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13-04-28 19:58: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内容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是社会的文明,这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逐步深化,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内涵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和谐"——人之所向往。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人自己内心的关系。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把握好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和谐社会、构建、发展、以人为本

正文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般的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人与自然和谐

   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几点是十分重要的。一是要正确地认识自然,认识自然规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孙子兵法所说的克敌制胜的法宝,其实对自然的改造并达到与其和谐相处、发展也是一样的道理,首先要尽量深入地认识人们面对的自然,认识它的规律。这就需要进行调查研究,进行科学的探察,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防止浮躁和粗枝大叶。这就是强调科学发展观,提倡调查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同时重视科学试验。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然有过长期的观察,积累了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的丰富经验,都江堰、苏州园林、黄土高原的梯田……这些都是前人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功范例。它们产生于前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对其规律的深入把握,也是千百年反复实践认识的结果。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在强调以史为鉴的同时,还要强调调查研究,强调科学实验,强调在继承和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口号化、简单化。面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人类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大自然环境却面临着日益破坏的危机 ,人类不断地毁坏自然环境,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灾害。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有些地方还没有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以牺牲保护区为代价,盲目开发,有的甚至蚕食保护区,给保护区开肠破肚,造成生境破碎,严重危及生态安全。二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管护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日常保护、管理和运行维护费用难以落实,有的保护区甚至连人员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三是绝大多数保护区管理机构集行政、事业和企业职能于一体,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创收自养上,弱化了保护管理职能,有的甚至监守自盗。四是空间结构不尽合理。有些区域的保护区过于集中,有些范围过大,需要合理调整,一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至今尚未划建保护区。五是保护区与社区矛盾突出。有些保护区建立之前,其耕地、林地、草地、水面所有权或使用权已有归属,有些保护区内居住着大量人口,野生动物损害周边群众财产的情况时有发生,引发社会纠纷,影响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面对这样的形式,我们不可否认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这不代表人和自然之间就不可以和谐相处。只要人类合理的利用资源,不在对自然资源肆意的破坏,对自然采取相对的保护政策措施,人和自然之间就可以和谐的相处。所以说,要想人和自然之间可以和谐相处就得靠大家自己的努力,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三、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

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包括物质利益的和谐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人与人之

间的冲突就变为个人与个人、家庭与家庭、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间的利益和精神冲突。在民族与民族和国家与国家间的冲突中,它可随时态的发展便会升级为战争。

为了消除这种冲突与战争,就需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就要处理好人对物质利益的分配问题。对有限的地球资源、名、利、权力的公平竞争问题,对竞争和分配带来的穷富和社会地位差别问题,它反映在人的心理差别与对比中,还要做好人的心灵世界的安抚。下面从个体、家庭、社会这几个层次来探讨人与人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每个个体的人来说,首先,人作为生命个体,追求个体自身生命的生存并使之不受威胁的安全需要,应当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其次,他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分子,社会就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他们在生产和劳动、工作与学习、竞争和分配、生活与业余爱好、文化与娱乐等活动中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和关系,结成了特定的社会关系。体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中,也正体现着人的社会性。作为某一个人,他应当是独立的个体,在千千万万个你、我、他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个性、人格品位、思想和修养、人生价值取向和世界观。同时,他又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然人,应当不受任何外来条件的约束,并且是独立的,也应当是自由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完全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但由于人类的共生性决定了人必须互相依靠,相互生存,加之人的社会性要求个体的人必须承担繁衍的责任和义务,群居而生活。需要为这个社会提供服务并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且才能够从社会中获取生活需要的一切。因此作为一个社会人,他除了是自己的,也应当是社会的。它可以有一定的自由,但他的思想与行为必须受制于社会文化和法律。因此人在社会中所结成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前进。人在各种关系中所出现的矛盾与冲突,需要社会文化与相应的法律来解决与调整。

国与国关系的和谐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它涉及到各个民族之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民族关系调控就是要根据社会环境和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和思想手段,协调和解决关乎各民族的权利、地位、利益、情感等生存和发展的社会问题,从而促进各民族的共生共存、繁荣发展。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因为这样,我国历朝历代民族关系的调控,在很大的程度上,就表现在对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调控的问题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在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提倡各民族和谐发展,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就是为了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当前,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构建我国和谐民族关系,就是要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民族问题虽然复杂,但是最突出的也就是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迫切要求发展地方经济和文化的愿望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国目前的民族工作的主题就是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所以,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以和谐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规范和原则,就是为了使各族人民在相互交往、接触、沟通的过程中,增强对彼此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承认和尊重,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意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人与自我的关系和谐

人与自我的关系,讲的就是人要知己,对自我客观的评价,不过高估计自己的才能,也不要遇困难自卑而消极待世。最终目标是实现身心和谐,以解决人精神(如官场和生意场的失意,生活带来的生气、忧虑、想不通,工作、家庭、婚姻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上的危机。保持一个良好的阳光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困难,设法让自己走出困境,积极对待生活,有让自己走出盲区,进入自我明察中去。千万不能消极待世——人生失意须尽欢,莫让金樽空对月。下面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其目的使人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以消除因欲望达不到所带来的不幸福不快乐

首先是认识自我。要把人对自身的自然属性的认识转向对人内在精神的认识。人的本质是灵魂,而灵魂的特点就是精神和理性。

古人强调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子》三十三章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能知人之德才,察物之体性正邪是非者,只能算作睿智。而只有了解自己德才体性过失的人,才算明白。换句话来说,能了解、认识到别人的算作是明智,能了解、认识自我的才算是真正的高明。

六、总结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我们要倍加珍惜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光辉的现实。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 严庆。《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族关系调控》,中央民族大学2007届硕士论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北京20061018电。

[4]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5]陈华,张芬。完善公共政策构建和谐社会[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

[6]唐晓晖。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期刊论文]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4ca41cd9ec3d5bbfd0a74de.html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