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空气占据空间吗
执教者
日期

1.以粉笔、水为例,引发学生对物体会占据空间的思考。 2.通过三个不同的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目标
性质。
4.在玩注射器的活动中,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5.能够列举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操作,知道空气占据空间,明白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教学重点
空气有弹性。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知道空气有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的特点。 教学准备
注射器、橡皮、凤尾夹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我们周围的空气,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小诗,引导学生读一读。
虽然看不到你, 也摸不着你, 可你自由自在的, 在世界每个角落嬉戏。 你呀,总是这么调皮。

植物说,有了你, 我们才能茁壮成长; 动物说,没有你, 我们就会停止呼吸。 你呀,就是这么神奇。
2.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小诗,并猜一猜这首小诗写的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
全班交流:这首小诗写的是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有调皮、神奇的特

1 3.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并依据证据,概括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媒体课件、粉笔、水杯、水、漏斗、小口瓶、水槽、纸团、气球、塑料瓶、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点。
3.教师引导: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周围存在着空气,空气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其实空气还有许多特点。4.这个单元我们来进一步研究空气,来认识更多的有关空气的特点。 板书课题:第一单元 认识空气 二、课前小研究
1.教师出示一盒满满的粉笔,问:同学们,老师手里的这盒粉笔,已经是满满的了,老师想问大家一下,还能往盒子里放进粉笔吗?为什么?说一说你的理由。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放了,因为粉笔盒已经被放满了,没有地方再放粉笔了。
2.教师再出示一杯满满的水,问学生:还能往水杯里倒水吗?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因为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再倒就漫出来了。
教师引导:同学们,粉笔盒满了,就不能再放粉笔了,水杯里的水满了,就不能再加水了。粉笔盒和水杯都是有一定的空间的,而粉笔盒和水都是占据空间的,当这个空间被占满了,就不能再往里面放东西了。
3.水和粉笔,都是占据空间的,那么,大家想过没有,我们周围的空气占据空间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话题。 板书:1、空气占据空间吗 三、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师引导:我们想要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就先动手做几个小实验。 1.实验一:水会漏下去吗?
出示实验操作图和实验步骤,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实验材料:漏斗、小口瓶、橡皮泥、烧杯、水等等。
实验方法:将漏斗插入小口瓶中,用橡皮泥封住瓶口,然后快速向漏斗里倒水。 实验注意点:
1)要用橡皮泥封住瓶口,不能有一丝缝隙。 2)倒水的速度要快。

2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3)同学之间要互相合作,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猜测一下,水会漏下去吗? 学生进行猜测,将猜测的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面。
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相机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交流实验的结果:水不会漏下去。 引导学生将实验的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中。
教师引导:同学们,假如我们把封住瓶口的橡皮泥拿掉,再做这个实验,水会漏下去吗?请大家动手做一做。
学生把封住瓶口的橡皮泥拿掉,再动手做一做这个实验,看一看实验的结果,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2.实验二:纸团会不会湿?
出示实验操作图及实验方法,学生读一读,了解实验的材料、方法及实验操作要求。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水杯要垂直入水,不能倾斜。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做实验之前,我们还是像上一个实验那样,来预测一下,纸团会不会湿。
学生预测实验结果,并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交流实验的结果:纸团不会湿。并将实验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教师引导:同学们,假如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纸杯不是垂直入水,而是倾斜入水,结果会怎样呢?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实验结果:倾斜水杯入水,纸团就会湿掉。 3.实验三:气球吹得大吗?
用以上教学步骤进行实验,然后交流实验的结果。 教师引导:假如把塑料瓶钻一个洞,气球还能吹的大吗? 学生进行操作实验,然后汇报结果。 4.实验交流总结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做了三个小实验,按照书上要求的实验方法去做,我们发现水会漏下去吗?(学生答:不会)纸团会湿吗?(学生答:不
3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会)气球吹得大吗?(学生答:吹不大)不过,当我们去掉橡皮泥再倒水,水会漏下去吗?(学生答:会)当我们倾斜水杯入水,水杯里的纸团会湿吗?(学生答:会)当我们把塑料瓶钻一个洞,气球还能吹的大吗?(学生答:吹得大)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全班进行交流讨论:这是因为空气占据空间。第一个实验中的塑料瓶里面盛了满满的空气,水就漏不下去了。第二个实验中,水杯里盛有满满的空气,因此,即使把水杯放入水中,水杯里的纸团也不会湿。第3个实验中,因为塑料瓶中有空气,空气占据空间,所以气球是吹不大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教师板书,并引导学生填好活动手册中的我的结论。 四、空气能被压缩吗
1.教师引导:空气都占据一定的空间,那么空气可以被压缩吗?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实验: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 出示课本中的实验操作图及实验步骤。
学生看一看操作图,并读一读实验步骤,了解实验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注射器、橡皮、小泡沫。 教师特别引导学生注意实验中的注意点。
在推、拉注射器的活塞时,不要用力过大,把活塞完全拉出来。 用针筒口顶住橡皮推、拉活塞的时候,要记下活塞的位置。 推拉活塞的过程中,活塞扣都要顶住橡皮。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针筒中的小泡沫发生了什么变化,还要注意手的感觉。
这个实验可以重复多做几次。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纠正学生操作不当的动作。 3.交流实验的结果。
针筒中的小泡沫有什么变化没有?(泡沫被挤压) 在用手推拉活塞的过程中,有什么感觉?
推拉活塞要很用力才行,推的时候感觉很吃力,推不下去,有弹性。拉的时

4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候也是这样。
教师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像粉笔、水一样,空气也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4.空气压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空气压缩在我们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阅读课本中的一些例子。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这些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轮胎、充气床垫。
引导学生挑选自己熟悉的,说一说这些东西在使用时有什么感觉?比如说充气城堡、自行车、充气床垫、篮球、足球等等。
教师总结:是的,这些东西在使用时,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有弹性,这种很有弹性的感觉,就是空气被压缩的结果。其实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很广泛的运用。
学生举一举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例子。
教师相机出示:商场门口充气门柱广告、大型充气玩具、气枪、喷雾器、公共汽车门、水火箭等等。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空气占据空间吗?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跟粉笔、水一样,也占据一定的空间,同时空气还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
1.观察周围的生活,看一看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2.观察生活中压缩空气运用的例子。



5 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1、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可以被压缩 运用广泛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2、空气有质量吗
执教者
日期

1.用悬吊小木棍做气球平衡实验,判断空气是有质量的。
2.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回形针等物体和皮球里空气的质量,来证明空气像其教学目标 他物体一样有质量。
3.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能依据证据概括空气有质量的性质。 4.通过阅读伽利略的相关资料,感受科学家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 能通过悬吊小木棍做气球平衡实验,以及用电子天平测量的方法,来证明空教学重点
气是有质量的。
教学难点 过实验和测量的方法,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多媒体课件,伽俐略等科学家的图片,支架、小木棍、气球、打气筒、电子教学准备
天平、回形针、皮球等等。
继续观察我们周围的空气,体会空气占据空间和空气能够被压缩的特点。
预习要求
预习第2课,想一想怎样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拿出我们的科学课本,拿在手中掂一掂,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感觉出它的重量?
2.再引导学生随意拿出一样东西,放在手里掂一掂,看看有没有重量。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周围的物体,都是有质量的,那么空气它有质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第2课。 4.板书课题:2.空气有质量吗
二、活动一:气球平衡实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1.教师引导:我们怎样才能证明周围的空气有没有质量呢?下面我们就用悬吊小木棍来做气球平衡实验,看一看空气是否有质量?
2.出示课本中的实验操作图及实验步骤,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步骤、实验的注意点。 实验材料:气球支架、小木棍、打气筒。

6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实验方法、步骤:
第一步:在一根细长棍两端各挂一只充了气的气球,并使之平衡。 第二步:将一只气球中的气放掉。
第三步:放手后,看一看平衡棍会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注意点:
先拴球,后挂球,再调整平衡,注意步骤。
用打气筒给气球打进大自然中的空气,不要用嘴吹。 不要把气充的太足,以免气球爆炸。
在本次实验中,同小组同学要合作分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一只气球放气之后,平衡小棍发生的变化。 友情提示:本次实验主要研究空气是否有质量,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给每小组把气球中的气打好,实验中就可以省去打气这一步骤,直接让学生把球挂到平衡小棍上,再调整平衡,就可以做实验了。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减少给气球充气时不必要的麻烦。
3.学生分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纠正学生不当的实验操作,提醒学生,按步骤来,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4.全班交流实验结果,各小组上讲台交流本小组的实验过程,交流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
5.教师总结:刚才通过大家的动手操作,我们初步发现:空气是有质量的。 三、活动二:用电子天平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通过悬吊木棍做气球平衡实验,初步证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为了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下面我们利用电子天平来称一称。 2.活动材料:电子天平、打气筒、皮球。 3.活动过程:
教师先进行演示实验。
出示电子天平,验证电子天平的准确性。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东西,放到电子天平上称一称,验证电子天平的准确性。

7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把没有充气的皮球,放在电子天平上称一称,指生上讲台读一读电子天平上显示的数字,记录下来。
利用打气筒,给皮球打气,先打20下,然后把皮球放在电子天平上称一称,指生读一读电子天平上显示的数字,记录下来。
再用打气筒给皮球打气,再打10,然后把皮球放在电子天平上称一称,生再读一读电子天平上显示的数字,并记录下来。
学生分小组,按步骤进行活动,记录下测量的数据,认真思考并完成活动手册。 4.全班交流:
1)各小组汇报测量的数据。
2)引导学生思考艵交流:充气20下的皮球和充气30下的皮球,质量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说明什么?
3)教师总结:充气20下的皮球和充气30下的皮球质量是不一样的,因为充气30下,皮球里的空气就要比充气20下皮球里的空气多的多,因此质量要大一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充气越多,皮球和空气的总质量越大,说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学生完善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活动三:阅读资料,感受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1.出示资料,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 2.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升是多少吗?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一升的概念:小瓶矿泉水,一瓶为500毫升,两瓶就是一升;我们平常喝的盒装牛奶,一盒为220毫升,4多一点,就是一升。
大家又知道1.29克是什么概念吗?
一般来讲,一枚一元硬币大约为6克,三枚回形针大约就是1.29克。 学生再读这一段文字,进一步体会空气是有质量的,并了解一升空气的质量
8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究竟是多少。
3.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现在能够坐在这里,读到这些数据,都是科学家前辈们不断探索的结果,正是有了这些科学家,我们的社会才会进步,让我们向这些科学家致敬。
4.教师相机出示一些科学家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认识一下这些伟大的科学家。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 五、课后作业
观察我们周围的空气,进一步了解空气的特点。

2、空气有质量吗

空气是有质量的

科学家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


9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3、热空气和冷空气

第一课时
1.做纸蛇转动和热气球上升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热空气轻,会上升。 2.做纸杯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热空气轻,会上升的特点。
教学目标
3.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冷空气和热空气流动实验,明白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做冷热空气流动实验,知道热空气比较轻,会上升,知道冷热空气流动的规教学重点
律。
教学难点 做冷热空气流动实验,明白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支架、蜡烛、卡纸、剪刀、大塑料袋、纸杯、细线、广口瓶、冰水、热水、教学准备
线香、打火机、玻璃片、水槽、塑料瓶、垫片、美工刀、多媒体课件等等。 观察自然界中的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并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冷空气预习要求
和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通过学习,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那么空气究竟是怎样流动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空气的流动。 板书课题:3.热空气和冷空气 二、热空气的流动
教师引导:同学们,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呢?我们先来做两个小实验。 实验一:让纸蛇转动
出示课本中的实验操作图以及实验步骤。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操作图,再读一读实验步骤,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实验材料:卡纸、剪刀、蜡烛、打火机、支架、细线。 实验方法:
用卡纸剪一条纸蛇,将纸折放在火焰上方约10厘米处。

