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诗与菊文化

发布时间:2011-07-16 12:25: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03年第五期赣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Cannan Teachers CollegeNo.5Oct.2003菊诗与菊文化Ξ陈小芒,廖文华(赣南师范学院中文与新闻传播系,江西赣州,341000)摘 要:菊意象进入中国古典文学,显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菊之物理特性,逐渐过渡到菊之精神品性,这其实就是一种历史文化心理的漫长积淀。有唐一代是咏菊文学的发展壮大时期,而宋王朝则是咏菊文学的巅峰时期、骄傲时期。菊诗可以写一种高雅脱俗、隐逸退让的道德文化,可以写一种外柔内刚、凌风傲霜的君子品节,菊诗还反映出一种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尚健精神。关键词:菊;菊诗;道德文化;精神气节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03)05-0040-04一菊意象进入中国古典文学,显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先秦典籍的记载中,有关菊的叙述就显得丰富异常。《尔雅》云:“菊,治蔷也。”治蔷,即今之秋菊。《礼记》曰:“季秋之月,菊有黄华。”《山海经》曰:“女几之山,其草多菊。”按晋周处《风土记》云,菊“生依水边,其华煌煌,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中国先人对菊发生兴趣,首先是菊的药用价值。李时珍《本草纲目》曰:“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中和。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等等。菊可治膝风疼痛,并能祛热解毒,益寿延年,因此,古人往往趋之若鹜。《名山记》曰:“道士朱孺子服菊草,乘云升天。”《风俗通》曰:“南阳郦县有甘谷,谷水甘美,云其山有大菊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余家不复穿井,悉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百余,下七八十者名之大夭,菊花轻身益气,令人坚强故也。”《拾遗记》曰:“背明国有紫菊,谓之日精,一茎一蔓,延及数亩,味甘,食者至死不饥渴。”汉武帝时,宫人贾佩兰佩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唐李适随高宗游幸,即献菊花酒称寿;宋苏轼守胶西,亦求杞菊食之。由此观之,植菊插菊,畅饮菊花神酒,汉之前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风俗和一种传统。在品啜菊英、强身健体的同时,菊已悄悄地进入了中国古人的文化视野之中。《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从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绛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从其言,举家登山,夕还鸡犬俱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九月九日重阳登高,既是思念亲友的一种模式,又是登高赏景、去灾健身的文化活动,王维诗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诗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些诗作朴实真切地道出了插茱萸、饮菊花酒的共同感受。《琅 记》载,武林人曹子虚,因慕渊明,别字元亮,性爱种菊,至秋无种不备,一日早起,见大黄菊当心生一红子,渐大,三日若樱桃焉。邻女周少夫竟摘食之,食毕竟乘风飞去。这是笔记小说中记载较早的食菊升仙的故事,它为以后明清狐仙小说的繁盛奠定了扎实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人亦仕亦隐,向以追求一种山水隐逸的情怀,文人与菊的结合,反映出一种儒道合一、与世无争的精神。周敦颐《爱莲说》称颂道“菊,花之隐逸者也。”苏轼《东坡志林》详实地记述了岭南菊的品性“岭南地暖,百卉造作无时,而菊独后开。考其理,菊性介烈,不与百卉并盛衰,须霜降乃发。而岭南常以冬至,微霜故也。其天姿高洁如此,宜其通仙灵也。”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辽相李俨作《黄菊赋》献其主耶律弘基,弘基作诗题其后以赐之云:“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由菊之物理特性,逐渐过渡到菊之精神品性,由物及人,一本菊谱的记载其实就是一部历史文化心理漫Ξ收稿日期:2003-07-18 作者简介:陈小芒(1963—),男,江西石城人,赣南师范学院中文与新闻传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旅游文化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4e8b846b307e87101f696c9.html

《菊诗与菊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