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产生的原因(小琪)

发布时间:2015-02-10 22:08: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当代影视剧中的“剩女”形象分析

   ——以电影《我愿意》和《非诚勿扰》为例

摘 要

现今,“剩女”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现象,也成为了一种群体的代表。“剩女”现象产生是社会转型时期的自然产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覆盖了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的领域及文化制度层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剩女”这一现象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然而,社会对于“剩女”依然存在着偏见,认为是女性自身条件的不足让自己成为婚姻中的“剩余者”。其实,“剩女”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择偶问题,它的出现还折射出了社会的进步,也会给社会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要倡导全社会用一种宽容的态度接纳这一新的群体。

关键字:“剩女”;《我愿意》;《非诚勿扰》

ABSTRACT

Nowadays, The Left-Women not only become the representative of a group, but has already become hot social phenomenon. This phenomenon is a natural produc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in many ways, which cover the fields of sociology, economics, psychology, culture and institutional leve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ransformation of people's ideasThe Left-Women has been gradually accepted by society, meanwhile, and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scholars study for this phenomenon. However, the prejudice still exists, many people even think they are "losers" in marriage. In fact, The Left-Women is not so negative on the surface of performance. Its appearance reflects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and also will have some positive effects on society. Therefore, we should propose the whole society accept this new group with tolerant attitude.

Keywords: Left-Women; I Do; You Are the One

目 录

引  1

一、剩女”概述 1

(一)何为“剩女” 1

(二)“剩女”的现状 2

二、电影《我愿意》和《非诚勿扰》中“剩女”形象 3

(一)电影《我愿意》中“剩女”形象“唐薇薇” 3

(二)电影《非诚勿扰》中“剩女”形象“梁笑笑” 4

(三)“剩女”的典型特征 5

三、“剩女”现象的成因 6

(一)社会原因 6

(二)经济原因 8

(三)心理原因 9

(四)文化原因 9

(五)个人观念 10

(六)女性独立意识 10

(七)婚姻恐惧症 11

四、“剩女”的现实意义 12

(一)现实意义 12

(二)社会影响 12

参考文献 14

15

引 言

近年来“剩女”现象愈演愈烈,成为了社会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问题,据有关数据表明,2005年北京3050岁的单身人数达到50万人,其中女性的比例高达六成。上海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女性中持有独身观念的有82% ,大专以上的高学历女性中,这个比例占到了90%。除此之外,香港、广东等地也存在着诸如此类的现象。当然,这种现象的发生也引起了影视界的关注。从近年来热播的影视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类题材已经成为了影视界的“新宠”。每一种现象的产生,其背后都会存在着研究的价值。同样,作为一个全新的社会问题,从个体上来讲,对于“剩女”现象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择偶观,同时有利于婚姻观念的多元发展,而从整体看,这一现象的研究也有助于引导全社会以正确的态度来接纳这一特殊的群体。

本篇论文基于如今的社会热现象——“剩女”现象,在此基础上主要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此之后,要把对论文的研究回归生活,在现实中去发现“剩女”现象带来的社会影响。最后,论文的落脚点放在“剩女”现象给人们的启示中。为了能较为清楚的研究这一课题,我将采用归纳法及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两部具有代表型的电影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有关知识,总结这类现象产生的原因,得出相对合理的结论。

一、“剩女”概述

“剩女”群体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而对于这一群体的定义也引起了众多领域的研究,尽管各领域对于“剩女”的定义有所偏差,但是综合下来,无非就是“单身大龄女青年”,这种社会契约式的定义给我们描绘了“剩女”的大致轮廓,也让我们初步明确了我们对于这个群体的想象。

(一)何为“剩女”

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将“剩女”一词收为新词,这使得我们把目光聚集到了这个群体上,媒体将她们简称为“3S女性”,即SingleSeventiesStuck,也就是说,她们都是生于70年代的单身剩女,甚至更有“白骨精”这样

