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五篇

发布时间:2020-04-27 23:08: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生活中的负数》说课稿

一、说新的课程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目标,北师大版新课标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生活中的负数》。

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能仅仅是“教教材”。通过对课本的反复阅读,我萌发了一个大胆地设想,那就是:改变原有编排,整合学习内容。教材的第一课时仅仅是利用“温度”这一个情境来初步地认识负数,第二课时才进一步揭示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扩充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而我的设想是将这两部分有机融合,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与负数来一次“亲密接触”,为学生营造出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认真的推敲与把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并结合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制定,我力求抓住本课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学有所成;力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有所悟。

三、说教学要点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调查与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一)、教学重点: 感悟正、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教学难点: 感悟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三)、教学关键: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感悟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四、说教学策略和方法

本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充满着创造与激情的过程。我把本课的教学大致分成了四个部分。

(一)创设多功能的问题情境。

在平时的学习中,提到创设情境,很多教师往往就理解成用多媒体。事实上,情境不仅仅是多媒体,在本课中,我一开始的那个问题情境就不用多媒体。出示几组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听清信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洁的表示出来,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明白你所表示的意思。另一处是出示温度计,本来想让学生亲自去操作,让学生上黑板拨5℃和-5℃,都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可由于没有上课用的温度计,只好

从幻灯片中让学生去观察,这样的情景也能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蕴含其中,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暴露学生的个性思维,高效多能。

(二)、介绍负数的历史

(1)课件出示史料,进一步了解负数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和负数的记载。在古代人民生活中,以收入钱为正,以支出钱为负。在粮食生产中,以产量增加为正,以产量减少为负。古代的人们为区别正、负数,常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而西方国家认识正负数则要迟于中国数百年。

(2)生谈感受,思想教育。

(三)、亲历生活,交流发现

借助城市气温情境,我就以每天晚上7时30分中央新闻联播播放城市的天气预报中引出负数在生活中运用。三个城市气温 (出示幻灯)图:“哈尔滨:-15~3℃ 北京:-5~5℃ 上海:0~8℃。”问:有负数吗?读出来。北京-5℃和5℃一样吗?引出零上的温度用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用什么表示?从而得出“0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建立负数的意义,感悟负数与0的关系。

正是基于这种对生活的亲身感受,学生自然地走进了负数。在对直观数据进行观察与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对“负数”的感性认识。实践表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舞台”,学生就能为教师呈现出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

(四)、悉心观察,自主求知

认读温度计和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此,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两道题进行教学。

1、认一认、读一读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的优势,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温度计上酒精柱的变化过程,也很自然地说出了看的方法。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酒精柱所处的高低位置,引发了学生对温度进行比较的思考,从而得知要想找出零下温度应先找到什么?(“0”因为零是分界点)也为接下来的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2、说一说:-10℃和-15℃哪个温度低。

这道题的解决过程,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经验的联系,也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负号后面的数越大,温度反而越低。渗透绝对值、读出负数大小比较等有理数知识。

五、阅读理解,明晰概念。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同样需要扎实的学习,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是课程开展的“根基”。这是我设计这一部分的初衷。

“0℃是零上温度还是零下温度?”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白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实现对0的内涵的重点扩展,认识正、负数与0的关系,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学生明晰了正数和负数的意义、读法、写法等概念。有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扎实理解,我终于可以带着孩子们回归生活,用更加理性的思考去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

六、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1、通过分析“电梯中的正、负数”、“海拔高度中的正、负数”、“方向中的正

负数”等实际情景中的问题,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感悟正、负数的价值。

2、生活中你还见过负数吗?

“生活中除了气温,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正数和负数呢?”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

七、拓展升华

师:这节课上到这个地方,大家有点累了,做个游戏吧!游戏当中,老师需要九个演员。其他同学做评委。(选九个学生到讲台前)请先介绍下自己是哪个数字?然后正数站在老师右手这一边,负数站在老师左手这一边,拿不准的站中间!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最后由小到大排列。这样既能达到巩固效果,又能激发学生兴趣。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执教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长方体的认识。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而且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形体观念。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并掌握其特征。

在能力训练方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实践第一”的观点,享受成功的喜悦。

3、教材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说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作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更广更宽的操作、思维的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做一做等实践活动,逐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想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 一)温故布新、创设情境

先复习了学过的图形,从中认识到立体图形。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以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自由发言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为新课作好铺垫。考虑学生对于面、棱、顶点的认识有困难,因此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为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探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特征:让学生先自己结合手中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完成导学案() 考虑学生直接填写长方体的特征表有困难,先让学生完成我们能发现:其实问题和长方体的特征表相近,只是这里没有涉及相对的面、相对的棱。同时也为小组合作完成长方体的特征表打下基础。

2、探讨长方体棱的特征是难点:让学生在小组中完成,同时给每组准备了3种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小棒,每种颜色长度相等各四根,8个顶点。在拼摆前先让学生给小棒分类,为给为长方体的棱分类打下基础。学生提供一个操作、思维的空间。学生利用拼出的长方体,这样能较好地理解、掌握长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方放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叫做长、宽、高。

