达的意思与否定形式有某种联[这个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表达“主、客观条件不容许实现某种结果或趋向”时,一般用可能补语的否定形式,很少用“不能+动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如用后者,有时句子不能成立,有时表示其他意思。当表达人对事物的看法、主张时,可以用“不能+动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形式,这时所表达的意思与A类可能补语基本一样。在疑问句中,既可以用可能补语,也可以用“能/不能+动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总之,当表达由于主观或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实现某种结果和趋向时,通常应该用否定形式的可能补语,而不用或通常不能用“不能+动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的形式;而表达相应的肯定的意思时,则要用“能+动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形式,即在使用上,可能补语的肯定形式是很少用的,可能补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是不对应的。 3 熟语性A类可能补语:
有些A类可能补语,没有相应的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形式,这类可能补语多与前边的动词结合的很紧,形成一个熟语性结构,如“对不起、靠不住”等,这类可能补语的数目不多,常用的有:禁得/不住、经得/不住、靠得/不住、划得/不来、合得/不来、说得/不拢、经得/不起……熟语性A类可能补语的肯定形式比一般的A类可能补语的肯定形式用的多些 4 包含A类可能补语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能带A类可能补语的主要是动词,而且以口语中常见的单音节动词为多,如果单音节动词与双音节动词同义,一般用双音节动词。某些书面语色彩很浓的动词不能带可能补语。少数形容词也可以带A类可能补语,eg.好不下去了、热不死、红不起来。下列动词不能带A类可能补语:
A. 动补式的双音节动词;取得、获得、免得、成为、使得、认为、延长、扩大…… B. 某些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感动、佩服、喜欢、讨厌、抱怨、误会、怕、心疼…… C. 有、是、为、像、以为,表示致使义的“让、叫、给”以及能愿动词。
D.
灭、断、发生、开始、出现、经过、成、结果、停止、加入、爆发、鼓励、称赞、尊重、尊敬、冲突、反对、俘虏、允许、通讯、教学、交际、抱歉、失去、著、游戏、拥抱、跟随等。
从结果补语与趋向补语方面看,表示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的趋向补语易于构成可能补语,表示状态意义的一般较难构成可能补语。结果补语大都能构成可能补语。
包含A类可能补语的句子,动词前可以有状语,但限于修饰整个谓语的表示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方面的非描写性状语。动词前一般不能用表示动作者的心情、态度以及修饰动作的描写性的状语,句中如有此类状语,就只能用“能/不能+动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的句式。
可能补语一般不能用于“把”字句、“被”字句的谓语动词后(某些熟语性可能补语可以用于“被”字句,eg.被人看不起,不能位于连动句的第一动词后。
有些可能补语中间可以加“太、大、很”一类程度副词。
宾语的位置:A.当可能补语由结果补语或简单趋向补语构成时,宾语位于可能补语后。
B.宾语也可以放在整个动补短语之前,不过要在宾语前重复动词。[他说话说不明白。] C.如果可能补语是由复合趋向补语构成的,宾语多位于复合趋向补语的中间。[他的思想总是转不过弯来。]宾语有时也可以放在复合趋向补语之后,[这个包太小,装不下去一本杂志。] 肯定形式的A类可能补语前还要加“能”来加强“主、客观容许”的意思。但否定形式的A类可能补语前不能加“不能”,因为
加上“不能”后,将成为双重否定,在汉语里双重否定等于肯定,再加上“不能”的多义性,意义会相差很远。[完不成任务] 7B类可能补语:[/不+了(liǎo] 1 B类可能补语表示的语法意义:
“了”的本意是“完、结束”,由“得/不+了”构成的可能补语用在某些动词后,“了”有时仍表示“完、掉”等结果意义。这类“得/不了”与A类可能补语所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归入A类。由“得/不了”构成得B类可能补语,“了”本身不表示结果意义,整个“得/不了”表示“主、客观条件是否容许实现(某种动作或变化),还可以表示对情况的估计。表示“情理上是否许可”或“准许不准许”的意义时,不能用B类可能补语,只能用“能”B类可能补语在陈述句中也主要用否定形式,表达相应的肯定意思时,多用“能”B类可能补语主要用于口语,书面语或正式场合更多的是用“能/不能+动词”、A类可能补语或其他方式。 2 B类可能补语与A类的区别:虽然在表达“主、客观条件是否容许实现“这点上A类可能补语与B类有相同之处,但A类总与动作的结果或趋向相联系,而B类则与结果或趋向无关。 3 包含B类可能补语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动词或形容词与B类结合要比A类来得容易,结合面也宽些,连某些动补式动词(eg.扩大、延长、埋没、提高等)、前面有状语的动词甚至有其他补语的动词都可以带B类补语。这是因为B类可能补语主要用于口语,所以只有口语中不常用的动词,eg.逾、著、恭候、寻……、表示使令义的“使、叫、让”以及能愿动词等不能带B类可能补语。不带B类可能补语的形容词有两类:A.某些口语中不常用的,eg.肮脏、错误、丑陋、细腻、衰败…B.非谓形容词,eg.男女雌雄正副横竖夹多项个别人为万能…… B类可能补语中间不能插入程度副词。 8C类可能补语:[/不得] 1 C1类可能补语:
C1类可能补语表示“主、客观条件是否容许实现(某种动作),即与B类可能补语得意义相同。C1类可能补语在现代汉语中用的很少,所以在表达“主、客观条件是否容许实现某种动作”这个意义时,一般用“能/不能+动词”或B类可能补语,一般不用C1类可能补语。C1类可能补语中有些是熟语性的,已与前边的动词凝结成一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普通话中常用,eg.恨不得、怪不得、顾不得、巴不得、算不得等只用否定形式,而“舍得/不得、值得/不得、记得/不得”等肯定否定形式都用。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40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2 C2类可能补语:
C2类可能补语表示“情理上是否许可”,即“应该”的意思,可以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后。但表达“不准许”意义时,不能用C2类可能补语。除了疑问句外,C2类可能补语一般只用否定形式。这是因为此类可能补语常用来规劝、提醒或警告,意思是:不要做或避免出现可能补语前的动词或形容词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否则会带来不良后果。此类补语只出现在口语中。 包含C2类可能补语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A.C2类可能补语前的动词或形容词也已单音节的为多。不能带C2类可能补语的动词主要有:a.口语中不常用的;b.表示动作者所不能控制的动作的动词,eg.醒、传染、长(zhang、度过、遇、吃惊、觉悟、爆发等;c.“是、像、为、以为”以及能愿动词。能带C2类可能补语的形容词是有限的,多是口语中常用的、表示人所能控制的状态的,主要有:大小高低长短粗细厚薄满空多少偏歪斜弯深浅轻重快慢迟浓淡密稀简单复杂难容易热情大方小气自私激烈懒保守积极顽皮高兴恼亲热兴奋勉强… B.C类可能补语的动词后很少带宾语,如有宾语,宾语的结构也一定很简单,eg.开不得口、怨不得他等。句中如有受事者,多位于动词前做主语。
9.情态补语主要指动词后用“得”连接的表示动作的结果状态的补语,某些形容词后也可以用情态补语。由“个、得个”连接的补语也属于情态补语。当要对动作或动作的结果进行描写时,情态补语往往是必须采用的。有些句子,动词、形容词后有结构助词“得”“得”后再无其他成分,这类句子的主语常有“瞧、看”一类动词。这类句子是省略了情态补语,后面往往能补上“这个样子、那个样子”以及更为具体的情态补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所省略的补语不说意思也清楚,这种句子只出现在口语中。 10.情态补语的语义指向: 1 指向动词的情态补语:
情态补语指向动词时,作用是对动作进行描写、评价或判断,由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充任。形容词充任情态补语与充任谓语一样,一般前面要加“很”“很”表示程度的作用很弱。只有在对举、比较的句子里,形容词才单独做情态补语。其他程度副词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前。语义指向动词的情态补语可以针对补语提问。语义指向动词的情态补语常用肯定形式,但是否定形式也不是很少见的,带这类情态补语的动词后有宾语时,如果宾语是第一次出现或不说宾语语义不明确时,要重复谓语动词[他唱歌唱得很好]这种重复动词的用法,通常不用于表示某一特定的动作,而是表示一般的情况或习惯性动作行为。这种句子的第一个动词也可以省掉[他歌唱得很好]
2 指向施事者(或当事者)或受事者等的情态补语:
有些包含情态补语的句子,其谓语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原因,“得”后的补语表示结果——某动作或状况使施事者(当事者)或受事者等出现了何种情态。在包含情态补语的句子中,这类句子占多数。当谓语中心语为形容词时,此类情态补语一般描写当事者(多为主语),谓语中心语为动词时,补语多描写受事者,有时描写施事者、当事者等。几乎凡是能充任谓语的词语都可以充任此类补语,eg.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名词短语、固定短语以及复句形式的短语等。当补语语义指向动作的施事、受事等时,动词后如有宾语,也要重复谓语动词[他走路走得满头大汗]。语义指向动作的施事或受事的情态补语,都表示一个具体的特定的动作。因此与语义指向动作的情态补语不同,当动词后有宾语而重复动词时,不表示一般性的习惯性的动作。
3 主谓短语充任情态补语时,补语中的谓语说明补语中的主语。此类句子的主语、谓语动词和情态补语中的主语关系比较复杂。 11.包含情态补语的句子的特点:
1 情态补语与谓语中心语之间除了结构助词“得”之外不能插入其他任何成分。 2 包含情态补语的动词和形容词的特点:
可以带情态补语的动词和形容词:
动词:A.一般动词都可以带对动作进行描写的情态补语。有些双音节动词,如“锻炼、提高、发展、进行、表演、回答、工作”等,不能带对动作的施事或受事进行说明的情态补语,但可以带对动作进行描写的情态补语。
B.能带指向动作的施事或受事的情态补语的动词以单音节的为多,如“打、吹、说”等。少数双音节动词也可以带此类补语,多为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如“收拾、打扮、糟蹋、整理、安排、打扫”等。
形容词:A.单音节的以及不少双音节形容词,如“聪明、老练、糊涂、热闹、激动、高兴、凉快、舒服、紧张、严肃”等都能带描写当事者情态的情态补语。这类形容词还可以带由主谓短语充任的情态补语。
B.形容词本身包含有程度意义及形象意义的,如“冰凉、漆黑、雪白、逼真、狂热、杰出、黑咕隆咚”等,不能带任何一种情态补语。
带情态补语的动词、形容词不能是重叠形式的:
包含有情态补语的句子,全句表达的意思的重点在补语部分,补语是谓语的中心,语音停顿都在“得”后。也正因如此,带情
态补语的动词和形容词不能是重叠形式。这是因为在汉语的一个句子中,只能有一个谓语中心(并列的动词、形容词作谓语是 一个中心)。动词和形容词重叠无疑也是句子的谓语中心,所以不能与情态补语共存。

句子中一般不能出现描写性的状语。在汉语的一个句子中,一般不允许表示同类语法意义的成分以不同的句子成分形式出现。因为情态补语是对动作及动作的施事、受事等进行描写的,所以句子中不允许有描写作用的施事和描写动作的状语。
包含情态补语的句子的动词都表示已然的动作。这是因为情态补语是描写性的,而对一个动作或与该动作有关的人和事物进行描写时,该动作显然已经发生了。
3 情态补语的结构特点:
在情态补语中,只有语义指向动作的有否定形式,此类补语可以用正反疑问式来回答。其他几类补语因为是描写性的,所以一般多以肯定形式出现。有时以否定形式出现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有时补语中可以有否定副词,但那是和补语中其他词语构成一个整体来描写施(当)事或受事的,很少针对此类情态补语来提问。
12.情态补语的表达功能:在结构上,情态补语是句子谓语的中心;从表达功能来看,情态补语也是句子的信息焦点。当要对动作进行描写、评议时,一般应该用情态补语。情态补语描写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而做出一个动作、出现一个情态,要表达这个意思时,是不能用表达方式代替的。
13.情态补语VS结果补语:结构上,结果补语一般是单音节形容词或动词,而情态补语一般不止一个音节;结果补语所表示的结果都是被动的,而情态补语不一定。所以,如果说结果补语表示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一个被动的结果的话,那么情态补语有时可以表现由一个原因引起的积极的行动。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41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14.用“个、得个”连接的情态补语: 1 用“个”连接的情态补语:
补语为肯定形式的,其作用一般是对施(当)事或受事进行描写,可由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象声词、固定短语等充任。[玩了个痛快、打了个落花流水]。此类用“个”连接的情态补语比用“得”连接的更加口语化,而且包含夸张的语气。此外,“个”前常用“了”,这点与用“得”连接的补语很不相同。
补语为否定形式的,通常表示“不停”的意思,其作用是对动作进行描写、说明。[笑个不住、说个没完]这两类补语都只能用在动词后。
2
由“得个”连接的情态补语只有肯定形式,其作用及结构特点与由“个”连接的肯定形式的情态补语基本相同。这类状语多出现于文学作品中。 15.程度补语: 1 不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不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是指直接用在形容词和某些动词后边表示程度的状语。常用的有副词“极”以及动词“透、死、坏、多”,另外还有“远、着了、去了”等。程度补语像程度副词一样,只能与形容词和表示感情、感觉以及心理活动、心理状态的动词一起用。“极”还可以用于动词“像”之后。“多”只用于形容词后。“远”只用在“差”后。“着了、去了”有较浓的北京地方色彩。作程度补语的词语,虽然或多或少离开了本义,但都还保留有一定的词汇意义,因此使用时对前边的形容词和动词的意义有一定的要求。如“极、多”作补语积极消极意义都可用;“死、坏”作补语多用于消极意义,有时可用于积极意义;“透、远”作程度补语只用于消极意义。“坏、死、透、多、远”等也可以作结果补语,但词义不变,不表示“程度”。带不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句末一定有助词“了”
补语与动词或形容词之间不能插入“了”“远了去了”这种动补结构除外)“过”等其他成分。
动词带程度补语“极”时,如还有宾语,要重复动词。[他想孩子想极了]“透”作程度补语时,谓语动词如还有宾语,可以重复动词,也可以不重复。“死、坏”作情态补语时,如谓语动词还有宾语,一般不重复动词;如宾语为施事,则不能重复动词。 此类程度补语中,“透、死、坏、着了”可以用于“把”字句,“极、远、多、去了”不能用于“把”字句。 2 由“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由“得”连接的程度补语主要是副词“很、慌、多、不得了、要死、要命、不行”“可以、邪乎、够呛、够受的、厉害”等也可以作程度补语。这些词在充任程度补语时,其意义大都与其基本意义有些距离,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
“得很”可以结合的形容词和动词很广,可以用在好的事情上,也可以用在不好的事情上,可以用在形容词后,也可以用在表示心理活动和感觉的动词的后边。
“得慌”表示的程度可能高,也可能不高,所以前边可以加上“有点儿”主要用在表示不太好的感觉的动词后,“得慌”中的“慌”读轻声。
“要命、要死”表示程度高,可以用在表示心理活动和感觉的动词后,动词多表示贬义。有时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后,eg.听到这个消息他高兴得要死。“要命、要死”都是口语,虽然可以用在褒义形容词后,但是在正式场合,还是用“得很、极了”等更好。 “不得了、什么似的”也是口语,都表示很高的程度。“不得了”既可以用在形容词后,也可以用在表示心理活动和感觉的动词后,而“什么似的”多用在形容词后。
“不行、可以”都表示很高的程度,也都用于口语。“不行”表示感觉,主要用在表示感觉和心理活动的形容词和动词后边。“可以”本来是“行”的意思,用作程度补语,有时有讽刺的意味,常常表示说话人的一种评价,“只用在某些具有负面意思的形容词后,如“坏、滑、笨、淘气、顽皮、丑、懒、酸”等。
“厉害、够受的、够呛”都是口语,都表示很高的程度,有“难以承受”的意思。 “邪乎、厉害”表示很高的程度,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口语说法。