的称呼,代表着白领、精英和骨干。而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群体,却被婚姻问题所困扰。一方面由于自身条件的优越,她们往往制定较高的择偶标准,这种标准让很多男性被无情地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另一方面,符合她们标准的男性可谓是屈指可数。久而久之,这类群体的婚姻便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她们便从光鲜亮丽的“圣女”变成了“剩女”,而这只是“剩女”中的一类。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思想的开放和独立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主动选择加入“剩女”行列,这类女性也有她们的共同之处——独立。这类女性独立性强,往往具有独立的思想与独立的人格,同时她们在生活中不会选择依靠别人,所以在经济方面也很独立。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类女性当中,有一部分的情况相当特殊,她们选择成为“剩女”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曾经遭受过情感上的伤害,为了进一步保护自己,她们选择自我封闭。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剩女”现象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社会转型或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中性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我们不能用片面的眼光来看待而是要秉着研究的态度分析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

(二)“剩女”的现状

“剩女”现象在如今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据统计,北京70年代左右出生的单身人数达到约50万人,其中女性超过六成。而上海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认同独身观念的城市女性中,有82%属于出生在70年代的高学历女性,在广东,单身女性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有数据显示,广东35岁以上未婚大龄青年中,女性比例占了将近70%。在香港,有超过86万名的适龄女性至今未婚,比十年前多了24万人,与此同时,男性独身的比例却在下降。而靠近香港的深圳也一直流传着男女比例17的说法,可见“剩女”问题在中国一线城市相当严重。

在网络上对于“剩女”的年龄有着四个层次的划分。年龄在28—32周岁之间的女性被称为“初级剩女”,这些人还有勇气继续为寻找伴侣而奋斗,故称“剩斗士”;将年龄在32—35周岁之间的称为“中级剩女”,此时的她们由于机会已经不多,又要为事业而忙碌,别号“必剩客”;而35—38周岁的,则是“高级剩女”,她们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并依然单身,被尊称为剩者为王;最后,年龄在38周岁往上的女性,也就是“特级剩女”,尊称为“齐天大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剩女”的年龄范围的跨度是相当大的。

二、电影《我愿意》和《非诚勿扰》中“剩女”形象

  “剩女”现象的产生带动了影视界的一股热浪,一时间,影视界把几乎所有的焦点都聚集在了“剩女”这个群体上,随之而来的是一部部“剩女”题材的作品,在为成功创造了许多“剩女”形象之外,也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群体的实体想象。

(一)电影《我愿意》中“剩女”形象“唐薇薇”

电影《我愿意》讲述的是作为“剩女”的女主角“唐薇薇”不仅知性,还有高薪、高学历、高职位,在一次相亲中认识了帮她化解尴尬的男主角“杨年华”,并在日积月累的交往中渐渐与其发展为恋人关系的故事。虽说是“剩女”,但唐薇薇时时刻刻在为摆脱这一状态而努力奋斗着,说起她剩下的原因,在电影中有完整的交代。

其实在薇薇18岁的时候和汪洋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这段爱情一直持续到了薇薇25岁,但由于环境的变化,他们面对的不再是象牙塔般的校园,而是纷繁复杂的社会,让他们看到了理想与现实中的差距,也看到了两人在人生观上的区别,于是争吵代替了恩爱,分歧消磨了耐心,在一次无果的争执之后,汪洋选择了不辞而别,甚至没有留下一个解释,一点消息,就这样消失了五年。可想而知,唐薇薇也困惑了五年,当然也在没有过恋爱经历。但是唐薇薇的心里还是期望再一次有爱情的降临,行动上还是努力追求真爱,与其他疯狂相亲的女孩不同的是,她的理智让她在爱情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在相亲过程中,她选择跟什么样的人交往,在她觉得自己被欺骗之后,甚至当汪洋再一次出现,想要和她重新开始的时候,她都可以理智地想清楚这一切,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也正是她的魅力所在。应该说从她的身上,我们看不出来“剩女”所应该有的“紧迫感”,她的婚姻观念也并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她虽然渴望真爱,但也能接受单身的生活。

唐薇薇已经不是年轻的女孩了,她想要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活,一个真心的男人,就像杨年华这样,对自己真心,踏实、细心、有安全感和责任感的大男人。当然,结局如人所愿,唐薇薇收获了属于她的真爱。

(二)电影《非诚勿扰》中“剩女”形象“梁笑笑”

