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5-04 00:41: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成果参评

历史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 教学反思

历史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 新课程改革 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新的以学 生为本的新模式,要求教学要加强教学反思工作。首先,要加强教学目标的反思;其次, 强对教学形式的反思;再次,加强对教学原则的反思;最后,加强对教学理论的反思。以上 是发展成为研究型、复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 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 日见丰富。 新课程、 新标准、 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 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建立起一种 学生本位的新模式。历史教学也不例外。

新一轮课程改革亟待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落实新课程理念, 寻找适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的、 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形成自己的 教学风格、教学特点。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行。教学反思是教 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 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 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 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 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 不断地积累经验; 另一方面又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挑自己的刺, 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学新理念相违 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 以后的教学行为更加完美。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 因素。笔者认为 ,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 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 唯有如此, 才能使自己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 教师可 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反思。

一、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 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 体验和需要以及把 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 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 普及性、 发展性的 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与社会知识。在听课的过程中 , 发现一些老 师在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 更多 地关注了后两者。 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 手段先进、 方法 灵活上, 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 点水, 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 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要真正 实现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 反而应当进一步 强化知识的作用。因为知识是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与社会知识后, 才能形成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初步能力, 才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才能确立科学的人 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为了能力培养 , 在落实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时不能 忽视知识目标的落实。

二、对教学形式的反思——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了给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营造一种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 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 行教学的状况,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成 语接力赛、 虚拟拍卖会等都是我们教师常用的教学形式。 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可 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 教师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 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只是一种点缀,最多起到了活 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 :“课堂讨论几乎是教师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 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有位老师在讲唐太宗贞观之治有哪些内 ?”这样的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 纳出来, 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 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 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 生思考的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种形式,都应该从教学的 实际需要出发,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不能只是为了追求表面的形式, 这样会远离 新课程的要求。

三、对教学原则的反思——培养问题意识和质疑意识

历史与社会教师以反思的精神去重新审视历史与社会教学, 注重历史与社会 教学的人文性素养的开发, 让历史与社会教学恢复自己的本性, 即回归自身的特 性。教学中重点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中, 学生通常是在教师的讲授中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 识或结论, 他们成了充实而迷茫的学习者, 头脑里装满了答案, 却不知道问题在 哪儿,在不断的记忆和占有中他们不仅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也失去了主见和判断, 没有学会思考, 更没有学会创造, 对拥有的知识变得冷漠。 要扭转现状, 教师就应当把问题还给学生, 因为我们所学的许多的人文知识和人 文事件都不是关系到学习者自身的,是在学习者自身生活世界之外产生或发生 的。 要使它们转化成为学习者自身的切身追问,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 问题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开始于问题, 鼓励学生学会从史料的阅读中或者从历 史与现实的关联处发现问题, 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向自己提出问题; 通过自主的努 力去分析问题、 研究问题; 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直至解决问题。 根据课改新理念, 历史与社会教学应当开始于问题, 教师应当针对学习内容, 设计出与学生的经验 相关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来开始和推进教学。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个体通过自问自答互问互答”, 使获取知识的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互动 构建”; 接受答案转变为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 长此以往, 学生的问 题意识就会逐渐升华为含有理性独立批判的、自觉探索问题的较高科学素养。 2.培育学生质疑精神。

学习不仅包含着记忆,也包含着质疑。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知识,往往只 是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不要把它奉为千真万确、毋庸置疑的真理。课本、教 师和科学的权威都不能构成强迫学生接受知识的理由。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 考、 大胆怀疑, 对教材的结论进行严肃的理性的质疑和反思, 并要求学生敢于与 众不同、标新立异,敢于力排众议、独树一帜,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 思维。

四、对教学理念的反思——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 新课程背景下, 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经常

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 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 课程是教 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 共建 , 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 ,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首先, 要在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 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 思维的能力。 要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 《历 史教学》 《地理教学》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 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其次,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学 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此教师要充分意识到以上新课程理念,立求创新, 打破传统,钻研课标,理解教材,了解学生,反思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比如,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的程度;教师是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 ”;是否坚持依标施教”;是否体现了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时代性等 ,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反思。

总之, 进行教学反思是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 也是历史与社 会教师成长为研究型、 复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发挥 镜子效应,实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何德法:《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 2002年第 5期。 聂幼犁 :《中学历史教学论》 ,学林出版社, 1999年版。

赵恒烈 :《历史思维能力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李铜玉:《文史交融 相得益彰》 , 《当代教育》 , 2005年第 1期。

萌芽教学编写组:《外国学生素质教育》 ,当代世界出版社, 1998.6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83f4aa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48.html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