“多”用于比较,表示很高的程度,用在形容词后。还可以用“多得多”表示更高的程度。 16.在动词后表示有关动作、变化的数量的成分叫数量补语,又叫“准宾语”。数量补语有三种:动量补语、时量补语、比较数量补语。 17.动量补语:
1 动量补语表示的意义: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数量、次数,由动量词(专用、借用)充任。某些形容词后也可以用动量补语。 2 包含动量补语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动量补语与谓语中心语之间可以用动态助词“了、过”
宾语的位置:谓语动词后如果同时出现动量补语与宾语,宾语可能在补语前,也可能在补语后。宾语出现在补语前还是补语后,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A.与充任宾语的名词的性质有关。当名词表示一般的事物,包括抽象的事物时,位于动量补语后。在对举、列举的句子中,补语可以用在宾语后。当宾语表示确定的人、动物以及地名时,可以位于补语前,也可以位于补语后。如果宾语为代词,或动量词是“刀、脚、拳、巴掌”等时,宾语只能位于补语前。
B.既可以位于补语前,也可以位于补语后时的宾语,还要受篇章、动作已然未然等因素的影响。充任宾语的名词表示已知信息时,通常位于补语前,表示新信息时,位于补语后。

带动量补语的动词前很少用否定副词。因为动量词表示动作的量,没有发生动作或不想做动作,就不会有“量”的问题。当表示辩白时,动词前可以用“没”,这时“没”否定的是动量词。在条件句中,动词前可以用“不”

限制动量词数量的副词一般多用在动词前。有的副词也位于动量补语前。表示次数少时,可以将“没”跟动量词结合一起表示“少”,动量词前只能用不定数词“几、多少”;当谓语动词后没有动态助词或有动态助词“过”时,“没”放在动词前,当谓语动词后有“了”时,“没”放在动词后。
18.时量补语:
1 时量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时间的长短。时间可以区分为时点和时段。如果我们说时间从过去到现在以至未来呈现出线性,那么在这条线上的每个点,都是时点,时点表示一个具体的时间,这个点可大可小。时段指一段时间,也就是时间线上的一段。时段也可大可小,大可以论世纪,小可以论分秒。只有表示时段的词语可以充任时量补语。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42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2 时量补语表示以下几种意思:
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只有表示可以持续、可以反复进行的动作的动词和表示可以持续的状态的形容词才能带此类时量补语。时量补语前也可以是一个动宾短语,这个动宾短语都表示一个事件,而不是一个具体动作。此类动宾短语中的动词也表示可以持续的动作,补语表示动作持续的事件[当大夫几十年了]这样的句子里动词还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动作持续的意思更明显。带有此类补语的句子的结构特点是:
A.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后可以用动态助词“了、过”
B.宾语的位置:如果动作涉及的事物第一次出现,不说宾语意思就不明白时,通常要重复谓语动词,宾语位于第一动词后,补语位于第二动词后。如果宾语在上文已出现,或在一定的语境中不说出来所指也清楚时,可以不重复谓语动词,这时宾语有下列几种位置:a.当宾语是表示一般事物或抽象事物的名词时,一般位于时量补语后,补语与宾语之间还可以用“的”,有表示事件长的意味。b.宾语为表示确定的人的名词、代词时,一般位于时量补语前。宾语为表示确定的人的名词,补语为“一会儿、半天”等不定时量时,可以在补语前,也可以在补语后。
C.副词的用法:限制数量补语的副词大多可在动词前,也可以在补语前。有的位于动词前,如“只、就”。表示少量意义的否定副词“没”既可以位于动词前,也可以位于补语前。否定副词“不”通常只出现在条件、假设句。

表示动作从开始或完成到说话时(或提到的某一时刻)已经有多长事件了。带此类时量补语的,一种是结束性动词,一种是带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的动词。带此类数量补语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A.谓语动词后如还有宾语,谓语动词与宾语之间不能用动态助词“了、过”等。
B.限制补语数量的词语一般多位于补语前。表示数量少的“没(不)……”一般也多用在补语前。“没”也可用在动词前。“已经”可在谓语动词前,也可以在谓语动词后。
C.宾语的位置:位于谓语动词后,补语前。[我认识老李很长时间了。] 3 表示两个动作间隔的时间,即表示第一个动作开始或完成多久以后才(或再)进行第二个动作。[你吃完饭半个小时再吃药。] 4 表示与某个标准比较相差的时间。[他今天迟到十分钟。]这类句子的动词前多有或包含有“早、晚、迟”一类词或语素。
19.比较数量短语是指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的结果在数量方面的差异的补语,补语由名量词充任[他比我大一岁]。应注意,动词后的名量词是宾语,不是补语[今年的学生比去年增加了一百名] 20.介词短语补语:
1 由介词“于、向、自”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叫介词短语补语,多用于书面语。 2 由“于”组成的介词短语补语可以表示时间、处所、来源、对象、目标、原因以及比较等。 3 由“向”组成的介词短语补语表示方向。
4 由“自”组成的介词短语补语表示处所(表示“从、由”的意思) 5 包含有介词短语补语句子的结构特点:
由“于”组成的介词短语补语可用于动词和形容词后;由“向、自”构成的介词短语补语只能用于动词后。 谓语动词与介词“于、自”之间不能用动态助词“了、过、向”“向”后可以用动态助词“了” 带有介词短语补语的句子,语音停顿在介词之后。 动词带介词短语补语后不能再带宾语以及其他补语。 21.补语和状语比较:
1 形容词作状语和作补语比较:
单音节形容词:单音节形容词能作状语的不多,而且与动词的搭配很受限制,作补语时限制要小得多。
A.有些单音节形容词可以作状语,出现于祈使句,表示命令、劝告或催促,但不能单独作补语。Eg.早去早回!少说几句吧!有的单音节形容词既可作状语,也可作情态补语,但表示的意思不同。Eg.走快了!快走!走快点儿!
B.某些单音节形容词,如“早晚多少”等,既能作状语,又能作结果补语和情态补语,都表示不合某一标准。这类形容词作状语时,动词后往往有表示数量的补语或宾语;作结果补语时,句末往往有“了”;作情态补语时,或者前面有修饰语,或者后面有表示程度的“一点儿、些”等。“大小高低深浅肥瘦厚薄宽窄长短咸淡粗细轻重”等单音节形容词可以作结果补语或情态补语,表示不合某一标准,但不能在同一句子的动词前作状语。
双音节形容词、形容词重叠式、形容词短语、固定短语等作状语与作补语比较:
A.双音形容词作结果补语表示结果,作状语描写动作或动作的情态。大多数形容词不能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作同一动词的状语和结果补语。有个别双音节形容词既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结果补语,都描写动作,但作状语时,谓语动词后要有其他句子成[看清楚、清楚地看见]。形容词重叠式、形容词短语、固定短语等不能作结果补语。
B.双音节形容词、形容词短语、形容词重叠式以及固定短语作情态补语时,在语义上是全句谓语的中心,作状语时,全句的语义中心在动词。多数表示动作者动作时的情态的形容词(短语)、形容词重叠式和固定短语不能作同一动词的情态补语。有些描写动作者动作时的情态的形容词状语虽然可以在该句动词后作情态补语,但表达的意思不同[姑娘高兴地唱着。姑娘唱得很高兴。激动地说/说得很激动]。因此,形容词作状语的作用是描写动作者动作时的情态,而作补语时,全句的谓语动词与补语之间往往存在因果关系。
2 副词作状语和作补语比较:只有表示程度的副词“很、极”既可作状语又可作补语。
“很”作程度补语比作状语表示的程度要高。
在口语中“极”一般不作状语,在书面语中“极”可以作状语,与作程度补语所表示的程度大致相同。 3 时间词作状语和作补语比较:
一般来说,只有表示时段的词语既可以作状语又可以作补语,但表示的意义不同。时间词作状语一般表示在此段时间内完成了什么动作或出现了什么情况,作补语则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有时时间词作状语包含有“每”的意思,这类句子都表示经常性的动作,时量补语没有类似的用法。表示时段的时间词还可以在否定句里作状语,时量补语也没有类似的用法。 4 动量词作状语和作补语比较:
动量词作状语一般表示完成某个动作所用的次数,作补语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动量词重叠式只能作状语,不能作补语。 5 表示处所的词语作状语和作补语比较: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43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在+名词”位于动词前时是介词短语,表示处所、空间;在动词后时,“在”是动词,作结果补语,表示处所的名词为宾语。“在+名词”在及物动词前作状语时,表示动作进行的处所,动作者通常在这个处所里,有时也可能不在。“在+名词”用在及物动词后,一般表示结果,表示通过动作使某事物(受事)处于某处所。因此如果“在+名词”表示事物通过动作后所在的处所,不表示动作进行的处所时,那么就只能作补语,不能作状语。有时,“在+名词”在动词后表示结果的意思不明显,与在动词前表示的意思基本一样。这时“在+名词”表示的也是动作进行的处所,这类“在+名词”都可以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但能出现在这两种句子中的动词非常有限,[小明睡在床上/在床上睡。一轮红日在东方出现/出现在东方。]前一种突出处所,后一种突出动作。有时句子要稍加变换,才允许某些动词在两种句式中出现。即当“在+名词”出现在动词前时,动词后要用“着”。能这样用的动词也有限,多是表示身体姿势的,如“站、立、躺、跪、坐、蹲、卧、靠、趴、顶”以及表示物体状态的“飘、悬、浮”等不及物动词。在这类句子中,“动词+着”表示的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或姿势;“动+在+处所词”可以表示一种静止的状态,也可以表示一种动作,前一种句式比后一种句式的动作性还是要强些。还有少数不及物动词,其前后也都可以出现“在+名词”,但“在+名词”出现在谓语后只限于排比句。在非排比句中“在+名词”一般只能位于动词前。有的离开排比句不能独立成句。
“到+名词”位于动词前时[不是状语]“到”是连动句的第一个动词,第二动词表示“到+名词”的目的,eg.我到王府井买书去了。“到+名词”位于动词后时,“到”是结果补语,名词是处所宾语,“到+名词”表示通过动作使动作者达到某处所,eg.你把书放到书包里。同样,在此类句子中,“到+名词”在动词前时,表示先发生的动作。
6 表示动作对象的词作状语和作补语比较:
“给+名词”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事物的接受对象或动作的服务对象。“给+名词”位于动词后时,“给”是结果补语,其作用时引出事物的接受对象,名词表示接受者。“给+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在哪个位置上,与“给”及动词的语义有关。当“给”引出服务对象时,“给+名词”只能作状语。当“给+名词”表示接受对象时,凡谓语动词表示“给予”意义的,“给+名词”一般出现在动词后。具有“给予”意义的动词是一个封闭的类,主要有:送、卖、还、递、付、赏、嫁、交、分、输、赔、补、发、赠、赐、献、奖、传、捎、寄、汇、带、留、找(钱)、借(出)、租(出)、换(出)、扔、踢、移交、介绍、推、荐、分配、归还、发放、交还、过继、赠送、转卖、转送、转交、转告、告诉、教等。有些动词本身虽补具有“给予”意义,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示“给予”义,如“搛给我一块肉”,这类动词有“写、打(电话)、搛、舀(汤)”等。当谓语动词表示“制作”和“取得”意义时,“给+名词”一般出现在动词前。表示制作意义的动词是一个开放的类,如“做、炒、缝、搞、打(毛衣)、刻(图章)、画、写、抄、沏”等等。表示“取得”意义的动词是一个封闭的类,主要有:买、偷、抢、骗、娶、赢、赚、扣、拐、收、要、叫(菜)、借(入)、换(入)、祖(入)等。只有一部分表示给予意义的动词和个别表示制作意义的动词(如“寄、汇、搛、推荐、介绍……”)做谓语动词时,“给+名词”才既可以出现在动词前,又可以出现在动词后。“给+名词”出现在动词后时,突出接受者,出现在动词前时,突出动作。
第六章 复指和插说
1.在一个句中,如果两个词语同指一个人、一个事物,并在句法结构中具有同等地位、属于同一语法成分,那么这两个词语就是句中的复指成分。复指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六个句子成分以外的特殊成分。复指也称同位语,重叠复指也有人称为相连复指,称代复指称作不相连复指。也有人把称代复指中位于句首的成分看作大主语,把后一成分看作小主语。还有人把称代复指位于句首的成分看作话题。 2.复指成分的类型: 1 重叠复指:
重叠复指的类型:重叠复指成分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叠用而成,在句中叠用的词语指同一事物,从语言表达功能又可分为:
A.具有修饰作用。这种复指成分后一词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或表达的概念是明确的,前面的复指成分从关系、职务、身份、用途等方面对其进行解释、说明,具有修饰作用。这种叠用复指的前一成分很像后一成分的定语,但是不能在两者之间用上结构助词“的”
B.具有解释作用。这类复指成分通常前一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是明确的,后面加上一个复指成分后对前者在职务、身份、关系等方面加以解释说明。有时这类复指成分的两个词语之间可以有停顿,在书面上可用逗号、破折号或冒号等,这时后一词语的解释作用就更加明显了。
C.同时具有修饰作用和解释作用。这种复指成分通常是由三个词语构成的,居中的词语表达了一个明确的概念,前一词语具有修饰作用,后一词语具有解释作用。Eg.咱们祖孙三代、你们师徒俩
这几种重叠复指都是具有联合关系的短语,这种短语有两个特点: A.短语中各成分必须同指一个事物。
B.短语中的各成分必须具有联合关系,否则不能充当同一句子成分,也就不是重叠复指。

重叠复指主要用于对人的称谓和对人在职位方面的称呼,以及对人群数量的表达。重叠复指占复指用法的绝大多数。之所以有这种用法,第一是因为在提到某一人时,加上此人的身份、职位或辈分可以表示尊敬、客气。第二,用重叠复指介绍出身份、职务等,使语言简洁生动。
2 称代复指:
称代复指成分一般是在句子开头先说出一个词或者短语,后面再用一个代词来称代它。这个代词可以做句子的主语、定语或宾语等。从意义上看,在前的复指成分是完整的全称,后面的代词起回指的作用。这类复指的两成分之间一般要用逗号隔开。用这类复指成分多是为了突出复指成分的前一词语。由于前一词语结构复杂或较长,为了结构紧凑,使主语和谓语衔接得紧密一些,就用代词复指前一词语。这样使说话人和听话人都不会感到太吃力,语言表达也比较清楚、明确。如果代词与所称代的词语不属同一语法成分,就不存在复指关系。有时称代复指成分的两个词语结构简短,连接紧密,中间不用逗号。 3 总分复指:
总分复指的分类:
A.先分后总。复指成分的前一词语分说各个部分,后一词语起总括作用,通常在后一词语前有数量词或指示代词。 B.先总后分。先提出总说部分,然后再分说,有时分说的部分可以各作一个分句的主语。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44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总分复指与分合复句不同。总分复指的复指成分中有一个是不能成句的名词、名词短语;而分合复句则不然,是由两个分句组成的。
3.插说也叫插入语,是句子中比较特殊的成分,它不是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也不跟句中各个成分发生结构上的关系,也不表示语气。插说在句首、句中或句末。 4.插说的作用:
1 插说的表意作用:表达语意。句子中用不用插说,在语意上是不同的。 2 插说的篇章连接作用:可以把句子连接成段落或篇章。 5.常见的几种插说(根据插说的表意作用划分) 1 表示说话人主观的想法、看法、意见或态度。常见的有:我看、我想、不瞒你说、说实在的、说真的、依我看、依我说、依我之见…… 2 表示对情况的推测、估计。常用的有:看(起)来、想来、看样子、充其量、少说、说不定…… 3 表示意想不到。常用的有:不想、谁知、谁知道、谁料到、不料、哪想到…… 4 表示引起对方的注意。常用的有:你看、你听、你想、你想想、请看、你说……
5 表示信息的来源。常用的有:据说、听说、据传、传说、相传、据报道、据调查、据记载、说是…… 6 表示举例补充说明。常用的有:例如、比如、(也)就是说……
7 表示总括。总括上文所说的内容,做一简单的总结。常用的词语有“总之、总而言之”等。
第四编 句法(中) 单句
第一章 主谓句
1.汉语的句子,按照结构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非主谓句包括独词句、无主句等。包含主语与谓语的句子叫主谓句。根据谓语的性质,主谓句分为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名词谓语句四种。 2.动词谓语句:
1 动词谓语句是动词作谓语的句子,主要叙述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等。动词谓语句在汉语中最占优势。 2 动词谓语句按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类:
只有动词的句子,谓语由不及物动词构成。 谓语动词带宾语的句子:
A.谓语动词必须带宾语的动词谓语句:
a.带名词性宾语的,动词如“姓、叫、等于、属于、不如”等。此类动词后必须带宾语,否则句子不成立。
b.带谓词性宾语的,动词如“给予、予以、给以、装作、从事”等。此类动词也必须带动词性宾语后才能构成句子(有的也可带名词性宾语)
B.动词后有宾语,宾语不是必有的。
C.带双宾语的动词谓语句,动词有两个宾语,间接宾语在前,直接宾语在后。 D.谓语部分包含状语。 E.谓语部分包含补语。
3.形容词谓语句:
1
形容词作谓语的句子叫形容词谓语句。汉语的形容词可以直接作谓语,前面不用“是”或其他动词。形容词谓语句主要作用是对人或事物的性状加以描写,说明事物的变化。形容词谓语句通常是描写句。 2 形容词谓语句的功能:
描写性的形容词谓语句。在汉语里形容词作谓语时单个使用是很受限制的,主要用于对比的句子。不表示对比时,形容词前面一般要加上表示程度的副词等。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时,后面一般要用“的”。在回答问题时,形容词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不包含对比的意思。并列形容词作谓语不需加表程度的副词,也不表示对比,这种用法多用于书面语。 表示变化的形容词谓语句。有些形容词,可以加上动态助词“了”或补语,表示变化。 3 形容词谓语句的结构特点:
一般形容词作谓语,前面常用表示程度的副词。也可以在谓语形容词前用“比、跟、像”等组成的介词短语,引出比较的对象。 形容词谓语句只能用表示程度、时间、处所、语气及少数表达方式(多由副词充任)的状语。 形容词谓语后边可以带数量短语、趋向补语(多表示引申意义)、情态补语、程度补语、时间补语、可能补语、介词补语等。 形容词谓语句的否定形式主要是在谓语形容词前加“不”,表示变化的可用“没” 4.主谓谓语句:
1
由主谓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叫做主谓谓语句,这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句子。为了区别全句的主语、谓语,我们把前者称为大主语、大谓语,后者称为小主语、小谓语。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主谓谓语句的谓语主要是说明或者描写主语的。
2 主谓谓语句中大小主语的意义关系:主谓谓语句的小主语表示大主语所表示的事物的一部分,或表示大主语所表示的事物的属性。 3 主谓谓语句的结构特点:
主谓谓语句可以有状语,状语可放在句首,或大主语之后、大谓语前。状语可以表示时间、语气、范围、少数表示方式(一般由副词充任)或关联。少数凝结的很紧的主谓短语作谓语,可以用否定副词作状语。主谓谓语句的小谓语也可以有状语。如果小谓语是动词,可用的状语同动词谓语句。但主谓谓语句结构多很简单,可用的状语有限。若小谓语是形容词,可用的状语同形容词谓语句。 4 主谓谓语句的用途:对人或事物本身从某一方面进行说明描写或评议判断;对所处状况进行说明描写。 5.名词谓语句:
1 名词谓语句指体词性词语作谓语的句子。体词指名词、名词短语、代词、数词、数量词短语和“的”字短语,名词谓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是”字。 2 名词谓语句的类型:
由一个名词构成的名词谓语句。Eg.今天星期二。明天中秋节。刚才还晴天呢,现在又阴天了。 由名词短语、数量词短语、“的”字短语作谓语的名词谓语句。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45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3 名词谓语句的特点:
在名词谓语句中,单个名词作谓语较少见。谓语大部分是由名词加名词、形容词加名词或其他名词短语构成的。 名词谓语句的否定形式是在谓语前加“不是”,成为“是”字句。但不可看成是省略了“是”的“是”字句,因为在实际口语中名词谓语句是一种很自然、地道的句子,表达这种意思时,以不用“是”居多,而有时句子用“是”以后会失去口语色彩。 名词谓语句的谓语都很简短,一般没有补语或宾语。但有时也可以带状语,状语多为表示时间、范围、语气的词语。Eg.你究竟哪里人?地上净水,别滑倒了。
4 名词谓语句的用途:
说明时间、日期、天气、籍贯等。这类句子的谓语大多是名词、名词短语以及部分代词。谓语和主语有同一性。
说明主语数量方面的特性。一般是说明年龄、长度、重量、价格、度量关系或存在(领有)的事物。这类句子的谓语多是数词、数量词短语或是带数量词的名词短语。
说明等价关系。这类句子的主语、谓语都包含数量词短语,二者可互换。也有些句子的主语和谓语都是数量词或数量词短语,表示各种单位的换算关系。这种用法多限于口语,在书面语里或较为正式的场合主谓语之间常用“是”或别的动词,如“有、等于、折合”等。有些名词谓语句的主谓语都包含数量词语,但二者不是等价的,主谓语之间关系比较复杂。这类名词谓语句多表示“有、是、挣(钱)、装、给、发、领”等常用动词所表示的意义。 描写主语的状况、特征或属性。谓语多是带有形容词或数量词的名词短语。 说明主语的类属,通常用“的”字短语。
第二章 几种特殊的动词谓语句
一、“是”字句
“是”是一个动词,基本意思是表示肯定、判断。
1. “是”的语法特点:
1 “是”与一般动词相同的语法特点:①能受副词修饰;②可用在能愿动词后;③能用肯定、否定的方式提问;④能单独用来回答问 题,充当谓语;⑤与后边的词语构成动宾短语充当全句的谓语。
2 “是”与一般动词不同之处:
“是”后不能用“着、了、过”等动态助词以及各种补语。这是因为“是”不表示动作。表示出现新情况时,“是”字句句尾可用“了”
“是”一般只能用“不”否定,即“不是”
“是”不能重叠,表示答应的“是是”是“是”的连用,与动词重叠不同。 “是”虽然是谓语动词,但在语义上不是句子的重点,重点在宾语上。 2“是”字句的结构特点:能够充当“是”的主语和宾语的词语是多种多样的,几乎一切实词和短语都可以,包括:名词及名词短语、代词、数词及数量词短语、动词及动词短语、形容词及形容词短语、处所词、时间词语、主谓短语、“的”字短语。 3“是”字句的类型和用法:按主语和宾语的关系,“是”字句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表示等同和归类。这类“是”字句的主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数量词或者“的”字短语充任,主语和宾语往往是相应的,有时是相同的,又可分为两种:①表示等同,主语和宾语可以互换位置,句义不变;②表示归类,宾语代表类概念,主语代表属概念。属概念包括在类概念之中,也就是说,主语所指事物属于宾语所指事物的一部分。这类表示归属关系的“是”字句,主语和宾语不能互换。③由“的”字短语充当宾语的“是”字句,通常被认为是省略了名词,这种“是”字句也表示归类。
2
宾语从某个方面对主语加以说明,主语和宾语不相应。这是汉语特有的句式。常见的有:说明人的性格、特征的;说明时间;说明处所;说明担任的角色;说明所具有的物品;表示衣着;表示工具、手段;表示情况。这类“是”字句一般可依据语言环境给主语或宾语补充一些词语,使主宾语相应,但补足后往往显得冗长累赘,不如原来的句子简炼、生动、活泼。还有些“是”字句表示比喻关系,这种“是”字句体现了汉语的经济性和简炼性。它能将一个内容复杂的句子变成由“是”联系的几个关键词构成的较简短的句子。
3 用于说明、解释原因时,有时有申辩的意味。“是”的宾语多由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充任。用来①说明原因;②对某种情况作出解释;③带有申辩口气的句子常常包含带“是”的两个分句,一个用“是”表示肯定的意思,一个用“不是”表示否定的意思,用一正一反或一反一正两种情况来表示申辩;④表示解释的无主句,这种无主句中,“是”前边没有主语,“是”后边紧跟的名词性词语充当“是”的宾语,形成了一个动宾短语,有时“是”的宾语又是后边动词的主语。 4 表示存在。主语是方位词或处所词,“是”有“存在”的意思。表存在时,“是”与“有”是有区别的。“是”表示某物体占据了某一空间,该物体在那个空间是唯一的;而“有”只表示某一空间存在着某一或某些物体。 5 表示肯定。
用在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前表示肯定,所肯定的往往具有较高的程度,“是”轻读。 “是”重读,肯定前边的话,所肯定的一定是已知信息。 交谈中,表示肯定对方说的话,也可用“是”。对某一观点表示同意,并发表自己的感想时,在说话的开头也可以用“是啊、是的”等表示肯定。
6 “是”的前后用相同的词语,可以表示以下几种意思。
肯定主语就是宾语所代表的那一类,而不是别的。这类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一般都比较简短,而且“是”前后的词语是一样的,为了强调确认的语义,“是”前常用副词“就、总、毕竟、终归”等,而且这些副词要重读,不能去掉。这样用的“是”前后也可以用动词或动词短语。
