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县历史文化内涵介绍

发布时间:2019-01-14 10:56: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临颍县历史文化内涵介绍

一、历史文化

临颍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居黄淮平原,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沿革多变,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大约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自县西北入境,沿着古颍河向东南迁徙,分居在今灵子岗、楚王陵、清泥冢、华严寺等近河高埠处繁衍生息。古属豫州之域,春秋属许国,战国属魏,秦属颍川郡。西汉初年置县,因滨临颍水而得名,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全县辖821平方公里,15个乡镇,363个行政村,779个自然村共74.8万人。目前经省文物局认定的文物保护单位有17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汉魏政权交替的佐证受禅台与受禅碑、早于赵州桥的隋代小商桥共3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宋代抗金名将杨再兴陵园、文庙大成殿等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大石桥、谯楼等5处,县级保护单位有贾咏墓、山陕会馆等27处,县境内有“十六座连城”之说。即纣城、吴城、刘城、张城、、李城、曹城、洛城、夏城、黄连城、高宗城、平宁城、杨斐城、豢龙城、窝城、固厢城、繁城。近年经过考察、各城皆有来历,多属三代及两汉、三国文化遗址。

在历史的长河中,先人们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截止目前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曲艺、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民俗,传统体育竞技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立项共计1007项。特别是南街村的“双人旱船舞”已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心意六合拳、肘胳、二夹弦、洪家五香牛肉、柳荆编制技艺等共计17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临颍县古乐社、大铜器、王小兵牵正膏药等共计23项。对其精心呵护,传承发展,是政府和全民的共同职责。

二、人物文化

历代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层出不穷。

西晋荀嵩((262-328)颍川临颍(今河南临颍西北)人。羽林右监荀子。志操清纯,雅好文学,为当时名流王济等人所器重。泰始中,为司马允文学掾,累迁侍中、中护军。晋元帝即位,授尚书仆射,与刁协共定中兴礼仪。明帝时,平王敦有功,封爵,授光禄大夫、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成帝初,苏峻叛乱,与王导等人共同侍卫成帝。咸和三年死,谥敬。)

刘氏宗亲鼻祖--刘累(生于夏廑帝三年癸未(公元前一八九八年,相传夏朝帝孔甲之时,天降二龙落于豢龙村,惊动孔甲,宣百官商议此事。有臣举荐豢龙氏前去养龙,又推荐其徒弟刘累担当此任,刘累连夜赶往豢龙,于村东南角挖潜沟一条,放入清水,以木为柱,芦席盖顶,放二龙于水中静养,正值盛夏,天气炎热,腥气百里,不久一雌龙死,刘累将龙肉加工成美食,肉送宫中,孔甲食肉之美,又向刘累求食,刘累怕死龙事发,随隐名埋姓,远走他乡,先后到过鲁山,信阳等地,,后孔甲驾崩,帝皋继位,大赦天下,时刘累已七十多岁,重回豢龙,八十一死于豢龙。葬于村西南角,东西八村背土修墓,高二丈有余。逢年过节,香火不断。)

李十二娘(县志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大历三年(708年)十月十九日滨州别驾特宅,见临颍李十二娘在乐音中舞剑,壮其蔚鼓,感怀曰:“临颍美人在白帝,少年此曲神杨杨,与矛问答即有队,感时抚事增惋伤

郑庄公(郑庄公掘地见母传说,起源于春秋时期,固厢乡城顶村既是古时的颍城,而“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就发生在城颍,因此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已有270O多年历史该故事在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中有记载,该文是《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鲁隐公元年》。据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该故事记叙了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的一次次争斗并最终取得胜利,与其母姜氏反目又和好的过程的记叙。展示了孝子的孝道是没有穷尽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赞扬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美德___百善孝为先)。

北宋工部尚书李兑(宋许州临颍人。第进士。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改同知谏院。狄青宣抚广西,朝廷派宦官任守忠为副,兑上奏以为非计,遂罢守忠。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出知杭州,仁宗手书“安民”二字以示宠。徙知邓州。历守名郡,为政简严,老益精明,后以工部尚书致仕,卒,谥庄。