4、认识透视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围绕“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不定位观察、定位观察逐步抽象得出,看到的面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面用虚线表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形体观念。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材难点。

(三)成果展示、演讲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导学案师生共同理解问题,加深理解。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深化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过程。拓展:方形西瓜,学知识的用途。

你有哪些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五)反馈训练、布置预习

学生完成练习案

预习:正方体的特征

《分数的意义》教案设计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与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三、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五年级下册《校园科技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信息窗1《船模试航,航模放飞》P913。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对学生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对单位“1的理解。学生更喜欢学习较为直观,形象的知识,所以在对学生教学时,需要将抽象的知识与形象的场景相结合,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我将结合实际,合理选择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促进方法迁移。

教学思路及设计理念

1、在情境中引入

教学中,我直接引入新课,提出三年级对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说出一个分数来吗?这个分数是怎么得到的?复习导入是为了了解并做到尊重孩子的知识基础,然后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2、在操作中感知

教学时,我让学生帮我分苹果,用这种方式对刚才各个小组的操作和汇报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学生惊奇地发现1/4可以是一个物体的1/4,也可以是一些物体的1/4。我就顺势告诉学生这上面例子中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用分数1/4表示。这也是对教材中小精灵提出的说明1/4的含义的一个完整概括。

3、在交流中内化

我结合前面的引入材料让学生把对一个整体的认识延伸到生活中去。提出我们身边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后,可以表示哪一个分数?我开始引导孩子们做这件事,从四分之一到几分之一,从分子是1到分子是几,引导他们尝试用单位1来表达这些分数的意义。这让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了生活的数学,也为理解分数意义奠定了基础。

4、在练习中发展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设计练习时我也是分层次、有梯度来设计练习。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于分数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举例说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联系实际说出分数表示的意义。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

对于分数还想了解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

由旧知引入,既为新知的学习铺路搭桥,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1、初步感知。

【教师活动】

出示情境图1“船模试航”。

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5只航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有5只船模的题卡分一分,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

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引领:把5只船模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1份占这个整体的1/5

在学习1/5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两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个同学呢?

2、深入探究

【教师活动】

出示情境图2“航模放飞”

同学们,航模要放飞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你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时梳理。

如: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分别解决“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分组学习,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

全班交流时,学生先利用4个飞机模型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1/22/4两个答案。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辩析、补充,得出结论。教师适时引领: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说是占这个整体的1/2呢?

【教师活动】

通过摆模型得到第一问题的结论:把4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2

课件演示将4架飞机平均分的过程,并板书结论。

解决第二个问题

【学生活动】

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答案;再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全班交流时,适时点拨:“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占总数的1/3呢?”。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观察比较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所得到的分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质疑:两个小队每组放飞的都是2架飞机,为什么表示出来的分数却不一样呢?

【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得到结论。

通过对两个小队飞机放飞情况的比较,得到: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一样。所以同样是2架飞机,表示出的分数一个是1/2,一个是1/3

4、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百度】图片

【教师活动】

想一想,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动手分分看,你能得到哪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活动】

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1张长方形纸片、8根小棒、长1的绳子),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得到不同的分数。

交流:你利用什么材料,得到一个什么分数,你是怎样得到的?

总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5、总结概括

【教师活动】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学生活动】

举例还可以把哪些量看作单位“1”?并区分单位“1”与自然数1的不同。

结合操作过程,讨论、交流、总结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6、看书质疑。

【学生活动】

阅读6769页,质疑问难。

【教师活动】

教师巡视,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习题巩固:【百度】图片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学生活动】

1.自主练习12

2.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课件出示)

3.游戏:“取糖果”。学生按要求取糖果:盒子里有11块糖,取出总数的2/11;取出剩下的1/9;再取出剩下的1/4;如果取出2块,是取出了剩下的几分之几?……

独立完成,进行交流。

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这一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能让学生通过多样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我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能用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多媒体网络课件的使用更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

说课稿《通分》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通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口1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以及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我确立了一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仪辅助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我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的教学策略,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合作交流、分析比较、验证归纳等学习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根据教材特点和情景串的教学法的流程,我设计了一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

学习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复习。大约5分钟

复习第(1)题

求每一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5和12 7和8 9和18

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复习第(2)题

2/5=?/20=12/?

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下这样填的根据,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这两题都分散了教学中的难点;

出示图片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并确定所要研究的学习的问题 2分钟

设置悬念怎样进行3/7和2/5比较大小呢?

