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基哲学

发布时间:2017-06-25 18:45: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李兆基哲学

成果学:

想发达很容易,只要每天由起床一刻开始,脑里不停想着怎样可以发达,你早晚一定可以发达。

先疾后徐,先声夺人,徐图良策。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白手起家, 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定要配合时势和环境,个人才智也不可缺乏,但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入错行。

“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我的志向为“上善若水”,愿望是“自然无为”。现在的“志向”是希望慈善公益能如水般灌溉万物,就能昌盛、繁衍;“愿”是凡事自然无求,安康地生活下去。

我从来不会自私地只顾自己盈利,而不照顾业务对手,信誉是最要紧的。

成功之道

对于事业和为人处世,李兆基先生有自己的看法:

一、小富由俭是至理名言,因为第一笔本钱最重要,有了它作为基石,才易于成功。他进一步阐释:做人最忌的是日赚日花,入不敷支,有了本钱,安定下来,失业时也不用徬徨。这副本钱就来自勤俭,他奉劝年轻人赚到钱千万不要即时花光,而是要储下来。所谓大富由天,绝不是听天由命,而是指顺应天时地利,绝对不可强求。财来有因果,有缘由,有机缘,也有福分。一旦明知不可为而为,勉强的后果早晚会招致失败。他说:“‘不贫不富者最有福,可以自得其乐。

二、止、定、静、安、虑、得

李兆基总结《四书》中《大学》其中一段: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而得出止、定、静、安、虑、得的六字真言,认为不论做事好,做生意好,投资也好,这六字真言都用得,只要按这六个字慢慢的想,一步一步的来,便不会有大危险,做事便会有条理、层次。

李兆基少年读书时,便曾被老师梁惠民考他如何将这六字真言融会贯通在现实生活之上,当时李兆基的回答是:譬如说,一个人如果只有一块钱做生意,那就只有买进一块钱的货。赚了固然开心,万一亏了也就算了。要知道适可而,才不至彷徨无主,从而身心镇,才不受邪恶念头侵袭,明心见性,思想宁,自然气定神闲,理得心,这时从容处事,更能周详处事,更能周详考,且可策划将来事业发展,自然成就可

三、投资要精确计算回报

李兆基认为,投资,最重要是精确计算回报,回报低就不做,回报高便值得研究,进行投资。李举例说,他所成立的教育基金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十多二十年投入的资金,培养了人才,生生不息,一个培养十个,成功人才回馈社会,十个再培养一百个,无穷无尽,便是最好的投资。赌钱就最不好,给人抽水,回报低,最终必输。又如买楼变了负资产,也是属于得不偿失的投资。

李兆基谈到个人财富问题,说了一句古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始终认为,不择手段,没有道义,发达了也没有用,做人应该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理想。

李兆基认为,事业所带来的成功感,不完全在金钱方面。在他心目中,做地产最重要的是有预测能力和鉴别能力,买地就像买衫一样,买得便宜穿得久,便说明你眼光好、买得值。大家一齐去买地,谁识货,谁不识货,有料无料,几年后便见分晓。总括来说,投资有如一块试金石,能分辨”“、明察秋毫,是为最成功的境界。李兆基除了投资眼光快且准外,待人接物也很注重传统的人情味,决不像有些商人只认钱不认人,几十年来,他的恒基公司几乎与香港各大地产公司都合作过,被誉称为百搭地王。

座右铭

先疾后徐,先声夺人,徐图良策。他认为凡成功不可或缺的是培养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准备,有独到眼光,方能先别人一步。李兆基有句名言: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他认为,做小生意最重要的是勤力,艰苦奋斗,他最不喜欢把时间及金钱花用在吃吃喝喝的应酬之上。而做大生意,最紧要是计算精确。生意额大,牵涉的本钱和盈利大,出入的利息,多一分少一分都很重要。

李兆基  先疾后徐,先声夺人,徐图良策

  低调的神话缔造者   李兆基是享誉全球的超级富豪,是杰出的大企业家中的杰出代表。1995年,《亚洲周刊》授予他亚洲企业家成就奖的殊荣,并名列榜首,赞誉他为当年亚洲最杰出的企业家。   从6岁开始接触生意到如今80多岁的高龄,他一直在商业经济舞台努力不懈,运筹帷幄;从不到20