宋代抗金名将杨再兴(岳飞名将爱国英雄,江西吉水人。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岳飞败金兵於郾城,兀术合兵逼之,将军单骑破其军,手杀数百人,兀术复屯兵十二万於临颍,将军以三百骑遇小商桥,杀二千馀人,遂遇害。岳王闻讯,哭将军於小商桥,获其尸焚之,得箭镞二升。「葬於商桥东立坟莹一座,周三十亩。」岳飞用枪尖刻「再兴坟墓」於石上,立於墓前。为纪念抗金民族英雄宋统制杨再兴将军,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为其建庙。1963年被公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大学士贾咏(14641547),字鸣和,号南坞。河南临颍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正德九年(1514)充经筵讲官,改兵部主事,迁左中允兼修撰,南京翰林院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正德十六年擢礼部左侍郎,改吏部左侍郎。嘉靖四年(1526)五月以原官兼翰林学士入阁专理诰敕、掌参事府事,再迁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进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嘉靖六年八月十八日致仕,嘉靖二十六年八月三十日卒,年八十四,赠太保,谥文靖。

监察御史王润(字敷仁,临颍县城关镇双庙村人,自幼家境贫寒,昼耕夜读。王润虽不能全日就读,但他刻苦勤学,成绩依然超众。弘治二年(1489)王润获河南省乡试第二名(亚魁),由举人授为西安府学训导。不久又任监察御史,两江巡理盐课。弘治九年(1496),宦官刘谨乱政,专横拔扈,百官侧目,行贿之风盛行。各省官员朝见皇帝,京官从外地回京均向刘谨行贿,否则将大祸临头,但王润每逢出京返回独无所馈,触怒了刘谨,被免职下狱,受到严刑拷打。同年八月,刘谨事败被杀,王润平反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后又升陕西副史。在陕西3年,他严惩贪官污吏,肃清盗匪,屡平冤狱,政绩卓著。3年后,他多次上书朝庭,退职还乡。在家种田,著文,教书,直至终年)

清末抗法台北知府陈星聚(字耀棠,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生於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台陈镇台陈村。道光二十九年中举,历任福建顺昌、建安、闽县、仙游、古田等知县,后升任台湾漉港、淡水同知,光绪初年任台北首任知府。公元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军进攻东南沿海,逼近福建马尾港水师基地,消息传到台北,陈星聚号召台湾绅民,誓死保卫国家。秋季,基隆被法军攻占。之后,法军兵分二路进犯淡水和台北,陈星聚腰挂宝剑,骑上战马,亲赴阵前督战。同时命妻儿围坐府衙水井旁,万一战事失利,即投井殉国。在陈星聚的英雄壮举激动下,台北守军与当地绅民万众一心,最终击退了法军的进攻,确保了台北的安全)。

三、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今天这个越来越工业化的社会里,它似乎没有多少它曾经具有的意义了。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1,以姓氏得名的村名

临颍县779个自然村中,带有姓氏的村名的有534个,约占全县总数的70%。这类地名单纯以姓氏或以姓氏加其他因素面命名。

(1)单纯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如高村、张庄、李庄、王庄,赵庄、刘庄、孙庄.潘庄,安庄、陈庄等,全县内有230个以姓氏命名的村庄,约占全县聚落地名的30%。

(2)以姓氏加特产。如樱桃郭、蒜刘,梨园张,柿园王、竹园杨、菜王等.

