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霾成因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0-11-07 15:12: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京津冀地区霾成因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缪育聪 郑亦佳 王姝 刘树华

【摘 要】为满足当前对京津冀地区霾研究和控制的迫切要求,本文梳理了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霾的长期变化特征、天气学特征、污染物来源等相关研究成果,发现:从2000年以后,京津冀地区的霾日数呈现出了下降趋势;北京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也在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但2013年年均质量浓度仍高达89.5 μg m–3,约为我国空气质量标准的3倍(35 μg m–3),京津冀空气污染的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霾污染事件频发可以归因为不利天气条件与大量污染物人为排放的共同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区域输送对京津冀地区霾事件的形成和维持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针对重污染天气的预警以及应急控制应该以区域预报为基础实现区域联动;京津冀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加上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形成的局地大气环流也会对局地的污染过程产生重大的影响;大气边界层内气象要素的变化对重污染发生具有显著贡献。京津冀地区的污染控制需要城市群的联动应对治理。

【期刊名称】气候与环境研究

【年(),期】2015(020)003

【总页数】13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 细颗粒物(PM2.5 源解析 污染控制

1 引言

根据中国气象局(2003)的定义,霾是指大量极细微的干颗粒物(以PM2.5为主)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空气普遍浑浊、近地面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现象。当空气中水汽较多时,某些吸湿性强的干颗粒物会吸水、长大,并最终活化成云雾的凝结核,产生更多、更小的云雾滴,使能见度进一步降低,低于1 km时被定义为雾,而在110 km时则被定义为轻雾(张小曳等,2013)。由此可见,虽然雾和霾分别属于不同的天气现象,但两者经常同时发生,且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吴兑,2006);大气中存在大量的颗粒物参与霾湿霾雾之间循环(Deng et al., 2011Zhang et al., 2012a;曹军骥,2014)。当相对湿度较低时,光化学反 应形成的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通过气固相分配进入颗粒物相,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相对湿度升 高、温度降低时,颗粒物吸湿增长,吸收可溶性无机组分和有机组分,发生液相二次过程,产生二 次有机气溶胶、硫酸盐、硝酸盐等;当相对湿度降低、温度升高时,颗粒物中水分蒸发,挥发性较低的污染物质保留在颗粒物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bee103a53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a.html

《京津冀地区霾成因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