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发布时间:2020-04-16 01:23: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力

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概念与原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有机系统,由劳动 力的供给者(微观主体)、劳动力的使用者(用人单位)和劳动力的调节者(外部 环境)所构成。管理者所要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什么?一言以蔽之--

有限的资源与相互竞争的多种目标的矛盾,这就是管理的基本矛盾。人力资源 管理者所要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什么?一言以蔽之--

在已知的有效人力资源条件下如何在众多目标中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一、核 心概念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就是管理的成本收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这对 矛盾,反映在个人和家庭的微观层次就是个人人力资本的投资与收益的关系; 反映在企业这个中观层面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企业效益的关系;反 映在国家或社会的宏观层面就是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培训、迁徏和卫 生保健等)与宏观效益之间的关系。效率、效益与效果及其相互关系如下:效 率通常是指某种活动功率的高低、速率的快慢,或在一固定时限内完成工作量 的多少。效率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所从事的工作的内涵和本质。一个无用或有 害的高效率只会导致更多资源的浪费,我们追求的是有效益的效率。效益通常 指的是某项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即生产出的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之比。 在管理活动中,如果劳动成果大于劳动耗费,则具有正效益;如果劳动成果等 于劳动耗费,则视为零效益;如果劳动成果小于劳动耗费,则产出负效益。人 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效益好坏其实是指正效益。经济效益所体现的比较关系, 可用4种表达式来描述:E=B-

C(1.1)式中:E为经济效益;B为劳动成果或收益;C为劳动耗费或投资、成本 和费用等。式(1.1)是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之差,如净产值、利润等,反映了 净收益的绝对量,简称效益型效益。E=B-

CC(1.2)式(1.2)是净收益与耗费之比,如资本利税率等,反映了单位消耗(投 资)的收益,简称收益型效益。E=BC(1.3)式(1.3)是收益与耗费或产出与投入 之比,如劳动生产率等,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效率,简称效率型效益。E=C1- C2(B1=B2)(1.4)或E=B1-

B2(C1=C2)式(1.4)中:C1、B1分别为原方案(设计)的耗费和收益,C2、B2分别 为改进方案(设计)的耗费和收益。式(1.4)为式(1.1)的特殊情况,反映了耗费 的节约或收益的增加,常用于不同方案(设计)的比较。一般来说,提高效率型 效益,也即前面提到的提高效率,它本身不是目的,更多的是提高收益型和收 益率型效益的途径和手段。提高收益型或收益率型效益(即常说的效益)是一切



企业经济和管理活动的目标、出发点和归宿。效果其实更是一个经济伦理或管 理伦理问题,它是人们对经济效益的一种主观评价。它与效益有着深刻的内在 联系,两者又有重要差别。效果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进行评价。对一个经济单 位来说,效益很可能会带来好的社会效果,如健康的新产品可增加社会福祉; 效益好也可能不会产生明显的社会影响;效益好也可能会带来坏的社会效果, 如用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企业高收益等。一般来说,经济效益与社会效果是呈 正方向变化的,一些特例可从制度安排、公共产品、法律禁例等方面得到解释 。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正、负外部性问题也可作出有力的解释。人力资源管理 效益就是在增加社会福祉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使人力资源的投 入与产出比最大化,从而达到组织所期待的目标。二、相关概念1?人力资源伊 凡·伯格(Ivan

Berg)认为人力资源是人类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的活力、技能和知 识。雷西斯·列科(Rensis

Lakere)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人力结构的生产力和顾客商誉的价值。内贝尔· 埃利斯(Nabil