 

只身前往香港到成为香港商界的一代元老,他以始终如一的十足信心投资经营,创造奇迹,奉献社会;既让自己的人生充满精彩,也对香港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贡献巨大,更在社会公益上成就卓越,成为楷模。   他所拥有的巨大事业成就与大企业家风范,从来都是被关注的焦点,但他却异常低调,害怕成为公众人物1993 年,香港中文大学在为他颁发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的赞词中写道:李先生不喜欢谈论自己的成功事迹,人说求他捐款易,求他自述难。  最怕成为公众人物的李兆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香港主权回归的前后,他更缔造财富神话,一举创造了华人在世界财富排行的最高纪录:   根据1996年美国《福布斯》推出的全球富豪排行榜显示,李兆基名列第4,之后,又在19977月中旬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再次蝉联第4位,用实力和实例,在香港回归的关键时期,为港人赢得亚洲首富的荣誉,增进了外界对香港经济前景的认识和信心。   天生的商业奇才   李兆基1928129日出生于广东顺德,在家中排行第四。这也是多年后,许多人都亲切称呼他为四哥四叔的原因。李兆基出生时,父亲李介甫先生已拥有天宝荣金铺和永生银号两间门店,经营着黄金、汇兑、外币买卖生意。   刚一懂事,李兆基就被送进私塾接受教育,熟读四书五经,并对念古书产生浓厚兴趣。不少人会奇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投身商界后又生意不息的李兆基,如何拥有下笔成文,洋洋洒洒,既富内涵又有文采的国学根底,根源其实在这里。   10岁时,父亲还礼聘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梁惠民先生做了李兆基的新老师。梁惠民先生发现李兆基勤于思考,于是常结合课程提出一些问题,启迪他的思维。有一次,在教授完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能虑,虑而后能得后,梁先生要求李兆基把这番道理结合现实生活去理解。很快,少年李兆基就结合他已有大量接触的金铺生意给出一个老道的答案:比方说,一个人只有一块钱做生意,那就只有买进一块钱的货。赚了固然开心,万一蚀了也就算了。要知道适可而,才不至彷惶无主,从而身心镇,才不受邪恶念头侵袭,便可明心见性,思想宁,自然气定神闲,理得心,这时从容处事,更能周详考,且可策划将来事业发展,自然成就可梁惠民先生听了以后感慨不已。   几乎在念书的同时,李兆基从6岁开始,就被父亲安排进家里的商铺头学习做生意。母亲本来有点担心儿子年纪太小,不能应付那些年长的伙计,但李兆基似乎是天生的生意人,没过多久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而且聪明机智,拥有极好的心算能力。   在金铺行业,有一句打金偷金、打银偷银的俗语。李兆基进入店铺后,发现自己家的金铺也存在这个问题。他想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让父亲采取措施,但铸金匠又是奇缺的人才,得罪不起,因此而担心铸金匠离开后影响金铺的生意。进退两难中,他决定自己学习铸金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到12岁时,李兆基已熟练掌握了看金、化金、熔金的核心技术及知识,并很快出任天宝荣金铺的头柜,成为顺德无人不知的神童和黄金奇才,其鉴别黄金的眼光和炼制黄金的技术都令人称赞不已。他也从中明白一个道理:靠人不如靠己,当老板,要有过硬的本领才行。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大洋纸买卖依然活跃,因为人们都认为它到光复之日仍能使用。也是这个原因,大家都只喜欢保留完整、平直和光洁的纸币,因为这样到光复之日才不至坏损。这样一来,残币、脏币在交易时的价值就下跌三到四成。因为家中同时兼营纸币买卖,所以,这个问题也引起李兆基的注意。之后,他从洗衣中得到灵感,发明出一个旧币换新颜的办法:将旧纸币泡在水里,用漂白粉洗去污渍,再涂上一层蛋白,使它变得硬朗,然后风干熨平。   此招生效后,李兆基开始反其道而行之,一般票号都拒收残币、脏币,他却专爱收购此种纸币。因为他以六至七折收来,悄悄清洁整理一翻后,却以十足价钱兑换了出去,不但赚到不低的利润,还额外得到做生意的道理:货物无论何时何地要畅销,就得要好好包装。   李介甫先生在广州湾也有生意,需要频频来往照应。看到儿子已能独掌大局之后,他干脆将顺德的两间店铺全都交给李兆基经营。15岁担当重任的李兆基也不负厚望,将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   日本战败后,货币极度贬值,虽然李兆基经营有方,将铺面管理得井井有条,但眼见市道江河日下,父亲还是希望他另谋他路,找寻更能施展才华的天地。   1948年,已经做了4年掌柜,得到充分磨练的李兆基,带着1000块钱只身去到一个他曾经有过多次停留、并从内心产生向往的地方:香港。虽然对于前途还是一片渺茫,但动荡岁月的货币大贬值,已让他对生意有了新的认识:实物比货币更为保值。   

