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琴教程:电子琴教学的几点尝试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电子琴教程:电子琴教学的几点尝试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艺术的本身,而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水平、创新水平,以利于学生积极灵活地适合面21世纪的社会的变化,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学会生存。不过,在我们的电子琴教学中,重知识技能的训练束缚着我们的教学方法,好象不这样做,你的教学方法就是错误的,不科学的。在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要求学生去创新,那我们教师为什么不去做一点有益的尝试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可能这些做法还有欠合理,不成熟,甚至相对水准上还不很科学。但是我认为只要学生喜欢电子琴课,把电子琴课当成一种愉悦的活动,那就是成功的。至少比以丧失学生的音乐兴趣为代价,来获取不太巩固的弹奏技能要强得多。一、建立新的分组合作的表演形式,实行指导性命题创作旧的分组合作的表演形式是以四至六人一组,有的弹奏、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指挥等等。表演时一起开始一起结束。随着乐曲难度的增加,对音乐要素理解的深入,旧的分组合作的表演形式已无法更好地表现乐曲了。必须建立新的分组合作的表演形式,尤其是在实行指导性命题创作的时候。例如,在学习《奇异的声音》这个课时,我让学生听录音是怎样表现“奇异的”声音的。学生听了以后很不满意,认为只加入和声伴奏的“奇异的“声音,一点也不“奇异”。这时候,我就要求学生选择用速度、力度、音色、音区等的变化,或根据需要再加入故事、绘画、表演、舞蹈自制音响等形式来包装《奇异的声音》。比一比,哪一组包装的“奇异的声音”最“奇异”。组长给组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围绕中心来创作,再实行完整地彩排,最后是展示。因为时间紧、难度大、一开始我非常担心这样的尝试会失败。不过当第一小组在实行展示的时候,我才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且不必要的。他们的展示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们是这样安排的,先集体构思,然后任务分配:一人朗诵故事,两人弹奏主旋律,一人弹奏和声,两人扮演“小偷”。最后作品展示:(《奇异的声音》主旋律同时在高音区和中音区奏出,音色合成电贝司)。朗诵——夜深了,两个小偷

(表演者装作背着麻袋,从窗户跳进屋子)鬼鬼祟祟地进入了一所屋子,他们四处张望,窃窃私语,商量着偷什么好。(第二次弹奏主旋律,并加入和声伴奏,音色单簧管,力度强),突然(自制音响——有力的跺脚)被主人发现了,两个小偷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主旋律速度加快,渐弱)从这个组的展示能够看出,任务分配合理,发挥了每位学生的特长。在课堂短短的时间内完成构思、排练、展示、1112岁学生来说实属不易。我不禁暗暗赞叹,沈忻怡组长高明的用人策略以及组员的集体智慧。这种合作式的学习是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增加了学生的信息交流量,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锻炼了个人水平,培养了通力协作,群体决策的协作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aea98a7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27.html

《电子琴教程:电子琴教学的几点尝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