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02任仲平文章

发布时间:2011-08-26 23:31: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任仲平著

(1998——2002)

邵方兴整理


目录

1998.01.25】:论讲礼貌 (文明新风遍神州) - 3 -

1998.04.1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 6 -

——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论述 - 6 -

1998.09.17】:论九八抗洪精神 - 9 -

1998.12.17】:评改革开放二十年 - 12 -

1999.03.19】: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 16 -

1999.10.08】:五十年探索 五十年辉煌 - 19 -

2000.06.28】:大力弘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 25 -

——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 - 25 -

2000.07.10】:努力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公民 - 30 -

——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30 -

2000.06.21】: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 - 34 -

——论信仰、信念、信心和信任 - 34 -

2000.07.26】: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 39 -

——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 39 -

2000.10.30】:新世纪伟大进军的根本思想武器 - 44 -

——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44 -

2001.08.24】:中国共产党人新世纪的宣言和纲领 - 48 -

——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48 -

2001.08.31】: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 52 -

2001.09.20】:先进性: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主题 - 56 -

2001.10.09】:任仲平: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 - 60 -

——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 60 -

2002.09.23】:任仲平文章:论服务 - 64 -

——写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印发一周年之际 - 64 -


1998.01.25】:论讲礼貌 (文明新风遍神州)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讲文明,树新风”的活动正在全国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

  讲礼貌,是“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把讲礼貌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加以强调和推动,对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礼貌——文明的标志

  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相互之间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言行方式和规范的总称。对于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礼貌;在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礼貌——一个人只要同别人交往,就不能不讲礼貌。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正如《晏子春秋》所说:“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礼貌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顺利发展所必需的“润滑剂”、“凝聚剂”、“调节器”。

  礼貌虽然是人际交往中外在的表现,但它与人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平、文明程度密切相关。礼貌是文化和道德修养之表,文化和道德修养是礼貌之里。表里相依,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讲文化,讲道德,有助于讲礼貌;而讲礼貌,又有助于提高文化、道德修养。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说道德教育和礼貌教育对于提高人的文明程度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礼貌水平如何,往往反映了这个人、这个单位、这个国家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平、文明水平。

礼貌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礼貌既有继承,又有变化。尽管每一个时代的礼貌,因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而呈现很大差别性和多样性,但同时又有其一致性,因而,礼貌才有可能继承、借鉴和发展。

  重礼治——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讲究文明礼貌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学派,极其重视礼教。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上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孔子教给弟子的“六经”中,礼占有重要的位置。当然,古人所说的“礼”,在很多时候是指当时的典章、制度、仪式等,但是也往往包括礼貌的内容。

  儒家这样重视礼教,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他们的礼治主张对于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封建统治阶级由进步走向没落、走向反动,为维护其政治统治的封建礼教就完全走向反面,什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成为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精神桎梏。

  政治与礼治紧密结合,是我国古代政治史和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特点。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对于儒家学派关于礼的学说,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历史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服务。

  成绩可喜任重道远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长期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对剥削阶级陈腐的旧道德、旧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扫除,同时积极倡导并推行无产阶级的新道德、新礼貌。革命战争年代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生动地体现了讲文明、讲礼貌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讲文明、讲礼貌,社会风气之好令人难忘。但是在十年浩劫中,在林彪、“四人帮”鼓吹的“打倒一切”的极左思潮影响下,讲文明、讲礼貌、讲法制统统成了“封资修”的坏东西,而不讲文明、不讲礼貌、不讲法制,打人骂人,则成了“革命行动”! 特别是经过“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社会主义文明礼貌受到的“内伤”极为深重。在这方面拨乱反正的任务同样十分艰巨。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讲礼貌应当是“四有”新人必备的品格,他说:“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使他们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从小养成守纪律、讲礼貌、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

  在邓小平同志的号召和倡导下,8 0 年代我国曾经掀起过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和全国“文明礼貌月”活动,党中央还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在所有这些活动和文件中,讲礼貌都是一项重要内容。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坚定地、全面地贯彻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抓得更紧、更有部署、更有章法、更有成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会后成立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在全国城乡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党的十五大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明礼貌建设又取得可喜的新进展,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在充分肯定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文明礼貌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而且有待巩固、提高,文明礼貌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文明礼貌,成为重要的历史课题。

  “两治”相济“三源”交汇

  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仅表现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上,而且表现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方面,其中文明礼貌水平总体上来说还不高,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与此相配合,我们还应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礼治建设,使礼治与法治密切结合,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力手段。

  江泽民同志在为《中国传统道德》一书的题词中提出:“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明确指出了我们所要创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三个重要来源,就是:1 .我国古代的优良道德传统;2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革命传统;3 .世界各国即人类的一切道德成就。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正确道路。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部分的社会主义礼治建设,当然也应循着这条道路前进。

  在过去一个长时间里,我们对讲文明、讲礼貌的革命传统,更多的是感情上的亲近,而缺乏理性的总结和继承。对于古代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其他国家文明礼貌建设的优秀成果,由于长期“左”的思想的影响,常常盲目地全盘否定。这是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礼治建设进展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今后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弘扬我国历来讲礼貌的传统,吸取世界各国讲礼貌的优秀成果,并结合我们今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消除误识积极推进

  加强社会主义礼貌建设,有些认识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礼貌不过是形式,过分强调礼貌是不是舍本逐末呢?”礼貌是一种形式,但又不仅仅是形式,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只是进行礼貌教育当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并且把这几个方面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进行礼貌教育的时候,要重视由表及里,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做到本固枝荣。现在的问题并不是我们只抓了礼貌,更不是礼貌抓得太多了,而是礼貌抓得还很不够,社会上确有那么一些人的礼貌意识、礼貌知识、礼貌修养还很差,人民群众很不满意,亟盼早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突出地强调讲礼貌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这不是“舍本逐末”,而是标本兼治。

  “一般老百姓没那么多礼貌,太讲礼貌会脱离群众。”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绝大多数老百姓也是很讲礼貌的。当然群众中也有一些不文明不礼貌的语言和行为,这主要是因为过去长期经济贫困、文化教育落后造成的。对于那些不文明不礼貌的言行,我们的领导干部应当予以教育和引导,而不是去迁就和迎合,更不应欣赏和鼓励。有少数领导干部言行粗鲁,张口闭口都要带上“国骂”,应当尽快改变才是,为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礼貌的良好风尚,领导干部应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现在提倡的许多文明礼貌用语,都是幼儿园和小学校的小孩学的,大人也要求学这些,是不是层次太低了呢?”不错,现在社会上很多行业,特别是“窗口行业”提倡和推行的文明礼貌用语,例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等,确实是起码得不能再起码、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初级得不能再初级了,但这是由于在我国礼貌长期被忽视甚至遭到严重破坏而至今仍然未能彻底改变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人们看到,社会上有那么一些五尺汉子、入时靓女连这些起码、简单、初级的话都不会说,请他们补补课,从文明礼貌的“A B C ”学起,不是很有必要吗?如果连起码、简单、初级的礼貌语言都不会,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更高的礼貌要求呢?

  只要我们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坚持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努力工作,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积以时日,我们就一定能够把社会主义文明礼貌建设搞得更好,使我国以高度文明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98.04.1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论述

  最近几年,江泽民同志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和论述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特别是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性。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进一步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培养和选拔跨世纪的优秀干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请全党重视,成为政治报告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活跃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上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带领人民群众组织社会生产,建设家园,振兴中华的领导力量,是将国家组织成国家,将人民群众联成一个整体的纽带和筋骨。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皆系于此。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事关大局,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这项任务“刻不容缓”,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的情况:世界政治多极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新一轮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既给我们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又向我们提出严峻挑战,对于领导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的一些干部并不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主要是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不适应,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不适应,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不适应。我们一定要看到这个差距,重视这个差距,尽快缩短这个差距。否则,我们就很难坚定有力地带领1 2 亿人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中华民族在下个世纪的全面振兴。

  (一)

  关于提高精神境界,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

  从目前的基本状况看,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是好的,是推动改革开放并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着的一支生机蓬勃的队伍。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有力地推动了历史进程,使人们涉足于一个更加广阔,更加充满生机的世界。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也有一些领导干部,由于素质不高,经不住和平时期执政的考验,贪图安逸,以权谋私;经不住改革开放的考验,受到一些不健康的外来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的浸染;经不住市场经济的考验,受到金钱物欲的诱惑和腐蚀。一些领导干部精神指标在下降,工作标准在降低,革命热情在衰退。在跨世纪的重任和群众疾苦面前,缺乏使命感责任感;在激烈的竞争面前,缺乏危机感紧迫感;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不清醒,立场不坚定,对于违背党和人民利益的现象,不抵制、不纠正,甚至推波助澜。有的作风飘浮,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有的追名逐利,热衷于拉关系走门子;有的自由主义严重,讲意气不讲真理,讲私情不讲党性;有些领导干部,形式上忙忙碌碌,实际上碌碌无为。攻关不下力气,调查研究不动脑子,解决问题避重就轻,批评自我批评不触及实质。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种气氛一经形成,就像腐蚀剂,腐蚀和毒害我们的思想政治生态,腐蚀和毒害其他干部。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观原因是世界观问题,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客观原因是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招来的诱惑和腐蚀。愈是改革开放,愈是发展市场经济,这种诱惑和腐蚀愈是突出和严重,愈是需要领导干部提高素质,提高执政水平和抵御腐蚀的能力。权力和素质是一个“矛盾的统一”。有权无能,平庸甚至误国;有权无德,害人害己,甚至祸国殃民;有权有德又有能,则会造福于民,使权力生威生辉。关键是个世界观问题,精神境界精神状态问题。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崇高思想境界的外在表现。动员和鼓舞全党全国人民,振奋精神,励精图治,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困难,对于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是一个巨大的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在国家这叫国魂,在军队这叫军魂,在党内这叫党魂。面对我们的成就和困难,面对少有的历史机遇和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如果我们缺少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的旺盛斗志,缺少长期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思想,不能保持一种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能坚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作风,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就很难在全党形成凝聚力,战斗力,就会坐失良机,贻误大事,就会愧对党和人民对于我们的信任和重托。

  我们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提高领导干部精神境界精神状态的关键,由此而生成各种高尚的精神品格。领导干部的精神境界和精神状态,不只是个人素质个人形象问题,而是紧紧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品格、形象和威望。选拔什么人作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是否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良好的精神状态,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面旗帜。领导干部精神振作,境界高尚,就能长正气,压邪气,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人民群众在变革现实,推动历史前进中所酝酿的热情,所迸发的智慧和力量,就会向这里涌动和集中,形成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能量。

  (二)

  关于加强学习,丰富知识,赶上时代的步伐。

  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世界科技在迅猛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共产党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最先进的思想理论成果,我们的干部如果在思想理论上,在掌握知识特别是现代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落在时代的后面,落在别人的后面,就无法带领群众前进,也就会失去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事实上,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并没有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的时代和生存环境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知识和理论上的贫乏,缺少理论却又轻视理论;缺少知识却又盲目满足于一般的、陈旧的知识,甚至对自己所分管的工作涉及到的理论和知识也不甚了了;有些干部忙于应酬,不肯拿出时间学习;有的干部心浮气躁,学习不动脑子;有的干部以为,缺乏知识和理论,也能过得去。这同样像腐蚀剂,会产生连锁反应。

  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感,激发其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把知识和理论素质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改变上述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领导干部是领导别人的,需要科学判断形势,了解发展规律,正确把握大局,这就需要理论。加强学习,首先就要学习理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水平,才可能清醒坚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就讲为人民服务,这个看似容易,似乎不要多少理论多少文化水平就能做到的事情,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真正做到,就不那么简单,就必须懂理论懂政治懂政策。因为,人民群众的利益不简单是每个个人利益的总和,为人民服务不简单地等同于为每一个个体人服务,这里有对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认识、集中和概括;对于各种矛盾冲突的协调和驾驭;对于全局和局部,眼前和长远,个人和集体利益的辩证认识和把握。只有通过理论,通过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才可能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起来,组织人民群众为自己的根本利益去奋斗。

  理论来自实践,是从历史的沉重积淀中提炼出来的规律。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2 0 年的伟大实践和经验,是理论的宝库,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生动课堂。我们要珍惜这一宝贵财富,充分利用这一伟大实践和丰富经验教育全党同志,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驾驭全局、处理复杂事务的本领。

  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即到来,正在深刻影响人类的前途命运和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的发展。我们必须尽快调整知识结构,及时了解新思潮,熟悉新学科,学习有关经济、政治、科技、法律、哲学、历史等最新知识,把学习理论同学习其他新鲜知识结合起来。如果不是这样,我们的知识就会陈旧,理论就会枯萎,我们的干部就会因为缺少必要的现代知识和生动活泼的理论,而停滞不前,减弱甚至失去领导能力。

(三)

  关于投身实践,增长才干。

  学习的目的全在应用,在实践。甚至提高精神境界,培养优良品格,也不是目的,也是为了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列宁认为,脱离开实践,孤立地讲优良品质,“这在政治上是很不严肃的”。对于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来说,提高精神境界,提倡艰苦朴素,提倡学理论学知识,都是为了更有成效地投身于人民群众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在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追求美好前途的历史变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投身实践,就不能泡在会议里,停在文件上,挂在嘴巴上,领导干部的主战场就要从会议室里撤出来,投身到实践中去,扑下身子,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轻车简从,而不是前呼后应;扎扎实实,而不是蜻蜓点水;要找到问题,抓出成果,而不是敷衍塞责。要了解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发生的变化,正在发生什么变化;也要了解全国全世界发生的变化,正在发生什么变化,以找到我们现在所处的方位和坐标,找到把握全局把握发展趋势的关节点。

  实践出才干,也不是所有的实践都一样出才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有投身到最困难,最艰苦,矛盾最集中,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才可能经受最大的锻炼,锻炼出最大的开拓能力,领导和创造能力。国企改革,金融改革,农村扶贫,下岗职工再就业,都是关系全局,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问题,谁能在这些问题上,攻克难关,开拓局面,作出贡献,谁就会受到锻炼,受到尊重,谁就是强有力的领导者。

事实上,也只有在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人们所拥有的各种先天条件和后天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形成品格和能力。这是因为,实践能够形成需要,感染和召唤人们为之献身和创造;实践是一座熔炉,能够锤炼人们的意志、品格和能力;实践是一片沃土,能够广育良才,人民群众在变革历史的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感情,所形成的品格,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对于感染、熔炼和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是重要的精神源泉和推动力量。共产党人的心胸、远见和智慧,共产党人的理想抱负和艰苦奋斗,共产党人的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无不与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连在一起,与人民群众的苦难、奋斗、胜利连在一起,与人民群众是决定国家命运和历史结局的根本力量连在一起。投身于人民群众改善生存条件争取美好前途的实践活动中,与他们忧患与共、奋斗与共、欢乐与共,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我们的能力和品格就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升华。

  (四)

  关于营造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我们需要千千万万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以保证我们的事业长盛不衰。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成绩有进步的。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大大增强了干部队伍的活力。但在选拔使用干部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入口”太小,“出口”不活。

  “入口”太小,是指选拔干部视野不宽,有些是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表现在选人标准上,就是以偏概全,求全责备。有的凭个人好恶、个人利益选拔干部,有的任人唯亲,搞小摊摊小圈圈,这就容易将大量优秀人才排除在视野之外。“出口”不活,是指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问题,还没有从思想上制度上根本解决。

  解决“入口”小的问题,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重要干部任免要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要拓宽选拔干部的视野、渠道和途径,切实改变一些地方和单位“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不正常情况。坚持“五湖四海”,坚持民主推荐,民主监督;坚持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真正将那些作风正派,勤政廉洁,办事公道,确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解决“出口”不活的问题,主要是健全干部考核制度,要进行全面考核,特别重视实绩考核;重视个人素质,更要重视所分管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要看是否干得了,更要看是否干得好,以利形成竞争机制,真正实现“优者上,相形见绌者下”。

  “吏制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对于跑官,买官,卖官者,要进行严厉惩治,以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营造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营造环境,包括营造舆论环境,要大力宣扬领导干部的优秀品质、优秀事迹,使之蔚成风气。要敢于揭露批评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加强舆论监督,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救治。舆论宣传要注意抓本质抓主流,愈是有突出才干的干部,往往某些方面缺点也愈明显,既不要求全责备,以偏概全,也不要不讲原则,一味护短。要通过宣传与选人用人制度的改革,真正形成爱惜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推荐人才,保护人才的良好气氛。

  即将到来的2 1 世纪,是世界各国在新的时代制高点上斗智斗勇的世纪,这是一场全面刷新纪录的历史变革,关键是领导集团、领导力量、领导素质的较量。这场深刻的变革,将在诸多领域造就成千上万的第一流人物,而后起国家通过努力赶超先起国家则是这场变革中色彩斑斓的重头戏。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我们就会进一步赢得下个世纪的发展空间,赢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1998.09.17】:论九八抗洪精神

  抗洪抢险斗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场威武雄壮气壮山河的斗争所产生的影响和深远意义,将随着时间推移充分显示出来。但是,围绕着这场斗争所焕发的伟大抗洪精神,全国上下所呈现的精神风貌,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史上的奇观,引起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一)

  江泽民同志高度评价“九八抗洪精神”,他强调指出,在这场伟大的抗洪抢险斗争中,我们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这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一雄伟壮阔的局面出现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为创建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艰苦奋斗了近半个世纪并且取得重大成就的国家,这不是偶然的。为了战胜这场特大自然灾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投入兵力36万多人,地方党委和政府组织调动了800多万干部群众参加抗洪抢险;加上为抗洪抢险提供直接服务的各部门、各地区、各系统的力量,总数达上亿人口;以不同的方式关心支持抗洪抢险的人们就更多。这场抗洪抢险斗争,规模之大,气势之壮,斗争之严酷激烈,历史罕见,世界罕见。重要的是,上下一心、干群一心、党群一心、军民一心、前方后方一心。真正是撼天动地,势不可挡。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这是由人水相搏,两相对峙的严酷格局所决定的。一方面是水大势猛、南北为害,对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千百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威胁;一方面是,抗洪军民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保卫改革开放成果,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英勇抗击。不是短时间的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而是长时间的反复较量;不是个别人的身先士卒、出生入死,而是整个抗洪军民的团结合作,顽强拼搏。抗洪军民是一个英雄群体。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有的累倒,有的累死,有的舍生忘死、舍己救人,有的哥哥倒下弟弟上去、丈夫倒下妻子上去、儿子倒下父亲上去。一个民族有了这种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艰险不能战胜。

