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北京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09年北京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市妇联发展部研究室

一、调研基本情况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冲击了我国经济发展,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女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相比,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为全面了解北京市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情况,北京市妇联开展了2009年北京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并根据调研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女大学生就业工作。
调查工作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农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等11所院校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份3600份,回收问卷2964份,回收率82.33%;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2686份,有效率90.62%。参与座谈、访谈的学生100余人次。有效问卷中高校学生构成情况详见图表1和图表2


图表1:参加调查的大学生性别构成情况比例图


图表2:参加调查的大学生其他基本情况比例图
二、调研的主要发现一、女大学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女大学生在就业中总体处于弱势地位
调查表明,北京高校女大学生相比男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具体表现在女大学生就业“两低一高”的特点:就业率偏低、就业质量偏低和就业成本较高。同时,女大学生内部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就业不平衡的情况。
1.女大学生总体就业率偏低
调查显示,在选择就业的女大学生中,工作已签和待签率为31.6%比男生低14.2个百分点,女大学生就业率偏低的情况非常明显。有27.2%的女大学生选择出国升学或国内升学,比男生高2.3个百分点。在座谈会中,很多女大学生表示选择出国升学或国内升学是工作难找的无奈之举。有女大学生就说,“很多女生读完学士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读完博士读博士后,不是真正对学术有兴趣,只是为了逃避激烈的就业竞争”
2.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偏低
女大学生不仅就业机会比男大学生少,就业质量也低于男大学生。调查显示,女大学生的预期月工资为2310.2元,男大学生的预期月工资是2422.5,女大学生预期工资是男大学生的95.4%;女大学生的实际月工资是2131.1元,男大学生的实际月工资是2601.3元,女大学生实际工资是男大学生的81.9%。这显示,女大学生的实际工资低于预期工资,与男大学生实际工资高于预期工资形成鲜明对比。而且随着实际进入工作岗位,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的工资差距拉大了,男女大学生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同工不同酬”。在座谈会上,很多女大学生表示,大部分高薪职位都更倾向于要男生,招聘女大学生的岗位相对要少得多。
3.女大学生就业成本较高
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付出的成本比男大学生高。调查显示,男、女大学生签约数与简历数之比分别为0.08430.0343,男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是女大学生的3倍。这使得女大学生在找


工作的过程中,总是要比男大学生制作更多更精致的求职简历,购买漂亮的衣服,花钱找更多的关系,以弥补自己在就业中的比较劣势,这大大提高了女大学生的就业成本。
4.女大学生内部存在结构性就业不平衡
女大学生内部因为学历、专业、生源地、家庭经济情况、政治面貌等因素,导致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出现较大差别,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就业不平衡情况。
通过交叉分析,女大学生群体内部就业情况呈现以下六个特点:
第一,硕士生就业情况最好。调查显示,硕士生工作已签和待签率最高(42%),比博士生35.1%)、专科生(30.3%)、本科生(29.2%)高出7-12个百分点。硕士生的就业优势在于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都比较强,工资水平比较适中,属于性价比较高的劳动群体。专科生和本科生就业情况相似,其中专科生的优势在于职业定位比较明确,工资水平较低,因此也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博士生专业方向较窄,主要流向高校和科研单位。近年来,我国高校博士生培养数量增长迅速,而同时大学和科研院所人员需求有限,使得博士就业率不高。
第二,工科类专业就业情况好于人文类专业,实用性专业就业情况好于理论性专业。调查显示,农医类(60%)、工科类(33.2%)和经管法类(32.6%)是就业率排名前三位的专业,这些都是实用性很强、市场需求较大的专业
第三,京内生源就业情况好于京外生源。调查显示,京内生源工作已签和待签率为32.9%比京外生源高3.4百分点。这是因为北京市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只招收北京户口的学生,限制了京外生源在北京就业。在座谈会中,有学生就表示“因为我们是外地生源,很多单位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我们”。
第四,城镇生源就业情况好于农村生源。城镇生源工作已签和待签率为32.3%,比农村生源5.8个百分点。特别是直辖市(除北京外)生源工作已签和待签率为64.4%省会城市生源工作已签和待签率为42.2%,显著高于农村生源和中小城镇生源,也高于北京生源。
第五,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就业情况明显好于经济状况差的学生。经济状况很好的学生工作已签和待签率为62.2%,比经济状况较好、一般、较差、很差的学生分别高出24.233.536.538.4个百分点。良好家庭经济条件能够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利的条件,如人脉、资金等,显著地提高了其就业竞争力。
第六,党员和学生干部就业情况好于非党员和非学生干部。党员的工作已签和待签率为38.4%,比非党员高11.4个百分点;学生干部的工作已签和待签率为34.2%,比非学生干部高7.9个百分点。党员和学生干部综合素质比较高,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更受用人单位青睐。另外,政府、国企、事业单位等很多职位对党员或学生干部身份有要求,客观上提高了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就业率。
(二)女大学生就业意识兼具理性务实和功利性较强的特点
调查表明,北京高校女大学生面对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一方面能够以比较积极理性的态度进行择业,另一方面自身就业价值观中体现出较强的功利意识,更关注自身发展。
1.女大学生能以积极理性的态度进行就业
女大学生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能够迅速调整就业心态和就业预期,以积极理性的态度进行就业。调查显示,金融危机(37.3%)被学生认为是导致工作难找的主要原因,表明女大学生对就业难问题有比较客观、深入的了解。认为未来一定能够或可能找到工作的女大学生比例是89.9%这体现了女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就业态度,以及直面现实困难的信心和勇气。40.4%的女大学生表示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找到工作比找到合适的工作更重要”高于不太同意和不同意6.4


