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4-04-11 13:47: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儿童同伴关系

一、 概念的界定

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ships)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起到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同伴关系日益受到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家的重视。

二、我国关于同伴关系的研究

儿童同伴关系日益受到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家的重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发展心理学家对同伴关系系统深入地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此给予了关注。该研究的兴起一方面受国外相关研究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使得对同伴关系的研究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研究人员首先对国外有关儿童交往研究的介绍,然后在了解和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儿童的同伴交往进行本土研究。这一时期,儿童同伴关系和同伴交往的相关研究既大量散见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当中,也有对儿童的交往及能力进行教育干预的研究。从目前我国关于儿童同伴交往的研究状况来看,主要侧重于对儿童现实交往问题的探讨,教育对策的思考及交往技能和良好交往行为的培养。自1970年以来,我国对同伴关系的研究逐渐系统和深入,使人们对同伴关系的认识不断丰富。

(一)关于儿童同伴交往的意义:同伴关系在儿童生活中,尤其是在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作用,它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其主要意义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同伴关系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二是同伴关系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映的机会;三是同伴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四是同伴关系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二)关于同伴交往特点:年龄方面,儿童交往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由不稳定逐渐趋向稳定,大班儿童交往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在儿童交往能力发展过程中,小班到中班时期出现了一个加速期,中班与大班儿童交往水平相差无几。采用自然观察法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中发现:在全部攻击性事件中工具性攻击比例略高于敌意性攻击,小班儿童的工具性攻击极显著地高于敌意性攻击,中班儿童的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行为次数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大班儿童的敌意性攻击次数极显著地高于工具性攻击次数。性别方面,王小英研究发现: 3~6岁儿童同性交往多于异性交往,3~4岁组二者差异很小,4~5岁组男孩与同性交往几乎是与异性交往的两倍,而女孩则无此明显的差异,男孩交往对象极广, 5~6岁组儿童与前两组相比发生了逆转现象,女孩与同性交往的次数几乎是与异性交往次数的两倍。而男孩则无此明显差异,女孩交往水平高于男孩,女孩的合作游戏明显多于男孩,男孩对同伴做出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受到拒绝。

(三)关于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儿童的基本行为特征、儿童的性格、体形、情绪情感特征、交往的积极主动性、社交技能与策略、空间距离(如家庭住址的接近、班级座位的接近)、教师因素、家庭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心理气氛、父母交往方式等)、情景因素等都对儿童的同伴交往产生影响。

儿童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学习、社会行为、家庭关系以及社交技能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反过来,这些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同伴关系的建立、发展和质量。对此,国内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

(一)同伴关系与学业成绩

一般认为,被同伴拒绝的儿童易对学校产生消极态度,被同伴拒绝或不受欢迎的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受欢迎儿童,并且其缺勤率和中途辍学率也很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不能忽视儿童同伴对彼此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儿童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帮助和指导,如果给儿童一定的机会和责任,他们也能为同伴提供帮助和指导。当儿童在一起解决问题时,他们的理解能力比单独工作时提高了,而且促进了智力的发展。但同伴合作并不是无条件地优于个人工作,它要依赖一些条件:一方面要依赖于儿童的年龄、同伴差异和任务难度等;另一方面要取决于合作伙伴之间的人际关系等。

(二)同伴关系与儿童行为

有关研究表明,儿童的合作、友善、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受性成正相关,而攻击和破坏行为则导致同伴拒绝。在同伴接受性上有困难的儿童,往往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和对外部世界的敌意倾向,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攻击和破坏性。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的这一交互影响,构成了社会性正常与变态发展的基础。

(三)同伴关系与家庭关系

新近的研究认为,家庭功能与同伴接纳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即家庭功能越好,同伴接纳性越高。离异家庭子女的同伴关系研究表明,在儿童同伴关系的自我评价中,完整家庭儿童明显高于离异家庭儿童。在教师对儿童同伴关系的评定中,完整家庭儿童被接纳程度高于离异家庭儿童近一倍半。同时发现,父母离异对子女同伴关系的消极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仅没有减弱和消失,而且还会逐步积累,出现明显的时间积累效应,从而引起更加严重的交往困难,甚至交往障碍。父母离异时子女的年龄也会影响子女同伴关系的建立,父母离异时子女年龄越小其消极影响越大。