  “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显示了抗洪军民的“韧”性和“刚”性。这次特大自然灾害是对人的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的最大挑战。也正是在迎击这种挑战中,形成了抗洪精神的最强音。这次特大洪水,为害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人被累乏,堤被泡软,抗洪抢险物资一次又一次被用完,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耐力,没有敢于胜利的信心和把握,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就很难面对凶猛的接踵而来的八次冲击波,始终坚持严防死守,沉着应战,夺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这里的关键是,党中央的敢于胜利,善于胜利;党中央的崇高威望和巨大凝聚力、向心力;党中央的果断决策、科学部署、指挥若定、决战决胜,将大家的信心和力量高度凝聚起来,集中成一个战无不胜的铁拳。如果说,抗洪精神是一支气势恢宏撼天动地的大合唱,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是这场大合唱的总指挥。

  (二)

  “九八抗洪精神”之所以能够引起大冲击大震动,是因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是我们民族最美好最高贵思想品格的集大成。这是一个由多种精神品格重新构筑的精神共同体,具有不同寻常的高度、广度和力度,大大强化和提升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

  “九八抗洪精神”的实质是,以公而忘私,舍生忘死的共产主义精神为灵魂;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全局利益至上的大局意识为核心;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为纽带;以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旗帜;以自强不息、贵公重义、艰苦奋斗、同舟共济、坚韧不拔、自尊自励等传统美德为血脉为营养。是这一切高贵美好的品格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殊死搏斗中所形成的交汇点——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点,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交汇点,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交汇点。它使我们看到,美好的品格和行为一旦集中起来会是多么壮美。亿万人民的力量一旦集中起来会是多么强大。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情操一旦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会把我们的民族品格带向一个多么光辉灿烂的境界。

  它使人们进一步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和前途,看到了人类的美好未来。

  (三)

  “九八抗洪精神”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和国家,为什么能够在抗洪抢险斗争中凝聚起这一伟大的精神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识一个事物、一种精神现象的本质,不能从事物本身去寻找解释,而必须到产生这一事物和精神现象的历史事件和实践活动中去寻找。

毫不夸张地说,这场特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威胁以及为了战胜这场特大灾害所进行的殊死搏斗,是当今世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事件就是历史,就是舞台。重大事件,特别是发生在一个伟大国家的重大事件,是成就英雄、伟人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契机。正是抗洪抢险这一伟大的斗争,空前地把我们的力量集中起来,把我们的精神和精锐集中起来,把我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品格集中起来,涌现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英雄,形成了拔山贯日、气壮山河的精神奇观。这是一个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时集中同时增长同时发挥威力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激发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种空前集中、高度集中,是建筑在社会主义制度适合集中力量集中优势办大事的优越性上;建筑在党和人民利益高度统一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的发展前途上;建筑在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并且抓出了成效,抓出了巨大的精神储备、队伍储备、综合国力的储备上。还因为,这场抗洪抢险斗争发生在一个伟大的具有12亿人口的社会主义中国,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明,我们的人民饱经忧患,历尽沧桑,拥有抗击一切灾难,战胜一切邪恶力量的韧性、伟力和根基。

  这种空前的“集中”和事态发展,加上新闻媒体的广为传播,使抗洪抢险斗争成为一个极富感染力的“情绪场”,就像“磁场”、“电场”、“生物场”能够发生巨大的“场”效应一样,抗洪抢险斗争让人感奋,让人激动,让人投入, 让人勇敢和高尚。在这场气壮山河的伟大斗争面前,人们最美好最强健的思想、感情和品格得以发扬和升华,分散的被集中起来,弱小的被强化起来,潜在的被激发、培育出来,形成了遍及全国的为各族人民所自豪的浩然正气。

  这场抗洪抢险斗争对于我们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进行了一次新的检阅,使人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整体形象,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整体形象,中国人民的整体形象。进一步看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人民解放军好,人民群众好,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四)

  怎样发扬“九八抗洪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九八抗洪精神”,是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战胜困难,扫除障碍,大步跨向新世纪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九八抗洪精神”,不只产生于这一次抗洪抢险斗争,而且根植于我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根植于我们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我们事业的正义性;根植于我们党、政府和军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这个意义上,“抗洪精神”也就成为推动我们整个事业的精神动力,成为我们的党魂、军魂和国魂的一种生动体现。这样一种精神力量,是和我们的国情、和奋斗目标相一致的。我们的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有了这种万众一心、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我们就能“堆土成山”,办成大事。缺少这种精神,我们就会“一盘散沙”,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人民受益、民族受益、国家受益,缺少这种精神,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不能大踏步前进,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发扬抗洪精神,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时时刻刻想到,有困难要克服,有大山要攀登,有对手要竞争,有宏图大略要实现。特别是在我们战胜困难取得成就的时候,在风和日丽,充满生机的时候,尤其要有这种意识。只有这样,才可能激发我们的意志,振奋我们的精神,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为党为人民多作贡献。

  抗洪抢险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工作重点已经转移,灾后重建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实现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几千万人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要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可谓任重道远,关山重重。我们民族的苦难史,我们党和国家的奋斗史胜利史,我们刚刚取得的抗洪抢险的伟大胜利都一再说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但是,我们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始终保持一种高昂的精神状态,不断增长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我们才能是真正强大的。

  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抗洪精神,让我们在伟大的抗洪精神鼓舞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积极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各项任务,艰苦奋斗,全力做好救灾工作,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奋斗。


1998.12.17】:评改革开放二十年

  (一)

  从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整整经历了二十个年头。改革开放二十年,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单元”,正在成为当今世界备受关注、争相评说的焦点。当人们集结知识,用新的智力和眼界破解这一不同寻常的二十年时,人类思想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

  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吸引力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在这二十年中,中国人民的命运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中国人口占整个人类的15,占发展中国家的近13;二、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成败关系着一个新型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兴衰,而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恰恰是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轰轰烈烈到遭受严重挫折,又于改革开放中焕发生机的世纪;三、改革开放刚刚进入攻坚阶段,整个进程如何向前发展,受到人们的关注。

  历史的长河有时是停滞的混浊的,有时又急转直下,一泻千里,这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有历史的契机和积累,也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的对于客观规律的认知和把握。认真研究和正确评价这不同寻常的二十年,对于我们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更有成效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

  改革开放二十年,波澜壮阔。我们只能选择重要关节,选择几个角度、几个方面进行评说。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抓住要领,也才可能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

  事实和数据也许是枯燥的,但它最简单,也最雄辩,在评说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成就时,最容易找到共识。

  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是,1976年以前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濒临崩溃边缘;1978年之后的二十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

  截至199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产值为9020亿美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七位。在这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8%,是新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比同期发展中国家高48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高73个百分点,比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65个百分点。

  199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第三十二位上升到第十位。外汇储备1399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国际旅游业收入由26亿到121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八位。实际利用外资2500亿美元,年利用外资额连续五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二十年中,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成倍增长。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人民币提高到1997年的2090元;城镇居民由3435元增加到5160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增长81%和62%。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增加到267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每年增长77%。1997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6280亿元人民币,比1978年的211亿元增长218倍,年均递增328%。

  我们还可以从国家巨变和人民生活巨变中分解出更多的数据来翔实论证我们的成就。上述几个数据的典型意义在于:它们是基本数据,收入、消费和积累,包括国家的和个人的,足可反映全貌;有可比性,与历史比,与其他国家比,有立体感;引用外资、外贸和旅游方面的数据,是为体现开放程度。

  更加重要的是,我们的国家正处在转型期,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转型时期往往是最脆弱的,因为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是转轨,进入新的轨道之后,就会长驱直入。而我们是在转型时期取得了重大成就的。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和发展学院共同公布的1995年世界竞争力评价报告,在参评的转型国家排行榜中,中国排名第一。转型期的成就,不只在其已经达到的高度,更在其发展势头。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一个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起动从落后到先进、从贫弱到富强转变的过程并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对于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们国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体制变革的基本状况是: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我们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市场调节功能在大大增强。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统购统销、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制,已基本形成。国有企业改革确定了明确的改革目标和方针,正在进入攻坚阶段。宏观调控体制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资体制进行了较大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

  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很多困难甚至风险,我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很低(1997年仅为733美元),但是,我们在变革,在发展,二十年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位世界银行专家评价说,“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

  (三)

  三场大风大浪考验了我们的力量和成就,考验了我们党的威望和成熟。

  这三场风浪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国内国际政治风波,近年来的亚洲金融风波,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这次金融风波,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严重动荡和影响,展示了一种深刻的危机。在这场来势很猛的动荡中,我们的国家在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事业在继续大步前进。战胜洪涝灾害的意义不仅在于战胜灾害本身,更加在其所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可欺侮,不可战胜的强大凝聚力量。这是一种精神状态,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状态。由此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内在力量、驾驭和整合力量、把一切力量凝聚成综合国力的力量。事情发生在中国,影响遍及全球。在这个意义上,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场抗洪抢险斗争,是当今世界的重大事件。

  三场风波,比较集中地发生在最近十年,其中两场发生在年前和年内。就像历史在有意检测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成败,有意遴选走向新世纪的强者。来自政治、经济、自然的这三个方面的严重考验证明,我们的国家站起来了,在大风大浪中站起来了,在改革开放中站起来了,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站起来了。

  我们的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综合国力增强,精神面貌一新。不管异己的敌对的力量来自何方,是来自政治领域、经济领域,还是来自大自然,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

  与此相联系,二十年中,我们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大大提高。在大国关系中,在各种力量的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由于我们紧紧把握已经发展了的时代格局和世界局势,以中国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为出发点,开展广泛而积极的外交活动,理智务实、通情达理、仗义执言、反对强权、排解纠纷、沉着自信,被国际舆论称作是“负责任的大国”、“世界和平的重要支柱”。

  (四)

  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最大成就是,我们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比较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比二十年来我们在其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更内在,更本质,更加具有长远意义。关键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对于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核心是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知和把握。使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全新的认识。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从纵向看,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有别于发达和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从横向看,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切合我们国家的实际,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不能照搬任何国家的模式。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都有一个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有一个处理好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既要充分吸收、利用和借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先进成果,发展生产力,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国内外的历史经验,以及我们国家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现实,邓小平理论第一次鲜明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观念必须更新,“一大二公”的经济体制必须变革,关起门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状况必须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必须改革;另一方面,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须有社会制度、发展方向、指导思想、依靠力量、领导力量和专政力量的保证,必须有一个和平安定的国内国际环境,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这条路线是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两个中心;是两个基本点——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是一个基本点。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这场变革几乎凝聚了我们对于时代、对于国内外历史经验、对于社会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认识,包容了几代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追求。可以说,这是一条用人类最先进的思想政治成果,根据中国国情和国际环境而选择的强国之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多长,这条道路就有多长。我们就要坚持一条道路走到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为了找到这条道路,我们几乎又回到历史的起点,一切从头开始。重新认识我们的国情,重新认识我们的时代和形势,重新检点我们的制度和机制,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ABC,重新找到起点和基点。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起点和基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起点和基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是起点和基点。我们的党和人民,经过深刻的思考、郑重的探讨、交流、切磋,甚至论辩,逐步地在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取得一致。一些暂时不清楚的问题,先干起来,在实践中解决,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成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一步一步地走向胜利。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坚定、成熟,忠诚地卓有成效地实践着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着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决策;党的十五大在所有制关系、分配方式、公有制实现形式等方面,在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方面,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使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越来越坚定,越来越成熟。

  追溯历史,总结经验,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认定三场风波对于我们的改革开放所提供的警示,从而印证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灾难提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进行改革;1989年的政治风波以及在国际范围内发生的有关危机提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近年来的亚洲金融风波提示我们,对外开放必须注重经济安全。来自三个不同方面的警示,再一次印证我们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确定我们前进的轨迹,指引我们从胜利到胜利的重要政治保证。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央对于形势的分析是正确的,应对措施是有效的,我们的改革处险不惊,是稳定成熟的。

  (五)

  历史的前进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无数个互相交错的力量,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历史变革。即使我们建立了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和先进的社会制度,即使有了比较好的体制和机制,有了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强化了对于社会矛盾的驾驭和整合,社会发展仍然不是一条直线。

  如果我们将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结果、一个历史事变来看,我们就能够比较容易比较集中地看到成就,看到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程。如果我们将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作为一个过程,我们就能比较充分地看到其间所遭遇的坎坷和曲折,看到我们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还面临着很多风险和挑战。改革开放,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也没有十全十美、只有利没有弊、只有得没有失的方案供我们选择。我们的任务是,权衡利弊得失,取其“利”多“得”大者为之。总结过去,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迎接挑战,我们也只能遵循大处着眼的原则,取其大者而评之,取其大者而为之。

  改革开放二十年,成就瞩目,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二十年的基本情况是,我们的生产总量增长较大,人均产值仍然较低;发展速度较快,整体效益相对偏低;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迟缓;先富地区先富群众生活变化很大,后进地区和后富群众生活变化相对迟缓;观念更新变化较大,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相对缓慢。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市场经济要有健全的法制、有效的机制,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以避免发展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对外开放,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有利于我们引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审视和设计自己,发挥我们的优势。但是,如果我们不设防,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包括经济的和精神的。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不懈地进行反腐败斗争,以保证我们干部队伍的廉正和生机,这是关系我们事业成败,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充满希望和生机的21世纪,即将向我们敞开大门。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预示我们,新的世纪并不平静。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新型的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如何走向新世纪,参与新一轮的世界性角逐,并在这场角逐中不断取得主动,必须作出加倍的努力。改革开放二十年是一场演练,也是一种积累,我们走出了一条道路,锻造了一支队伍,酿就了一股豪情,积累了丰富经验。最重要的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坚定、成熟,具有在复杂形势下驾驭全局的能力,在亿万人民群众中具有崇高的威望。我们必须珍惜我们所得到的这一切。我们的力量只能集中,不能分散;只能团结,不能分裂;只能稳定发展,不能动荡不安;只能励精图治,不能松懈麻痹;只能艰苦奋斗,不能贪图享受。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我们就会应付各种局面,战胜各种困难,夺取更大胜利。

  20世纪就要过去了。由此上溯一个世纪,即19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正是我们的国家任凭列强宰割,进一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年代。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国家濒临崩溃边缘。而一百年后的这个二十年,我们洗雪了百年耻辱,在世界崛起。我们的成就,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可以鼓舞今人,告慰先人;我们历史的耻辱、我们当前的问题、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也一样不得忘却,不容轻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愈战愈强——站起来了,就再也不会倒下去。


1999.03.19】: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一

  (一)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治,讲大局,要用政治眼光看经济,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看世界,兢兢业业为人民谋利益。最近又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这是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以及领导干部队伍的现状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

  (二)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进入全面攻坚阶段,难度剧增。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亚洲金融风波所引发的后果将继续给我们的改革开放带来重大影响。

  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领导12亿人民致力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没有坚定强大的驾驭力量,没有千千万万在各自的岗位上讲政治顾大局卓有成效工作的领导干部,很难把亿万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把错综复杂的矛盾加以协调,加以解决,有力地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三)我们的干部队伍整体状况是好的,这是改革开放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但也应该看到,比起宏伟的奋斗目标和正在发展着的形势,我们的干部队伍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适应。不知大局,不识大体,不知形势为何物、政治为何物者并非个别。在一些地方,领导班子形不成核心,难以驾驭全局,不能带领干部群众前进的情况,正在影响我们事业的进展。

  (四)在新的形势下,认真领会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的要求,结合正在深入开展的“三讲”活动,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对于迎接新的挑战,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关于增强政治意识。

  (五)政治意识主要是指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对于政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要求领导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鉴别力。

  (六)增强政治意识,首先是增强“政治路线意识”。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政治路线是前提,是生命线;领导干部是决定因素。但是,领导干部只有以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为生命,忠实地、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政治路线,才可能成为“决定的因素”,对事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

  (七)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为经济基础服务,给经济的发展以极大影响。政治与经济的这种辩证关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今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也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八)我们的政治和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决定政治和经济的性质、贯穿于政治和经济辩证关系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彻底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孙中山先生说,政治就是治理众人之事。江泽民同志说,政治就是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都是讲用“政权”治理国家,用政权为人民服务。这也就是我们对于“政治”的理解,对于“为人民服务”的理解。

  (九)政治,包括社会制度、领导力量、指导思想、政权保障等等,是一个发展过程,需要根据不断发展着的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不断地健全、发展和完善。

  社会制度、领导力量、指导思想、政权性质等,一旦确立,就会从根本上影响人民群众的利益,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这就决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就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治意识不仅是“政治路线意识”,也是国家意识、制度意识、政权意识、政党意识、理论意识、人民意识。核心是政权,前提是路线,根本在人民。

  凡是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的事,凡是涉及国家、制度、政权、路线的事,都是政治,都具有政治意义。

(十一)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来说,政治是灵魂,政治意识是必备品格。

(十二)我们的干部队伍,总体上说,政治上是坚定的、清醒的。但也存在着淡化政治、政治上糊涂、甚至无视政治的现象。有的领导干部,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就不必再讲政治了;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了,就不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了。政治在少数领导干部中越来越变得扑朔迷离,或者看不到政治,或者看到了也不管不问,极个别的,甚至人云亦云,丧失原则。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