表示界限分明,清清楚楚,不含混。这种句式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是”字句形成的,一般用来表示办事规规矩矩,做事条理分明。
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但比用“虽然”语气要委婉,更加口语化。“是”前后的词语多为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或名词短语,形成让步,后边的分句是具有转折意思的主句。还可以在“是”前加“倒”,语气更加缓和。“是”前后的词语,有时可以有点不同。
7 表示无例外,有“凡是”的意思,“是”重读。这样用的“是”的作用仍然是归类,“是”后的名词前可以加量词。Eg.这点儿事是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46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个人都会做。他这个人,是节目就想看。
8 “是”用来表应答,也可看作听话人对说话人的一种表态,而且听话人常常是处在被指使的地位。这种“是”有服从的意思。现在,只是在军队、监狱里用得较多,一般场合用得较少。
9 “是”用在“时候、地方”等名词前,表示“合适、正好”的意思。 4“是”字句的疑问形式:
1 在“是”字句的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吗”
2 正反疑问句。也可以把“不是”放在“是”字句的末尾。 3 用“是不是”的疑问句格式。“是不是”可放在句子开头或末尾,或用在谓语的某动词前。
二、“有”字句
“有”是个非动作动词,它不表示动作行为,基本意思是“领有、存在”。用“有”作谓语动词的句子,称为“有”字句。 1.动词“有”的语法特点:
1 “有”不能接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有”的否定形式是在“有”的前面加“没”。在“没有”后面没有宾语时,不能略去“有”“有”的另一种否定形式是“无”“无”一般用在书面语或成语中,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的放矢…… 2 只要意思能搭配,“有”可以直接用在能愿动词的后面。 3 “有”一般不能重叠使用。 4 “有”的后面不能带各种补语。
5 “有”不能单独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说“他很有”。但是某些“有+定语+宾语”结构前可以用“很” 2“有”的意义和用法: 1 表示“领有、具有”。这一类句子,主语是表示一般事物的名词,宾语也是表示一般事物的名词。依据主、宾语之间的关系,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有”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是主语所表示的事物的一部分。Eg.人人都有两只手。 主语与宾语之间有领有关系。Eg.张老师有很多书。①②两种用法中,“有”前不能用程度副词“很、非常”等修饰。 宾语表示主语的某种属性,宾语多为抽象名词。Eg.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与某些名词可以构成一个特殊的短语,意义虚化,具有形容词的性质,“有……”表示正向形容词的意思,如“多、大、远”等。 宾语所代表的事物与主语所代表的事物有某种关系。Eg.太阳有九大行星。 2 表示“存在”。这类“有”字句句首是处所词语、时间词语,宾语是表示存在事物的名词,全句表示在某处所或某段时间存在着某人、某物。有时,处所词前用了介词,介词和处所词构成介词短语作为状语表处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有”的主语可以省去。有时主语是说不出的或不需要说出来,也用“有+名词”[有电,危险!]。表示存在的事物名词也可以放在“有”之前作主语,eg.这种事永远都会有。这类句子的主语多为并列名词(短语)或“的”字短语,“有”的前面一般要用副词“都”或“也”“有”后不能再带宾语。这种句子有突出“存在”的事物的作用。 3 表示“发生和出现”后面的宾语是动词。这种句子中作宾语的动词一般为双音节的,表示出现的变化。Eg.他的思想有了一些转变。 4 表示“包括”
“有”字句的宾语表示的事物都属于主语所指的那一类,宾语往往不止一个,具有列举性,有时最后还说出总数量。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来分类列举。这种格式的“有”字句,前半句是总的叙述,后面用“有”列举。
还有一类表示“包括”的“有”字句,它的宾语是数量词或带数量词的名词短语。宾语表示主语所指事物的总数。这类句子主语所指事物包含的数量与宾语所表示的数量是相当的。
5 表示“达到”。多用于估计和比较。
用于估计。“有”的后面有数量词语,或者是数量词再加上与估计对象的性质有关的形容词。这里“有”是谓语动词,“有”后面的数量词或数量词语与形容词一起作宾语,形容词不能单独作“有”的宾语。其中的形容词,一般都是正向形容词,而不用负向 形容词。这种句子的否定式是“没(有),表示“没有达到某一量度”,也可以用“不到”代替“没有” 用于比较。“有”的后面是表示度量或比拟的事物的词语,再加上形容词,形成一个比较的标准。“有”表示主语达到了标准,如未达到,就用“没有”“有”还可以构成连动句和兼语句。
三、连动句
1谓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构成,在动词短语中间没有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两个动词短语共用一个主语,这样的句子叫连动句。连动句的谓语也可以是动词与形容词连用,或形容词与动词连用,eg。?连动:他急着说:“你别走!”从意义上来看,连动句的两个动词短语之间不能存在并列、主谓、动宾、动补、状动等关系,而是事理上或自然的先后关系。 2.连动句的类型[根据前后两个动词(短语)之间的意义关系]
1
表示先后或连续发生的两个动作或情况。后一个动作或情况发生时,前一个动作已结束。这类句子的第一个动词后边常常带有结果补语,或表示动作完成的“了”,或表示经验态的“过”
2 后一个动词(短语)表示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词表示的动作的目的。Eg.我来交电费和房租。有时“来”不表示实在的“来”的意义,而表示一种意愿,有缓和语气的作用,eg.我们开个联欢会来欢迎新同学。我来谈谈。 3 前一个动词(短语)表示后一个动词(短语)所表示的动作的方式(或手段、工具)Eg.阿里用左手写字。
4
前一个动词(短语)表示肯定的意思,后一个动词(短语)表示否定的意思,但是两个短语表示的意思一样,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一个事实,eg.闭嘴不说话、抓着门板不放、板起脸不笑。 5 前一个动词为“有”(或“没有”)的连动句,有两类:
在意念上,“有”的宾语也是后一个动词的受事者。Eg.我有一个问题请教您。
“有”的宾语为抽象名词,第二个动词短语可以变换为这个抽象名词的定语。这种句子往往含有“应该”的意思。Eg.我有责任帮助你们解决困难。能用于这种连动句的抽象名词常见的还有“力量、办法、本事、把握、信心、机会、条件、钱、时间”等。
3.连动句的结构特点:
1
连动句中的两个动词短语位置不能互换,互换后或者会改变原来的意思,或者不成句子。这一点不同于并列关系的短语。具有并列关系的结构成分位置可以对换,而不改变原来的意义。而组成连动句的各短语位置不能变换。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47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2 连动句的主语,最常见的是动词(短语)的施事,但也有的是受事,或既是受事也是施事。Eg.书放在宿舍没带来。
四、兼语句
1.兼语句的谓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在一起构成的,谓语中前一个动宾短语的宾语兼作后一个主谓短语的主语。兼语
句的第二个动词与主语不存在主谓关系,即兼语句谓语中的两个动词不共用一个主语。兼语句中主谓短语的谓语多为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主谓短语或名词。 2.兼语句的类别:
1 表示使令意义的兼语句:
在这种兼语句中,第一个动词是表示使令意义的,如“使、让、叫、请、派、强迫”等,兼语后词语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是由第一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引起的。用于兼语句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常见的还有:吩咐、打发、促使、使得、要求、迫使、催、催促、要、委托、请求、鼓励、引导、启发、答应、指示、指定、劝、劝说、召集、领导、组织等。有些表示容许或禁止意义的动词也常用于此类兼语句,如“容许、许、禁止、准许、允许”等。 2 表示称谓或认定意义的兼语句:
这种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表示称谓或认定意义,如“称、叫、骂、选、选举、推选、认、认为”等,兼语后面的动词多为“做、为、当、是”等。
3 表示爱憎、好恶等意义的兼语句:
在这类兼语句中,第一个动词多表示喜爱、夸奖、祝贺或厌恶、责罚等,如“喜欢、讨厌、爱、恨、嫌、佩服、钦佩、羡慕、称赞、夸、欣赏、赞扬、原谅、笑话、责备、怪、烦、骂”等。兼语及其后的谓语表示原因。 4 兼语的谓语是说明或描写兼语的 5 第一个动词是“有(没有)”的兼语句:
“有”的宾语(即兼语)表示存在的人或事物,兼语的谓语说明或叙述描写兼语。这类兼语句更常见的形式是无主语兼语句,“有”的前头没有主语。“有”的宾语(即兼语)前有“一个、几个、很多、一些、多少”等定语,表示新信息,不能用“这个、那个”做定语。
6 第一个动词是表示肯定意义的“是”的兼语句:
动词“是”前没有主语,其后的名词短语或代词充当“是”的宾语,同时兼作它后边动词(短语)的主语,形成一个主谓短语。这类兼语句都是无主语的,“是”的作用在于肯定其宾语(即兼语,重读)Eg.是风把门吹开了。 3.兼语句的语法特点:
1 从语音上看,兼语句中可以停顿或可以拖长的地方是在兼语的后面,而不是第一个动词的后面。 2 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后一般不能带“着、了、过”“叫、让、使”外,有的表示使令意义或认定意义的动词后面有的也可带“了”但有一定的条件:①有说明原因或结果的上下文;②句尾有表示新情况的“了” 3 兼语句的兼语主要由名词、代词充当,在一定的上下文里,也可以由数量词充当。 4.特殊的兼语句:
1 间接宾语作兼语的句子。这种句子的词序是:主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动词。Eg.你借我车用用,可以吗? 2 介词“把、给”的宾语作兼语的句子。Eg.我把他介绍到学校里当教员。 5.兼语句与连动句的混合式: 1 兼语句套连动句
2 连动句套兼语句。在这种句子里,一般有三个或更多的动词(短语),动词1和动词2是全句主语发出的动作,动词2的宾语又是动词3的主语,即:主语+动词1+宾语+动词2+宾(兼)语+动词3(+宾语)eg.我谢了一封信让妹妹也来中国。
3 兼语句套兼语句,eg.我丈夫有一个抄本,我要他借给你看看;三个连动、兼语句式套在一起,eg.今天晚上,我乘飞机去上海请张医生来北京会诊。
6.兼语句与双宾语句及主谓短语作宾语句的区别: 1 兼语句VS双宾语句:
如果双宾语句的直接宾语为主谓短语,形式上与兼语句相似,用以下方法区别:①提问方式不同:兼语句中兼语后的成分用“干什么”提问,双宾语句中的直接宾语用“什么”提问;②双宾语句的直接宾语可提到句首。 2 兼语句VS主谓短语作宾语句:
第一个谓语动词的性质不同。以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全句的谓语动词的宾语是主谓短语(名词+动词),而不只是其中的名词。而兼语的宾语只是后边的名词。以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谓语动词必须能陈述或说明一件事情,能满足这个要求的动词多为:A.表示感知的:知道、听说、看见、看到、觉得、以为、懂得、明白等;B.表示心理活动的:希望、盼望、相信、想、怀疑、记得等;另外还有“说、反对、赞成、同意”等。而兼语句要求句中第一个动词与之完全不同。
语音停顿不同。兼语句中兼语与前边的动词结合得很紧,不能停顿,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可在谓语动词后有短暂停顿。
第一个谓语动词后是否可以加进其他词语。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谓语动词后可以插入其他词语作状语,而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后边不能加其他词语。
五、存现句
1.存现句:从意义上说,存现句表示某个处所存在着某一事物,或某个处所有某种事物出现或消失;从形式上说,存现句的句首为表示处所的词语,而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的人或事物的名词总是位于谓语动词后。存现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人或事物存在的,叫存在句;另一类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出现、消失的,有人称隐现句。 2.存在句:
1 存现句的表达功能:
在汉语里,当要说明某个处所存在着什么人或事物(比如描写某个场所的状况、房间的陈设等等)时,一般采用下列句式:处所词语+动词+名词(表示存在的事物)eg.桌子上有一本书。即在表达此类意思时,说汉语的人总是把处所词语放在句子的开头(不用“在、从”等介词),而把表示存在的事物的名词放在谓语动词后。存在句的表达功能主要是描写环境、人物的穿着打扮和姿态等等,即存在句是描写性的,不是叙述性的。“动态存在句”是指诸如有“浮动着、闪动着”此类似乎有动作性,表示该动词所表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48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示的动作在持续的存现句,但从表达功能上说,这种句子的“动词+着”都表示一种动作性不强的动作在持续,这种持续的动作,完全可看作一种状态,即人或物体呈现的状态。在表达功能上,此类句子也是描写性的,常常与表示状态的存在句连用,并且只出现于文学作品的描写之中。在这种存在句中出现的动词多为双音节的、具有文学语言色彩的词,如“荡漾、闪动、飞舞、闪烁、翱翔、漂浮”等。此类存在句的宾语,也都是动作的发出者。 2 存在句的语法特点:
句首的处所词语:
主要由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方位词”、处所词、方位词充任。动词短语或介词短语以及表示处所的代词也可以充任。Eg.靠墙摆着装满书籍的柜子。原来这里住着二百多口人。 存在句的动词:
存在句的宾语有两种,一种是表示人体或物体的运动变化的,如坐、站、蹲、躺、跪、挤、围等;另一种是表示人对物体进行安放或处置的动作的,如放、挂、插、摆、存、晾、贴、煮、蒸、刻、绣、画等。在存现句中,动词后大都有动态助词“着”谓语动词加“着”表示人或事物以何种姿态、方式存在。动词后有时有“满”(在多数情况下,“满”后还有动态助词“了”表示“尽是、都是”一类的意思。有时谓语动词后有“了”,也表示人或事物存在的姿态。表示动态的存现句中的“着”不能换成“了”。在书面语中,谓语动词后偶尔也可以发现不带动态助词或补语的情况。存在句有时可以没有动词,谓语部分只有名词短语,这种存在句的功能也是描写。存在句的谓语中如果只有一个名词,这种句子往往不能单独成句,而要与其他几个短语连用。 存在句的宾语:
存在句的宾语表示的是一个新的信息,一般不能是单个名词,前面往往有数量词或其他定语。如果存在句的宾语是专有名词,前边往往也有数量词,如“(一)个”。对举时,宾语前可以没有任何定语。当宾语为并列结构或存在句为复句的一个分句时,宾语也可以没有任何修饰成分。
3.隐现句: 1 表达功能:
在汉语里,当要叙述某个处所或某一时间有什么人或事物出现或消失的时候,一般用下列句式表达:处所词语(时间词语)+动词+名词(表示出现或消失的事物)Eg.前面来了一个人。与存在句相比,隐现句的句首常常有或可以加上时间词语,而存在句,除了表示动态的以外,多不包含时间词语。与存在句一样,位于句首的表示处所、时间的词语一般也不加介词“在、从”等。 2 结构特点:
句首的处所词语:像存在句一样,表示出现、消失的句子句首的处所词语也主要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方位词等。
动词:这类句子的谓语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一种是与人体或物体移动有关的,如“走、跑、来、钻、掉、开(汽车)”等;一种是表示出现、消失意义的,如“飘、冒、浮现、涌、响、刮(风)、弥漫”等。 动词后常带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及动态助词“了”
宾语表示出现、消失的人或事物,是新信息,前面往往有数量词。专有名词作宾语时,也常常在前面加上“(一)个”。有时宾语前没有数量词语,但句末要有“了”
4.存现句的处所词语及时间词语在句子中的地位:
1 处所词语在存现句中的地位:存现句中的处所词语是句子的主语。

从存现句与表示存在的“是”字句与“有”字句的比较来看,处所词语应该分析为主语。由于存现句句首的处所词语是全句的描写对象,当然也可以说它是话题。 从存现句与表示存在的“是”字句、“有”字句以及某些形容词谓语连用来看,这类句子句首的处所词,对后面各个分句来说,也以一律分析为主语为宜。

存在句里的处所词语大多不用介词,而一般动词谓语句的处所状语多用介词。这是因为存现句的处所词语是描写的对象,而一般动词谓语的处所状语是表示动作进行的处所,不是句子描写的对象。有时一般动词谓语句的处所状语也可以不用介词,eg.大树下,老人们在乘凉。但这样的状语较少建,且一般只能位于主语前,主语不能省略。这说明,此类状语与存现句中的处所词语不同,同时也应指出,这种状语比起包含介词的状语,在句中的地位要显著得多,把它分析为主语也不是不可以。