(四)同伴关系与社会技能训练

社会技能训练旨在通过干预方案的实施,帮助关系不良的儿童掌握与同伴交往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改善其同伴关系。人们对儿童进行社会技能训练的兴趣源于两方面的研究,一是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和作用的机制;二是早期同伴关系不良对儿童以后的社会适应和人格发展的影响。

(五)同伴关系与气质、社会观点采择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其自身特征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气质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气质行为的能量水平有两个基本维度,即反应性和活动性,其中反应性决定着个体反应的相对稳定性、特征性的强度。当分析反应性程度处于极端个体时,可以区分出高反应性和低反应性的个体。高反应性的个体具有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的特点,低反应性则正好相反,所以特质反应性可以看成是对刺激的一定强度或幅度反应的相对稳定的趋势。被同伴拒绝,对于高反应性的儿童来说,是一种极强的刺激,会引起较大的行为反应;而对于低反应性的儿童而言,则是较弱的刺激,引起变化的行为较小。高反应性儿童与他人较少合作,坚持性差,怪异行为多;低反应性儿童则善于与他人合作,坚持性强。当让儿童说出积极和消极提名的理由时, 帮助和考虑他人与积极提名有正相关,言语谩骂、破坏规则与消极提名有关。受欢迎的儿童积极友好、外向、活泼、较大胆、爱说话;被拒绝的儿童外向、性子急、脾气大、易冲动、非常活泼好动;被忽视的儿童内向、好静、慢性、脾气小、不易兴奋与冲动、胆子较小,由此可以看出气质与同伴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 外国关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

关于儿童同伴关系的早期研究与人们的儿童观紧密相连。在欧洲中世纪时期,人们没有意识到儿童与成人有不同的思想过程,儿童实际上被看作小大人。因此,人们并没有对儿童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积极的研究。直到19世纪对儿童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兴趣。人们认识到,儿童在社会和遗传上的大部分缺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救治。20世纪30~40年代,有关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成果上都有较大进步。研究者考察了婴儿间的互动、社会参与、群体动力等。二战爆发后,研究者基本上停止了对儿童同伴关系和同伴交往研究,基本致力于与战争有关的工作。二战后的冷战时期,研究者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儿童的学业和智力方面,对儿童的同伴关系的关注较少20世纪70年代以后,儿童同伴关系及社会性发展研究迅猛崛起并蓬勃发展起来。总的来讲,国外从20世纪 30~40年代开始开展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20世纪70年代对同伴关系系统深入地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儿童行为在建构和维持同伴关系上的作用

90年代,研究者继续调查影响儿童同伴关系的因素,研究扩展到更广泛的的域,包括行为因素(如行为技能或行为缺陷)、关系类型(如同伴接纳、友谊)以及关系阶段(如关系的形成或维持)等。这类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社会技能影响同伴关系”这一假设的进一步延伸,而且研究方法也来自于以前的实验研究、游戏群体研究以及相关设计等。

(二)同伴关系类型和特征

这一时期,研究者开始对同伴关系作出更准确的分类。同伴欺侮(peer victimization)作为一种关系模式加了进来。这种关系中的一方儿童处于一种受虐待的作用之下,这种虐待激起了儿童一系列的认知-情感状态,如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或恐惧感一些研究者认为同伴欺侮是一种同伴关系,而不是儿童的个人特征,因为它以长期忍耐这一唯一的交往模式为标志。此外,同伴接纳被界定于同伴群体水平,友谊被界定于双向互选水平,而同伴欺侮的结构与以上两者不同,其包含同伴群体的最小必要单位———攻击者和受欺负者。在结构区分之上,有关理论和研究开始提炼儿童同伴关系的心理学意义。这在关于友谊的文献中特别明显,其中“特征”、“质量”等术语变换着使用,以便在质的基础上描述和区分友谊。如Berndt提出了对友谊特征、友谊质量和友谊后效的更为精确的界定,指出“特征”是指友谊关系的积极或消极特性(如亲密性、冲突);“质量”是对友谊的评价(如对友谊的满意度、友谊关系中是否积极特征多于消极特征);“后效”则暗含了友谊对当事人的影响。进一步将“特征”这一概念拆分成友谊“作用”(即交往的外部形式,如有效性或冲突)和友谊“给予”(provisions)(即友谊双方体验到的好处和代价,如安全感或支持性)