  关于增强大局意识。

  (十三)大局就是全局,就是发展趋势。增强大局意识就要认识大局、把握大局、服从和服务大局。

  (十四)凡是涉及全局的事,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涉及国家命运前途的事,就是大局。每一个领导干部所从事的工作,都是整个事业的组成部分,只有胸中有大局,将自己所负担的责任与大局联系起来,认清自己的方位,才能工作得有方向、有意义、有章法、有轻重缓急。

  (十五)大局不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大局就是大势,就是发展趋势,就是国际国内总体形势发展变化的路向。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谋势,就是谋大局,就是要跳出一时一地的局限,以宽广的眼界审时度势,以政治家的眼光权衡利弊得失,把握现在,透视未来。

  (十六)大局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大局往往表现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些关键时机、关键事件、关键问题上。把握大局,需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掌握好推进各项工作的节奏和力度,更加需要不失时机地紧紧抓住整个链条上的主要环节,以便抓住整个链条,并且稳稳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十七)小事情未必不是关键。愈是现代化,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愈是密切,全局对局部,局部对全局的相互影响愈是强烈。一些看似不起眼实则关乎全局的事,如能见微知著,处置得当,就会有力地推动全局的工作,甚至会引发重大突破。如果对一些看似不起眼,实则关乎全局的事处置不当,也会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

  (十八)大局是一个系统,大局意识是一个系统意识。要求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要求更加准确地把握大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因势利导,更加主动自觉地推动大局的发展。

  (十九)世界有世界的大局,国家有国家的大局,本地区本部门有本地区本部门的大局,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看来是全局的事,在国家的棋盘上,就未必是全局。大局意识,就是要善于看到这种区别和联系,以便决定自己的行动。

  (二十)认识大局是为了服从大局服务大局,这是一种觉悟。在我们国家,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是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整体利益需要牺牲某些局部利益;为了长远利益需要牺牲某些眼前利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局部对全局的依赖性,需要从全局得到支持;二是局部对全局的责任,要努力为全局作贡献,有时甚至要作出牺牲,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无论哪个地方和部门,都不能搞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而应当牢固地树立国家利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第一的思想。

  (二十一)强调大局意识,是因为在干部队伍中存在不识大体,不顾大局的现象。有些干部,信息闭塞,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有的心胸狭窄,不顾大局,以邻为壑,只谋一地一己之利。这是需要我们经常注意和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

  关于增强责任意识。

  (二十二)责任意识,就是角色意识,就是要知道自己这个岗位、这道工序、这个环节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在全局中,在整个链条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自觉做好职权范围内的事。

  (二十三)责任意识是一种精神状态,有了责任意识,就能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形成意志和品格,就能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创造出第一流的成绩。

  如果每一个领导干部都有责任意识,都在努力提高工作质量,那么,我们的整体力量就会强大得多,我们的事业发展就会顺利得多。

  (二十四)责任和权力是相联系的。党和人民给予权力,就给了名誉、地位,更是给了一种责任,一种为国效力、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决不能把人民给的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资本。

  (二十五)责任是一个舞台,一种机遇,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在前后左右的方阵中,只要找到自己的位置,重视自己的位置,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利用各种力量、资源和条件,特别是充分用好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就能演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

  (二十六)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但是,只有先进的政党才能将亿万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成千上万的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上工作着的各级领导干部,就是把“人民”组织成人民,把“国家”组织成国家的筋骨。

  (二十七)半个世纪特别是近20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一代又一代的成千上万的各级领导干部恪尽职守,率领人民群众前进的结果。同样的,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往往与一些领导干部责任意识不强、不负责任大有关系。今天,在一些领导干部中,有的只想做官,不想做事;有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当了和尚也不撞钟;有的热衷于形式主义,虚报浮夸,猎取功名;有的对不正之风,不敢碰,不敢顶,对不称职的干部,不敢管,不敢换;有的意志衰退;有的以权谋私,等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一己的私利,如何谈得上共产党人对于子孙后代的责任,对于人类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责任?

  五

  (二十八)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一起构成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

  在处理政治与经济、政治与技术、政治与思想等关系的时候,要增强政治意识,要注意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要简单地以政治取代其他,不要把不是政治性质的问题硬说成政治问题,也不要忽视其确实具有的政治意义,更不要忘记用政治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在处理全局与局部、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时,要增强大局意识,要注意把握两者的关系。既要立足全局,又要兼顾局部,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以大局利益为重,以长远利益为重。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最终都要通过责任意识得以体现,得以落实。

  (二十九)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对所有领导干部的要求,不管是从事政治工作,还是其他工作;不管是一般干部,还是高级干部,都应作出表率。

  (三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靠教育,靠学习,还要靠实践,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和提高这种意识。

  (三十一)我们的事业和时代,需要大批新人,特别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具备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当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我们的领导干部,具备了这种觉悟、眼界和品格,就能经过努力和锤炼成为全新的强有力的领导者,就能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1999.10.08】:五十年探索 五十年辉煌

  一

  (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在这之前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和屈辱,在这之后的半个世纪中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有力地展现着这一重大事件的里程碑意义。

  (二)50年的成就举世瞩目。如果算总账,如果把50年巨变与前50年相比,放在整个历史进程和国际背景中进行考察,一切公正的人们都不能无视一个铁的事实: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封锁围剿中站住了,在改革开放中站住了,在抵御风险、灾难和侵略战争中显示了一个社会主义泱泱大国的气派和力量。

  港澳回归,壮我国威,洗我百年国耻。“一国两制”,开历史之先河,显示我海纳百川,巍巍中国之气概!

  50年的沧桑巨变,谱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

  (三)由于我们为之献身并使之翻天覆地的地方,不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国家,也不是条件优越的一个岛屿、一片沿江沿海区域,而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有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也有很落后的地区,甚至有刀耕火种地区,尚未完全脱离农奴社会的地区,这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在这片国土上发生的变化,其意义非同一般。

  由于50年巨变,是与一个新型的社会制度连在一起,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最先进的思想理论连在一起,与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传统和12亿人民的创造力量连在一起,其影响非同一般。

  (四)50年巨变来之不易。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轰轰烈烈地诞生、发展、壮大,遭受过挫折和失误,走过弯路,又于改革开放中焕发生机和活力,取得长足发展。

  50年的成就,以及为了取得这些成就所付出的代价,所进行的探索,所经受的曲折,都将作为人类进步事业的共同财富而永载史册。

  事实上,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历经坎坷,取得成就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的社会制度和领导力量不断成熟和壮大的过程,是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不断成熟和强大的过程。

  (五)新中国的诞生和强大,有力地改变了世界格局,影响了历史进程,令人振奋,也使一些人警觉和恐慌。

  振奋和恐慌所构成的力量,形成了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是一个光明和黑暗相交替、正义和邪恶相角逐的时代。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但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不欢迎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国出现的。这个矛盾将贯穿很长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环境,适应这个环境,在这一环境中生存、奋斗和发展。

  二

  (六)具体论证50年巨变,一个科学有力的角度和支点,是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包括新中国成立时的状况和50年以后的状况。

  (七)关于1949年的生产力发展状况。

  粗线条的匡算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的几十年中,战乱灾荒不止,生产力的发展微乎其微。在这期间,西方列强为了争夺世界市场,发动了两次血腥的世界大战,中国都是受害国。也就是说,新中国成立时的生产力状况大体等同于封建王朝解体时的状况。

  如果这个匡算能够成立,我们就很容易由此得出两个最基本的结论。一个是,50年成就辉煌;一个是,忘记或忽视这个起点,忘记或忽视国情,以为建立了新中国,找到了最先进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制度,全国人民的建国热情空前高涨,就可以跨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在很短的几年中提前建成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那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受挫折。50年的坎坷曲折,原因很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时的生产力具体情况是:在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占70%,工业总产值只占30%。而当时的全国粮食平均亩产只有685公斤。其落后状况可见一斑。工业状况就更加可想而知。重要的不只在其产值,更加在其落后的生产方式。

  西方预言家宣称,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宣称,中国的能源难以支持一个星期的保卫自己国家的战争。这里有偏见和歧视,也有一定的依据。中国太贫穷太落后了,按照一般逻辑,一般国家的制度和做法,很难支撑住自己的国家。

  (八)但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按一般逻辑一般做法建设自己的国家。经过50年的奋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98年的钢产量是1949年的731倍;原油产量是1341倍;原煤产量是39倍;发电量是271倍;水泥812倍;粮食产量4倍;棉花产量10倍;油料9倍;水产品87倍。

  199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795528亿元,是1952679亿元的117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404元,是1952119元的54倍。

  这是纵向比较,由此可以看到历史的跨度。

  (九)同其他国家相比,截止到1998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七位;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第十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国际旅游业居世界第八位;吸收外资居世界第二位。

  这是横向比较,由此可以看到我们在国际社会中的状况和方位。

  (十)经过50年的发展,我们将一个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建设成了一个蒸蒸日上,大步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为增强,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科教文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位世界银行专家评价说,“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

  三

  (十一)50年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步地奋斗,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这里有一个如何历史地对待20年和30年的问题。

  建国初期的情况前面已经说过。

  经过3年努力,即到1952年,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全国社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与1949年相比提高到19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75%,国民收入提高到17倍。城乡人民生活发生了明显改善。

  再经过5年努力,即到1957年,我们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平均每年增长18%。全国居民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33%,农民收入增加30%。

  1957年到1966年,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这期间,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各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工农业总产值1965年比1957年增长599%,其中农业增长99%,工业增长981%。后来,中央在评价这10年的成就时说,“我们现在赖以进行建设的物资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骨干人才,大部分也是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19671976年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总产值的年增长率前14年为82%,“文革”时期降为68%;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前14年为62%,“文革”时期降为49%。“文革”期间的个别年份,受到的影响更大。而这段时间正是亚太地区经济腾飞时期,我们却错过机遇,把精力消耗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上。

  改革开放20年,在前3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认真总结前30年的经验教训,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由1979年的3624亿元猛增到1998年的7955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98%。于1995年提前5年实现比1980年翻两番的计划。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379元提高到6404元,剔除价格因素,平均每年实际增长84%。

  更加重要的是,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20年中,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在产业结构方面,摆脱了改革开放以前“农业基础薄弱,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局面,使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和各部类产业内部结构逐渐趋于协调,开始进入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级化的阶段。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这些成果的重要性在于,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体制上的前提。

  (十二)无庸讳言,这是我们在减去失误,减去耽误了的时间之后所取得的成就。如果我们的失误少一点,小一点,失误的时间短一点,我们的成就还会更大。

  四

  (十三)50年中,人才辈出,新人辈出,英雄辈出,这是50年巨变的重要内容。事实上,我们取得经济建设辉煌成就的过程,也是整个民族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过程,这是我们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四)50年的历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创业史、奋斗史,是整个民族的英雄史诗。不管是在抗击灾难、反对侵略的英勇斗争中,还是在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了千千万万个英雄模范。他们中有工人、农民、战士、教师、学生、医生,有领导干部、科学家、作家、艺术家、思想理论家、叱咤风云的革命家,不管是在精神品格上,还是在业务能力上,实际贡献上,都堪称典范,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新中国的50年巨变作出了贡献。

  他们的代表是黄继光、邱少云、向秀丽、孟泰、时传祥、张秉贵、雷锋、龙梅和玉荣、赵梦桃、焦裕禄、王进喜、林巧稚、钱三强、茅以升、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邓稼先、袁隆平、史来贺、张海迪、蒋筑英、张华、苏宁、李双良、徐洪刚、包起帆、赵雪芳、韩素云、吴仁宝、孔繁森、马恩华、李国安、徐虎、吴天祥、谭彦、王廷江、李素丽、吴金印、邱娥国、王启民、邹延龄、侯殿禄、刘让贤、王涛、柏耀平、王选、李向群、秦文贵、范玉恕、吴登云、方红霄等。

  他们只是英雄群体的代表,在他们的前面还有我们的几代革命领袖和他们的战友,在他们的身旁和身后还有成千上万的知名和不知名的英雄模范,这是一个庞大的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英雄的队伍。他们勤劳、智慧、坚毅、果敢、团结友爱、正气凛然、眼界开阔、朝气蓬勃、善于学习、勇于开拓、公而忘私、舍生忘死、敬业献身、自强不息。他们的精神面貌集中地反映了新中国50年中华民族的风采,反映了崭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是有了这样一个队伍,有了这个队伍精神品格的影响,才使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使我们永远不怕压,不信邪,坚持真理,主持正义,赢得全世界的尊重。没有这个队伍,我们就不可能面对西方列强的封锁围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发展;没有这个队伍,我们就不可能正确对待成就和失误,正确总结经验和教训,在顺境或逆境中坚定地大踏步地前进。没有这个队伍,我们就不可能抵御各种风暴,抵御一切邪恶势力。

  (十五)我们的民族特别看重风骨气节和精神境界。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铸就了各种各样的优秀人物和精神品格,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秀传统,一旦和振兴中华的伟大实践结合在一起,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结合起来,获得彻底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品格,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在伟大的历史变革中产生排山倒海的力量。

  (十六)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制度的优越,路线的正确,领导的有力,都要通过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来实现。我们民族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精神面貌的不断改变,社会主义新人的不断涌现,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

  (十七)50年巨变,最根本的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50年巨变的卓越领导者。50年来,我们党在缔造国家,创建制度,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动员和组织亿万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励精图治,建设新中国的宏伟事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十八)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主要在其能够集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不仅表现在推翻三座大山、争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历史变革中,也表现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能够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有共同利益的整体。在中国,除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一种政治力量能够做到这一点,能够彻底改变旧中国那种分崩离析、一盘散沙的状况,步入强国之林。

  (十九)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品格坚贞,政治坚定,始终忠实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且善于学习,勇于开拓,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在历史变革中走在前面。

  为了新中国的繁荣昌盛,50年来,我们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领导亿万人民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改革开放,在神州大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二十)50年中,我们也有过困惑、挫折和失误。但是,我们党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勇于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善于总结经验,郑重对待失误,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十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不在其不走弯路不犯错误,而是在其对待失误的态度,纠正失误的力度和成效。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不只在其已经达到的高度,而是在其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走在时代前面。中国共产党的强大不只在其自身的力量,而是在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二十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6000多万党员,领导着12亿人民,经历了近80年战争与和平考验的党。在中国,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像我们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先进分子,组织得那么严密和广泛,为中华民族作出那么多牺牲,同人民保持着那么密切的关系。

  人民群众从国家巨变和亲身经历中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毫无私利、充满生机和活力、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党,是一个勇于开拓、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的党,是一个不畏艰险、久经锤炼、坚定成熟的党。

  (二十三)新中国成立时,美联社一位记者在香港发出电讯说,“这个国家太大了,又穷又乱,不会被一个集团统治太久,不管他是天使、猴子,还是共产党人。”

  50年后,《纽约时报》头版发表了题为“中国五十年:安定与改革”的长篇报道。以“中国半个世纪——壮丽、骄傲与渴望”为总标题,刊登了中国有关部门举办50年庆典的情况,发表了题为“中国的盛大庆典”的社论,介绍和评价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的成就和前景。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丰功伟绩,有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是无可争辩的。

  (二十四)在纪念新中国50华诞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为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所建立的丰功伟绩。近10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不仅领导我们取得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并且先后战胜来自政治、经济和大自然的多次大风大浪,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戴,具有崇高的威望。

  执政党的素质和品格对一个国家的强弱和兴衰影响极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坚定、成熟,是一种更加影响全局的成就。是国家之大幸,人民之大幸,事业之大幸!

  (二十五)50年巨变,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新中国50年,是按照社会主义的面貌改造中国并且取得重大成就的50年,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利益的50年。是新生的社会主义从蓬勃发展到历经坎坷焕发生机的一个缩影。

  (二十六)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这是由时代条件决定的,也是由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的。

  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格外迟缓,当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打开国门看到世界的时候,人类历史已经向前跨出两大步,一步是资产阶级革命,一步是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运动风靡全球,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很快在地球上诞生。

  像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受尽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欺侮,几代爱国志士想走西方之路都告失败,要想实现民族振兴,彻底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只能选择比资本主义更先进更公正更加符合人民利益的社会制度,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像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人口、地域广阔、一盘散沙、危机四伏的国家,必须有一个理想信仰将人们凝聚起来坚定起来,将人民的利益和力量集中起来。这个理想和信仰只能是社会主义,而不可能是别的什么主义。

  (二十七)社会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端产生的崭新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使其成为国家的主人,成为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参与者创造者,从而最大限度地解放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开辟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投入建国热潮,各项事业欣欣向荣,50年间天翻地覆。事实充分证明,在中国,除了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任何其他道路能够给几亿中国人民带来利益,改变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二十八)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之一。

  50年来,我们通过社会主义政权和制度的威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集中财力、物力等一切条件,攻克难关,发展生产,建设伟大祖国,取得辉煌成就。这包括集中力量积累资金,集中力量进行大型建设,集中力量发展两弹一星,集中力量增强国防实力,集中力量反对侵略、保家卫国等。

  一个生动例证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只用5年时间就建立起我们民族工业的基础框架。这是“洋务运动”以来上百年时间想做而未能做成的事。

  以积累资金为例。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现代化,需要巨额资金。西方列强用了几百年时间进行血腥的原始积累。我们怎么办?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起步时,我们一贫如洗,没有资金积累。我们只能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只能靠亿万人民克勤克俭,堆土成山,积累资金,以实现我们的工业化现代化。50年中,我们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实际上,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综合效应。因为这种集中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相一致,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结构相一致,与振兴中华的迫切任务相一致。

  (二十九)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轰轰烈烈的进军中,我们也有过失误,遭受过严重挫折。这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问题,恰恰是因为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清,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但是,只要我们找到规律,拨乱反正,走入正轨,我们的事业就又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是在一块空地上创建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形式,而且是在一个生产力很不发达的空地上进行探索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如何将政权、制度、体制、机制协调统一起来,更为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认识和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都需要时间和代价。

(三十)关键在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预言,社会主义是解决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而产生的一种更高形态的新型社会。为了适应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一新型社会将在所有制关系、分配制度和社会生产的计划性等方面,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具有一系列新的特征。

  我们是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的情况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应不应该在所有制关系、分配制度和计划生产等方面与发达阶段、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有所同有所不同?应不应该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有所同有所不同?这是一个长期困惑我们的问题。

  针对我们的困扰和失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国内外的经验教训,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深刻揭示了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必须切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强调社会主义的阶段性和中国特色,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言简意赅,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核心是发展生产力,核心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完成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任务,为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十一 )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任务,必须有制度、路线、政权、指导思想、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保证,必须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安定的国内环境,一个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围绕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有力地推动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推动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变革,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这是一个例证,社会主义一旦走出误区,有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就会坚定人们的信念,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十二)50年巨变再次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才能把社会主义推向新境界,才能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问题。

  50年来,社会主义的信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一种影响深远的成就。这比其他方面的成就更深刻,更内在,更有长远意义。

  七

  (三十三)50年过去了。50年巨变归结到一点,是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而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自身力量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正是这一点,正是人民力量的强大、人民命运的改变,使全世界受到震动,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当今世界,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性质的政党、政权,都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力量,不管出于何种考虑,都在通过各种方式调整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这是形势使然,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但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只有找到先进理论的指导,先进政党的领导,通过先进的社会制度,才能凝聚成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世界上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围绕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围绕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建立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没有一个制度像社会主义制度这样,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在这个意义上,新中国50年的成就还只能算是一个开头,50年的历史还只能算是一个序曲,更加宏伟更加值得骄傲的成就还在后面。

  让我们举起双手迎接新世纪,迎接新的1000年吧,新的世纪新的千年必将是更加属于人民的世纪,更加属于人民的千年!