(3)以姓氏加手工业产品。如打绳陈,打壶刘,篦子张、纺车刘、盆张,木锨吕,打车王、篮王。

(4)以姓氏加地理特征。如岗张、岗杨.葛岗.凹孙.贺坡、坡李、上坡高,下坡高.三岗王、岗口赵,

(5)以姓氏加集市。如朱集,吕集、吴集、大李集。

(6)以姓氏加寺,庙,观。如:韦寺.滕寺、邓庙、关庙李、双庙王、观刘。

(7)以姓氏加方位。如前杨、后杨、东潘庄,西钱,南姚堂、北郭庄。

(8)姓氏加大小。大韦、大李、大罗庄、小罗庄、大蒋庄、小蒋庄,大段,小段。

(9)以姓氏加建筑物。陈楼、方楼、双楼李、瓦屋刘。

2,以人名命名。如李化宇、王绍禹,李小坡、贾太石、董畦、李晋庄。

3以桥梁命名。小商桥、大石桥、承差桥、伍汲桥、太沟桥.宋老桥、桥口、桥头张。

4以庙宇命名。如:阳坞庙,双庙,洪山庙、丘龙病、中岳庙.皇帝庙。

5以与县城距离命名。如三里头、五里头、七里头、十里头、十里铺。

6以水而得名。如南江、阳坞、海予、湖里曹。

7因在古交通线上而得名。如武路口、郝路口、驼铺、汤店,瓦店,三家店、社仓店。

8.以传说而得名。如来麦张、陈留、善庄滕.锅壅口。

四、食品文化

1,汉族饮食习俗

临颍包含习俗主要以豫菜为主。日常主食有:馒头(称蒸馍)、烙馍、饼子(厚馍)、油馍、面条、饺子(即扁食)、小米饭、稀饭、“糊涂”(玉米糁汤)等。副食有:肉类、蛋类,蔬菜(白菜、萝卜、芹菜、包菜等)、腌咸菜、豆腐、粉条等。农闲时每日早晚两稀,中午一干;农忙时早上、中午食干,晚上食稀。人们在吃晚饭前不说“吃饭了没有?”而是问“喝汤了没有?”吃用酵母或“面头”发酵的麦面馒头。一般的人家都是蒸一笼吃上一两天。民间有“烙馍省,蒸馍费,常吃油馍要卖地”之俗语。烙馍既节省又方便,面粉掺水一揉,铁鏊子一支,边烙边吃。一个手快的妇女可以供上五、六个人吃饭。吃时拿起一张烙馍,左手一托,右手夹些菜往上一放,两手噌噌一卷,吃起来别有风味。这就叫烙馍卷菜。油馍分为两种,一种为油炸的,农户人家不常吃。另一种就叫烙油馍,做法同烙馍差不多,只是比烙馍厚五到六倍,内抹有油和葱花等,吃起来松软、咸香,是招待客人的佳品。

汤的做法很多,最通行的要数面条汤。小米汤里喜欢掺把豇豆或绿豆,待小米煮出了油、豆子煮开了花,喝起来最香甜。秋季红薯一下来,切几块放在玉米糁(糊涂)里,甜丝丝如同放了糖一样。“小米汤,放豇豆。打糊涂,放红薯”是较流行的“汤”的做法。

日常的副食中,肉类以猪肉、牛肉、羊肉等较为普遍,蔬菜以萝卜、白菜居多。也有晒干菜、腌咸菜和做酱菜的习惯。一般人家都喜欢在蔬菜旺季晒干菜,到冬、春天菜少时吃。夏秋之间,豆角下来,一时吃不完,用开水过一下,搭起来晒干。秋后收了白萝卜,也晒成干,冬、春季熬着吃。也可以把鲜萝卜加上糖、醋、辣椒,腌成酸辣萝卜干。也有用整棵的白菜腌制泡菜的,发酵之后酸溜溜的,作菜下汤都好吃。青菜中的雪里蕻是通常腌菜用的一种蔬菜。大芥(根用芥菜)也是专门用来腌制咸菜的。春天,人们还有腌椿菜的习惯。将鲜嫩的香椿叶揉搓以后拌上盐,也有将稍老的一点的椿叶和白萝卜掺在一起,放在石臼内捣成泥腌制的。“秋油伏酱”,夏天是人们习惯的晒酱季节。这时候,天气入了伏,太阳酷热,空气干燥,妇女们总是要抓紧时机用花椒水、西瓜、黄豆晒成豆瓣酱,用来酱瓜,或用面饼晒成甜面酱,一年四季久放不坏。

乡村平时吃饭有“撵饭场”的习俗。每村都有几个比较固定的吃饭场所。夏季多在大的树荫下。春秋冬三季多选择在空旷背风的向阳处。饭时一到,人们不分男女老少,一手端着饭一手端着菜和馍,陆续赶到饭场,或背靠着墙根,或依树干蹲着。也有三五成群把自己的小菜凑在一起相互品尝的。饭场中大家边吃边说,东家长,西家短,上至国家大事,下到村内新闻,无所不谈。这种饭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排议论农事、交流各种信息的作用。

农村中男子没有做饭的习惯,做饭的都是妇女。如果家中有妯娌几个没分家,则共同做饭或轮流做饭。做饭的人一般都要到最后才能吃,剩多吃多;剩少吃少。第一碗饭自然要先端给长辈或丈夫。平时家里来了客人,主人家总是用好饭菜热情招待最常见的是烙油馍、捞面条、炒鸡蛋。

城市居民很喜欢小吃。早晨上班在街头上购买小吃当做早点,既方便,又节约时间。中午、晚上小吃店里不乏光顾者。临颍的小吃很多,像回民馆里的烩面、繁城的油酥火烧、五香牛肉、胡辣汤,壮馍、城关镇的豆腐片等,都很有特色。