众所周知,近年来,相亲节目成为了综艺节目中的新宠,其中耳熟能详的就是江苏卫视的大型互动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了,而与此同名的电影《非诚勿扰》也是与“剩女”相亲有关的,其中的女主角“梁笑笑”是一名同时具有天使脸蛋和魔鬼身材,外加高薪收入的空姐。电影就围绕了这样一位女主角讲述了她的感情经历以及最后通过相亲找到了最后的情感归宿。

其实,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在笑笑心中,也有一位不可能的“他”,为了这个“他”,笑笑奉献出了三年的宝贵青春,尽管她知道自己不会等到什么结果。可以说,在这份爱情面前,她永远只能作为“第三者”。尽管如此,笑笑还是对那个他情有独钟,以至于宁愿承受“地下恋情”和“剩女”身份的双重压力。心里装着一个人,就没有办法再让另一个“他”住进来,所以,笑笑没有办法对其他人动心,就算是违背自己的意愿去相亲,也只是实话实说,不作任何虚假的掩饰。但时间的流逝会让一个人渐渐觉悟,对于笑笑,由于她的选择失误,她付出了长达三年的时间和感情,她不能再将时间浪费在这种无果的等待中,她需要和其他女人一样,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而不是成为谁的从属,在爱情中,她需要自己主宰一次。

她选择了相亲,虽然纠结,虽然挣扎,但是她始终表现出了最真实的自己。她相信一见钟情,正如她说的,“一见钟情,不是你一眼看上了我,或者我一眼看上了你,不是看,是味道。这种吸引是双向的,不只是吸引,而是一种迷恋。其他都排斥。”同样,在笑笑身上,我们也看到了理智,首先,她真实地表达了对于秦奋的感情只是好感;其次,她认为一段成功的婚姻不在于两个人真能够如胶似漆的一辈子,而在于发生摩擦,彼此失去兴趣之后还可以包容对方,直到白头。正如剧中的那句经典台词“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为了验证她和秦奋是否能“将错就错”下去,她提出要试婚,而且试“七年之痒”,可以看出,在感情方面,她时刻保持清醒,明白自己选择的每一步,同时也尊重对方。

 电影的结局虽然没有直接表现出笑笑和秦奋的结果,但是从笑笑最后的表现,可以看出她已经选择重新对待这份感情,并且认真考虑。

(三)“剩女”的典型特征

纵观近年来热播的影视剧,诸如此类的“剩女”题材数不胜数,塑造的“剩女”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折射出现实社会对于“剩女”这一群体的关注,虽然作为个体的“剩女”们各不相同,但作为社会中的群体,她们也有着共同而典型的特征。

1.大龄单身

“剩女”又称为大龄单身女青年,这一定义概括出了“剩女”们的两个共同特点:大龄、单身。20014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会常委员会修改的《婚姻法》规定女性法定结婚年龄仅为20周岁,而据民政局婚姻管理办数据库资料显示,中国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为25.3岁,而“剩女”的平均年龄都在30岁以上,再加上恋爱对象和结婚对象的“双无”,所以可以称之为“大龄单身”。正如电影中的两个女主角,都是年过30的单身女性。电影《我愿意》和《非诚勿扰》中的两个女主角就是30岁以上的大龄单身女青年

2.经济独立

无论是社会中的“剩女”还是影视剧中的“剩女”都能做到一定基础上的经济独立,就算不是高薪,基本上也能担负起自己的生活。据世纪佳缘网调查显示,月收入在5001-8000的占“剩女”样本的41.4%,月收入在8001-15000的则占43.6%,而中国城市女性个人月收入近5000,低于“剩女”的收入。所以,总的来说“剩女”们在经济上并不需要依靠男性,因此,她们认为没有急于步入婚姻的必要。电影中的“唐薇薇”和“梁笑笑”一个是公司的高管,一个是空姐,高薪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完全有能力给自己好的生活水平。

3.开放的婚姻观念

“剩女”们由于其较高的学历,大都具有开放的观念,尤其在对待婚姻问题上有着不同于普通女性的见解。在普通女性的意识观念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亘古不变的传统,更有甚者将其视为自己的义务。随着观念的开放,从最初的要求“自由恋爱”到如今的“单身主义”,女性们对婚姻的选择有了更为广泛的空间