2000.06.28】:大力弘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

(一)历史正在走向新的世纪。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在思考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在世界大舞台上,怎样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赢得有利的地位。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我们所说的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就是这些思想、意志、情感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1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这种主旋律越鲜明,越有力,我们的思想就越统一,力量就越凝聚,人民就越团结,社会就越稳定,改革就越顺利,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越有保证。

面对新世纪宏伟壮阔的舞台,我们要演出更加威武雄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剧,将我们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壮丽前景变为美好现实,就必须继续高奏我们的主旋律,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真正成为凝聚我们56个民族、12亿人民开拓进取、团结奋进、昂首阔步奔向光明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爱国主义——一面最具凝聚力和生命力的伟大旗帜

(二)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凝结起来、积淀起来的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纯洁就在于,爱国是一种奉献。这里,没有等价交换,没有讨价还价,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只要祖国需要,就把自己的一切无条件、无保留地奉献出来。高尚就在于,爱国是一种尊严。这里,没有懦弱,没有退缩。在对祖国的热爱中,产生的是勇敢、智慧、忠诚。神圣就在于,爱国是一种信念。这里,没有选择,没有抱怨,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不论祖国是贫弱还是富强,是遭受欺凌还是扬眉吐气,我们都深深地爱她。贫弱,靠我们去改变;富强,靠我们去创造。祖国的兴衰荣辱永远和我们的命运连在一起。

(三)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魂,也是我们的国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爱国主义生生不息,根深叶茂。爱国主义传统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之中,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五千年,爱国主义代代传。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格和道德风范,培育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和杰出人物。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孙中山的救国图存,振兴中华。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光彩照人,彪炳千秋。

(四)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升华和风范。同时,也是将爱国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有机统一起来的典范。

中国共产党以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人民解放和祖国富强为己任,经过长期探索,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民族独立、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献出了无数优秀儿女,终于击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开创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最恢宏、最壮丽的爱国主义篇章。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李大钊立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自觉肩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们的伟大思想和光辉实践,集中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是爱国主义者,也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者。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既肩负振兴祖国的重任,也履行国际主义的义务。在维护国家主权、打破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封锁和制裁的斗争中,不信邪、不怕压,同时在国际事务中主持正义,支持被压迫国家和民族争取解放、争取独立的斗争,支持发展中国家和我们一道共同迈向美好未来。

(五)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最精辟、最科学的概括。

(六)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丰富了爱国主义的内容,升华了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在这20多年中,我们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近几年来,我们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唱响祖国颂,社会主义颂,改革开放颂;隆重庆祝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百年国耻,一朝雪洗;全国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战胜了前所未有的特大洪涝灾害,铸就了震古铄今的抗洪精神;强烈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联盟使馆的野蛮行径,取得重大胜利。这一切充分说明,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结出了更加丰硕更加辉煌的成果。

(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倡导一切进步思想和先进文化的永恒主题。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党员、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爱我们的祖国,就要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了解我们党的光辉业绩和优良传统。

集体主义——一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

(八)集体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同任何事物的辩证发展一样,集体主义的发生、形成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原始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结成群体,在同猛兽的斗争中猎取食物,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生存繁衍。很难设想,没有原始人的群体组织、群体意识和群体所形成的力量,能有人类种族的延续,能有现在的文明人类和人类文明。原始人的这种群体组织、群体意识,可以看作集体组织、集体主义的萌芽。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广泛和密切。在剥削阶级的压迫下,劳动人民和无产阶级在同剥削阶级的斗争中,孕育、锤炼着更高层次的集体主义。然而,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推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唯利是图,尔虞我诈。因此,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生产社会化,虽然可以促进劳动的合作与协作,却不能在社会中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集体主义。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使“各个个人所结成的那种虚构的集体,总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使自己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由于这种集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支配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集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在这样的集体中,个人服从的只是强制性的社会分工,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从根本上说是对立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化生产的发展,消除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对立的根源,为集体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制度保障。集体主义原则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生活出现了利益群体、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对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提出了新的课题,关键在于引导。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政策措施,加强对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群体的工作,促进集体主义向着新的阶段发展。

(九)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实践说明,只有集体才能为个性的充分发展提供舞台,个性也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丰富发展。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的那样,“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有这样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18世纪初,苏格兰水手塞尔柯克在航行中由于和船长发生冲突,仅带着船队留下的一磅火药和枪支,被遗弃在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4年后,当另外的船队发现他时,火药早已用光的塞尔柯克赤着脚,用野蛮人的办法在猎取食物,其外貌神态甚至比“野生的山羊还要狂野”。这印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离开了集体,单个人的发展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还可能由文明人退化为“野蛮人”。

前国家女排,是一个具有高度的集体主义意识,又能使每个队员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集体。教练袁伟民说:“一个队12个队员,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打起球来才有声有色。如果把她们性格的棱角磨平了,这个队也就没有希望了。”集体是土壤,它含有个人发展所需要的营养,而个人的发展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和果实。

(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协调一致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是对个人主义的批判,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一种思想境界,也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基本原则。它和扼杀个性、否认个人利益的“封建整体主义”有本质不同,也和资产阶级宣扬的极端个人主义根本对立。它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时强调:三者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倡导将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的合法利益;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三者利益发生矛盾时,倡导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承认个人对利益的追求,国家依法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坚持个人致富与奉献社会的统一,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同时强调个人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提倡顾全大局,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热心公益,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

处理三者利益关系的原则,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全体人民的“个人利益”。我们国家是人民的国家,除了人民的利益,国家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离开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个人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就没有保证。坚持单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个人利益从长远上和根本上说才能不受损害。

(十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越性,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集体主义的力量。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在经济科技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成功地发射“两弹一星”;在重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这都是我们的制度、我们的集体主义显示的威力。面对发达国家高科技迅速发展形成的压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们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争得一席之地,更需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依靠集体的力量去拼搏,去奋斗。

(十二)集体主义原则的确立、坚持和贯彻,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社会主义实践的长期性决定了集体主义原则的充分实现,需要我们的长期努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理直气壮地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坚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反对和抵制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这应当成为我们大家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

社会主义——一个不可动摇的根本信念

(十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胜利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面对社会主义在国际上遇到的挫折,西方有人预言,20世纪兴起的社会主义,将在20世纪内灭亡。但是,事情的发展偏偏不是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社会主义的旗帜高高飘扬,整个国家生机勃勃。尽管我们面前还有不少问题和困难,我们的工作也有过某些失误,但是我们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中国人民普遍地真切地感受到了的,也是大多数世人所公认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在迈向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对社会主义一定要有一个坚定的清醒的认识。离开社会主义,就没有根基,没有方向;动摇了社会主义,就动摇了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就会被葬送。

(十四)世界社会主义的挫折,决不表明社会主义没有优越性,绝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社会主义的历史还不长。资本主义已经有了三四百年的历史,在发展中几经曲折,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十分激烈,至今不少资本主义国家还留着封建主义的尾巴。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不也充满着失败、危机和挫折吗?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也有一个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会发生曲折。社会主义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前景是光明的,社会主义遇到的挫折,终究只是暂时现象。

(十五)一提资本主义就是富,一提社会主义就是穷,这种说法不符合事实。全世界100多个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中,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不过20多个。就是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论发展速度,我们也并不慢。我国从1981年到1995年,仅用了15年时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这在世界大国的经济发展中是一个奇迹。从历史长河看,社会主义完全可以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

(十六)还应当看到,在发展起点上,我们同资本主义不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所承受的是旧社会的烂摊子,这同资本主义数百年掠夺积累的“资本巨富”之间的差异十分悬殊。两种社会制度条件下,发展经济的手段又截然不同。资产阶级用低廉商品摧毁落后民族的闭关锁国,用坚船利炮把弱小民族变为自己的附庸。资本主义的发展,靠对内剥削、对外掠夺,以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巨大苦难和牺牲为代价,是一部充满血腥的肮脏的发迹史。他们对第三世界的不等价交换,至今犹在。而我们,主要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十七)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相对稳定和发展,并不能消除其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是就根本政治经济制度而言的,公有制比私有制优越。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种种因素,这种优越性还没有也不可能全部发挥出来。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具体做法上的某些弊端,不能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混为一谈。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就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和人民利益的经济体制和某些具体制度,兴利除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十八)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初步地显示了进步性和优越性。俄国1917年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时,面临极大困难,在列宁的领导下,他们顶着帝国主义的压力,把苏联的国力搞上去了。后来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是在占世界7%的耕地上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1999年我国的钢产量是建国初期的786倍,粮食产量是建国初期的448倍,靠什么?靠党的领导,靠社会主义制度。封建军阀和国民党统治了38年,我们共产党领导了50多年,两者相比,天渊之别。

(十九)马克思恩格斯在说明他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时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社会主义不是天衣无缝、冰清玉洁的圣物,而是从旧社会脱胎来的,是扎根在土地上生长在现实社会中的新生事物。不能设想,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都是不需要经过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分步骤分阶段实现的。急于求成曾使我们走了弯路、吃了大亏。也不能设想,社会主义构想和制度在建立之初或在一定阶段上,就都完完全全、不折不扣地展现出来,否则就不是社会主义,或者就怀疑社会主义。只要我们从我国最近50年的历史观察,就可以清晰地看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看出我们国家发展由弱到强、由贫到富的总进步和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总趋势。

(二十)为什么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这是因为社会主义不是主观臆造的一个蓝图,也不是刻意固守的一个“概念”。坚持社会主义,是顺应历史规律,坚信真理力量,追求人民利益。当代中国,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同社会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

历史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沿着时间的坐标,选取4个数字,勾画基本事实,也许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

5000年。当人类文明日出晨曦,中华文明就领风骚。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几度领先。但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造成中国长期的发展迟缓。特别是从明朝中叶开始,闭关锁国,妄自尊大,囿于传统,反对变革,无视世界大势,坐失发展良机,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本世纪100年。中国从屈辱走向富强。从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国家濒临灭亡边缘,到2000年中国进入小康,大步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中国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且取得巨大成就。毋庸讳言,这其中,有成功,有失误,有胜利,有曲折。但更不容否定,中国各族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大地的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20年。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今天,我们以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自尊和自豪,以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强,昂首阔步奔向21世纪。

从历史发展和现实成就中,我们完全可以说,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的康庄大道,这是实践的结论。

(二十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构成我们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凝聚力、感召力是实实在在的。它不是写在纸上的美好纲领,也不是讲在嘴上的漂亮口号,而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为实现我们崇高理想而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实际行动。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全党全社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氛围中,我们更加有责任、有义务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精神弘扬起来,使之成为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成为我们振奋精神,激励斗志,团结一心,艰苦创业的强大动力。


2000.07.10】:努力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公民

——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江泽民同志近年来反复指出,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阐明这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培育“四有”新人创造着辉煌,积蓄着力量,展示着希望,决定着未来。

我们国家正经历着令人鼓舞的历史变革。这种变革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给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决定这种变革方向、推动这种变革进程的,是我们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现代化建设、大变革时代,需要并锤炼着“四有”新人。老一辈砥柱中流,松柏常青;新一代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我们的时代人才辈出,我们的事业大有希望。这是我们亲身经历和感受的一个事实。这个事实说明,只有培育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才能把一代又一代革命先辈和志士仁人实现民族振兴与国家强盛的伟大志向变为现实,才能成就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需要经过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为之奋斗的崇高事业。

(二)培育“四有”公民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三观”是“四有”的基础,“四有”是“三观”的体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的党和人民坚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观察世界,分析事物,充实人生,创造幸福。我们的“三观”建设内涵在丰富,品质在提高,越来越联系群众,深入实际,贴近生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也应当看到,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必然反映到人们的头脑里来,引起思想意识的相应变化。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相互交织,进步观念与落后观念相互影响。有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产生某种疑惑,对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发展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产生动摇,思想空虚,精神萎靡;有的人沉湎于花天酒地或到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有的人在各种诱惑面前随波逐流,极少数党员干部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堕落为腐败分子。这些现象说明,在新的形势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

世界观并非虚无缥缈,而是具体实在的思想指南

(三)什么是世界观?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一般地说,任何一个思想健全的人都在其生活实践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世界观对每个人来说,不存在有和无的问题,只有系统还是零散,自觉还是盲目,清晰还是模糊,坚定还是摇摆,正确还是错误,先进还是落后的区别。

(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的世界观。构成这一世界观大厦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科学性、先进性在于它吸收了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们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思想体系,也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真理开辟了道路,随着时代前进又引导时代前进。这个科学的世界观一旦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就会化为强大物质力量。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五)我们的根本政治信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阔步前进。这一信念和道路有没有远大的前程?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就会得到毋庸置疑的结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社会主义经过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尽管它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也不会是一朝一夕之功,但是,这个总趋势,不会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因一时的曲折而改变。看不到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是片面的、有害的;看不到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动摇信念,丧失信心,更是错误的、有害的。

(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邓小平理论充分体现了这个活的灵魂。这一理论贯串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总结历史又正视现实、放眼未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正确的回答。这一理论指引我们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新的境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今天我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核心就是要牢固确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七)世界观不是玄妙不可捉摸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这里就有世界观和与之密切联系的方法论。

比如看形势,全面还是片面,静止还是发展,孤立还是联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形势,就会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囿于成见,不先入为主;就会全面看,看全面,不陷入“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就会抓住本质,不畏浮云遮望眼,不被假象所迷惑;就会分清主次,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区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就会坚持两点论,避免绝对化,在看到主要倾向时也看到另外的倾向;在肯定主流时也正视支流,在看到成绩和光明时,也注意到缺点和不足。

再比如看问题,也有一个世界观。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问题,就会认识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什么时候都有。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产生;就会看到我们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就会懂得解决问题主要靠工作,发展中的问题靠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前进中克服;就会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问题解决了工作就前进,事业就发展;就会明白发生问题固然不好,但只要善于总结,举一反三,认识规律,就可以变坏事为好事,把工作做得更好。

(八)无神论是唯物论的思想基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首先要确立无神论的观点。在科技发达,科学昌明的今天,“法轮功”的荒诞邪说居然还有一些市场,说明坚持无神论教育,仍然是树立正确世界观的重要内容,不可小看;说明普及无神论教育、唯物主义思想,使我们从愚昧迷信中彻底解放出来,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不可懈怠;说明即使是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多年,具备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人,也不是就一劳永逸地确立了正确世界观,对坚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不可忽视。无神论思想不确立,世界观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对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一个正确的看法,甚至会坠入到一个“颠倒”的世界中去。

人生观——并非空洞乏味,而是无法回避的选择

(九)人活着为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江泽民同志在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中郑重提出三个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在领导岗位上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这是一个尖锐的、不容回避的人生现实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一方面,我国社会生活中,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层出不穷,群星灿烂,英雄辈出。另一方面,一些人经不起改革和开放的考验,垮了下去。这种强烈的反差,使我们今天讨论人生观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

(十)人生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人的一生会遇到多种多次选择,这种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不同的人生观,决定着选择者是勇敢还是懦弱,是伟大还是渺小,是高尚还是卑劣。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胁利诱,江姐“脸不变色,心不跳”,含笑赴刑场,为创建新中国慷慨就义;甫志高“从狗洞里爬出”,叛变革命,出卖同志,沦为可耻的叛徒。今天,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开拓进取,敬业奉献,为人民的利益忘我奋斗;也有胡长清那样的败类,不择手段,聚敛财富,腐化堕落,身败名裂。人生选择的结局,往往就是这样严酷,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十一)人生有限,事业无涯。积极的高尚的人生观,使壮丽青春得以延续,宝贵生命得到永生。李大钊说:“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而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瞿秋白说:“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么,他总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旧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业——大众的事业是不死的,他会领略到‘永久的青年’”。人民的事业是常青的、伟大的,为人民利益活着,无尚光荣;为人民利益而死,死而永生。

(十二)始终一贯地坚持正确的人生观,这是一件看似容易实则艰难的事情。人们在批评和指责一些人时,常使用“没有人格”、“不是好人”的话语。而要够人格,做好人,就要坚持自我修养,长期磨炼,一点一滴养成。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要成其为人,必须去“做人”才能真正成为人。人是要去“做”的。猫要成为猫,不需要去“做猫”,人要成为人却必须去“做人”。做人需讲求“做人之道”。这里,没“机”可投,无“巧”可取。唯有辨清方向,锲而不舍,千锤百炼,奋力攀登,方能不断提高人生的境界。