2,回族饮食习俗

回族是临颍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来源最早可以上溯到唐朝,那时已有阿拉伯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到临颍经商并定居。元朝大量的穆斯林作为“探马赤军”到河南屯田,随后长期居留,与汉族杂居共处。受汉族文化习俗的影响,临颍的回族在生活习俗方面和当地汉族有许多共同地方。

回族的饮食习俗与全国其他省份回族的饮食习俗差异不大。主食以米、面、杂粮为主,基本上和当地汉民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对肉食的选择上,饮食禁忌同各地回民一致。回族的节日饮食仍保留着本民族的习俗特点。回族的传统食品有油香、三角、馓子等。油香有大小、甜咸之分。三角分肉馅、素馅、糖馅等多种。因为这类食品常与宗教活动有关,不能亵渎。家里若有祭祀等重大活动,常以油香分赠亲友邻里。“熬”是在阿木拉节这天(伊斯兰教历元月十日),主要以各种杂粮配肉熬成粥,免费赠送穆斯林。烧麦是类似包子的肉馅食品,有“烧麦会”,穆斯林分期集资,预订份数,定期一次领取。这种活动主要由清真寺举办。

3,年节饮食文化

年,是四季的通称,我们所说的过年专指一年的开头,也就是农历正月上半月。古书上说,我国古代每改换一次朝代。王者易姓,就要“改正朔,易服色”。把月份的次序改一下.衣服颜色也要变。改正的第一个月叫正月,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正过来。夏代历法的正月和现在农历正月一样。商代以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代以十一月为正月,秦代汉初把十月作为正月.到了公元前一0四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根据史学家司马迁的建议,采用太初历.才恢复了夏代排列法,以孟春正月为岁首之月,这样一直到清代末年。所以现在的农历叫阴历,也叫夏历。

《尔雅日:“正.长也。一年的第一个月为十二个月之长.故称为正月。”正月读成“征月”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秦始皇名政,政与正同青,为避讳将正月读成征月。

农历正月过年节,历史悠久,是全国性的,有“普天同庆”之说。民国成立.以阳历元爿一日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各机关、学校都要放假一、二日。但民问仍然过阴历年。到三十年代有些报纸开始把阴历年称为“春节”。从年内腊月十五日到过年正月十六都算春节时期,不过腊月下半月是准备阶段。腊月十五日以后“年集”开始,集市上有了卖年货的,如香纸鞭炮,门神灶爷、猪肉、牛羊肉摆满街市,凡是过年的干果蔬菜一应俱全。到腊月二十四以后,杀猪宰羊磨豆腐蒸馍的渐渐多起来。蒸的馍至少吃到元宵节。还蒸有菜包、豆包,枣花,也叫枣山,是用蒸馍面做成云子勾形状,括有红枣。成大坨,放在神像前做供食,一直放到农历二月二才吃光。

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下”,这天晚上家家户户要“祭灶”。先给灶爷换新衣裳,是印的新灶画,彩色木版,画上除灶爷、灶奶奶外,还有许多小人像,大概是灶爷的部下。过去灶画是地保挨家送的,后来地保取销。是各家自己买的。人们买了灶画一查,上面人物若是单数。预兆新年增加人口。中间还印有简单的农历二十四节,几龙治水。多数人家灶爷在厨房里敬着,到二十三傍晚,把旧灶画撕下来,贴上新灶爷,把旧的在院子里用火焚了,送老灶爷上天。因此老灶爷对联(用绿纸)上一般写者:“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横披是:“一家之主”。也有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其它不及备载。祭灶时由家长(必须是男的,有“男不愿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抱一只红公鸡(送给老灶爷当马),跪在灶爷位前,上香、点蜡烛,灯火辉煌,还放鞭炮。鸡子面前放一反着的鏊子,上有五谷杂粮,杆草棒儿,希望来年五谷丰登。.祭灶的家长,抱着鸡予用三杯酒倒鸡子头上,鸡予受到刺激,扑楞头,越扑楞的厉害,认为是灶爷领的好,主吉祥,大家欢喜。烧了黄表,同时主祭人祷告:“灶爷上天好话多说,保佑全家四季平安,人旺财旺”等等。还有特殊祭品是锅盔灶糖(成块的饴糖),让灶爷吃了,粘住他的嘴,免得他上了天见了玉皇大帝说闲话。