Elias)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内部成员及外部的人可提供潜在服务及有利于企业 预期经营的总和。也有人认为人力资源是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们的总 称。从本源意义上说,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现实和潜在的劳 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从时间序列上看,包括现有劳动力和未来潜在劳动 力;从空间范围上看可区分为某个国家(地区)、某区域、某产业或某企业乃至 家庭和个人的劳动力,它既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还包括劳动力的质量,更包括 劳动力的结构。人力资源的内涵至少包括劳动者的体质、智力、知识、经验和 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人力资源具有以下特点:(1)自有性。人力资源属于人自 身所有,具有不可剥夺性。虽然在从事雇佣劳动中,人力资源会阶段性地被雇 主所使用,但劳动者仍拥有其终极所有权,这是区别于其他任何资源的根本特 征。(2)生物性。人力资源存在于人体之中,是一种"活"的资源,与人的生命 特征、基因遗传等紧密相关。一般来说,从事劳动密集型岗位的劳动者对人力 资源的体能要求较高,从事技术和智力密集型岗位的劳动者对其智力、情感和 经验等要素要求较高。此外,人力资源生物性还表现在从个人和社会角度的人 力资源的再生性。(3)时效性。人力资源的形成、开发、配置、使用和培训均 与人的生命周期有关。首先,人的一生中都存在着人力资源的积累过程,但开 发而被利用则仅是一生的中间阶段。其次,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劳动者类型不 同、层次不同其发挥作用的最佳年龄段也不同。即使同为高级人才,社科类人 才与技术类人才发挥作用的最佳期也不同,更进一步即使同为技术型人才,IT



产业人才与生物医学人才的最佳期也不尽一致。再次,人力资源只有在使用中 才能发挥其作用,它不能像物质财富那样储存起来。如果是体力型的人力资源 ,不能使用不仅会造成浪费还要消耗其他资源来维持它。作为智力型的人力资 源,如果长期得不到开发使用,不仅会造成浪费,还可能因跟不上时代步伐而 贬值。此外,一个人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其特点也不一样,因而要求我们合 理使用,使人的不同阶段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最后,人力资源的时效性 也与其他管理手段有关,有效的管理能够长期使人力资源发挥最佳功效,无效 的管理则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就是对于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的 激励方式也可带来不同的效益。(4)创造性。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最本 质特征在于它是"有意识的"。通过其智力活动,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它不仅丰 富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且不断增强着人自身的能力。人力资源的这种 创造性特征,从社会角度,要求给予科学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来调动人的积 极性和有效地配置资源;从企业角度要求给予恰当的激励以提高人力资源使用 效益;从个人角度要求增加智力投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以使人力资本 投资收益最大化。(5)能动性。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看,作为主体的人既是 被开发、被管理的对象,又是自我开发、自我管理的主体。作为被开发的对象 ,人力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一定社会的外部制度性环境条件。劳动 者的劳动力是被开发的对象,而开发的主体是社会、企业和单位。作为自我开 发的主体,劳动者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此,劳动者个人成为开发的主体,劳动者的能力成为开发对象。在一定条 件下,人力资源开发程度和效果,取决于个人的家庭影响和个人因素。可见劳 动者的自我开发与被开发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个人因素对人力资源能 动性的影响,常从自我强化、选择专业和职业、劳动态度和敬业精神等3方面 表现出来。(6)连续性。就物质资源而言,人们对其进行一次、二次开发后形 成相对固定的产品,就此资源和产品而言开发到此结束。但人力资源则不同, 除了前述生物学意义上的生产再生产涵义外,人力资源还是个可连续开发的资 源,尤其是智力型人力资源,其使用过程本身也就是开发过程。在知识更新周 期缩短,社会经济日趋国际化的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把自己管理的对象视 作需要不断开发的资源,不断地加以有效开发利用,才能使人力资源价值不断 增值。2?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现代 管理措施和手段,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保持和运用等方面进行管理的一 系列活动的总和。从上可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任 何形式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如个人家庭投资的预 期收益最大化、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及社会人力资源配置最优化。二是人力资