4.渴望真爱

“剩女”可能或多或少的遭受过情感伤害,从表面上看,她们似乎因为情感伤害而对爱情失去了希望,但她们内心对于爱情的渴望却是十分强烈,并且追求真爱的脚步也从未停止过。相比于普通的女性,“剩女”们对于真爱的渴望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遇到适合自己的那个他时,她们也会表现出少女般对爱情的勇敢。

5.高学历

电影《我愿意》中的“唐薇薇”就是一名典型的高学历“剩女”。学历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代表,也是知识层次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学历有时候决定着待遇和地位,但在女性婚姻问题中,它却逐渐成为了一大阻碍,而这种情况在“剩女”这一群体中有着最为典型的体现。审视周围的“剩女”,我们不难发现她们中大多数都具有较高的学历,一方面,她们明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要追求自身的发展,就要将情感问题暂且搁置;另一方面,高学历往往代表着更加开放的思想观念,这让她们意识到婚姻已经不再是女性唯一的归宿。

6.自由主义精神

“自由主义”出自于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一文,现意为主张个人自由发展、自由表现看法或人生观,“剩女”现象的出现和自由主义的发展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旧社会中,由于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自我意识与话语权,只是扮演着一个简单的家庭角色。在西方自由主义精神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崇尚自由主义,自我意识也有所提高,尤其是长期受到男权主义压迫的女性,对于自由的向往愈加强烈。发展到现代社会,“剩女”群体的出现就是自由主义迅速发展的产物。相对于普通女性而言,“剩女”更加注重自由发展,更加注重自我观点的表达,也更加清楚自己对于生活的要求,总之,“剩女”们就是要“我的生活我做主”。

三、“剩女”现象的成因

一种现象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多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剩女”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的改变,改革开放的局面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进步,更是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步开放;另一方面类似于“择偶梯度”这样的传统思想还是占据着人们思想的主流。所以说“剩女”现象产生的原因也要分开论述。

(一)社会原因

剩女现象实质反映大龄优秀女性择偶难的事实,这已不单是只关乎女性自身的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所以说,它的出现有极其深层的社会学原因。

社会学家霍曼斯认为,人是理性的,人们所做的一切行为要么是为了获得报酬,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这种利益最大的原则就是人们交往的基本原则,如果交换不对等,人们就会因感到交换失调而试图终止交换。布劳在他的交换理论中也强调互惠这一交换特性,如果人与人之间的交换不能相互补给,人们往往不会选择交换。剩女们在择偶中同样可以反映出社会交换理论。在婚姻市场中,择偶能否成功,取决于彼此手中的资源是否是对方想要的,比如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容貌、个性等。男性倾向于选择容貌较好,温柔贤惠的女性,而对女性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要求并不高。而女性则倾向于男性的才能和魅力。同时,人们在选择未来伴侣时,往往会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来评估未来配偶,这种评估往往是高标准的。对于精英女性而言,由于自身条件的优越,她们的择偶标准就会高于其他普通女性。所以当她们找不到那个达到标准的人,就宁愿成为“剩女”。

第二是自由交换的缺失。结婚这两个字意味着责任与厮守,在以往的时代中,由于观念的禁锢,很多女性不得不为了婚姻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在如今的社会时代下,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家庭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女性独立意识的增强使得她们不愿被婚姻的枷锁束缚,结婚恰恰会使这种渴望自由的极度心理被压抑,面对这种自由的缺失,在权衡了得失后,有些女性会自愿选择单身。

“剩女”现象产生的第三个社会原因就是择偶梯度效应。“婚姻梯度”理论认为,当男女处于恋爱或亲密的私人交往时,可以肯定女性将寻找地位相当或较高的男性,而男性会寻找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这种社会文化中的择偶理念,是“剩女现象”的根本原因。总体上说,男人的择偶标准是“俯视”,女人的择偶标准是“仰视”。这种择偶的梯度效应在现代社会仍是被普遍认同的,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单身群体:男性的单身群体位于社会底部,而女性的单身群体则位于社会顶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剩男剩女。尤其是这种择偶的梯度效应让优秀的女性处于婚姻的困境。