10 执教者 日期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点燃蜡烛,对着这只蛇尾巴斜面处。 观察到纸蛇转动后,熄灭蜡烛。 实验注意点:
蜡烛不要靠纸蛇太近,靠的太近,会将纸蛇点燃,也不要太远,太远了,实验效果不太明显,距离纸蛇约10厘米为宜。
实验中要仔细观察纸蛇的变化,并且可以用手去探一探纸蛇上方的空气,觉一下空气是冷的还是热的。 本次实验可以反复多做几次。
学生分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相机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不当之处。 全班交流实验现象。 实验二:让热气球上升
(本次实验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先演示这个实验。
出示课本中的实验操作图以及实验步骤,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实验方法。 出示实验材料:大塑料口袋、细铁丝、蜡烛、打火机。 教师边进行演示实验,边强调实验注意点:
第一步:用细铁丝把大塑料口袋撑成圆形。(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前完成,以节省课堂上的时间。
第二步:将塑料口袋撑开后,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
特别注意:塑料口袋不要靠蜡烛太近,否则,塑料口袋会被烧坏。 第三步:过一会儿松手,看塑料袋是否会上升。
教师再次强调本次实验的注意点:选择塑料口袋的时候,要选择薄而轻的塑料口袋,不能太重,铁丝也要细一点,轻一点,不能太重,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效果。
学生分小组进行本次实验,教师巡视,提醒实验中的注意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交流实验结果,全班交流讨论:纸蛇为什么会转动?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

11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两次实验,思考:是什么让纸蛇转动,让热气球上升的? 学生答:是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空气使纸蛇转动,热气球上升的。
教师总结:是的,热气球上升,纸蛇转动,都是因为热空气的原因。热空气比较轻,会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使纸蛇转动,也带动了热气球的上升。 相机板书,热空气轻,会上升。 实验三:教师演示纸杯实验
引导:为了进一步验证热空气轻,会上升这一特点,我们再来做一个纸杯实验。
教师做演示实验:
出示实验材料:纸杯、蜡烛、细线、支架。
实验操作过程:将两只纸杯口部朝下,用细线悬挂在支架的两边,保持平衡。在一只纸杯下边点上蜡烛。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会发现,本来保持平衡的两只纸杯,现在不平衡了。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热空气轻,会上升这一特点。 三、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
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热空气轻,会上升这一特点。那么冷空气和热空气究竟是怎样流动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实验。
展示实验材料:水槽两个、冰水、热水、广口瓶两个、玻璃片一块、线香、打火机。
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讲解实验中的注意点:
第一步:在两个水槽中分别倒入冰水和热水,然后把两个广口瓶分别放在冷水和热水中,过一会儿取出来。(注意要确保两个广口瓶一个变冷,一个变热。
第二步:把线香点燃,放在热瓶中,使热瓶中充满烟雾,然后拿走线香,在热瓶上盖上玻璃片。(注意,第二步速度要快,否则,热瓶会冷却,影响实
12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验的效果。
第三步:将冷瓶倒放在热瓶上,轻轻抽掉玻璃片,仔细观察,热瓶中烟的流动。(注意,抽掉玻璃片以后,要让两个广口瓶口对口,不能让烟雾跑出来。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
第四步:将冷瓶和热瓶上下颠倒一下,重复上面的步骤,引导学生再观察实验现象。
全班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怎样的实验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教师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热瓶里装的是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冷瓶里的冷空气下沉,流向热瓶,补充热空气留下的空间,而热空气在冷瓶里流动的过程中受冷,因此下沉,从而形成冷热瓶内空气的循环流动。 教师边讲解边用示意图板书,引导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冷热空气的流动情况。
引导学生完善活动手册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空气的流动,知道了热空气轻,会上升。同时通过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实验,知道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情况。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请大家课后预习下一课。


13 3、热空气和冷空气 热空气轻,会上升 冷热空气流动有规律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3、热空气和冷空气

第二课时
1.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进一步体会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教学目标
2.知道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明白其中的原理。 3.根据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规律,解释大自然中风是怎样形成的。 4.思考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制造风,明白制造风的意义。
教学重点
知道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大自然中风是怎样形成的。
执教者
日期

教学难点 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运用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 风的成因示意图、多媒体课件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自然界中的风,并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一、复习旧课
1.同学们,上一课我们研究了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谁来说一说,热空气有什么特点?他是怎样流动的?
2.纸蛇转动和热气球上升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规律。 板书课题:3.热空气和冷空气 二、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
1.教师引导:要想进一步探究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规律,我们就要来制作一个简易的空气流动装置。
2.出示课本上的空气流动简易装置制作和实验的图片及方法步骤。 3.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空气流动简易装置制作和实验需要的材料、方法、注意点。 4.全班交流:
材料:塑料瓶、短蜡烛、美工刀、垫片、打火机等。 制作步骤:
用美工刀给塑料瓶扣底,边缘修理平整。
将去底的塑料瓶罩在点燃的蜡烛上,瓶底的一侧用垫片垫起来,观察火焰的情况。

14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去掉垫片,再观察火焰有什么变化。
教师强调注意点:首先要注意安全,其次注意短蜡烛点燃后不要靠近塑料瓶,不然会把塑料瓶烧得变形,影响实验的效果。这个实验可以多次进行,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5.小组合作制作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并按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论。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装置制作情况及实验进展情况,相机指导。 6.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小结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三、探讨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实际应用一:
出示暖气片图片,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知道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老师想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个问题:如果要在一个房间里面安装暖气片,你认为,把暖气片安装在房间的低处,还是高处,为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并加以总结:如果装暖气片,应该装在房间的低处,因为暖气片散发出来的是热空气,热空气向上升,不用多长时间,暖气就会循环到整个房间。如果把暖气片装在房间的高处,暖气只会停留在房间的上部。 实际应用二:
出示超市里冷藏柜图片,教师引导:在超市里面,有很多的冷藏柜,我们发现,这些冷藏柜很多都是不加盖子的。为什么冷藏柜可以不加盖子呢?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弄明白冷藏柜散发出来的是冷空气,冷空气在下方,热空气在上方是,很少发生对流的。因此,冷藏柜不加盖子,也不用担心冷藏柜里的冷气会跑掉。 其他运用:
除了暖气片和超市里的冷藏柜,空气流动的规律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学生举例子,并说一说其中的原理,教师加以引导并肯定。
出示一些空气流动的规律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如热气球飞行、孔明灯、油烟机的安装等等,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空气流动的规律。 四、研究风的形成

15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大家都盼望刮一点风,驱散炎热的空气。大家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其实,风也是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风的形成。
出示课本中大自然的风的形成示意图,学生仔细看这幅图,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大自然中风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根据示意图,试着说一说风是怎样形成的,教师相机指导。
出示风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读一读,看一看,进一步了解风形成的原因。 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产生了风。 教师总结:风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用一句话简单的概括,就是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板书) 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进一步体会风的形成。 五、制造风
既然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空气的流动来制造风,你们能想出办法来制造风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这个问题:用扇子扇、用电吹风吹、用嘴吹、挤压塑料袋、电风扇吹、空调吹等等。
教师小结:我们知道了风形成的原因,那么当我们在生产生活中需要风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这样的原理来制造风。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冷空气热空气流动的原理,同时明白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后请大家继续观察我们周围的生活,了解冷热空气运动的规律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广泛的应用。



16 3、热空气和冷空气
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风的形成,制造风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研究土壤
4、土壤的成分
执教者
日期

1.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土壤,知道土壤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地点和自然形态。
教学目标 2.观察土壤样本,知道土壤由多种物质组成。
3.通过分析实验,知道并认识土壤中存在空气、水、沙子、黏土等主要成分。
教学重点
子、黏土等主要成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分析,认识土壤中的空气、水、沙子、黏土等主要成分。 教学准备 土壤样本、水杯、水、镊子、餐巾纸、烧杯等等。 预习要求
壤中有哪些成分?

一、导入新课 出示小诗:
土壤是伟大的妈妈, 他的怀抱很大很大! 瞧!嫩草发芽了。 看!小树扎根了。
这里,冬眠的青蛙醒来啦! 那里,钻洞的蚯蚓歇息啦! ⋯⋯
亿万个生命,
都在他温暖的怀抱中长大!
学生读一读小诗,交流:
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物质?(土壤) 写了土壤的什么?(主要写了土壤的作用。
土壤有什么作用?(让嫩草在里面发芽,让小树在里面扎根,让青蛙冬眠,让蚯蚓钻洞,让亿万个生命,在她的怀抱中长大。
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周围都存在土壤,土壤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东西。从

17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到土壤由多种物质组成,知道土壤中有空气、水、沙观察我们周围的土壤,初步了解哪些地方存在土壤?土壤是什么样子的?土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第二单元——研究土壤。 板书课题:第二单元 研究土壤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本单元的第1课,了解一下土壤的成分。 板书课题:4、土壤的成分 二、交流土壤采集的过程及感受
教师引导: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在家长的帮助下,到大自然中采集土壤,大家采集了吗?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交流采集土壤的过程及感受。 交流问题:土壤是在什么地方采集的?和谁一起采集的?怎样采集的?采集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你们采集的土壤跟你平时看到的土壤是一样的吗? 学生回顾自己采集土壤的过程,交流问题和感受。 教师相机引导,并对学生的发言表示肯定。
引导:通过土壤的采集,你们知道土壤是什么了吗?
出示句子: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初步了解土壤是什么以及土壤的特点。 三、研究土壤里有什么
教师引导:土壤中有哪些东西呢?你们有仔细观察过吗?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土壤里有什么东西。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带来的土壤样本,看一看土壤中含有哪些物质。
教师提醒学生操作的注意点:在观察土壤的过程中,可以把分辨出来的土壤中的物体挑出来,分类摆放,可以像课本上一样采用画简图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发现。
相机出示课本上的两幅简图,引导学生模仿学习。
学生分小组观察土壤样本,了解土壤中含有哪些东西并填写好活动手册。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相机指导。
全班交流,说一说土壤样本中含有哪些东西,并展示自己的简图。 四、研究土壤的成分
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了解到土壤中有哪些东西,那么土壤究竟有哪些成分组成呢?下面我们继续来研究。

18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出示课本上的操作图片及文字说明,引导学生观察这几幅操作图,并且读一读相关的文字,了解研究土壤成分的方法。 全班交流,并且试一试。 方法一:用手握一握
引导学生用纸巾包上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仔细观察一下,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方法二:用水泡一泡
把土块放入水中,仔细观察,开始你看到了什么,过一会儿,你又看到了什么?
提示:在这个环节中,干燥的土壤放入水中,会有小气泡产生,还会有一些细小的物质浮起,因此,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注意,仔细观察。 方法三:搅一搅,拌一拌
用玻璃棒搅拌烧杯中的物质,你看到什么?搅拌过后,静置一段时间之后,再观察,又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仔细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现象。
提醒学生注意分段仔细观察,在烧杯里水的表面看到什么?中间一段看到什么?水的下部看到什么?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水、空气、黏土、沙子等主要成分。 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土壤成分表格示意图。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土壤中还有水空气,蚂蚁,树叶,黏土沙子等等一些物质,下一刻,我们将继续研究土壤,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


19 4、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存在空气、水、沙子、黏土等主要成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5.土壤的类型
执教者
日期

1.通过观察土壤颗粒和阅读资料,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的大小,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
教学目标 2.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处,并分别说出他们的特点。
3.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适宜生长什么样的植物。
教学重点
特点。
教学难点
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土壤样本、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样品、玻璃杯、水等等。 预习要求
些植物。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上一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土壤,知道土壤中有很多东西,它的主要成分有沙子、水、空气、黏土等等。
在我们江苏平原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土壤,那么这些土壤都一样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本单元的第2课——土壤的类型。 板书课题:5.土壤的类型 二、活动研究

活动一:放大镜观察土壤
为了便于同学们了解土壤的类型,我们先用放大镜来看一看组成土壤的颗粒。
出示材料:放大镜、小棒、土壤样本。
活动要求:同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看看土壤的颗粒是否都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请大家按照颗粒的大小,来分一分类。