源管理必须充分有效地运用计划、规划、组织、指挥、监督、协调、激励和控 制等现代管理手段才能达到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三是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人 与人关系的利益调整,个人的利益取舍、人与事的配合,人力资源潜力的开发 、工作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以及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效益的相关理论、方法、工具 和技术。四是人力资源管理不是单一的管理行为,必须使相关管理手段的相互 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薪酬必须与绩效考核、晋升、流动等相配套 。可见,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资源投资为主线, 研究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事的相互关系,掌握其基本理念和管理的内在规 律,为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和改善职业生活质量,充分调动人 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管理效益的提高和管理目标的实现。3?人力资本现代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的基础部分和重要内容,两者都是在研究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和发展 理论中的作用而产生的,因而常有人将两者相提并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原始 形态"可追溯到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他提出学习一种才能需要 教育、需进学校。虽然他未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概念,但从人的才能形成的实质 上看,"人的才能"实际上就是指"人力资本"。第一次正式提出"人力资本"这个 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他于1935年出版的《人力资本观》中从个人教 育费用和收益相比较来计算教育的经济效益,从而明确地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 。人们普遍认为真正比较完善地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是20世纪50~60年代的明 塞尔、舒尔茨、贝克尔和阿罗等人。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 生产知识的存量(舒尔茨),是后天投资所形成的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 健康等的总和,它反映了劳动力质的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本作为人 力资本投资的体现,与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现实和潜在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总和 的人力资源有明显的区别。人力资本是由投资产生并由使用者在某种价值标准 衡量,可在劳动力市场上按市场规则进行评估的能力和技能。而人力资源是劳 动者在劳动活动中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按照马克思经济理论,劳动力价 值不具有直接社会性。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具有稀缺性与有用性,是经 过一定时期而形成的体力、智力等生产要素资源形式,强调人力作为生产要素 在生产过程中的创造能力。人力资本首先是一种资本,是通过投资而形成的, 强调某种代价与获得成本间关系,强调投资的代价可以在提高生产力的过程中 以更大的收益收回。人力资本总体而言具有以下特点:(1)人力资本与其所有 者是天然不可分的,是寄寓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2)人力资本能够 为其所有者带来持久性的收入。(3)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并积累 的,是投资的产物。但花费相近的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可能存在差异。(4)



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相似,投资者也需承担投资风险,花费相近的投 资所获得的回报可能存在差异。(5)人力资本的价值信息难以测度并易于隐藏 ,如管理能力、知识等,因而人力资本定价问题始终是经济学和管理界的一个 悬而未决的难题。(6)绝大多数人力资本是专用的,因而人力资本所有者运用 人力资本时,通常经过协作方式进行。组织的重要职能就是整合不同专用属性 的人力资本以达到整体效能最大化。4?人力资本产权关于人力资本产权是目前 经济学与管理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员配置和流 动、员工培训、薪酬设计、人力资源会计及劳动关系处理等存在密切联系。目 前关于人力资本产权定义的分歧主要是角度不同,有的从所有权角度分析,有 的从企业产权角度理解,有的从交易过程解释,有的从人力资本关系分析,还 有的从企业经营者角度定义。我们认为,人力资本产权是市场交易过程中人力 资本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本质上 是对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可见,第一,人力资本产权必须与交易即雇 佣行为相联系,并在劳动力市场交易过程中得以体现。第二,人力资本产权是 一种行为权。第三,人力资本产权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的范畴,是 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交易过程中权益关系的界定和调整的制度规范。值得注意 且对人力资源管理会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人力资本在其交易过程中,原先完整 的人力资本产权可能会分解为两种产权,一是所有者产权,归人力资本载体所 有;二是经营产权,归企业或使用单位所有。由此可能会导致管理效率的低下 ,也可能会导致劳动争议的增加。5?人力资本投资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 曾对人力资本投资作了个精辟概括:"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 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叫做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形成于对人力的投资, 由于投资内容的广阔和形式的多样,人们借鉴舒尔茨的观点,通常将人力资本 投资的范围和内容概括为5个方面:(1)正规学校教育;(2)职业培训;(3)医疗 保健;(4)企业以外的组织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5)迁移及其成本。人力 资本投资既然涉及产权归属问题,当然也会涉及投资收益问题。首先,人力资 本投资必须能够收回其个人成本;其次,要得到正常利润,这是个人投资的必 然要求;其三是风险要低于其他投资形式;其四是要超出正常利润(即高于市 场自然利率)的收益,这是其心理努力的报酬,否则投资于人力资本的积极性 就会降低。这是本书后面章节的分析中着力从成本收益角度进行论述的原因。 同时,上述收益归属问题是当前争论较大的问题,在中国当前主要有收益权归 国家和收益权归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所有这两种观点。我们认为人力 资本产权既然归属个人,那么,其收益理应当归个人所有,至于国家和社会的 教育、医保等投资可以从投资的正外部性即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税收增加等得到