先疾后徐,先声夺人,徐图良策   

一到香港,李兆基就发挥老本行优势,开始闯荡。当时的香港中环文咸东街,足足有二三十间金铺银店,专营黄金买卖、外币找换、汇兑等生意,业务性质跟李介甫在顺德的永生银号没有分别。初抵香港,李兆基利用他熟悉货币兑换业务的优势,在几间银铺挂单,从事买卖外汇和黄金的生意。其时正值解放战争之际,不少内地财主跑到香港,外汇兑换业务及黄金买卖生意十分兴隆。李兆基与人合作,在这场黄金大战中大赚了一笔,为其后来事业的发展奠下基石。   内地解放以后,英国很快承认了中国的地位,并建立外交关系。李兆基意识到香港将成为中国通向世界的桥梁,于是又抓住机会做起五金和进出口贸易生意,赢得比较丰厚的利润,并很快发现了另一个好机会。   当时,香港人口急增,工商业开始发展,政府和市场上的房屋兴建计划,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早就认为实物比货币更为保值的李兆基,锁定目标,要向实物(地产)进军。 后来李兆基回忆当年生活时曾说:我七八岁时已常到父亲的铺头吃饭,自小对生意已耳濡目染,后来在银庄工作,令我深深体会到无论法币、伪币、金元券等,都可随着政治的变迁,在一夜之间变成废纸,令我领悟到持有实物才是保值的最佳办法。  地产投资需要大量资金,他当时的力量还有些不够,但却意志坚定,并很快找到志同道合的人。1958年,李兆基与郭得胜、冯景禧等一共8人合作成立永业公司,正式踏入了地产经营的行列。在3人全力投入下,永业旗开得胜,站稳脚跟,并购入沙田酒店经营。   1963年,李兆基与郭得胜、冯景禧三人又将永业重组,成立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由年长而且拥有40%股份的郭得胜先生出任集团主席,年纪最小,拥有股份30%的李兆基则出任副主席兼总经理。作为总经理,李兆基主要负责三件事情:一是建楼的图则设计,二是买入土地,三是楼宇销售。   对于这三件事情,他件件事必躬亲,并籍此练出一身的本领。李兆基过目即能判断出图纸设计是否存有不当之处,令手下著名大学出身的规划设计师都自叹不如。其买地功夫也很了得。一次,得到皇后大道中励晶大厦旧地业主郑宗枢有意将地皮出让,并已口头答应卖给别人的消息,他赶紧追问:谁跟郑宗枢相熟?左右人等都无法作答,并被提醒说对方明天就要在律师楼签订买卖合约了。李兆基听了,点点头说:那即是说我还有今晚这一夜的时间。果然,他经过多方打探后找到了办法,在凌晨打电话找到了一位与郑宗枢相熟的朋友。不几日,便得到了那块地皮。   这样的消息,一般人听听罢了,即使有兴趣,在听说人家已经谈好以后,也会作罢。但李兆基却绝不放弃。在此后的岁月中,他始终保持这种认定目标、锲而不舍的精神。有人因此说:只要肯想,一定会找到答案,这就是李兆基的信仰。他一向笃信有志者事竟成。他说:“只要肯动脑筋去想,方法自然会生出来。越是难度高,越能考验头脑,越能锻炼能耐,而且也一定越有厚利可图。”   