2 时间词语在存现句中得地位:存现句首的时间词语为状语。

在存现句中,处所是主要描写对象,处所词语一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而时间不是主要描写对象,时间词语不是存现句必须出现的成分。表示出现、消失的句子常常有时间词语。
无论是存现句还是一般的动词谓语句,表示时点的时间词语一般总是不用介词(除非特别强调时间),这说明时间词在这两种不同的句式中形式相同,就其功能来说,也很接近,都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因此都作为状语来处理是合适的。而且包含时间词语的存现句,大多同时包含处所词语(描写对象),如把时间词语也分析成主语,那么主谓谓语句的数量就大大增加,对教与学都是不方便的。
六、“把”字句
1“把”字句是指谓语部分带有由介词“把”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的动词谓语句。 2“把”的宾语与句子中谓语的语义关系:
在大多数“把”字句里,介词“把”的宾语与全句的谓语动词之间存在着动宾关系。“把”的宾语可以是一个处所词,这个处所词所表示的处所与谓语动词存在动宾关系。有时虽然“把”字的宾语和动词之间不存在动宾关系,但是动词及其补语与“把”的宾语存在动宾关系,eg.姑娘们把肠子都要笑断了。
有些“把”字句的动词与“把”的宾语不存在动宾关系。有的宾语表示动作的处所和范围。谓语动词与“把”的宾语不存在动宾关系。有时“把”的宾语是谓语动词的施事,即动作的发出者,大多有“使、让”的意义。此类“把”字句有的表示不如意的情况,eg.怎么把特务跑了?有的不表示不如意的事情。谓语也可以是一个包含“得”的情态补语,“把”的宾语是谓语和补语的当事者。这种句子有时“得”后的成分可以不说,eg.看把你累得,快歇歇。有时“把”的宾语是补语的施事,eg.搬家把我搬怕了。
3“把”字句的结构: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49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1 基本结构是:(主语)+把+“把”字的宾语+谓语动词+其他成分。 2 介词“把”的宾语:
在“把”字句中,谓语总是针对“把”的宾语的,有人甚至认为在句子中“把”的宾语是话题,正因为如此,它必须是听话人可以理解的、确定的事物。也就是说,当说话人用“把”字句时,听话人必须知道宾语所指的是什么。“把”的宾语所指的事物大多是已知的,比如由上文或语境提供。如果“把”的宾语在上文中未出现过,或对听话者来说不是已知的,这个宾语常常包含一个修饰语,使之成为听话人可以理解的。有时“把”的宾语包含数量“一个”,对听话人来说,是一个新信息,不是定指的,但这个宾语还是确指的,是听话人能够理解的。有时“把”的宾语还可以是同一类事物或抽象的事物,但也是听话人可以理解的。总之,“把”的宾语应该是一个确指的、听话人可以理解确认的事物。如果听话人不可理解,就不能作“把”字的宾语。 3 “把”字句的谓语:
由于“把”字句表示通过动作使“把”的宾语发生某种变化,所以“把”字句的谓语一般不能是一个简单的动词,其前后一定要有其他成分,也就是说“把”字句结构所以复杂,是由其语义和功能决定的。“把”字句谓语动词前后的成分主要有:
“把”字句谓语动词后最常见的成分是补语,eg.把门关上。如果动作已完成,后面又无后续分句(或不是连动结构),而且没
有可以指明动作已完成的成分(如时间词等等)时,“把”字句的动补结构一般仍要用“了” 动态助词“了、着”。不是所有的动词后只用一个“了”“把”字句都可以成立。一般来说只有表示动作一旦发生就会有结果的
动词才可以这样用。此类动词有:吃、喝、吞、丢、赔、掉、扔、砍、割、劈、倒、洒、杀、排除、取消、处理、解除、消灭…… 有时如果一件事是听说双方都知道要做或会做的,也可以在动词后只用“了”这种句子可以补出一个补语。表示不如意的“把” 字句也可以在动词后只用一个“了”,这种句子实际上也表示一种结果,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往往是不太容易说清楚或是很复 杂的。“把”字句动词后也可以只用“着”,多为祈使句。“把”字句中只带“着”句子就可以成立的动词很有限,如“带、 背、扛、放、摆、搁、挂、拿、举(手)、开(窗户)”等。动态助词“过”很少单独用于“把”字句的谓语动词后,因为“过” 只表示曾经有某种经验、发生某种事情,而不表示动作有无结果。但如果有了表示结果意义的补语,在动补短语后可以用“过”
动词为重叠式:eg.他把伤口包了包,骑上车就走了。

动词后有间接宾语,能这样用的动词限于“告诉、送、给、交”等少数几个表示“给予”意义的可以带双宾语的动词,其他动词作“把”字句的谓语动词时,谓语中还需有其他成分,如补语、动态助词等。

动词前有状语。这里所指的状语是指本身包含结果、完成意义的状语,状语如果不表示结果、完成义,句子扔不能成立。另外,某些动词本身含有结果或完成意义(如动补式,有后缀“化”等),可以单独充任“把”字句的谓语。Eg.马上把队伍解散!但这种用法仍然有些限制,多为祈使句,条件句。
4 “把”字句的补语:
结果补语。Eg.我把钢笔用坏了。 趋向补语。Eg.他把洗好的衣服收了起来。

情态补语。表示程度的“极、很”以及描写处于主语位置上的动作者的情态补语,不能用于“把”字句。但口语中可以用某些表示程度的补语,eg.我把他恨死了。说明动作的情态补语通常不用于“把”字句,但有的说明动作的情态补语有时也能用于“把”字句。Eg.老师把作业看得很仔细,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数量补语。“把”字句可以带动量和时量补语。时量补语虽能用于“把”字句,但很受限制。只有谓语动词表示的是一种持续的状态,如“关、开、捂、押、增加、减少、延长、推迟”等等时,才可以用时量短语。与上述几类补语不同,数量补语并不表示变化、结果,而只表示动作完结。

介词短语补语:只有由“向、于”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用于“把”字句。可能补语表示的并不是一种动作的结果,而是主客观条件是否容许实现某种结果或趋向,即主要表示一种能力、条件,所以不能用于“把”字句。
5 “把”字句中谓语动词的宾语:
表示介词“把”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下同)的接受者(即一般双宾语中的间接宾语)Eg.小苏,把皮包给我。 表示介词“把”的宾语变化的结果或具有认定意义(谓语动词带有“作、为、成”等补语)
表示介词“把”的宾语经过动作后所在的处所。谓语动词与宾语之间一般还有一个结果补语。Eg.反动派把他关入大牢。 表示介词“把”的宾语经过动作后产生的结果(即所谓结果宾语)Eg.他把墙挖了一个洞。 表示处置“把”的宾语时所用的工具。Eg.把菜过过秤。
动词的宾语是介词“把”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的一部分,或与“把”的宾语有密切的关系。Eg.把他免了职。
动词宾语表示动作的受事,介词“把”的宾语表示动词宾语受处置后所在的处所。Eg.把炉子生上火。这种“把”字句所针对的是一个作为处所的事物。如果不把一个处所作为正在谈论的对象,就不能把处所词放在“把”的宾语的位置上。 动词宾语复指介词“把”的宾语,多用于口语。Eg.把这碗参汤喝了它。 6 “把”字句中其他状语的次序:
在“把”字句中,介词“把”及其宾语是作为状语出现的。“把”字句中其他状语的次序与一般句子相同。

起关联作用以及表示否定、重复的副词。起关联作用的“便、就、才、再、又、终于”等位于“把”前。否定副词“不、没”一般位于“把”字前。在一些熟语性结构里,否定副词可以放在“把”的宾语后。表示重复的“再、又”以及其他副词,可放在“把”前,也可以放在“把”的宾语后。

描写性的状语。如是表示主语动作的情态、心理的,位于“把”字前。修饰谓语动词的,可位于“把”字宾语后,也可位于“把”字前。在意念上描写“把”的宾语的,一般位于“把”的宾语后。为了加强状语的修饰作用,此类状语也可放在介词“把”之前。
介词短语。表示介词“把”的宾语的移动方向的(向何处移动、即移动后的位置,介词多为“向、往、朝”,一般位于“把”的宾语后。表示介词“把”的宾语从什么地方开始受动作支配的(即移动前的位置,介词多为“从”,可以位于“把”字前,也可以位于“把”的宾语后。表示在什么地方处置“把”的宾语的(介词多为“在”,有两种情况:如果主语也在这个处所,介词短语状语多在“把”字前。另一种情况是动作者不在这个处所中,只有介词“把”的宾语在这个处所中受处置,这时处所状语多位于“把”的宾语后,eg.我把手在盆里洗了洗。表示动作接受的介词短语(介词多为“向、给、替”,一般多位于“把”的宾语后,eg.我把信给他寄去了。 做分析、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实例
5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db6423a02020740be1e9bca.html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