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2:课外文言翻译及内容理解 易错题汇编

发布时间:2019-03-13 12:12: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专题十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考点12:课外文言翻译及内容理解

★★一、2016·江苏省江阴市暨阳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12分)

[] 刘大櫆

许君讳曾裕,少卓荦(luò卓荦,殊绝也。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后入赀补官,得通判松江水利船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船,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货,而负其价直不还。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感泣。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粗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边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干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己虽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赦。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

(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

【注】稇(kǔ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荦(luò:明显,分明。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值母病笃 向者

而其弊始除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

【答案】笃:严重 向:从前 始:才 潜:暗地里、偷偷地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字词的古今异义,不可用念义替代古义,如本题中”“两词,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易错分析】学生理解值母病笃的意思,但是要问病笃的字具体指什么可能学生无法下手。第二个向者中的也是一个难点,如果一直想着这个字在现在的意思,是根本想不出来它的实际意思。关于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关键是看积累,多做多练,文言文也看语感的。

★★)二、2016·广东省湛江二中港城中学2016届九年级10月月考】司马光好学(9分)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迨:等到。倍:同,背诵。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患记问不/柳絮因风起 B.独下帷/以为妙

C.迨能倍诵/始就学 D在马上/以钱币乞之

【答案】A

【解析】A中二者都是比得上B:断/消失;C:才/于是;D:有时/有人。

【易错分析】这种题型十分常见,既考察学生对课内文言文的掌握情况,又考察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A选项的未若柳絮因风起选自《世说新语》里的故事,意思是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未若在古汉语中含义为不如,不及,比不上。大多含贬义,也有用于文人自谦时所说,表示礼让。而选文的的患记不若人反而好理解。

★★三、2016·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6分)

贞元十九年,子厚又例谪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为深博无涯涘。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耶?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者,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注释】子厚:柳宗元的字。例:依照惯例。 质:典当,抵押。 佣:受雇佣所得。观察使:官名。 拜疏:向皇帝上奏章。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令赎归( 一岁

播州( 自刻苦(

【答案】1)全部(2)等到(3)前往,到……去(4)更加

【解析】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易错分析】比和益这两个比较难,主要是比较少见,不如悉和诣在课文中经常出现。所以做题时一些平时比较少见的难词要及时摘录到本子上。

 四、2016·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西片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与赏析

(一)(12分)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骜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尝书狱典文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1.下面关于本语段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蒙恬的先辈是齐国人,在其祖父这一辈才从齐国到秦国去的。

B 蒙恬早年并非是将军,后来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

C 秦始皇非常推崇蒙氏一族,对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都很信任。

D 蒙恬和他的士兵曾在外东征西讨了十余年,最后才在上郡安定下来。

【答案】D

【解析】仔细阅读文段,疏通文意,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相关的内容,比较判断正误。D错,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中的不是定居,而是驻扎的意思。

【易错分析】D选项看似考察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果不理解的意思,那么对蒙恬在外征讨的情况有所误解,所以文言文只有把基础的词汇掌握完全才能进一步提高。

★★ 五、2016·江苏省江阴市周庄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2分)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濒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之,其为君亦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鲁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1.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

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暗杀了齐桓公,所以齐桓公耿耿于怀,不能原谅他。

C.施伯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坚决反对将管夷吾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

D.鲁庄公虽有谋臣施伯为其出谋划策,但因为自身目光短浅,最终还是中了齐国的计。

【答案】B

【解析】B齐桓公耿耿于怀,不能原谅他说法不正确。

【易错分析】D选项评价多于事实描写,所以学生看的时候可能不太确定鲁庄公是否算目光短浅。鲁庄公的浅薄之处在于认为只要能杀了管仲,谁杀都一样,却没想到齐桓公只是骗他。B选项则是过于发挥,齐桓公确实介意管仲,但是却没有耿耿于怀,不然也不会把他从鲁庄公那里要回来了。

2.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2分)

【答案】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

【解析】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他们影响着句子的含义,这句中有两个字,但关键在于要明白是指谁。