20 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的大小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了解他们的能够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处,分别说出它们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土壤,了解土壤的特点,观察这些土壤中分别生长了哪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学生按要求进行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的活动情况及分类情况。
教师相机引导并加以小结,出示课本中有关土壤颗粒组成情况的资料。 学生自由读一读,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按照颗粒的大小,可以分为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人们根据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较多的叫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叫黏质土,而沙粒、黏粒、粉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活动二: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处
教师引导:既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是不一样的,那我们怎样才能区别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呢?
出示课本中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一:用手捻一捻。 方法二:和点水握一握。 方法三:加点水搓一搓。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另外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小组活动,分别用这三种方法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不同之处,然后填写好活动报告单。 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方法

土壤类型
方法
沙质土
用手捻一捻 和点水握一握 加点水搓一搓


黏质土

21 壤土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并填写活动报告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做相应提示。
全班交流活动的结果,并填写活动报告单。 活动三: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同学们,除了上述三个方法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外,我们还可以用第4种方法,那就是比较它们的渗水性。
活动材料:过滤杯、滤纸、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样本、水等等。 出示课文中的活动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活动方法。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渗水性,并填好活动报告单。
全班交流,共同完成活动报告单。
活动总结,出示全班共同完成的活动报告单,引导学生看一看,总结一下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处。 三、研究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
教师引导: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土壤中,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那么不同的土壤分别适宜生长哪些植物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讨论一下。
出示课本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读一读,看一看,了解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特点以及适宜生长的植物。 出示仙人掌的卡片,引导:
同学们,大家认识图片中的植物吗?(认识,是仙人掌。 仙人掌有什么生长习性呢?(耐高温、干旱、贫瘠、不喜潮湿。 那么,仙人掌适宜生长在沙质土、黏质土,还是壤土中呢?为什么? 学生为仙人掌选择适宜的土壤,并说一说这样选择的原因。
(仙人掌适宜生长在沙质土中,因为沙质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而仙人掌适宜生长在干旱、贫瘠的地方。
教师出示水稻的图片和生长习性,引导学生为水稻选择适宜的土壤,并说一
22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说原因。
水稻适宜生长在黏质土中,因为水稻对潮湿、保肥、供肥能力要求比较高,而黏质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最差,所以,适合水稻的生长。 大家还知道哪些植物适宜生长在哪种土壤中吗?举举例子,并说一说其中的原因。
花生、仙人掌适合沙质土;红薯、丝瓜适合壤土;水稻、蒲公英适合黏质土。 牡丹要选择地势高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栽植,因此以表面土为壤土,底土为砂壤土最相宜。
教师总结:好的,刚才大家举了很多例子,说明植物适宜生长在哪种土壤中,下面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制作“土壤与植物”卡片。出示卡片的样式,引导学生学习模仿。
学生分小组制作“土壤与植物”卡片。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土壤的类型,知道土壤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这三类土壤在透水性、保湿、保肥等各方面的特点都不一样。同时我们还知道了不同生长习性的植物,适宜生长在不同的土壤中。课后请大家继续制作“土壤与植物”卡片,下节课,我们来开一个“土壤与植物”展览会。

5.土壤的类型

沙质土 黏质土 壤土
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23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6.肥沃的土壤
执教者
日期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会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3.阅读资料,知道土壤有肥沃和贫瘠之分,了解土壤贫瘠的原因和常用的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
4.能够在做肥料袋的过程中,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腐殖质,了解土壤贫瘠的原因,知道如何改良土壤的肥力。 教学难点 知道如何改良土壤的肥力,并试着做一个肥料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塑料袋、蚯蚓、土壤、果皮、菜叶、水等等制作肥料袋的材料。
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壤表层和下层,看一看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有什么不一样的预习要求
地方。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可以根据土壤中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是哪三类呢? 指生回答: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出示上节课同学们总结归纳得出的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不同特点的活动报告单。引导学生再看一看,进一步了解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
教师引导:不同的土壤,适宜种植不同的植物,不过影响植物生长状态的不 仅仅是土壤的类型,还有土壤的肥力。一般来说,肥沃的土壤更适宜植物的生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第6课——肥沃的土壤。 板书课题。
二、比较土壤的表层和下层的不同之处
教师引导:我们脚下的土壤,它的表层和下层是不是一样呢?
出示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24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全班交流: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是不一样的,在土壤的表层,有很多的腐殖质。 板书:腐殖质
出示关于腐殖质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腐殖质的知识: 什么是腐殖质:
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 腐殖质有什么作用?
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那么腐殖质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出示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师小结:腐殖质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腐殖质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三、土壤中的小动物
教师引导:土壤的肥沃与土地中含有腐殖质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不过,土壤的肥沃离不开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
出示课本中的图片及文字说明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说明材料,初步了解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与土壤肥沃之间的关系。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土壤中的小动物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 关系一:小动物在土壤中打洞,间接的帮助了土壤通气; 关系二:小动物们吞吃和排泄食物,无形中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关系三:小动物们在土壤中四处活动,同时也促进了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
讨论: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对增加土壤肥力又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列举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蚂蚁、蚯蚓、蜗牛、蛇、变形虫、涡虫、线虫、蜘蛛、蜈蚣等等,并大概说一说,小动物对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 出示蚯蚓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蚯蚓增加土壤肥力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

25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蚯蚓俗称地龙,又名曲鳝,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代表性动物。
蚯蚓对人类的益处很多:第一,蚯蚓在土壤里活动,使土壤疏松,空气和水分可以更多地深入土中,有利于植物生长,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第二,蚯蚓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蚯蚓吃进的腐烂有机物和大量土粒,经过消化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其中含有丰富的氮,磷, 钾等养分。第三,蚯蚓的身体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价值很高,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第四,利用蚯蚓来处理有机废物的效率很高,如1亿条蚯蚓一天就可吞食40吨有机废物。
四、研究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知道如何改良贫瘠的土壤
教师引导:在我们周围,并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比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为经常受到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面对比较贫瘠的土壤,我们怎样才能增加他们的肥力呢?
出示课本中的几幅插图及相应的文字说明,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方法一:种植绿肥,覆盖农田;方法二:多施农家肥; 方法三:收集落叶沤肥。
教师特别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第3点方法
引导:在城市街道和农村,长着很多树木,这些树木,一到秋天就会落叶,这些落下来的叶子,该如何处理呢?当垃圾扔掉、烧掉、做堆肥,你认为以上三种做法,哪种处理落叶的方法更为合理,说说你的看法。
当垃圾扔掉,会影响环境;烧掉,就会污染空气;做堆肥,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增加土壤的肥力。
我们不仅可以拿落叶来做堆肥,还可以收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果蔬垃圾来做堆肥。下面我们就动手来做一个肥料袋。 五、动手做肥料袋
经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想一想,我们要动手做一个肥料袋,需要哪些材料?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塑料袋、土壤、果皮、菜叶、蚯蚓、

26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蚂蚁、水等等。
出示课本中的活动步骤图及相关的说明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制作肥料袋的步骤,以及相关的注意点。 教师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肥料袋要保持潮湿,如果你准备使用自来水,那么自来水在使用前至少要放上一天,除去水里面微量的氯。
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肥料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肥料袋的制作情况。 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好的肥料袋。
教师引导:肥料袋做好了,下面我们就要很好的管理肥料袋。在管理肥料袋的过程中,要经常往肥料袋里面喷一些水,保持肥料袋里的潮湿;要经常翻动肥料袋,以散去土壤中间的热量;另外,每周都要坚持观察肥料袋中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一个月后,我们再来观察大家的肥料袋的管理情况,以及肥料的制作情况。



27 6.肥沃的土壤
影响土壤肥力因素——腐殖质的多少、小动物等 做肥料袋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7、保护土壤
执教者
日期

1.通过阅读资料,能够列举出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有哪些贡献。 2.通过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体会植物对土壤起到的保护作用。
教学目标
3.能够举例说出人类的哪些行为是在破坏土壤,哪些行为是在保护土壤。 4.通过讨论,知道自己能够为保护家乡土壤做些什么,并知道怎么做。
教学重点 了解保护土壤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懂得一些保护土壤的方法。
懂得植物对土壤的保护作用,了解保护土壤的重要性,树立起保护土壤的意教学难点
识和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做水土流失模拟试验的实验材料、实验记录表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我们周围土壤的保护情况,初步了解。怎样才能保护土壤。

一、复习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了第六课——肥沃的土壤,谁能说一说,土壤的肥力主要看土壤中的什么?腐殖质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作用?
肥沃的土壤对于植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帮助,人们常用(种植绿肥)(施农家肥)和(收集落叶沤肥)等方法改良贫瘠的土壤。
上一课,我们大家制作了一个肥料袋,并让大家回家管理好自己的肥料袋,一个星期过去了,你们的肥料袋管理得怎么样?有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自己肥料袋管理及变化的情况。

教师引导:土壤对于动植物和人类都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保护土壤,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保护土壤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话题。 板书课题:7、保护土壤 二、研究土壤的作用
引出话题:土壤对动植物和能力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师相机加以引导,并出示相应的图片。
板书:生长植物、给动物安家、生产粮食、种植蔬菜、生长水果等等。

28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出示句子: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生存提供了栖息地,土壤与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粮食、蔬菜等食物息息相关。 出示一段文字资料,体会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所作的贡献。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土壤的形成从开始就与生物的活动密不可分,所以土壤中总是含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蚯蚓、软体动物和各种节肢动物等,少数高等动物(如鼹鼠等)终生都生活在土壤中.据统计,在一小勺土壤里就含有亿万个细菌,25克森林腐植土中所包含的霉菌如果一个一个排列起来,其长度可达11千米. 三、水土流失模拟实验,体会植被保护水土的作用。
教师引导:土壤的形成过程非常缓慢,区区几厘米厚的土壤层要经历上千万年的时间。
出示森林、草原等有植被的土壤图片,引导学生观看这些图片上的美丽景色。 再出示土壤流失、土地沙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体会这些图片上的荒凉。 引导学生将两组图片对比观察,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大的反差?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并交流:前一组土壤上面有植被,而后一种土壤上没有植被。 提出问题:植被对土壤的作用真的有这么大吗?下面我们通过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 指导实验:
出示实验的所需材料:铲子、两个托盘、洒水壶、有植被的土壤和无植被的土壤。
出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图以及实验步骤文字说明,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方法及步骤。
教师强调注意点:在两块土壤上要喷洒同样多的水,模拟自然界的降水情况。水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边做实验,边仔细观察,并比较两块土壤被冲刷和积水的情况。还要填写好实验记录单。

29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记录单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解释 结论


学生分小组进行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相机指导。
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本小组实验情况,以及实验的结论。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记录单。 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记录单
实验中观无植被的土壤,水流下来的速度快,并且多;
察到的现有植被的土壤,水流下来的速度慢,并且少。
解释 结论
植物将一部分的水挡住了。 植被能够防止水土流失。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植被在水土保护水土流失这个方面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块土地如果失去了植被,就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四、保护土壤
既然植被对土壤的保护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去保护土壤呢?我们来看一看下面这4个行为,会对土壤产生什么影响?
出示课本中修筑梯田、砍伐森林、轮作或休耕、开窑烧砖等四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四幅图片,并且想一想,这些活动会对土壤产生什么影响? 全班交流 图片一:修筑梯田
教师出示修筑好的梯田图片,并且出示介绍梯田的有关文字。
学生读一读,体会修筑梯田有利于保护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因此修筑梯田这种做法,是积极有意义的。 图片二:砍伐森林