个百分点,说明女大学生就业理念在金融危机下日趋理性和务实。在座谈会上,有学生说,“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一定能率先走出危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依然宽广”,“大学生就业最主要是定好位,定位准了,工作就好找了”,“先就业再择业”。
2.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功利性较强
调查表明,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功利意识较强。就业取向的“大城市情结”突出,追求职业的高稳定性,关注职业的发展前景、薪酬待遇和工作舒适。
就工作地点来看,女大学生“大城市情结”、“发达地区情结”浓厚。调查显示,女大学生把北京(75.4%)作为首选工作地点,其次是其他直辖市、省会和东南沿海城市(14.3%)、上海(6%)。总体来看,愿意留在东部发达城市和大城市的学生比例比愿意去中小城镇、农村的高91.4个百分点(详见图表7)。女大学生选择不同意和比较不同意“如果有公务员待遇,我愿意到西部农村做中学教师”的比例比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比例高7.4个百分点。在座谈会上,女大学生表示“好不容易从农村出来,再回去工作很不甘心”、“北京发展机会多,社会福利好,对今后自身发展和下一代成长都比较有利”,“中西部很多地区‘人治’色彩还比较重,找工作常常要托关系、找门路,自己回去也没有优势”。
就职业选择来看,女大学生倾向高稳定性、待遇优厚的职业。调查显示,女大学生把国企31.5%)作为择业首选,其次是外企(15.3%)、事业单位(13.7%)、政府部门(11.5%)。其中女大学生选择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比例都高于男生。另一方面,女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只有3.2%,选择私营和民营的只有2.2%,分别比男大学生低2.51.8个百分点(详见图表8)。这都表明女大学生群体择业把工作稳定和待遇优厚放在重要位置。具体到大学生创业方面,女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主要是创新精神(46.5%)和国家政策支持(17.5%),认为大学生创业的劣势主要是资金缺乏(28.7%)、不了解市场(27.5%)、缺少人脉(19.7%)。这表明,自主创业不仅要靠大学生自身观念转变和能力培养,也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
就职业发展来看,女大学生求发展、求待遇、求稳定、求舒适的倾向明显。调查显示,女大学生注重发展前景(43.2%)、薪资福利(32.2%)和工作稳定(15.2%),其中薪资福利和工作稳定比例都高于男生(详见图表9),表明女大学生更加看重工作的物质待遇和稳定舒适。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女大学生选择“坚持踏实干好”的占48.6%“深造学习”的占19.7%,比男生分别高1.72.2个百分点,而选择“自主创业取得成绩”的只占9.2%,比男生低5.7个百分点,这表明工作以后,女大学生因为家庭等方面的原因,追求职业的稳定性和长期性,自我创业的动力不足。对于未来的职业展望,有43.2%的女大学生对自身从事的职业非常看好,而认为不会有太大发展的女生有38.8%、很不看好的有5.9%。总体上来看,女大学生对未来发展喜忧参半,自我不确定性较强,并且对发展前景的信心略低于男生。
3.女大学生能够比较正确地处理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随着计划生育、高校扩招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女大学生的比例不断提高,女大学生追求独立自主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希望能够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取得平衡。
调查显示,有82.5%的女生选择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女生与男生一样具有职业抱负”,选择不同意或不太同意的只有5.9%在事业与家庭关系方面,大部分女生选择事业与家庭并重。别有41.2%46.6%的女大学生反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如果条件允许,做全职太太是女生不错的选择”。很多女大学生在座谈会上表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女生只有自己养活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与此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部分女大学生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好工作不如好老公”在一些女大学生中比较流行。特别是就业形势紧张,使不少女大学生被迫把嫁人、做家庭主妇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