(二)经济原因

“剩女现象的产生也有着经济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理性的成本估计。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社会上的不同角色都在进行着成本估算,比如生产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消费者以有限的收入追求最大利用价值。同样,在婚姻选择上,也有成本估计,比如一个优秀的职业女性要在家庭,事业中做出选择。对于她们来说,如果选择婚姻会放弃太多,成本太大,自然就选择单身。

其次,都说女人结婚是为了保障,这种保障更多的是经济上的。在传统的婚姻中,女性在经济上是很难独立的,低薪成为阻挡她们实现自己物质需求的一大障碍,然而,女性似乎可以通过嫁人,通过从属于男性而实现自己无力达到的生活条件。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很多女性走出家门,走入社会,有了自己的职业,甚至可以说是事业,不再依赖于男性提供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有了经济上的独立,女性们能够给自己创造较好的物质条件,才会有意识上的独立。具有较高收入的“剩女”们可以从经济上提供给自己较好的生活条件。所以,她们没有和其他男性交换经济抚养的必要性,她们不用依赖男性而独立的生活,这完全打破了传统女性在经济上依托男性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打破,让那些喜欢自由,不愿被婚姻束缚的女性没有了结婚的直接理由,因而就宁愿选择单身。

第三点是婚姻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关系。西方经济学上认为,商品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品的供求关系,供求关系不是单纯上的数量多少而应该是商品满足需求的特质性。比如,一位女性能够满足需求的年纪应该是在1828左右,这也基本上属于女性的黄金年龄段,而超出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是很多的。而男性能够供应需求的年龄段的范围远远大于女性,可以说涵盖了203040岁。同时,男性有比较自由的选择和被选择权,通俗意义上讲,一个40的男人照样可以和一个20岁的男人争夺一个女。反过来,一个40岁的女人和一个20岁的女人争夺一个男人,对于年龄大的一方来说是不具备优势的。这样男性的年龄阶段被有效地分开,很大意义上分散了男人不容易娶老婆这么一个现实情况的产生。另外,虽然男性数量上供大于求,但“剩女”们的挑剔的眼光,已将绝大部分男性排除在选择范围外,此时就成了供不应求。

(三)心理原因

首先从性别差异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恋爱过程中,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方更注重对方的外貌和性格,女方却更注重对方的才能和魅力。通常情况下,男性多扮演追求者的角色,希望成为异性心目中的英雄或是崇拜对象,所以,男性在异性面前的情感是外露而热烈的;相反,女性在恋爱关系中多扮演被追求的角色,具有较强的依附性。正如英国诗人拜伦所说:“爱情是男人生活的一部分,却是女人生活的全部。”事实上,男性更多的是“征服”与“获得”,而女性则是“融合”或“同化”。“剩女”是一类独立性很强的女性,这种形象和男性们的期待相悖。

其次,在性别气质观念的影响下,女性被认为是娇小优雅而依赖他人,因而被固定于担任家庭内的角色,而对于担任一些高层职务的“女强人”而言,社会会固定地将她们认为是只会干事业,不顾家,没有女人味,不温柔,没有生活情调,可敬不可爱等等,因而也就引起了男性们敬而远之的态度。

造成“剩女”现象产生的第三个心理原因是期待错觉效应。“期待错觉”指的是人们过度依赖理想预期,忽略对现实状况的理性分析。也就是“买涨不买跌”同理,由于期待错觉效应,当今女性择偶,存在着类似的投资心理:越是条件优越,追求者众多,就越要观望等待,期待着更加完美的白马王子的出现,久而久之,就等成了“剩女”。