30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砍伐森林破坏了土壤上的植被,久而久之,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因此是不提倡的。 图片三:轮作或休耕
教师讲解什么是轮作和休耕?引导学生明白轮作和休耕对保护土壤是有积极意义的,应该提倡。 图片四:开窑烧砖
这是一种破坏土壤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水土流失,因此这种行为是被禁止的。
拓展引导:除了书上提到的人类的这些活动之外,你还知道人类的哪些行为活动将会对土壤产生影响? 学生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答案: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无节制的发展畜牧业、沙漠治沙活动、将田地抛荒……
教师小结:地球上的动植物和人类都离不开土壤,如果失去了土壤,地球的环境,将不会再适宜人类居住,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保护土壤。 五、我为家乡保护土壤献计献策
既然土壤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想一想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土壤做些什么。 小组同学进行讨论,然后完成表格。 关于保护土壤的建议:
1. 2. 3. 4. 全班交流,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
1.植树造林 2.进行环保宣传

31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3.退耕还林 4.修筑梯田

教师出示一些保护土壤的建议:
加强对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等的治理和综合利用,防止向土壤任意排放含各种污染物物质的废物。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积极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对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要经过无害化处理之后,再排放。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土壤对于动动植物和人类有非常巨大的贡献,因此,我们要多植树,保护土壤,少破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总之一句话,保护土壤,人人有责,只有我们全社会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将保护土壤落到实处,才能使我们的地球家园更加美好。

7、保护土壤

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的贡献

植物对土壤起到的保护作用

保护土壤,从我们做起



32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8、认识固体
执教者
日期

1.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基本性质,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教学目标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知道不同的固体,有不同的测量方法。
3.辨认固体的形状、大小变化后的情况,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认识固体的性质,知道固体的形状或大小,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改变,但固教学重点
体的特性不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固体的性质,不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发生改变。
多媒体课件,面粉、盐、沙子、玩偶、玉米粉、积木、粉笔、蜡烛、纸张等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固体,水、牛奶、食用油等液体。
预习要求 观察我们周围的物体,看看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初步认识固体和液体。

课前准备:
教师在每小组实验桌上摆放好实验器材,在教室的窗台等部位摆放矿泉水、食用油、牛奶等液体。 一、导入新课 出示单元小诗:
固体大小有形状,或圆或方有质量。 外力作用会变样,质量不变莫慌张。 液体可就不一样,日常都要容器装。 摇一摇,晃一晃,想变啥样就啥样。
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初步了解小诗的内容。 全班交流:
这首小诗写了哪些东西?(固体和液体) 固体和液体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再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固体和液体的特点。
教师引导:固体和液体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固体和液
33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体。
板书课题: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固体。 板书课题:8、认识固体
二、辨别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
教师引导:大家先来看一看我们教室里哪些东西是固体?哪些是液体? 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并把这些物体分为固体和液体。
固体:黑板、墙壁、玻璃、窗户、课桌、凳子、讲台、电脑、实验桌上的玻璃器皿等等都是固体。
液体:矿泉水瓶中装的矿泉水、牛奶、食用油等等。
教师引导:刚刚大家分的都很准确,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这些也是固体吗? 投影出示纱巾、面粉、食盐等等物体,引导学生说一说它们是不是固体?为什么?
教师相机出示显微镜下的食盐晶体,引导学生认识到食盐颗粒虽然比较细小,但是它仍然有一定的形状,因此属于固体。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归纳出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因此,无论是纱巾、面粉,还是食盐,他们都属于固体。要想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固体,不能只从大小,形状上判断。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是固体,进一步加深对固体的认识。 引导学生填写好活动记录单。 三、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教师引导:固体都具有固定的形状,不过,每一样物体的形状都不一样,那么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大小呢?接下来,请大家试着比较下面三组固体的体积大小。 第一组:三组积木
出示积木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组积木的体积比较大?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比较这三组积木的体积大小?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本小组使用的方法,如果方法合理,我们可以当场验证一下,看能不能比较出这三组积木的体积大小。
教师小结:比较这三组积木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积木进行拆分,如果每

34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块积木的形状和大小一样的话,就可以采用数积木的方法进行比较。 第二组:一堆面粉和一堆玉米粉
出示一堆面粉和一堆玉米粉,引导学生看一看,预测一下这一堆面粉和一堆玉米粉,谁的体积大?
学生进行预测,有的预测玉米粉的体积大,有的预测面粉的体积大。 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先分小组交流自己的办法,再进行全班交流,看谁想的办法更加合理,教师将比较好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选用自己认可的办法来进行实验,看看玉米粉和面粉谁的体积更大?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使用的方法以及实验的结果。
设计说明:此处建议使用透明的玻璃杯测量的办法,把面粉或和玉米粉分别装入玻璃杯中,然后用尺子量一量面粉和玉米粉的高度,谁的高一些,谁的体积大,反之,谁的体积小。 第三组:两个玩偶
出示两个玩偶,引导学生预测,哪个玩偶体积大。 学生预测玩偶体积的大小,并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推测。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想出的办法,看看谁的办法更加合理、有效 预测: 方法一:埋盐法
具体操作方法为:取足量的盐,利用量杯测出盐的体积,把玩偶埋入盐中,测出玩偶和盐的总体积,看谁的总体积大,那么玩偶的体积就大,反之,玩偶的体积就小。
方法二:可以把盐换成沙子、玉米粉、面粉、米等等。
方法三:如果是塑料玩偶,或者其他不吸水材质的玩偶,可以使用水来测量玩偶的体积。
各小组使用自己认为合理有效的办法,来进行验证。 全班交流,各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刚才比较三组固体的体积大小,我们分别使用了数积木、用量杯量、埋盐法。其实比较固体大小的方法非常多,比如刚才同学们提出的把物
35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体埋入水中,把物体埋在沙子中等等方法,只要能把物体的体积测量出来,都可以使用。
引导学生完善好实验报告单。 四、他们还是固体吗?
教师引导:我们刚刚了解了固体的特点和体积。如果一个固体形状发生了改变,大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物体还是固体吗? 出示图片: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烛 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还是固体吗,并谈一谈自己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没有变的东西认识到,尽管物体的体积、形状发生了改变,但是,构成这些固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所以,他们仍然是固体。 出示一座山的图片,引导:这座山上的岩石,经过数百万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最后会变成什么?他们还是固体吗?
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会变成细小的沙粒石子,不过,因为构成石头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因此,他们还是固体。
出示自然界中岩石的变化图,引导学生仔细观看,直观的感受岩石的变化过程。
教师小结:总之,无论固体的大小怎样改变,形状怎样改变,只要构成固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那么,他们仍然是固体。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固体,知道了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尽管有时候,固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大小会发生改变,但是构成固体的物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它们还是固体。下一节课我们将初步认识一下液体,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


36 8、认识固体
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大小、体积和质量
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9、认识液体
执教者
日期

1.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归纳液体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2.观察并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会测量不同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3.观察并归纳水平面的特点,知道水平仪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水平仪。
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的液体,了解液体的特征,学会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教学难点
学会使用水平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平仪、常见的液体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液体,了解这些液体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固体,谁来说一说,固体有哪些性质? 一般来讲,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既然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又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那么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比较不同固体的体积大小呢? 拆分法、量筒测量法、埋盐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下液体。 板书课题:9.认识液体
二、观察液体,初步了解液体的基本性质
出示课本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找一找图中哪些是液体?为什么称他们为液体?
全班交流讨论,图中的液体有打针的药水、池塘里的水、头上流下来的汗水、小狗撒的尿、妈妈做饭用的食用油、醋、酱油水、牛奶、汽车加的油等等。 除了图中观察到的这些东西是液体之外,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液体? 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液体,如饮料、眼泪、血液、柴油等等。 出示飘动的烟和流动的沙两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飘动的烟和流动的沙也是液体吗?

37
体会液体的性质,会测量不同液体的体积和质量。了解水平仪的工作原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教师引导:飘动的烟和流动的沙,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这种飘动和流动跟液体的漂动和流动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如果我们把烟的颗粒和沙的颗粒进行放大,我们可以看到什么?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
教师出示放大的烟的颗粒图和放大的沙子的颗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识到烟和沙子的颗粒虽然很小,但它们都有固定的形状,因此,不可能是液体。
老师小结:飘动的烟,流动的沙,它们与液体的流动有着本质的差异,烟尽管在飘动,沙尽管在流动,可是构成烟和沙的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也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因此,他们是属于固体,而不是属于液体。 总结,引导学生说一说液体具有哪些共同的性质?
教师相机引导并板书: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没有确定的形状。
出示固体的性质,引导学生把液体的性质和固体的性质进行比较,发现液体和固体的差别在于有没有固定的形状,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而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这是区分液体和固体的一个重要标准。 学生完成活动手册,并交流。 三、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液体,那么它们的性质都一样吗?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水、牛奶、蜂蜜和油这4种液体的性质。
出示活动记录单,引导学生了解我们需要比较的是哪些液体?比较哪些方面?
液体
性质

颜色 气味 透明度 黏稠度



牛奶

38 蜂蜜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比较,相互交流,并填好活动记录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相机指导。
各小组交流观察比较的情况,共同完成活动记录单的填写。
出示填写好的活动记录单,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4种液体不同的性质。
学生完善好自己的活动记录单。 三、测量液体的体积
教师引导:液体和固体一样,也有一定的体积,那么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
出示课本上测量液体的操作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说明材料,了解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点。
教师特别强调:在把液体倒进量筒的时候,量筒要略倾斜,烧杯口要紧挨着量筒口;滴落的液体要用专门的抹布擦拭,不要用手去摸;在读量筒上的数字时,眼睛要平视,既不要仰视,也不要俯视。
教师出示一杯盛了液体的量筒,引导学生读一读上面的数字,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读取量筒数字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测量一杯水的体积。
特别说明:这杯水是教师已经准备好的,各小组水的体积都是一样的,便于交流。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测量体积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教师再次强调,读量筒上的数字时,目光要平视。 四、比较液体的质量
引导:液体的体积,我们可以用量筒去量,那么液体的质量我们该如何去测量呢?
出示实验室天平,引导学生认识天平,教师相机讲解使用实验室天平的方法。 布置活动任务:请各小组量出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油,比一比它们的质量相同吗?不同的话,谁的质量大一点,谁的质量小一点?

39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教师强调实验步骤:要先用量筒分别量出50毫升的油和50毫升的水,再把50毫升水和50毫升油放在实验室天平上,进行比较,看看谁的质量大,水的质量小。
各小组进行活动测量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测量情况,并纠正不正确的做法。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活动的过程及时活动的结果。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可以看出来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油,他们的质量各不相同,50毫升的水的质量要大一些,50毫升的油质量要小一些,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水和油的密度是不一样的,这个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学习到。 五、认识水平面和水平仪 认识水平面
教师出示一个装着半杯蓝色水的玻璃杯,平放在讲台桌面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杯水的水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仔细观察水面,发现水平面非常平。
教师再把这半杯水倾斜放在讲台桌面上,引导学生再看一看水平面,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尽管玻璃杯已经倾斜了,但是水平面仍然是平的,并没有受玻璃杯倾斜的影响。
出示句子:静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们称之为水平面。 学生读一读,了解水平面的水平面的特点——始终保护水平。 认识水平仪
引导:因为静止的水平面一般都保持水平,聪明的人们根据水平面的这一特点,发明了水平仪。
出示水平仪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认识水平仪。 水平仪又是如何工作的呢?
出示文字:人们利用水平面的原理制作了水平仪。测量时,将水平仪紧贴在

40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被测物体表面,待气泡稳定后再做判断。
教师进一步讲解:水平仪里面有一个水泡,当水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表面时,气泡如果稳定在中间,那么这个物体的表面就是平的,反之,水平仪中的气泡在哪端,说明物体的哪段就偏高。
学习了水平仪的工作原理,下面我们利用水平仪来测量一下我们的课桌、台、窗台、地面等等,看它们是否是水平的?
学生分小组自由选择自己想要测量的物体,利用水平仪进行测量,看一看被测的物体表面是否是平的。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纠正个别使用水平仪不当的行为。 全班交流,学生汇报自己利用水平仪测量的物体及测量的结果。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液体,知道了液体的基本性质,那就是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但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同时我们还认识到了静止的水面一般都是保持水平的,人们根据这个原理还发明了水平仪,用来测量各种物体的表面是否平整。课后请大家,认真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看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固体和液体。