(三)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
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对的困难和挑战,都超过男大学生。不少女大学生因为就业信息和求职渠道较少、负面影响因素较多以及各种就业歧视而陷入困境。
1.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获取信息和求职途径的渠道集中且单一
女大学生在就业信息和求职途径的获取上显示出集中单一的特点。调查显示,在获取就业信息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学校就业中心(41.8%)、网络(36.7%)和招聘会(6.4%),其中学校就业中心和网络就占78.5%,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女大学生生活、学习基本都在学校,社会关系少,主要依靠学校提供就业信息。有女大学生表示,“学校提供的信息比较真实可靠,而其他途径要么我们不知道,要么其中有很多假信息”。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量用人单位在网络上发布用人信息、进行笔试筛选,再加上网上投递简历花费小、方便省事,使得很多女大学生把网络作为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招聘会由于提供的岗位很多不是针对大学生,功率较低而花费较高,难以成为女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在获取就业途径方面,女大学生认为“家庭和社会关系”(64.2%)、“通过学校提供信息和推荐”(21.6%)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两者合计达85.8%(详见图表11)。高度集中且显单一的就业信息和求职途径渠道在客观上对女大学生更广泛地获取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成功率产生了负面影响。
2.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凸显求职困境
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与我国社会经济情况、高校专业教育和自身素质能力密切相关,其中某些影响因素是大学生自身难以克服的,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帮助解决。
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依次是人脉(29%)、专业(28.6%)、经验(16.4%)和能力(14.2%)(详见图表12)。我国传统上是一个“熟人社会”,人情关系在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此外,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阶段,在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缺乏公平的就业环境,因此,女大学生把人脉作为影响就业的首要因素。很多女大学生表示,不少职位名义上对外招聘,实际上早已内定。
专业对大学生就业具有较大影响,特别是政府机关、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比较注重专业对口。在市场经济下,就读工科类专业、实用性专业的学生更好找工作。在座谈会上,有女大学生表示,“我们学得专业在这一领域是全国最好的,但是因为属于冷门专业,用人单位不了解,很难找工作”。
经验和能力也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工作经验主要从社会实习和兼职中获得,但调查显示,女大学生读书期间平均打工次数为2.29次,实习次数为1.18次,二者总和不4次。这一数据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生实习兼职次数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这一方面表明,女大学生主动实习兼职、获取工作经验的意识还不强烈,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企事业单位向大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还很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需要。为体现自身能力,有88.4%的女大学生考取各种职业证书,比男生高8.5个百分点,这表明女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证明自身能力的愿望更为迫切。
3.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比较严重
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况比较普遍,其中就业歧视比较严重,而女大学生面对不公正待遇一般采取妥协、回避的态度。
调查显示,有61.5%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过歧视,比男大学生高9.9个百分点。其中,16.7%的女大学生表示经常受到歧视,比男大学生高近4.3个百分点。在歧视原因方面,主要


包括工作经验(38.3%)、性别(22.7%)、户口(21.5%)、长相身高(13.4%),其中性别歧视比男大学生高出14.6个百分点。这表明,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相比,受歧视程度更为严重,其中性别歧视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很多女大学生表示,在就业中常常听到用人单位的一句话是,“你要是个男生就好了”。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后,45.6%的女大学生习以为常,26.7%的选择向朋友唠叨,19.3%的选择默默忍受,而向政府部门反映的只占8.4%。这表明女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意识亟待提高。此外,很多女大学生在座谈会上表示,遇到就业不公平待遇,“不知道找哪个部门投诉”“不知道投诉有没有用”这从侧面反映了政府保护女大学生就业权益的工作还不到位。

是否遇到不公正待遇

没有不多
48.4%39.2%12.4%28.4%8.1%11.2%2.1%44.0%6.2%26.9%47.9%15.3%9.9%
38.5%44.8%16.7%21.5%22.7%13.4%1.6%38.3%2.6%19.3%45.6%26.7%8.4%