(四)文化原因

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提炼出了很多传统的文化观念,其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到目前还在支配着人们的行为。随着传统的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人们的观念也日益开放,尽管现代女性的思想越来越前卫,但仍不免会受到传统文化习俗与观念的影响,比如“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就很坚固。除此之外,中国传统的择偶模式也影响着人们的选择。男性多选择那些在经济、学历、政治地位上比自己低的女性,而女性则希望找到经济及社会地位比自己强的男性伴侣。如果用ABCD来代表男女的四个不同社会等级的话,则为“ A男配B女”、“ B男配C女”、“C男配D女”的择偶模式,这样循环下去,那些高学历高收入的大龄未婚女性往往身处社会金字塔的中上层,属于“ A女”。而社会中存在的男性失婚人口则绝大部分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身处社会金字塔的下层,可归为“D男”,现实之中,处于下层的弱势男性与处于上层的高知女性之间很难结合成婚姻关系,最后客观上造成了“A女”、“D男”的婚恋缺位,部分高知女性处于“结构性剩余”的境地,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她们的思想中仍然有很严重的“男强女弱”,“门当户对”等观念。这种观念严重限制了她们的择偶空间,不愿意“委身下嫁”,也就只有单身下去了。

  (五)个人观念

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发展,“单身主义”的出现以及社会对于“单身主义者”的接纳使得女性对于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更加多元化。女性从婚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成为一种生产力与男子展开竞争。不菲的收入,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文化素养,成为追求爱情的强大物质和精神保障,爱情日渐成为婚姻的主题。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女性的择偶观念在发生着变化,经济上的独立使她们更注重主观感情的吸引或是对现代世俗的超越,强调内在价值追求。

其次,部分“剩女”由于曾经遭受过感情上的挫折,甚至造成严重的伤害,对爱情丧失信心。在她们看来,只有把自己完全和爱情隔绝开才能使自己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所以,她们选择单身。当然,这种情况在“剩女”这一群体中还是比较少见的。

(六)女性独立意识

所谓“女性独立意识”是女性时代意识中的一种,是女性在遭受几千年的奴役之后的觉醒,一种人格独立和反抗意识。在中国,女性的独立意识是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发展的。

在五四运动以前,女性是不允许走出家门的,她们的活动领域仅限于家庭这个私人空间,女性也习惯于这种“不见天日”的生活,甘心在家“相夫教子”。到了辛亥革命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就曾经号召男女平等,并为女性争取权利。建国后,男女平等被定为国策,这为女性的解放提供了更为牢固的支持,于是女性渐渐地得到了和男性同等的权利,也正因为如此,女性长期的压制得到了爆发,出现了“女强人”的雏形。

当一个人有了独立的谋生手段和经济来源后,他的个人意识和独立意识往往会增强。如今的21世纪,女性们大都有了自己的职业甚至可以说是事业,当然,她们的独立意识就越来越强,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也就更趋多元化。她们既可以选择传统女性的生活方式,回归家庭,做全职家庭主妇;也可以选择前卫的生活方式,成为单身族。

(七)婚姻恐惧症

“婚姻恐惧症”又称为“结婚恐惧症”,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心理问题,是许多准新人在婚期临近时产生的一种莫名的恐惧的情绪,或者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这是因为对于婚前婚后的角色转变不自信,担心自己会不适应这种转变而产生的。随着生活压力和成本的增加,婚姻在一些人眼里成为了“负担”、“枷锁”的代名词,这也让很多“剩女”认为婚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对于“恐婚症”,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于以下四点。

第一是婚后自由的丧失。婚前虽然是恋爱的关系,但并不受到太多的法律约束,财产是自己的,家人是自己的,自己所有的生活习惯都不会因为恋爱而改变。但在婚后,不仅要受到婚姻法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和习惯都要考虑到配偶以及配偶家人的接受程度,显然个人的自由空间相对于婚前都有所缩小。

第二是不愿承担责任。婚前,自己的婚姻状态依然是单身,也就是说对于自己的恋爱对象没有法律上规定的责任,即使伤害了对方的感情,也是良心上的谴责,并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而婚后就意味着要承担责任,尽自己婚姻角色中的义务,自然也要付出一定代价。

第三是对未来缺乏信心。谈到未来,许多人都无法胸有成竹地保证自己的未来有多么辉煌,也没有人能保证能给自己的伴侣一个怎样的未来生活。一个人的时候尚且迷茫,如果有了婚姻,有的人会倍感压力。所以,当一个人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可以提供给伴侣想要的生活时,他就宁愿选择单身,也就是俗语中常说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

第四是对伴侣的不满意。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都期望过童话般的爱情,也都幻想过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更有甚者会把这个幻想出来的标准当作是自己的择偶标准,丝毫不考虑这种标准的可行性。可是当现实和幻想背道而驰的时候,有的人采取了接受的态度,而有的人却心生不满,因而不愿走进婚姻的殿堂。