腊月二十三干儿走干大(干爹)的很多。有些小孩娇,怕不成人,认给朋友家做干儿,生命有保证。并且找姓刘姓成的,或子女多的认为“干大”。到二十三那天,下午由长辈引着小孩,抱只红公鸡,提着灶糖、锅盔,香表等,去“干大”家祭灶“干娘”给干儿用铜钱串挂锁子带脖上,意思是锁住了,生命保险了。每年腊月二十三都是这样,并且小孩生日也有到干大家过生日,直到十二岁才不走“干大”子。

过了二十三,准备过年的活动排有日程,民谣:“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内,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灌壶酒,三十包扁食。”基本如此,也有灵活性。

到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门画,过去春联都是写的是封建色彩浓厚的联语,或吉利话。

每年春节前都要打扫院落街道,干干净净过新年,一直相沿成习地保持下来。

过年也不是完全快活事,民谣:“腊八祭灶,年下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要衣裳,老头打饥慌。逼年节到,债主逼债,药铺杂货店一到腊月专派徒弟下乡讨帐,因此穷人怕过年,称为年关。

一到年三十除夕,要帐的就不要了。一般都要烧香放炮接神,包饺子,吃团圆饭,守岁。饺子是素馅(民谣:要得富,吃顿素)、元宝形,名为猫耳朵,在饺子里句一铜钱,谁吃住了谁有福.这时,“爆竹声中辞旧岁,梅花香里迎新春,”年节气氛越来越浓厚了。

正月初一五更,鞭炮连天响,一直响到天明,堂屋里红烛高烧,给神前烧香表磕头,给祖先牌位烧纸拜年。神多的很,院子里敬天爷牌位,上写“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讲究的还用一领新席钉在墙上,牌位贴在中间,再用两颗青竹杆名为“神竹”,竖在两边,竹枝上插红枣。牌位前用升子装麦子糊上黄表作为香炉插香。一般都敬财神(在堂屋),灶爷(在厨房),马王(在牲口屋),土地爷(在大门楼)门神(大门上)等等。农村的小庙香火最盛,家家都要去烧香磕头,有人说,过去中国是多神教,这话是有根据的。

春节里,男女老少都要换上新衣服,新帽子新鞋袜,上街游玩。农村初一早上,青年小伙子要挨门挨户拜年,给人家的祖先牌位,不管有人无人磕了头就走。见了长辈也要拜年。城里人在街上,新年首次见面,互相拱手,互相祝福说,新年过得好。商店闭市,除夕夜里,或初一早上,互送贺年片。

当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到新年必须给子孙儿女们分压岁钱,少者三、五角、多者一、两元,从前是三百、二百钱不等。到走亲时亲友们要互相给孩子们压岁钱。

从年三十开始,妇女们体息五天,不做裁剪的针线活,把剪子压到床席下,不过“破五”不准动剪子,虽然是迷信禁忌,但用意是让妇女们好好休息几天,加上神意就执行的认真了。的确妇女们从大年初一到初五,除了包饺子做饭走亲戚,也真的休息了几天。

到初二妇女要走娘家,特别是新婚夫妇,必须到岳家去拜节,在婚姻一节已叙述过。这几年新婚夫妇到岳家去拿的礼物----肉、糖果、干果、比旧时还要丰盛。初三是新夫妇去外祖家去探望,婚姻一节也说过。初四也是一般人走亲戚。

正月初五叫“破五”,大休时间过去了。一年下扫的灰尘不准往外拆。到“破五”。可以清除出去。农民也开始干活,往地里送粪。有些杂货铺,药铺也开始营业,叫小开市。过了元宵节布行,花行杂货行,大商号择吉日大开市。旧社会私塾非到正月二十日不开学。

正月初六娘家请出门的闺女回娘家,名为归宁,俗名“圆饭”,详情已在婚姻节里叙述过。正月初七日是火神爷生日,中午吃蒜面条,给火神爷过生日。

正月初八是玉皇大帝天爷生日.正月初十日是石头生日,同样中午要吃蒜面,虽然给神过生日,得到实惠的却是人们。

元宵节要算是一年最热闹的节日。据传,很早以前,地面上凶恶禽兽,成群结队,伤害人畜,糟踏庄稼,,人们组织起来追打,一次打死一只天鹅,惹下了滔天大祸,原来打死了天官守门的神鹅,玉帝大怒,要正月十五火烧人间,为神鹅报仇。