回报。至于企业的投资收益则可从约定期限内受训员工效率提高和企业利润提 高中得到补偿。案例:公司刘总刚从日本考察回国,对日本企业管理界研读中 国《三国演义》感慨良多。旋即在公司中高层管理者中推行这一做法,并且规 定每季度要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要求每次围绕一个主题,以一人为主题发言 。大家参与讨论。一年过去了,刘总感到收效不明显。今晚照例轮由人力资源 管理部吴经理做主题发言。吴清清嗓子开口道:"为了准备这次研讨,我去了 趟广州,与我的导师讨论了有关《三国演义》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从 人力资源管理部的角度看,我认为《三国演义》是部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方面发人深省的反面教材,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部警世之作。"此言一出,满 座哗然。吴经理继续说道,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看,《三国演义》是一座取 之不尽的富矿,只不过是人们长期以来忽视它而已。我的导师与我讨论了三国 各自的战略意图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各自的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策略及 其成功与失当之处,并着重对曹操、孙权、刘备尤其是诸葛亮在人力资源管理 方面的功过是非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许多与人们通常认识不一致的结论 ,使我既感到震撼又收益良多。曹操之所以能够统一北方但又始终无法统一全 国,最终导致三分天下的格局,与其在不同阶段的战略思维与用人战略是分不 开的。孙权虽说是继承父兄基业,但在诸侯林立之中仍然稳据东南,与他在不 同阶段根据形势需要使用关键人才是分不开的,起初是重用周瑜开疆劈土,再 次是任用鲁肃整顿内务,继而使用吕蒙稳定局面,最后是大胆起用年轻的陆逊 去抗拒老谋深算的刘备,创造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战争佳话。刘备的起家则完 全靠的是外貌忠厚内藏乾坤的雄才大略和一套叹为观止的人力资源策略。从刘 关张桃园三结义奠定刘备集团的核心,到网罗卧龙凤雏形成其参谋咨询班底, 再到吸引赵云、黄忠、马超、魏延等战将,从一个落泊之人到成就伟业之雄才 ,处处显示其卓著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而反观诸葛亮,则是谋事能臣,用人 庸才。刘备去世后,实际掌握蜀汉大权的诸葛亮的每一决策几乎都与人力资源 管理理念背道而驰。其用人策略与其战略理念相违背,本应是东和孙吴,北拒 曹魏,却安排与曹魏不清不楚而与孙吴不共戴天的关羽镇守荆州,由于不重视 人才培养和使用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由于不懂(舍)得授权,事必躬 亲,致使年仅50余岁英年早逝,空使英雄泪满襟。我们试想,如果诸葛亮投奔 曹操且得到重用会怎么样?或者以诸葛亮之才,又懂得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也许历史将会重写。吴经理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点 评]大凡要成就一番事业者,仅凭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组织实际上就是 一群人的集合体,如何将这些人力资源整合成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团队 ,正是人力资源管理所要研究的问题。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要了解



word/media/image1.gif

人力资源的特性及其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从战略理念、战略目标、工作任务 、管理计划和具体执行等环节,将整个组织目标作为一个系统,将人力资源管 理作为一个系统,才能谈得上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不懂得人力资源管理或者 说不愿意以人力资源管理统领工作,个人才华再出众也可能空叹时不予我。"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166b3d0ac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5.html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