(三)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与适应的作用

这一领域的研究传统上是分散的,分别集中于不同形式同伴关系的作用。90年代的纵向研究补充了早期的结论,指出同伴拒绝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特征,其同时预测了儿童的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如逃学、留级和适应困难)。研究还发现儿童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的程度随着同伴拒绝的接近性(proximity)和长期性而变化。在学龄儿童早期和中期,友谊和友谊质量是儿童情感健康和适应性发展的重要预测源。另外,大量研究集中于同伴欺侮对儿童适应的潜在影响,发现欺侮性的同伴关系与童年期一系列适应困难有关,包括焦虑、孤独、沮丧和学校适应不良,如旷课和辍学。研究支持了一个假设,既同伴欺侮构筑了一种侮辱性的模式,这种模式阻碍了儿童的健康发展。

(四)儿童同伴关系中的性别因素

性别因素一贯是儿童同伴关系研究中的一个持久项目,但是却缺乏一种新的研究框架和思路。到90年代,这一趋势开始改变。首先,加强了对女孩的同伴关系研究。以往认为男孩比女孩更具攻击性的看法已受到争议,因为有证据表明女孩和男孩可能表达攻击的方式不同。例如女孩的攻击更可能采取非面对的形式表达(如造谣或诽谤),而不是采取打架、辱骂等直接形式。进一步研究发现,直接攻击与关系式攻击都预示了儿童将来的社会适应不良。其次,对同伴拒绝的性别差异更为关注。研究开始界定被拒绝女孩的行为类别,但区分这些类别的行为(如退缩、焦虑、低成就)与区分被拒绝男孩的行为类别(如攻击)是不一样的,表明同伴拒绝的原因和结果在男孩和女孩的同伴群体中是不同的。也有证据表明,同伴拒绝的时间上的接近性和长期性对男孩适应的影响比对女孩适应的影响更大。

(五)跨文化研究

儿童同伴关系的跨文化对比研究较少,但数量在增多。有研究发现意大利儿童的友谊比加拿大儿童更加稳定,说明文化价值的变化造成儿童相互交往和维持友谊的方式存在差异。同样,在确定关系和适应成果方面,儿童的社会行为所扮演的角色也随文化而改变。陈欣银等发现尽管攻击和领导行为在加拿大和中国样本中预测了相似的适应成果,但是对害羞和敏感行为的研究结果却不一致。在童年期(不是青春期),害羞、敏感行为和同伴接纳、社会能力的关系在中国儿童身上呈正相关,但对加拿大儿童来讲呈负相关。近期,对同伴欺侮的跨文化研究表明,中国儿童的同伴欺侮与较差的学业成就、退缩行为、攻击以及低水平的亲社会行为有关,这些发现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结果存在广泛的一致性。

从总体来看,国外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来进行:一是动态维度,主要考察儿童的行为互动,如同伴间的攻击、利他行为,另一是静态维度,着重关注友伴间的关系状态,如同伴接纳、友谊和孤独等,目前研究的新视角主要从性别差异、情感、发展性和跨文化等角度入手。

四、 小结反思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与他人之间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有教育家将这两种人际关系分别称为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幼儿教师和家长这一角色主要为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提供帮助,幼儿教师和家长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属于垂直关系。而儿童与那些和他们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之间形成的关系属于水平关系。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相互影响。如何充分发挥幼儿教师和家长与儿童之间的垂直关系对同伴之间水平关系的影响作用,是幼儿教师和家长必须加以关注的问题。

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和家长一般注重集体的建设,缺乏对儿童同伴关系进行观察与指导的意识。尤其在学业成绩的压力下,许多幼儿教师和家长不重视儿童的同伴关系,只是一味地强调友好、团结,即使同伴间发生了冲突,也只以简单的方式加以解决,忽视了幼儿教师和家长在儿童同伴关系中所应起的作用,会使在同伴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儿童长期得不到心理调整,问题日益严重,势必影响其社会能力的发展。所以,幼儿教师和家长应重视儿童同伴关系在其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儿童同伴关系适时地加以引导,以促进他们个性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儿童时期是人的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同伴关系在儿童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儿童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个性特点都会产生显著影响。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工作者将儿童的同伴关系作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防止儿童产生不良的同伴关系。对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进行干预,可采用行为训练法、认识训练法、情感训练法都可以促进同伴交往水平,三种方法之间的效果无显著差异。对被拒绝儿童采用人之训练法效果较好,对被忽略儿童采用行为训练法更好。这样,无疑会促进他们个性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让他们为适应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986c59476a20029bd642d48.html

《关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