在销售上,李兆基也大胆创新。当时香港的物业大都是整栋出售,大量中等收入群体对此望洋兴叹,于是,他创造出一个分层销售和分期购买(按揭)的办法建楼卖楼,结果大受欢迎。很短时间内,新鸿基企业就在地产界崭露头角,获利颇丰。李兆基、郭得胜、冯景禧也被业界冠以三剑侠的美名。李兆基所始创的分期购买,更在此后被广泛采用,对香港市民的安居置业起到很好的帮助。   机敏、才智、魄力让雄鹰展翅   恒基兆业成立后的两年间,香港经济因石油危机的冲击陷入低潮,市道一直低迷,李兆基依然坚定信心,高瞻远瞩。   他在恒基兆业成立3周年时出版的纪念刊物写到:香港为世界贸易之枢纽,亦为国际金融中心,向属工商重镇,旅游购物胜地,因其具有经济之潜力,足够之工源,低廉之税率,及汇兑之自由,凡此皆足以做成其优越地位。由是万商云集,人口荟萃,加上战后人口急剧膨胀之下,顷已接近50万之众,而全港土地仅约400平方公里,其中适宜发展,可供建屋者不及20%。地狭人稠,寸金尺土,居住乃成生活重担。每年婚嫁觅居青年数以万计,楼宇需求,有增无已。加以市区可供发展土地日形短缺,当局虽有移山填海之方,普建廉租屋宇之策,无奈缓急不克相应,预见数年内屋荒仍然存在,而地产业将必璀璨,楼宇价格,长远着眼,应予看好。至今,这个判断都仍具参考意义。   凭着这种远见和信心,在恒基兆业成立不到3年内,李兆基先生抓住每一个机会,缔造出一个个商业奇迹。   李兆基的座右铭是:先疾后徐,先声夺人,徐图良策。他认为凡成功不可或缺的是培养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准备,有独到眼光,方能先别人一步。除目光长远外,因地制宜的产品,良好的管理和成本控制,以及薄利多销策略,也是恒基兆业成功的秘诀。李兆基有句名言: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他认为,做小生意最重要的是勤力,艰苦奋斗,他最不喜欢把时间及金钱花用在吃吃喝喝的应酬之上。而做大生意,最紧要是计算精确。生意额大,牵涉的本钱和盈利大,出入的利息,多一分少一分都很重要。   李兆基虽只是小学毕业,但却身怀绝技:用算盘计算快过电脑。他看得远,算得准,记忆力和执行力惊人。对辖下的地盘、面积、入价、可供发展什么副业,他都了如指掌。对集团属下的业务,他都亲历亲为。亲自指导绘图、设计,并将自己当作用户,设身处地地考虑住宅怎样设计才更实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次,他看到一张专为中小家庭设立的面积较大的房屋示意图。拿起来就对设计师说:中小家庭很少会在家里招呼亲戚朋友,同事互相拜访的情况亦不多,有什么喜庆宴会,都是光顾酒楼茶室,因此客饭厅反而不必太大。多出的面积应设一个浴室放在主人房里,就更有特色了。后来,他的这个发明大受欢迎,并被迅速普及。

经营原则

   

 