(十三)中华民族历来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人生格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这笔财富,创立了纯洁、高尚、崭新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进党的章程;作为党员的人生宗旨,深得群众拥护。这是我们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所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共产党人这种为人民服务的人生宗旨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同时也面临严峻的考验。我们党处在执政地位,许多党员干部手里都握有大大小小的权力。权力是用来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还是用来为个人谋私利?面对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是自觉抵制、一尘不染,还是随波逐流、同流合污?面对在党的政策指引下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为党的政策取得的成就由衷高兴,还是心理失衡,与民争利,甚至利用权力捞取好处?面对那些居心不良者的糖衣炮弹,是一身正气,巍然屹立,还是被收买被利用,打了败仗?这些考验比枪林弹雨的考验也许还要严峻。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在人生的征途上,作出合格的答卷。经受住了考验,我们党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十四)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会碰到许多现实问题。每个人的一生中,难免会碰到一些不公正、不公道、不合理的问题。坚持原则,埋头苦干的人,可能会遭到非议;有才华,有创见的人,可能会受到埋没;见义勇为,有时可能会得不到理解和尊重,以致“英雄流血又流泪”。面对一些官僚主义严重、专横跋扈的国家公务人员,有的人的合理合法的要求,也可能遭遇“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尽管这些现象不是我们生活中的主流,但确实不可能完全消除。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去对待它,唤起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以公正、公道、合理的行为去改变它,切不可遇到坎坷不平就消沉、悲观和失望,更不应怨天尤人而坠入玩世不恭、游戏人生。要相信正义的力量,群众的力量,相信历史的公正,实践的公正。事实终究会表明,吃亏在于不老实,而不是老实人吃亏。

价值观——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时刻发挥作用的准则

(十五)价值观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几乎每时每刻都会碰到的问题。我们做事说话经常要考虑“有没有用?”“有没有利?”“值不值得?”“用”、“利”、“值”是一种价值判断;我们赞美杰出人物的高贵品质时,常说“比金子还珍贵”,我们指责某些人的不道德时,常说真“不值钱”,“金子”、“钱”是一种价值判断。毛泽东同志赞扬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赞扬续范亭烈士“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这些也是价值判断。

(十六)从价值观的由来、实质和运用来说,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它是对人的社会实践行为和活动的评价与判断。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多次反复的实践和评价过程,使人们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判断人的行为与活动的好坏、美丑、利害、善恶、荣辱、得失等观念。价值观是由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价值观具有多样性。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利益主体所处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具有群体性。某种价值观一旦形成,往往不是少数人所具有,而是为某一阶级、阶层、群体所共有。价值观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人们的需求和利益不同,价值观也就有差异和变化。价值观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某种价值观一旦形成,只要形成它的客观条件没有改变,它也不会轻易改变。价值观决定着人们对价值目标的追求。人们对目标是有取舍和选择的,选择的是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被认为最有价值的目标;舍弃的是被认为没有价值和价值不大的目标。

(十七)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为取向,由此产生了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凡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都是有价值的。凡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都是有价值的。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这一标准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利益。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闪烁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光芒,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这一重要思想蕴含的科学又富有鲜明时代感的价值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判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价值标准,提供了判断各项工作的价值标准,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标准。这一标准,已经并将进一步在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发挥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十八)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变革,往往要经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价值观的冲撞,引起了价值坐标的震荡。耻言理想,蔑视道德,躲避崇高,告别革命,拒斥传统,不要纪律的言论时有出现。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又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出现这样一些错误的扭曲的价值观点,并不奇怪。但由此可以看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对于我们培育“四有”新人是极为重要的。还可以看出,教育和引导人们将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密切结合,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洪流,在社会需要的交叉点上找到个体生存的意义,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十九)价值观和义利观紧密相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所当然地需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马克思主义从来不主张将“义”和“利”分裂开来、对立起来,从来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封建社会中的“存天理,灭人欲”,“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完全是虚伪的、反人性的。毛泽东说,这不过是一些唯心的骗人的腐话。人是生活在现实和理想、物质和精神的世界之中的。现实世界、物质世界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理想世界、精神世界,则是人生活的动力和价值取向。失去任何一个世界,都不能算是真正人的生活。我们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反对的是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我们提倡的是将理想和现实、精神与物质统一起来,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当中。

(二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体现了“义”和“利”的统一。这种体制为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在这一体制下,通过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义”和“利”能够有机地统一起来。以企业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赢利,不赢利就无法生存。但企业赢利不能靠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利益,不能靠假冒伪劣损害顾客利益。相反,企业存在的前提就是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能为社会作贡献。否则,社会不需要这个企业,企业就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赢利。只有将“义”和“利”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为国家贡献、为人民造福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利益的企业,才能站稳脚跟,兴旺发达。

(二十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观是我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具有决定性作用。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人生观、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与价值观紧紧相连,人生观决定价值取向,价值观引导人生走向,人生观和价值观又丰富着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会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周恩来同志说,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可谓至理名言,可谓人生真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要落实到为人民服务上。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既崇高又普通。这是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也是当代中国应有的时代风尚。让我们互相激励,携手共进,超越自我,大写人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朝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目标,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000.06.21】: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

——论信仰、信念、信心和信任

  一、一个重要的时代话题

  (一)现在正是讨论信仰、信念、信心和信任问题的一个重要时机。

  一方面,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千年,贯穿着社会主义风起云涌的20世纪还剩下不到一年,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庆祝过自己的50岁生日,都是大数,适于算大账。历史的积累,人类知识总量的积累,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积累,使我们站到了一个从未达到过的高度,比较容易看清历史的走向。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变革、社会转型,不同社会制度在相互对峙和交流中错综复杂的演进,致使我们所恪守的信仰、信念等受到严峻的考验和冲击,甚至在部分人中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方向上的思想迷惘,需要在新的实践、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反思、变革、发展和巩固。

  信仰、信念等问题,涉及我们的指导思想、社会制度、干部队伍建设等诸多重大问题,事关人之思想灵魂,党之兴衰成败,在我们面对新千年的严峻挑战,将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时候,就更加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

  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可以从社会主义新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重大胜利得到证明,也可以从一些错误观点、错误倾向、错误思潮对我们的影响和干扰得到反证。“法轮功”邪教组织蛊惑人心,祸国殃民,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是一个典型例证。

  (二)价值观念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动荡。

  美国忧虑其“物质上富有,精神上贫穷”(尼克松);非洲感叹其“不再拥有本国本土能调节各种冲突的机制,不再有精英人物来考虑教化对立的各方”(哈桑·巴)。从最发达最富裕的国家到最贫穷最落后的国家,无不为此焦虑。这场由经济科技全球化、信息传播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所引起的动荡,还要延续多少时间,一时尚难估计,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这就是全球化进程带来的不管是进步还是问题,是财富的聚集还是灾难的积累,都从不同的方向强化着一个历史指向——整体性。全球利益,全人类利益越来越联成一体,“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越来越成为一个逼近我们的现实问题。人们不能不重新认识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人民利益的价值和分量。

  (三)在这一价值观念的重新评估中,人民群众的意向最值得关注。

  1999年,当新的千年就要到来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通过互联网进行民意测验,推举过去一千年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马克思位居榜首。

  这场民意测验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其发生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是资本主义经过充分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英国,因为这是一场“民意测验”。它所透露的信息,比我们现在意识到的恐怕还要深刻得多。

  二、关于信仰——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思想理论体系

  (四)我们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这是迄今为止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思想理论体系。其他理论和学说,只是部分地丰富着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丰富和推动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几千年来,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反抗压迫和奴役,人民群众进行着前仆后继的斗争,有力地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但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所有这些斗争,包括反抗自然压迫、政治压迫、阶级压迫、宗教压迫、种族压迫、性别压迫、分工压迫的斗争等等,基本上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只有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存在决定意识,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发现,彻底弄清了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给人们以“明亮的阳光照耀”。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和追索,确是集人类文明成果之大成。

  (五)马克思主义是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彻底的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融为一体的崇高信仰。有真理,有正义,有科学,有人格;符合客观规律和人类良知。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人以睿智和坚毅,高尚和文明,使之成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顶天立地的人。

  我们不想把我们的信仰、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把握强加于人,但是,我们相信真理和正义的力量,相信真理和正义终将战胜谬误和邪恶。

  (六)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不是固守和照搬其个别结论,而是信仰其整个理论学说。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三者相辅相成,揭示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递进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关于通过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科学预见,是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最高社会理想。

  (七)信仰马克思主义,不只是为了解释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不只是为了解除个人苦痛和自我完善,而是为了阶级的解放,人类的解放;不是拯救人类,而是对于人类自身力量的肯定,坚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改造世界的主体;不是脱离实际,把理论当教条,将理想作现实,而是与国情和实际相结合,切实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不只是个别人的信仰和觉悟,而是通过先进的政党,帮助人民群众认识自身利益和自身解放的条件,组织起来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八)信仰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马克思主义是缔造我们的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能顺应潮流,顺应人民利益和国家意志,一顺百顺,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意识的大觉醒。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一旦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和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就会变成强大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本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有力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使我们的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关于信念——通过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社会理想,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我们的近期目标

  (九)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从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也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社会理想。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我们的近期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信念。

  信念和信仰的联系与不同在于:信仰是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总看法总方针,称之为真理或主义;信念是有关社会和人生的基本信条或奋斗目标,称之为理想或信念。信仰是信念的最高表现形式,统率和影响着不同层次的理想信念,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信念受信仰的影响和协调,支撑着信仰,归总于信仰,丰富和发展着信仰。

  由于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相信社会主义,是信仰,也是信念。

  (十)社会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端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使其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依赖对外掠夺对内剥削,而是依靠内部积累和对外开放来解决发展资金;它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建筑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它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十一)衡量一种社会制度的优越,最根本的是看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简便有力的,是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制度说起。

  本世纪以来,世界上有100多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了民族独立,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发展自己。应该说各有成就和坎坷,但从总体上说,社会主义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更大,尽管我们曾经遭受严重挫折。这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比较,同历史状况比,同世界状况比,同情况类似的国家比,这有世界公论。美国经济学教授拉迪·多恩布什在《伟大的繁荣》中评价说,自50年代以来,中国的生活水平增长7倍,提高速度居世界第二名。“在本世纪最后30年,中国的生活水平提高了6倍,在那里,人们在50年以前与公元1700年的生活水平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位美国学者,将新中国的变化放在300年的历史进程和整个世界背景下进行考察和比较,是有见地有说服力的。沿着这条思路,我们还可以列举一些更为详实的数据,更加全面地看到我们国家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变化。

  同建国初期比,199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2054亿元,是1952679亿元的120倍。钢产量是1949年的786倍,原油1333倍,原煤33倍,发电量288倍,粮食448倍,棉花86倍等。

  同其他国家比,1999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七,我国主要工农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第十,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国际旅游居世界第八,吸收外资居世界第二。

  人们更加看重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为实现“三步走”的奋斗目标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关键是第二步,“翻两番”。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万亿美元。这1万亿美元,反映到人民生活上,就叫小康;反映到国力上,就是较强的国家,从总量说,就居世界前列了。第一个目标,解决温饱问题,我们提前几年实现。第二个奋斗目标,我们即将提前实现(1999年,我们完成的国内生产总值是82054亿元,基本提前一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万亿美元的目标)。这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可以告慰邓小平同志,告慰近百年来所有关心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并为此作出贡献的先辈、同志和朋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大步前进。

  前苏联已经解体,但在它的建立和兴起过程中所显示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包括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作出的辉煌贡献,却将永远载入史册。贫穷落后的俄国、中国,由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很快成为世界大国,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极大地影响了人类历程。离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很难说清楚的。在此以后的遭遇,包括我们的国家所遭受的坎坷和挫折,都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失误和挫折的问题。

  (十二)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会自动实现。它的发挥,要靠各种条件,要作不懈努力。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发挥,要靠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靠各级领导干部廉洁奉公、卓有成效地组织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艰苦奋斗。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要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我们国家生产水平低,人均产值少,就以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这是误解。这里有个基础和起点问题,有个可比性问题,当然也有一个及时转移工作重点,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行经济建设的问题。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要靠社会主义制度、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是一个发展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体制和机制。

  (十三)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的挫折和失误。

  要确认一个基本观念,亦即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此相联系,要处理好一个基本关系,就是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

  对于这一点,我们认识太迟,有着太多的不解和误解。诸如,把马克思主义所预见的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特征简单地比照今天;把马克思主义对于西欧一些典型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论断简单地类比所有的国家;注意到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对立的一方面,忽视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前后承继的关系;坚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疏忽了在其全部生产力释放出来之前是不会灭亡的;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忽视了对其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和管理经验进行必要的借鉴;看到了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敌视和对立,忽视其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协调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的参照、借鉴和交流;重视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作用,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和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等。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其初级阶段尤其不可能一帆风顺。

  (十四)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鉴于以上的经验教训和中国国情,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揭示了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使社会主义焕发了生机,为马克思主义赢得了声誉。

  四、关于信心——中国大有希望,社会主义大有希望,人类大有希望

  (十五)我们的世界很不安宁,我们的国家在前进的道路上也面临着许多困难,潜伏着很多隐患,但总的形势是,中国大有希望,社会主义大有希望,人类大有希望。

  我们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我们也为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深受鼓舞。即将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又最剧烈震荡的世纪。这个世纪所取得的成就,比以往任何一个世纪都大。拉迪·多恩布什教授说,站到今天水平上进行比较,“1900年简直就是石器时代”。

  这里讲的是经济成就。政治上的进步,同样是今非昔比。10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统治,获得独立,这是20世纪的巨大进步,前面已经说过。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运动对于不同政党、政权和社会力量的影响就更为深刻,尽管其表现形式比较复杂,仍然能够从中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力量。1900年,八国联军对我国所进行的灭绝人性的烧杀掠夺,法国伟大作家雨果斥之为强盗行为;本世纪中,为了争夺世界市场,西方列强发动的两次血腥的世界大战,人们至今记忆犹新。而现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应该说比起它们的前辈“斯文”得多了。

  这当然不是说其本性变了,它们的“斯文”丝毫不能掩盖其对外扩张侵略对内压迫奴役人民的本质,而是说,因为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因为世界上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人越来越多,知道资本主义生产奥秘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有了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存在,它们必须改变过去的方式,不能也不需要再像原始积累时期那样赤裸裸地去烧杀虏掠,明目张胆地去欺压人民。也可以换一个角度评述这一历史现象: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发展和壮大,给各国工人运动一个启迪,给资产阶级一个警告,给那里的当权者们一个教训。

  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给资本主义世界很大压力,使其感到“社会改革”的迫切性。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政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纷纷调整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运用新科技发展带来的财富,运用从世界市场获取的巨额利润,尽可能地向劳动者提供社会福利。资产阶级的理论家们也不能不承认,“共产主义精髓的间接传播”,对于西方世界用以“对付经济和社会弊端的倾向日益流行”(布热津斯基)。为了缓和与人民群众的矛盾,维护和巩固其自身的统治,资本主义从社会主义得到什么样的参照和借鉴,不同社会制度的对峙和交流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着社会前进,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应该说,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五、关于信任——“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关键在领导干部

  (十六)信任,主要是人民群众对于领导干部的信任,这实际上,也是对于党对于国家政权的信任。更深刻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任。领导干部应该通过称职有效的工作,取得这种信任。

  在信仰——信任——信心这个互动结构中,信任是一个重要环节,而领导干部是这个环节上的承重点。“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关键在领导,在领导干部的境界、素质和能力。

  (十七)由于我们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具有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由于我们的成就和力量,我们党取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戴。这是我们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但也有些领导干部,在历史变革中,经不起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掌政权的考验,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要求,精神境界不高,思想界限模糊,责任意识不强,不甘于作人民公仆,热衷于追名逐利,甚至贪污腐败,为非作歹,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大浪淘沙,鱼龙混杂,这种状况正在败坏着党的声誉,败坏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声誉,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

  (十八)这是一个特殊时期: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关起门来搞建设到打开国门搞改革,要转轨又不可能一下子转轨、全部转轨,一些部门和环节甚至还是“双轨”,这就大大增加了“权”与“钱”打交道的频率。意志坚定者受到了锻炼和考验,意志薄弱者借此进行“权钱交易”。一批人站起来,也有一批人倒下去,这是转折关头的常有现象,也是需要付出的代价。重视起来,就不算问题。掉以轻心,就会酿成大患。

  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一是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以纯洁党的组织和干部队伍。更重要的是提高在职干部的素质,解决其在信仰、信念、信心和信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十九)关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情况比较复杂,一种情况是,从来就没弄懂马克思主义,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史,看不清历史走向,一种潮流来了,就被冲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以;一种情况是,学习了马克思主义,记住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却是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对于根据国情和实际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不很理解;一种情况是,由于信仰不坚定,头脑不清醒,对于一些错误思潮和当代资本主义错综复杂的变化,不识其害,不得其解,甚至怀疑社会主义,被“全盘西化”论者牵住了鼻子。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不能坐而论道。

  (二十)我们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讨论信任问题的:为了发展经济,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和资本主义打交道不行,不搞市场经济不行,丧失清醒和坚定,丧失人民信任更不行。我们的国家很大,起点很低,任务艰巨,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很大一批深受群众信任和支持的“金刚石”般的领导干部,我们就很难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组织和率领亿万人民参与新世纪的剧烈竞争,我们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我们的民族就很难站住脚跟。

  六、我们的力量在人民

  (二十一)信仰、信念、信任,归结为一点,就是人民必胜,人民的事业必胜。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和信心,归根到底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力量上。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连封建统治者也深谙此理。“不保护穷人利益,就无法保护富人利益”,更是资产阶级政治家的眼界和策略(肯尼迪)。但是,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并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联系起来,与建立代表人民利益的新型社会制度和新型政权联系起来,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卓有成效地凝聚和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只有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才可能做到。