经常户口性别
不公正待遇的主要原因

长相身高健康工作经验其他默默忍受
对不公正待遇的处理方法

习以为常向朋友唠叨向有关部门反映
参加调查的男女大学生受到就业不公正待遇情况对比表
(四)女大学生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表明,北京高校女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多种就业不利因素,强烈希望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完善政策法规,维护女大学生就业的合法权益,改变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弱势地位。
女大学生要求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调查显示,80.3%的女大学生认为未来专业设置应当更加针对市场需求,以适应求职需要。在座谈会上,有女生表示,“很多专业教学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老师讲的工作中派不上用场,工作中需要的老师又没有讲”女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总体评价一般,26.9%的认为学校就业服务效果很好或较好,54%的认为效果一般,19.4%的效果较差或没有效果。具体来看,女大学生需要的就业服务主要是“了解自身能力的就业指导”39.7%)、“更有针对性的招聘会”(21.9%)。此外,72.1%的女大学生反映没有参加过求职培训。在座谈会上,很多学生表示,“我们都很希望能够开展针对性的求职培训,但学校这方面的服务严重不足”。
女大学生期待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够在政策上对女大学生就业有所倾斜。在座谈会上,很多女大学生希望国家能够出台一些鼓励用人单位招聘女性的政策,对就业市场上侵害女性就业权利


的现象坚决打击。还有女生表示,希望国家能够通过税收减免来冲抵企业为女性职工缴纳的生育保险,减轻企业负担。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对目前已经出台的中央以及北京市政府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并不了解。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很了解和比较了解“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只有33%,而不太了解或很不解的有37.2%很了解和比较了解“政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只有36.2%不太了解或很不解的有36.7%这一方面表明女大学生缺乏对时事政策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有关政策宣传。
从总体上看,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在就业中面临诸多困难。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突出地体现在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和就业成本高,女大学生内部就业也呈现出结构性不平衡的情况。女大学生就业意识呈现理性务实和功利性较强的双重特点。方面,女大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理性务实地态度面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大学生择业功利性较强,择业取向的“大城市情结”、“发达地区情结”突出,追求职业的高稳定性,关注职业的发展前景、薪酬待遇和稳定舒适,社会意识相对淡漠。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取信息和求职途径的渠道高度集中且单一,对女大学生更广泛地获取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产生了负面影响;多种负面就业影响因素,凸显了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受到不公平待遇,性别歧视比较严重。为此,女大学生希望国家和学校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女大学生就业工作,维护女大学生的就业权益。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当前,女大学生群体面临就业困难,在就业中总体处于弱势地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阶段,近期又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时代背景原因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社会经济转型阶段,每年都有大量新成长劳动力和从农业转移的劳动力需要解决就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今后几年,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按经济增长保持8%的速度测算,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万人左右,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万人左右,矛盾十分尖锐这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相当大。与此同时,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市场经济追求效益最大化和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文化原因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其中人力资源也不例外。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企业夸大了女性的特殊生理特征和社会分工,如女性“五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对工作的影响,认为女性不适宜出差、不能做辛苦的工作、发展后劲不足以及婚后更关注家庭等,低估女性的工作价值和工作能力。而且依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承担女性孕产期的补偿费用,所以选择女性职工将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成本负担。这使得用人单位从利润最大化原则出发,不愿意招或少招女大学生。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和执行力度不够,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性原因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性别平等原则,并颁布了《劳动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权利和其他劳动权益的法律和法规,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这些法规主要是原则性、理论性的,缺乏惩处和补偿的条款细则,因此可操作性不强,为法院认定和裁决就业歧视造成了困难。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力度不够。目前


就业市场上侵害女性就业权利的现象,往往并未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客观上纵容了一些用人单位进行性别歧视。此外与女性紧密相关的社会保障投入还比较有限,如我国生育保障机制很不完,用人单位使用女性劳动力提高人工成本的顾虑很难消除。
(四)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改革滞后,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1999年以来,我国实行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扩招政策,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09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已达610万。迅速增加的大学生供给数量与有限的新增就业岗位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客观上加重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改革从总体上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授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完全符合市场需求的情况,如某些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某些课程教授没有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工作的实际需要;某些教授方法重理论知识学习、轻实践能力锻炼等等。此外,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还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需要,特别是在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方面与女大学生需求还存在较大距离。
(五)女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缺乏了解以及就业意识存在偏差,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女大学生就业意识功利性较强,导致女大学生就业的“北京情结”、“大城市情结”、“发达地区情结”比较浓厚,倾向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高稳定性和物质待遇较好的单位,比较排斥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基层,不愿意去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工作,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和创业意识,这缩小了就业选择的范围,减少了自身的就业选择机会。女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和求职途径的渠道单一,多数女大学生找工作依赖父母家庭和学校,缺乏自我开拓意识,在就业出现问题以后,容易陷入茫然无措的境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比较欠缺,通过实习兼职增加自身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的意识还不强烈。女大学生对目前已经出台的中央以及北京市政府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并不了解,错失了很多优惠政策。
四、对策和建议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市场经济基本规律、传统观念影响、政策法规不完善、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以及女大学生自身问题共同造成的。只有政府、高校、社会和女大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切实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女大学生就业工作
要积极拓展工作思路,广开女大学生就业门路。加大对女大学生创业支持力度,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及银行贷款等方面对女大学生有所倾斜,鼓励女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女大学生就业培训基地,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和见习岗位。举办高校女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巡讲,邀请职业规划专家、成功女性代表等为女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创业辅导。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扩大科研岗位,吸纳部分女大学生参加学校科研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试行“学士后”“硕士后”等制度,为自愿延迟就业的本科生进行技能培训,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吃紧的局面。零就业家庭女大学生给予重点帮扶、重点推荐,并针对暂未就业的困难学生实施延期还贷。
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力度。健全我国关于妇女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严格执行《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细化对女大学生进行性别歧视行为的法律处理规定。联合妇联、工会、劳动监察、法院等部门,共同建立起专门受理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遭遇不公正待遇的机构,及时、有效的处理侵害女大学生就业权益的行为。善女性社会保障机制,加快生育保险社会化建设,减轻用人单位负担,提高用人单位招聘女大学生的积极性。
要充分发挥妇联作用,加强女大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女大学生工作涉及面广、头绪繁多,