玉皇大帝的丫环得知人间要受火灾,一心搭救黎民百姓,偷驾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人们共同想了个办法,在正月十五晚上,人人提灯,家家挂灯,燃放花炮焰火,伪造火灾,到时候,玉皇大帝派的上神到南天门上一看,人间四处起火照耀宇宙,响声震天,便向玉皇大帝回报,人间已经被火烧罢,玉皇大帝听了大喜说,好,也算给神鹅报仇了。从此每年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元宵节。

民国年间,临颍城里,从正月十四到十六三个晚上,大街、商店门前悬挂宫灯,各街口搭有灯山,街上横扯着一道道彩色纸吊挂,迎风飘飘,每道衙的火神会搭有火神棚,献有猪芋花供,这个节看来是专为火神而举行的节日活动。俗言:平地敬火神,山上敬土地”。在节日里,白天吃饺子,晚上吃元宵(俗名汤倒),近儿年更为普遍,市场上卖元宵的比旧时还多,买者也不少。一到傍晚,小孩们掂着各种灯笼上街游玩,大街上万家灯火,男女老少上街观灯。大商店燃放大花,起火、拉火鞭,炮火连天,火树银花,蔚为奇现。临颍城内四街一般年头,要唱六台戏,东、西、南、北凹大街各一台,大布市街、鸡鱼市街各一台。民国二十四年(1935)县长赵一鹤好玩乐,唱了九台大戏,除原有各街六台外,又加拐角、小南街、火神庙戏园里各一台,真是热闹极了.四乡进城赶会玩狮子、龙灯、高跷、早船等故事的人山人海,把鼓楼西边当人碑胡同南口一通石碑都挤倒了。

二月二龙抬头。这是我国广大村很流行的一句俗话。然而这些都不过是虚幻的假想和传说,而实l际并不曾有现在我们所见的:“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麟似鲤、爪似鹰、掌似虎”的龙。可以理解,龙的身体各部都是用许多种动物的一部分拼凑成的,这就足以说明龙是虚构的。

二月二这一天,太阳不出来,不打水,取水怕撞伤龙头,就烧干锅炒着吃。本县一般人家早晨摊煎饼吃,大概也是为此.这种食品一年只吃一次。也有烙油馍或菜馍吃的。还把神前供食的枣花要在二月二把它吃光。

一般男性青少年,在年前腊月下旬一定要剃头理发过新年,大多数到二月二这一天再剃头理发。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家家门上插柳条,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文公的功臣介子推的。这一天不动烟火,吃冷食,喝凉水。取名寒食节。日久,并不吃冷食,照常做饭吃,仅在门上插柳条以作纪念。到祖墓上扫墓添坟。次日清明节再带着供品去坟上烧纸。也有新丧烧纸房子的。近几年有在清明节到公墓上给亡人立碑的。

五月初五,名为端午节,俗称五月端午。是纪念战固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而死的节日,也是防疫节口。门上插艾,做黄布艾虎。早上,喝雄酒黄,用雄黄酒抹小孩耳朵,手心、脚心、防蜈蚣蚰蜒钻到耳朵里。吃煮熟的鸡蛋和蒜。有些细心周密的人在这一天日头泛红时,砍削些槐、榆、杨、柳、桐等五样树枝,准备治百病。年轻妇女,头几天就用丝凋缝香囊给小孩带。老婆们有带苍术的。这些都是为了避瘟疫。还要吃粽子、糖糕,油角等食品。中午吃酒席。商号给财东、房东送大肉、保子、粽子、糖糕等节礼,赁房住的房客也同样送这些节礼给房主。名为“缀节”。出闺女儿也要给娘家送礼物,多系果子、大肉、油馑。近年来,订婚的女婿送的更多。

六月六是蚂蚁的生日,农家都要烙芝麻焦馍吃,撒点馍花让蚂蚁吃。

七月七日,在晴朗的夏夜,人们在院中纳凉时,望着天空的银河和星星,往往给孩子们讲起《天河配》的故事。

七月十五为中原节。上坟给祖先烧纸。正值农忙,不很普遍。

七月二十九,有盂兰会,来历不明。这天,有人扎纸船,精工细作,非常美观,观者如堵。夜晚还要请和尚念经,名为“放焰口”,据说是给无有后人的鬼魂送布施,纯属迷信之举。曾见武汉,开封两地此风甚盛临颍旧时有些年头曾在南关西家后有此举动。