李兆基有一个分散、分细、分期、分层的四分散经营原则。所谓分散是购入土地不应集中在某一区域,而应分散于港九新界各地;分细是设计住宅单位要以越小越好为原则;分期是指分期付款,其目的在于更进一步减低购房者的经济压力;分层则是在买入地盘设计规划时,就要以兴建分层住宅(高层住宅)为目的去考虑。通过四分散,恒基兆业推出了大量受到普通市民欢迎的住宅项目,为众多财力有限的中低收入家庭圆了安居的梦想。   事业发展,李兆基认为不能只顾自己赚钱,也要照顾他人的利益,信誉最要紧。恒基兆业刚成立就遭遇市场低迷的冲击,当时,不少地产商都选择减发员工工资或拖延工程款等办法渡过危机。但李兆基却对公司财务人员说:现今好比十面埋伏,草木皆兵。在这种险境下领军,最重要粮饷充裕,切勿无端扣军粮,影响军心,折损士气,反而就因小失大了。而且还特别提醒,务必要准时结账给承建项目的包工建筑商们。他说:其是时势不好,自己担心,别人也担心。自己手紧,别人也手紧。千万别鼓励恶性循环。因此,恒基兆业一直是最受包工建筑商欢迎的地产商之一,只要李先生一有楼盘,千军万马就跟上去。   19831984年,香港因主权交接问题导致经济萧条,许多公司冷冷清清,李兆基正好在前期的市场畅旺中将恒基兆业分拆为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于1981723日上市,不但有大量的楼盘在建,而且与20多家银行有借贷关系。正是银行、建筑商们纷纷给予了信任,以及薄利多销策略带动的大量购买,使他平稳度过了从商以来最大的考验。   1985年,主权问题明朗以后,香港经济开始回升。此时恒地全面收购了永泰建业公司,并于1988年将永泰更名为恒基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香港资本市场的地位。至此,李兆基精心设计的收购、吞并战终于实现了完满的结局,李兆基通过完全吞并原来实力比他强的企业,达到了发展自己的目的。而李兆基借壳上市、以小博大的收购、吞并战术,至今仍成为股市收购战中的成功范例,成为香港经济学教授在课堂上经常引用的著名例证。   拥有恒地和恒发两间上市公司后,香港也迎来一个经济腾飞的黄金时期。李兆基紧握时机,让企业得到了更大扩展。   1990年以后,恒基兆业又结合香港及内地的经济形势,在两地参与大量商业楼宇项目,如当时世界耗资金额最大的私营发展项目——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等众多大型地标性项目的兴建。同时,还迎合普通市民日益强劲的购买能力和消费需求,将住宅的品质全面提高,不断在大型高密度地盘上增加会所康乐设施,以进军高档物业市场。继续在新的时代,紧紧把握住市场的趋势,领先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恒基兆业进入黄金时代。1997年,李兆基更作了一个历史性的大突破,让恒基兆业成为首只在日本上市的香港股票。   致力地产业务的同时,李兆基先生还致力多元化经营。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他先后收购了中华煤气、香港小轮以及美丽华酒店集团的控股权。到1996年,中华煤气的用户发展至近120万户,股东溢利也从1亿500万元成长到19亿4600万元。此外,香港小轮和美丽华酒店等企业也取得了新发展。   在这期间,李兆基先生还把事业拓展向海外,在新加坡加拿大等地参与投资,并获得丰厚回报。   同时,内地市场的机会也被李兆基先生紧紧把握。早在1980年时,恒基兆业就投资参与了广东中国大酒店和花园酒店的项目,之后更加快步伐,完成了以耗资33亿人民币的北京恒基中心为代表的一批投资项目。到1996年时,恒基(中国)已在内地拥有22项项目,资产估值137亿港元。当年,李兆基将在内地的业务全权交给长子李家杰经营,并将恒基(中国)成功上市。   在事业的光彩夺目下,一生奉行少说多做,最不喜欢出风头,最害怕成为公众人物的李兆基再也不能阻挡各界对他的关注和好奇之心,成为各路媒体疯狂追逐和报道的对象。世界最著名的财经媒体也一起将目光聚焦到他身上。   1995年,香港首富李兆基先生被《亚洲周刊》授予企业家成就年度大奖,同时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世界十大富豪第7位。1996年,李兆基先生更是以127亿美元资产成为全球第4富豪、亚洲首富,前三位分别是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以及拥有131亿美元的瑞士制药企业家扎赫尔。1997年李兆基再次蝉联《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第4位,其时资产已高达150亿美元。一举创造了华人在世界权威富豪榜的最高排名纪录,其领先地位,不但前无古人,而且至今尚无来者。

生活情况

   

 