需要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整合各部门资源。目前,北京市妇联已经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女大学生创业就业引导行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推动政府部门落实女大学生就业有关政策,树立一批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先进典型,同时开展重点宣传,营造促进女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服务工作水平
要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增强女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康素质。积极推动公民道德教育,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针对女大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改革专业教育,拓宽专业基础,注重把学科前沿发展成就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重视实践教育,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女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要提高就业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务女大学生就业需要。高校就业服务部门要加强与用人单位、人事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提供及时、丰富、有效的工作信息,并不断开发新的就业岗位。此外,还可以考虑组织女大学生专场供需见面会,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高校就业服务部门要开展针对女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心态和求职技巧的引导和培训,同时,开展劳动保障方面的法律政策培训,增强她们维护自身就业权利的意识。高校就业服务部门要把就业工作阵线前移,将低年级的职业规划和高年级的就业指导结合起来,通过开设就业课程、讲座、论坛等形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女大学生进行个性化、专门化的辅导。
(三)社会和用人单位要摈弃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女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要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相关法律法规、文明的生育观和家庭观的宣传,把男女平等变成社会的共识,从思想上做到男女平等,以一种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来制约用人单位的歧视行为,并逐渐使非歧视行为转化为一种“道德感”,使人们从内心深处自觉抵制性别歧视,充分认识到女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促进家务劳动、家教的双亲化和社会化,使女性能从家务劳动和教育孩子中解放出来,使女性得以保证人力投资和职业发展,提高女性就业的竞争力。要完善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供制度保障。
用人单位要转变观念,用客观的眼光评价女性的工作能力。很多传统上认为的适合男性的工作,随着社会进步和女性素质的提高,女性已经完全能够胜任,甚至做的更好。实际上,女性在语言沟通、人际交往、性格特质等方面的特点,对工作效率的提高有相当大的正面助益。因此,用人单位要摆脱旧观念的束缚,量才而用、唯才是举,不单纯以性别来衡量求职者是否适应工作岗位。
(四)女大学生要转变就业心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女大学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面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就业困难,女大学生要充分相信党和政府对女大学生就业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促进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状况。要调整自身心态,既不对自己评价过低,失去竞争的信心,也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对工作过于挑剔,以致错失良机。面对求职失败,也应调整心态,正视问题所在,总结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
女大学生要以理性的态度进行择业。要转变工作区域意识,淡化“大城市情结”、“发达地区情结”,勇于到中小城市、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建功立业。要转变工作岗位意识,不要


把目光只盯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积极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中去寻找机会。要转变过于求稳的意识,敢于创业。要拓展自身获取就业信息和求职途径的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工作实习,积累工作经验。要了解中央以及北京市政府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把各项政策用足、用好。
女大学生要发挥自身优势。作为女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相对于男生的比较优势,如语言能力较强,女性在阅读、修辞、谈吐能力等方面较男性出色;形象思维更加出众,女性在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全上具有优势;交往能力较好,女性普遍具有温顺、和蔼且善于体谅别人的特点,在社交场合或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工作更有耐心和忍耐力。因此女大学生要择业时要扬长避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争取更能发挥自身优势、适合女性特点的工作,提高就业成功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4c09eb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f.html

《2009年北京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