四、“剩女”的现实意义

作为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现象,“剩女”现象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负面,相反,它对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同时,它的出新也预示着人们婚姻观念的进步和社会接纳能力的提高。

  (一)现实意义

“剩女”现象既然是一种社会现象,就有其现实意义。在许多人的传统观念里,“剩女”现象被看作是一种怪异的现象,而“剩女”则是更被人们妖化,遭到人们的排斥。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剩女”现象实则是一种积极的现象,它的出现对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比如,社会的发展水平、人们观念的开放程度以及社会文化的多元程度。由此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二)社会影响

.婚姻观念

“剩女”现象的实质是女性婚姻问题,所以它首先对于社会的婚姻观念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传统的婚姻观念中,女性的职能就是结婚生育、相夫教子。如果过了结婚的年龄,还没有结婚的趋势,可能就会遭到社会舆论的议论,大部分女性也在默认着这样的婚姻观念。然而,“剩女”现象的出现让女性看到除了婚姻之外的选择。从女性自身来看,她们对生活有了自己的要求,不再单纯的依靠顺从于男性,屈从于传统观念。比如近几年出现的“单身主义”、“丁克家族”等等,这些都是女性独立自主意识增强的体现。她们敢于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敢于向传统发出挑战。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对于女性有了更多的包容,对于她们的选择也给予了接纳。

.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它只要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中,主要是以核心与主干家庭为主,而“剩女”现象的产生打破了这种模式,融入了“单身户”这种全新的家庭结构,更有甚者则出现了“单身妈妈”这种角色,也让家庭结构呈现多元化的发展。

.文化多元化

“剩女”现象改变了传统的婚姻观念。“单身主义”、“丁克主义”以及“同性恋”都曾经是社会难以接受的思想,而有着这类观念的人们也曾经被隔离,甚至会被用一种怪异的眼光来看待。而“剩女”现象的出现,让全社会开始用一种客观的态度重新审视所谓的“特殊群体”,也让这些人们有了话语权,为我们创造了了解他们的机会。不仅如此,社会对于他们不再是怪异的眼光和排斥的态度,而是用一颗包容的心来接纳不同的文化观念,存在即合理。这样的接纳无疑增强了全社会的接受能力,也丰富了社会文化趋向多元化的发展。

其实,“剩女”现象并非中国独有。所不同的是,在性观念较为开放的西方国家,“剩女”们尽管未婚,却并不妨碍她们寻找异性约会或是有性生活。在现代化如此发达的社会中,单身、同居这些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已渐渐被社会宽容和接受。但在我国,“剩女”已经成为了一个被妖魔化的名词。大家普遍认为“剩女”中的“剩”就是“剩下来的”,就是不好的,使得公众对7080后中未婚的女性无法宽容。其实这种观念是片面的,正如文中所述,“剩女”现象的产生是顺其自然的结果,是社会转型期的产物,所以它的产生有着各方面的原因。同时,它的存在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正能量,比如对婚姻观念,家庭结构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

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给予个体更多选择的自由度。所以,社会对待“剩女”们要有一种正确客观的态度,接纳新的观念。同时,社会要为她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以帮助那些正在寻觅未来伴侣或者暂时处于选择困难境地的“大龄”女青年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去生活。而对于“剩女”自身而言,要给自己合理的定位,调整价值观,在不违背法律道德的原则下积极勇敢的追求爱情,即使没有进入婚姻的打算,也要做好“剩女”这一角色,活出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2]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4]陈鹤,凌静.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剩女”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201206).

5]荆桂英,席洪强.从“剩女”现象看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J.

时代文学,201212).

6]宁鸿.“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理论界,200812).

7]高丙吉.“剩女”现象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16).

8]龙晓添.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剩女”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

9]刘廷华.论“剩男剩女”现象制度原因[J].宜宾学院学报.201003).

10]许琳玲.当前社会形势下“剩女”现象的原因及其影响探析[J].

海峡科学.20100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54dbc837c1cfad6185fa71f.html

《剩女产生的原因(小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