作为一名成功的大企业家和超级富豪,李兆基先生为人钦佩的并非只是创新经营和创造财富的超级本领。他对事业、对人生、对社会以及对财富的态度和原则,更是被公认的榜样。   李兆基一直保持朴素作风。曾经有一个关于他就餐的美谈传遍香港,李兆基如果在公司,一般都在办公室午餐,吃得相当简单。有一段时间,下面的人老送一样菜,他每次都吃个精光,也不发表任何意见,大家因此认为他对此菜有特殊的爱好,结果,因工作变动换来新人送上新菜之后,却见老板开心得很,情不自禁地说:哈哈,有新菜式了。对于衣着,他也没什么讲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老朋友萧经岳提醒:四哥,别怪我坦率,你的衣着未免过于寒酸了吧!并告诉他这代表着集团的形象之后,他才嘱咐秘书:请代我找个裁缝来,我要订造一批新西装。他的办公室和住房,包括生活用品等等也都是一切从简。数十年来,他不戴眼镜、不戴戒指、项链、手表。萧经岳20世纪90年代到他家作客时,他还拿出人家80年代提醒他着装时送的剃须刀,笑嘻嘻地说:这是你送给我的   李兆基是企业经营铁算盘。但对员工及合作伙伴,他向来仗义疏财。几十年来,几乎跟香港各大地产商都有过合作,而且从无不愉快的经历。   80年代初期,一位雇员炒股炒楼炒到血本无归,被证券经纪行迫仓。李兆基先生知情后,立即安排替他平仓。公司会计有些不解,因为恒基本身还欠下很多银行债务,而且处于低迷中。李兆基则说:就是这个时候,我不帮他,还会有谁帮他了?”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地产大跌,一位移民美国,跟随李兆基多年的雇员的女儿的写信说没办法付按揭,银行要充公她的房子,李兆基立即汇款40万美元,让她买下了房屋。   李兆基明白打工仔只靠一份薪金,收入总是有限。因此,他想方设法增加他们的收入,每遇到好项目,他就让几个同事入一次股,让他们赚到比薪金多得多的利润。有的同事一时半会儿拿不出钱,他就以私人的名义先替他们垫资。有的员工自己创业,只要是走正道,他也给予帮助。

公益事业

  李兆基先生于事业以外,还心系社会公益。李兆基常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事业稍有成就之后,他就乐善好施,积极参与社会公益,贡献社会。  

李兆基

几年前,李兆基就已逐渐将企业经营交给下一代及专业人士打理,但至今依然在为自己的企业王国运筹帷幄。20041215日,李兆基宣布成立了兆基财经企业公司,专门管理家族分散在全球高达65亿美元的投资。   兆基财经企业公司成立以来,李兆基在投资领域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可谓业绩彪炳。期间,他先后斥巨资大量购买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中央企业股票,中国网通、中国人寿、中国财险、中国电力、中石油、中海集运、平安保险、交通银行、中远控股、神华能源、建设银行等众多企业都得到他的垂青和巨资进入。2006中国银行在港上市时,李兆基又购入13.14亿股(约4.97亿美金),继续力挺中央大型企业。亦通过此项投资获得了高额的回报,在这三年成功转型,而几年来跟风认识内地企业新股的香港小投资者,同样获得了厚利。   一个78岁的老人,还能在三年前成功转行,把兆基财经企业公司的500亿资产变成1200亿元,荣膺亚洲股神。曾几何时,这位亚洲股神却最讨厌炒股票,十年前他便曾以恒基集团主席身分,向当时的国家主席投诉,1997年时内地公司在香港上市的红筹股炒得过热。他所言非虚,当时受追捧的红筹股,绝大部分没有盈利支持,乱炒一通,最后接火棒的还是一众散户。十年后的今天,李兆基却看准机会,转而善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这个平台,让云集于此的数以万计全球金融专才,将他拥有的巨额财富,变成更巨额的财富。