【易错分析】这个句子很短,但是短句翻译不好的在于重点少而精,万一有一点没打出来这个句子就拿不了满分,而且此处的是化名词为动词,所以还是不易答的。

★★ 六、2016·山东省乐陵市实验中学九年级9月份月考】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曰:若幼,何学?’继盛曰: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举乡试,卒业国子监。

——《明史·杨继盛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任:

【答案】负担得起

【解析】考生要注意平时文言文实词的积累,多读古文。

【易错分析】这个字确实不好答,要联系整句话加以理解。

★★)七、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杨继盛的求学经历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3分)

【答案】1)发自内心的喜欢读书是学有所成的重要前提。

2)要想学有所成,必须要尽力克服各方面的障碍。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3)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

【解析】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易错分析】这个题目自由发挥,但是切记过度发挥,要结合文本分析,并且要答得准确,不能过于随意。再者就是分点答题,题目问哪些,所以不要几个点回答的都是一个意思。

★★八、2016·山东省荣成第三十五中学2015-2016学年九年级(五四制)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选自苏轼《艾子杂说》,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释】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踣(b6搏):跌倒。应侯:顺应时令。

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

【答案】办事情,想问题,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如果写成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利国利民也得满分;如写成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只得1分)

【解析】此题考生需从两点作答,首先齐王没有顾及百姓的疾苦;其次齐王想筑城,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是一件大事,齐王只考虑到这个目标的好处,却没用考虑到人力物力是否承担得起。

【易错分析】考生能够直接获取的信息是齐王没有体恤民情,但是没有进一步分析齐王的考虑,发现其真正地问题所在,所以可能会失分。

★★)九、2016·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限时训练】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释]信:韩信。萧何:刘邦的丞相。上:帝王,这里指刘邦。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1.上文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段文字讲述的是哪个著名的典故?因为韩信的命运都与萧何有关,民间有句俗语流传甚广,请写出这句俗语。文末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一句蕴含着萧何怎样的态度? 6分)

【答案】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追韩信也可)(1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分)

蕴含着萧何对让刘邦登坛拜韩信为大将的决心之坚定,以及对认为韩信才学可以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无比自信。(4分)

【解析】萧何让韩信有机会被刘邦重用,但也正是被萧何追回,以致最后韩信死于刘邦刀下。所以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答萧何的态度要从两点答,因为分数有四分,回答一点太少。首先,萧何是看重韩信,再者萧何是相信韩信。

【易错分析】学生可能会没有看见要写两句话,以为只需要写一个典故就可以了。因为题目太多,所以稍不仔细,就会漏掉。关于萧何的态度,比较容易的是回答萧何对韩信的器重,但前提是萧何相信韩信,相信他的才能,所以才会举荐他。学生可能回答不完整。

★★)十、2016·江苏省靖江市滨江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独立作业】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不学,每加榎楚而不悛。其子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杖之愈峻。其子无如之何。

一旦,雪作,孙抟雪而嬉,艾子见之,褫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艾子笑而释之。

(选自〔明〕陆灼《艾子后语》)

【注释】榎(jiǎ)楚:分别是灌木的名字,古代常用来做为刑具,这里指用木条或棍棒抽打。

悛(quān):悔改。抟(tuán :同,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团。褫(chǐ):剥夺。

1.艾子最后为什么笑而释之呢?请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阐述理由。(2分)

【答案】艾子明白了儿子的意图:儿子是心疼自己的孩子,碍于尊重父亲,不敢直言违抗,所以最后笑而释之。

【解析】首先仔细阅读文段,理解文段的意思,可以看出,儿子是心疼自己的孩子,碍于尊重父亲,不敢直言违抗,艾子明白了儿子的意思,所以最后笑而释之。

【易错分析】这个题目不好答的原因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若要言传,就会显得很啰嗦。首先,可以先答艾子的儿子对孙子的态度,然后再答儿子的行为以及艾子为何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463549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c.html

《考点12:课外文言翻译及内容理解 易错题汇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