9、认识液体

液体的特征——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 会测量不同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水平仪的工作原理



41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执教者
日期

1.能联系生活,举出不同固体混合和分离的例子。
2.能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目标
3.举出生活中需要分离混合物的例子,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把一些混合物分离出来。
教学重点 认识并学会分离生活中的混合物,能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能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学会用不同的教学难点
方法分离生活中的各种混合物。
多媒体课件,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黄豆、玉米粉、绿豆、木屑和铁屑、教学准备
红糖和沙子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周围的生活,看看在生活中有哪些固体是混合在一起的。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性质,下面谁来说一说液体和固体的基本性质分别是什么? 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导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的时候需要吧多种固体混合在一起,有的时候需要把混合在一起的多种固体分离开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论这个话题。
板书课题: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二、固体的混合
出示课本插图: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
学生仔细观察,分别说一说,3种混合固体是由哪些固体混合在一起的? 八宝米是白米、豆子、红枣、百合、玉米粒、绿豆、红豆等等混合在一起的。 中药材是各种中药混合在一起的。
混凝土是沙子、水泥、石子等等混合在一起的。

42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除了这些,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的混合现象?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的固体混合物,并说一说这些混合物是由哪些固体混合在一起的?
窗户就是铝合金和玻璃的混合;房子是混凝土、钢筋等固体的混合物; 泥土是土壤、沙子、小石子、各种昆虫、腐殖质的混合物。 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教师引导: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由多种固体混合在一起的。那么这些固体在混合前后,它们的质量和占据的空间会发生变化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操作来研究这个问题。 探究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
出示实验的材料:实验室天平、黄豆、玉米粉、绿豆、盆子等等。 讲解实验的方法及步骤:先分别称出黄豆、玉米粉和绿豆的质量,然后将三种固体混合起来称一称,看看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 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小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探究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的大小
出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实验方法。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点: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黄豆、玉米粉和绿豆所取的数量不能太多;在三种固体混合在一起放入量筒之后,要摇一摇晃一晃;注意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实验结果,小结:把黄豆、玉米粉和绿豆三种固体混合在一起之后,占据的空间明显变小。
引导学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学生根据实验过程进行解释。
教师小结:固体混合前后,一般来讲质量不会发生变化,但是体积会变小。体积会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一般来讲,固体颗粒有大小之分,混合之后,小颗粒田占据了大颗粒之间空白的位置,从而造成固体混合之后体积变小。

43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三、固体的分离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仅会把多种固体混合在一起,有的时候我们还要把混合在一起的多种固体分离开来。
出示课本插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两幅图上是把什么固体和什么固体分离开来。
图一:建筑垃圾是混合固体,分离时需要把建筑垃圾中的铁分离出来 图二:是把大米和稻壳分离出来
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分离的现象。
沙里淘金、垃圾分类回收、晒稻子、收豆子、洗菜等等。 固体混合物的分离
混合在一起的固体,我们该怎样把他们分离开来呢?下面请大家先来看一看书中的三种情况。
出示课本上的插图: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木屑、铁屑的混合物,以及红糖和沙子的混合物。
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如何把这三种固体混合物分离出来。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交流分离三种混合物的方法,并且填写下列表格。 写出把下面的混合物分离开来的方法:

黄豆、绿豆和玉混合物
米粉
分离方法



木屑和铁屑
红糖和沙子
学生分小组交流问题,并填写好表格。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交流的方法,其他同学评价方法好不好。教师相机把学生认为好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采用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对以上三种固体混合物进行分离,每个小组可以选用1-2种固体进行分离。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分离的固体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效果怎样?

44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进一步完善好上述表格。

黄豆、绿豆和玉混合物
米粉 可以用孔比较小的网塞,先分可以用磁铁吸离出玉米粉,再分离方法
用孔比较大的屑。
网塞,分离出绿豆。
发得到红糖。

出木屑中的铁出沙子,再蒸糖溶解,分离铁屑
沙子 可以把混合物放入水中,红木屑和
红糖和

教师小结:同学们,每一种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分离固体的时候,一定要多动脑筋想一想,采用什么办法是最合理、最有效的。



45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娈,占据的空间会发生变化 混合物分离有方法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1、把盐放到水里
执教者
日期

1.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或糖,根据实验结果归纳出与溶解度有教学目标 关的结论。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水中的不溶解物质;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质。
教学重点
素。
教学难点
水中的溶解物质和不溶解物质。
教学准备
小石子、棉球、脱脂棉、矿泉水瓶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生活中糖和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思考盐和糖的溶解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爸爸妈妈炒菜吗?在炒菜的时候,我们都要在菜里面加一点盐,最后盐到哪里去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溶解这个话题。 板书课题:11.把盐放到水里 二、认识水的溶解
什么是溶解呢?下面先请大家来做一个实验。
出示实验材料:两个烧杯存放同样多的水、沙子、食盐、一根玻璃棒。

实验方法及步骤:
把沙子、盐分别放入两杯冷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动手实验,边实验边观察现象。 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是的,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沙子放在水中还是沙子,没有发生变化,而盐放入水中,过一会儿就不见了。那是因为盐溶解在水中了,而沙子不会溶解。

46 通过水溶解盐或糖的对比实验,探究影响盐和糖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通过实验得出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分离
多媒体课件、沙子、水、烧杯、盐、糖、玻璃棒、镊子、滤纸、黑色硬纸、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生活中,还有什么像盐一样会溶解在水中的?(糖、味精等等。 三、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教师引导:有的时候,我们发现盐在水中溶解的非常快,可有的时候我们却发现盐溶解的非常慢。那么,盐在水中溶解的快和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预测:
与温度在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温度越低,溶解越慢。
与搅拌有关,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的就快一些,不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的就慢一些。
与盐的颗粒大小有关,颗粒大的盐溶解的慢,颗粒小的盐溶解的快。 与水的多少有关,同样多的盐,水越多,溶解的越快,水越少,溶解的越慢。 那么大家的预测究竟对不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大家的想法。 教师指导学生以“食盐溶解速度的快慢与温度有关”这一假设为例,进行对比实验。
出示实验材料:两杯体积相同的冷水和热水、玻璃棒、盐。 讲解实验方法:
准备两杯体积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同时往两杯水中放同样多的盐。同时用玻璃棒,用同样的速度搅拌。认真观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的快,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的慢。
讨论:为什么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可不可以一个杯子里的水多一点,一个杯子里的水少一点,或者一个杯子里的盐多一些,一个杯子里的盐少一些。
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只有控制好这些量的相同,才能比较出盐溶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学生分小组进行对比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提醒按照步骤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填写好实验记录单,另外实验中还要注意安全。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的结论,展示本

47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小组的实验记录单。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直接的关系,水的温度越高,溶解的越快,水的温度越低,溶解的越慢。 引导学生按照这个实验的方法及步骤再做一做其它实验,探究盐的溶解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完善好自己的实验报告单。 四、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教师引导:刚刚我们探究了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那么100毫升的水究竟能溶解多少克盐呢?下面我们来继续做实验。 引导学生预测:100毫升的水,究竟能溶解多少克盐?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并把预测的结果记录下来。
出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图及实验步骤方法和文字说明,引导学生看一看,一读,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步骤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实验中的注意点:在实验中我们要怎样加盐?每次放多少盐?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放盐?到最后怎样计算结果? 教师引导并特别强调:
每次加盐,都要加相同质量的盐,便于计算。 每次加盐,要搅拌到盐完全溶解后,再次加盐。
当盐溶解得很慢的时候,要一点一点的加,建议一次只加一克盐,当年无法溶解的时候,就要停止加盐。
计算结果的时候,注意当盐无法再溶解的时候所加的那一勺盐不能计算在内。
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纠正学生实验中的不当操作。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及实验的结果。
教师在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的时候,就是要告诉同学们,因为有各种各样因素的不同,因此实验结果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一点差异是正常的。

48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教师继续引导:100克的水中,能溶解36克左右的食盐,那么100克水中,能溶解多少糖呢?下面我们同样也来做一做实验。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看一看100克水能溶解多少克糖。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小结:一般情况下,白糖的溶解度大约为208克,也就是说,100毫升水在常温下,能溶解约208克白糖,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盐的溶解度。
教师引导:老师刚刚看了你们做实验之后的杯子,发现有的小组杯子底部,还有很多的盐和糖没有溶解。这些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盐和糖,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让他们继续溶解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相应的办法。 预设:
给水加热,用玻璃棒搅拌,再加水等等方法。 老师组织学生用来验证自己的方法是否有效。
实验之后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采用哪种方法进行验证的,实验的结果怎样。 教师小结:是的,要想让杯子里的盐和糖继续溶解,我们可以采用加热、搅拌或者加水的方法。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盐的溶解,知道100克的水在常温下可以溶解大概36克左右的盐,而100克的水可以溶解大概208克左右的糖,这说明糖的溶解度要比水的溶解度高得多。同时我们还通过实验知道了,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主要有温度高低、水的多少、是否搅拌等等。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我们上课的实验再做一做,进一步探究盐和糖的溶解。


49 11、把盐放到水里
影响盐、糖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水的多少等等 过滤法——分离出水中的不溶解物质 蒸发法——分离出水中的溶解物质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
12、河流与湖泊
执教者
日期

1.观察和描述身边常见的淡水水体,了解地表河流、湖泊等常见水体的类型与区别。
教学目标 2.乐于参与,分工协作,完成河流或湖泊的模型设计与制作,知道水的来源和它们的地形特点。
3.仔细观察图片,认识生活在河流和湖泊等水体不同位置的的淡水生物。
教学重点 了解常见淡水水体的特点,认识生活在河流和湖泊各处的淡水生物。 教学难点
小组共同合作,完成河流或湖泊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形成更多关于河流和湖泊的认识。
多媒体课件,制作河流或湖泊模型的材料,如油泥、水、喷水壶等等,淡水水体生物分布图等。
观察我们身边的淡水水体,初步了解淡水水体的特点及生活在淡水中的生物。

一、导入新课
出示本单元开头的一首小诗:
是谁,
在池塘里安静地睡觉? 是谁,
在小溪里悠闲地散步? 是谁,
在江河里开心地奔跑? 是谁,
在海洋里欢快地跳跃? 是谁,
让地球这样充满生机?
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初步了解这首小诗的内容。 全班交流,说一说这首小诗写的是什么物体?(水)
教师引导: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4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板书本单元的课题。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12课——《河流与湖泊》