八月十五仲秋节,是全国性的节日。相传,封建社会的皇帝每年都要举行祭日,祭月的活动。“朝日、夕月”,按习惯是春季二月十五早晨祭太阳,秋季八月十五晚上祭月亮。有人说:“祭日祭月不宜迟,仲春仲秋刚适时”,就是这个意思。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这种风俗才逐步传到民间,形成了一个统活动动,到了唐代因为有唐明皇(玄宗)游月官的故事,传播开来,仲秋节愿月,吃月饼,探亲送礼、宴等习俗更广泛地流行起来。

九月九是重阳节,又是登高节。登高时戴茱萸和饮菊花酒,这个习俗从汉代开始。传说那时有个叫费长房的,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遣神捉鬼。一天,他对他的徒弟桓景说:“九月九日您家将有天灾人祸,要作准备。”桓景问:“有无办法免除灾难?”长房答道:“有”,到那一天作一个红布袋,装些茱萸挂在胳膊上,再带些菊花酒到高山上去饮,可免这场灾难。”于是到了九月九日桓景照师傅的办法带着全宋去上到山上过了一天,平安无事,从此“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而相沿成俗

临颍地处平原,无高可登,向无此举。旧时,染坊酒馆敬葛仙,九月九这一天杀白公鸡祭之。一般人家也有杀白公鸡祭神仙的,实际是改善一次生活,解放后这个节无人过了。

十月初一是鬼节。一般都要到坟里烧纸祭祀祖先。新丧也有在这一天成主、立碑、烧纸房子的,跟清明节相同,只是不添坟。

冬至,在二十四节中是一个重要节气,又叫交九。俗言,“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这说明从冬至起白昼渐长,夜晚始短。冬至后约一个月进入三九真正到寒冷的季节了。每九天算一“九”,冬至是头九头,以次类推,一直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天气就暖和了,即所谓“九尽桃花开”。民谣;“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猫狗。五九六九,抬头看抑。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畅落地,十九杏花开”。这是人们从长期实战经验,总结出冬至后由寒冷到暖和的变化规律。

冬至这天,一般都要吃饺予,大概是为了增加脂肪营养,抵抗严寒的意思。

腊八,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书记载,腊字古时称为“蜡”;“腊()本祭名。”这种祭祀要在岁终的一个月内举行,所以后人就把农历的十二月叫“腊月”。据说腊祭始自神农时代,到夏商周的帝王都很重视,每到年终,总要杀鸡宰羊祭祀祖先百神,希望天地祖示保佑,取得来年丰收。

每逢腊八,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粥”什么叫腊八粥?就是在腊月初八日这一天用米烧成米饭,就叫腊八粥。

五、河流文化

全县共有大小河道18条,全长318公里,水域面积30922亩,较大河流有颍河、清河、新沟河、蜈蚣渠,其中除颍河、清河、新沟河常年有少量的水以外,其余河道,经常干涸,靠河道引水灌溉的面积剩少,绝大部分土地靠井水灌溉,因而农业生产比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差。针对这种情况,建国以来每年都进行水利建设,先后开挖了新颖河,疏通了其它河道。

二、特色商业区压点文物情况及改造提升方法

临颍县老城区始建于大隋开始四年,公元584年,与我县小商桥同龄,具历史文献记载县城有四门,即东西南北四门、内有文庙、城皇庙、天王庙、双童庙、山陕会馆、县衙、和南街村境内的一步二石三眼井、阁老洞等座落位置分别是:文庙在二高、城皇庙在老党校、天王庙在煤碳局,双童庙在十字街南、山陕会馆在老一高,县衙在谯楼以北。

建议:1,谯楼近年已经维修,但周边环境与文物不协调、是否像西安市鼓楼一样形成环形通道。这样即方便了交通又显献了文物本身的黎姿。2,谯楼以前到南街朝阳门这一条街应为明代一条街,风格定位为明代,以经营工艺美术品为主的文化商业街道,与南街绝色旅游相配套。3,将东、西、北三门恢复原貌绽放古城遗风,4东、北、西三条街道定位明清风格建筑与古城门形成统一风格、5疏通古城河,引颍河水灌入。以上5点建议如可行,临颍老城与街红色旅游将城为一个整体,将对临颍经济发展起到一定带动作用。

201261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5d3183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15.html

《临颍县历史文化内涵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