学生自主探索比较的方法

小组交流汇报比较的方法

教师完全可以预见学生的比较方法1、分数化成小数 2、变成分子相同的分数 3、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让学生进行鉴别哪一种方法最科学,从而引出通分的概念 此时教师要进行板书。

以上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

教学3/4和5/6的通分

根据学生的通分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用最小公倍数做分母最简单。从而实现了算法的优化。

这个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

学生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自主完成3/5和4/15的通分 2分钟

巩固练习

62页自主练习1、2、3 大约需要15分钟

总结提升 评价自我 大约2分钟

对上面学习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作一次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要求圆周长时,必须设法求得圆的直径或半径。这样使学生对求圆周长有明确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重点。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粗浅的预设,还敬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2、(1)在教学例1时,我先通过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    和    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6和9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哪一个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2)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公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图形的直观,采用抽拉投影片演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在教学例1后,我就指导学生练习练习十九第2题和练一练1,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

(3)在教学例2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想应该先通分再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有了例1的教学通分的过程,学生已有能力解决,所以我让学生直接口答,没有作过多的追问,而且例2的最后一步的关系符号由学生自己填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教学例2后,就进入了巩固练习阶段。通分的关键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练习十九第1题:很快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练习了练习十九的第四题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剪纸中的数学》的内容。我所讲的是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能否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评价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的一项重要尺度,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又是其中最基础的部分。

基于以上几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订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结合情境,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

2、通过分组讨论,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同时归纳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掌握约分的方法。

难点是: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并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二、教法、学法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课教学我将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让学生动手折、剪、观察、计算小组合作交流总结的方法,共同探索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交流总结,使学生学会利用旧知识构建新知的方法,合作探究的方法,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激趣导入:同学们喜欢剪纸吗?请欣赏老师搜索的几幅剪纸作品。(播放学生作品),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挺棒的,我相信你们在这节课的表现也同样会是很棒的。这样导入,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寻找出数学信息:“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通过信息复习分数单位,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这里板书:同分母分数

3、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一)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你是怎样想的?揭示分数加法的意义。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板书整理,指出本节课着重研究分数相加的问题,其中,列式的根据可以是加法的意义,也可以是学过的关系式,如果学生的回答有涉及到加法的意义,教学时可以顺势揭示分数加法的意义。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而且,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

1、应该怎样计算?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想想看,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2)实在想不出办法的,可以看看课前准备的材料,关于1/8和3/8的纸条。

[设计意图]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需要解决时,一般不会有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需要我们调动自身的经验或选择合适的途径(如:找人请教,尝试摸索等)去探究,因此,从寻找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同时这也符合课标中提出的“人人在数学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另外,考虑到学生原有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特别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利用准备的材料思考做法。

2、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出

方法一:动手操作,折纸的方法,得出1/8加3/8=4/8,这是动手操作法。

方法二:用图的方法直观得出1/8+3/8=4/8    小结:图示法

方法三:1个1/8加上3个1/8等于4个1/8,出就是4/8

小结:这是分数组成法

方法四:1/8=0.125,3/8=0.375,0.125+0.375=0.5,也就是1/8,小结:这是转化法

方法五:1/8+3/8=1+3/8=4/8,在前面某一方法的基础上,观察得出: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3、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图示法直观明了,但分母较大时比较麻烦;分数组成法要用文字叙述,出比较麻烦;转化法不能适用于任意的分数。唯有第五种方法既简便,又适用,易于操作。由此揭示出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法则。这里板书法则。

[设计意图]多样化的算法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独特的思路可以张扬学生个性,但我们还应明确肯定思维优化的必要性,不能只停留在对不同方法数量的追求上,尽可能地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不同的方法,做到算法的优化。

4、规范计算过程

比较刚才得出的计算结果,4/8、1/2,哪种计算结果更简洁?

借助直观图,学生感受到4/8就是1/2,体会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合理性和简约性。

5、总结法则

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么计算?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吗?

总结得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6、闭上眼睛想一想,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计算结果要注意些什么?

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成最简单的分数。

7、同桌互相出题考对方。谁能出几道类似的题来考考你的同学?请同学说说计算过程和想法。

[设计意图]这里出什么问题,想考谁,由出题的学生指定,并在评讲的过程中强调对照法则。让学生经历探索同分母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体验成功快乐

8、讲解最简分数

(1)像1/2、1/8、3/8、3/4……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2)结合实例,巩固认识

1、说出一个最简分数,任意说,在说的过程中,消化所学知识。

2、判断3/36、6/8是不是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第一关:必答题,同分母分数相加的题目

2/9+4/9   5/9+4/9   3/10+9/10

2、第二关:抢答题

(1)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分数有(             )

(2)5/12和6/15都是最简分数吗?

3、第三关:智力陷阱

张玲和陈静都喜欢课外阅读。张玲一天看了《皮皮鲁和鲁西西外传》的1/2,陈静一天看了《蓝猫3000问》的1/2。两人一天共看完了1/2+1/2=2/2=1(本)。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道题既可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中单位“1”的理解,又可对以后学习分数乘除应用题作铺垫。练习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巩固。

练习题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本课目标达成率,其次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因此对于本课练习题的设计要求是有一定的针对性、层次性、由简到难、步步提升 。

(四)最后回顾反思总结提升: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节课我采用问话的形式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上得高兴吗?谁来说说你有哪些收获?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师生共同小结,既体现了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又让学生愉快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提升成功的意义,满足学生成功的欲望。

五、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本着突出本课重点,突破本课难点,让学生对本课知识一目了然的目的,同时又要起到一个系统归纳的作用。

板书: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最简分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

最后我将用一句话来总结本课: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希望同学们能留心身边的数学问题,做生活的有心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0c4fc281c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9a.html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