成功之道

  对于事业和为人处世,李兆基先生有自己的看法:   一、小富由俭是至理名言,因为第一笔本钱最重要,有了它作为基石,才易于成功。他进一步阐释:做人最忌的是日赚日花,入不敷支,有了本钱,安定下来,失业时也不用徬徨。这副本钱就来自勤俭,他奉劝年轻人赚到钱千万不要即时花光,而是要储下来。所谓大富由天,绝不是听天由命,而是指顺应天时地利,绝对不可强求。财来有因果,有缘由,有机缘,也有福分。一旦明知不可为而为,勉强的后果早晚会招致失败。他说:“‘不贫不富者最有福,可以自得其乐。  二、止、定、静、安、虑、得   李兆基总结《四书》中〈大学〉其中一段: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而得出止、定、静、安、虑、得的六字真言,认为不论做事好,做生意好,投资也好,这六字真言都用得,只要按这六个字慢慢的想,一步一步的来,便不会有大危险,做事便会有条理、层次。  李兆基少年读书时,便曾被老师梁惠民考他如何将这六字真言融会贯通在现实生活之上,当时李兆基的回答是:譬如说,一个人如果只有一块钱做生意,那就只有买进一块钱的货。赚了固然开心,万一蚀了也就算了。要知道适可而『止』,才不至彷徨无主,从而身心镇『定』,才不受邪恶念头侵袭,明心见性,思想宁『静』,自然气定神闲,理得心『安』,这时从容处事,更能周详处事,更能周详考『虑』,且可策划将来事业发展,自然成就可『得』。  三、投资要精确计算回报   李兆基认为,投资,最重要是精确计算回报,回报低就不做,回报高便值得研究,进行投资。李举例说,他所成立的教育基金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十多二十年投入的资金,培养了人才,生生不息,一个培养十个,成功人才回馈社会,十个再培养一百个,无穷无尽,便是最好的投资。   赌钱就最不好,给人抽水,回报低,最终必输。又如买楼变了负资产,也是属于得不偿失的投资。

人物座右铭

  先疾后徐,先声夺人,徐图良策。他认为凡成功不可或缺的是培养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准备,有独到眼光,方能先别人一步。李兆基有句名言: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他认为,做小生意最重要的是勤力,艰苦奋斗,他最不喜欢把时间及金钱花用在吃吃喝喝的应酬之上。而做大生意,最紧要是计算精确。生意额大,牵涉的本钱和盈利大,出入的利息,多一分少一分都很重要。

人物贡献

李嘉诚:

60年代初,香港的塑胶花遍地开花,港产塑胶花占世界市场的80%,

面对如此兴旺的景气,李嘉诚反而不安起来,水盈必溢,物极必反,塑胶

花过盛必大衰。

李嘉诚的优虑在日后得到证实,塑胶花一泻千里,少有人问津,人们

更青睐植物花。

如是智者,绝不会走到穷途末路才改弦易辙。李氏正是这样一位智者。

他频频迁厂或增设厂房,饱尝租房之苦,深知物业之乏。他更看到数百万

人口拥挤在狭小的港岛与九龙,地皮永远是紧缺的,物业长久是贵的——

地产业必大有可为,前途无限。

李嘉诚的优势显了出来,他未过于依赖银行,故受损甚微。李嘉诚说:

“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我将此作为我的宗旨。”

1967年,香港在内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反英抗暴,后演变成以暴

制暴,香港局势动荡不安,有钱人纷纷外逃,急于把物业抛售出去。

香港地产有价无市,许多极廉的物业竟无人问津。具有远见者,便趁

低吸纳地盘物业。日后成大气候的地产商,都是在这个天赐良机“捞了便

宜”,李嘉诚自然是其中之一。

1968年,局势趋稳,地产复苏,稍后又以超常的速度发展。李嘉诚手

中的“便宜货”顿时身价百倍,日涨月升,进入70年代初,地产又形成一

个高潮。

李氏已初具规模,1958年,拥有楼宇面积12万平方英尺,现在达到35

万平方英尺。

李嘉诚保守吗?他在香港事件期间人弃我取,分明又是个冒险家?保

守与冒险,都不足囊括他,我们还是看他再下一步将步子迈向何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4d9290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a.html

《李兆基哲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