  在这个意义上,认清以下基本事实,对于增强我们的信仰、信念、信心和信任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理论学说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围绕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围绕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没有一种社会制度像社会主义制度这样,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我们的事业是世界上最为正义、最有前途和力量的事业。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脚踏实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就无往而不胜,这就是我们的精神力量之所在。


2000.07.26】: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一)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影响广大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客观环境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我们进行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重要的符合实际的基础。

“三个代表”中,有一个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影响人们思想活动的客观环境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中,有一个是人类知识总量迅猛翻番、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世界范围的“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现实背景。这都涉及科学文化知识问题。由此可见,坚定不移地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这对于不断运用发展着的科学文化力量去解决科学文化迅猛发展带来的问题,促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文化力量,越来越是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

(二)科学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全方位地提高着人的素质和能力,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是否拥有科学文化力量,以及多大程度上拥有科学文化力量。

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实现人类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离不开科学。

江泽民同志在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社论中说,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消灭贫困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完成这些任务,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两位领导人对于科学文化的期待,几乎涵盖了我们要解决的所有重大问题。

(三)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人类历史是科学不断进步的历史,人类智力所达到的高度,从来都是那个时代科学文化所达到的高度。人类历史的难题从来都是那个时代的人民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创造解决的。

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是,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空前地加大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力度和速度。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就可以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和国际竞争的焦点。谁占有高科技,谁就占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而我们现在的状况是,农业就业劳动力仍占全部就业劳动力的近50%,比发达国家高出10—20倍;就业人员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只占28%;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人口比例高达86%。如果我们不能赶上潮流,拥有现代科学文化力量,尽快地“从一匹马跳到另一匹马上”;即从农民的庄稼汉的、穷苦的马上,跳到大机器工业、电力化的马上(列宁语);从工业化的马上跳到高科技的马上,在未来的竞争中,我们就会在很多方面受制于人。

(四)科学的发展和运用也存在两重性。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正以其神奇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创造着前所未有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带来了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网络混乱、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甚至为人类准备了可以将自己毁灭多次的“核威胁”。

人类的前途在于,更有成效地综合运用科学的整体力量,维持科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和谐,确保科学造福人类。

我们的基点在于,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科教兴国,科教富民,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使我们的人民更加富裕,为人类和世界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二、普及科学知识,是百年大计,也是当务之急

(五)在我国,普及科学知识,是百年大计,也是当务之急,原因有三:科学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人类知识总量迅速翻番,我们民族科学文化比较落后,亟须科学知识;国际竞争给我们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六)科学知识是人类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是人类心智征服物质世界发现客观真理的记录。科学知识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形成智力、能力、生产力,同时也形成新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不断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人类从大自然中站立起来与动物分开,走向文明,走向未来。自从地球上第一次出现生命物质以来,亿万物种活跃其间,只有人类有能力摆脱环境的绝对支配,相对自主地决定自身的命运。所有这些,靠的就是人有知识的思维,有在知识的积累上形成的高超智慧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卓越能力。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是一幅生动写照。

人类知识总量在迅速翻番。据统计,人类科学知识总量在19世纪,50年增加1倍;20世纪初期,30年增加1倍;50年代,10年;70年代,5年;80年代,3年;90年代更快。与此相联系,知识更新不断加快,18世纪为80—90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30年;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为5—10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本世纪初,需要20—30年,六七十年代激光与半导体从发现到应用只不过用了2—3年,而现在信息产品的更新换代只有十几个月。

科学知识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就像农业时代追求土地,工业时代追求资本一样,“知识经济时代”追求知识,追求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应当看到,我们国家科学文化比较落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学知识和科技力量储备不够。由于缺少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封建愚昧思想还在困扰我们的一些干部群众,甚至出现“法轮功”邪教组织一度在部分地区泛滥肆虐的情况。我们必须有危机感,尽快改变这种知识贫乏和后劲不足的状况。

这种现象深刻表明,实现现代化,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脱愚。在愚昧的基础上无法摆脱贫困,只有整个民族摆脱愚昧,才能真正脱贫。而脱愚、脱贫,都必须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

(七)因为知识具有层次性、连贯性、时代性,普及科学知识,既要有所侧重,又不能有所偏废。

知识是一座高山,是分层次的。任何层次和环节留下空白,都会使知识断裂,甚至会从空白处走向歧途。要重视现代知识的学习和知识更新,也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启蒙教育。

知识是一条河流,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阶层的人民,长期积累,世代相传的共同财富。要善于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师人之长,补己不足。

知识是一片汪洋,是分部类的。具体分类,多达几千学科,波澜壮阔。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学得所有知识。但要取得高深造诣,就应知识广博。培养队伍,建设国家,更需要多种知识,多种人才。这不仅因为,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还因为,只有各部类科学文化知识综合运用,立体作战,才能形成强势,攻克难关。

三、科学思想是人类智力的集结、智慧的结晶,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八)知识,只有集结为思想,才可能形成力量。没有条理化、系统化、理性化的知识,还不能进入“科学”,成为科学思想。

科学思想一旦形成理论体系,并同社会需要、技术发展结合起来,同亿万人民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社会科学理论指导社会革命,自然科学理论引导科技革命的情况屡见不鲜。前者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作用、邓小平理论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引。后者如,牛顿力学对于蒸汽机器革命,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对于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的影响等。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成果都凝聚在科学思想中。人类社会所取得的所有历史进步,所创造的一切人间奇迹,包括天翻地覆的变革,气壮山河的斗争,无不是在科学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也正因如此,思想被称为人的“灵魂”,人因为有思想被称为“万物之灵”,伟大的思想家被称为“伟人”和“巨人”。

(九)思想并不都是科学的,只有经过实践验证,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思想,才是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才可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错误思想、反动思想、愚昧迷信思想,只能导致行动的失败,甚至会堕入泥坑。

宣传和发展科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不仅要揭示其产生的客观实际和发展规律,而且要帮助和引导人们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无神论和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增强识别和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伪科学的能力。

科学思想的确立,为科学的世界观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一个具有正确世界观的人,才是更加自觉、自在的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倡导科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十)科学思想,也可以理解为科学地思想——科学地思维。

科学思想来自现实和有关知识,但是,现实和知识并不就是思想,只有经过人脑的思维,即经过抽象和概括,才能将现实和知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思想。

这样,思维方式科学化的形成,亦即科学方法的确立,对于形成科学思想,更好地发挥科学思想的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思想也被理解为科学的思维,唯物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不仅符合形式逻辑规律,而且符合辩证逻辑规律。

四、科学方法的确立,思维方式科学化的形成,比具体的知识学习更重要

(十一)普及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思想,运用所学得的知识去认识和改造世界,都有一个方法论问题、思维方式科学化的问题。

科学方法一旦形成,就能指导人们更有成效地进行思维,更有成效地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和技术灌输,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帮助其归纳整理和指导应用,不可能造就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之才。因此,科学方法的确立,思维方式科学化的形成,比具体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

(十二)科学方法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最重要的是唯物辩证法。

科学方法,包括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诸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也包括一些具体方法。可以说,有多少学科门类,就有多少具体方法。因为客观世界是多层次的统一,科学知识是多层次的系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也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不懂得这些方法,就只能永远被关在科学的门外。但也应该清楚,最重要的科学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科学方法建立在对于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也就是说,科学方法的前提是科学理论,是对于客观规律的了解。比如庖丁“解牛”,运刀技巧的娴熟,完全建立在对于牛体结构肌肉纹理的“了如指掌”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指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首先具有方法论的意义。马克思最伟大的功绩之一就是制定了科学的方法论。

(十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点是:世界是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既不是心造的、神造的,也不是静止的、孤立的。与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论、机械唯物论都划清了界限,是人类认识史上的“空前大革命”。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便有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构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点是:世界是物质的,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发展变化的,从低到高,从简到繁的过程;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物质世界,由其内在矛盾和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推动其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勾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轮廓和脉络,主要是为提供一个指向,科学思维的指向,观察世界的指向。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科学严整、博大精深,又海纳百川、与时俱进。其精髓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不替代其他具体的科学方法,但是所有科学方法的运用和发展无不与其有着内在联系,受其影响和制约,不断地丰富其内涵,磨砺其锋芒。我们的事业在改革开放中前进,在解决矛盾中前进,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激烈动荡中前进,错综复杂,我们必须拥有站在这一切之上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武器,以保持我们的清醒和主动。

五、科学精神是推动科学创新的动力,弘扬科学精神就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十四)弘扬科学精神,对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具有根本性基础性意义。“基础性”是指,科学精神是推动科学创新的精神动力和基本素质;“根本性”是指,科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激发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真理,聪慧敏锐,公正无私,自信而不狂傲,严格而不教条,刚正不阿而又从容不迫,充满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

(十五)科学家们对于什么是科学精神进行了探索和概括,基本内容包括: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竞争协作的包容精神、执着敬业的献身精神等。几个方面,形成一个共同的贯穿于科学之中的内在驱动力量——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弘扬科学精神的基本要求,就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学精神的本质是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科学创新与国家兴衰连在一起,也就把科学创新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十六)弘扬科学创新精神,基本的要求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反复研究,反复实践,不断前进;热爱科学,崇尚真理,重视科学决策,一切按规律办事;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努力用科学理论、科学知识以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头脑;勇攀高峰,甘于奉献,为祖国和人民贡献一切智慧和力量。

弘扬科学创新精神,关键是结合实际。科技工作者要重视“岗位创新”、“一线创新”。瞄准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国际竞争和现代科技的前沿,集中攻关,务求实效。

弘扬科学创新精神,需要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气,激发人们探索求新、创造发明的精神,树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自觉抵制各种非科学、伪科学的正确态度。

弘扬科学创新精神,需要政府的支持,包括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科学创新体系,也包括进一步贯彻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科学文化的更大繁荣。

六、关键是领导干部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十七)领导干部是社会的先进分子,肩负着动员、组织人民群众提高素质建设家园的重任,必须在科学文化方面走在前面。

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新时期党中央提出干部“四化”要求后,我们的干部队伍,科学文化素质大有提高。但是,同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些领导干部不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情况还很严重。有的没有知识,还鄙薄知识;有的知识甚少,还装腔作势;有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口头上重视科教兴国,行动上却不见落实;更有甚者,愚昧迷信,求签问卜,成为唯心主义的俘虏,在群众中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这些,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警惕和高度重视。

我们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领导干部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任务显得越来越迫切。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以发达国家为先导的,我们国家仍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加倍努力,迎接挑战。

(十八)提高领导干部科学文化素质,要有目标,有日程,有具体方案,要同干部的考核、提拔和使用结合起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也要有目标,有日程,有具体方案,将个人前途与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精心设计,精心组织,不可掉以轻心,更不可停留在一般的感慨上。

(十九)科学是严肃的,来不得半点虚假。竞争是严酷的,容不得半点侥幸。没有足够的科学文化力量,我们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站立起来。秦汉宋元时期,我国发明了印刷、造纸、罗盘和火药,当时的欧洲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在科学文化方面我们走在前面。后来,我们被远远抛在后面,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中国发明的罗盘从海上打来,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装备的洋枪洋炮任意屠杀中国人。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我们的力量和前途在哪里?每一个党员,每一个领导干部应该由此意识到我们肩头的责任。

(二十)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知识是基础,思想是灵魂,方法是能力,精神是动力,精神、思想和方法又都贯穿在知识中,贯穿在学习运用知识、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我们要以更博大的胸怀和更宽广、深刻的眼光认识科学的本质和作用,不仅要在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上讲科学,而且要在推动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意义上讲科学;不仅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提高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而且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水平,展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社会精神风貌。

(二十一)当我们即将跨越新世纪的门坎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为我们民族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文明而骄傲,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自豪,也不能不为近代以来我们在科学文化上的落后而深深感到责任重大。“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面对高科技发展的新世纪,面对在新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我们只有一条路,这就是坚决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大力提高我们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缩短差距,迎头赶上,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强盛。历史将证明,我们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能力。


2000.10.30】:新世纪伟大进军的根本思想武器

——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吹响了新世纪伟大进军的号角。为了顺利推进这场伟大的进军,全会郑重地把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问题提到全党面前,强调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实事求是。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继续前进,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认识也要不断继续前进。当前,我们正实事求是规划着祖国的“十五”,憧憬着风光无限的未来,党的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把握时代特征,放眼世界局势,规划中国发展,科学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一个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十五”的主要奋斗目标和任务。《建议》从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重要方针的确定,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科技教育、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和人民生活等方面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问题的提出,无不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无不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同样的,要把五中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也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在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中,进一步深刻认识、自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新的启迪,吸取新的营养,增强新的智慧,产生新的力量,夺取新的胜利。

实事求是——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就是实事求是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以往人类社会的全部“实事”、对他们所处时代的全部“实事”,进行科学研究而求出的“是”。毛泽东思想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中国的“实事”所求得的“是”。邓小平理论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当代的“实事”求出的“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制定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及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又一次生动体现。事实说明,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这方法论的核心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这生命力的奥妙在于实事求是。

(四)实事求是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一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党和人民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下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历史。在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创造中,实事求是占有崇高的位置;在我们党的全部实践活动中,实事求是放射着灿烂的光芒。我们的成功、我们的胜利,无不得益于实事求是。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新时期的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二十多年来,我们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每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每一项重大政策的调整,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同样,我们的挫折,我们的失误,也源于背离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一贯高举的旗帜,是我们最应珍视的经验。

(五)实事求是是科学创新精神的核心。创新是对旧事物、旧观念的突破。创新,就是要调整、完善和改革同客观实际不符合的体制、机制及其思想、观念,使之同客观实际一致起来,创新的过程就是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过程,就是依据“实事”去求“是”的过程。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创新。坚持创新,就必须实事求是。创新同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任何有价值的创新,都只能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六)实事求是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基石。艰苦奋斗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财富,创造幸福。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艰苦奋斗才有效率,才有效益,才能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离开实事求是的“艰苦奋斗”,只有革命热情,没有科学态度,只能是南辕北辙,劳民伤财。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避免主观臆断,盲动蛮干;坚持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内容才能不断更新,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代代相传,艰苦奋斗的旗帜才能吸引人、凝聚人、鼓舞人。

(七)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无产阶级政党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它的历史责任,就是寻找和按照社会发展必然的、固有的内在规律,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进步。人民群众最讲实事求是,也最需要实事求是。因为实事求是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党所以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所以能将亿万人民群众的意志凝聚起来,转化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倡导和坚持实事求是,就在于我们党能够为人民的利益而寻求真理、坚持真理,为人民的利益而认识错误、纠正错误,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没有任何遮掩和作假。

(八)实事求是是靠得住、打不倒的。一个崇尚实事求是的人,是相信真理、追求真理的人,同时也是目光远大、胸怀开阔的人,能从实际出发,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在困境中不屈不挠,愈挫愈奋;在顺境时,居安思危,头脑清醒。背离实事求是,可能得意于一时,得益于一事,但最终在客观规律面前注定要碰钉子。唯有实事求是,才靠得住,站得住。

实事求是——坚定鲜明的政治品格

(九)实现跨世纪发展的任务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党的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作风建设。党的作风,也是党的形象。一个开拓进取、联系群众、蓬勃向上、充满生机的党,必须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鲜明的政治品格,体现在自己的全部活动中。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努力改进党的作风,当前要着力解决好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因为它们是实事求是的大敌,是我们事业的大敌。

(十)教条主义,又名本本主义。其特点是唯书唯上不唯实,不从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不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我们党在历史上不止一次吃过教条主义的亏。毛泽东同志说,什么都搞教条,结果是大失败。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和创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坚持从我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国情出发,不唯本本,不守教条,不抄模式,不循陈规,从而不断推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历史经验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具有标志性、根本性的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都是摆脱教条主义束缚、思想大解放的成果,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近80年奋斗愈加深刻认识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公开申明,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但不能搞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我们要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外包括西方国家的东西,但也不能搞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切都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十一)官僚主义。这是旧社会官场遗留下来的一种极坏的腐朽的作风。官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官本位”意识——“以官为本”,一切为了作官。有了官位,就什么东西都有了。这种意识,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至今仍然有很深的影响。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一些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也自觉不自觉地做了这种意识的俘虏,一些地方和部门,官僚主义甚至出现了隔代返祖的怪现象。跑官、买官、卖官的现象出来了;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骗取荣誉和职位的现象出来了;明哲保身、不思进取,但求无过,一切为了保官的现象出来了;以权谋私的现象出来了。官僚主义者没有丝毫的实事求是精神,他们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作官当老爷,有的高高在上,乱发号令;有的主观武断,唯我独尊;有的互相扯皮,效率低下;有的胡乱拍板,浪费严重,更有甚者作威作福,欺压群众。官僚主义的要害,就是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不负责,对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负责,而只对自己负责。

列宁曾痛斥官僚主义,说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官僚主义。沾染了官僚主义习气的人,很难做到实事求是;官僚主义严重的人,不可能也不愿意做到实事求是。对官僚主义,必须狠狠批判和坚决破除。

(十二)形式主义。其本质是颠倒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主要特征是重口号轻行动,重场面轻效果,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重开头轻结尾,重眼前轻长远。形式主义的要害是只图虚名,不求实效。有的做工作,不去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也不去了解下情,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空喊口号;有的沉湎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不能深入基层;有的搞各种名目的所谓“达标”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有的只说空话套话,不干实事;有的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致酿成恶果;有的将规章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但就是不落实,不扎实,不切实;有的热衷于路边工程、献礼工程、德政工程、形象工程,就是不搞扎扎实实的民心工程、效益工程;有的急功近利,寅吃卯粮,搞短期行为。形式主义,有哗众取宠、沽名钓誉之意,无忠于职守、服务群众之心,与实事求是水火不容。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做工作比不做工作更有害。对形式主义,同样必须狠狠批判和坚决破除。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境界