50 教学准备
预习要求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板书课题,学生了解本课学习的内容。 二、了解地球上的淡水水体
教师引导:水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物质,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水? (江、河、湖、海、小溪、山涧、池塘、水库等等。
教师相机出示河流、湖泊等一些图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交流讨论:河流、湖泊、池塘、水库一样吗?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全班交流,说一说这4个常见水体的不同之处,教师引导,对于学生比较合理的回答都给予肯定。 预设:
从蓄水量上来说,河流、湖泊蓄水量多,水域大,而池塘、水库蓄水量少,水域小。
从形成上说,水库属于人工水体,而河流、湖泊、池塘等一般来讲,是天然形成的。
从流动性上来说,河流、湖泊的水流动性比较大;而池塘、水库里的水流动性比较小。
河流的河道比较长,水从上游来,流往下游;湖泊面积大;池塘面积比较小,水的流向不明显;水库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并且都有一道坝。
教师小结:通过讨论,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上常见水体的特点。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等等是我们地球上比较常见的淡水水体,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也主要分布在这些水体中。 三、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教师引导:地球上的河流和湖泊是怎样形成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进行探讨。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模型,并进行实验。
出示课本中的实验操作图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方法步骤及注意点。 全班讨论交流:
实验所需的材料有哪些?(油泥、喷水壶、自来水、人造草皮、树等。 说一说本次模拟实验的步骤及方法,再说一说在本次实验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相机指导,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制造地形的时候,一定要制造得坑坑洼洼,不能太平整。用喷水壶人工降水的时候,水流不可太猛,也不可太细。
51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在喷水的过程中,要选择在低洼处筑坝。实验中要仔细观察河流湖泊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并纠正学生不当操作。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及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讨论“河流和湖泊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从而弄明白,地形、降水与湖泊、河流形成的关系。
教师播放自然界中下大雨时,雨水流进湖泊、河流,造成河水、湖水上涨的视频,导学生观看视频,从而进一步明白,湖泊和河流是怎样形成的? 拓展思考:同学们,水往低处流,下雨时,只要哪个地方低洼,水就会不停的往这个地方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河流和湖泊。那么下雨时,大家有没有注意,我们校园里有没有河流和湖泊呢? 四、河流和湖泊是生物的家园
教师引导:河流和湖泊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许多生物的家园。谁来说一说,河流、湖泊中生活着哪些生物?
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生活在河流湖泊中的生物,如鱼、青蛙、蛇、乌龟、水草、荷、田螺等等。
教师出示水底生物分布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在河流、湖泊中生活着哪些生物,这些生物分别生活在水体的什么位置?是生活在岸边?还是生活在水体的上部、中部或者底部?
教师继续引导:不仅如此,我们的食物中还有许多来自于河流与湖泊,你们知道我们有哪些食物是来自于河流和湖泊吗? 五、教师小结
河流和湖泊,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水体,也是许多生物的家园,我们人类更是离不开河流与湖泊这些淡水水体,他们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所以,我们要爱护水资源。



52 12、河流与湖泊
常见的淡水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冰川水等等 淡水生物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3、地下水
执教者
日期

1.通过对泉水和井水展开观察与讨论,初步认识到地下有水。
2.通过猜测、讨论和阅读等学习活动,知道地下水在地表的表现形态和形成教学目标
原因。
3.能多人合作,制作一个水井模型,并结合地下水形成示意图,说明地下水的成因、储量、储存区域,知道降雨是地下水主要来源。 4.借助阅读和研讨,体验到合理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地下水的形成原因、储量、储存区域。 教学难点
能够与同学合作,制作一个水井模型,并通过实验认识到地下水形成的原因、储量和储存区域。
多媒体课件,制作简易水井模型的材料,如:塑料瓶、罐子、碎石、沙子、水等等。
教学准备
预习要求 观察周围的泉水、井水,查阅资料,初步了解泉水、井水的特点、成因等。

一、复习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河流、湖泊等淡水水体,谁能说一说,淡水水体是怎样形成的?他们的形成与什么有着密切的联系?
探骊指生说一说生活在淡水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名称,体会淡水水体的重要作用。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另一种水——地下水。 板书课题:13、地下水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描述井水、泉水的特点
教师出示泉水和井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吗?(泉水、井水)
泉水和井水与我们前一课学习的湖泊、水库、河流里的水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预设:
井水比较清澈,冬暖夏凉,大雨之后,井里的水位会上升,并且井水也会变得浑浊。
泉水比较清澈、甘甜,也是冬暖夏凉,不过大雨之后,不会变得浑浊。

53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那么这些泉水、井水可能是从哪儿来的? 引导学生对井水和泉水的来源作出自己的猜测。
预设:下雨累积形成的;从地底下冒出来的;雨水、湖水等地方流过来的…… 过渡:那么井水和泉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探究一下井水的来源。
活动二:制作简易水井模型,认识井水来源
出示课本上的制作简易水井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方法步骤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讨论:
在本次实验中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呢?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一一出示这些材料:塑料瓶、大的罐子、石子、沙子、水、人造草等等。
本次实验分为哪几个步骤,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全班交流,教师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在模拟实验时,水要均匀的倒在塑料圆筒的周围。在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水向下渗透的过程,再观察圆桶中水的变化,并且还可以用小勺子轻轻的搅动井里的水。
学生分小组进行本次模拟实验,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剪刀的安全。
全班交流讨论,各小组汇报本小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结论,说一说井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预设:
实验现象:水会依次透过人造草、沙子和小碎石,缓缓渗透、积聚到杯底,直至充满小碎石之间的空隙。圆桶中的水位,也随之慢慢升高,最后与外面的水位保持相平。
实验结论:水井中的水是由地表水慢慢的渗透进土壤,积聚起来的。 活动三:认识地下水的成因,保护地下水
教师引导:刚刚我们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到水井中的水是由地表水慢慢的渗进土壤,积聚起来的,下面我们通过示意图,进一步了解地下水的成因。 出示课本上的地下水的形成示意图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引导学生看一看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进一步了解地下水的成因。
教师指导:请大家看这幅图,这幅图是地下水的成因示意图。如果我们给土壤分层,就可以分成2层,分别为可渗透层和不可渗透层。

54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理解可渗透层和不可渗透层的含义
可渗透层一般由质地疏松的土壤和岩石碎屑构成,透过缝隙,它们能吸附水分,储存水;而不可渗透成,则是水很难渗入、溢出的岩层。 了解渗透层和不可渗透层的作用
渗透层的主要作用是吸附水分、储存水分,土壤和岩石碎屑可以起一个过滤的作用,过滤掉水中的杂质。不可渗透层是防止水渗入、溢出岩层。 引导学生把大自然地下水形成示意图和刚刚制作的简易水井模型图进行对照,进一步了解地下水的形成。
教师小结:自然界的地下水总量约占淡水总量的30%,由于地表土质疏松多孔,一部分雨水或者积雪融水会渗透到地下土层和岩石的空隙里,它们就构成了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迁移练习:刚刚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和示意图,认识了地下水的成因,大家了解地下水的形成原因了吗?下面我们来考考大家。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名称填在下图括号里。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答案并介绍一下自己这样选择的理由,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地下水的形成原因。 活动四、保护地下水
教师引导:中国有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越来越少,所以,我们要保护地下水资源。大家有哪些好的方法来保护地下水资源呢? 预设:
方法一:透水路面
出示透水路面,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认识透水路面的样子。 大家知道透水路面的材料,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了解透水路面的作用:透水路面能够还原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避免因为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引起地基下沉。 方法二:雨水回灌地下
出示雨水回灌地下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雨水回灌地下的方法。 交流雨水回灌地下的作用:雨水回灌技术也可以补充地下水资源,还可以避免暴雨时洪涝灾害的发生。
拓展补充:除了书上介绍的两种补充地下水的方法之外,大家还知道哪些补充地下水的方法呢?

55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预设:
植树造林,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 淡化海水,来供应人们日常生活用水。 少开采地下水,减少地下水的损失。
教师小结:同学们,地下水的下渗速度很慢,地表水达到地下深处,所需时间平均在100年以上,所以,地下水的保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不断的努力和坚持。 活动五:情境练习题
同学们,现在我们家乡正在开展保护地下水的活动,请你来设计铺设一条步行道的方案,要求既方便雨天路人行走,又能够让雨水尽可能多的渗透到地下。大家想想,这条人行道该怎样设计呢?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活动方案,并说一说这样设计的原因。 预设:
方案1:路面可以铺设可渗水的小瓷砖,中间有小孔,方便雨水的渗透到地下。
方案2:在铺路的时候,道路中间可以稍微高一些,两侧低一些,方便雨水从两侧渗透到地下。
方案3:铺设新型透水路面材料。
方案4:在人行道两边种上花草树木,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
教师小结:大家的设计方案都很棒,都符合这条道路的设计要求,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地下水资源。 学生完成活动手册上的题目。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地下水的类型、特点、来源、形成原因等知识,懂得了我们要保护地下水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56 13、地下水 地下水的形态 地下水的成因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4、海洋
执教者
日期

1.观察地球平面图或者地球仪,初步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 2.乐于探究海水与淡水的不同,通过海水蒸发、海水淡化实验,推理出海水比淡水含有更多的杂质。
教学目标
3.通过制作简易海水淡化装置,体验海水淡化的简易方法。
4.通过阅读和交流,知道海洋为人类提供了重要资源,初步认识到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认识海洋,通过实验推理出海水含有很多的杂质,初步学会海水淡化的简易教学重点
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简易的海水淡化装置,进行海水蒸发、海水淡化实验,教学难点
现海水比淡水含有更多的杂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海水蒸发和海水淡化实验材料,活动手册等等。
查阅资料,了解海洋及海水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到,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预习要求
库。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地球在整个太阳系中,是一颗非常特殊的星球,他被称为“蓝色的水球”,大家知道为什么称它为水球吗?(因为地球上含有大量的水。)其实在地球上的水资源中,绝大多数是海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第14——海洋,了解海洋和海水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14、海洋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交流对海洋和海水的认识
出示世界海洋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弄明白,这份示意图中蓝色的部分就是海洋。
教师引导:你们对海洋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海洋的认识。 预设:

57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海面很宽广,很辽阔,海面上有巨大的波浪;海边,有一种很腥味;海洋里有很多动植物;海水是咸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其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为3795米。 上一课我们提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既然海水这么多,人类为何不直接饮用海水?
全班交流,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人们不能直接饮用海水的原因:海水是咸的,水中有很多细菌,海水没有经过消毒……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对,海水是不可以直接饮用的,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还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微生物,细菌,有机物等等,这些成分大多数对人体是有害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海水中究竟含有哪些东西。 活动二:做海水蒸发实验,比较海水与淡水蒸发后的残留物
出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图以及相关的说明文字,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本次实验是一次对比实验,因此,在实验中所取的淡水和海水的量要一样多,一般为一毫升。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观察汤勺中的水烧干之后留下的东西。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安全使用滴管和酒精灯。
各小组交流本小组的实验情况,阐述实验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淡水蒸发后,勺子中什么都没留下,而海水蒸发后,勺子中会有残留物?勺子中留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勺子中留下来的残留物,就是海水中的杂质,而在这些杂质中,盐的含量又是最高的。据统计,海水中盐的浓度是人体内的4倍,约为4%,而人体肾脏排泄盐的浓度最高不能高于2%。专家指出,如果喝下200毫升的海水,要排掉所含有的盐分,需要排出350毫升体内的水,这样不仅没有起到解渴的作用,还会失去体内更多的水。这就是海水又苦又咸的根本原因。 过渡:虽然海水不可直接饮用,但是,海水经过淡化之后,就可以饮用了。 活动三:制作简易海水淡化装置,进行海水淡化实验

58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引导:简易的海水淡化装置,该怎样去做呢?又如何进行海水淡化呢? 出示课本上的淡化海水装置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制作海水淡化装置需要哪些材料?怎样进行海水淡化?
全班交流活动所需材料:一个深色的盆子,一块小石头,盐水,保鲜膜,碗等等。
交流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点,教师强调:本次实验的关键是加热,所以要选用深色的盆子,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并且本次实验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同学们需耐心等待,注意观察水在保鲜膜内部凝结的过程。 学生按步骤制作简易的海水淡化装置,教师巡视,相机加以指导。 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完成的海水淡化简易装置,并且把它放到太阳底下暴晒。 特别说明:因为这个过程有点长,因此只要求学生把制作好的海水淡化装置放在太阳下暴晒,然后继续回到教室上课,把下面的内容讲完,再回头去看一看,海水淡化的情况。
活动四:认识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自古以来,人类的生存一直离不开海洋,人们把海洋称之为“人类的资源宝库”,这是为什么呢?
出示课本上的海洋剖面图以及相关的说明文字,引导学生看一看,再读一读旁边的说明文字,并根据这段文字说一说,海洋为什么是人类的资源宝库?在海洋中有哪些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哪些生活在浅海?哪些生活在海岸边?又有哪些生活在深海?
教师补充介绍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海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加深刻体会到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教师小结:
同学们,海洋储存着大量的水资源,而且含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核动力资源,因此,海洋确实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练习拓展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大概了解了海洋的有关知识,现在大家知

