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10-12 15:09: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宣讲稿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中的《穿井得一人》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后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都富有想象力,引人遐思,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作为一篇极浅显的文言寓言故事,本文的魅力在于它揭示了亘古不变的人心。依据已有的文言知识,学生能极轻易地掌握其内容大意。因此,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知的部分,更要引导他们进入未知的部分,探索人性秘密。

我将分以下四个部分完成教学:一、游戏激趣二、读故事之言三、品故事之人四、悟故事之意。

板块一的游戏叫做“传声筒游戏”,这个游戏的运用符合七年级学生好玩好奇的天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

板块二从游戏引渡到文本,分为三个环节:初读正音、读准节奏和通过复述故事疏通字词。这则寓言通俗易懂,理解文意并不困难,学生在听读、朗读、译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寓言内容,能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注重诵读的良好习惯。
板块三将文本中出现的三类人物:丁氏、“闻而传之者”和“国人”一一呈现,通过对人物分析,读出文字背后隐匿着的人性。这个环节以人物分析为原点,以文带言,抓住重点文言字词,在词语的品味中挖掘文言的语言魅力,增加文言学习的趣味性,提升学生传统语言文化的素养。
三类人物的分析都围绕着一个主问题:他们为什么说(传)。


对丁氏的分析,是通过浸入“出溉汲”、“居”、“得”等字词来完成的。“出溉汲”三个动词很有意思,它们代表三种状态,尤其是“溉”和“汲”,它们分别是浇田和打水。按我们日常的说话习惯,这两个动词的顺序应该是先汲后溉。作者为什么要调换顺序?自然是为了要强调“溉”,中国是个农耕社会,一个家庭的生存和发展依靠的是田地。灌溉对于他们来说通往的是生存的大道。没有井,打水灌溉的劳动量就增加了,增加到必须要专人负责。所以才在没井时“常一人居外”。由此我们可以猜测一下,这个“居外”的人会是丁氏家的小孩、壮年还是老人?答案不言而喻,所以,井对于丁家而言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家里有了方便且专属于自己的水源,意味着灌溉这件事有了保障,意味着来年的收成得到保障,还意味着家里从此多了一个健壮的劳动力。丁氏的喜悦之情就从这三个字的品读中凸显出来,自然也就理解了他的说。
对“闻而传者”的分析从猜读他们的身份开始,丁氏会向谁说呢?也许是邻居、也许是亲戚、也许是朋友,或者就是街上小贩。通过猜读身份,我们发现这些人传播原因的多种可能性,而每一种传播背后的心理都能带来不同的启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提醒自己听明白别人的话,同时尊重他人隐私,不要添油加醋,说话不能含糊不清。
“国人”传播的心理就更复杂了。为了区分这类人和“闻而传者”,教师穿插问学生:如果你是“国人”,听到这样的传闻,你信不信?这一问指向的不是答案而是答案背后的隐秘动机。
合作探究中,我们发现一个人之所以会喜欢聊八卦,就是因为满足了一个人的好奇心,因此越来越想去挖掘那些比离谱更离谱的事情;发现这种人云亦云的现象,是因为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得到认同,有些人会选择抛弃是非,换取群体归属感;发现本来就很愚昧的人会相信。这说明学习很重要,学习能让人有智慧;还发现说的人多了,就相信了,在人群中我们常常会丧失辨别能力,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普遍赞同。甚至,在传闻中,很多人无所谓信与不信,他们只负责传播,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谣言背后的复杂隐秘心理,在对人物心理分析后向学生提供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乌合之众》的名言。


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属于感性表述,《乌合之众》的名言属于理性分析。如果只有文学的表达,学生的认识停留于感性层面;只有理性的论述,学生的心智难以接受枯燥的理论。只有在足够的文字品析基础上,用理性将感性提升,又将感性印证理性。学生的认知也就能不断刷新升级,思维不断更新提升。
第四板块是“悟故事之意”。
通过教学难点的突破,学生已经能发现寓言文浅言深的特点。那么《穿井得一人》除了揭示谣言背后的隐秘动机外还隐藏着怎样的寓意呢?寓言中还有一个人物,宋君是作为前三类人物的参照对象出现的。此处引导学生用比较分析法,就能察觉宋君的慎和察。察,仔细看,调查研究。慎:谨慎;慎重。所以此篇被安排在《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为了帮学生进一步理解“慎”和“察”,这里做了一个知识链接,出示原文中删掉的两句议论: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这里提到圣人之所以谨慎的原因是因为辞有歧义。故事中的“得”就属于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词,所以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都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原文中接下来还有一句告诉我们如何判断传闻的方法,那就是要“缘物之情及人之情”。缘,就是遵循的意思。我们要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经历这样课堂的学生们,他们的心灵,一定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述的形式来发表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其目的不但为了巩固课堂所得,检验教学效果,也是帮学生整理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
这个设计理念源于青春语文创始人王君老师“只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经典名著依旧和他们的青春成长息息相关,只有阅读和生命产生了共振,阅读才会真正成为同学们的发自内心的选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43db74924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6.html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