(十三)从新世纪开始,我们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又一次把我们推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又一次赋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新的内容,新的要求。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需要更加坚定自觉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十四)坚持实事求是,一定要刻苦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现在,新事物层出不穷,新问题不断出现,领导干部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迅速适应客观实际和现实环境的变化,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领导干部,不论是干哪一行的,都应该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努力掌握唯物辩证法。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在学习中,应该很好地联系自己的思想和作风实际,使我们的思想和作风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应该很好地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实践中;应该很好地联系历史实际,不断总结经验,从而使我们更加聪明,不走老路,少走弯路,坚持正路,开拓新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学到手,才能在思想上行动上真正坚持实事求是。

(十五)坚持实事求是,一定要提高勇气,富有牺牲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个人的眼前利益往往同大多数人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人民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应当毫不犹豫地放弃个人利益,维护实事求是,而不能为了个人利益,放弃实事求是。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片面性、局限性是难免的,说错话,办错事也是难免的。当意识到自己错了的时候,应当实事求是地纠正,而不能顾及面子和威信,“一条道走到黑”。这是对一个人党性的严峻考验。

新生事物的成长也有一个过程。在新生事物刚刚出现的时候,有可能不被多数人所认识。扶持、支持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事物往往也难以被人理解,甚至可能为此付出代价。这里,同样需要无私无畏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勇于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敢于为人民的利益同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斗争,乐于公开承认、坚决改正自己认识上、工作上的失误。这是我们的忠诚所在、高尚所在、光荣所在、力量所在。人民因此信任我们,拥护我们;党的事业因此无往不胜,蓬勃发展。

(十六)坚持实事求是,一定要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事无大小,深入就实。眼睛向下看,脚步朝下走,向群众学习,向群众问计,我们才能了解到“实事”,求得“是”,才能把握“实事”的发展方向、发展趋势、发展潜力,求得“是”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任何华而不实、不求实效的行为,任何刻意树立个人形象、制造轰动效应的行为,任何为眼前利益、部门或单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的行为,都会一害组织,二害自己。

(十七)坚持实事求是,一定要发扬民主,保证决策科学。实事求是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前提;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事求是的结果。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决策,无一不是主观主义、长官意志的产物。减少决策失误,需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多听群众的意见,多听专家的意见。重大决策,不仅要集体讨论,而且要事先经过专家的严格论证。特别是要通过规范决策程序,确保人们敢讲真话,确保不同意见得到重视,确保人民群众和专家学者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十八)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是工作作风,也是认识目标,是努力方向。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无限的,每个人、每代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虽然我们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我们的认识却可以不断地、无限地接近客观事物。一个人一个时期做到了实事求是,不等于始终会实事求是;在一件事上做到了实事求是,不等于在所有事情上会实事求是。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应当把实事求是牢记在心,扭住不放,锲而不舍,终生实践。从而使我们的眼界宽广,脚步坚实,主观和客观相一致,认识和实践相统一,一步比一步接近客观真理,一次比一次更准确地把握客观规律,在新世纪的伟大进军中锐意进取,阔步前进。


2001.08.24】:中国共产党人新世纪的宣言和纲领

——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一)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在党内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全党全国出现了一个新的学习热潮。

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因为《讲话》全面、精辟地总结了我们党80年的光辉业绩和基本经验,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因为《讲话》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得到新的升华;是因为《讲话》进一步指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讲话》把全党的认识统一起来,意志凝聚起来,正在化为认识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二)今天,当我们以兴奋的心情、认真的态度学习《讲话》的时候,我们不禁想起党的十五大报告所论述的两个宣言书:一个是标志着我们党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个是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宣言书——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的新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这一庄严宣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光辉,体现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本质,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的典范。

这一庄严宣言,充分表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勇气,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蓬勃的创造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

(三)《讲话》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总结历史,分析现实,前瞻未来,揭示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科学内涵以及内在关系,并以“三个代表”为指针,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七一”讲话的核心和灵魂。

(四)如同任何正确的思想理论一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历史的经验,集体的智慧,实践的结晶,时代的精华。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讲话》以深邃的历史眼光,观察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两个80年中国大地上天翻地覆、沧海桑田的变化,特别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80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得出三条基本经验: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这三条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任务,根据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党的自身建设实际,作出的精辟论断。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力量的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我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全球范围的大竞争。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回避不了。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一些执政多年的共产党失去了执政地位。事出总有因,难题终有解。其中的教训很值得总结。总结好了,马克思主义就发展。

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发展经济,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振兴科教,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是我们面临的艰巨繁重的任务。我们正在进行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变革。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我国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错、相互激荡。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形式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而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差距,我们发展的基础还不雄厚,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的要求。形势喜人更逼人。搞不上去,民族难以自立,人民不会答应。

经过80年的发展,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员总数已达到6451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我们党面对着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课题。

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和党的队伍状况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都尖锐地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

(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七一”重要讲话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就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作出了正确回答。这个回答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建设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党,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根本要求建设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先进生产力是人民力量的结晶;先进文化是人民智慧的花朵;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把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八)“三个代表”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文明进步标准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为我们提供了新形势下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要求、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三个代表”是对全党的总体要求,也是对党员个人的具体要求,是对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同时又是我们衡量和检验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它要求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必须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并以“三个代表”审视各项工作,看看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勇于实事求是地纠正。

“三个代表”是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思想武器。它给了我们新的认识工具,擦亮了我们的眼睛,帮助我们在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现象中,认清形势,分清是非,坚定信念,增强信心,开拓前进,经受考验。

“三个代表”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制定各项政策的依据。它要求我们必须遵循“三个代表”的思路来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繁荣先进文化,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九)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归结到一点,就是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

先进政党是时代精神的代表,也是推动时代前进的领导力量。只有保持着先进性,才能保持和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带领人民建设美好生活。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是局部的,而是全面的,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不断发展的,贯穿于党的生命的全过程。只有站在时代前列,站在实践前沿,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

(十)怎样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七一”讲话以“三个代表”为根本要求,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要求: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这五条构成了新世纪我们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基本思路、重大举措和行动纲领。它向全国人民展现了我们党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展现了我们党自觉肩负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历史责任和庄严承诺。按照这五条要求不懈努力,我们党就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十一)共产党人是最大的理想主义者,也是最大的现实主义者,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讲话》关于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辩证关系的论述,教育和鼓舞着全党同志既要胸怀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既要目光长远,又要求真务实。“非常漫长”的征程,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前行;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地奋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我们扎扎实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不懈努力,同时也就是实践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十二)对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关系的认识,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上的。我们曾经把共产主义看近了,把社会主义看快了,这是应当汲取的教训。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共产主义分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社会主义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初始阶段的社会主义。与此相联系,我们必须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处理好不同文明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讲话》鲜明地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是我们党对世界社会主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作出深刻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和国际形势的现状及走向进行科学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

(十三)“七一”讲话不仅展现了我们党理论创造的最新成果,而且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讲话》所运用的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的创新勇气和开拓精神,为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教条主义的桎梏,不断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十四)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坚决贯彻《讲话》精神,是全党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这个学习,事关党的团结统一和兴旺发达,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发展进步,事关人民的富裕幸福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面、正确、深入地领会《讲话》精神,必须紧密联系讲话的通篇内容和全面论述,紧密联系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党的各级干部,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讲话》精神,带领全党和全国上下真正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十五)这里,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十六)我们党经过八十年的发展,既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又有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年干部,也有一大批朝气蓬勃的年轻干部。老中青各有优势、贡献和特点。老同志经过战争的考验和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考验,有丰富的经验,对党有深厚感情,关心党和国家的命运。年轻同志思想敏锐,信息灵通,接受新事物快,有开拓创新精神。不论是老同志还是年轻同志,都有一个不断学习,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与时俱进的问题,有一个经受新的考验的问题。每一位共产党员不论党龄长短,资历深浅,都应当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尊重实践,尊重群众。这样才能把思想和行动更好地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并沿着《讲话》指引的方向,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001.08.31】: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一)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成果,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二)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由此也就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同,结果大不同。

(三)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最先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帜。

(四)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立者恩格斯,同样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共产党宣言》发表24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宣言》德文版作序时说: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

在由恩格斯撰写的《反杜林论》这部被马克思誉为他和恩格斯理论的“百科全书”发表八年后,恩格斯在新版序言中说,本书有许多地方是应该修改的,例如“关于理论自然科学的那部分,这里叙述得极其笨拙,有些地方现在本来可以表达得更清楚些,更明确些。……我理应在这里作自我批评。”

恩格斯满怀信心寄希望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五)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许可以用列宁的两句话作出概括:“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

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发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已经不适合“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从而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可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成功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实现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关键性转变,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六)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

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把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正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同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危难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种坚持和结合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极其生动、极其丰富的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

(七)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道路的邓小平同志,为全党树立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榜样。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如果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勇气和政治胆略,领导和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使我们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他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不懈探索,深入思考,科学回答,将全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八)马克思主义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从这部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生动发展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不是终极真理。它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是一座思想高峰,同时又是我们向新的高峰攀登的阶梯。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也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才枝繁叶茂、大树参天。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巨大威力才能得以发挥;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坚持和巩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结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着重学习的是基本原理,不是具体结论;掌握的是完整体系,不是只言片语;运用的是立场、观点、方法,不是个别论断。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总是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真正内涵。

一句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九)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形成对比的,是教条主义的态度。

事物是丰富多彩的,世上万物各有特点,各有千秋,我不同于你,你不同于他;时代是发展变化的,昨天不同于今天,今天不同于明天;世界是广阔无垠的,这个地方不同于那个地方,那个地方不同于别的地方。

教条主义往往看不到这种不同,他们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与实践相脱离。他们常常不分此时彼时,此地彼地,此事彼事,不是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以不变应万变,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特定历史时代特定事件的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以停滞不前的思想观念和经典作家的某些词句来判断和评价不断发展、无限丰富的现实生活,以马克思主义著作中针对特定对象开出的药方作为包医百病的药方,无论治什么病,都按一个方子抓药。

教条主义经常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只能顶礼膜拜的神圣教义,把发展马克思主义当作是离经叛道。看事物、想问题、作决定,一事当前,先查本本,唯书唯上不唯实,丢掉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十)在党的历史上,教条主义曾使我们吃过大亏。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我们的事业每向前发展一步,都要突破教条主义的羁绊。我们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遭到严重挫折,主要同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有关。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今天和未来的警示。

(十一)人类已经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面临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已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那个时候,也不同于毛泽东那个时候,就是和邓小平同志在世时相比,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已经载入史册。在我们的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认识真理是不断前进的过程,改造世界也是不断前进的过程。当代共产党人有责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运用当代最新知识丰富自己,站在时代前列,站在实践前沿,在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过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永不褪色,高高飘扬。

(十二)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种思想方法,是一条认识路线,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只要实践在发展,只要社会在进步,只要人类的历史还没有结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永无止境。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十三)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根本的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能用本本去框实践,而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

“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沸腾的生活,火热的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也是我们认识真理、发展真理的源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持从生活本身出发,从实践出发,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出发,从四季常青的生活之树上采摘翠绿的新叶,撷取鲜艳的花朵,来酿造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创造新的生活。

(十四)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面向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成就科学理论的根本道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一定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科学的理论,归根到底总是和人民群众的实践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先进的思想理论一经为群众掌握,就会化为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物质力量。这应当成为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十五)“马克思主义是最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这一论述,指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和根本态度。

“生命在于运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在实践中的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既继承又创新,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竖起一座丰碑。

(十六)学习贯彻《讲话》,最重要的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解决问题,真正把贯穿于《讲话》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学到手。这种科学的创新的精神,就是“七一”重要讲话所集中体现的两个“不能含糊”: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不能含糊。同时,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对我们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给予符合实际的科学回答。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运用,也应适应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这一点,也不能含糊。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七一”重要讲话所闪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所展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必将在中国大地上,在亿万人民中发挥巨大作用,产生深远影响,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使我们的党更加朝气蓬勃,使我们的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2001.09.20】:先进性: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主题

  (一)先进性是工人阶级政党的本质体现。

“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的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提供了判断政党先进性的标准,也为我们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指明了方向。

(二)先进性是我们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是党的建设的主题,是一个严峻的时代课题。

我们党走过了八十年历程,执政也有五十二年了。党一成立,就以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国最先进政党的姿态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党领导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使中华民族摆脱百年屈辱,获得独立尊严;使中国走出悲惨境遇,迈向繁荣富强;使中国人民告别愚昧贫穷,进入文明小康。

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党,这是历史证明了的。

新的世纪,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快速前进,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改变着世界面貌。我们党正置身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面临巨大的历史性考验:世界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临国际大局变动的考验;国内社会生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面临国内大局发展的考验;要带领全国人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临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考验。联系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教训,联系我们党的现状,怎样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突出地摆在全党面前。

(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就是我们党作出的回答。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集中概括,是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它抓住了执政党保持先进性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从社会发展和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上提出了建设先进政党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理论的概括,又是行动的指南;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指导原则,又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

历史最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由先进文化引导的,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三个代表”的每一个代表都体现了先进性的要求。“三个代表”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是一个统一整体,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历史进步的本质要求。

坚持“三个代表”,我们党就能始终保持先进性,永葆生机与活力;否则,就会丧失先进性,失去领导资格。

(四)党的先进性,来源于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我们党诞生之时,尽管工人阶级的人数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很小,力量薄弱,但它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品格。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赢得全人类的解放。工人阶级的利益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深深地植根于工人阶级,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我们党就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五)党的先进性,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

一个党要站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先进、最严整的思想体系。我们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党的发展,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联系的。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党八十年历史最基本的经验。

一个阶级基础,一个理论基础。工人阶级以马克思主义为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以工人阶级为强大物质力量。两者的有机结合决定了我们党的先进性。

(六)党的先进性,来源于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总是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人民也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党的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党的队伍,由人民群众中的优秀分子所组成;党的活动,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除了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人民哺育了党,党肩负人民的希望;党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党用先进理论武装群众,提高群众,带领群众前进。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越紧密、越广泛,党的群众基础就越坚实,党的生命力就越旺盛。

(七)党的先进性总是同时代紧密相连。时代的坐标提供着先进性的方位;先进性的要求反映着时代进步的方向。

时代性蕴含着历史发展的新趋势,体现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化的新格局,凝聚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新信息,展示着社会前进的新情况。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立于时代潮头,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进程,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奋斗目标和路线方针政策。

(八)怎样看待先进性,怎样把握先进性,学习领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联系党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获得这样一些认识:先进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先进性的要求永远不能变,先进性的内容却要不断发展。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先进性总是和党在那个时期或阶段的中心任务联系在一起,总是随历史任务和时代要求的变化而变化,总是在不断地丰富和更新。滞后当然不是先进,冒进也不是先进,唯有实事求是才是先进。

先进性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先进性应当与国情党情、社会条件、群众状况等具体实际相结合,能够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赞成,能够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一道前进。那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孤芳自赏的所谓先进性,没有意义。

先进性是在实践中生成的,不是天赋的、自封的。先进性要在奋斗中赢得,在奋斗中保持。

先进性需要不断培育,不可能一劳永逸。赢得先进性固然不易,保持先进性更为艰难。一定要以高度的自觉、辛勤的耕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不断培育和维护,否则先进性就难以持久,甚至可能得而复失。先进性的实现也不会一帆风顺,在探索中也难免发生失误,关键在于始终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

先进性要化为具体行动,不能当作口号、标签。先进性的要求,要落实到党的全部活动中,落实到每一个党组织、每一个党员的具体工作和具体行动中。要开拓进取,不能因循守旧;要争创一流,不能得过且过;要身体力行,不能坐而论道。

归结起来,先进性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现实的活动。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是在正确认识和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是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中实现的,是在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进程中实现的,是在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不懈努力中实现的。

(九)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理论创新。

科学理论是时代精神的升华,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是反映时代精神的历史,是不断创新的历史。理论创新的步伐一旦停止,认识就会落后,思想就会僵化,党的生机就会停止,党也就丧失了先进性。

党的历史证明,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结合得好,就会形成新的理论创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这种结合、创新的理论成果。

理论创新是认识和实践、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必须做到两条: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一点,要坚定不移,毫不含糊。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不墨守成规,不固守教条,不能用本本去框实践,而只能用实践去发展本本。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毫不含糊。

(十)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把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结合起来,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党的一贯方针。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人阶级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

伟大而艰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共同推进。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社会阶层的构成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党必须主动考虑如何扩大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的问题。这是新形势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更应当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应当解开一个“紧箍咒”,再也不能搞过去那种越穷越光荣、越穷越革命的东西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都好起来,个人的财产多起来。关键在于诚实劳动,敬业守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

我们还应当认清一个道理,吸收社会各个方面的优秀分子入党,不是要在党内搞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党领导的各阶级、各阶层、各政党、各社会集团的广泛联盟。我们党则是思想一致、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统一整体。党内不存在也不允许存在任何阶层、派别和集团。

(十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不能不重视制度建设。党的力量不是党员数量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理想和纪律凝聚起来的。这种凝聚起来的力量比单纯的数量之和要强十倍、大百倍。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确保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反对独断专行、家长作风;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各行其是、软弱涣散。有了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我们党就有了凝聚力和战斗力。

(十二)党的作风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党的先进性通过党的作风展现出来。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认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这在当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共产党人开一代新风”。这个新风主要是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美国作家斯诺正是从延安毛泽东住的窑洞、周恩来睡的土炕、官兵上下一致的细微之处,洞察到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所蕴涵的巨大力量,动情地称之为“东方魔力,兴国之光”。抗战期间,华侨领袖陈嘉庚归国慰问抗日将士。在重庆,蒋介石请他吃山珍海味,席间言不由衷;在延安,毛泽东请他吃自己种的菜和房东养的鸡,言辞真诚朴实。由此陈嘉庚预言:“共产党一定会取得胜利。”

我们要结合新的实际,努力发扬党的三大作风,同时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努力培育新的作风。一切不符合党的事业发展要求,不符合人民利益的不良风气,都应坚决克服。