59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道海洋和湖泊之间的区别了吗?
出示题目:至少写出三条海洋不同于湖泊的地方。 学生练习答题,然后全班交流。 预设:
海水是咸的,湖泊大多是淡水。 海洋面积很大,湖泊相对较小。 海洋资源相对于湖泊来讲更加丰富。 海洋比湖泊要深的多。 海洋里的动物、植物种类繁多。 海洋的风浪比湖泊的风浪更大。 海洋有潮涨潮落……
活动五:检查海水淡化装置的效果
引导学生去将外面放置的海水淡化简易装置搬到教室里来,各小组仔细观察,看一看海水淡化装置的效果怎么样?有没有将海水中的淡水淡化出来。 各小组展示本小组淡化出来的水。 教师小结,讲一讲淡化海水使用的原理。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海洋的有关知识,学会了淡化海水的基本方法,课后请大家搜集海洋动植物信息,从海岸边、海洋里各选出一种,了解它的生存本领,然后完成活动手册上的第2题。

14、海洋

海水与淡水的不同之处:海水比淡水含有更多的杂质

海水淡化的简易方法

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60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5、珍惜水资源
执教者
日期

1.通过交流水的用途及缺水的影响,认识到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意识到水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的供不应求,能说明导致用水量增加的客观原因。
3.了解一些节约用水的方法、措施,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并愿意身体力行,节约水资源。
认识到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及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不教学重点
应求,意识到水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致用水量增加的客观原因。
教学准备
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水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了解家庭用水情况。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了解了地球上有71%的地方都是海洋,尽管海水很多,可是海水不能够直接饮用。因此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水资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谈一谈珍惜水资源这个话题。 板书课题:15、珍惜水资源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了解水的用途
教师引导:我们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水,大家想一想,水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水的用途。 预设:
水可以用来洗衣服、做饭、拖地、浇花、洗车等等。 请大家想一想,缺水将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缺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缺水给人们的生产带来的影响。

61 2.乐于多人合作,进行模拟实验,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性及可利用淡水资源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及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了解导多媒体课件,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和可利用淡水资源供不应求的模拟实验的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预设:
农田不能灌溉,船不能正常行驶,工厂不能生产产品。 我们不能洗衣服、做饭、洗车、拖地、浇花、冲厕所等等。 不能养鱼、养虾等等。
教师小结:水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离开了水,人们将寸步难行,人们的生活、工业、农业、航行、交通运输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水对于我们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活动二:体验水淡水资源的有限
引导:有的人认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们认为这种想法,对吗?(不对)是的,其实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对比实验,来了解一下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出示课本上模拟对比实验的操作图及相关文字说明,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方法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容器、水槽、大杯、中杯、小杯、吸管等等。 本次实验的方法以及实验的注意点。
教师在学生动手之前引导学生先想一想,要分别从一升水中取出多少毫升水,才能代表冰川水、地下水、河流和湖泊水。(冰川水21毫升,地下水6.5毫升,河流与湖泊水0.5毫升。
教师特别强调:在实验过程中量取淡水的时候要注意准确性,特别是6.5升和0.5毫升的水要取得准确一些。
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 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取出的冰川水、地下水、河流和湖泊水。 交流:
这个最大的杯子里面盛的是海水,总量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算一算。(为72毫升)2号杯子里面盛的是(冰川水),为(21毫升)3号杯子里面盛的是地下水,为6.5毫升,4号杯子里面盛的是河流湖泊水,为0.5毫升。看了这4个杯子里的水,你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
盛淡水杯子里的水真少啊,只有一点点。

62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这说明地球上的河流湖泊水是非常非常少的。
教师继续引导: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河流湖泊水非常少,可是冰川水和地下水却非常多,我们可不可以利用冰川水和地下水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以及前几课学习的知识,进行交流讨论,教师指导学生弄明白,冰川水中大部分不能被直接利用,地下水中大部分属于深层地下水,很难取用,并且为了保护地下水,我们不能大量开采地下水。而在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中,还要将沼泽水、土壤中的水、被污染的水等等排除在外,这样一来,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就更少了。所以,面对有限的淡水资源,我们该怎么办呢?(要节约用水。
活动三:体验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
教师引导:淡水资源是如此稀少,往往是供不应求的。下面我们继续做模拟实验,体验一下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
出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教师强调:在进行本次模拟实验的时候,注意盆中的水不能太多,供水者只有一名,取水者有3-4名,在活动中要注意思考,盆子中的水多长时间内会被取干?这说明什么?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注意实验的有序性,不要争抢。 全班交流实验的情况。
教师引导:本次实验是模拟城市供水情况的,实验中的供水者在现实生活中指的是什么呢?供水者的水又是哪里来的呢?(供水者指的是对一个地区可利用淡水的补充,像降水、调水等等。
用水者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指什么人?(用水者指的是各种用水活动,像生活、农业、工业用水等等。
讨论:一个城市中哪些原因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预测:
人口数量增加,水的用量就会增加。 天气热,也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
灌溉季节,农田灌溉需要大量的水,所以水的需求量会增加。

63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本地区如果出现大型工厂,对于水的需求量也会增加。
教师小结:是的,人口的增加、天气的变化、工厂的生产、农业的灌溉等等都是用水量增加的原因。虽然有降水、调水,但是面对日益增加的用水量,大部分地区的淡水资源仍然是供不应求的。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 活动四:节水方法我来想
教师引导:淡水资源非常有限,而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就更加少之又少,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我们怎样才能节约更多的水呢?聪明的人们想出了很多节约用水的办法,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课本上的三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人们节约用水的方法。 方法一:农田滴灌
利用塑料管道上的小孔,将少量的水送到农作物的根部进行灌溉。 教师补充介绍:这种方法又叫微型灌溉系统,用管道将水直接送到植物的根部,植物需要多少水,就输送多少水,这样就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节约了大量的水。 方法二:循环用水
将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适当的处理后重复使用。 方法三:使用节水产品
新型的抽水马桶能产生耗水量少、旋转快的强劲水流,可以用更少的水将马桶冲刷干净。
同学们,除了以上三种方法,你还想到哪些方法节约用水呢? 预设:
在山坡上修建梯田,能够充分利用雨水。
将植物密集种植,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比如立体种植,大家常见的草莓墙等。 过渡:我们不仅要在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中节约用水,还要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
活动五:家庭生活中节约用水
教师引导:淡水资源如此紧张,节约用水,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节约用水。 学生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节约用水?
出示活动手册上的题目,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家庭生活中如何节约用
64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水,然后在横线上写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分小组交流,并且填写好活动手册。 全班交流,懂得怎样节约用水。 预设:
用节水马桶,可以在马桶水箱中放一瓶水。 洗脸刷牙时不要一直开着水,用水盆接水洗脸。 集中洗衣服,少量的洗衣服用手洗,不要用洗衣机。 收集洗菜的水,用来冲马桶、浇花、拖地等等。 换节水水龙头。
洗澡的时候,水龙头不要开得太大,在擦肥皂、沐浴露的时候,不要把水一直开着。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淡水资源一直非常有限,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节约用水。“节约用水,人人有责”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每个人都身体力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四、课后作业
课后请大家为自己家制定一个节水方案,比较节水前后一周用水量的变化情况。等到下一周,我们再来交流,看看谁和节水方案更加合理、有效。



65 15、珍惜水资源 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
水资源是有限性的,可利用淡水资源供不应求 节约水资源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人的呼吸和消化
16、人的呼吸
执教者
日期

1.能通过“解暗箱”的方法感受呼吸时鼻息和胸部的活动,了解并描述呼吸教学目标
2.能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人体吸进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 3.能够有意识的关注人的呼吸,提高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体有什么不同,发现呼吸的意义。
教学难点
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体呼吸器官示意图、塑料袋、澄清的石灰水等等。 预习要求 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人的呼吸器官的名称及作用。

一、导入新课,感受呼吸
教师引导:同学问,请大家将食指放在鼻前,然后深呼吸,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做一做,并且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请大家把双手放在胸下方(教师示范做动作),然后深呼吸,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做一做,并且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我们把食指放在鼻前,会感觉到一股热气喷出来;我们把手放在胸下方,会发现胸部有起伏,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呼吸。)是的,是因为呼吸。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人的呼吸。 板书课题:16、人的呼吸
过渡:通过刚才的两个动作,我们发现,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那么我们吸进去的气体去了哪里?又是怎么出来的呢?气体在经过这些器官的时候,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认识呼吸器官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参与呼吸的器官。
教师出示呼吸器官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认识人的呼吸器官,并初步了解它们的作用。

66 系统的组成、各器官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
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工作流程和器官的功能,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通过实验比较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从而认识到呼吸的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预设:
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
鼻腔里有纤毛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的作用。 咽与鼻腔、口腔、喉相通,咽喉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湿度调节和清洁作用。 气管和支气管连接着喉与肺,有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等功能。 肺在胸腔内,有左肺和右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 教师特别强调:空气是经鼻腔、呼吸道到达肺部,然后又经呼吸道,从鼻子呼出体外。口腔不属于呼吸器官,他可以参与呼吸,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过,用口腔呼吸,人并不舒服,譬如气体进出口腔,会带走口腔内大量的水分,导致咽部干燥难受。 练习巩固
出示人体器官示意图,引导学生在下图中填写呼吸器官的名称,了解呼进呼出的气体通过各个器官的顺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学习。 过渡:空气通过人体的呼吸器官吸进人体,再排出体外。那么,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 活动二:比较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你们认为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对此问题进行预测。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大家的想法。
出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图,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需要的材料、步骤方法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塑料袋、澄清的石灰水。
交流实验方法及注意点,教师强调,塑料袋中倒入的石灰水不宜过多,并且不要用手去接触石灰水;在塑料袋中装入石灰水之后,要捏紧口袋口;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两袋石灰水,并说一说,这两袋石灰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一袋石灰水仍然很澄清,另一袋石灰水变得浑浊。
讨论:同样的石灰水,为什么一袋石灰水,没有什么变化,而另一袋石灰水

67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却变得浑浊了呢。
教师引导并小结:人需要呼吸,是因为人体必须利用大量的氧气把营养物质转化为维持体温的热量和支持活动的能量,并把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因此,普通的空气不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而呼出的气体中因为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容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这就是生命赖以存在的新陈代谢活动。 活动三:认识氧循环
教师引导:地球上除了人需要氧气以外,还有谁也需要氧气才能生存呢? 学生列举地球上需要氧气才能生存的动物。
教师小结:其实,除了人需要氧气之外,其他动物也都需要氧气才能生存,就连水里的鱼也离不开水中的氧气。人和动物从空气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恰恰相反,是吸进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不会越来越多,氧气也不会用完。
出示课本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幅插图上的内容,教师借助这幅插图,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氧循环。
讨论交流:有的同学很担心,地球上人和动物这么多,总是在不停的呼吸,会不会把氧气都用光了。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人的呼吸,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呼吸时,空气先经过鼻腔到达咽喉,然后通过器官和支气管进入肺部,再由肺部经过呼吸道,从鼻子呼出体外。人和动物吸进去的是空气,排放出来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植物吸进的是二氧化碳,排放出的是氧气,这样地球上就形成了氧循环。下一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本单元的第2课——运动和呼吸,请大家课后认真预习。


68 16、人的呼吸 呼吸系统
人体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7、运动和呼吸
执教者
日期

1.能够用测量的方法收集自己在安静、运动结束、休息三分钟后这三种状态下呼吸次数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知道运动对呼吸有影响。
教学目标
可以增大肺活量。
3.了解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认识到保护呼吸器官的重要意义,提高健康意识。
通过测量,知道运动对呼吸有影响,通过测量自己的肺活量,知道运动可以教学重点
增大肺活量。
教学难点 认识到运动对呼吸有影响,知道通过运动可以增大肺活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记录单、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仪的材料等等。 预习要求
方法。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人的呼吸》这一课,谁来说一说,人的呼吸器官主要包括哪些?人的呼吸系统的工作流程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跟呼吸有关的话题。 板书课题:17、运动和呼吸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体会运动前后呼吸的变化
教师引导:同学们,运动前后我们的呼吸会有变化吗?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呢?下面我们来测一测自己在三种状态下一分钟的呼吸次数。 教师指导:
呼吸次数的概念,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教师指导学生一起来做一呼一吸的动作。
出示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本次测量的要求。


