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传承

发布时间:2019-11-25 14:43: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传承

作者:吴雪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4

         要:山西寿阳竹马戏是流传于罕山一带的一种融高跷、竹马、武打、戏剧于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渐成熟。文章结合之前对山西寿阳竹马戏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的研究、有关寿阳竹马戏的文献记录以及一些报道,发掘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现实价值,推动其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寿阳竹马戏;发展历程;艺术特色;保护与传承

        1 山西寿阳竹马戏的发展历程

        “竹马一词最早在《后汉书·郭伋传》中就有记载: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儿童数百,各骑竹马,道次相迎。其最初只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游戏。之后,又出现在唐朝诗人杜牧的诗中: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此时竹马已经演变为一种剧。再后来,人们以此祈雨穰灾、祭祀神灵,于是逐渐改编为各种竹马舞、竹马戏,但直到明末清初才真正兴起。最初它是一项民间祭祀活动,主要用于驱邪避疫、祭天祀神、祈雨送水。《寿阳县志》对其就有记载:清代中叶,寿阳庙会盛行,春祈、秋报、迎神、祈雨,接连不断。其表演内容最初是关公和周仓的打斗场面,后来又增加了《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桃园结义》《唐朝八大将》《杨家将》等多个剧目。清代以后,受到戏剧的影响,丢掉了面具,表演逐渐朝着人物戏剧化方向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寿阳竹马戏不愠不火地发展着。文革期间,寿阳的古戏台、剧本、道具等都遭到了严重破坏,这给竹马戏的传承造成了巨大的阻力。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都重获新生,寿阳竹马戏也迎来了新的春天。随着对其抢救保护、发掘整理,竹马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传承,演变为一种成熟而又完整的民间戏剧文艺表演艺术。

        2 山西寿阳竹马戏的艺术特色

        2.1 寿阳竹马戏道具特色

        制作竹马时,一般以竹皮或竹篾为骨架扎成马头、马臀形状,外面用纸裱糊。接着对其进行彩绘,再用红或黄布包饰,配以马具、铃铛环穗分挎前后。竹马制成后,就是拴扮环节,此环节非常重要,在用料、色彩以及全身搭配上要做到精巧细致,最终达到坚固耐用和美观大方的艺术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ac2f843aa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6c.html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传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