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是败坏党的事业和党的形象的两大祸害。官僚主义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指手画脚,做官当老爷;形式主义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只图虚名,不求实效。官僚主义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上级的官僚主义催生下级的形式主义,下级的形式主义糊弄上级的官僚主义。全党同志必须痛下决心,坚决铲除这两股歪风。

(十三)先进性是对全党的总体要求,也是对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具体要求。

党的先进性既有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每一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举一动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表率作用。要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也要坚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大力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把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出来。

(十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执政的时间越长,越要抓紧自身建设,越要从严要求党员和干部。各级党组织对党员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党内的腐败现象同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格格不入,水火不容。对腐败现象,重视起来,就能逐步解决;掉以轻心,则会酿成大患。我们一定要站在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重大意义。要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城,同时通过体制创新努力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加大从源头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力度;要通过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对任何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决不迁就,决不手软。

(十五)做到这些,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又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保证。

我们讲的“公”,就是党的执政的全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就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党内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所有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绝不允许以权谋私。

(十六)先进性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主题,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我们的前面,还有更长的道路要走,还有更多的风险和考验。我们要始终不渝地追求真理,为真理而奋斗,始终不渝地保持先进,为先进而努力,绝不能固步自封,绝不能畏惧艰险。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有全党同志在“三个代表”指引下的奋发向上,与时俱进,我们的党一定能够更加富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永葆生机与活力。

这是历史,也是未来。


2001.10.09】:任仲平: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

——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一)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九十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成为光辉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

19111010,辛亥革命的枪声在武昌响起,全国各省纷纷响应,一个多月内,先后15个省市宣布独立。1912年元旦,清朝统治在革命烈火中土崩瓦解,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这是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推翻封建统治、不设君主立宪、直接建立民主共和制的国家之一。

(二)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未取得完全意义上的胜利。先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后是封建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一步相互勾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并未根本上得到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最后失败了。真正完成其历史使命的是它的后继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气壮山河的人民革命战争,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开辟了道路,扫清了障碍。

(三)但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它的胜利、挫折和失败都具有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推翻了清朝政府,在中国大地上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中国人民是一个空前解放,对于帝国主义是一次沉重打击。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的一次伟大觉醒,是民族危机意识、救亡图存意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意识的积聚和爆发,促进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由于中华民族曾经以灿烂的古代文明影响过整个人类,后又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遭受闻所未闻的灾难和屈辱,致使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显得格外强烈悲壮。犹如江河跌入于深谷,睡狮惊醒于恶敌,咆哮奔腾、气势恢宏。这样一种与五千年的文明史、七十年的屈辱史、几万万中国人民源远流长的民族感情连在一起的爱国主义,是一种强大的震撼世界的精神力量。黄花岗72烈士高尚的革命气节和爱国赤子之心,是中华民族近代历史上爱国主义的奇葩。

(四)辛亥革命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遍寻各种救亡图存办法失败之后最清醒最正确的历史抉择,为中华民族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从封建主义的漫漫长夜走向现代文明的伟大开端。在这一历史转折中,孙中山是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民族英雄。

(五)辛亥革命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成果是,从忠君爱国走向革命救国,这是中华民族近代觉醒中的一个重要界碑。在这个过程中,维新与保守、革命与保皇经过激烈较量,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封建皇权思想受到冲击和唾弃。

(六)这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先进的中国人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代表人物,都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但他们的主张和道路并不相同,而是各自沿着历史阶梯,前仆后继,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走到自己的顶点。

太平天国革命,采取农民起义的旧有形式,反对封建统治和列强入侵。先后控制或征战18个省份,坚持革命政权14年,斗争激烈,场景壮阔,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和外国入侵者,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一。但是,洪秀全还是做了“天王”,仍然是皇帝,最终失败了。

维新变法的志士们,痛心于国家被动挨打,创办报刊,翻译西学,鼓吹进化学说,提倡天赋人权,批判君权神授,主张变法图强。但其前提是保皇,是忠君爱国,处处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戊戌六君子以自己的鲜血告诉人们:君主立宪,此路不通。

辛亥革命的领袖们,则认识到要救国必须革命,明确提出了推翻皇权,平均地权,建立民国,振兴中华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当封建君主专制几成历史陈迹,清朝政府已经腐败,成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工具的时候,要想救亡图存,只有革命,只能是推翻封建皇权。

(七)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封建皇帝是上天的代表,人民群众只是皇帝的奴仆和子民,封建皇权思想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和残酷的思想牢笼。任何怀疑、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的行为,被视为“非法无圣”、“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辛亥革命坚决地打倒皇帝,并从舆论上对君权神授观念和皇权思想进行鞭打和批判,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和民主运动的高涨。皇帝都能打倒,还有什么东西能够禁锢人们的思想?还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这是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空前加快,迅速走向五四运动、走向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新中国成立的一个重要背景。

(八)历史只有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将腐朽的东西埋进坟墓。从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大转折,大进步,大的时代跨越,不可能一次完成。人类历史进程中,几种社会形态的更替,都不是一次完成的,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往往要经过多次较量。

但这不应当妨碍我们对于历史事变所遭受的挫败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从中引出教训和启示。

(九)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完全破灭。直接原因是封建势力过于强大,革命果实被封建军阀篡夺。外部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的控制,对于军阀走狗袁世凯的支持。根本原因是领导革命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过于软弱,始终不能成为一支左右中国政局的力量。在政治上,不能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反而对其有所依赖和妥协;在军事上,没有建立一支完全由自己掌握的革命军队;在和人民的关系上,脱离群众,害怕群众,不能满足农民对于土地的要求,缺乏一个必要的农村大变动,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真正支持。关键是没有一个坚定成熟的政党。

这里涉及列强入侵后果的两重性,资本主义本身的两重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以及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们对于这些两重性及其综合作用的认识和把握,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革命任务和形势的认识和把握。

(十)西方列强对于中国的资本扩张,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灾难和屈辱,也带来了西方文化,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当时的条件下,救治自己的国家,中国人民还找不到比西方文化更先进的思想武器。一时间,向西方学习,并且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学说,成为一种强大的潮流。

学习西方的结果,一是成效显著,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近代觉醒;一是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反而被西方列强一一绞杀,无数革命先烈,为此抱恨终天。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这是一个难解之谜——为什么先生总是侵略学生?先进的西方文化为什么在中国总是失灵?

(十一)问题的实质在于资本主义的两重性。在其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以其摧枯拉朽之势打碎旧的生产关系和国家机器,涤荡封建主义的污泥浊水,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在其走下坡路之后,其先进作用日渐衰微,反动作用日渐显明。在侵略其他国家、打击新生社会力量、进行殖民统治或殖民掠夺时,则是其反动本质的集中暴露。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资本主义都不会容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真正独立和强大起来。

(十二)问题的关键在于,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不足,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没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进行到底。这是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经过原始积累、产业革命到大机器生产的发展道路,而是封建阶级中的一些地主、官僚和商人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投身近代工业,逐步发展起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与封建主义有着割不断的脐带,又与外国资本主义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于封建势力和外来资本主义既有相矛盾相斗争又有相依赖相妥协的两重性。

这需要认识和把握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性质及其革命任务。独立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是因为任何外来侵略者都不能独吞和征服中国,将其变成完全的殖民地。结果是被列强分割,变成半是独立半是殖民地的国家。封建的中国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是因为外国资本的入侵,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又因为生产力的发展非常落后,地主阶级依然控制着政权,只能是半是封建半是资本主义的国家。维持这两个“半”的力量,在国内,是清朝政权;在国外,是西方列强联盟。由此决定,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主要革命任务,亦即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联合统治。而这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难以做到的。

(十三)更加重要的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辛亥革命的失败,宣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结束,中国革命需要一种新的领导力量、新的指导思想和革命道路。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在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肩上。

资本主义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人类的历史进程。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资本主义对于剩余价值和人民血汗的血腥榨取,日益激化着社会矛盾。到了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又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社会弊病进一步在西方社会暴露,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自身矛盾以世界大战的极端形式爆发出来,迫使中国人民不得不另寻救亡图存的道路。如果说,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只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两种方案供中国人民选择,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则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新的希望。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们,曾经过高估计西方政治制度的作用,以为只要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十年二十年之后,不难举西方人之文明而尽有之,即或胜之焉”。经过一次又一次失败,孙中山晚年清醒意识到资本主义的流弊和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绞杀。对于资本垄断的流弊,孙中山提出,“此防弊之策,无外社会主义”,“至于民生主义,非以社会主义行之,不能完全”。对于不要对帝国主义太激烈的劝说,孙中山断然回答,“假如不打倒帝国主义,我就不革命了”。孙中山晚年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表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越来越成为先进的中国人共同意识到的时代主题,中国革命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十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要解决的历史任务。判断历史功绩,不是要求历史活动家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看他比他的前辈提供了多少新的东西。

辛亥革命是一座高山,从历史的源头看过来,它高耸云天。从今天的高度看过去,又好像是我们脚下一个刚刚过去的山头,人们往往因此忽视其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是一种错觉,因为我们是在辛亥革命以来所创造的高原上俯瞰过去。我们今天所献身的振兴中华的伟业,是从那里开始,从那里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来以孙中山的后继者自励,从来尊崇孙中山为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十五)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有三段历史我们应该特别记住。

一个是我们的民族曾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即使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方面也在当时世界上遥遥领先,并将这种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15世纪。直至18世纪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仍居世界第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中国以天朝自傲。然而,当我们的祖先们沉醉于“盛世”之时,世界历史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开始步入资本主义时代。中国落伍了。落后就要挨打。记住这段历史,不只是为了警惕我们不可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更是为了记住一个教训:不管国家如何强大,如何不可一世,只要固步自封,不能与时俱进,难免要跌入深谷,遭人凌辱和践踏。

一个是鸦片战争之后,我们所遭受的灾难和屈辱。为了瓜分和占领中国市场,西方列强连续发动侵略战争,烧杀虏掠,无恶不作。中华大地上,生灵涂炭,尸横遍野,社会财富横遭洗劫,国格人格尽遭蹂躏。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仅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八次主要赔款,就被勒索19亿多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6倍。记住这个时代,记住在中国土地上曾经出现过“华人与狗不能入内”的外国招牌,不只是为了记住耻辱,更是为了将屈辱变成力量,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只有国家富强,才可能有我们的国格和人格,有人民群众的权益和福祉。

一个是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振兴中华的历史。这是一条用中国人民的鲜血、汗水和智慧铺展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终于在这条道路上,站起来,富起来,并正在强起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稳定繁荣。海峡两岸同胞渴求早日统一,共创美好未来。中华民族遭受屈辱的时代一去不再复返。中华民族的崛起,震撼着世界,鼓舞着全人类的正义事业。记住这段历史,是为了记住,中华民族不甘屈辱,“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即使曾经被宰割,被凌辱,被西方列强所瓜分,只要有这样一股气,不甘屈服,不甘落后,仍然能够站立起来。这里的前提是要选准道路,选好制度。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揭示了一个真理: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国家就有前途和希望,就会越来越强大。

(十六)九十年过去了。这是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中华民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屈辱走向富强的九十年。再有五十年时间,我们就能将亲爱的祖国初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的民族大有前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有前途。让我们紧密团结在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愤图强,开拓创新,创造更大成就,铸造新的辉煌。


2002.09.23】:任仲平文章:论服务

——写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印发一周年之际

(一)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洗漱,用餐,乘车……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他人提供的服务;而每个人的工作,也在为他人提供服务。服务,就这样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服务之中。

(二)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人的社会性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互帮互助。服务,就是满足社会或他人需求的活动。

服务与社会分工紧密相联。最初的服务是简单的。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服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服务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三)在我们的社会中,服务多种多样,有直接的、间接的,有简单的、复杂的,有自觉的、不自觉的,有无偿的、有偿的。就一般意义而言,服务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服务是平等的。各行各业的服务者,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服务是相互的。每个人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此时的服务者,彼时可能是被服务者;此地的被服务者,彼地可能是服务者。

服务包含着市场行为,也包含着道德追求。作为市场行为,服务者通过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获得合理报酬;作为道德追求,服务者通过无偿服务,感受助人之乐,提升精神境界。

服务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反映着人们的精神风貌。良好的服务是社会发展的推进器,是社会凝聚的粘合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四)纵观我们的社会生活,人们欣喜地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社会进步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服务观念在增强,服务领域在拓宽,服务设施在改进,服务行业在壮大,服务质量在提高,人们享受着越来越广泛便捷、丰富多样的服务。

当然,也应当看到,我们社会的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里有产业结构的制约,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相当低;有体制上的缺陷,不少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没有到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有观念上的障碍,一些人仍然把服务看成低人一等;也有素质上的差距,职业技能还远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服务需求,同时道德素养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一些场合,人们常常感到不舒心、不周到、不实在,缺乏尊重、缺乏关爱、缺乏公正。

(五)人们关注服务,不仅因为服务同人们息息相关,不仅因为现实生活中还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更重要的是,改善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烈呼唤,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迫切需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连接着广泛的服务,需要服务体系的支撑;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着巨大的服务需求,提供着大量的服务岗位和服务产品;市场经济推动着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只有优质的服务才能赢得市场。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实现服务社会与发展个人、完善社会与完善自身相统一,只有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社会价值的实现之中,只有更加自觉地、充分地做好服务,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风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使我们面对着更加激烈的竞争,要求我们进行更大范围的合作。谁赢得了市场,谁就在竞争与合作中掌握了主动。市场的赢得和服务的质量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我们不能局限于自己跟自己比,而应当以更广阔的视野,与世界的先进水平比,看到现实的差距,找到努力的方向。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人际关系,既要着眼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要着眼于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高质量的服务;服务质量提高的本身,就蕴涵着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服务观。

(六)鲜明提出“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造。

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在共产党人看来,人民是天,没有比人民更高的;人民是地,没有比人民更深厚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才是社会的主人。党把自己的根深深植于人民群众这片沃土,把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人民利益敢于坚持真理,为人民利益勇于纠正错误。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是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部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服务的历史。我们党为人民服务,有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指导,在执政以后又有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相关体制作保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谱写了为人民服务的壮丽篇章。

在当代中国,我们党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建设先进文化,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归根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

(七)把为人民服务确定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又一个伟大创造。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新世纪的第一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规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标志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中国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辐射、影响、推动着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普遍提高,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灵魂和引导力量。

(八)有一种观点认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作为对全体党员的要求是毫无疑义的,但作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向广大公民提出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有些脱离实际了?

应当看到,为人民服务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实在的,体现了主人翁与劳动者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从公民道德建设的角度看,主要的、普遍的就是相互服务的关系。每一位公民既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又是劳动者和服务者;既享受他人的服务和劳动成果,又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劳动成果。全体人民通过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幸福。主人翁地位并非只意味着拥有享受的权利,同时也意味着必须承担服务他人与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还应当看到,为人民服务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人人可为的,既伟大又平凡,既高尚又普通。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个过程,不同的历史阶段实现的程度不同。作为公民道德建设核心的为人民服务,也蕴涵着不同境界、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丰富内容。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事业。每位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为人民服务,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都是这个伟大事业的一部分。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是为人民服务;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也是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体现了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有机结合,符合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指明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向,为全体公民提供了奋斗目标,规范着人们的道德行为,提升着人们的道德素质。

(九)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我们还可以做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问题,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问题。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们的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政权是人民的政权,这就决定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也只能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思想的逻辑,也是生活的逻辑。

从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律来看,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也只能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统摄着“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在社会公德的建设中,体现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在职业道德的建设中,体现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家庭美德的建设中,体现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决定了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道德评判的标准。是善还是恶,是高尚还是低俗,是伟大还是渺小,评判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看是不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规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实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既着眼多数,又鼓励先进,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十)道德建设重在实践。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领导就是服务”,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的本质,集中体现了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根本要求。党员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应当自觉地把掌握权力看成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把行使权力当作为人民服务的方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不能丢。那种高高在上,对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那种脱离实际、好大喜功、摆花架子、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格格不入,必须坚决反对。至于少数国家工作人员以“我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你个人服务”为借口来为自己霸气十足、粗暴生硬的行为作辩解,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为人民服务,不能只挂在嘴边,也不能光贴在墙上,而应该化为每一位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具体而实在的行动。特别是行政和执法部门,直接体现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热情服务,公正执法,尤为重要,一定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十一)服务行业特别是窗口行业的服务水平如何,展示着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形象。在全社会倡导为人民服务,窗口行业要发挥示范作用。从一句热情的话语、一个友善的举动入手,从应该做、能够做的一件件小事做起,营造一个个热情服务的窗口行业的小气候,坚持下去,推广开来,就可以形成整个社会良好道德风貌的大环境。

(十二)在全社会倡导为人民服务,要求每一位公民做好本职工作。社会分工不同,社会角色各异,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是在为人民服务。生活和工作并不总是轰轰烈烈的,平凡不是平庸,踏实不是无能。那种在本职工作中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态度和做法,实质上都是缺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表现。只要我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照样可以做出有益于人民的业绩。

(十三)道德教育、道德实践和道德监督“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全社会倡导为人民服务,需要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方式,更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

道德品质是教育和养成的结果,也是监督和管理的结果。要广泛普及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帮助人们提高道德修养,把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化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要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道德监督,把公民道德建设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逐步完善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要大力宣传为人民服务的先进典型,营造健康向上的道德氛围,引导广大公民见贤思齐,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十四)为人民服务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一种实实在在的本领。紧跟时代,努力学习,丰富知识,提高本领,这是个人的进取,更是事业的需要。既有高尚道德情操又有真才实学的人越多,人民的事业就越蓬勃、越兴旺。

(十五)为人民服务,是有理想者的理想,是有道德者的道德,是有为者的作为。人生的价值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生命的意义在为人民服务中升华。个人因为人民服务而高尚,社会因为人民服务而温暖。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59d63758e9951e79b8927f4.html

《1998-2002任仲平文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