69 2.阅读材料,认识肺活量,并且能够使用简易的装置测量肺活量,知道运动观察自己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的呼吸有什么不同,了解保护呼吸器官的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安静 状态下
1 2 3


运动 结束时
休息三分钟后
教师讲解:我们一共要测量三次,安静状态下测一次,然后来做一做原地加速下蹲运动,运动结束后测一次,接着休息三分钟之后再测一次。每次测量由老师统一计时,大家自己数自己呼吸的次数。 1)测量安静状态下呼吸的次数,并作好记录。
2)组织学生做原地加速下蹲运动1-2分钟,结束后立即测量呼吸的次数,并作好记录。
3引导学生坐在座位上静静的休息3-5分钟,然后再测一测呼吸的次数,并作好记录。 指导学生分析数据
1)引导学生看一看自己记录下的数据,分析自己的数据,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分析下这是为什么。
每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呼吸次数不一样,运动后呼吸加快,休息后减少并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 2)教师有选择的引导学生比较男生和女生测得的数据,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总体上来讲,同一种状态下,男生、女生的平均呼吸次数不一样。安静状态下男生比女生呼吸略慢。 3)引导学生把自己测得的数据,跟老师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同一种状态下,同学和老师的平均呼吸次数不一样。安静状态下老师比同学呼吸略慢。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我们发现,同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下。呼吸的次数并不相同。同一种状态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呼吸的次数也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每个人的肺活量有大有小。什么是肺活量
70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呢?为什么人的肺活量有大有小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 活动三:了解肺活量,并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什么是肺活量?
出示课本上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什么是肺活量? 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仪
引导:肺活量跟每个人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有关系,大家想不想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呢?不过在测肺活量之前,我们先要做一个简易的测量装置。 出示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仪的制作方法。 全班交流:
所需的材料:塑料瓶、水槽、弯头、吸管、自来水等等。 交流制作方法和注意点。
学生分小组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仪,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测量仪制作情况,并加以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简易肺活量测量仪。 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
老师引导:肺活量测量仪已经制作好了,大家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肺活量究竟多大?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肺活量最大吧。
教师示范演示如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强调,测量时同小组同学要互相配合,为了卫生,每个人测量后要更换吸管。
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记录下自己肺活量大小。 学生汇报自己的肺活量大小,评选出全班肺活量最大的同学。
引导学生把前面测量的一分钟呼吸次数和自己肺活量的大小数据进行比较,看一看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在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要适当的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一般来讲,肺活量大的同学,一分钟呼吸的次数就比较少,而经常运动的人,一般来讲,肺活量都比其他人要大一些。因此,我们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肺活量。 教师出示真正的肺活量测量仪,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肺活量测量仪的使用方法及原理。
活动四:保护呼吸器官

71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教师引导:同学们,呼吸器官直接关系着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该怎样保护呼吸器官呢?
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插图,以及生活实际经验,说一说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 预设:
空气不良的时候,出门要戴口罩。 不吸烟,同时要远离二手烟。 经常开窗透气,保持室内通风。 经常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洁。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流行病爆发的时候,远离人群密集的场所。 了解吸烟的危害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家里面有人吸烟吗?别人吸烟的时候,你站在旁边有什么感觉?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别人吸烟给自己带来的危害。 理解二手烟的概念,了解二手烟的危害。
出示健康人的肺和吸烟人的肺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健康人的肺和吸烟人的肺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大家有什么话要对吸烟的人说吗?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运动与呼吸之间的关系,知道了人在运动的时候,呼吸会加快,懂得了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的肺活量,增强人的体质,同时也了解了一些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懂得了吸烟有害健康。课后,请大家利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积极劝说家人不要吸烟,保护呼吸器官。


72 17、运动和呼吸 运动对呼吸有影响
肺活量 保护呼吸器官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8、食物的旅行
执教者
日期

1.能通过图示、指认、模拟等“解暗箱”的方法,知道并能描述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
教学目标 2.模拟食物在消化器官里的运动,知道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
3.通过讨论“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消化器官的健康”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知道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明白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 教学准备
料等等。
观察我们吃东西的过程,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体消化器官的组成部分及作预习要求
用。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早上,大家吃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吃的早餐。
师:大家知道,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去哪儿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食物的旅行。
板书课题:18、食物的旅行 二、食物的旅行图
教师引导:我们吃下去的食物,会经过体内的哪些器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说一说自己对消化器官的认识。 小结:所有的这些器官,我们统称为消化器官。 板书:消化器官
教师:大家想不想画出食物在我们身体里的旅行图呢?
出示活动手册上的题目,要求学生画出人体内的各种消化器官,并用文字标注消化器官的名称,用箭头表示食物前进的路线。
学生动手画食物的旅行图,画完之后分小组交流,各小组选出画的合理的食物旅行图,在全班进行展示。
过渡:大家的食物旅行图都画好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大家画的对不对?

73 多媒体课件、人体消化器官示意图、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运动实验所需的材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三、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出示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读一读旁边的相关文字。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师生一起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及作用。
教师强调肝脏在消化过程中通过分泌胆汁来发挥作用,因此肝脏也是消化器官之一。
认一认消化系统工作流程,出示印有消化器官的围裙,引导学生指认食物的旅行路线,进一步明确消化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位置以及消化器官的工作流程。
教师小结:食物的旅行路径是口腔、咽部、食道、胃、肝脏、小肠、大肠、肛门。 练习巩固
教师:学到现在,相信大家对消化系统和消化器官有一定的了解。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在下图中填写消化器官的名称。 学生完成练习并交流评价,巩固对消化器官的学习。 四、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
教师引导:同学们,食物进入消化道里,是通过什么方式前进的呢?人在倒立的时候,吃进去的东西,还会在消化道内行进吗?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模拟实验来研讨这个问题。 制作食物消化到模型
出示课本制作食物消化到模型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说明,了解消化道模型制作需要的材料、方法步骤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消化道模型各个部分的衔接要紧密,不要漏气。还要注意各个器官的顺序和位置是按照人体消化道系统进行组装的,不要把顺序弄错乱。
学生分小组制作消化道模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并加以指导。 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好的消化道模型。 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制作好的消化道模型,来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 教师先进行示范模拟演示实验,边演示,边强调动作要领,告诉学生用手捏软管、挤食物这些动作,就是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这种运动,我们
74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称之为蠕动。 板书:蠕动
学生分小组模拟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运动情况,并认真观察食物的运动情况,懂得人能够在倒立的情况下吃东西,就是因为肠胃通过逐段蠕动,推进食物不断的行进。
五、了解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
教师引导:同学们,消化器官是我们身体内重要的器官之一,我们要好好的保护消化器官。下列这些情形,是在保护消化器官吗?请大家看一看,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出示课本上的几幅插图: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挑食、暴饮暴食。 学生针对这几种情况说一说,这些情形是在保护消化器官吗?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除了书上提到的这些行为会对我们的消化器官造成伤害之外,还有哪些行为也会对我们的消化器官造成伤害?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伤害消化系统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护消化系统的行为,从而明白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出示健康儿歌,引导学生读一读,进一步认识到,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的旅行》,认识到了我们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我们身体里的旅行情况,同时还知道了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护消化器官的行为,明白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下一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我们人体的消化器官,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第19课——《食物与营养》



75 18、食物的旅行 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
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蠕动 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护消化器官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9、食物与营养
执教者
日期

1.能够按照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2.通过看图,知道食物含有的七大营养素,知道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教学目标 3.能用实验的方法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和脂肪。
4.能够依据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是否合理。 5.能够根据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食谱。 6.意识到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
理搭配食物。
教学难点 了解各营养素的作用,学习科学合理的搭配食物。 教学准备
材料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主要有哪些种类,初步了解食物的分类。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食物的旅行,初步认识了我们身体内的消化器官,谁来说一说,我们的消化器官包括哪些部分?食物在消化器官中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答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消化系统方面的内容。 板书课题:19、食物与营养 二、认识食物的七大营养素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你们知道这些食物中都含有些什么呢? 理解营养素概念
什么是营养素?食物中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物质叫营养素。
营养素分为哪些类型?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膳食纤

76 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检测食物的营养成分,了解各营养素的作用,学会科学合多媒体课件、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图片、活动手册、检测食物营养成分的实验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维是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
出示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这些图片上的内容,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
全班交流,学生分别说一说,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作用? 练习巩固
教师:刚刚我们了解了我们平常吃的食物中分别含有哪些营养素,下面请大家来看这道题目。
出示题目:按食物的主要成分给食物分类,将数字填写在相应的圈内。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将食物分类。
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这10种食物分别含有哪些营养素? 特别提醒:同一种食物,可能含有多种营养素。 三、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师引导: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素,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特定的材料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检测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 检测淀粉
出示碘酒,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碘酒的颜色等特点。
教师介绍:碘酒具有遇到淀粉会被变蓝的特性,因此我们通常使用碘酒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出示滴管,讲解滴管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并示范使用滴管取、滴碘酒。 提出实验要求:请大家用滴管在桌上分发的每种食物上滴1-2滴碘酒,注意不能滴的太多,然后仔细观察碘酒颜色的变化,做好实验记录。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操作情况,并相机指导。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检测了哪些食物?检测的结果怎样?
教师小结:因为碘酒具有遇到淀粉会变蓝的特性,所以我们一般用它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如果食物中含有淀粉,碘酒滴上去就会变蓝,反之,就不会变色。刚刚大家通过操作,发现土豆等食物中就含有淀粉,而胡萝卜
77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中就没有淀粉。 检测脂肪
教师引导:检测淀粉,我们可以使用碘酒,那么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我们该采用什么办法呢?
教师出示花生米,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够检测花生米中是否含有油脂,并验证一下自己的方法是否有效。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把学生提出的有效方法板书到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 预设:
用纸在花生上用力刻画、挤压。 碾压花生,然后把花生放到水中。
学生分小组采用各自的办法来验证一下,用这些办法,是否能够检测检测出花生中有没有油脂。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检测情况。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检测情况,以及检测的结果。
教师小结:同学们,要想检测食物中的营养素,我们要借助特定的工具和材料,那样效果会更好,这些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都会接触到。 四、合理膳食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食物,那么,我们的饮食是否合理呢?怎样饮食才是合理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出示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示意图,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的内容,初步明白怎样的膳食才是合理的。 判断自己每天的食物是否合理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前一天早餐、中餐和晚餐分别吃的什么食物,并记录下来,然后对照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判断一下自己的食谱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又不合理在什么地方,可以做怎样的改动。
教师指导:同学们,判断自己的食谱是否合理,要从品种和数量两个方面进行估计,重点是从品种方面进行对照。
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自己昨天的食谱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应该怎样修

78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改,才更健康更合理。
教师小结:同学们,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素,所以,为了健康成长,我们的食物要多样化,不能挑食,偏食。 五、设计科学食谱
我们已经知道了食物中的营养素,以及怎样的膳食才是科学合理的,下面我们就来为自己设计一份科学的食谱吧。
学生动手为自己设计一份科学食谱,教师提醒学生,设计食谱的时候,要注意食物种类的合理搭配,要从营养均衡,价格合理等方面考虑食谱的合理性,科学性。
全班交流,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科学食谱,其他同学对此进行评价,看一看营养是否均衡,食物种类是否合理。
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食谱,教师建议学生参照这份科学食谱,进行合理膳食。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与营养》,认识了食物的七大营养素,同时学会了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懂得了合理膳食,学习了科学的搭配自己的食谱,希望大家能够合理膳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79 19、食物与营养
七大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膳食纤维 合理搭配食物 营养均衡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8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ff4f1fb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05.html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